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並不是越工整越好,寫的“歪歪扭扭”才是好書法'

書法 王羲之 歐陽詢 藝術 三餘書社 2019-08-28
"

文/彧白 三餘書社原創文章,未經允許,請勿轉載


很多人在小時候寫字的時候,被家長或者老師要求,寫字必須要“橫平豎直”,寫的方方正正,才是好的書法。這種概念一直貫徹很多人的一生,所以看到寫工工整整的一絲不苟的楷書的時候,就認為這是最好的書法,看到歪歪扭扭的字的時候就會心生厭惡。

其實在書法中有一個“以正取斜”的概念,這個字我們看單獨的一部分是歪的,是“橫不平,豎不直”的,但是我們看整體的時候,卻是平穩的,這是藝術在創作的時候,製造矛盾和解決矛盾的一個過程,這也是書法的藝術性的一種體現。

我們找王羲之的幾個例字分析一下:

"

文/彧白 三餘書社原創文章,未經允許,請勿轉載


很多人在小時候寫字的時候,被家長或者老師要求,寫字必須要“橫平豎直”,寫的方方正正,才是好的書法。這種概念一直貫徹很多人的一生,所以看到寫工工整整的一絲不苟的楷書的時候,就認為這是最好的書法,看到歪歪扭扭的字的時候就會心生厭惡。

其實在書法中有一個“以正取斜”的概念,這個字我們看單獨的一部分是歪的,是“橫不平,豎不直”的,但是我們看整體的時候,卻是平穩的,這是藝術在創作的時候,製造矛盾和解決矛盾的一個過程,這也是書法的藝術性的一種體現。

我們找王羲之的幾個例字分析一下:

書法並不是越工整越好,寫的“歪歪扭扭”才是好書法

我們《聖教序》中這個“蓋”字,上面部分的重心位置由於筆畫的上揚往左下傾斜,下面的“皿”字底,王羲之通過字勢的改變將重心右移,最終是這個字在整體上達到了一個平衡!

"

文/彧白 三餘書社原創文章,未經允許,請勿轉載


很多人在小時候寫字的時候,被家長或者老師要求,寫字必須要“橫平豎直”,寫的方方正正,才是好的書法。這種概念一直貫徹很多人的一生,所以看到寫工工整整的一絲不苟的楷書的時候,就認為這是最好的書法,看到歪歪扭扭的字的時候就會心生厭惡。

其實在書法中有一個“以正取斜”的概念,這個字我們看單獨的一部分是歪的,是“橫不平,豎不直”的,但是我們看整體的時候,卻是平穩的,這是藝術在創作的時候,製造矛盾和解決矛盾的一個過程,這也是書法的藝術性的一種體現。

我們找王羲之的幾個例字分析一下:

書法並不是越工整越好,寫的“歪歪扭扭”才是好書法

我們《聖教序》中這個“蓋”字,上面部分的重心位置由於筆畫的上揚往左下傾斜,下面的“皿”字底,王羲之通過字勢的改變將重心右移,最終是這個字在整體上達到了一個平衡!

書法並不是越工整越好,寫的“歪歪扭扭”才是好書法

我們再來看這個“制”字,這個字相比於上面的“蓋”字,錯位的更加離譜,上下兩部分的中線離得更遠,而王羲之僅靠一筆的搭接將這個字上下部分聯為整體,其造勢之精巧,後世之人難以企及。

"

文/彧白 三餘書社原創文章,未經允許,請勿轉載


很多人在小時候寫字的時候,被家長或者老師要求,寫字必須要“橫平豎直”,寫的方方正正,才是好的書法。這種概念一直貫徹很多人的一生,所以看到寫工工整整的一絲不苟的楷書的時候,就認為這是最好的書法,看到歪歪扭扭的字的時候就會心生厭惡。

其實在書法中有一個“以正取斜”的概念,這個字我們看單獨的一部分是歪的,是“橫不平,豎不直”的,但是我們看整體的時候,卻是平穩的,這是藝術在創作的時候,製造矛盾和解決矛盾的一個過程,這也是書法的藝術性的一種體現。

我們找王羲之的幾個例字分析一下:

書法並不是越工整越好,寫的“歪歪扭扭”才是好書法

我們《聖教序》中這個“蓋”字,上面部分的重心位置由於筆畫的上揚往左下傾斜,下面的“皿”字底,王羲之通過字勢的改變將重心右移,最終是這個字在整體上達到了一個平衡!

書法並不是越工整越好,寫的“歪歪扭扭”才是好書法

我們再來看這個“制”字,這個字相比於上面的“蓋”字,錯位的更加離譜,上下兩部分的中線離得更遠,而王羲之僅靠一筆的搭接將這個字上下部分聯為整體,其造勢之精巧,後世之人難以企及。

書法並不是越工整越好,寫的“歪歪扭扭”才是好書法

再來看這個“宣”字,這個字在結構上是錯位的,並沒有寫的左右上下各均等,“寶蓋旁”歐陽詢處理的左低右高,將整體的字勢拉像左邊,為了平衡的這種態勢,下面的筆畫,再像右方偏移,這種造險的特點,被後世歐陽詢學習的淋漓盡致,這種造險和平險的方式,在歐楷楷書中甚為常見。

"

文/彧白 三餘書社原創文章,未經允許,請勿轉載


很多人在小時候寫字的時候,被家長或者老師要求,寫字必須要“橫平豎直”,寫的方方正正,才是好的書法。這種概念一直貫徹很多人的一生,所以看到寫工工整整的一絲不苟的楷書的時候,就認為這是最好的書法,看到歪歪扭扭的字的時候就會心生厭惡。

其實在書法中有一個“以正取斜”的概念,這個字我們看單獨的一部分是歪的,是“橫不平,豎不直”的,但是我們看整體的時候,卻是平穩的,這是藝術在創作的時候,製造矛盾和解決矛盾的一個過程,這也是書法的藝術性的一種體現。

我們找王羲之的幾個例字分析一下:

書法並不是越工整越好,寫的“歪歪扭扭”才是好書法

我們《聖教序》中這個“蓋”字,上面部分的重心位置由於筆畫的上揚往左下傾斜,下面的“皿”字底,王羲之通過字勢的改變將重心右移,最終是這個字在整體上達到了一個平衡!

書法並不是越工整越好,寫的“歪歪扭扭”才是好書法

我們再來看這個“制”字,這個字相比於上面的“蓋”字,錯位的更加離譜,上下兩部分的中線離得更遠,而王羲之僅靠一筆的搭接將這個字上下部分聯為整體,其造勢之精巧,後世之人難以企及。

書法並不是越工整越好,寫的“歪歪扭扭”才是好書法

再來看這個“宣”字,這個字在結構上是錯位的,並沒有寫的左右上下各均等,“寶蓋旁”歐陽詢處理的左低右高,將整體的字勢拉像左邊,為了平衡的這種態勢,下面的筆畫,再像右方偏移,這種造險的特點,被後世歐陽詢學習的淋漓盡致,這種造險和平險的方式,在歐楷楷書中甚為常見。

書法並不是越工整越好,寫的“歪歪扭扭”才是好書法

比如這個“懷”字,右邊的上下結構在處理的時候同樣採取了這樣的錯位,用筆法將上部分的重心偏移,然後通過下半部分的重心偏側來平險。這也是為什麼歐楷被稱為險絕的原因!

在王羲之《聖教序》中,這種字幾乎數不勝數,我們隨意再舉兩例:

"

文/彧白 三餘書社原創文章,未經允許,請勿轉載


很多人在小時候寫字的時候,被家長或者老師要求,寫字必須要“橫平豎直”,寫的方方正正,才是好的書法。這種概念一直貫徹很多人的一生,所以看到寫工工整整的一絲不苟的楷書的時候,就認為這是最好的書法,看到歪歪扭扭的字的時候就會心生厭惡。

其實在書法中有一個“以正取斜”的概念,這個字我們看單獨的一部分是歪的,是“橫不平,豎不直”的,但是我們看整體的時候,卻是平穩的,這是藝術在創作的時候,製造矛盾和解決矛盾的一個過程,這也是書法的藝術性的一種體現。

我們找王羲之的幾個例字分析一下:

書法並不是越工整越好,寫的“歪歪扭扭”才是好書法

我們《聖教序》中這個“蓋”字,上面部分的重心位置由於筆畫的上揚往左下傾斜,下面的“皿”字底,王羲之通過字勢的改變將重心右移,最終是這個字在整體上達到了一個平衡!

書法並不是越工整越好,寫的“歪歪扭扭”才是好書法

我們再來看這個“制”字,這個字相比於上面的“蓋”字,錯位的更加離譜,上下兩部分的中線離得更遠,而王羲之僅靠一筆的搭接將這個字上下部分聯為整體,其造勢之精巧,後世之人難以企及。

書法並不是越工整越好,寫的“歪歪扭扭”才是好書法

再來看這個“宣”字,這個字在結構上是錯位的,並沒有寫的左右上下各均等,“寶蓋旁”歐陽詢處理的左低右高,將整體的字勢拉像左邊,為了平衡的這種態勢,下面的筆畫,再像右方偏移,這種造險的特點,被後世歐陽詢學習的淋漓盡致,這種造險和平險的方式,在歐楷楷書中甚為常見。

書法並不是越工整越好,寫的“歪歪扭扭”才是好書法

比如這個“懷”字,右邊的上下結構在處理的時候同樣採取了這樣的錯位,用筆法將上部分的重心偏移,然後通過下半部分的重心偏側來平險。這也是為什麼歐楷被稱為險絕的原因!

在王羲之《聖教序》中,這種字幾乎數不勝數,我們隨意再舉兩例:

書法並不是越工整越好,寫的“歪歪扭扭”才是好書法

我們再來看這個“聖”字,上下總共有三部分,每一部分的字勢都不是正的,這個字同樣也是一個|“以斜取生”的典範。 上面的“耳朵旁”,字勢向左下,右邊的“口”字,字勢向右下,而下面的“王”字字勢與“口”字相呼應,共同將整體的字勢拉回平正。

"

文/彧白 三餘書社原創文章,未經允許,請勿轉載


很多人在小時候寫字的時候,被家長或者老師要求,寫字必須要“橫平豎直”,寫的方方正正,才是好的書法。這種概念一直貫徹很多人的一生,所以看到寫工工整整的一絲不苟的楷書的時候,就認為這是最好的書法,看到歪歪扭扭的字的時候就會心生厭惡。

其實在書法中有一個“以正取斜”的概念,這個字我們看單獨的一部分是歪的,是“橫不平,豎不直”的,但是我們看整體的時候,卻是平穩的,這是藝術在創作的時候,製造矛盾和解決矛盾的一個過程,這也是書法的藝術性的一種體現。

我們找王羲之的幾個例字分析一下:

書法並不是越工整越好,寫的“歪歪扭扭”才是好書法

我們《聖教序》中這個“蓋”字,上面部分的重心位置由於筆畫的上揚往左下傾斜,下面的“皿”字底,王羲之通過字勢的改變將重心右移,最終是這個字在整體上達到了一個平衡!

書法並不是越工整越好,寫的“歪歪扭扭”才是好書法

我們再來看這個“制”字,這個字相比於上面的“蓋”字,錯位的更加離譜,上下兩部分的中線離得更遠,而王羲之僅靠一筆的搭接將這個字上下部分聯為整體,其造勢之精巧,後世之人難以企及。

書法並不是越工整越好,寫的“歪歪扭扭”才是好書法

再來看這個“宣”字,這個字在結構上是錯位的,並沒有寫的左右上下各均等,“寶蓋旁”歐陽詢處理的左低右高,將整體的字勢拉像左邊,為了平衡的這種態勢,下面的筆畫,再像右方偏移,這種造險的特點,被後世歐陽詢學習的淋漓盡致,這種造險和平險的方式,在歐楷楷書中甚為常見。

書法並不是越工整越好,寫的“歪歪扭扭”才是好書法

比如這個“懷”字,右邊的上下結構在處理的時候同樣採取了這樣的錯位,用筆法將上部分的重心偏移,然後通過下半部分的重心偏側來平險。這也是為什麼歐楷被稱為險絕的原因!

在王羲之《聖教序》中,這種字幾乎數不勝數,我們隨意再舉兩例:

書法並不是越工整越好,寫的“歪歪扭扭”才是好書法

我們再來看這個“聖”字,上下總共有三部分,每一部分的字勢都不是正的,這個字同樣也是一個|“以斜取生”的典範。 上面的“耳朵旁”,字勢向左下,右邊的“口”字,字勢向右下,而下面的“王”字字勢與“口”字相呼應,共同將整體的字勢拉回平正。

書法並不是越工整越好,寫的“歪歪扭扭”才是好書法

再來看這個“雪”字,上下寫的皆不平正,乃是以斜取正的典範。通過用筆的變化將字勢傾倒,然後利用下半部分將字勢的態勢平正過來。

其實類似的字數不勝數,這種“以斜取正”的方法是王羲之結字技巧最常見的一種,也是後世的大書法家應用最多的一種。

很多人看不明白這種結字的規律,只喜歡平平穩穩的字,這其實就是書法的一個門檻,在很多人眼中乍一看很漂亮的書法,其實其藝術性往往並不很高,這當然並不是提倡大家學習醜書,其實所謂的“醜書”當中也有許多精彩之作。

這只是一個過程,先學平正,再追險絕,最後才能內斂鋒芒, 不露痕跡,將險絕化於平正當中。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