顛覆!數字貨幣將改變世界

技術影響歷史進程的大事,國內有5G,國外有Libra。

Libra是幹什麼的?

正如他的推動者,扎克伯格所言:

“支付是我們有機會簡化的領域之一。我相信,以後給他人轉賬應當像發送一張圖片一樣容易。”

對,Libra是一種數字貨幣,基於區塊鏈技術而生的應用,有很強的顛覆性。

白皮書發佈不到半個月,美國國會就急忙發函喊暫停,恐嚇道:

“如果不立即停止該項目的實施,我們將面臨一個一旦失敗將會引發金融海嘯的新體系。”

但美國畢竟是個法治國家,政府還不能為所欲為,停不停還要看公開聽證會的辯論結果。

數字貨幣,按理說並不算新鮮事,比特幣早已誕生十年,輪換了N輪牛熊,也沒見國會如此急切介入,足以說明其潛在的顛覆能力。

當然,Libra引起各方高度關注這件事本身,就值得我們思考:

它到底是何方神聖,又會如何改變世界?

顛覆!數字貨幣將改變世界

不妨先看兩個故事吧。

1、存儲革命

數萬多年前,一群智人走出非洲,隨後在往不同方向前進的路線上,他們發生了爭執。

智人們分裂為幾個部落,一群人北上,一群人繼續東進。

隨著東進之旅,這群智人又繼續分裂成眾多更小的部落,逐漸散落在歐亞大陸上。

努努,是一位東進智人的後代,不斷分裂後,他們這個部落只剩下百來號人,差不多一個鄧巴數。

度過了南亞次大陸短暫的冬季,部落來到一處富饒之地,一個臨時定居點日漸成型。

一天,調皮的小兒子在努努身邊睡著,他順手將兒子玩弄的一塊黏土丟進了篝火中。

漫天星光下,整個部落進入了夢鄉。

第二天,狩獵隊長催促努努加入他們的狩獵隊伍,去追擊昨天發現的野牛群,而努努卻無動於衷。

他的關注點,集中在昨天那塊已被火焰燒製的非常堅硬的黏土上。

心靈手巧的努努,試著用黏土捏出了今天被稱為罐子的東西,雖然造型看起來很怪異粗糙,但經過一次次的嘗試,這些燒製的粗糙器皿逐漸開始像模像樣。

努努心想,這下可以存放許多他那手大腳大蠢婆娘採集的多餘種子,不被該死的蟲子和老鼠偷竊了。

在歐亞大陸上,除了努努,還有人嘗試著在乾燥涼爽的洞穴裡鋪上抗菌的松樹橡樹皮,以儲藏板栗和松子;也有人對獵物的肉進行煙燻和切片風乾;在海邊魚群洄游地的採集者晒制著魚乾。

也許他們並沒有意識到,食物保存技術開啟的“存儲革命”,對人類命運造成了極為深遠的影響。

直觀上看,保存技術消除了食物的季節性短缺,可以讓人類在時間維度上更均衡的配置卡路里。

一方面,人口數量和密度得以提升;

另一方面,也為人類征服曾經無法生活的生態環境提供了武器。

這還不是最重要的。

存儲技術,讓食品長距離大宗貿易成為可能,市場交換髮展起來,也促使了分工的出現。

有些狩獵或採集效率高的人開始成為專業食物生產者,而那些擅長神神叨叨的人則成為不事生產的薩滿巫師。

傳統部落男狩獵、女採集所形成的集體主義社會結構也開始分崩離析。

有過集體主義經歷的國人就知道,集體食物生產分配機制有著高昂的效率成本,它鼓勵搭便車行為,個人的生產和創新受到抑制,條件一旦允許,人們總是會逃離集體,分田單幹。

存儲促使個人主義興起,個人對狩獵採集物開始擁有所有權,所有權的清晰又進一步帶來了興旺的市場化交易,而作為交易的媒介,貨幣也開始同步出現。

回顧智人征服地球的歷史,人類人口之所以能夠持續數萬年的階梯式增長,得益於強大的認知能力,更離不開保存與傳承知識的文化系統。

這正是“存儲革命”帶來的深遠影響,文明的全部要義,不就是積累嗎?

2、大明寶鈔

洪武初年,窮苦出身的朱元璋黃袍披身,登基為帝,便著手開始他宏偉的開國金融財政制度設計。

具備豐富權力鬥爭經驗的他,對金融財政,貿易市場知識幾乎一竅不通。

最初,他效仿唐宋,鑄造了一批銅錢投入流通,但當時大明根基未穩,社會治安不佳,銅礦開採停滯,政府只能強迫收繳民間銅器用於鑄幣,引發民間不滿不說,鑄幣成本極為高昂。

沒多久,太祖又回憶起宋元時期紙幣的便捷,便開始發行印製精美的紙幣——“大明寶鈔”。

規定了紙幣的使用範圍和金銀銅兌換比例,並強行鎖死他們之間的匯率。

但大明寶鈔只仿了宋元紙鈔的形,沒有仿到神。

宋元時期,江南商品經濟發達,紙幣起源於錢莊的定期存單,人們清楚紙幣的價值原理,之所以有價值,是因為背後有真實的金銀作為準備金背書,可隨時兌換。

當然,只是後來迫於財政壓力,政府才背地裡挪用準備金,最終才導致紙幣的崩潰。

從這個角度看,大明寶鈔就是個BUG。

其一、大明寶鈔沒有準備金制度。

雖然朝廷公佈了金銀銅兌換比例,但只能是單向兌換,即民間真金白銀換紙幣可以,紙幣不能換金銀。

此外,太祖還禁止民間用金銀交易,甚至不能以物易物。

其二、寶鈔發行不限量。

財政一旦吃緊,立馬開通印鈔機。

痛恨貪官的明太祖,卻從不痛恨自己源源不斷髮行的寶鈔從民間巧取豪奪。

對皇權只有“皇后娘娘的金鋤頭”認識的太祖,天真的認為只要有天子威儀和朝廷權威,嚴刑峻法下,民間就能順順當當的接受紙幣。

他不知道,民間接受的不是紙幣,而是紙幣背後的金銀信用。

明代的鈔票很快就成了擊鼓傳花遊戲,二十年光陰不到,寶鈔制度就土崩瓦解了,民間很快就突破了朝廷禁令,恢復到了銀本位制。

諷刺的是,寶鈔的崩潰讓政府少了財源,但民間金融系統擺脫了政府的擺佈,變得更為健壯強韌,市場發揮決定性作用,不管是外敵入侵,還是內政腐壞,對經濟影響都較為有限。

銀本位保護了民間的繁榮、市場的穩定。

無意之間,讓原始、僵化、封閉的明帝國存續了近三百年,要不是崇禎摧毀高效忠誠的太監體系,重用庸臣腐儒,大明帝國的國運也許還不至於被北邊蠻族、西邊流民所提前結束。

3、技術外掛

從上面兩個故事中可以看到,存儲是一種技術,紙幣也是一種技術。

生物演化可以幫助生物適應環境,開啟新的生態位,作為生物的一種,人類發明了技術,技術延伸了人類的能力,而不再被生物演化所需的漫長時光所累。

從這個角度看,技術是人類演化的“外掛”。

人類僅用了萬年時間,就成為時間尺度以億年計的地球生態主宰。

在硅谷思想家KK看來:

技術不僅僅包括一些具象的技術(例如汽車、雷達和計算機等),它還包括文化、法律、社會機構和所有的智能創造物。

一方面,技術從來不孤立存在,而是以技術生態的形式存在,並導致一系列創新接二連三出現;

就像努努的罐子,存儲革命瓦解了原始集體主義。

私人財產權開始出現,進而促進了交換、分工,催生了市場的壯大。

另一方面,一個創新的出現,是多種技術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就像宋元的紙幣,正是由於先有錢莊“技術”的出現,才誕生出給客人開具的存款證明,並無意間成為支付手段。

紙幣才順理成章的被髮明瞭出來。

技術,改寫了遊戲規則,推翻了原有價值體系,但技術生長的人性之中,也要遵循市場的底層邏輯。

在君臨看來,區塊鏈技術的發展深化,一樣如此。

在經典貨幣理論中,貨幣本質上是一種一般等價物。

而一種物品要成為貨幣,必須滿足三點要求:

流通職能、儲藏手段、價值尺度。

在第一個故事中,存儲技術讓一般等價物可以長時間保持下來,進而導致了市場出現,為貨幣的發明創造了條件。

在第二個故事中,紙幣技術讓交易成本大幅降低,但紙幣需要一系列“技術”(金銀準備)作為基礎,大明寶鈔沒有這種技術,也就不滿足貨幣的三點要求。

同樣藉助區塊鏈技術誕生的比特幣之流,在幣圈那撥人口中,有津津樂道的四大特徵:

去中心化

不可偽造

不可增發

不可追蹤

但別忘了,金銀也有一模一樣的四大特徵。

金銀去中心化,因為政府印不了;

金銀不可偽造,因為是一種單一元素;

金銀不可增發,因為元素恆定;

金銀不可追蹤,因為實物交易。

偉大革命導師說:“金銀天然不是貨幣,但貨幣天然是金銀”,那是因為導師還生活在實物貨幣時代,紙幣普遍實行金本位制。

金銀曾坐上了世界貨幣的王座,但進入現代,卻從王座上隕落。

作為數字貨幣的一種,藉著金銀的“魂”,Libra還能復辟嗎?

答案是能,但和金銀再也沒有關係,和幣圈那群割韭菜走邪路的,更不相干。

4

上文中,君臨引用的是“經典貨幣理論”

這個理論對實物貨幣有較強的解釋力,但進入現代社會,紙幣早已與金銀脫鉤,經典理論無法解釋現在普遍實行的信用貨幣制度。

還是再回到努努那個時代。

試想,部落的薩滿想用努努燒製的罐子作為祭祀用品,他給了努努一張畫滿奇怪符號的樹葉,承諾未來會在月圓之夜用這張樹葉給努努全家祈福。

過了幾天,努努覬覦部落一位年輕女孩的妙曼身形,用樹葉換來女孩陪他睡覺,將祈福受益權讓渡給女孩。

如此類推,部落裡物物交換,其實就是這個樹葉流通的過程。

當樹葉這個憑證流通的時間足夠長,又或是得到神職人員,例如薩滿的承諾,那它最開始得主人是誰已不再重要。

這片神奇的樹葉,本質上就是一種債務。

小部落如此,人類社會的大規模交易體系也是一樣。

南北戰爭時期,為支付軍費和士兵工資,林肯發行了不可直接兌換金銀的“綠幣”,並用聯邦政府未來的稅收為間接擔保,也就是說,“綠幣”可以支付聯邦政府的稅收。

北方贏得了戰爭,政府恪守了承諾,“綠幣”贏得了人心,也逐漸成為流通全國的硬通貨。

作為一種完全的主權信用貨幣,“綠幣”就是美元的前身。

人類也開始意識到,紙幣可以脫離貴金屬而存在,並維持穩定的購買力。

在美元大鈔上印刷的“In God We Trust”,而美國人民的“Trust”,就是政府的償債意願和能力。

顛覆!數字貨幣將改變世界

換言之,在信用貨幣理論看來,貨幣起源於債務,在市場中流通的貨幣,實際上是未清償債務的總和。

貸款創造貨幣,還貸消滅貨幣。

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講,不管是一片樹葉還是其他的東西,糧食、黃金或是一串代碼,都是債務的表現形式,可以在願意交易它們的人手裡流通。

那麼創造債務就是貨幣產生的核心過程,但誰能承接債務呢?

常識告訴我們,是有抵押資產,具備還款能力的人才能貸款。

不僅如此,獲取貸款後,你需要花費很大的努力和精力,認真去經營、服務,去創造更大的價值。

如果不努力掙錢償還貸,就會破產,失去一切資產,甚至流落街頭。

支撐債務創造貨幣的背後,實際上就是這樣一套精妙的激勵體系在發揮作用。

作為社會中最大的經濟行為主體,政府用法定形式發行貨幣,是最大的借貸人、貨幣創造者、維護者,這就要求政府權力集團具備高度自律,且有一套法治框架保持這套體系具備可預見性的穩定。

人們相信法定貨幣,就是相信國家權力是這套體系的守夜人。

這種共識,和幣圈口中所謂的“傻逼的共識”,完全是兩碼事。

實際上,人類社會幾千年歷史卻顯示,政府不太靠譜,無法遏制自身無限借錢的衝動,朱元璋這樣的權力集團如過江之鯽,層出不窮。

改開後的中國,直到1995年《人民銀行法》、《商業銀行法》頒佈實施,才從法律層面上規定任何個人和單位不得強令商業銀行發放貸款或提供擔保。

才算初步遏制住各級政府發放“安定團結貸款”的衝動,CPI才沒有再出現誇張的大起大落。

顛覆!數字貨幣將改變世界

所以說是國家維護市場秩序的力量讓人們形成共識,成就了法定貨幣,然後讓法定貨幣成為全體國民債務關係的度量和記賬工具,而國家就充當了我們所有公民彼此之間債務的信用擔保人。

普通的數字貨幣,一是沒有信貸創造這個債務形成過程;二是設計總量有限,無法跟上人類創造財富的速度。

在君臨看來,它們更像一種網絡亞文化,數字算法宗教的一種,可能因為“共識”或說信仰,成為一種商品,但絕對無法成為一種貨幣,更談不上衝擊現有貨幣體系。

Libra不一樣。

5

Libra作為一種數字貨幣技術,他又繼續創新了另一種“技術”——掛鉤法幣。

這是理解Libra不一樣的關鍵。

價值內涵上,Libra和傳統金融是共生關係,錨定一籃子貨幣和債券。

一份Libra嚴格對應一份法幣儲備。

它在設計上,首先是由Libra協會和各國授權節點作為節點,要創造新的Libra幣,必須使用法定貨幣按1:1比例購買Libra,並將該法定貨幣轉入儲備,兌回法幣必須同步註銷。

也就是說,Libra繼承了法幣的核心——債務創造,稱為“基於區塊鏈的電子法幣收據”也不為過。

顛覆!數字貨幣將改變世界

來源:財新週刊

​這樣的話,就克服了傳統數字貨幣幣值不穩這個大問題。

因為買賣幣的通道是雙向的,提供了套利空間,Libra價格高了,自然有人繳納法幣兌換,價格低了也有人去換回法幣。

想去炒幣發財的,可以洗洗睡了。

顛覆!數字貨幣將改變世界

來源:財新週刊

解決了這個頭等問題,Libra帶來的交易成本革命性降低的特性就要發威了。

我們重點關注兩個領域:

一是支付簡化。

現行的支付體系,要兼容多種主權貨幣和監管要求,建設了多層次賬戶系統以及相應的信息傳輸專用通道,成本耗費巨大,尤其是跨國支付。

比如美國主導的SWIFT系統,建設專網耗費巨大,運營成本也高,導致價格極為高昂。

招行的境外匯款,就有100-150元/筆的電報費,手續費是匯款金額的1‰,如果匯出的外匯賬戶資金是現鈔戶,還要收鈔轉匯手續費。

相較而言,Libra省去了“鋪路架橋”的費用,不受傳統賬戶體系和專網限制,也不在乎有沒有銀行櫃檯,直接複用現有的互聯網基礎設施。

一部能上網的智能手機皆可參與其中,萬物互聯,開放自由。

技術面前,眾生平等。

另一方面,對於那些治理能力差,難以維護市場秩序,又按耐不住借款衝動,本幣價值容易大幅波動的國家。

Libra就會成為一種幣值相對穩定的支付工具,就像明朝的銀本位,保護民間的市場秩序。

我們知道,人類社會的發展極大的依賴市場交易,交易促使分工,分工帶來整個社會生產效率提升。

從這個層面看,Libra的支付簡化,將促使更多人捲入市場,從而提升全世界的生產效率。

Facebook有近三十億用戶,試想,Libra一旦普及,量變必然導致質變,會產生一系列我們無法預見的、接二連三的創新發生。

當然,對中國來說,移動支付已非常發達,監管剛性,Libra或許對促進牆內交易次數方面邊際提升不大,關鍵是牆外。

Libra是去中心化的點對點交易,除非完全斷網,不然很難阻止Libra交易,且不說跨境轉賬、境外購股,起碼在國外的直播軟件上打個賞的難度直線下降。

換言之,Libra可以倒逼外匯管制的國家進一步開放。

二是智能合約。

當今社會,監督合約執行需要耗費大量社會資源。

比方說,A、B兩家公司簽訂買賣合同,A如果違反合同不履行付款義務,B需要向法院起訴。

就算B打官司贏了,判決書生效後,他還需要向法院申請強制執行,包括立案,提供財產線索……整個流程下來,耗費大量人力物力,社會承擔了大量的摩擦成本。

智能合約能讓這一切變得簡單很多。

所謂智能合約,如果把智能二字拿出來,就和我們現實生活中見到的合約並無二致。

之所以稱為智能,是因為合約的條款就是一段寫在區塊鏈上的代碼,一旦合約的條款觸發某個條件,那麼代碼就會自動執行,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

交易成本足夠低的時候,必然會釋放很多隱性的, 單筆交易價值不高的巨大市場需求出現。

全球所有人都可以利用互聯網上鍊藉助智能合約交易,可能湧現出某種極為高效的全新的商業組合,釋放出來的巨大生產力,將超過所有人的想象。

這是非常顛覆性的應用。

過去的努努很難想象現代人藉助主權貨幣,構建了全球化的生產貿易體系,創造出非同凡響的物質財富。

今天的人們同樣很難想象,全球幾十億人通過各種複雜智能合約,開展實時合作的生活方式。

未來的財富將不僅僅是存款,房子,黃金,而會切換為幾十億人之間,乃至人和機器之間完全自由的、開放的、流動性極高的、不間斷交易的各種智能合約以及基於合約創設的衍生品。

通過智能合約,全球的每一個人可以將自己的勞動力、智力,乃至人設,以一種現在無法想象的方式與外界交易,並將財富留在智能合約中。

這就類似於現代人財富不再是實物,而是存單、債券、證券,未來的智能合約又要比此高一個維度並豐富很多。

還是像KK所說的那樣:

“技術有自己的進化方向,雖然人類是所有技術的發明者,但人類無法掌控技術的命運(無論過去、現在或未來),請放手(去中心化),讓技術(自底向上地)自由成長。”

6

當然,未來雖然可以暢想和展望,但Libra在前行之路仍面臨很多阻礙。

比如監管問題,人們的觀念問題,現有金融體系反彈問題等等。

但我們有理由相信這個富可敵國的Facebook,以及Libra聯盟的28個商業巨頭夥伴們,有實力有智慧摸索、協調出一個被多數人接受的解決方案。

在Libra前行的每一個關鍵突破環節,也許會掀起一輪輪A股相關概念股的炒作。

但君臨建議沒必要參與,因為這些小魚蝦沒這個實力。

Facebook在Libra的推廣上賣力吆喝,又無法收“鑄幣稅”,對此動機的合理猜測,就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流量起家的互聯網公司,最看重的,就是入口。

君臨認為,Libra似乎想複製微信這個超級入口,打造一個全球用戶進入數字金融時代的新入口。

只有這樣,他才能輕易地開發出各種各樣的新商業模式。

當初微信集成支付功能後,就順利打通了面向所有金融行業的入口,從而讓微信可以進入借貸、保險、資產管理等各種金融業務。

Libra的玩法,技術不是問題,其實不難複製,未來一定有多個類似的區塊鏈系統彼此競爭。

但最終勝出的,一定是規模最大、最自由開放、生態最完備、交易費用最低的平臺。

假若國內迅速跟上的話,我們認為手握微信的騰訊顯然勝算更大。

一旦如此,在一個不會太長的時間跨度上,傳統金融體系將會受到極大的衝擊,無論是投資又或是從業於此,算不上好消息。

今天的文章或許跟A股沒有太大關係,但作為關注投資成長的君臨讀者,應該多一些開放的眼光來認知這個複雜、快速迭代的現代社會。

參考資料

《食物與人類》 輝格

《第一排》 孫國鋒

《技術元素》 凱文·凱利

《中央帝國的財政密碼》 郭建龍

《金錢永不眠》 唐涯

《Facebook數字貨幣野心》 財新週刊

《聊聊Libra、比特幣和美元:底層邏輯和未來前景》 微博@學經濟家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