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汗藥”的前世今生

水滸傳 曼陀羅花 宋朝 華佗 本草綱目 聯合日報 2018-12-09

□劉凱

“蒙汗藥”的前世今生

在《水滸傳》等中國古典文學作品中,經常出現一些英雄好漢被“蒙汗藥”麻翻的情節。現代醫學專家證實:“蒙汗藥”是真實存在的。它是一種由曼陀羅花作為主要成分的麻醉藥或迷幻藥。

曼陀羅又名山茄花、洋金花。曼陀羅花主要成分為莨菪鹼、東莨菪鹼及少量阿托品,起麻醉作用的主要成份是東莨菪鹼。由於它的主要作用是可使肌肉鬆弛,汗腺分泌受抑制,所以古人多用它來製成“蒙汗藥”。“蒙汗藥”具有明顯的麻醉作用,在文學作品《水滸傳》中,母夜叉孫二孃用“蒙汗藥”麻翻了兩個押送武松的差人,晁蓋、吳用等人在黃泥岡用“蒙汗藥”麻翻了楊志和眾軍漢,從而演繹出了“智取生辰綱”的故事。據宋代周去鈞《嶺南代答》中記載:“廣西曼陀羅花,遍生原野,大葉白花,結實如茄子而遍生小刺,乃藥人草也。盜賊採,幹末之,以置人飲食,使之醉悶,則挈篋而趨。”說明宋朝時“蒙汗藥”的使用已經很普及了。至明代,“蒙汗藥”不但頻見於史籍,而且對其成分、配製、藥理作用和消解方法都有較詳細的描寫。翻閱清代檔案有關案例,清代的刑案中亦有用“蒙汗藥”從事拐賣人口、騙財取貨勾當之記載。

其實,“蒙汗藥”的作用不僅僅在於麻醉他人而謀財害命,在古代,它的最大的作用還是醫學臨床上的麻醉。《列子·湯問》中記載,戰國名醫扁鵲曾用“蒙汗藥”酒將魯國公扈、趙齊嬰二人“迷死三日”,給他們做“剖胸探心”手術。三國時代的神醫華佗在民間“迷藥”的基礎之上,研製出名曰“麻沸散”的麻醉藥,應用於全身及頭顱手術。《後漢書·華佗傳》中載:“若疾發於內,針藥不能及者,乃令先以酒服麻沸散,既醉無知覺,因刳破腹背,抽割積聚;若在腸胃,則斷腸煎洗,除去疾症,既而縫合,敷以神膏,四五日創愈,一月之間平復。”這可能是古代典籍中醫學使用麻醉藥的最詳細的記載,於今也大有借鑑意義。宋代竇材《扁鵲心書》記載了內服麻醉藥方“睡聖散”的情形:“人難忍艾火灸痛,服此即昏睡,不知痛,亦不傷人。此方由山茄花、火麻花共研為末,每服三錢,一服後即昏睡。”

曼陀羅花可用於“蒙汗藥”的配製,亦可用於治病療疾。宋代司馬光《涑水記聞》中也曾有類似的記述:“五溪蠻漢,杜杞誘出之,飲以曼陀羅酒,昏醉,盡殺之。”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說:“諸風及寒溼腳氣,可用它洗之。又主驚癇和脫肛”,進一步證實了曼陀羅的藥用價值。可見,任何事物皆有其兩面性。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