「八王之亂」中兩王,竟因一塊布死於非命

「八王之亂」中兩王,竟因一塊布死於非命

有很多小夥伴喜歡三國,以曹操為代表的曹魏勢力,更是擁躉無數,風光無限。曹魏政治軍事的實力,以及權謀宮斗的角逐,至今仍然倍受關注,熱度未減。然而曹魏時期的一項發明雖大有作為,卻鮮為人知。晉代魏祚,這項發明經歷了腥風血雨,折射出西晉皇權的衰落。

春秋戰國時期,為了證明官員身份、傳達命令或調動軍隊,大多以動物形狀的銅符作為信物。銅符一分為二,當事人各執一半。受命時,雙方驗符,表明身份的真實有效。到了秦漢,銅符的材質由銅製變成竹製,《後漢書》中就有“竹符之半者”的記載。

「八王之亂」中兩王,竟因一塊布死於非命

三國鼎立,魏國出於戰爭的需要,除了採用銅符和竹符之外,還在長條形的旗幟上,畫上不同的圖案和顏色,對應不同的地區或官員,這就是信幡,相當於現在常見的“二維碼”了。魏國以青龍、朱鳥、玄武、白虎、黃龍等五幡,作為不同地區的信號,起到了通訊聯絡的作用。

晉朝建立之後,對信幡進行了簡化,用白虎幡代表四方,上寫鳥書,有飛騰輕疾之意。看到白虎幡,說明戰爭即將來臨。與白虎幡相反,騶(讀zōu)虞幡傳遞仁善溫良的信號,表達瞭解兵或和談的意願。清朝文人趙翼在《廿二史札記》中,認為“ 晉制最重騶虞幡”。可見,騶虞幡的等級最高,是皇權的象徵。

問題來了,騶虞是什麼東西呢?騶虞是古代的一種仁獸,據《山海經》記載:“林氏國有珍獸,大若虎,五彩畢具,尾長於身,名曰騶虞,乘之日行千里。”據此,小夥伴們推測是雪豹、白化王獵豹和大熊貓。

「八王之亂」中兩王,竟因一塊布死於非命

白化王獵豹雖然體態特徵與騶虞較為相似,屬於變異個體,數量極少,史料中僅在明朝有記載。大熊貓的體形和花紋與騶虞類似,但與“尾長於身”、“乘之日行千里”的記載不符,存在較大爭議。而雪豹的外形與記載契合,從未有雪豹襲人的事件發生,母雪豹又有將獵物埋於地下的習性,偶為人見,誤以為仁。因此,雪豹就是騶虞的可能性最大。

騶虞幡首次出現,與妖后賈南風弄權有關。太熙元年(290年),晉武帝司馬炎病勢沉重,立詔以汝南王司馬亮與外戚楊駿輔政。楊駿心存異志,利慾薰心,打算獨攬大權。他一方面利用侍奉司馬炎的機會,打擊異已,培植黨羽,另一方面設計騙得遺詔,藏慝不還。不久,司馬炎病危。皇后楊芷請求讓楊駿輔政,司馬炎點頭不語,遺詔內容由兩人制衡變成了一家獨大,楊駿計謀得逞。

「八王之亂」中兩王,竟因一塊布死於非命

司馬炎死後,兒子司馬衷繼位。這位仁兄智力低下,呆傻蠢笨,可他的皇后賈南風貌醜善妒,權力慾強。在賈南風的策動下,西晉“八王之亂”掀開了帷幕。她與楚王司馬瑋勾結,發動政變,誅殺了楊駿及其黨羽,廢黜太后楊芷,將其活活餓死。事後,朝政大權落入了司馬亮和太保衛瓘手中。

賈南風為他人做了嫁衣,並未就此罷手,她利用司馬亮和司馬瑋之間的矛盾,矯詔司馬瑋,命他剪除司馬亮和衛瓘的勢力。兩人伏誅後,司馬瑋的部下勸他順勢根除賈南風,專斷朝綱。司馬瑋猶豫不決,這為賈南風翻盤贏得了時間。

第二天早上,晉惠帝聽從司空張華的建議,命殿中將軍王宮手持騶虞幡,前往司馬瑋軍營,當眾宣佈:“楚王矯詔。”官兵見到騶虞幡,放下兵器,一鬨而散。沒有軍隊的司馬瑋,猶如一隻脫了殼的螃蟹,只得選擇逃亡。他坐著一輛由14歲的家奴驅趕的牛車,計劃尋求秦王司馬柬的庇護,行至半路,遭到擒殺。

司馬瑋之死,幕後主謀其實就是賈南風。她操縱司馬衷,打著維護皇權的幌子,參與宗室和外戚之間的權力鬥爭。假借宗室的力量,剷除了以楊駿為首的外戚。隨後,利用宗室內部的不和,挑撥彼此內鬥,依靠騶虞幡的影響力,坐收漁翁之利。

「八王之亂」中兩王,竟因一塊布死於非命

西晉的局勢持續惡化,導致象徵皇權的騶虞幡再次淪為政治工具。永康元年(公元300年),賈南風擔心太子司馬遹(讀yù)會威脅自己的權勢和地位,密謀廢殺司馬遹。此舉引發士大夫階層的不滿,趙王司馬倫順勢而為,矯詔兵變,以謀害太子的名義,囚禁了賈南風,不久將其毒殺。

司馬倫得勢後,朝綱獨斷,野心勃勃,他逼迫司馬衷退位,自己當起了皇帝。齊王司馬冏、河間王司馬顒(讀yóng)、成都王司馬穎等三人密謀發難,司馬倫身敗名裂。司馬冏藉機上位,成為西晉朝政的話事人。

永寧二年(302年)五月,日益驕縱的司馬顒,擅立太子,引起諸王不滿。長沙王司馬乂(讀yì)兵分兩路,一路圍攻司馬冏的宅院,另一路縱火焚燒皇宮千秋門、神武門和其他樓閣。司馬冏派部將董艾皇宮西側嚴陣以待,並且命人偷出騶虞幡,藉此宣稱:“長沙王矯詔”。 司馬乂則高喊:“大司馬謀反,助者誅五族。”雙方激戰,火光沖天,晉惠帝司馬衷到東門上吃瓜看熱鬧,密集的箭矢落在他的腳前。天亮後,司馬冏兵敗被俘,在閶闔門外斬首。

騶虞幡先後兩次出現,效果卻截然相反,究其原因,無非有以下幾條:

「八王之亂」中兩王,竟因一塊布死於非命

一是皇權衰微。晉室大權旁落,是一個漸進的過程。誅滅司馬瑋時,皇室仍能保持較高的權威,騶虞幡因此具有很高的影響力,得以震懾軍隊。輪到司馬冏時,局勢崩壞凌亂,宗室內鬥不止,皇帝的權威蕩然無存。

二是首發效應。騶虞幡首次出現,司馬瑋對此沒有預案,在軍隊中產生了巨大的震動,軍人服從命令的使命感,促使官兵“皆釋杖而走”。而司馬冏再次動用騶虞幡時,打算套路司馬乂,可惜對方早有準備,計劃落空。

三是晉惠帝司馬衷。由於司馬衷的特殊情況,無法正常處理朝政,司馬炎留下的“中央集權”的蛋糕,遭到賈南風、外戚和宗室的瓜分。各方漠視皇帝,互相傾軋,勝者為王。象徵皇權的騶虞幡,失去了實際意義。司馬冏再次舉起騶虞幡,與其說期待皇權再現,不如說拿自己祭旗。

「八王之亂」中兩王,竟因一塊布死於非命

“八王之亂”中,騶虞幡的出現,與西晉的政治格局有關。西晉初期,宗室掌控了大量的社會和物質資源,具有較大的發言權。晉室南渡之後,世族朝臣的勢力不斷做大做強,宗室的力量因戰亂逐漸削弱,東晉世族朝臣受到儒家忠孝仁義思想的約束,騶虞幡沒有了用武之地。騶虞幡是皇權高度集中的產物,因此產生了巨大的威力,一旦皇權瓦解,騶虞幡不過是一塊全棉抹布罷了。

作者:計白當黑

版權聲明:本文由「魚羊祕史」原創制作,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歡迎轉發朋友圈。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