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民間俗文化,餃子趣談,喪葬祭禮供餃子'

"

喪葬古稱凶禮,是人生禮儀中十分隆重的大事。在相當長的時期內,人們相信靈魂不死的觀念,總希望已故的親屬在另一個世界中得到幸福和安寧。於是,人們在辦理喪事時,幾乎是按活人的生活需要安排的,尤其在飲食方面,更是誠信誠恐,生怕有不周的地方,這就產生了給死者上供等風俗。供品有肉、菜、饅頭、花饃、酒、茶、水果等,當然,其中也少不了美味的餃子。

"

喪葬古稱凶禮,是人生禮儀中十分隆重的大事。在相當長的時期內,人們相信靈魂不死的觀念,總希望已故的親屬在另一個世界中得到幸福和安寧。於是,人們在辦理喪事時,幾乎是按活人的生活需要安排的,尤其在飲食方面,更是誠信誠恐,生怕有不周的地方,這就產生了給死者上供等風俗。供品有肉、菜、饅頭、花饃、酒、茶、水果等,當然,其中也少不了美味的餃子。

中國民間俗文化,餃子趣談,喪葬祭禮供餃子

在我國北方大多數地區,人死之後,特別是老人的“老死”,入殮設置靈堂後,就開始供食物,每頓飯都要給死人盛上一碗。人們認為,未下葬之前,死人的靈魂仍然未散去,甚至有人認為,家人講話,死人都可以聽得到。如果喪事是在年節期間,也要和平時一樣,包餃子給死者上供,謂之過完年節再走。所供餃子的數量可多可少,但必須是偶數,且碗內帶有餃子湯,謂之“連吃帶喝”。在河南等地,殯葬死者後的第二天,民間稱“服三”。

"

喪葬古稱凶禮,是人生禮儀中十分隆重的大事。在相當長的時期內,人們相信靈魂不死的觀念,總希望已故的親屬在另一個世界中得到幸福和安寧。於是,人們在辦理喪事時,幾乎是按活人的生活需要安排的,尤其在飲食方面,更是誠信誠恐,生怕有不周的地方,這就產生了給死者上供等風俗。供品有肉、菜、饅頭、花饃、酒、茶、水果等,當然,其中也少不了美味的餃子。

中國民間俗文化,餃子趣談,喪葬祭禮供餃子

在我國北方大多數地區,人死之後,特別是老人的“老死”,入殮設置靈堂後,就開始供食物,每頓飯都要給死人盛上一碗。人們認為,未下葬之前,死人的靈魂仍然未散去,甚至有人認為,家人講話,死人都可以聽得到。如果喪事是在年節期間,也要和平時一樣,包餃子給死者上供,謂之過完年節再走。所供餃子的數量可多可少,但必須是偶數,且碗內帶有餃子湯,謂之“連吃帶喝”。在河南等地,殯葬死者後的第二天,民間稱“服三”。

中國民間俗文化,餃子趣談,喪葬祭禮供餃子

這天許多地方有埋餃子點湯的風俗。親人們提上瓦罐,裝入煮熟的餃子和餃子湯,到墳前祭奠。把4個餃子埋在墳的四周,把餃子湯澆在墳邊。剩餘的餃子讓兒女們吃了,吃時要背過臉去,不要讓外人看見,害怕父母賜與的福氣被外人奪去。有的地方是在殯埋的當天埋餃子點湯。這種風俗,據民間傳說,晉代就已經流行了。傳說蜀國滅亡時,蜀國尚書郎李密不願繼續做官,毅然回鄉侍奉老祖母。

"

喪葬古稱凶禮,是人生禮儀中十分隆重的大事。在相當長的時期內,人們相信靈魂不死的觀念,總希望已故的親屬在另一個世界中得到幸福和安寧。於是,人們在辦理喪事時,幾乎是按活人的生活需要安排的,尤其在飲食方面,更是誠信誠恐,生怕有不周的地方,這就產生了給死者上供等風俗。供品有肉、菜、饅頭、花饃、酒、茶、水果等,當然,其中也少不了美味的餃子。

中國民間俗文化,餃子趣談,喪葬祭禮供餃子

在我國北方大多數地區,人死之後,特別是老人的“老死”,入殮設置靈堂後,就開始供食物,每頓飯都要給死人盛上一碗。人們認為,未下葬之前,死人的靈魂仍然未散去,甚至有人認為,家人講話,死人都可以聽得到。如果喪事是在年節期間,也要和平時一樣,包餃子給死者上供,謂之過完年節再走。所供餃子的數量可多可少,但必須是偶數,且碗內帶有餃子湯,謂之“連吃帶喝”。在河南等地,殯葬死者後的第二天,民間稱“服三”。

中國民間俗文化,餃子趣談,喪葬祭禮供餃子

這天許多地方有埋餃子點湯的風俗。親人們提上瓦罐,裝入煮熟的餃子和餃子湯,到墳前祭奠。把4個餃子埋在墳的四周,把餃子湯澆在墳邊。剩餘的餃子讓兒女們吃了,吃時要背過臉去,不要讓外人看見,害怕父母賜與的福氣被外人奪去。有的地方是在殯埋的當天埋餃子點湯。這種風俗,據民間傳說,晉代就已經流行了。傳說蜀國滅亡時,蜀國尚書郎李密不願繼續做官,毅然回鄉侍奉老祖母。

中國民間俗文化,餃子趣談,喪葬祭禮供餃子

這天,李密給祖母包了餃子,待端到床前時,祖母已經去世了。他含淚埋葬了祖母,準備在墳邊守孝。誰知此時晉武帝送來詔書,請李密出山治理國事。上路後,李密想起祖母沒能吃上自己包的餃子,心裡非常遺憾。於是便停下車子,返回家裡,把餃子埋在墳前,將餃子湯澆在墳旁,這才含淚拜別而去。李密孝敬祖母的事很快在當地民間傳開了,人們紛紛仿效,就形成了給死人埋餃子點湯的風俗。至今,人們仍然沿用承襲,藉以表達對死者的哀思。

"

喪葬古稱凶禮,是人生禮儀中十分隆重的大事。在相當長的時期內,人們相信靈魂不死的觀念,總希望已故的親屬在另一個世界中得到幸福和安寧。於是,人們在辦理喪事時,幾乎是按活人的生活需要安排的,尤其在飲食方面,更是誠信誠恐,生怕有不周的地方,這就產生了給死者上供等風俗。供品有肉、菜、饅頭、花饃、酒、茶、水果等,當然,其中也少不了美味的餃子。

中國民間俗文化,餃子趣談,喪葬祭禮供餃子

在我國北方大多數地區,人死之後,特別是老人的“老死”,入殮設置靈堂後,就開始供食物,每頓飯都要給死人盛上一碗。人們認為,未下葬之前,死人的靈魂仍然未散去,甚至有人認為,家人講話,死人都可以聽得到。如果喪事是在年節期間,也要和平時一樣,包餃子給死者上供,謂之過完年節再走。所供餃子的數量可多可少,但必須是偶數,且碗內帶有餃子湯,謂之“連吃帶喝”。在河南等地,殯葬死者後的第二天,民間稱“服三”。

中國民間俗文化,餃子趣談,喪葬祭禮供餃子

這天許多地方有埋餃子點湯的風俗。親人們提上瓦罐,裝入煮熟的餃子和餃子湯,到墳前祭奠。把4個餃子埋在墳的四周,把餃子湯澆在墳邊。剩餘的餃子讓兒女們吃了,吃時要背過臉去,不要讓外人看見,害怕父母賜與的福氣被外人奪去。有的地方是在殯埋的當天埋餃子點湯。這種風俗,據民間傳說,晉代就已經流行了。傳說蜀國滅亡時,蜀國尚書郎李密不願繼續做官,毅然回鄉侍奉老祖母。

中國民間俗文化,餃子趣談,喪葬祭禮供餃子

這天,李密給祖母包了餃子,待端到床前時,祖母已經去世了。他含淚埋葬了祖母,準備在墳邊守孝。誰知此時晉武帝送來詔書,請李密出山治理國事。上路後,李密想起祖母沒能吃上自己包的餃子,心裡非常遺憾。於是便停下車子,返回家裡,把餃子埋在墳前,將餃子湯澆在墳旁,這才含淚拜別而去。李密孝敬祖母的事很快在當地民間傳開了,人們紛紛仿效,就形成了給死人埋餃子點湯的風俗。至今,人們仍然沿用承襲,藉以表達對死者的哀思。

中國民間俗文化,餃子趣談,喪葬祭禮供餃子

在我國的大部分地區民間,人死之後要過“七”,也叫“燒七”。從死者去世之日起,每七天就要舉行一次焚香燒化紙錢、祭祀的禮儀。死者的親友及其子女們在靈前(舊時大葬者有的在家停靈樞七七四十九天才出殯)或到墳幕前,設祭品供之,然後焚香燒紙。在山西的東南地區,從一七至七七,所供的祭祀食品是有明顯區別的:一七饃饃二七糕,三七齊勒四火燒,五七芥萊餃子不可少,六七、七七死者挑(指供死者生前喜歡吃的食品)。

"

喪葬古稱凶禮,是人生禮儀中十分隆重的大事。在相當長的時期內,人們相信靈魂不死的觀念,總希望已故的親屬在另一個世界中得到幸福和安寧。於是,人們在辦理喪事時,幾乎是按活人的生活需要安排的,尤其在飲食方面,更是誠信誠恐,生怕有不周的地方,這就產生了給死者上供等風俗。供品有肉、菜、饅頭、花饃、酒、茶、水果等,當然,其中也少不了美味的餃子。

中國民間俗文化,餃子趣談,喪葬祭禮供餃子

在我國北方大多數地區,人死之後,特別是老人的“老死”,入殮設置靈堂後,就開始供食物,每頓飯都要給死人盛上一碗。人們認為,未下葬之前,死人的靈魂仍然未散去,甚至有人認為,家人講話,死人都可以聽得到。如果喪事是在年節期間,也要和平時一樣,包餃子給死者上供,謂之過完年節再走。所供餃子的數量可多可少,但必須是偶數,且碗內帶有餃子湯,謂之“連吃帶喝”。在河南等地,殯葬死者後的第二天,民間稱“服三”。

中國民間俗文化,餃子趣談,喪葬祭禮供餃子

這天許多地方有埋餃子點湯的風俗。親人們提上瓦罐,裝入煮熟的餃子和餃子湯,到墳前祭奠。把4個餃子埋在墳的四周,把餃子湯澆在墳邊。剩餘的餃子讓兒女們吃了,吃時要背過臉去,不要讓外人看見,害怕父母賜與的福氣被外人奪去。有的地方是在殯埋的當天埋餃子點湯。這種風俗,據民間傳說,晉代就已經流行了。傳說蜀國滅亡時,蜀國尚書郎李密不願繼續做官,毅然回鄉侍奉老祖母。

中國民間俗文化,餃子趣談,喪葬祭禮供餃子

這天,李密給祖母包了餃子,待端到床前時,祖母已經去世了。他含淚埋葬了祖母,準備在墳邊守孝。誰知此時晉武帝送來詔書,請李密出山治理國事。上路後,李密想起祖母沒能吃上自己包的餃子,心裡非常遺憾。於是便停下車子,返回家裡,把餃子埋在墳前,將餃子湯澆在墳旁,這才含淚拜別而去。李密孝敬祖母的事很快在當地民間傳開了,人們紛紛仿效,就形成了給死人埋餃子點湯的風俗。至今,人們仍然沿用承襲,藉以表達對死者的哀思。

中國民間俗文化,餃子趣談,喪葬祭禮供餃子

在我國的大部分地區民間,人死之後要過“七”,也叫“燒七”。從死者去世之日起,每七天就要舉行一次焚香燒化紙錢、祭祀的禮儀。死者的親友及其子女們在靈前(舊時大葬者有的在家停靈樞七七四十九天才出殯)或到墳幕前,設祭品供之,然後焚香燒紙。在山西的東南地區,從一七至七七,所供的祭祀食品是有明顯區別的:一七饃饃二七糕,三七齊勒四火燒,五七芥萊餃子不可少,六七、七七死者挑(指供死者生前喜歡吃的食品)。

中國民間俗文化,餃子趣談,喪葬祭禮供餃子

七七之中,人們最重視的是五七,也稱之為“大七”,大七時則須供餃子,才能顯示出人們對死者的盡孝和對祭祀活動的虔誠。禮儀活動結束,親友圍聚一起吃餃子,有與死者同餐之意。“慎終追遠”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表現這一傳統的形式和方法就是要像對待活著的人一樣,善待死者及列祖列宗。因此每逢死者的忌日、生辰,或是過年過節,家人都要為之設置靈牌,擺祭供品,祭品中最重者依然是餃子。

"

喪葬古稱凶禮,是人生禮儀中十分隆重的大事。在相當長的時期內,人們相信靈魂不死的觀念,總希望已故的親屬在另一個世界中得到幸福和安寧。於是,人們在辦理喪事時,幾乎是按活人的生活需要安排的,尤其在飲食方面,更是誠信誠恐,生怕有不周的地方,這就產生了給死者上供等風俗。供品有肉、菜、饅頭、花饃、酒、茶、水果等,當然,其中也少不了美味的餃子。

中國民間俗文化,餃子趣談,喪葬祭禮供餃子

在我國北方大多數地區,人死之後,特別是老人的“老死”,入殮設置靈堂後,就開始供食物,每頓飯都要給死人盛上一碗。人們認為,未下葬之前,死人的靈魂仍然未散去,甚至有人認為,家人講話,死人都可以聽得到。如果喪事是在年節期間,也要和平時一樣,包餃子給死者上供,謂之過完年節再走。所供餃子的數量可多可少,但必須是偶數,且碗內帶有餃子湯,謂之“連吃帶喝”。在河南等地,殯葬死者後的第二天,民間稱“服三”。

中國民間俗文化,餃子趣談,喪葬祭禮供餃子

這天許多地方有埋餃子點湯的風俗。親人們提上瓦罐,裝入煮熟的餃子和餃子湯,到墳前祭奠。把4個餃子埋在墳的四周,把餃子湯澆在墳邊。剩餘的餃子讓兒女們吃了,吃時要背過臉去,不要讓外人看見,害怕父母賜與的福氣被外人奪去。有的地方是在殯埋的當天埋餃子點湯。這種風俗,據民間傳說,晉代就已經流行了。傳說蜀國滅亡時,蜀國尚書郎李密不願繼續做官,毅然回鄉侍奉老祖母。

中國民間俗文化,餃子趣談,喪葬祭禮供餃子

這天,李密給祖母包了餃子,待端到床前時,祖母已經去世了。他含淚埋葬了祖母,準備在墳邊守孝。誰知此時晉武帝送來詔書,請李密出山治理國事。上路後,李密想起祖母沒能吃上自己包的餃子,心裡非常遺憾。於是便停下車子,返回家裡,把餃子埋在墳前,將餃子湯澆在墳旁,這才含淚拜別而去。李密孝敬祖母的事很快在當地民間傳開了,人們紛紛仿效,就形成了給死人埋餃子點湯的風俗。至今,人們仍然沿用承襲,藉以表達對死者的哀思。

中國民間俗文化,餃子趣談,喪葬祭禮供餃子

在我國的大部分地區民間,人死之後要過“七”,也叫“燒七”。從死者去世之日起,每七天就要舉行一次焚香燒化紙錢、祭祀的禮儀。死者的親友及其子女們在靈前(舊時大葬者有的在家停靈樞七七四十九天才出殯)或到墳幕前,設祭品供之,然後焚香燒紙。在山西的東南地區,從一七至七七,所供的祭祀食品是有明顯區別的:一七饃饃二七糕,三七齊勒四火燒,五七芥萊餃子不可少,六七、七七死者挑(指供死者生前喜歡吃的食品)。

中國民間俗文化,餃子趣談,喪葬祭禮供餃子

七七之中,人們最重視的是五七,也稱之為“大七”,大七時則須供餃子,才能顯示出人們對死者的盡孝和對祭祀活動的虔誠。禮儀活動結束,親友圍聚一起吃餃子,有與死者同餐之意。“慎終追遠”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表現這一傳統的形式和方法就是要像對待活著的人一樣,善待死者及列祖列宗。因此每逢死者的忌日、生辰,或是過年過節,家人都要為之設置靈牌,擺祭供品,祭品中最重者依然是餃子。

中國民間俗文化,餃子趣談,喪葬祭禮供餃子

山東的膠東地區,大年三十晚上及初一早上要吃水餃。水鉸煮熟後,家中主婦要先盛小碗供之列祖列宗及天地諸神位,其目的之一是讓死去的親人與家人共度佳節,其二是祈求死去的先人保佑家人在新的一年裡平安無事,幸福美滿。節日期間,不論供家人進食還是餉客,只要是包了水餃,就要先盛之供祭,將陳的換下。若是初一早上,偶爾將包有硬幣的水鉸盛到了供祭先祖的碗裡,那將預示著在新的一年裡,祖先會保佑全家財旺糧豐,萬事如意。

"

喪葬古稱凶禮,是人生禮儀中十分隆重的大事。在相當長的時期內,人們相信靈魂不死的觀念,總希望已故的親屬在另一個世界中得到幸福和安寧。於是,人們在辦理喪事時,幾乎是按活人的生活需要安排的,尤其在飲食方面,更是誠信誠恐,生怕有不周的地方,這就產生了給死者上供等風俗。供品有肉、菜、饅頭、花饃、酒、茶、水果等,當然,其中也少不了美味的餃子。

中國民間俗文化,餃子趣談,喪葬祭禮供餃子

在我國北方大多數地區,人死之後,特別是老人的“老死”,入殮設置靈堂後,就開始供食物,每頓飯都要給死人盛上一碗。人們認為,未下葬之前,死人的靈魂仍然未散去,甚至有人認為,家人講話,死人都可以聽得到。如果喪事是在年節期間,也要和平時一樣,包餃子給死者上供,謂之過完年節再走。所供餃子的數量可多可少,但必須是偶數,且碗內帶有餃子湯,謂之“連吃帶喝”。在河南等地,殯葬死者後的第二天,民間稱“服三”。

中國民間俗文化,餃子趣談,喪葬祭禮供餃子

這天許多地方有埋餃子點湯的風俗。親人們提上瓦罐,裝入煮熟的餃子和餃子湯,到墳前祭奠。把4個餃子埋在墳的四周,把餃子湯澆在墳邊。剩餘的餃子讓兒女們吃了,吃時要背過臉去,不要讓外人看見,害怕父母賜與的福氣被外人奪去。有的地方是在殯埋的當天埋餃子點湯。這種風俗,據民間傳說,晉代就已經流行了。傳說蜀國滅亡時,蜀國尚書郎李密不願繼續做官,毅然回鄉侍奉老祖母。

中國民間俗文化,餃子趣談,喪葬祭禮供餃子

這天,李密給祖母包了餃子,待端到床前時,祖母已經去世了。他含淚埋葬了祖母,準備在墳邊守孝。誰知此時晉武帝送來詔書,請李密出山治理國事。上路後,李密想起祖母沒能吃上自己包的餃子,心裡非常遺憾。於是便停下車子,返回家裡,把餃子埋在墳前,將餃子湯澆在墳旁,這才含淚拜別而去。李密孝敬祖母的事很快在當地民間傳開了,人們紛紛仿效,就形成了給死人埋餃子點湯的風俗。至今,人們仍然沿用承襲,藉以表達對死者的哀思。

中國民間俗文化,餃子趣談,喪葬祭禮供餃子

在我國的大部分地區民間,人死之後要過“七”,也叫“燒七”。從死者去世之日起,每七天就要舉行一次焚香燒化紙錢、祭祀的禮儀。死者的親友及其子女們在靈前(舊時大葬者有的在家停靈樞七七四十九天才出殯)或到墳幕前,設祭品供之,然後焚香燒紙。在山西的東南地區,從一七至七七,所供的祭祀食品是有明顯區別的:一七饃饃二七糕,三七齊勒四火燒,五七芥萊餃子不可少,六七、七七死者挑(指供死者生前喜歡吃的食品)。

中國民間俗文化,餃子趣談,喪葬祭禮供餃子

七七之中,人們最重視的是五七,也稱之為“大七”,大七時則須供餃子,才能顯示出人們對死者的盡孝和對祭祀活動的虔誠。禮儀活動結束,親友圍聚一起吃餃子,有與死者同餐之意。“慎終追遠”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表現這一傳統的形式和方法就是要像對待活著的人一樣,善待死者及列祖列宗。因此每逢死者的忌日、生辰,或是過年過節,家人都要為之設置靈牌,擺祭供品,祭品中最重者依然是餃子。

中國民間俗文化,餃子趣談,喪葬祭禮供餃子

山東的膠東地區,大年三十晚上及初一早上要吃水餃。水鉸煮熟後,家中主婦要先盛小碗供之列祖列宗及天地諸神位,其目的之一是讓死去的親人與家人共度佳節,其二是祈求死去的先人保佑家人在新的一年裡平安無事,幸福美滿。節日期間,不論供家人進食還是餉客,只要是包了水餃,就要先盛之供祭,將陳的換下。若是初一早上,偶爾將包有硬幣的水鉸盛到了供祭先祖的碗裡,那將預示著在新的一年裡,祖先會保佑全家財旺糧豐,萬事如意。

中國民間俗文化,餃子趣談,喪葬祭禮供餃子

用餃子作為祭品供奉祖先。不僅在民間廣為流傳,而且歷史悠久,至少從明代就在皇室盛行了。據孫承澤《典禮記》記載明代奉先殿所供膳鏜來看,水餃已成為不可少的供祭品。明代奉先殿所供食品,定例是一日一新的:初一日捲餅,初二日髓餅,初三日沙爐燒餅,初四日墓花。初五日羊肉肥面角兒,…這裡的“羊肉肥面角兒”就是專供祭祀的餃子,說明餃子在皇家的供桌上同樣佔有重要的地位。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