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藝先生談草書系列文章之九:《草書創作論》

書法 草書 藝術 詩歌 東方今典 2017-06-17

草書創作論

——在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出版研修班的講演

□劉 藝

今天要講的是草書創作問題,首先講講草書的歷史與現狀

草書起源於漢代,相傳杜度、崔瑗是草書高手。宋刻《淳化閣帖》收有東漢張芝的《冠軍帖》人稱“一筆書”。唐孫過庭《書譜》將張芝尊為草聖。至王羲之《十七帖》,草書法度基本定型,人稱王羲之草書為今草,以區別於漢魏時期的章草。《十七帖》的草字也稱為小草,意指小字草書,也是難度較小的草書,所以後人學草大都由小草開始。《書譜》是繼承王羲之小草的傑作。與此同時,唐代也出現了繼承發揚張芝、王羲之“一筆書”的草書,就是張旭。懷素所創作的癲狂草書,稱為大草或狂草,與小草並駕齊驅。宋代黃庭堅學習懷素,擅長大草,創作了多幅大草長卷,如《李白憶舊遊》、《廉頗藺相如列傳》等。由唐入宋,草書雖由小草發展為大草,但都是以手卷形式橫向延長,其奔放和張狂態勢只在橫的方向發展。到了明代,橫向的手卷仍然盛行,但出現了縱向延伸的立式作品,如中堂,條幅,對聯等等。這個變化與商品經濟的發展有直接關係,商業發達了,商人富裕了,居室高大了,便需要與之相應的室內陳設。客廳要掛中堂,柱子要裝楹聯,都需要豎式作品。造紙技術也相應跟上,能夠超出六尺,八尺乃至丈二,丈六的大幅宣紙,為草書大師提供了用武之地。這便造就了明代眾多的草書高手,祝允明、文徵明,張瑞圖、倪元璐、黃道周等都是大草名家,王鐸,傅山則更創造了一種“連綿草”,是張芝、王獻之“一筆書”的新發展。上述代表書家都留下了大量豎式草書作品,許多作品大氣磅礴,震撼人心,今天仍是我們學習的典範。

今年元月講《書法的歷史與現實》時,講了清代書法與以前不同,由於金石考證學的興起,使沉睡已久的篆、隸、魏碑書體復甦與發展,碑學成為主流。這使得傳統的帖學日漸式微,有人說,劉墉是帖學最後一人。因此,草書在清代幾乎絕跡,成為空白。民國書法繼承清代碑學,康有為,吳昌碩,齊白石等大家,仍是碑派書法高手,只有于右任既善北碑又能草書。另外,由於王世鏜的潛心鑽研,完成了《章草百訣歌》,使元明時期章草的復興得以延續,為當今草書的多元發展提供了條件。

劉藝先生談草書系列文章之九:《草書創作論》

上世紀50年代以後,書法相對沉寂,60年代“文革”爆發,書法意外地獲得了新生。一方面,“大字報”使許多人拿起了毛筆,對書法產生了興趣。另一方面,大量印刷毛主席手書詩詞作品,人們看到了毛主席對草書的偏愛與成就。毛主席創作了不少舊體詩,也寫了許多大草詩詞或題字,有毛主席的榜樣,在“文革”大創“破四舊”狂風時,舊體詩和毛筆字不但未被列為“四舊”,反而大行其道。毛主席的草書深受人們喜愛,這直接推動了當代草書的復興。設想,毛主席若是擅長楷書或行書,恐怕喜愛楷書或行書的人便會更多。過去有句話:“吳王好擊劍,域中多創疤;楚王好細腰,宮中多餓死。”用以比喻領袖之所愛,對人民的影響至深至廣。由於毛主席的草書在“文革”中大普及,無形中使三百年來草書寂寞的狀況獲得改觀。當然,一些老書法家,如林散之,沙孟海,啟功,王蘧常先生等,也起了示範帶動作用。因而自“文革”以後,不但詩詞書法獲得新生,而且草書發展更為迅速。上世紀80年代,草書作品以學王羲之小草及孫過庭《書譜》為主,學于右任“標準草書”和學毛主席大草的作者也不少,這時可算作草書創作的恢復階段。90年代學習明代草書成為新熱點,尤以學王鐸的作者居多,草書作品的氣勢和格調都有顯著提高。最近十年,“走向狂草”成為一種追求,以狂亂難以取勝,以張揚個性相標榜。這樣的追求已由草書旁及行、楷、篆、隸書體,其可讀性、抒情性日漸減弱,裝飾性、繁複性逐漸增強,有可能向純視覺藝術發展。如今,草書不但不再冷清,反而成為書壇最活躍的一支,正在引領書法藝術的新潮流。

下面著重講講草書創作技法

任何文藝創作都有自己的技法。例如詩詞創作,必須先熟悉格律,再明瞭詩韻,再充實語彙和典故,才能漸漸進入格律詩的創作。以《朝發白帝城》為例,“朝發白帝彩雲間”格律為”“平平仄仄仄平平”平起平落。,第二句則應“仄仄平平仄仄平”仄起平落。第三句“仄仄平平平仄仄”仄起仄落。第四句是“平平仄仄仄平平”平起平落。二四句都落在平聲上,即“間”,“還”,“山”字,屬上平聲“十五刪”韻。照此創作,作品才會守格律、合聲韻。

書法創作也有自己的技法,或者說有自己的規則。但是一讀技法,往往被視為寫字的技法或技巧,尤其是指執筆、運筆的方法。以“永”字八法為例,它集合了八種點畫及書寫這些點畫的筆法,即:點為側,側鋒取勢;橫為勒,向右力行如勒馬;鉤為趯,如人踢腳;挑為策,揚鞭策馬;豎為努,長撇為掠,如梳掠長髮;短撇為啄,鳥喙啄物;捺為磔(臥捺為波,斜捺為磔),以刃裂牲。這種對點畫的筆法分析固然需要,但只注重局部的技法運用不夠,並不能保證寫出好作品。因此,研究如何寫好整篇作品,也就是研究書法創作的技法,更為重要。下面,就我的經驗試著提出草書創作技法的要點。

第一,熟悉草法,合乎法度。

這是草書創作的首要條件,是草書創作的根本技法。不熟悉草法,無從進入草書創作。大家知道,楷書有“楷法”,雖有法度但不森嚴。《書譜》說:“真虧點畫尚可記言”。就是說楷書點畫不完美,仍可以記錄語言。行書沒有所謂的行法,法度則不嚴格,書寫較為自由,有的書法家未曾臨過行書貼,照樣敢寫行書作品。草書則不同,其草法比較嚴格,許多偏旁部首都有固定的符號,或有約定俗成的寫法,不能隨意改變或創新。有的人以為草書是一種動作,“筆飛墨舞”就是草書,或是運筆疾速就是狂草,都是誤解。古人有句話:“匆匆不暇草書。”對此有人解釋為,草書要求高,匆忙間寫不好,所以用通常字體寫信作答。照此理解,草書不在於用筆快慢,而在於筆筆到位,合乎法度。《書譜》有云:“草以使轉為形質,點畫為情性”,“真以點畫為形質,使轉為情性”,兩種書體恰好相反。使轉是什麼?草書為什麼以使轉為形質點畫為情性?這些問題與草書的法度密切相關。“使”可理解為橫豎運筆,“轉”可理解為圓轉運筆,運筆的估計,亦即所有的點畫,是由使轉完成的。草書的使轉是否正確,決定了它是否合乎法度。

下面,以“三”字為例,來研究楷書與草書的形質與情性。楷書的“三”字是平行的三橫畫,這三個橫畫後成了“三”字的形質(或曰形狀,是有形的實體)。但是三橫畫的長短變化、位置疏密,亦即使轉動作的輕重、長短、間歇,決定了“三”字的情性(或曰情趣,是無形的神氣)。如果三橫長短一樣,類似教學中全等形的符號,必然呆板僵硬。若第一橫短,第二橫長,第三橫更長,類似教學中的梯形,也不美觀。只有第一橫稍長,第二橫縮短,第三橫最長,才顯得層次得當生動耐看。不論哪種楷體,“三”字大都如此排列三橫畫,所以,三個橫畫時楷書“三”字的形質,書協三橫畫的使轉變化決定了楷書“三”字的情性。再看草書的“三”字,由三個連續的橫向運筆動作完成,少一個或多一個動作都不行,也就是三橫向的使轉用筆決定了草書“王”字的形狀(形質)。至於三個動作得出的點畫是長是短關係不大,可以一橫比一橫長,也可以三橫長短相仿,甚至是三個相連的橫點。不同的點畫表現不同的情性,或平穩,或險絕,或悠閒,或倉促。所以說,草書的使轉構成了草字的形質,草書的點畫則表現著草字的情性。由於草書的使轉十分重要,是草法的體現,所以《書譜》又說,“草乖使轉不能成字”或者是使轉有誤便成別字。例如王羲之《十七帖》常有“足下”一詞,“足”字草寫與“之”字相仿,僅僅區別於收筆向上和向下。這個使轉不同,決定了是“足”還是“之”。我曾說,現行的簡化字“漢”,若入草書,其使轉與“河”字沒有區別,寫“漢皇重色思傾國”,可能被認為是“河皇重色思傾國”。可見,現行簡化字有的可以入草書,有的則不宜入草。這要看使轉如何而至。總之,進行草書創作,必須先懂草法,做到使轉無誤。至於草書點畫,不甚完美暫且無妨。若遇生僻草字,應當查閱書法字典,或翻檢法帖,一定不可以杜撰,也不宜以行書代草字,因為這樣應付很難使自己的草書創作達到更高水準。

草書法度雖然嚴格,但有些漢字的草法卻不止一種。例如“四”字,由一個扁口包容兩個短豎組成,其草法之一是先寫扁口再寫其中的兩點,如“四”字,是由外到內的使轉動作。再一個草法是先寫兩點再包上扁口,如“四”字是由內到外的使轉動作。使轉不同造成了不同的草法,但都合法。所以對一個字有多個草法的情況須注意把握,以使草書創作更多姿多彩。

第二,胸有成竹,意在筆先。

草書是書法創作中最講時間順序的書體,與音樂演唱極為相似。其他書體創作過程也有時間順序,例如以行、楷、隸、篆自左至右橫寫“大展宏圖”四個字,一般是由“大”字起筆,又從“大”的橫畫寫起,隨後再寫“展”“宏”“圖”字。但是也有人不按此順序,而是相反,從“圖”字開始自右向左橫寫,寫成“圖宏展大”四個字。這不是不可以,因為四個字是在摺好的格子裡面填寫的,根本看不出兩個不同順序寫成的作品有何不同。不只是橫寫四個字可以如此,有的隸書寫大幅作品時,二十八個或四十個字均可自左而右一行行填格子書寫。用“狀如算子”來形容這樣寫成的作品非常恰當,作者“熟能生巧”,作品則千篇一律,呆板單調。用草書寫幾個字也好,都必須依文學內容按時間順序逐步完成。因為草字連貫性極強,字與字有毫絲相連表現了他們的連貫性,沒有毫絲相連,也常是筆斷意連,所以草書的行氣最突出也最重要,行與行之間的呼應、向背也最講究。這是一篇好的草書作品不可或缺的。由此可見,草書創作技法必須體現這個特點,也就算要認識草書的難度,從全局考慮,來安排全篇創作。

常見有的人寫草書作品時,將整張宣紙鋪開,奮筆疾書,隨意佈局,寫完為止,寫到哪裡就算到哪裡,寫成幾行便算幾行,將多餘的紙裁去便是成品。作者以為這是即興發揮,會出現神來之筆。豈不知這是不假思索的懶惰習慣,基本上不會出現好的作品。對於真心好學的書家,應當一開始就養成好習慣,練好基本功,進入草書創作時,要通盤考慮,做到意在筆先。具體地說,應當按作品的規格進行預謀,有了大致的腹稿才下筆。

劉藝先生談草書系列文章之九:《草書創作論》

下面,以草書條幅為例來研究如何預作佈置。四尺對開條幅比較合適居家懸掛,是草書作品的基礎形式,為便於日常觀賞,所書文字最大者以四個字為宜,最小者以四十個字為宜。一般情況下,四至七字為一行書,十多個字為二行書,五、七言絕句為二至三行書,五言律詩為三行書。四尺條幅若安排四行以上文字,不但顯得擁擠,而且有礙觀賞。書寫四尺對開斗方,最大可只寫一個字,如“龍”字,“福”字等。其餘與對開條幅相仿,只是由於行短紙寬,故所書行數增加,但也不宜超過六行,避免文字塞滿全篇,給人無縫插針的壓迫感。四尺對開條幅、斗方這類基礎性作品形式駕馭得當後,其他形式的作品可以推而廣之。例如四尺中堂作品,寫大字可以少至一個字,如“壽”、“飛”等豎長字,多則四個字。寫詩詞則可由五言絕句至七言律詩,這是視覺效果較好的空間佈置。四尺橫批則可以四尺對開斗方為基礎,加以適當擴展。四尺對聯一般是書寫四言至七言聯,都是一行書。字數較多時,可以用加長紙書寫,或採用其他書法處理。以上所舉不同形式的書法作品,其字數多少是從創作需要及觀賞效果來選擇的。當前,為了競爭的需要,字數龐大的小字作品愈來愈多,尤其是向展覽會投遞的稿件,更是以字數多尺幅大取勝,以顯示作者的功力與勤奮,博取評委的認可。這雖無可厚非,但書法藝術的魅力讓位於功夫,觀賞性大打折扣,卻至為可惜。所以我一直鼓吹,小字作品應有適於小字的形式。扇面(包括團扇)、冊頁、橫批、手卷等等,以短行書寫,便於觀賞與把玩,效果最好。若採用豎軸的形式,則可將橫批分為豎段,接裱成條幅,以供展覽之需。無論如何,形式與內容的協調是草書創作技法的一項重要內容,必須認真對待,做到成竹在胸,方可揮灑自如。

第三,氣韻連貫,節奏鮮明。

上面講了草書最明顯的特點之一是氣韻連貫,其他書體也講究氣韻,但不似草書那麼重要。楷、篆、隸書乃至行書,都有摺好或畫好格子然後填寫的情況,如朱絲欄、烏絲欄之類。但草書不能這樣創作。不要說填格子,就是折直線作準繩也罕見。草書必須排除約束,自由自在,隨機應變、一鼓作氣地完成整篇作品。只有達到這個地步,草書的氣韻才能貫通,神采才能顯現。由此可知,草書的創作難度比其他書體都大。高難度的創作,有利於出產更精彩的作品。草書的氣韻連貫體現在字與字的銜接上,因此草書的字距比其他書體緊密得多,佈局上以字密行疏居多,如倪元璐、黃道周的草書。也有喜歡寫字密、行也密的草書作者,如祝允明、徐渭的某些作品。這就要求縱向的連貫與橫向的呼應兼顧,要把握得好,更需要更熟練的技巧,也需要更大的魄力。

為了追求連貫,有所謂“一筆書”,或稱作“連綿草”,就是筆頭蘸足墨汁一筆連寫十幾個字。過去還有一種“遊絲書”,一筆寫完整篇作品。這種作品巧則巧矣,但缺少變化,沒有提按,顯得單調。因此在追求氣韻連貫的同時,還應注意節奏的變化,才能使草書作品更生動更有活力。節奏就是強弱變化,並有一定的規律。音樂是最講節奏的藝術,四分之二拍的曲子,節奏是強、弱;強、弱……四分之三拍的曲子,節奏是強、弱、弱,強、弱、弱……格律詩也有較明顯的節奏,大體平聲為強,仄聲為弱,讀起來抑揚頓挫、鏗鏘有力。與音樂詩詞有天然聯繫的草書,也有自己的節奏。它雖然沒有強弱分明的變化,但揮毫的輕重緩急反映出它也具有節奏感。輕重緩急的變化,源於運筆疾緩及提按輕重也與用墨有密切關係。上述“遊絲書”一筆完成全篇,用筆用墨都缺乏節奏。王鐸的“連綿草”由於擅長用墨,使得潤枯變化參差錯落,造成全篇起伏跌宕,令人心往神馳。王鐸草書往往一筆書寫十幾個字,由漲墨向枯墨演變,寫至墨幹,再蘸墨膏筆,再一次由潤至枯,直到完成全篇。由墨色的變化造成了類似強弱轉換的節奏,而且輕重、強弱的分佈錯落有致,更顯作品自然天成。當代草書創作,對用墨日漸重視,但仍缺乏意識。明白了用墨與作品的節奏感直接相關,節奏能更增強作品的氣韻,才會重視用墨,改善用墨的技能。在工業墨汁極其普及的今天,仍應不忘自研墨汁,尤其是創作重要作品,最好使用人工研磨的墨汁。即使不能全部自研,也可以在工業墨汁中加入少量清水,研磨幾十分鐘。這樣的墨汁膠性適中,便於一次蘸墨連寫數字。有的人喜歡在工業墨汁中兌水稀釋後使用,由於水份較多,行筆相當流利,但色調灰暗,潤枯反差縮小,作品節奏平淡,以至缺乏生氣。可見,墨汁兌水書寫不是好書法。在使用工業墨汁的場合,為了避免膠性過度難以行筆,可以墨汁與清水共用,先蘸少許清水再蘸墨汁,以增加行筆的潤滑作用,又不使墨色暗淡,可以說是一舉兩得。

還須看到,用墨與用筆密不可分。若要一筆寫十來個字,就須筆頭含墨多;若要含墨多,就須筆頭大。因此,寫草書以選用筆頭較大能多含墨的毛筆為好。現在,以小筆寫大字的現象甚是流行,因為小筆使轉靈活容易駕馭,而且線條較細顯得飄逸空靈。如果喜歡厚重敦實的草書,則會採用較大毛筆,使節奏放緩,線條凝重,作品更顯古拙。無論是小筆寫大字,還是大筆寫小字;無論用硬毫小筆,還是用長鋒軟毫,儘可依個人所好,實現不同的追求,不必計較孰優孰劣。

關於草書創作理論與技法,暫且講這麼多,不當之處,望給予指正。

劉藝先生談草書系列文章之九:《草書創作論》

選自孟雲飛主編《翰墨人生——劉藝書法著述及同行評論選集》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