麟劍《人類源流史》南亞古代民族∶泰米爾人與泰米爾三古國

麟劍《人類源流史》南亞古代民族∶泰米爾人與泰米爾三古國

泰米爾人與泰米爾三古國

一、泰米爾人

泰米爾人是來自南亞次大陸的民族之一,有記錄的歷史幾乎兩千年。泰米爾人主要分佈在印度的泰米爾納德邦、安得拉邦、喀拉拉邦,以及斯里蘭卡的東部和北部地區。除一部分雅利安婆羅門外,都屬達羅毗荼人種類型。身材矮小,膚色較黑,鼻子小而扁平,嘴脣厚,頭髮黑而濃密、捲曲。使用泰米爾語,屬達羅毗荼語系南部語族,有獨特字母。信仰印度教,屬溼婆教派,種姓制度森嚴。操泰米爾語,泰米爾語是達羅毗荼語系主要語言之一。

印度的泰米爾地區為傳統的印度教中心。泰米爾個人專奉一神的守貞專奉派(bhakti)在印度教內一直佔有重要地位,此種拜神方式最早可見於公元6世紀文獻中。在公元初年,佛教和耆那教曾在泰米爾居民中廣泛流行,這些宗教的文獻要早於泰米爾地區印度教守貞專奉派的文獻。

泰米爾人歷史悠久,成就顯著。他們似乎很早就已發展起了海上交通、城市生活和商業活動。泰米爾人與古希臘人和古羅馬人的貿易來往,可用文學的、語言的及考古的各種資料予以證明。泰米爾人所使用的達羅毗荼語,是年代最早的典雅語言。他們的文學傳統豐富,可追溯到公元早期。泰米爾地區曾有哲羅(Chera)、注輦(Chola)、潘地亞(Pandya)、帕拉瓦(Pallava)等王朝出現,到14世紀時,由於維查耶那加爾(Vijayanagar)帝國擴張其霸權於該地,使得上述這些王朝所建國家臣服於帝國。在那些王朝的統治期間,泰米爾人民修建了巨型神廟、灌溉溝渠、堤壩、道路,並在推動印度文化傳播到東南亞過程中起到重要作用。比如,注輦王朝即以其海上力量強大而著稱,曾在1025年把馬來人所建室利佛逝王國置於其霸權之下。儘管長期以來泰米爾地區在文化上同印度其餘各地已無種族界限,然而在政治上大部時間仍保持其為一單獨實體。

泰米爾人是世界最古老的民族之一。他們所屬的達羅毗荼人很可能是輝煌的印度河文明的主人,也就是南亞次大陸最早的居民。他們的發源地就是泰米爾納德邦。Tamil Nadu是泰米爾語“泰米爾人的土地”之意。印度河文明是距今5000-4000年的發達文化,以卡利班幹、哈拉帕和摩亨佐達羅的城市為代表。當時的人們建設了規劃科學、設施完備的供水排水系統,生產出大量精美的藝術品。說明他們既有富足的物質生活,又有充裕的精神生活。雅利安人來到印度後,泰米爾人被迫遷往南部,但泰米爾文化深深地融入了雅利安人的文化之中。泰米爾人擅長建築、青銅雕塑、航海、數學,有悠久的文化傳統。

二、朱羅國

朱羅國(泰米爾語:சோழர் குலம், 寬式IPA:/'ʧoːɻə/),又名注輦,印度半島古國,其地在今泰米爾納德邦。建立於公元前三世紀滅亡於公元1279年王朝國祚超過一千五百年。

注輦國最早起源於高韋裡河(Kaveri)流域,以歐賴宇爾(Urayur)為國都。朱羅王朝的統治者們曾經征服印度半島南部,吞併斯里蘭卡,並佔領了馬爾代夫,甚至還成功地入侵馬來群島的王國。

在公元1010年至1200年期間,注輦國領土南到馬爾代夫群島,最北到安得拉邦的達戈達瓦里河沿岸。

朱羅王朝在13世紀進入衰退,隨著潘地亞的崛起而最終滅亡。

國土面積今屬於:南印度、斯里蘭卡 、印尼、馬爾代夫、馬來西亞以上國家的全部或部分地區

1、早期歷史

早期注輦的歷史來自泰米爾參淦(Sangam)文獻,兩位國王喀裡佧剌(Karikala)和克僧幹楠(Kocengannan)較有名。

7世紀初,唐代高僧玄奘《大唐西域記》稱注輦為珠利耶國:“週二千四五百里。國大都城周十餘里。土野空曠,藪澤荒蕪…城東南不遠,有窣堵波。無憂王之所建也。如來在昔曾於此處現大神通,說深妙法……城西不遠,有故伽藍。提婆菩薩與羅漢論議之處。”

朱羅王朝是南印度歷史上統治時間最長的朝代。這個泰米爾人建立的王朝最早的文字記錄,可參考是阿育王的孔雀帝國在公元前三世紀留下的銘文。作為三冕王(the Three Crowned Kings)之一,王朝一直統治著風俗各異的領土,直到公元十三世紀。

朱羅國的核心領土是高韋裡河(Kaveri)肥沃的河谷,但他們在公元九世紀下半葉到十三世紀初統治了一個面積廣大的地區。棟格珀德拉(Tungabhadra)南部被統一併維持了兩個多世紀的統治。

2、中世紀

9世紀中葉韋迦亞剌雅王(Vijayalaya 在位848年-871年)奮起,奪取坦賈武爾(Thanjavur),設為國都,建立注輦韋迦亞剌雅王朝。 985年羅茶羅乍(Raja Raja Chola I)登位,雄才大略,擴展注輦疆域,南至錫蘭[4] ,北達羯陵迦(Kalinga),統一南印度。羅茶羅乍還征服溜山國。

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注輦王羅茶羅乍,遣使朝貢。 宋元時期,注輦國和中國有交通。宋代《嶺外代答》、《諸蕃志》各有專條。從中國前往注輦,可從泉州乘海舶,取道故臨,再轉搭小船可達注輦國;也可取道蒲甘前往。

注輦都城有七重,城高七尺,第一、二城為民居,有環城水濠隔離。第三、四城為官府,第五、六城為王府,第七重為王宮。注輦國好戰,畜養戰象六萬,每頭戰象高七八尺,象背馱小屋,戰士用弓箭遠戰,和近距離用長矛格殺,戰士英勇善戰,視死如歸,戰勝者得到獎旗表功。 在公元1048年左右,朱羅王朝統治了1480萬個居民。

3、晚期歷史(公元1070-1279年)

公元1070年,毗羅•拉金德拉•朱羅(Virarajendra Chola)的兒子阿迭•拉金德拉•朱羅(Athirajendra Chola)在內亂中被暗殺,庫羅通伽•朱羅(Kulothunga Chola)的兒子羅闍羅闍•納蘭德拉(Rajaraja Narendra)登上了王位,朱羅與東遮婁其王朝(Chalukya)合併,又稱朱羅-遮婁其王國。朱羅王朝後期開始。

朱羅王朝的統治和領土完整,直到庫羅通伽•朱羅(Kulothunga Chola三世)之前都非常穩定。但到了1215年,在他的統治下朱羅王朝被1190年復國的潘地亞的摩羅伐摩•孫達羅(Maravarman Sundara Pandiyan II)所擊敗。隨後,朱羅王朝也失去控制了斯里蘭卡,被複興中的僧伽羅人趕走。

此後,南方的潘地亞實力逐漸增強,並最終導致朱羅王朝於公元1279年滅亡。當時的潘地亞國王是查太伐摩•孫達羅(Jatavarman Sundara)。

三、哲羅

哲羅(泰米爾語:சேரர்,古譯名為'''雞羅''')約前3世紀-12世紀間長期存在於印度南方的一個泰米爾人古國。

哲羅位於印度次大陸最南端,是通常所說的泰米爾三國(朱羅,哲羅,潘地亞)之一。今天印度喀拉拉邦的名字可能起源於該國的國名。該國從孔雀王朝時代就已存在,並至少持續到公元12世紀。

哲羅的歷史可分為兩個明顯的時期:桑伽哲羅王朝(得名於泰米爾語的詩體名字)和巴克提哲羅王朝(得名於印度哲學流派“信愛”)。前者大約從前3世紀持續到3世紀,後者開始於8世紀。在這兩個時期之間的歷史模糊不清。哲羅的疆域從印度西南海岸的科澤科德延伸到特里凡得琅,佔有沿海的一條狹長區域(大體相當於今喀拉拉邦),還擁有今泰米爾納德邦的一部分。

由於地理位置的遙遠,哲羅很少受到北印政治形勢的影響,和它發生互動的主要是其他兩個泰米爾人國家。阿育王的銘文中提到了哲羅,並指出它獨立於孔雀帝國之外。作者未知的重要希臘語文獻《厄立特里亞航海記》(寫成於1世紀-3世紀之間)也提到了哲羅。

四、潘地亞

潘地亞(泰米爾語:பாண்டியர்)或潘地亞王朝Pandyan Dynasty ,古代印度南部從公元前6世紀至1345年存在的一個泰米爾人國家。國祚超過一千八百年。

潘地亞位於今泰米爾納德邦境內,核心區域在馬杜賴地區。它至少在公元前4世紀就已經存在,當時塞琉古帝國派往印度孔雀帝國的使節麥伽斯提尼在其著作(原著已失傳,只有後人引用的部分可以利用)中提到了潘地亞;按麥伽斯提尼的描述,當時的潘地亞似乎是一個母系社會的國家。阿育王的銘文也提到了潘地亞,並指出她不屬於孔雀帝國管轄。公元前後的古典作家們將潘地亞描述為一個富裕的商業國,主要依賴海路經商;據說她曾向羅馬皇帝屋大維派遣過使節。

潘地亞人在7世紀末期變得非常強大,國王阿梨稽娑梨•摩羅跋摩在位時,潘地亞擊敗了她在南印的主要對手、另一個泰米爾人國家哲羅。8世紀至9世紀之間,潘地亞還曾攻擊因遭遮婁其人打擊而嚴重衰落的原南印大國帕拉瓦(新葉王朝)。

【更多精彩文章,請關注微信公眾號“世界民族與文明歷史”】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