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書友,請點擊上方紅色按鈕“關注” ↑↑↑


"

新書友,請點擊上方紅色按鈕“關注” ↑↑↑


史記·草書,千年的草書發展史,一篇文章給你講透徹

Jun.

6

無冥冥之志者,無昭昭之明;無惛惛之事者,無赫赫之功。

"

新書友,請點擊上方紅色按鈕“關注” ↑↑↑


史記·草書,千年的草書發展史,一篇文章給你講透徹

Jun.

6

無冥冥之志者,無昭昭之明;無惛惛之事者,無赫赫之功。

史記·草書,千年的草書發展史,一篇文章給你講透徹
"

新書友,請點擊上方紅色按鈕“關注” ↑↑↑


史記·草書,千年的草書發展史,一篇文章給你講透徹

Jun.

6

無冥冥之志者,無昭昭之明;無惛惛之事者,無赫赫之功。

史記·草書,千年的草書發展史,一篇文章給你講透徹
史記·草書,千年的草書發展史,一篇文章給你講透徹

懷素草書《苦筍帖卷》,絹本,無年款。縱25.1釐米,橫12釐米。上海博物館藏。釋文:苦筍及茗異常佳,乃可逕來。懷素上。

中國草書是漢字的一種書體,在藝術表現上是中國書法中最高難和最高要求的書體,其特點是結構簡省、筆畫連綿。形成於漢代,是為書寫簡便在隸書基礎上演變出來的。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

章草筆劃省變有章法可循,代表作如三國吳皇象《急就章》的松江本。今草不拘章法,筆勢流暢,代表作如晉代王羲之《初月》、《得示》等帖。狂草出現於唐代,以張旭、懷素為代表,筆勢狂放不羈,成為完全脫離實用的藝術創作,從此草書只是書法家臨摹章草、今草、狂草的書法作品。狂草代表作如唐代張旭《肚痛》等帖和懷素《自敘帖》,都是現存的珍品。

草書的偉大在於用最單純直接的點畫表現了人的心象。因此,草書成為世界上最富表現性也最為濃縮的抽象藝術。

草書分為章草與今草。許慎《說文解字敘》說:“漢興而有草書”,當是指章草。章草的極端規範制約了自身的發展。而今草則因為兼具充分自由的表現與法度發揚壯大,致有大(狂)草、小草之分。在近兩千年的演進進程中,誕生了一大批震古爍今的名家傑作。時至今日,草書以其高度簡練的形式及可持續性發展的特質,與時代及現代藝術相呼應、相交融,展露它更大更持久的藝術魅力!

其要者羅列如下:

至少在公元前11240—8864年

1988年發現至今的寧夏中衛大麥地巖畫圖畫文字,比甲骨文至少還要早5000年,極有可能打破中國文字“西來說”,被認定為漢字的源頭活水之一。這些圖畫文字類多象形,幾與繪畫無異,可視為書畫同源的鐵證。相傳神龍見嘉禾八穗而作穗書、黃帝見景雲而作雲書、少昊作鸞鳳書、帝堯作龜書,頗有求美之意,或為草書之嚆矢。

商前期:公元前1600—1300年

從1899年發現的甲骨文中的朱墨書跡可證,其時我們的先民已經使用毛筆了。

漢章帝前:公元前102—公元87年

從近現代出土的大量居延、敦煌竹木簡,如太初三年簡、太始元年簡、神爵四年簡、陽朔三年簡、建武三年簡、元和四年簡等書跡,可見明顯的漢代書寫草書化傾向,這是真正草書的濫觴。

漢元帝時:公元前48—33年

史游作《急就篇》,“解散隸體,粗書之”,後世稱為章草。現在我們所見的《急就篇》,是宋代以後摹刻的,傳為“章草之祖”,其實未必出於史游舊本。

"

新書友,請點擊上方紅色按鈕“關注” ↑↑↑


史記·草書,千年的草書發展史,一篇文章給你講透徹

Jun.

6

無冥冥之志者,無昭昭之明;無惛惛之事者,無赫赫之功。

史記·草書,千年的草書發展史,一篇文章給你講透徹
史記·草書,千年的草書發展史,一篇文章給你講透徹

懷素草書《苦筍帖卷》,絹本,無年款。縱25.1釐米,橫12釐米。上海博物館藏。釋文:苦筍及茗異常佳,乃可逕來。懷素上。

中國草書是漢字的一種書體,在藝術表現上是中國書法中最高難和最高要求的書體,其特點是結構簡省、筆畫連綿。形成於漢代,是為書寫簡便在隸書基礎上演變出來的。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

章草筆劃省變有章法可循,代表作如三國吳皇象《急就章》的松江本。今草不拘章法,筆勢流暢,代表作如晉代王羲之《初月》、《得示》等帖。狂草出現於唐代,以張旭、懷素為代表,筆勢狂放不羈,成為完全脫離實用的藝術創作,從此草書只是書法家臨摹章草、今草、狂草的書法作品。狂草代表作如唐代張旭《肚痛》等帖和懷素《自敘帖》,都是現存的珍品。

草書的偉大在於用最單純直接的點畫表現了人的心象。因此,草書成為世界上最富表現性也最為濃縮的抽象藝術。

草書分為章草與今草。許慎《說文解字敘》說:“漢興而有草書”,當是指章草。章草的極端規範制約了自身的發展。而今草則因為兼具充分自由的表現與法度發揚壯大,致有大(狂)草、小草之分。在近兩千年的演進進程中,誕生了一大批震古爍今的名家傑作。時至今日,草書以其高度簡練的形式及可持續性發展的特質,與時代及現代藝術相呼應、相交融,展露它更大更持久的藝術魅力!

其要者羅列如下:

至少在公元前11240—8864年

1988年發現至今的寧夏中衛大麥地巖畫圖畫文字,比甲骨文至少還要早5000年,極有可能打破中國文字“西來說”,被認定為漢字的源頭活水之一。這些圖畫文字類多象形,幾與繪畫無異,可視為書畫同源的鐵證。相傳神龍見嘉禾八穗而作穗書、黃帝見景雲而作雲書、少昊作鸞鳳書、帝堯作龜書,頗有求美之意,或為草書之嚆矢。

商前期:公元前1600—1300年

從1899年發現的甲骨文中的朱墨書跡可證,其時我們的先民已經使用毛筆了。

漢章帝前:公元前102—公元87年

從近現代出土的大量居延、敦煌竹木簡,如太初三年簡、太始元年簡、神爵四年簡、陽朔三年簡、建武三年簡、元和四年簡等書跡,可見明顯的漢代書寫草書化傾向,這是真正草書的濫觴。

漢元帝時:公元前48—33年

史游作《急就篇》,“解散隸體,粗書之”,後世稱為章草。現在我們所見的《急就篇》,是宋代以後摹刻的,傳為“章草之祖”,其實未必出於史游舊本。

史記·草書,千年的草書發展史,一篇文章給你講透徹

漢章帝時:公元76—87年

杜度善草書,有“草聖”之稱。但無作品傳世。章帝劉怛亦稱善書,尤喜杜度草書。有《千字文》傳世,載《淳化閣帖》。

漢和帝永元五年:公元94年

居延出土的永元器物簿編簡,雖然屬章草,但寫得縱橫恣肆,極為自由奔放,實開後世大草筆意之先河。

漢和帝元興元年:公元105年

蔡倫上所造之紙,時稱“蔡侯紙”。從此,後世一直以紙為書寫的主要材料。

漢安帝至獻帝時:公元107—220年

張芝(?—約192),字伯英,敦煌人。精於草法,書史稱其長於“一筆書”,有“草聖”之稱。衛恆《四體書勢》說他“臨池學書,池水盡墨”。傳世作品有《冠軍帖》、《秋涼平善帖》、《消息帖》等,均載於《淳化閣帖》,雖不盡可信,但卻是當時草書興盛的寫照。

"

新書友,請點擊上方紅色按鈕“關注” ↑↑↑


史記·草書,千年的草書發展史,一篇文章給你講透徹

Jun.

6

無冥冥之志者,無昭昭之明;無惛惛之事者,無赫赫之功。

史記·草書,千年的草書發展史,一篇文章給你講透徹
史記·草書,千年的草書發展史,一篇文章給你講透徹

懷素草書《苦筍帖卷》,絹本,無年款。縱25.1釐米,橫12釐米。上海博物館藏。釋文:苦筍及茗異常佳,乃可逕來。懷素上。

中國草書是漢字的一種書體,在藝術表現上是中國書法中最高難和最高要求的書體,其特點是結構簡省、筆畫連綿。形成於漢代,是為書寫簡便在隸書基礎上演變出來的。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

章草筆劃省變有章法可循,代表作如三國吳皇象《急就章》的松江本。今草不拘章法,筆勢流暢,代表作如晉代王羲之《初月》、《得示》等帖。狂草出現於唐代,以張旭、懷素為代表,筆勢狂放不羈,成為完全脫離實用的藝術創作,從此草書只是書法家臨摹章草、今草、狂草的書法作品。狂草代表作如唐代張旭《肚痛》等帖和懷素《自敘帖》,都是現存的珍品。

草書的偉大在於用最單純直接的點畫表現了人的心象。因此,草書成為世界上最富表現性也最為濃縮的抽象藝術。

草書分為章草與今草。許慎《說文解字敘》說:“漢興而有草書”,當是指章草。章草的極端規範制約了自身的發展。而今草則因為兼具充分自由的表現與法度發揚壯大,致有大(狂)草、小草之分。在近兩千年的演進進程中,誕生了一大批震古爍今的名家傑作。時至今日,草書以其高度簡練的形式及可持續性發展的特質,與時代及現代藝術相呼應、相交融,展露它更大更持久的藝術魅力!

其要者羅列如下:

至少在公元前11240—8864年

1988年發現至今的寧夏中衛大麥地巖畫圖畫文字,比甲骨文至少還要早5000年,極有可能打破中國文字“西來說”,被認定為漢字的源頭活水之一。這些圖畫文字類多象形,幾與繪畫無異,可視為書畫同源的鐵證。相傳神龍見嘉禾八穗而作穗書、黃帝見景雲而作雲書、少昊作鸞鳳書、帝堯作龜書,頗有求美之意,或為草書之嚆矢。

商前期:公元前1600—1300年

從1899年發現的甲骨文中的朱墨書跡可證,其時我們的先民已經使用毛筆了。

漢章帝前:公元前102—公元87年

從近現代出土的大量居延、敦煌竹木簡,如太初三年簡、太始元年簡、神爵四年簡、陽朔三年簡、建武三年簡、元和四年簡等書跡,可見明顯的漢代書寫草書化傾向,這是真正草書的濫觴。

漢元帝時:公元前48—33年

史游作《急就篇》,“解散隸體,粗書之”,後世稱為章草。現在我們所見的《急就篇》,是宋代以後摹刻的,傳為“章草之祖”,其實未必出於史游舊本。

史記·草書,千年的草書發展史,一篇文章給你講透徹

漢章帝時:公元76—87年

杜度善草書,有“草聖”之稱。但無作品傳世。章帝劉怛亦稱善書,尤喜杜度草書。有《千字文》傳世,載《淳化閣帖》。

漢和帝永元五年:公元94年

居延出土的永元器物簿編簡,雖然屬章草,但寫得縱橫恣肆,極為自由奔放,實開後世大草筆意之先河。

漢和帝元興元年:公元105年

蔡倫上所造之紙,時稱“蔡侯紙”。從此,後世一直以紙為書寫的主要材料。

漢安帝至獻帝時:公元107—220年

張芝(?—約192),字伯英,敦煌人。精於草法,書史稱其長於“一筆書”,有“草聖”之稱。衛恆《四體書勢》說他“臨池學書,池水盡墨”。傳世作品有《冠軍帖》、《秋涼平善帖》、《消息帖》等,均載於《淳化閣帖》,雖不盡可信,但卻是當時草書興盛的寫照。

史記·草書,千年的草書發展史,一篇文章給你講透徹

漢靈帝時:公元168—189年

趙壹(生卒不詳)著《非草書》一文,抨擊當時蔚成風氣的草書學習與創作。他的立意是復古弘道,反對玩“草書”而喪志。但他未能充分認識到草書的藝術魔力以及道藝如一的道理,最終無法阻擋草書藝術的蓬勃發展。

三國/吳:公元220—280年

皇象(生卒不詳),字休明,廣陵江都人。善草書,有《急就篇》、《文武將隊帖》行世。

西晉:公元265—317年

衛瓘(220—291),字伯玉,河東安邑人。作有《州民帖》。

衛恆(?—291),字巨山。著有《四體書勢》,中有一勢論草書。

楊泉(生卒不詳),著有《草書賦》。

索靖(239—303),字幼安,敦煌人,師法張芝,善草書。作有《出師頌》、《月儀帖》、《皋陶帖》等。著有《草書勢》一文。

陸機(261—303),字士衡,吳郡人。作《平復帖》,為傳世最早的一件紙本法書墨跡(今藏故宮博物院)。其書處章草、今草之間,蒼茫淳厚,存篆籀筆意,在書法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東晉:公元317—420年

王羲之(307?—365?),字逸少,原籍山東琅邪,居浙江會稽。為東晉大書家,被後人尊為“書聖”。

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以前王羲之書《行穰帖》、《初月帖》、《十七帖》、《遠宦帖》、《遊目帖》、《都下帖》、《七月一日帖》、《豹奴帖》、《適得書帖》《小園帖》等。

昇平四年:公元360年(?)

王羲之書《寒切帖》。

王獻之(344—388),字子敬,羲之第七子,官中書令,時號大令。書《鵝群帖》、《鴨頭凡帖》、《先夜帖》、《蠟節帖》、《想彼帖》、《諸善帖》等。

"

新書友,請點擊上方紅色按鈕“關注” ↑↑↑


史記·草書,千年的草書發展史,一篇文章給你講透徹

Jun.

6

無冥冥之志者,無昭昭之明;無惛惛之事者,無赫赫之功。

史記·草書,千年的草書發展史,一篇文章給你講透徹
史記·草書,千年的草書發展史,一篇文章給你講透徹

懷素草書《苦筍帖卷》,絹本,無年款。縱25.1釐米,橫12釐米。上海博物館藏。釋文:苦筍及茗異常佳,乃可逕來。懷素上。

中國草書是漢字的一種書體,在藝術表現上是中國書法中最高難和最高要求的書體,其特點是結構簡省、筆畫連綿。形成於漢代,是為書寫簡便在隸書基礎上演變出來的。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

章草筆劃省變有章法可循,代表作如三國吳皇象《急就章》的松江本。今草不拘章法,筆勢流暢,代表作如晉代王羲之《初月》、《得示》等帖。狂草出現於唐代,以張旭、懷素為代表,筆勢狂放不羈,成為完全脫離實用的藝術創作,從此草書只是書法家臨摹章草、今草、狂草的書法作品。狂草代表作如唐代張旭《肚痛》等帖和懷素《自敘帖》,都是現存的珍品。

草書的偉大在於用最單純直接的點畫表現了人的心象。因此,草書成為世界上最富表現性也最為濃縮的抽象藝術。

草書分為章草與今草。許慎《說文解字敘》說:“漢興而有草書”,當是指章草。章草的極端規範制約了自身的發展。而今草則因為兼具充分自由的表現與法度發揚壯大,致有大(狂)草、小草之分。在近兩千年的演進進程中,誕生了一大批震古爍今的名家傑作。時至今日,草書以其高度簡練的形式及可持續性發展的特質,與時代及現代藝術相呼應、相交融,展露它更大更持久的藝術魅力!

其要者羅列如下:

至少在公元前11240—8864年

1988年發現至今的寧夏中衛大麥地巖畫圖畫文字,比甲骨文至少還要早5000年,極有可能打破中國文字“西來說”,被認定為漢字的源頭活水之一。這些圖畫文字類多象形,幾與繪畫無異,可視為書畫同源的鐵證。相傳神龍見嘉禾八穗而作穗書、黃帝見景雲而作雲書、少昊作鸞鳳書、帝堯作龜書,頗有求美之意,或為草書之嚆矢。

商前期:公元前1600—1300年

從1899年發現的甲骨文中的朱墨書跡可證,其時我們的先民已經使用毛筆了。

漢章帝前:公元前102—公元87年

從近現代出土的大量居延、敦煌竹木簡,如太初三年簡、太始元年簡、神爵四年簡、陽朔三年簡、建武三年簡、元和四年簡等書跡,可見明顯的漢代書寫草書化傾向,這是真正草書的濫觴。

漢元帝時:公元前48—33年

史游作《急就篇》,“解散隸體,粗書之”,後世稱為章草。現在我們所見的《急就篇》,是宋代以後摹刻的,傳為“章草之祖”,其實未必出於史游舊本。

史記·草書,千年的草書發展史,一篇文章給你講透徹

漢章帝時:公元76—87年

杜度善草書,有“草聖”之稱。但無作品傳世。章帝劉怛亦稱善書,尤喜杜度草書。有《千字文》傳世,載《淳化閣帖》。

漢和帝永元五年:公元94年

居延出土的永元器物簿編簡,雖然屬章草,但寫得縱橫恣肆,極為自由奔放,實開後世大草筆意之先河。

漢和帝元興元年:公元105年

蔡倫上所造之紙,時稱“蔡侯紙”。從此,後世一直以紙為書寫的主要材料。

漢安帝至獻帝時:公元107—220年

張芝(?—約192),字伯英,敦煌人。精於草法,書史稱其長於“一筆書”,有“草聖”之稱。衛恆《四體書勢》說他“臨池學書,池水盡墨”。傳世作品有《冠軍帖》、《秋涼平善帖》、《消息帖》等,均載於《淳化閣帖》,雖不盡可信,但卻是當時草書興盛的寫照。

史記·草書,千年的草書發展史,一篇文章給你講透徹

漢靈帝時:公元168—189年

趙壹(生卒不詳)著《非草書》一文,抨擊當時蔚成風氣的草書學習與創作。他的立意是復古弘道,反對玩“草書”而喪志。但他未能充分認識到草書的藝術魔力以及道藝如一的道理,最終無法阻擋草書藝術的蓬勃發展。

三國/吳:公元220—280年

皇象(生卒不詳),字休明,廣陵江都人。善草書,有《急就篇》、《文武將隊帖》行世。

西晉:公元265—317年

衛瓘(220—291),字伯玉,河東安邑人。作有《州民帖》。

衛恆(?—291),字巨山。著有《四體書勢》,中有一勢論草書。

楊泉(生卒不詳),著有《草書賦》。

索靖(239—303),字幼安,敦煌人,師法張芝,善草書。作有《出師頌》、《月儀帖》、《皋陶帖》等。著有《草書勢》一文。

陸機(261—303),字士衡,吳郡人。作《平復帖》,為傳世最早的一件紙本法書墨跡(今藏故宮博物院)。其書處章草、今草之間,蒼茫淳厚,存篆籀筆意,在書法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東晉:公元317—420年

王羲之(307?—365?),字逸少,原籍山東琅邪,居浙江會稽。為東晉大書家,被後人尊為“書聖”。

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以前王羲之書《行穰帖》、《初月帖》、《十七帖》、《遠宦帖》、《遊目帖》、《都下帖》、《七月一日帖》、《豹奴帖》、《適得書帖》《小園帖》等。

昇平四年:公元360年(?)

王羲之書《寒切帖》。

王獻之(344—388),字子敬,羲之第七子,官中書令,時號大令。書《鵝群帖》、《鴨頭凡帖》、《先夜帖》、《蠟節帖》、《想彼帖》、《諸善帖》等。

史記·草書,千年的草書發展史,一篇文章給你講透徹

南朝/樑:公元502—557年

梁武帝蕭衍(464—549)書有《腳氣帖》,著有《草書狀》一文。

隋:公元581—618年

僧智永(?—?),書有《真草千字文》(為小草名作,墨跡本今藏日本)、《還來帖》。

唐:公元618—907

歐陽詢(557—641),字信本,潭州臨湘人。書有《草書千字文》(今存刻本)。

唐太宗李世民(599—649)

書有《屏風帖》、《昨夜帖》。

陸柬之(?—?),書有《得告帖》。

李懷琳(?—?),書有《絕交書》。

垂拱三年(687):

孫過庭(648—703),字虔禮,陳留人。是年作《書譜》長卷,洋洋萬言,既是小草傑構,也是絕佳的書法理論名著,被後人譽為“雙璧”。

神功元年(697):

王方慶進獻十一代祖晉王導以下王氏一門二十八人書牘共十卷,武則天命摹寫留內,即《萬歲通天帖》(今藏遼寧博物院),真

本歸還方慶。其中,除王羲之《初月帖》外,草書尚有王薈《癤腫帖》、王慈《得柏酒帖》、《汝比帖》、王志《一日無申帖》。

賀知章(659—744),字秀真,號“四明狂客”,越州永興人。書(傳)有《孝經》。

李白(699—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蜀郡人。書有《上陽臺帖》、《官身帖》(今存刻本)。

張懷瓘(?—?),海陵人。開元時書法家、書法理論家。著有《書儀》、《六體書論》,論草書品評等,可資參考。

張旭(?—?),字伯高,蘇州吳縣人。嗜酒,往往醉後狂草,時呼“張顛”。書有《肚痛帖》、《終年帖》、《千字文》(舊拓斷本)。另傳書有《古詩四帖》墨跡(今藏遼寧省博物館)。

太和(827—835)時

唐文宗李昻詔以李白歌詩、裴將軍(旻)舞劍、張旭草書為“三絕”。

天寶十二年(753):

《妙法蓮花經玄贊卷》寫成(近代發現的敦煌寫經之一)。

顏真卿(709—785),字清臣,琅琊臨沂人。著有《述張長史筆法十二意》。

大曆十二年(777):

僧懷素(737?—?),字藏真,俗姓錢,長沙人。善草書,亦嗜酒,與張旭並稱“顛張醉素”。是年書《自敘帖》(此卷或以為摹本,非懷素所書。今藏臺北故宮博物院)。另有《苦筍帖》(今藏上海博物館)、《論書帖》、《食魚帖》(疑為偽作)、《大草千字文》、《聖母帖》、《藏真帖》、《律公帖》(後四帖均為刻本)傳世。

"

新書友,請點擊上方紅色按鈕“關注” ↑↑↑


史記·草書,千年的草書發展史,一篇文章給你講透徹

Jun.

6

無冥冥之志者,無昭昭之明;無惛惛之事者,無赫赫之功。

史記·草書,千年的草書發展史,一篇文章給你講透徹
史記·草書,千年的草書發展史,一篇文章給你講透徹

懷素草書《苦筍帖卷》,絹本,無年款。縱25.1釐米,橫12釐米。上海博物館藏。釋文:苦筍及茗異常佳,乃可逕來。懷素上。

中國草書是漢字的一種書體,在藝術表現上是中國書法中最高難和最高要求的書體,其特點是結構簡省、筆畫連綿。形成於漢代,是為書寫簡便在隸書基礎上演變出來的。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

章草筆劃省變有章法可循,代表作如三國吳皇象《急就章》的松江本。今草不拘章法,筆勢流暢,代表作如晉代王羲之《初月》、《得示》等帖。狂草出現於唐代,以張旭、懷素為代表,筆勢狂放不羈,成為完全脫離實用的藝術創作,從此草書只是書法家臨摹章草、今草、狂草的書法作品。狂草代表作如唐代張旭《肚痛》等帖和懷素《自敘帖》,都是現存的珍品。

草書的偉大在於用最單純直接的點畫表現了人的心象。因此,草書成為世界上最富表現性也最為濃縮的抽象藝術。

草書分為章草與今草。許慎《說文解字敘》說:“漢興而有草書”,當是指章草。章草的極端規範制約了自身的發展。而今草則因為兼具充分自由的表現與法度發揚壯大,致有大(狂)草、小草之分。在近兩千年的演進進程中,誕生了一大批震古爍今的名家傑作。時至今日,草書以其高度簡練的形式及可持續性發展的特質,與時代及現代藝術相呼應、相交融,展露它更大更持久的藝術魅力!

其要者羅列如下:

至少在公元前11240—8864年

1988年發現至今的寧夏中衛大麥地巖畫圖畫文字,比甲骨文至少還要早5000年,極有可能打破中國文字“西來說”,被認定為漢字的源頭活水之一。這些圖畫文字類多象形,幾與繪畫無異,可視為書畫同源的鐵證。相傳神龍見嘉禾八穗而作穗書、黃帝見景雲而作雲書、少昊作鸞鳳書、帝堯作龜書,頗有求美之意,或為草書之嚆矢。

商前期:公元前1600—1300年

從1899年發現的甲骨文中的朱墨書跡可證,其時我們的先民已經使用毛筆了。

漢章帝前:公元前102—公元87年

從近現代出土的大量居延、敦煌竹木簡,如太初三年簡、太始元年簡、神爵四年簡、陽朔三年簡、建武三年簡、元和四年簡等書跡,可見明顯的漢代書寫草書化傾向,這是真正草書的濫觴。

漢元帝時:公元前48—33年

史游作《急就篇》,“解散隸體,粗書之”,後世稱為章草。現在我們所見的《急就篇》,是宋代以後摹刻的,傳為“章草之祖”,其實未必出於史游舊本。

史記·草書,千年的草書發展史,一篇文章給你講透徹

漢章帝時:公元76—87年

杜度善草書,有“草聖”之稱。但無作品傳世。章帝劉怛亦稱善書,尤喜杜度草書。有《千字文》傳世,載《淳化閣帖》。

漢和帝永元五年:公元94年

居延出土的永元器物簿編簡,雖然屬章草,但寫得縱橫恣肆,極為自由奔放,實開後世大草筆意之先河。

漢和帝元興元年:公元105年

蔡倫上所造之紙,時稱“蔡侯紙”。從此,後世一直以紙為書寫的主要材料。

漢安帝至獻帝時:公元107—220年

張芝(?—約192),字伯英,敦煌人。精於草法,書史稱其長於“一筆書”,有“草聖”之稱。衛恆《四體書勢》說他“臨池學書,池水盡墨”。傳世作品有《冠軍帖》、《秋涼平善帖》、《消息帖》等,均載於《淳化閣帖》,雖不盡可信,但卻是當時草書興盛的寫照。

史記·草書,千年的草書發展史,一篇文章給你講透徹

漢靈帝時:公元168—189年

趙壹(生卒不詳)著《非草書》一文,抨擊當時蔚成風氣的草書學習與創作。他的立意是復古弘道,反對玩“草書”而喪志。但他未能充分認識到草書的藝術魔力以及道藝如一的道理,最終無法阻擋草書藝術的蓬勃發展。

三國/吳:公元220—280年

皇象(生卒不詳),字休明,廣陵江都人。善草書,有《急就篇》、《文武將隊帖》行世。

西晉:公元265—317年

衛瓘(220—291),字伯玉,河東安邑人。作有《州民帖》。

衛恆(?—291),字巨山。著有《四體書勢》,中有一勢論草書。

楊泉(生卒不詳),著有《草書賦》。

索靖(239—303),字幼安,敦煌人,師法張芝,善草書。作有《出師頌》、《月儀帖》、《皋陶帖》等。著有《草書勢》一文。

陸機(261—303),字士衡,吳郡人。作《平復帖》,為傳世最早的一件紙本法書墨跡(今藏故宮博物院)。其書處章草、今草之間,蒼茫淳厚,存篆籀筆意,在書法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東晉:公元317—420年

王羲之(307?—365?),字逸少,原籍山東琅邪,居浙江會稽。為東晉大書家,被後人尊為“書聖”。

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以前王羲之書《行穰帖》、《初月帖》、《十七帖》、《遠宦帖》、《遊目帖》、《都下帖》、《七月一日帖》、《豹奴帖》、《適得書帖》《小園帖》等。

昇平四年:公元360年(?)

王羲之書《寒切帖》。

王獻之(344—388),字子敬,羲之第七子,官中書令,時號大令。書《鵝群帖》、《鴨頭凡帖》、《先夜帖》、《蠟節帖》、《想彼帖》、《諸善帖》等。

史記·草書,千年的草書發展史,一篇文章給你講透徹

南朝/樑:公元502—557年

梁武帝蕭衍(464—549)書有《腳氣帖》,著有《草書狀》一文。

隋:公元581—618年

僧智永(?—?),書有《真草千字文》(為小草名作,墨跡本今藏日本)、《還來帖》。

唐:公元618—907

歐陽詢(557—641),字信本,潭州臨湘人。書有《草書千字文》(今存刻本)。

唐太宗李世民(599—649)

書有《屏風帖》、《昨夜帖》。

陸柬之(?—?),書有《得告帖》。

李懷琳(?—?),書有《絕交書》。

垂拱三年(687):

孫過庭(648—703),字虔禮,陳留人。是年作《書譜》長卷,洋洋萬言,既是小草傑構,也是絕佳的書法理論名著,被後人譽為“雙璧”。

神功元年(697):

王方慶進獻十一代祖晉王導以下王氏一門二十八人書牘共十卷,武則天命摹寫留內,即《萬歲通天帖》(今藏遼寧博物院),真

本歸還方慶。其中,除王羲之《初月帖》外,草書尚有王薈《癤腫帖》、王慈《得柏酒帖》、《汝比帖》、王志《一日無申帖》。

賀知章(659—744),字秀真,號“四明狂客”,越州永興人。書(傳)有《孝經》。

李白(699—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蜀郡人。書有《上陽臺帖》、《官身帖》(今存刻本)。

張懷瓘(?—?),海陵人。開元時書法家、書法理論家。著有《書儀》、《六體書論》,論草書品評等,可資參考。

張旭(?—?),字伯高,蘇州吳縣人。嗜酒,往往醉後狂草,時呼“張顛”。書有《肚痛帖》、《終年帖》、《千字文》(舊拓斷本)。另傳書有《古詩四帖》墨跡(今藏遼寧省博物館)。

太和(827—835)時

唐文宗李昻詔以李白歌詩、裴將軍(旻)舞劍、張旭草書為“三絕”。

天寶十二年(753):

《妙法蓮花經玄贊卷》寫成(近代發現的敦煌寫經之一)。

顏真卿(709—785),字清臣,琅琊臨沂人。著有《述張長史筆法十二意》。

大曆十二年(777):

僧懷素(737?—?),字藏真,俗姓錢,長沙人。善草書,亦嗜酒,與張旭並稱“顛張醉素”。是年書《自敘帖》(此卷或以為摹本,非懷素所書。今藏臺北故宮博物院)。另有《苦筍帖》(今藏上海博物館)、《論書帖》、《食魚帖》(疑為偽作)、《大草千字文》、《聖母帖》、《藏真帖》、《律公帖》(後四帖均為刻本)傳世。

史記·草書,千年的草書發展史,一篇文章給你講透徹

貞元十五年(799):

懷素書《小草千字文》。

陸羽(733—804),字鴻漸,復州竟陵人。著《懷素別傳》,中有一段述懷素與顏真卿論草書,首次出現了“坼壁路”、“屋漏痕”等重要概念。

韓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陽人。著《送高閒上人序》,論及張旭草書,極有價值。

僧高閒(?—?),烏程人。書有《千字文》殘卷(今藏上海博物館)。

五代:公元907—960年

僧彥修,善草書。

乾祐元年(948):楊凝式(873—954),字景度,號弘農人、關西老農,華陰人。時稱楊瘋子。是年書《神仙起居法》(今藏故宮博物院)。另有《夏熱帖》傳世。

宋:公元960—1279年

淳化三年(992):宋太宗趙匡義詔令王著等匯刻歷代法書名跡於棗木版,即《淳化閣帖》。

蘇軾(1036—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人。書有《西樓帖》(今存刻本)。

皇佑至嘉佑(1049—1063)時:潘師旦增減《淳化閣帖》勒石於絳州,是為《絳帖》。

約紹聖二年(1095):

黃庭堅(1045—1105),字魯直,號涪翁、山谷道人。是年書《廉頗藺相如列傳》(今藏美國鈕約大都會博物館)。

"

新書友,請點擊上方紅色按鈕“關注” ↑↑↑


史記·草書,千年的草書發展史,一篇文章給你講透徹

Jun.

6

無冥冥之志者,無昭昭之明;無惛惛之事者,無赫赫之功。

史記·草書,千年的草書發展史,一篇文章給你講透徹
史記·草書,千年的草書發展史,一篇文章給你講透徹

懷素草書《苦筍帖卷》,絹本,無年款。縱25.1釐米,橫12釐米。上海博物館藏。釋文:苦筍及茗異常佳,乃可逕來。懷素上。

中國草書是漢字的一種書體,在藝術表現上是中國書法中最高難和最高要求的書體,其特點是結構簡省、筆畫連綿。形成於漢代,是為書寫簡便在隸書基礎上演變出來的。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

章草筆劃省變有章法可循,代表作如三國吳皇象《急就章》的松江本。今草不拘章法,筆勢流暢,代表作如晉代王羲之《初月》、《得示》等帖。狂草出現於唐代,以張旭、懷素為代表,筆勢狂放不羈,成為完全脫離實用的藝術創作,從此草書只是書法家臨摹章草、今草、狂草的書法作品。狂草代表作如唐代張旭《肚痛》等帖和懷素《自敘帖》,都是現存的珍品。

草書的偉大在於用最單純直接的點畫表現了人的心象。因此,草書成為世界上最富表現性也最為濃縮的抽象藝術。

草書分為章草與今草。許慎《說文解字敘》說:“漢興而有草書”,當是指章草。章草的極端規範制約了自身的發展。而今草則因為兼具充分自由的表現與法度發揚壯大,致有大(狂)草、小草之分。在近兩千年的演進進程中,誕生了一大批震古爍今的名家傑作。時至今日,草書以其高度簡練的形式及可持續性發展的特質,與時代及現代藝術相呼應、相交融,展露它更大更持久的藝術魅力!

其要者羅列如下:

至少在公元前11240—8864年

1988年發現至今的寧夏中衛大麥地巖畫圖畫文字,比甲骨文至少還要早5000年,極有可能打破中國文字“西來說”,被認定為漢字的源頭活水之一。這些圖畫文字類多象形,幾與繪畫無異,可視為書畫同源的鐵證。相傳神龍見嘉禾八穗而作穗書、黃帝見景雲而作雲書、少昊作鸞鳳書、帝堯作龜書,頗有求美之意,或為草書之嚆矢。

商前期:公元前1600—1300年

從1899年發現的甲骨文中的朱墨書跡可證,其時我們的先民已經使用毛筆了。

漢章帝前:公元前102—公元87年

從近現代出土的大量居延、敦煌竹木簡,如太初三年簡、太始元年簡、神爵四年簡、陽朔三年簡、建武三年簡、元和四年簡等書跡,可見明顯的漢代書寫草書化傾向,這是真正草書的濫觴。

漢元帝時:公元前48—33年

史游作《急就篇》,“解散隸體,粗書之”,後世稱為章草。現在我們所見的《急就篇》,是宋代以後摹刻的,傳為“章草之祖”,其實未必出於史游舊本。

史記·草書,千年的草書發展史,一篇文章給你講透徹

漢章帝時:公元76—87年

杜度善草書,有“草聖”之稱。但無作品傳世。章帝劉怛亦稱善書,尤喜杜度草書。有《千字文》傳世,載《淳化閣帖》。

漢和帝永元五年:公元94年

居延出土的永元器物簿編簡,雖然屬章草,但寫得縱橫恣肆,極為自由奔放,實開後世大草筆意之先河。

漢和帝元興元年:公元105年

蔡倫上所造之紙,時稱“蔡侯紙”。從此,後世一直以紙為書寫的主要材料。

漢安帝至獻帝時:公元107—220年

張芝(?—約192),字伯英,敦煌人。精於草法,書史稱其長於“一筆書”,有“草聖”之稱。衛恆《四體書勢》說他“臨池學書,池水盡墨”。傳世作品有《冠軍帖》、《秋涼平善帖》、《消息帖》等,均載於《淳化閣帖》,雖不盡可信,但卻是當時草書興盛的寫照。

史記·草書,千年的草書發展史,一篇文章給你講透徹

漢靈帝時:公元168—189年

趙壹(生卒不詳)著《非草書》一文,抨擊當時蔚成風氣的草書學習與創作。他的立意是復古弘道,反對玩“草書”而喪志。但他未能充分認識到草書的藝術魔力以及道藝如一的道理,最終無法阻擋草書藝術的蓬勃發展。

三國/吳:公元220—280年

皇象(生卒不詳),字休明,廣陵江都人。善草書,有《急就篇》、《文武將隊帖》行世。

西晉:公元265—317年

衛瓘(220—291),字伯玉,河東安邑人。作有《州民帖》。

衛恆(?—291),字巨山。著有《四體書勢》,中有一勢論草書。

楊泉(生卒不詳),著有《草書賦》。

索靖(239—303),字幼安,敦煌人,師法張芝,善草書。作有《出師頌》、《月儀帖》、《皋陶帖》等。著有《草書勢》一文。

陸機(261—303),字士衡,吳郡人。作《平復帖》,為傳世最早的一件紙本法書墨跡(今藏故宮博物院)。其書處章草、今草之間,蒼茫淳厚,存篆籀筆意,在書法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東晉:公元317—420年

王羲之(307?—365?),字逸少,原籍山東琅邪,居浙江會稽。為東晉大書家,被後人尊為“書聖”。

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以前王羲之書《行穰帖》、《初月帖》、《十七帖》、《遠宦帖》、《遊目帖》、《都下帖》、《七月一日帖》、《豹奴帖》、《適得書帖》《小園帖》等。

昇平四年:公元360年(?)

王羲之書《寒切帖》。

王獻之(344—388),字子敬,羲之第七子,官中書令,時號大令。書《鵝群帖》、《鴨頭凡帖》、《先夜帖》、《蠟節帖》、《想彼帖》、《諸善帖》等。

史記·草書,千年的草書發展史,一篇文章給你講透徹

南朝/樑:公元502—557年

梁武帝蕭衍(464—549)書有《腳氣帖》,著有《草書狀》一文。

隋:公元581—618年

僧智永(?—?),書有《真草千字文》(為小草名作,墨跡本今藏日本)、《還來帖》。

唐:公元618—907

歐陽詢(557—641),字信本,潭州臨湘人。書有《草書千字文》(今存刻本)。

唐太宗李世民(599—649)

書有《屏風帖》、《昨夜帖》。

陸柬之(?—?),書有《得告帖》。

李懷琳(?—?),書有《絕交書》。

垂拱三年(687):

孫過庭(648—703),字虔禮,陳留人。是年作《書譜》長卷,洋洋萬言,既是小草傑構,也是絕佳的書法理論名著,被後人譽為“雙璧”。

神功元年(697):

王方慶進獻十一代祖晉王導以下王氏一門二十八人書牘共十卷,武則天命摹寫留內,即《萬歲通天帖》(今藏遼寧博物院),真

本歸還方慶。其中,除王羲之《初月帖》外,草書尚有王薈《癤腫帖》、王慈《得柏酒帖》、《汝比帖》、王志《一日無申帖》。

賀知章(659—744),字秀真,號“四明狂客”,越州永興人。書(傳)有《孝經》。

李白(699—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蜀郡人。書有《上陽臺帖》、《官身帖》(今存刻本)。

張懷瓘(?—?),海陵人。開元時書法家、書法理論家。著有《書儀》、《六體書論》,論草書品評等,可資參考。

張旭(?—?),字伯高,蘇州吳縣人。嗜酒,往往醉後狂草,時呼“張顛”。書有《肚痛帖》、《終年帖》、《千字文》(舊拓斷本)。另傳書有《古詩四帖》墨跡(今藏遼寧省博物館)。

太和(827—835)時

唐文宗李昻詔以李白歌詩、裴將軍(旻)舞劍、張旭草書為“三絕”。

天寶十二年(753):

《妙法蓮花經玄贊卷》寫成(近代發現的敦煌寫經之一)。

顏真卿(709—785),字清臣,琅琊臨沂人。著有《述張長史筆法十二意》。

大曆十二年(777):

僧懷素(737?—?),字藏真,俗姓錢,長沙人。善草書,亦嗜酒,與張旭並稱“顛張醉素”。是年書《自敘帖》(此卷或以為摹本,非懷素所書。今藏臺北故宮博物院)。另有《苦筍帖》(今藏上海博物館)、《論書帖》、《食魚帖》(疑為偽作)、《大草千字文》、《聖母帖》、《藏真帖》、《律公帖》(後四帖均為刻本)傳世。

史記·草書,千年的草書發展史,一篇文章給你講透徹

貞元十五年(799):

懷素書《小草千字文》。

陸羽(733—804),字鴻漸,復州竟陵人。著《懷素別傳》,中有一段述懷素與顏真卿論草書,首次出現了“坼壁路”、“屋漏痕”等重要概念。

韓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陽人。著《送高閒上人序》,論及張旭草書,極有價值。

僧高閒(?—?),烏程人。書有《千字文》殘卷(今藏上海博物館)。

五代:公元907—960年

僧彥修,善草書。

乾祐元年(948):楊凝式(873—954),字景度,號弘農人、關西老農,華陰人。時稱楊瘋子。是年書《神仙起居法》(今藏故宮博物院)。另有《夏熱帖》傳世。

宋:公元960—1279年

淳化三年(992):宋太宗趙匡義詔令王著等匯刻歷代法書名跡於棗木版,即《淳化閣帖》。

蘇軾(1036—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人。書有《西樓帖》(今存刻本)。

皇佑至嘉佑(1049—1063)時:潘師旦增減《淳化閣帖》勒石於絳州,是為《絳帖》。

約紹聖二年(1095):

黃庭堅(1045—1105),字魯直,號涪翁、山谷道人。是年書《廉頗藺相如列傳》(今藏美國鈕約大都會博物館)。

史記·草書,千年的草書發展史,一篇文章給你講透徹

元符二年(1099):

黃庭堅書《劉禹錫竹枝詞》(今藏天一閣,筆者疑偽)。

元符三年(1100):黃庭堅書《諸上座帖》(今藏故宮博物院)。

約崇寧三年(1104,一說1094):黃庭堅書《李白憶舊遊詩》(今藏日本京都有鄰館)。

米芾(1051—1107),字元章,號海嶽外史,襄陽人。書有《論書帖》。

大觀三年(1109):

宋徽宗趙佶見《淳化閣帖》棗版皴裂,標題多誤,遂出祕府所藏書跡令蔡京等摹勒上石,是為《大觀太清樓帖》。

宣和四年(1122):

宋徽宗趙佶(?—1135)書《草書千字文》。另有草書團扇傳世。

紹興十五年(1145):

吳說以遊絲草書《王安石、蘇軾三詩卷》。

隆興元年—淳熙十四年(1163—1187)間:宋高宗趙構(1106—1187)書《草書洛神賦卷》。

白玉蟾(生卒不詳)書有《四言詩卷》(今藏臺北故宮博物院)。

元:公元1206—1368年

大德二年(1298):鮮于樞(1256—1301),字伯機,號困學、寄真老人,漁陽人。是年書《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大德三年(1299):鄧文原(1258—1328),字善之,綿州人。是年書《臨急就章》。

鮮于樞書《與澄虛真人尺牘》。大德五年(1301)以前:鮮于樞書《蘇軾海棠詩卷》、《草書千字文》、《真草千字文》、《唐人水簾洞詩》等。

"

新書友,請點擊上方紅色按鈕“關注” ↑↑↑


史記·草書,千年的草書發展史,一篇文章給你講透徹

Jun.

6

無冥冥之志者,無昭昭之明;無惛惛之事者,無赫赫之功。

史記·草書,千年的草書發展史,一篇文章給你講透徹
史記·草書,千年的草書發展史,一篇文章給你講透徹

懷素草書《苦筍帖卷》,絹本,無年款。縱25.1釐米,橫12釐米。上海博物館藏。釋文:苦筍及茗異常佳,乃可逕來。懷素上。

中國草書是漢字的一種書體,在藝術表現上是中國書法中最高難和最高要求的書體,其特點是結構簡省、筆畫連綿。形成於漢代,是為書寫簡便在隸書基礎上演變出來的。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

章草筆劃省變有章法可循,代表作如三國吳皇象《急就章》的松江本。今草不拘章法,筆勢流暢,代表作如晉代王羲之《初月》、《得示》等帖。狂草出現於唐代,以張旭、懷素為代表,筆勢狂放不羈,成為完全脫離實用的藝術創作,從此草書只是書法家臨摹章草、今草、狂草的書法作品。狂草代表作如唐代張旭《肚痛》等帖和懷素《自敘帖》,都是現存的珍品。

草書的偉大在於用最單純直接的點畫表現了人的心象。因此,草書成為世界上最富表現性也最為濃縮的抽象藝術。

草書分為章草與今草。許慎《說文解字敘》說:“漢興而有草書”,當是指章草。章草的極端規範制約了自身的發展。而今草則因為兼具充分自由的表現與法度發揚壯大,致有大(狂)草、小草之分。在近兩千年的演進進程中,誕生了一大批震古爍今的名家傑作。時至今日,草書以其高度簡練的形式及可持續性發展的特質,與時代及現代藝術相呼應、相交融,展露它更大更持久的藝術魅力!

其要者羅列如下:

至少在公元前11240—8864年

1988年發現至今的寧夏中衛大麥地巖畫圖畫文字,比甲骨文至少還要早5000年,極有可能打破中國文字“西來說”,被認定為漢字的源頭活水之一。這些圖畫文字類多象形,幾與繪畫無異,可視為書畫同源的鐵證。相傳神龍見嘉禾八穗而作穗書、黃帝見景雲而作雲書、少昊作鸞鳳書、帝堯作龜書,頗有求美之意,或為草書之嚆矢。

商前期:公元前1600—1300年

從1899年發現的甲骨文中的朱墨書跡可證,其時我們的先民已經使用毛筆了。

漢章帝前:公元前102—公元87年

從近現代出土的大量居延、敦煌竹木簡,如太初三年簡、太始元年簡、神爵四年簡、陽朔三年簡、建武三年簡、元和四年簡等書跡,可見明顯的漢代書寫草書化傾向,這是真正草書的濫觴。

漢元帝時:公元前48—33年

史游作《急就篇》,“解散隸體,粗書之”,後世稱為章草。現在我們所見的《急就篇》,是宋代以後摹刻的,傳為“章草之祖”,其實未必出於史游舊本。

史記·草書,千年的草書發展史,一篇文章給你講透徹

漢章帝時:公元76—87年

杜度善草書,有“草聖”之稱。但無作品傳世。章帝劉怛亦稱善書,尤喜杜度草書。有《千字文》傳世,載《淳化閣帖》。

漢和帝永元五年:公元94年

居延出土的永元器物簿編簡,雖然屬章草,但寫得縱橫恣肆,極為自由奔放,實開後世大草筆意之先河。

漢和帝元興元年:公元105年

蔡倫上所造之紙,時稱“蔡侯紙”。從此,後世一直以紙為書寫的主要材料。

漢安帝至獻帝時:公元107—220年

張芝(?—約192),字伯英,敦煌人。精於草法,書史稱其長於“一筆書”,有“草聖”之稱。衛恆《四體書勢》說他“臨池學書,池水盡墨”。傳世作品有《冠軍帖》、《秋涼平善帖》、《消息帖》等,均載於《淳化閣帖》,雖不盡可信,但卻是當時草書興盛的寫照。

史記·草書,千年的草書發展史,一篇文章給你講透徹

漢靈帝時:公元168—189年

趙壹(生卒不詳)著《非草書》一文,抨擊當時蔚成風氣的草書學習與創作。他的立意是復古弘道,反對玩“草書”而喪志。但他未能充分認識到草書的藝術魔力以及道藝如一的道理,最終無法阻擋草書藝術的蓬勃發展。

三國/吳:公元220—280年

皇象(生卒不詳),字休明,廣陵江都人。善草書,有《急就篇》、《文武將隊帖》行世。

西晉:公元265—317年

衛瓘(220—291),字伯玉,河東安邑人。作有《州民帖》。

衛恆(?—291),字巨山。著有《四體書勢》,中有一勢論草書。

楊泉(生卒不詳),著有《草書賦》。

索靖(239—303),字幼安,敦煌人,師法張芝,善草書。作有《出師頌》、《月儀帖》、《皋陶帖》等。著有《草書勢》一文。

陸機(261—303),字士衡,吳郡人。作《平復帖》,為傳世最早的一件紙本法書墨跡(今藏故宮博物院)。其書處章草、今草之間,蒼茫淳厚,存篆籀筆意,在書法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東晉:公元317—420年

王羲之(307?—365?),字逸少,原籍山東琅邪,居浙江會稽。為東晉大書家,被後人尊為“書聖”。

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以前王羲之書《行穰帖》、《初月帖》、《十七帖》、《遠宦帖》、《遊目帖》、《都下帖》、《七月一日帖》、《豹奴帖》、《適得書帖》《小園帖》等。

昇平四年:公元360年(?)

王羲之書《寒切帖》。

王獻之(344—388),字子敬,羲之第七子,官中書令,時號大令。書《鵝群帖》、《鴨頭凡帖》、《先夜帖》、《蠟節帖》、《想彼帖》、《諸善帖》等。

史記·草書,千年的草書發展史,一篇文章給你講透徹

南朝/樑:公元502—557年

梁武帝蕭衍(464—549)書有《腳氣帖》,著有《草書狀》一文。

隋:公元581—618年

僧智永(?—?),書有《真草千字文》(為小草名作,墨跡本今藏日本)、《還來帖》。

唐:公元618—907

歐陽詢(557—641),字信本,潭州臨湘人。書有《草書千字文》(今存刻本)。

唐太宗李世民(599—649)

書有《屏風帖》、《昨夜帖》。

陸柬之(?—?),書有《得告帖》。

李懷琳(?—?),書有《絕交書》。

垂拱三年(687):

孫過庭(648—703),字虔禮,陳留人。是年作《書譜》長卷,洋洋萬言,既是小草傑構,也是絕佳的書法理論名著,被後人譽為“雙璧”。

神功元年(697):

王方慶進獻十一代祖晉王導以下王氏一門二十八人書牘共十卷,武則天命摹寫留內,即《萬歲通天帖》(今藏遼寧博物院),真

本歸還方慶。其中,除王羲之《初月帖》外,草書尚有王薈《癤腫帖》、王慈《得柏酒帖》、《汝比帖》、王志《一日無申帖》。

賀知章(659—744),字秀真,號“四明狂客”,越州永興人。書(傳)有《孝經》。

李白(699—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蜀郡人。書有《上陽臺帖》、《官身帖》(今存刻本)。

張懷瓘(?—?),海陵人。開元時書法家、書法理論家。著有《書儀》、《六體書論》,論草書品評等,可資參考。

張旭(?—?),字伯高,蘇州吳縣人。嗜酒,往往醉後狂草,時呼“張顛”。書有《肚痛帖》、《終年帖》、《千字文》(舊拓斷本)。另傳書有《古詩四帖》墨跡(今藏遼寧省博物館)。

太和(827—835)時

唐文宗李昻詔以李白歌詩、裴將軍(旻)舞劍、張旭草書為“三絕”。

天寶十二年(753):

《妙法蓮花經玄贊卷》寫成(近代發現的敦煌寫經之一)。

顏真卿(709—785),字清臣,琅琊臨沂人。著有《述張長史筆法十二意》。

大曆十二年(777):

僧懷素(737?—?),字藏真,俗姓錢,長沙人。善草書,亦嗜酒,與張旭並稱“顛張醉素”。是年書《自敘帖》(此卷或以為摹本,非懷素所書。今藏臺北故宮博物院)。另有《苦筍帖》(今藏上海博物館)、《論書帖》、《食魚帖》(疑為偽作)、《大草千字文》、《聖母帖》、《藏真帖》、《律公帖》(後四帖均為刻本)傳世。

史記·草書,千年的草書發展史,一篇文章給你講透徹

貞元十五年(799):

懷素書《小草千字文》。

陸羽(733—804),字鴻漸,復州竟陵人。著《懷素別傳》,中有一段述懷素與顏真卿論草書,首次出現了“坼壁路”、“屋漏痕”等重要概念。

韓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陽人。著《送高閒上人序》,論及張旭草書,極有價值。

僧高閒(?—?),烏程人。書有《千字文》殘卷(今藏上海博物館)。

五代:公元907—960年

僧彥修,善草書。

乾祐元年(948):楊凝式(873—954),字景度,號弘農人、關西老農,華陰人。時稱楊瘋子。是年書《神仙起居法》(今藏故宮博物院)。另有《夏熱帖》傳世。

宋:公元960—1279年

淳化三年(992):宋太宗趙匡義詔令王著等匯刻歷代法書名跡於棗木版,即《淳化閣帖》。

蘇軾(1036—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人。書有《西樓帖》(今存刻本)。

皇佑至嘉佑(1049—1063)時:潘師旦增減《淳化閣帖》勒石於絳州,是為《絳帖》。

約紹聖二年(1095):

黃庭堅(1045—1105),字魯直,號涪翁、山谷道人。是年書《廉頗藺相如列傳》(今藏美國鈕約大都會博物館)。

史記·草書,千年的草書發展史,一篇文章給你講透徹

元符二年(1099):

黃庭堅書《劉禹錫竹枝詞》(今藏天一閣,筆者疑偽)。

元符三年(1100):黃庭堅書《諸上座帖》(今藏故宮博物院)。

約崇寧三年(1104,一說1094):黃庭堅書《李白憶舊遊詩》(今藏日本京都有鄰館)。

米芾(1051—1107),字元章,號海嶽外史,襄陽人。書有《論書帖》。

大觀三年(1109):

宋徽宗趙佶見《淳化閣帖》棗版皴裂,標題多誤,遂出祕府所藏書跡令蔡京等摹勒上石,是為《大觀太清樓帖》。

宣和四年(1122):

宋徽宗趙佶(?—1135)書《草書千字文》。另有草書團扇傳世。

紹興十五年(1145):

吳說以遊絲草書《王安石、蘇軾三詩卷》。

隆興元年—淳熙十四年(1163—1187)間:宋高宗趙構(1106—1187)書《草書洛神賦卷》。

白玉蟾(生卒不詳)書有《四言詩卷》(今藏臺北故宮博物院)。

元:公元1206—1368年

大德二年(1298):鮮于樞(1256—1301),字伯機,號困學、寄真老人,漁陽人。是年書《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大德三年(1299):鄧文原(1258—1328),字善之,綿州人。是年書《臨急就章》。

鮮于樞書《與澄虛真人尺牘》。大德五年(1301)以前:鮮于樞書《蘇軾海棠詩卷》、《草書千字文》、《真草千字文》、《唐人水簾洞詩》等。

史記·草書,千年的草書發展史,一篇文章給你講透徹

至大二年(1309):趙孟頫(1254—1322),字子昂,號鬆雪道人,吳興人。是年書《急就章》。

延佑六年(1320):趙孟頫書《六體千字文》。

元統元年(1333):康裡巎巎(1295—1345),字子山,號正齋、蓬萊叟,康里人。是年書《述筆法》。另書有《述張旭筆法記卷(殘本)》、《李白詩卷》(今藏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漁父辭》、《臨十七帖冊(殘本)》(今藏故宮博物院)等。

至元六年(1340):吳鎮(1280—1354),字仲圭,號梅花道人,嘉興人。是年書《草書心經》。

明:公元1368—1644年

洪武二年(1369):

宋克(1327—1387),字仲溫,號南宮生,長洲人。是年書《急就章》。另書有《錄趙子昻蘭亭十三跋》、《張懷瓘論用筆十法》(今藏故宮博物院)、《李白行路難詩卷》、《杜甫壯遊詩卷》、《七言律詩卷》(今藏美國克蘭夫頓美術館)、《七言絕句軸》(今藏山西省博物館)等。

"

新書友,請點擊上方紅色按鈕“關注” ↑↑↑


史記·草書,千年的草書發展史,一篇文章給你講透徹

Jun.

6

無冥冥之志者,無昭昭之明;無惛惛之事者,無赫赫之功。

史記·草書,千年的草書發展史,一篇文章給你講透徹
史記·草書,千年的草書發展史,一篇文章給你講透徹

懷素草書《苦筍帖卷》,絹本,無年款。縱25.1釐米,橫12釐米。上海博物館藏。釋文:苦筍及茗異常佳,乃可逕來。懷素上。

中國草書是漢字的一種書體,在藝術表現上是中國書法中最高難和最高要求的書體,其特點是結構簡省、筆畫連綿。形成於漢代,是為書寫簡便在隸書基礎上演變出來的。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

章草筆劃省變有章法可循,代表作如三國吳皇象《急就章》的松江本。今草不拘章法,筆勢流暢,代表作如晉代王羲之《初月》、《得示》等帖。狂草出現於唐代,以張旭、懷素為代表,筆勢狂放不羈,成為完全脫離實用的藝術創作,從此草書只是書法家臨摹章草、今草、狂草的書法作品。狂草代表作如唐代張旭《肚痛》等帖和懷素《自敘帖》,都是現存的珍品。

草書的偉大在於用最單純直接的點畫表現了人的心象。因此,草書成為世界上最富表現性也最為濃縮的抽象藝術。

草書分為章草與今草。許慎《說文解字敘》說:“漢興而有草書”,當是指章草。章草的極端規範制約了自身的發展。而今草則因為兼具充分自由的表現與法度發揚壯大,致有大(狂)草、小草之分。在近兩千年的演進進程中,誕生了一大批震古爍今的名家傑作。時至今日,草書以其高度簡練的形式及可持續性發展的特質,與時代及現代藝術相呼應、相交融,展露它更大更持久的藝術魅力!

其要者羅列如下:

至少在公元前11240—8864年

1988年發現至今的寧夏中衛大麥地巖畫圖畫文字,比甲骨文至少還要早5000年,極有可能打破中國文字“西來說”,被認定為漢字的源頭活水之一。這些圖畫文字類多象形,幾與繪畫無異,可視為書畫同源的鐵證。相傳神龍見嘉禾八穗而作穗書、黃帝見景雲而作雲書、少昊作鸞鳳書、帝堯作龜書,頗有求美之意,或為草書之嚆矢。

商前期:公元前1600—1300年

從1899年發現的甲骨文中的朱墨書跡可證,其時我們的先民已經使用毛筆了。

漢章帝前:公元前102—公元87年

從近現代出土的大量居延、敦煌竹木簡,如太初三年簡、太始元年簡、神爵四年簡、陽朔三年簡、建武三年簡、元和四年簡等書跡,可見明顯的漢代書寫草書化傾向,這是真正草書的濫觴。

漢元帝時:公元前48—33年

史游作《急就篇》,“解散隸體,粗書之”,後世稱為章草。現在我們所見的《急就篇》,是宋代以後摹刻的,傳為“章草之祖”,其實未必出於史游舊本。

史記·草書,千年的草書發展史,一篇文章給你講透徹

漢章帝時:公元76—87年

杜度善草書,有“草聖”之稱。但無作品傳世。章帝劉怛亦稱善書,尤喜杜度草書。有《千字文》傳世,載《淳化閣帖》。

漢和帝永元五年:公元94年

居延出土的永元器物簿編簡,雖然屬章草,但寫得縱橫恣肆,極為自由奔放,實開後世大草筆意之先河。

漢和帝元興元年:公元105年

蔡倫上所造之紙,時稱“蔡侯紙”。從此,後世一直以紙為書寫的主要材料。

漢安帝至獻帝時:公元107—220年

張芝(?—約192),字伯英,敦煌人。精於草法,書史稱其長於“一筆書”,有“草聖”之稱。衛恆《四體書勢》說他“臨池學書,池水盡墨”。傳世作品有《冠軍帖》、《秋涼平善帖》、《消息帖》等,均載於《淳化閣帖》,雖不盡可信,但卻是當時草書興盛的寫照。

史記·草書,千年的草書發展史,一篇文章給你講透徹

漢靈帝時:公元168—189年

趙壹(生卒不詳)著《非草書》一文,抨擊當時蔚成風氣的草書學習與創作。他的立意是復古弘道,反對玩“草書”而喪志。但他未能充分認識到草書的藝術魔力以及道藝如一的道理,最終無法阻擋草書藝術的蓬勃發展。

三國/吳:公元220—280年

皇象(生卒不詳),字休明,廣陵江都人。善草書,有《急就篇》、《文武將隊帖》行世。

西晉:公元265—317年

衛瓘(220—291),字伯玉,河東安邑人。作有《州民帖》。

衛恆(?—291),字巨山。著有《四體書勢》,中有一勢論草書。

楊泉(生卒不詳),著有《草書賦》。

索靖(239—303),字幼安,敦煌人,師法張芝,善草書。作有《出師頌》、《月儀帖》、《皋陶帖》等。著有《草書勢》一文。

陸機(261—303),字士衡,吳郡人。作《平復帖》,為傳世最早的一件紙本法書墨跡(今藏故宮博物院)。其書處章草、今草之間,蒼茫淳厚,存篆籀筆意,在書法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東晉:公元317—420年

王羲之(307?—365?),字逸少,原籍山東琅邪,居浙江會稽。為東晉大書家,被後人尊為“書聖”。

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以前王羲之書《行穰帖》、《初月帖》、《十七帖》、《遠宦帖》、《遊目帖》、《都下帖》、《七月一日帖》、《豹奴帖》、《適得書帖》《小園帖》等。

昇平四年:公元360年(?)

王羲之書《寒切帖》。

王獻之(344—388),字子敬,羲之第七子,官中書令,時號大令。書《鵝群帖》、《鴨頭凡帖》、《先夜帖》、《蠟節帖》、《想彼帖》、《諸善帖》等。

史記·草書,千年的草書發展史,一篇文章給你講透徹

南朝/樑:公元502—557年

梁武帝蕭衍(464—549)書有《腳氣帖》,著有《草書狀》一文。

隋:公元581—618年

僧智永(?—?),書有《真草千字文》(為小草名作,墨跡本今藏日本)、《還來帖》。

唐:公元618—907

歐陽詢(557—641),字信本,潭州臨湘人。書有《草書千字文》(今存刻本)。

唐太宗李世民(599—649)

書有《屏風帖》、《昨夜帖》。

陸柬之(?—?),書有《得告帖》。

李懷琳(?—?),書有《絕交書》。

垂拱三年(687):

孫過庭(648—703),字虔禮,陳留人。是年作《書譜》長卷,洋洋萬言,既是小草傑構,也是絕佳的書法理論名著,被後人譽為“雙璧”。

神功元年(697):

王方慶進獻十一代祖晉王導以下王氏一門二十八人書牘共十卷,武則天命摹寫留內,即《萬歲通天帖》(今藏遼寧博物院),真

本歸還方慶。其中,除王羲之《初月帖》外,草書尚有王薈《癤腫帖》、王慈《得柏酒帖》、《汝比帖》、王志《一日無申帖》。

賀知章(659—744),字秀真,號“四明狂客”,越州永興人。書(傳)有《孝經》。

李白(699—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蜀郡人。書有《上陽臺帖》、《官身帖》(今存刻本)。

張懷瓘(?—?),海陵人。開元時書法家、書法理論家。著有《書儀》、《六體書論》,論草書品評等,可資參考。

張旭(?—?),字伯高,蘇州吳縣人。嗜酒,往往醉後狂草,時呼“張顛”。書有《肚痛帖》、《終年帖》、《千字文》(舊拓斷本)。另傳書有《古詩四帖》墨跡(今藏遼寧省博物館)。

太和(827—835)時

唐文宗李昻詔以李白歌詩、裴將軍(旻)舞劍、張旭草書為“三絕”。

天寶十二年(753):

《妙法蓮花經玄贊卷》寫成(近代發現的敦煌寫經之一)。

顏真卿(709—785),字清臣,琅琊臨沂人。著有《述張長史筆法十二意》。

大曆十二年(777):

僧懷素(737?—?),字藏真,俗姓錢,長沙人。善草書,亦嗜酒,與張旭並稱“顛張醉素”。是年書《自敘帖》(此卷或以為摹本,非懷素所書。今藏臺北故宮博物院)。另有《苦筍帖》(今藏上海博物館)、《論書帖》、《食魚帖》(疑為偽作)、《大草千字文》、《聖母帖》、《藏真帖》、《律公帖》(後四帖均為刻本)傳世。

史記·草書,千年的草書發展史,一篇文章給你講透徹

貞元十五年(799):

懷素書《小草千字文》。

陸羽(733—804),字鴻漸,復州竟陵人。著《懷素別傳》,中有一段述懷素與顏真卿論草書,首次出現了“坼壁路”、“屋漏痕”等重要概念。

韓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陽人。著《送高閒上人序》,論及張旭草書,極有價值。

僧高閒(?—?),烏程人。書有《千字文》殘卷(今藏上海博物館)。

五代:公元907—960年

僧彥修,善草書。

乾祐元年(948):楊凝式(873—954),字景度,號弘農人、關西老農,華陰人。時稱楊瘋子。是年書《神仙起居法》(今藏故宮博物院)。另有《夏熱帖》傳世。

宋:公元960—1279年

淳化三年(992):宋太宗趙匡義詔令王著等匯刻歷代法書名跡於棗木版,即《淳化閣帖》。

蘇軾(1036—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人。書有《西樓帖》(今存刻本)。

皇佑至嘉佑(1049—1063)時:潘師旦增減《淳化閣帖》勒石於絳州,是為《絳帖》。

約紹聖二年(1095):

黃庭堅(1045—1105),字魯直,號涪翁、山谷道人。是年書《廉頗藺相如列傳》(今藏美國鈕約大都會博物館)。

史記·草書,千年的草書發展史,一篇文章給你講透徹

元符二年(1099):

黃庭堅書《劉禹錫竹枝詞》(今藏天一閣,筆者疑偽)。

元符三年(1100):黃庭堅書《諸上座帖》(今藏故宮博物院)。

約崇寧三年(1104,一說1094):黃庭堅書《李白憶舊遊詩》(今藏日本京都有鄰館)。

米芾(1051—1107),字元章,號海嶽外史,襄陽人。書有《論書帖》。

大觀三年(1109):

宋徽宗趙佶見《淳化閣帖》棗版皴裂,標題多誤,遂出祕府所藏書跡令蔡京等摹勒上石,是為《大觀太清樓帖》。

宣和四年(1122):

宋徽宗趙佶(?—1135)書《草書千字文》。另有草書團扇傳世。

紹興十五年(1145):

吳說以遊絲草書《王安石、蘇軾三詩卷》。

隆興元年—淳熙十四年(1163—1187)間:宋高宗趙構(1106—1187)書《草書洛神賦卷》。

白玉蟾(生卒不詳)書有《四言詩卷》(今藏臺北故宮博物院)。

元:公元1206—1368年

大德二年(1298):鮮于樞(1256—1301),字伯機,號困學、寄真老人,漁陽人。是年書《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大德三年(1299):鄧文原(1258—1328),字善之,綿州人。是年書《臨急就章》。

鮮于樞書《與澄虛真人尺牘》。大德五年(1301)以前:鮮于樞書《蘇軾海棠詩卷》、《草書千字文》、《真草千字文》、《唐人水簾洞詩》等。

史記·草書,千年的草書發展史,一篇文章給你講透徹

至大二年(1309):趙孟頫(1254—1322),字子昂,號鬆雪道人,吳興人。是年書《急就章》。

延佑六年(1320):趙孟頫書《六體千字文》。

元統元年(1333):康裡巎巎(1295—1345),字子山,號正齋、蓬萊叟,康里人。是年書《述筆法》。另書有《述張旭筆法記卷(殘本)》、《李白詩卷》(今藏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漁父辭》、《臨十七帖冊(殘本)》(今藏故宮博物院)等。

至元六年(1340):吳鎮(1280—1354),字仲圭,號梅花道人,嘉興人。是年書《草書心經》。

明:公元1368—1644年

洪武二年(1369):

宋克(1327—1387),字仲溫,號南宮生,長洲人。是年書《急就章》。另書有《錄趙子昻蘭亭十三跋》、《張懷瓘論用筆十法》(今藏故宮博物院)、《李白行路難詩卷》、《杜甫壯遊詩卷》、《七言律詩卷》(今藏美國克蘭夫頓美術館)、《七言絕句軸》(今藏山西省博物館)等。

史記·草書,千年的草書發展史,一篇文章給你講透徹

洪武三年(1370):

楊維楨(1296—1370),字廉夫,號鐵崖、鐵笛道人,諸暨人。是年書《夢遊海棠城詩卷》(今藏天津藝術博物館)。另書有《書城南唱和詩卷》(今藏故宮博物院)等。

永樂八年(1410):解縉(1369—1415),字大紳,吉水人。是年書《遊七星巖詩》(今藏故宮博物院)。

永樂十三年(1415)以前:解縉書有《千字文卷》、《趙孟頫急就章跋》、《宋真宗採賈誼置器說草書卷》(今藏上海博物館)等。撰有《春雨雜述》

正統十二年(1447):沈粲(1379—1453),字民望,號簡庵,松江華亭人。是年書《千字文卷》(今藏故宮博物院)。另書有《詩卷》(今藏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美術館)等。

成化元年(1465):陳獻章(1428—1500),字公甫,人稱白沙先生,廣東新會人。創“茅龍書”。是年書《朱熹敦本文軸》。另書有《七言絕句軸》(今藏上海博物館)等。

成化二年(1466):張弼(1425—1487),字汝弼,晚號東海翁,松江華亭人。是年書《草書千字文卷》。另有《杜詩軸》、《七言絕句軸》(今藏南京博物院)等。

正德五年(1510):文徵明(1470—1559),初名璧,以字行,更字徵仲,號衡山居士。是年書《七言律詩四首卷》(今藏上海博物館)。

正德十三年(1518):王寵(1494—1533),字履仁,後字履吉,號雅宜山人,吳人。是年書《自書詩卷》。

正德十六年(1521):祝允明(1460—1526),字希哲,號枝山,長洲人。是年書《草書詩稿》。

嘉靖四年(1525):祝允明書《箜篌引詩卷》(今藏臺北故宮博物院)、《和陶淵明飲酒二十首詩卷》。

嘉靖六年(1527):王寵書《贈南巖顧君詩軸》。

嘉靖八年(1529):王寵書《宋之問詩帖》。

嘉靖十年(1531):祝允明書狂草《前後赤壁賦》(今藏上海博物館)。按,此卷無年月,然卷後有黃省曾嘉靖十一年跋、文徵明嘉靖十三年跋。據以推知。另書有《自作詩詞卷》(今藏南京博物院)、《牡丹賦》、《七律詩軸》等。王寵書《自作雜詩卷》、《為事茗書七絕二首詩卷》。另書有《草書扇面》等。

"

新書友,請點擊上方紅色按鈕“關注” ↑↑↑


史記·草書,千年的草書發展史,一篇文章給你講透徹

Jun.

6

無冥冥之志者,無昭昭之明;無惛惛之事者,無赫赫之功。

史記·草書,千年的草書發展史,一篇文章給你講透徹
史記·草書,千年的草書發展史,一篇文章給你講透徹

懷素草書《苦筍帖卷》,絹本,無年款。縱25.1釐米,橫12釐米。上海博物館藏。釋文:苦筍及茗異常佳,乃可逕來。懷素上。

中國草書是漢字的一種書體,在藝術表現上是中國書法中最高難和最高要求的書體,其特點是結構簡省、筆畫連綿。形成於漢代,是為書寫簡便在隸書基礎上演變出來的。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

章草筆劃省變有章法可循,代表作如三國吳皇象《急就章》的松江本。今草不拘章法,筆勢流暢,代表作如晉代王羲之《初月》、《得示》等帖。狂草出現於唐代,以張旭、懷素為代表,筆勢狂放不羈,成為完全脫離實用的藝術創作,從此草書只是書法家臨摹章草、今草、狂草的書法作品。狂草代表作如唐代張旭《肚痛》等帖和懷素《自敘帖》,都是現存的珍品。

草書的偉大在於用最單純直接的點畫表現了人的心象。因此,草書成為世界上最富表現性也最為濃縮的抽象藝術。

草書分為章草與今草。許慎《說文解字敘》說:“漢興而有草書”,當是指章草。章草的極端規範制約了自身的發展。而今草則因為兼具充分自由的表現與法度發揚壯大,致有大(狂)草、小草之分。在近兩千年的演進進程中,誕生了一大批震古爍今的名家傑作。時至今日,草書以其高度簡練的形式及可持續性發展的特質,與時代及現代藝術相呼應、相交融,展露它更大更持久的藝術魅力!

其要者羅列如下:

至少在公元前11240—8864年

1988年發現至今的寧夏中衛大麥地巖畫圖畫文字,比甲骨文至少還要早5000年,極有可能打破中國文字“西來說”,被認定為漢字的源頭活水之一。這些圖畫文字類多象形,幾與繪畫無異,可視為書畫同源的鐵證。相傳神龍見嘉禾八穗而作穗書、黃帝見景雲而作雲書、少昊作鸞鳳書、帝堯作龜書,頗有求美之意,或為草書之嚆矢。

商前期:公元前1600—1300年

從1899年發現的甲骨文中的朱墨書跡可證,其時我們的先民已經使用毛筆了。

漢章帝前:公元前102—公元87年

從近現代出土的大量居延、敦煌竹木簡,如太初三年簡、太始元年簡、神爵四年簡、陽朔三年簡、建武三年簡、元和四年簡等書跡,可見明顯的漢代書寫草書化傾向,這是真正草書的濫觴。

漢元帝時:公元前48—33年

史游作《急就篇》,“解散隸體,粗書之”,後世稱為章草。現在我們所見的《急就篇》,是宋代以後摹刻的,傳為“章草之祖”,其實未必出於史游舊本。

史記·草書,千年的草書發展史,一篇文章給你講透徹

漢章帝時:公元76—87年

杜度善草書,有“草聖”之稱。但無作品傳世。章帝劉怛亦稱善書,尤喜杜度草書。有《千字文》傳世,載《淳化閣帖》。

漢和帝永元五年:公元94年

居延出土的永元器物簿編簡,雖然屬章草,但寫得縱橫恣肆,極為自由奔放,實開後世大草筆意之先河。

漢和帝元興元年:公元105年

蔡倫上所造之紙,時稱“蔡侯紙”。從此,後世一直以紙為書寫的主要材料。

漢安帝至獻帝時:公元107—220年

張芝(?—約192),字伯英,敦煌人。精於草法,書史稱其長於“一筆書”,有“草聖”之稱。衛恆《四體書勢》說他“臨池學書,池水盡墨”。傳世作品有《冠軍帖》、《秋涼平善帖》、《消息帖》等,均載於《淳化閣帖》,雖不盡可信,但卻是當時草書興盛的寫照。

史記·草書,千年的草書發展史,一篇文章給你講透徹

漢靈帝時:公元168—189年

趙壹(生卒不詳)著《非草書》一文,抨擊當時蔚成風氣的草書學習與創作。他的立意是復古弘道,反對玩“草書”而喪志。但他未能充分認識到草書的藝術魔力以及道藝如一的道理,最終無法阻擋草書藝術的蓬勃發展。

三國/吳:公元220—280年

皇象(生卒不詳),字休明,廣陵江都人。善草書,有《急就篇》、《文武將隊帖》行世。

西晉:公元265—317年

衛瓘(220—291),字伯玉,河東安邑人。作有《州民帖》。

衛恆(?—291),字巨山。著有《四體書勢》,中有一勢論草書。

楊泉(生卒不詳),著有《草書賦》。

索靖(239—303),字幼安,敦煌人,師法張芝,善草書。作有《出師頌》、《月儀帖》、《皋陶帖》等。著有《草書勢》一文。

陸機(261—303),字士衡,吳郡人。作《平復帖》,為傳世最早的一件紙本法書墨跡(今藏故宮博物院)。其書處章草、今草之間,蒼茫淳厚,存篆籀筆意,在書法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東晉:公元317—420年

王羲之(307?—365?),字逸少,原籍山東琅邪,居浙江會稽。為東晉大書家,被後人尊為“書聖”。

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以前王羲之書《行穰帖》、《初月帖》、《十七帖》、《遠宦帖》、《遊目帖》、《都下帖》、《七月一日帖》、《豹奴帖》、《適得書帖》《小園帖》等。

昇平四年:公元360年(?)

王羲之書《寒切帖》。

王獻之(344—388),字子敬,羲之第七子,官中書令,時號大令。書《鵝群帖》、《鴨頭凡帖》、《先夜帖》、《蠟節帖》、《想彼帖》、《諸善帖》等。

史記·草書,千年的草書發展史,一篇文章給你講透徹

南朝/樑:公元502—557年

梁武帝蕭衍(464—549)書有《腳氣帖》,著有《草書狀》一文。

隋:公元581—618年

僧智永(?—?),書有《真草千字文》(為小草名作,墨跡本今藏日本)、《還來帖》。

唐:公元618—907

歐陽詢(557—641),字信本,潭州臨湘人。書有《草書千字文》(今存刻本)。

唐太宗李世民(599—649)

書有《屏風帖》、《昨夜帖》。

陸柬之(?—?),書有《得告帖》。

李懷琳(?—?),書有《絕交書》。

垂拱三年(687):

孫過庭(648—703),字虔禮,陳留人。是年作《書譜》長卷,洋洋萬言,既是小草傑構,也是絕佳的書法理論名著,被後人譽為“雙璧”。

神功元年(697):

王方慶進獻十一代祖晉王導以下王氏一門二十八人書牘共十卷,武則天命摹寫留內,即《萬歲通天帖》(今藏遼寧博物院),真

本歸還方慶。其中,除王羲之《初月帖》外,草書尚有王薈《癤腫帖》、王慈《得柏酒帖》、《汝比帖》、王志《一日無申帖》。

賀知章(659—744),字秀真,號“四明狂客”,越州永興人。書(傳)有《孝經》。

李白(699—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蜀郡人。書有《上陽臺帖》、《官身帖》(今存刻本)。

張懷瓘(?—?),海陵人。開元時書法家、書法理論家。著有《書儀》、《六體書論》,論草書品評等,可資參考。

張旭(?—?),字伯高,蘇州吳縣人。嗜酒,往往醉後狂草,時呼“張顛”。書有《肚痛帖》、《終年帖》、《千字文》(舊拓斷本)。另傳書有《古詩四帖》墨跡(今藏遼寧省博物館)。

太和(827—835)時

唐文宗李昻詔以李白歌詩、裴將軍(旻)舞劍、張旭草書為“三絕”。

天寶十二年(753):

《妙法蓮花經玄贊卷》寫成(近代發現的敦煌寫經之一)。

顏真卿(709—785),字清臣,琅琊臨沂人。著有《述張長史筆法十二意》。

大曆十二年(777):

僧懷素(737?—?),字藏真,俗姓錢,長沙人。善草書,亦嗜酒,與張旭並稱“顛張醉素”。是年書《自敘帖》(此卷或以為摹本,非懷素所書。今藏臺北故宮博物院)。另有《苦筍帖》(今藏上海博物館)、《論書帖》、《食魚帖》(疑為偽作)、《大草千字文》、《聖母帖》、《藏真帖》、《律公帖》(後四帖均為刻本)傳世。

史記·草書,千年的草書發展史,一篇文章給你講透徹

貞元十五年(799):

懷素書《小草千字文》。

陸羽(733—804),字鴻漸,復州竟陵人。著《懷素別傳》,中有一段述懷素與顏真卿論草書,首次出現了“坼壁路”、“屋漏痕”等重要概念。

韓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陽人。著《送高閒上人序》,論及張旭草書,極有價值。

僧高閒(?—?),烏程人。書有《千字文》殘卷(今藏上海博物館)。

五代:公元907—960年

僧彥修,善草書。

乾祐元年(948):楊凝式(873—954),字景度,號弘農人、關西老農,華陰人。時稱楊瘋子。是年書《神仙起居法》(今藏故宮博物院)。另有《夏熱帖》傳世。

宋:公元960—1279年

淳化三年(992):宋太宗趙匡義詔令王著等匯刻歷代法書名跡於棗木版,即《淳化閣帖》。

蘇軾(1036—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人。書有《西樓帖》(今存刻本)。

皇佑至嘉佑(1049—1063)時:潘師旦增減《淳化閣帖》勒石於絳州,是為《絳帖》。

約紹聖二年(1095):

黃庭堅(1045—1105),字魯直,號涪翁、山谷道人。是年書《廉頗藺相如列傳》(今藏美國鈕約大都會博物館)。

史記·草書,千年的草書發展史,一篇文章給你講透徹

元符二年(1099):

黃庭堅書《劉禹錫竹枝詞》(今藏天一閣,筆者疑偽)。

元符三年(1100):黃庭堅書《諸上座帖》(今藏故宮博物院)。

約崇寧三年(1104,一說1094):黃庭堅書《李白憶舊遊詩》(今藏日本京都有鄰館)。

米芾(1051—1107),字元章,號海嶽外史,襄陽人。書有《論書帖》。

大觀三年(1109):

宋徽宗趙佶見《淳化閣帖》棗版皴裂,標題多誤,遂出祕府所藏書跡令蔡京等摹勒上石,是為《大觀太清樓帖》。

宣和四年(1122):

宋徽宗趙佶(?—1135)書《草書千字文》。另有草書團扇傳世。

紹興十五年(1145):

吳說以遊絲草書《王安石、蘇軾三詩卷》。

隆興元年—淳熙十四年(1163—1187)間:宋高宗趙構(1106—1187)書《草書洛神賦卷》。

白玉蟾(生卒不詳)書有《四言詩卷》(今藏臺北故宮博物院)。

元:公元1206—1368年

大德二年(1298):鮮于樞(1256—1301),字伯機,號困學、寄真老人,漁陽人。是年書《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大德三年(1299):鄧文原(1258—1328),字善之,綿州人。是年書《臨急就章》。

鮮于樞書《與澄虛真人尺牘》。大德五年(1301)以前:鮮于樞書《蘇軾海棠詩卷》、《草書千字文》、《真草千字文》、《唐人水簾洞詩》等。

史記·草書,千年的草書發展史,一篇文章給你講透徹

至大二年(1309):趙孟頫(1254—1322),字子昂,號鬆雪道人,吳興人。是年書《急就章》。

延佑六年(1320):趙孟頫書《六體千字文》。

元統元年(1333):康裡巎巎(1295—1345),字子山,號正齋、蓬萊叟,康里人。是年書《述筆法》。另書有《述張旭筆法記卷(殘本)》、《李白詩卷》(今藏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漁父辭》、《臨十七帖冊(殘本)》(今藏故宮博物院)等。

至元六年(1340):吳鎮(1280—1354),字仲圭,號梅花道人,嘉興人。是年書《草書心經》。

明:公元1368—1644年

洪武二年(1369):

宋克(1327—1387),字仲溫,號南宮生,長洲人。是年書《急就章》。另書有《錄趙子昻蘭亭十三跋》、《張懷瓘論用筆十法》(今藏故宮博物院)、《李白行路難詩卷》、《杜甫壯遊詩卷》、《七言律詩卷》(今藏美國克蘭夫頓美術館)、《七言絕句軸》(今藏山西省博物館)等。

史記·草書,千年的草書發展史,一篇文章給你講透徹

洪武三年(1370):

楊維楨(1296—1370),字廉夫,號鐵崖、鐵笛道人,諸暨人。是年書《夢遊海棠城詩卷》(今藏天津藝術博物館)。另書有《書城南唱和詩卷》(今藏故宮博物院)等。

永樂八年(1410):解縉(1369—1415),字大紳,吉水人。是年書《遊七星巖詩》(今藏故宮博物院)。

永樂十三年(1415)以前:解縉書有《千字文卷》、《趙孟頫急就章跋》、《宋真宗採賈誼置器說草書卷》(今藏上海博物館)等。撰有《春雨雜述》

正統十二年(1447):沈粲(1379—1453),字民望,號簡庵,松江華亭人。是年書《千字文卷》(今藏故宮博物院)。另書有《詩卷》(今藏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美術館)等。

成化元年(1465):陳獻章(1428—1500),字公甫,人稱白沙先生,廣東新會人。創“茅龍書”。是年書《朱熹敦本文軸》。另書有《七言絕句軸》(今藏上海博物館)等。

成化二年(1466):張弼(1425—1487),字汝弼,晚號東海翁,松江華亭人。是年書《草書千字文卷》。另有《杜詩軸》、《七言絕句軸》(今藏南京博物院)等。

正德五年(1510):文徵明(1470—1559),初名璧,以字行,更字徵仲,號衡山居士。是年書《七言律詩四首卷》(今藏上海博物館)。

正德十三年(1518):王寵(1494—1533),字履仁,後字履吉,號雅宜山人,吳人。是年書《自書詩卷》。

正德十六年(1521):祝允明(1460—1526),字希哲,號枝山,長洲人。是年書《草書詩稿》。

嘉靖四年(1525):祝允明書《箜篌引詩卷》(今藏臺北故宮博物院)、《和陶淵明飲酒二十首詩卷》。

嘉靖六年(1527):王寵書《贈南巖顧君詩軸》。

嘉靖八年(1529):王寵書《宋之問詩帖》。

嘉靖十年(1531):祝允明書狂草《前後赤壁賦》(今藏上海博物館)。按,此卷無年月,然卷後有黃省曾嘉靖十一年跋、文徵明嘉靖十三年跋。據以推知。另書有《自作詩詞卷》(今藏南京博物院)、《牡丹賦》、《七律詩軸》等。王寵書《自作雜詩卷》、《為事茗書七絕二首詩卷》。另書有《草書扇面》等。

史記·草書,千年的草書發展史,一篇文章給你講透徹

嘉靖二十一年(1542):陳淳(1483—1544),字道復,後以字行,號白陽山人,吳人。是年書《草書長卷》。另書有《古詩十九首卷》、《杜甫詠懷卷》(今藏美國弗利爾美術館)、《杜甫陪鄭廣文遊何氏山林卷》(今藏遼寧省博物館)等。

嘉靖二十四年(1545):文徵明書《草書赤壁賦卷》。

嘉靖四十一年(1562):文彭(1498—1573),字壽承,號三橋,長洲人。是年書《虎丘納涼詩卷》。

隆慶元年(1567):文彭書《盧仝茶歌卷》。另書有《五言律詩軸》(今藏南京博物院)。

萬曆元年(1573):徐渭(1521—1593),字文長、天池,號青藤,浙江紹興人。是年書《天瓦庵詩卷》。另書有《青天歌卷》、《七言律詩軸》(今藏故宮博物院)、《御製詠墨、詠劍軸》(今藏蘇州博物館)、《杜甫七言詩軸》(今藏上海博物館)等。

崇禎十三年(1640):王鐸書《臨王獻之鵝群帖》、《雒州香山作詩軸》。

崇禎十六年(1643):王鐸書《王維詩卷》、《豹奴草書條幅》。崇禎十七年(1644)以前:倪元璐書《題畫七言絕句》、《左思蜀都賦軸》、《感賦詩軸》、《七言聯》等。

黃道周(1585—1646),字幼平、幼玄,號石齋,福建漳浦人。是年書《自作詩軸》(今藏上海博物館)。另書有《進神宗實錄詩軸》、《洗心詩軸》等。

王鐸書《寄金陵天目僧詩軸》。

清:公元1616—1911年

順治二年(1645):八大山人(1626—1705?),本名朱耷,字由桵,號雪個、個山僧等,江西南昌人。是年書《般若波羅密多心經》。另書有《草

書五言聯》(今藏廣東省博物館)等。

順治三年(1646):王鐸書《杜甫詩卷》。順治六年(1649):張翱、劉光暘刻王鐸書法41種,是為《琅華館帖》。順治七年(1650):王鐸書《歐

陽詢勝事帖軸》。順治八年(1651):王無咎纂集、呂昌摹、張翱鐫王鐸書法103種,是為《擬山園帖》。

王鐸書《臨王曇首昨服散帖》。另書有多件草書傑構傳世,對後世影響極大。

康熙二十一年(1682):傅山(1607—1691),字青主,號真山、公之它等,山西陽曲人。是年書《諸懷不可言軸》。另書有《右軍大醉軸》(今藏

南京博物院)、《七言絕句軸》、《五言律詩軸》、《孟浩然詩卷》(今藏故宮博物院)等。

雍正十三年(1735):黃慎(1687—1768年後),字恭壽,號癭瓢,福建寧化人。是年書《春歸帖》。

乾隆九年(1744):黃慎書《七絕三首詩軸》。另書有《送汪瞻侯歸姑蘇詩軸》(今藏天津藝術博物館)、《桃花源記冊》等。

乾隆十二年(1747):高鳳翰(1683—1743),字西園,山東南阜人。是年以左手書《蘇秦羅隱七言聯》。另書有《題畫詩卷》(今藏遼寧省博物館

)等。

乾隆四十四年(1779):翁方綱(1733—1818)作《題徐渭墨筆花卉卷》,中有“世間無物非草書”這一名句。

乾隆五十二年(1787):石樑(生卒不詳)輯成《草字彙》一書。

嘉慶九年(1804):鄧石如(1743—1795),原名琰,字石如、頑伯,號完白山人,安徽懷寧人。是年書《草書五言聯》、《草書七言聯》

中華民國:公元1912—1949年

1917年:王世鏜(1868—1933年),字魯生,號積鐵子、積鐵老人,天津人。先生於是年作《章草草訣歌》,為于右任、餘紹宋等先生所激賞。此外,還著有《稿訣集字》、《論草書今章之故》、《葉刻急就章考證》等,均有功於草書之學。

1922年:沈曾植(1850—1922),字子培,號巽齋,別號乙盫,晚號寐叟,浙江嘉興人。是年書《贈力農仁兄詩軸》。另書有《七言聯》等。

1932年:于右任(1879—1964),原名伯循,以字行,號髯翁,陝西三原人。是年在上海組建“標準草書社”。

1936年:于右任出版《標準草書千字文》。

1941年:于右任創辦《草書月刊》,共出四期。

"

新書友,請點擊上方紅色按鈕“關注” ↑↑↑


史記·草書,千年的草書發展史,一篇文章給你講透徹

Jun.

6

無冥冥之志者,無昭昭之明;無惛惛之事者,無赫赫之功。

史記·草書,千年的草書發展史,一篇文章給你講透徹
史記·草書,千年的草書發展史,一篇文章給你講透徹

懷素草書《苦筍帖卷》,絹本,無年款。縱25.1釐米,橫12釐米。上海博物館藏。釋文:苦筍及茗異常佳,乃可逕來。懷素上。

中國草書是漢字的一種書體,在藝術表現上是中國書法中最高難和最高要求的書體,其特點是結構簡省、筆畫連綿。形成於漢代,是為書寫簡便在隸書基礎上演變出來的。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

章草筆劃省變有章法可循,代表作如三國吳皇象《急就章》的松江本。今草不拘章法,筆勢流暢,代表作如晉代王羲之《初月》、《得示》等帖。狂草出現於唐代,以張旭、懷素為代表,筆勢狂放不羈,成為完全脫離實用的藝術創作,從此草書只是書法家臨摹章草、今草、狂草的書法作品。狂草代表作如唐代張旭《肚痛》等帖和懷素《自敘帖》,都是現存的珍品。

草書的偉大在於用最單純直接的點畫表現了人的心象。因此,草書成為世界上最富表現性也最為濃縮的抽象藝術。

草書分為章草與今草。許慎《說文解字敘》說:“漢興而有草書”,當是指章草。章草的極端規範制約了自身的發展。而今草則因為兼具充分自由的表現與法度發揚壯大,致有大(狂)草、小草之分。在近兩千年的演進進程中,誕生了一大批震古爍今的名家傑作。時至今日,草書以其高度簡練的形式及可持續性發展的特質,與時代及現代藝術相呼應、相交融,展露它更大更持久的藝術魅力!

其要者羅列如下:

至少在公元前11240—8864年

1988年發現至今的寧夏中衛大麥地巖畫圖畫文字,比甲骨文至少還要早5000年,極有可能打破中國文字“西來說”,被認定為漢字的源頭活水之一。這些圖畫文字類多象形,幾與繪畫無異,可視為書畫同源的鐵證。相傳神龍見嘉禾八穗而作穗書、黃帝見景雲而作雲書、少昊作鸞鳳書、帝堯作龜書,頗有求美之意,或為草書之嚆矢。

商前期:公元前1600—1300年

從1899年發現的甲骨文中的朱墨書跡可證,其時我們的先民已經使用毛筆了。

漢章帝前:公元前102—公元87年

從近現代出土的大量居延、敦煌竹木簡,如太初三年簡、太始元年簡、神爵四年簡、陽朔三年簡、建武三年簡、元和四年簡等書跡,可見明顯的漢代書寫草書化傾向,這是真正草書的濫觴。

漢元帝時:公元前48—33年

史游作《急就篇》,“解散隸體,粗書之”,後世稱為章草。現在我們所見的《急就篇》,是宋代以後摹刻的,傳為“章草之祖”,其實未必出於史游舊本。

史記·草書,千年的草書發展史,一篇文章給你講透徹

漢章帝時:公元76—87年

杜度善草書,有“草聖”之稱。但無作品傳世。章帝劉怛亦稱善書,尤喜杜度草書。有《千字文》傳世,載《淳化閣帖》。

漢和帝永元五年:公元94年

居延出土的永元器物簿編簡,雖然屬章草,但寫得縱橫恣肆,極為自由奔放,實開後世大草筆意之先河。

漢和帝元興元年:公元105年

蔡倫上所造之紙,時稱“蔡侯紙”。從此,後世一直以紙為書寫的主要材料。

漢安帝至獻帝時:公元107—220年

張芝(?—約192),字伯英,敦煌人。精於草法,書史稱其長於“一筆書”,有“草聖”之稱。衛恆《四體書勢》說他“臨池學書,池水盡墨”。傳世作品有《冠軍帖》、《秋涼平善帖》、《消息帖》等,均載於《淳化閣帖》,雖不盡可信,但卻是當時草書興盛的寫照。

史記·草書,千年的草書發展史,一篇文章給你講透徹

漢靈帝時:公元168—189年

趙壹(生卒不詳)著《非草書》一文,抨擊當時蔚成風氣的草書學習與創作。他的立意是復古弘道,反對玩“草書”而喪志。但他未能充分認識到草書的藝術魔力以及道藝如一的道理,最終無法阻擋草書藝術的蓬勃發展。

三國/吳:公元220—280年

皇象(生卒不詳),字休明,廣陵江都人。善草書,有《急就篇》、《文武將隊帖》行世。

西晉:公元265—317年

衛瓘(220—291),字伯玉,河東安邑人。作有《州民帖》。

衛恆(?—291),字巨山。著有《四體書勢》,中有一勢論草書。

楊泉(生卒不詳),著有《草書賦》。

索靖(239—303),字幼安,敦煌人,師法張芝,善草書。作有《出師頌》、《月儀帖》、《皋陶帖》等。著有《草書勢》一文。

陸機(261—303),字士衡,吳郡人。作《平復帖》,為傳世最早的一件紙本法書墨跡(今藏故宮博物院)。其書處章草、今草之間,蒼茫淳厚,存篆籀筆意,在書法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東晉:公元317—420年

王羲之(307?—365?),字逸少,原籍山東琅邪,居浙江會稽。為東晉大書家,被後人尊為“書聖”。

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以前王羲之書《行穰帖》、《初月帖》、《十七帖》、《遠宦帖》、《遊目帖》、《都下帖》、《七月一日帖》、《豹奴帖》、《適得書帖》《小園帖》等。

昇平四年:公元360年(?)

王羲之書《寒切帖》。

王獻之(344—388),字子敬,羲之第七子,官中書令,時號大令。書《鵝群帖》、《鴨頭凡帖》、《先夜帖》、《蠟節帖》、《想彼帖》、《諸善帖》等。

史記·草書,千年的草書發展史,一篇文章給你講透徹

南朝/樑:公元502—557年

梁武帝蕭衍(464—549)書有《腳氣帖》,著有《草書狀》一文。

隋:公元581—618年

僧智永(?—?),書有《真草千字文》(為小草名作,墨跡本今藏日本)、《還來帖》。

唐:公元618—907

歐陽詢(557—641),字信本,潭州臨湘人。書有《草書千字文》(今存刻本)。

唐太宗李世民(599—649)

書有《屏風帖》、《昨夜帖》。

陸柬之(?—?),書有《得告帖》。

李懷琳(?—?),書有《絕交書》。

垂拱三年(687):

孫過庭(648—703),字虔禮,陳留人。是年作《書譜》長卷,洋洋萬言,既是小草傑構,也是絕佳的書法理論名著,被後人譽為“雙璧”。

神功元年(697):

王方慶進獻十一代祖晉王導以下王氏一門二十八人書牘共十卷,武則天命摹寫留內,即《萬歲通天帖》(今藏遼寧博物院),真

本歸還方慶。其中,除王羲之《初月帖》外,草書尚有王薈《癤腫帖》、王慈《得柏酒帖》、《汝比帖》、王志《一日無申帖》。

賀知章(659—744),字秀真,號“四明狂客”,越州永興人。書(傳)有《孝經》。

李白(699—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蜀郡人。書有《上陽臺帖》、《官身帖》(今存刻本)。

張懷瓘(?—?),海陵人。開元時書法家、書法理論家。著有《書儀》、《六體書論》,論草書品評等,可資參考。

張旭(?—?),字伯高,蘇州吳縣人。嗜酒,往往醉後狂草,時呼“張顛”。書有《肚痛帖》、《終年帖》、《千字文》(舊拓斷本)。另傳書有《古詩四帖》墨跡(今藏遼寧省博物館)。

太和(827—835)時

唐文宗李昻詔以李白歌詩、裴將軍(旻)舞劍、張旭草書為“三絕”。

天寶十二年(753):

《妙法蓮花經玄贊卷》寫成(近代發現的敦煌寫經之一)。

顏真卿(709—785),字清臣,琅琊臨沂人。著有《述張長史筆法十二意》。

大曆十二年(777):

僧懷素(737?—?),字藏真,俗姓錢,長沙人。善草書,亦嗜酒,與張旭並稱“顛張醉素”。是年書《自敘帖》(此卷或以為摹本,非懷素所書。今藏臺北故宮博物院)。另有《苦筍帖》(今藏上海博物館)、《論書帖》、《食魚帖》(疑為偽作)、《大草千字文》、《聖母帖》、《藏真帖》、《律公帖》(後四帖均為刻本)傳世。

史記·草書,千年的草書發展史,一篇文章給你講透徹

貞元十五年(799):

懷素書《小草千字文》。

陸羽(733—804),字鴻漸,復州竟陵人。著《懷素別傳》,中有一段述懷素與顏真卿論草書,首次出現了“坼壁路”、“屋漏痕”等重要概念。

韓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陽人。著《送高閒上人序》,論及張旭草書,極有價值。

僧高閒(?—?),烏程人。書有《千字文》殘卷(今藏上海博物館)。

五代:公元907—960年

僧彥修,善草書。

乾祐元年(948):楊凝式(873—954),字景度,號弘農人、關西老農,華陰人。時稱楊瘋子。是年書《神仙起居法》(今藏故宮博物院)。另有《夏熱帖》傳世。

宋:公元960—1279年

淳化三年(992):宋太宗趙匡義詔令王著等匯刻歷代法書名跡於棗木版,即《淳化閣帖》。

蘇軾(1036—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人。書有《西樓帖》(今存刻本)。

皇佑至嘉佑(1049—1063)時:潘師旦增減《淳化閣帖》勒石於絳州,是為《絳帖》。

約紹聖二年(1095):

黃庭堅(1045—1105),字魯直,號涪翁、山谷道人。是年書《廉頗藺相如列傳》(今藏美國鈕約大都會博物館)。

史記·草書,千年的草書發展史,一篇文章給你講透徹

元符二年(1099):

黃庭堅書《劉禹錫竹枝詞》(今藏天一閣,筆者疑偽)。

元符三年(1100):黃庭堅書《諸上座帖》(今藏故宮博物院)。

約崇寧三年(1104,一說1094):黃庭堅書《李白憶舊遊詩》(今藏日本京都有鄰館)。

米芾(1051—1107),字元章,號海嶽外史,襄陽人。書有《論書帖》。

大觀三年(1109):

宋徽宗趙佶見《淳化閣帖》棗版皴裂,標題多誤,遂出祕府所藏書跡令蔡京等摹勒上石,是為《大觀太清樓帖》。

宣和四年(1122):

宋徽宗趙佶(?—1135)書《草書千字文》。另有草書團扇傳世。

紹興十五年(1145):

吳說以遊絲草書《王安石、蘇軾三詩卷》。

隆興元年—淳熙十四年(1163—1187)間:宋高宗趙構(1106—1187)書《草書洛神賦卷》。

白玉蟾(生卒不詳)書有《四言詩卷》(今藏臺北故宮博物院)。

元:公元1206—1368年

大德二年(1298):鮮于樞(1256—1301),字伯機,號困學、寄真老人,漁陽人。是年書《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大德三年(1299):鄧文原(1258—1328),字善之,綿州人。是年書《臨急就章》。

鮮于樞書《與澄虛真人尺牘》。大德五年(1301)以前:鮮于樞書《蘇軾海棠詩卷》、《草書千字文》、《真草千字文》、《唐人水簾洞詩》等。

史記·草書,千年的草書發展史,一篇文章給你講透徹

至大二年(1309):趙孟頫(1254—1322),字子昂,號鬆雪道人,吳興人。是年書《急就章》。

延佑六年(1320):趙孟頫書《六體千字文》。

元統元年(1333):康裡巎巎(1295—1345),字子山,號正齋、蓬萊叟,康里人。是年書《述筆法》。另書有《述張旭筆法記卷(殘本)》、《李白詩卷》(今藏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漁父辭》、《臨十七帖冊(殘本)》(今藏故宮博物院)等。

至元六年(1340):吳鎮(1280—1354),字仲圭,號梅花道人,嘉興人。是年書《草書心經》。

明:公元1368—1644年

洪武二年(1369):

宋克(1327—1387),字仲溫,號南宮生,長洲人。是年書《急就章》。另書有《錄趙子昻蘭亭十三跋》、《張懷瓘論用筆十法》(今藏故宮博物院)、《李白行路難詩卷》、《杜甫壯遊詩卷》、《七言律詩卷》(今藏美國克蘭夫頓美術館)、《七言絕句軸》(今藏山西省博物館)等。

史記·草書,千年的草書發展史,一篇文章給你講透徹

洪武三年(1370):

楊維楨(1296—1370),字廉夫,號鐵崖、鐵笛道人,諸暨人。是年書《夢遊海棠城詩卷》(今藏天津藝術博物館)。另書有《書城南唱和詩卷》(今藏故宮博物院)等。

永樂八年(1410):解縉(1369—1415),字大紳,吉水人。是年書《遊七星巖詩》(今藏故宮博物院)。

永樂十三年(1415)以前:解縉書有《千字文卷》、《趙孟頫急就章跋》、《宋真宗採賈誼置器說草書卷》(今藏上海博物館)等。撰有《春雨雜述》

正統十二年(1447):沈粲(1379—1453),字民望,號簡庵,松江華亭人。是年書《千字文卷》(今藏故宮博物院)。另書有《詩卷》(今藏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美術館)等。

成化元年(1465):陳獻章(1428—1500),字公甫,人稱白沙先生,廣東新會人。創“茅龍書”。是年書《朱熹敦本文軸》。另書有《七言絕句軸》(今藏上海博物館)等。

成化二年(1466):張弼(1425—1487),字汝弼,晚號東海翁,松江華亭人。是年書《草書千字文卷》。另有《杜詩軸》、《七言絕句軸》(今藏南京博物院)等。

正德五年(1510):文徵明(1470—1559),初名璧,以字行,更字徵仲,號衡山居士。是年書《七言律詩四首卷》(今藏上海博物館)。

正德十三年(1518):王寵(1494—1533),字履仁,後字履吉,號雅宜山人,吳人。是年書《自書詩卷》。

正德十六年(1521):祝允明(1460—1526),字希哲,號枝山,長洲人。是年書《草書詩稿》。

嘉靖四年(1525):祝允明書《箜篌引詩卷》(今藏臺北故宮博物院)、《和陶淵明飲酒二十首詩卷》。

嘉靖六年(1527):王寵書《贈南巖顧君詩軸》。

嘉靖八年(1529):王寵書《宋之問詩帖》。

嘉靖十年(1531):祝允明書狂草《前後赤壁賦》(今藏上海博物館)。按,此卷無年月,然卷後有黃省曾嘉靖十一年跋、文徵明嘉靖十三年跋。據以推知。另書有《自作詩詞卷》(今藏南京博物院)、《牡丹賦》、《七律詩軸》等。王寵書《自作雜詩卷》、《為事茗書七絕二首詩卷》。另書有《草書扇面》等。

史記·草書,千年的草書發展史,一篇文章給你講透徹

嘉靖二十一年(1542):陳淳(1483—1544),字道復,後以字行,號白陽山人,吳人。是年書《草書長卷》。另書有《古詩十九首卷》、《杜甫詠懷卷》(今藏美國弗利爾美術館)、《杜甫陪鄭廣文遊何氏山林卷》(今藏遼寧省博物館)等。

嘉靖二十四年(1545):文徵明書《草書赤壁賦卷》。

嘉靖四十一年(1562):文彭(1498—1573),字壽承,號三橋,長洲人。是年書《虎丘納涼詩卷》。

隆慶元年(1567):文彭書《盧仝茶歌卷》。另書有《五言律詩軸》(今藏南京博物院)。

萬曆元年(1573):徐渭(1521—1593),字文長、天池,號青藤,浙江紹興人。是年書《天瓦庵詩卷》。另書有《青天歌卷》、《七言律詩軸》(今藏故宮博物院)、《御製詠墨、詠劍軸》(今藏蘇州博物館)、《杜甫七言詩軸》(今藏上海博物館)等。

崇禎十三年(1640):王鐸書《臨王獻之鵝群帖》、《雒州香山作詩軸》。

崇禎十六年(1643):王鐸書《王維詩卷》、《豹奴草書條幅》。崇禎十七年(1644)以前:倪元璐書《題畫七言絕句》、《左思蜀都賦軸》、《感賦詩軸》、《七言聯》等。

黃道周(1585—1646),字幼平、幼玄,號石齋,福建漳浦人。是年書《自作詩軸》(今藏上海博物館)。另書有《進神宗實錄詩軸》、《洗心詩軸》等。

王鐸書《寄金陵天目僧詩軸》。

清:公元1616—1911年

順治二年(1645):八大山人(1626—1705?),本名朱耷,字由桵,號雪個、個山僧等,江西南昌人。是年書《般若波羅密多心經》。另書有《草

書五言聯》(今藏廣東省博物館)等。

順治三年(1646):王鐸書《杜甫詩卷》。順治六年(1649):張翱、劉光暘刻王鐸書法41種,是為《琅華館帖》。順治七年(1650):王鐸書《歐

陽詢勝事帖軸》。順治八年(1651):王無咎纂集、呂昌摹、張翱鐫王鐸書法103種,是為《擬山園帖》。

王鐸書《臨王曇首昨服散帖》。另書有多件草書傑構傳世,對後世影響極大。

康熙二十一年(1682):傅山(1607—1691),字青主,號真山、公之它等,山西陽曲人。是年書《諸懷不可言軸》。另書有《右軍大醉軸》(今藏

南京博物院)、《七言絕句軸》、《五言律詩軸》、《孟浩然詩卷》(今藏故宮博物院)等。

雍正十三年(1735):黃慎(1687—1768年後),字恭壽,號癭瓢,福建寧化人。是年書《春歸帖》。

乾隆九年(1744):黃慎書《七絕三首詩軸》。另書有《送汪瞻侯歸姑蘇詩軸》(今藏天津藝術博物館)、《桃花源記冊》等。

乾隆十二年(1747):高鳳翰(1683—1743),字西園,山東南阜人。是年以左手書《蘇秦羅隱七言聯》。另書有《題畫詩卷》(今藏遼寧省博物館

)等。

乾隆四十四年(1779):翁方綱(1733—1818)作《題徐渭墨筆花卉卷》,中有“世間無物非草書”這一名句。

乾隆五十二年(1787):石樑(生卒不詳)輯成《草字彙》一書。

嘉慶九年(1804):鄧石如(1743—1795),原名琰,字石如、頑伯,號完白山人,安徽懷寧人。是年書《草書五言聯》、《草書七言聯》

中華民國:公元1912—1949年

1917年:王世鏜(1868—1933年),字魯生,號積鐵子、積鐵老人,天津人。先生於是年作《章草草訣歌》,為于右任、餘紹宋等先生所激賞。此外,還著有《稿訣集字》、《論草書今章之故》、《葉刻急就章考證》等,均有功於草書之學。

1922年:沈曾植(1850—1922),字子培,號巽齋,別號乙盫,晚號寐叟,浙江嘉興人。是年書《贈力農仁兄詩軸》。另書有《七言聯》等。

1932年:于右任(1879—1964),原名伯循,以字行,號髯翁,陝西三原人。是年在上海組建“標準草書社”。

1936年:于右任出版《標準草書千字文》。

1941年:于右任創辦《草書月刊》,共出四期。

史記·草書,千年的草書發展史,一篇文章給你講透徹

中華人民共和國:

1963年:毛澤東(1893—1976),字潤芝,湖南湘潭人。是年書《滿江紅》。

1964年:潘天壽(1897—1971),字大頤,號阿壽、雷婆頭峰壽者等,浙江寧海人。是年書《毛主席詞卷》(今藏遼寧省博物館)。

1972年:高二適(1903—1977),原名錫璜,後改名二適,號瘖庵、舒鳧、舒父。江蘇姜堰(東臺)人。是年書《杜甫詩卷》。另有《新定急就章及考證》一書行世。

1973年:林散之(1898一1989),原名以霖、字霖,號三痴,晚署散耳,江蘇江浦人。是年書《李白草書歌行》。另書有多幅傑作,有“當代草聖”之譽。

"

新書友,請點擊上方紅色按鈕“關注” ↑↑↑


史記·草書,千年的草書發展史,一篇文章給你講透徹

Jun.

6

無冥冥之志者,無昭昭之明;無惛惛之事者,無赫赫之功。

史記·草書,千年的草書發展史,一篇文章給你講透徹
史記·草書,千年的草書發展史,一篇文章給你講透徹

懷素草書《苦筍帖卷》,絹本,無年款。縱25.1釐米,橫12釐米。上海博物館藏。釋文:苦筍及茗異常佳,乃可逕來。懷素上。

中國草書是漢字的一種書體,在藝術表現上是中國書法中最高難和最高要求的書體,其特點是結構簡省、筆畫連綿。形成於漢代,是為書寫簡便在隸書基礎上演變出來的。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

章草筆劃省變有章法可循,代表作如三國吳皇象《急就章》的松江本。今草不拘章法,筆勢流暢,代表作如晉代王羲之《初月》、《得示》等帖。狂草出現於唐代,以張旭、懷素為代表,筆勢狂放不羈,成為完全脫離實用的藝術創作,從此草書只是書法家臨摹章草、今草、狂草的書法作品。狂草代表作如唐代張旭《肚痛》等帖和懷素《自敘帖》,都是現存的珍品。

草書的偉大在於用最單純直接的點畫表現了人的心象。因此,草書成為世界上最富表現性也最為濃縮的抽象藝術。

草書分為章草與今草。許慎《說文解字敘》說:“漢興而有草書”,當是指章草。章草的極端規範制約了自身的發展。而今草則因為兼具充分自由的表現與法度發揚壯大,致有大(狂)草、小草之分。在近兩千年的演進進程中,誕生了一大批震古爍今的名家傑作。時至今日,草書以其高度簡練的形式及可持續性發展的特質,與時代及現代藝術相呼應、相交融,展露它更大更持久的藝術魅力!

其要者羅列如下:

至少在公元前11240—8864年

1988年發現至今的寧夏中衛大麥地巖畫圖畫文字,比甲骨文至少還要早5000年,極有可能打破中國文字“西來說”,被認定為漢字的源頭活水之一。這些圖畫文字類多象形,幾與繪畫無異,可視為書畫同源的鐵證。相傳神龍見嘉禾八穗而作穗書、黃帝見景雲而作雲書、少昊作鸞鳳書、帝堯作龜書,頗有求美之意,或為草書之嚆矢。

商前期:公元前1600—1300年

從1899年發現的甲骨文中的朱墨書跡可證,其時我們的先民已經使用毛筆了。

漢章帝前:公元前102—公元87年

從近現代出土的大量居延、敦煌竹木簡,如太初三年簡、太始元年簡、神爵四年簡、陽朔三年簡、建武三年簡、元和四年簡等書跡,可見明顯的漢代書寫草書化傾向,這是真正草書的濫觴。

漢元帝時:公元前48—33年

史游作《急就篇》,“解散隸體,粗書之”,後世稱為章草。現在我們所見的《急就篇》,是宋代以後摹刻的,傳為“章草之祖”,其實未必出於史游舊本。

史記·草書,千年的草書發展史,一篇文章給你講透徹

漢章帝時:公元76—87年

杜度善草書,有“草聖”之稱。但無作品傳世。章帝劉怛亦稱善書,尤喜杜度草書。有《千字文》傳世,載《淳化閣帖》。

漢和帝永元五年:公元94年

居延出土的永元器物簿編簡,雖然屬章草,但寫得縱橫恣肆,極為自由奔放,實開後世大草筆意之先河。

漢和帝元興元年:公元105年

蔡倫上所造之紙,時稱“蔡侯紙”。從此,後世一直以紙為書寫的主要材料。

漢安帝至獻帝時:公元107—220年

張芝(?—約192),字伯英,敦煌人。精於草法,書史稱其長於“一筆書”,有“草聖”之稱。衛恆《四體書勢》說他“臨池學書,池水盡墨”。傳世作品有《冠軍帖》、《秋涼平善帖》、《消息帖》等,均載於《淳化閣帖》,雖不盡可信,但卻是當時草書興盛的寫照。

史記·草書,千年的草書發展史,一篇文章給你講透徹

漢靈帝時:公元168—189年

趙壹(生卒不詳)著《非草書》一文,抨擊當時蔚成風氣的草書學習與創作。他的立意是復古弘道,反對玩“草書”而喪志。但他未能充分認識到草書的藝術魔力以及道藝如一的道理,最終無法阻擋草書藝術的蓬勃發展。

三國/吳:公元220—280年

皇象(生卒不詳),字休明,廣陵江都人。善草書,有《急就篇》、《文武將隊帖》行世。

西晉:公元265—317年

衛瓘(220—291),字伯玉,河東安邑人。作有《州民帖》。

衛恆(?—291),字巨山。著有《四體書勢》,中有一勢論草書。

楊泉(生卒不詳),著有《草書賦》。

索靖(239—303),字幼安,敦煌人,師法張芝,善草書。作有《出師頌》、《月儀帖》、《皋陶帖》等。著有《草書勢》一文。

陸機(261—303),字士衡,吳郡人。作《平復帖》,為傳世最早的一件紙本法書墨跡(今藏故宮博物院)。其書處章草、今草之間,蒼茫淳厚,存篆籀筆意,在書法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東晉:公元317—420年

王羲之(307?—365?),字逸少,原籍山東琅邪,居浙江會稽。為東晉大書家,被後人尊為“書聖”。

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以前王羲之書《行穰帖》、《初月帖》、《十七帖》、《遠宦帖》、《遊目帖》、《都下帖》、《七月一日帖》、《豹奴帖》、《適得書帖》《小園帖》等。

昇平四年:公元360年(?)

王羲之書《寒切帖》。

王獻之(344—388),字子敬,羲之第七子,官中書令,時號大令。書《鵝群帖》、《鴨頭凡帖》、《先夜帖》、《蠟節帖》、《想彼帖》、《諸善帖》等。

史記·草書,千年的草書發展史,一篇文章給你講透徹

南朝/樑:公元502—557年

梁武帝蕭衍(464—549)書有《腳氣帖》,著有《草書狀》一文。

隋:公元581—618年

僧智永(?—?),書有《真草千字文》(為小草名作,墨跡本今藏日本)、《還來帖》。

唐:公元618—907

歐陽詢(557—641),字信本,潭州臨湘人。書有《草書千字文》(今存刻本)。

唐太宗李世民(599—649)

書有《屏風帖》、《昨夜帖》。

陸柬之(?—?),書有《得告帖》。

李懷琳(?—?),書有《絕交書》。

垂拱三年(687):

孫過庭(648—703),字虔禮,陳留人。是年作《書譜》長卷,洋洋萬言,既是小草傑構,也是絕佳的書法理論名著,被後人譽為“雙璧”。

神功元年(697):

王方慶進獻十一代祖晉王導以下王氏一門二十八人書牘共十卷,武則天命摹寫留內,即《萬歲通天帖》(今藏遼寧博物院),真

本歸還方慶。其中,除王羲之《初月帖》外,草書尚有王薈《癤腫帖》、王慈《得柏酒帖》、《汝比帖》、王志《一日無申帖》。

賀知章(659—744),字秀真,號“四明狂客”,越州永興人。書(傳)有《孝經》。

李白(699—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蜀郡人。書有《上陽臺帖》、《官身帖》(今存刻本)。

張懷瓘(?—?),海陵人。開元時書法家、書法理論家。著有《書儀》、《六體書論》,論草書品評等,可資參考。

張旭(?—?),字伯高,蘇州吳縣人。嗜酒,往往醉後狂草,時呼“張顛”。書有《肚痛帖》、《終年帖》、《千字文》(舊拓斷本)。另傳書有《古詩四帖》墨跡(今藏遼寧省博物館)。

太和(827—835)時

唐文宗李昻詔以李白歌詩、裴將軍(旻)舞劍、張旭草書為“三絕”。

天寶十二年(753):

《妙法蓮花經玄贊卷》寫成(近代發現的敦煌寫經之一)。

顏真卿(709—785),字清臣,琅琊臨沂人。著有《述張長史筆法十二意》。

大曆十二年(777):

僧懷素(737?—?),字藏真,俗姓錢,長沙人。善草書,亦嗜酒,與張旭並稱“顛張醉素”。是年書《自敘帖》(此卷或以為摹本,非懷素所書。今藏臺北故宮博物院)。另有《苦筍帖》(今藏上海博物館)、《論書帖》、《食魚帖》(疑為偽作)、《大草千字文》、《聖母帖》、《藏真帖》、《律公帖》(後四帖均為刻本)傳世。

史記·草書,千年的草書發展史,一篇文章給你講透徹

貞元十五年(799):

懷素書《小草千字文》。

陸羽(733—804),字鴻漸,復州竟陵人。著《懷素別傳》,中有一段述懷素與顏真卿論草書,首次出現了“坼壁路”、“屋漏痕”等重要概念。

韓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陽人。著《送高閒上人序》,論及張旭草書,極有價值。

僧高閒(?—?),烏程人。書有《千字文》殘卷(今藏上海博物館)。

五代:公元907—960年

僧彥修,善草書。

乾祐元年(948):楊凝式(873—954),字景度,號弘農人、關西老農,華陰人。時稱楊瘋子。是年書《神仙起居法》(今藏故宮博物院)。另有《夏熱帖》傳世。

宋:公元960—1279年

淳化三年(992):宋太宗趙匡義詔令王著等匯刻歷代法書名跡於棗木版,即《淳化閣帖》。

蘇軾(1036—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人。書有《西樓帖》(今存刻本)。

皇佑至嘉佑(1049—1063)時:潘師旦增減《淳化閣帖》勒石於絳州,是為《絳帖》。

約紹聖二年(1095):

黃庭堅(1045—1105),字魯直,號涪翁、山谷道人。是年書《廉頗藺相如列傳》(今藏美國鈕約大都會博物館)。

史記·草書,千年的草書發展史,一篇文章給你講透徹

元符二年(1099):

黃庭堅書《劉禹錫竹枝詞》(今藏天一閣,筆者疑偽)。

元符三年(1100):黃庭堅書《諸上座帖》(今藏故宮博物院)。

約崇寧三年(1104,一說1094):黃庭堅書《李白憶舊遊詩》(今藏日本京都有鄰館)。

米芾(1051—1107),字元章,號海嶽外史,襄陽人。書有《論書帖》。

大觀三年(1109):

宋徽宗趙佶見《淳化閣帖》棗版皴裂,標題多誤,遂出祕府所藏書跡令蔡京等摹勒上石,是為《大觀太清樓帖》。

宣和四年(1122):

宋徽宗趙佶(?—1135)書《草書千字文》。另有草書團扇傳世。

紹興十五年(1145):

吳說以遊絲草書《王安石、蘇軾三詩卷》。

隆興元年—淳熙十四年(1163—1187)間:宋高宗趙構(1106—1187)書《草書洛神賦卷》。

白玉蟾(生卒不詳)書有《四言詩卷》(今藏臺北故宮博物院)。

元:公元1206—1368年

大德二年(1298):鮮于樞(1256—1301),字伯機,號困學、寄真老人,漁陽人。是年書《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大德三年(1299):鄧文原(1258—1328),字善之,綿州人。是年書《臨急就章》。

鮮于樞書《與澄虛真人尺牘》。大德五年(1301)以前:鮮于樞書《蘇軾海棠詩卷》、《草書千字文》、《真草千字文》、《唐人水簾洞詩》等。

史記·草書,千年的草書發展史,一篇文章給你講透徹

至大二年(1309):趙孟頫(1254—1322),字子昂,號鬆雪道人,吳興人。是年書《急就章》。

延佑六年(1320):趙孟頫書《六體千字文》。

元統元年(1333):康裡巎巎(1295—1345),字子山,號正齋、蓬萊叟,康里人。是年書《述筆法》。另書有《述張旭筆法記卷(殘本)》、《李白詩卷》(今藏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漁父辭》、《臨十七帖冊(殘本)》(今藏故宮博物院)等。

至元六年(1340):吳鎮(1280—1354),字仲圭,號梅花道人,嘉興人。是年書《草書心經》。

明:公元1368—1644年

洪武二年(1369):

宋克(1327—1387),字仲溫,號南宮生,長洲人。是年書《急就章》。另書有《錄趙子昻蘭亭十三跋》、《張懷瓘論用筆十法》(今藏故宮博物院)、《李白行路難詩卷》、《杜甫壯遊詩卷》、《七言律詩卷》(今藏美國克蘭夫頓美術館)、《七言絕句軸》(今藏山西省博物館)等。

史記·草書,千年的草書發展史,一篇文章給你講透徹

洪武三年(1370):

楊維楨(1296—1370),字廉夫,號鐵崖、鐵笛道人,諸暨人。是年書《夢遊海棠城詩卷》(今藏天津藝術博物館)。另書有《書城南唱和詩卷》(今藏故宮博物院)等。

永樂八年(1410):解縉(1369—1415),字大紳,吉水人。是年書《遊七星巖詩》(今藏故宮博物院)。

永樂十三年(1415)以前:解縉書有《千字文卷》、《趙孟頫急就章跋》、《宋真宗採賈誼置器說草書卷》(今藏上海博物館)等。撰有《春雨雜述》

正統十二年(1447):沈粲(1379—1453),字民望,號簡庵,松江華亭人。是年書《千字文卷》(今藏故宮博物院)。另書有《詩卷》(今藏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美術館)等。

成化元年(1465):陳獻章(1428—1500),字公甫,人稱白沙先生,廣東新會人。創“茅龍書”。是年書《朱熹敦本文軸》。另書有《七言絕句軸》(今藏上海博物館)等。

成化二年(1466):張弼(1425—1487),字汝弼,晚號東海翁,松江華亭人。是年書《草書千字文卷》。另有《杜詩軸》、《七言絕句軸》(今藏南京博物院)等。

正德五年(1510):文徵明(1470—1559),初名璧,以字行,更字徵仲,號衡山居士。是年書《七言律詩四首卷》(今藏上海博物館)。

正德十三年(1518):王寵(1494—1533),字履仁,後字履吉,號雅宜山人,吳人。是年書《自書詩卷》。

正德十六年(1521):祝允明(1460—1526),字希哲,號枝山,長洲人。是年書《草書詩稿》。

嘉靖四年(1525):祝允明書《箜篌引詩卷》(今藏臺北故宮博物院)、《和陶淵明飲酒二十首詩卷》。

嘉靖六年(1527):王寵書《贈南巖顧君詩軸》。

嘉靖八年(1529):王寵書《宋之問詩帖》。

嘉靖十年(1531):祝允明書狂草《前後赤壁賦》(今藏上海博物館)。按,此卷無年月,然卷後有黃省曾嘉靖十一年跋、文徵明嘉靖十三年跋。據以推知。另書有《自作詩詞卷》(今藏南京博物院)、《牡丹賦》、《七律詩軸》等。王寵書《自作雜詩卷》、《為事茗書七絕二首詩卷》。另書有《草書扇面》等。

史記·草書,千年的草書發展史,一篇文章給你講透徹

嘉靖二十一年(1542):陳淳(1483—1544),字道復,後以字行,號白陽山人,吳人。是年書《草書長卷》。另書有《古詩十九首卷》、《杜甫詠懷卷》(今藏美國弗利爾美術館)、《杜甫陪鄭廣文遊何氏山林卷》(今藏遼寧省博物館)等。

嘉靖二十四年(1545):文徵明書《草書赤壁賦卷》。

嘉靖四十一年(1562):文彭(1498—1573),字壽承,號三橋,長洲人。是年書《虎丘納涼詩卷》。

隆慶元年(1567):文彭書《盧仝茶歌卷》。另書有《五言律詩軸》(今藏南京博物院)。

萬曆元年(1573):徐渭(1521—1593),字文長、天池,號青藤,浙江紹興人。是年書《天瓦庵詩卷》。另書有《青天歌卷》、《七言律詩軸》(今藏故宮博物院)、《御製詠墨、詠劍軸》(今藏蘇州博物館)、《杜甫七言詩軸》(今藏上海博物館)等。

崇禎十三年(1640):王鐸書《臨王獻之鵝群帖》、《雒州香山作詩軸》。

崇禎十六年(1643):王鐸書《王維詩卷》、《豹奴草書條幅》。崇禎十七年(1644)以前:倪元璐書《題畫七言絕句》、《左思蜀都賦軸》、《感賦詩軸》、《七言聯》等。

黃道周(1585—1646),字幼平、幼玄,號石齋,福建漳浦人。是年書《自作詩軸》(今藏上海博物館)。另書有《進神宗實錄詩軸》、《洗心詩軸》等。

王鐸書《寄金陵天目僧詩軸》。

清:公元1616—1911年

順治二年(1645):八大山人(1626—1705?),本名朱耷,字由桵,號雪個、個山僧等,江西南昌人。是年書《般若波羅密多心經》。另書有《草

書五言聯》(今藏廣東省博物館)等。

順治三年(1646):王鐸書《杜甫詩卷》。順治六年(1649):張翱、劉光暘刻王鐸書法41種,是為《琅華館帖》。順治七年(1650):王鐸書《歐

陽詢勝事帖軸》。順治八年(1651):王無咎纂集、呂昌摹、張翱鐫王鐸書法103種,是為《擬山園帖》。

王鐸書《臨王曇首昨服散帖》。另書有多件草書傑構傳世,對後世影響極大。

康熙二十一年(1682):傅山(1607—1691),字青主,號真山、公之它等,山西陽曲人。是年書《諸懷不可言軸》。另書有《右軍大醉軸》(今藏

南京博物院)、《七言絕句軸》、《五言律詩軸》、《孟浩然詩卷》(今藏故宮博物院)等。

雍正十三年(1735):黃慎(1687—1768年後),字恭壽,號癭瓢,福建寧化人。是年書《春歸帖》。

乾隆九年(1744):黃慎書《七絕三首詩軸》。另書有《送汪瞻侯歸姑蘇詩軸》(今藏天津藝術博物館)、《桃花源記冊》等。

乾隆十二年(1747):高鳳翰(1683—1743),字西園,山東南阜人。是年以左手書《蘇秦羅隱七言聯》。另書有《題畫詩卷》(今藏遼寧省博物館

)等。

乾隆四十四年(1779):翁方綱(1733—1818)作《題徐渭墨筆花卉卷》,中有“世間無物非草書”這一名句。

乾隆五十二年(1787):石樑(生卒不詳)輯成《草字彙》一書。

嘉慶九年(1804):鄧石如(1743—1795),原名琰,字石如、頑伯,號完白山人,安徽懷寧人。是年書《草書五言聯》、《草書七言聯》

中華民國:公元1912—1949年

1917年:王世鏜(1868—1933年),字魯生,號積鐵子、積鐵老人,天津人。先生於是年作《章草草訣歌》,為于右任、餘紹宋等先生所激賞。此外,還著有《稿訣集字》、《論草書今章之故》、《葉刻急就章考證》等,均有功於草書之學。

1922年:沈曾植(1850—1922),字子培,號巽齋,別號乙盫,晚號寐叟,浙江嘉興人。是年書《贈力農仁兄詩軸》。另書有《七言聯》等。

1932年:于右任(1879—1964),原名伯循,以字行,號髯翁,陝西三原人。是年在上海組建“標準草書社”。

1936年:于右任出版《標準草書千字文》。

1941年:于右任創辦《草書月刊》,共出四期。

史記·草書,千年的草書發展史,一篇文章給你講透徹

中華人民共和國:

1963年:毛澤東(1893—1976),字潤芝,湖南湘潭人。是年書《滿江紅》。

1964年:潘天壽(1897—1971),字大頤,號阿壽、雷婆頭峰壽者等,浙江寧海人。是年書《毛主席詞卷》(今藏遼寧省博物館)。

1972年:高二適(1903—1977),原名錫璜,後改名二適,號瘖庵、舒鳧、舒父。江蘇姜堰(東臺)人。是年書《杜甫詩卷》。另有《新定急就章及考證》一書行世。

1973年:林散之(1898一1989),原名以霖、字霖,號三痴,晚署散耳,江蘇江浦人。是年書《李白草書歌行》。另書有多幅傑作,有“當代草聖”之譽。

史記·草書,千年的草書發展史,一篇文章給你講透徹

1974年:費新我(1903—1993),字立千,號立齋,浙江湖州人。是年以左筆書《白居易湖亭晚望條屏》。

1979年:沙孟海(1900—1992),原名文若,號沙邨,浙江省鄞縣人。是年書《曹操龜雖壽詩軸》(今藏遼寧省博物館),另書有《書譜卷》等傑作。

1981年:朱復戡(1899—1989),初名義方,字百行,號靜龕。祖籍浙江寧波,生於上海。是年書《修補草訣歌》。

1983年:朱復戡書《草書千字文》。

1989年:王蘧常(1900—1989),字瑗仲,浙江嘉興人,受業於沈寐叟,精於章草。是年作《賀詞軸》(今藏遼寧省博物館)。



無冥冥之志者,無昭昭之明;無惛惛之事者,無赫赫之功。——荀子《勸學》

— THE END —

版權聲明:我們尊重原創,也注重分享。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權益請及時私信後臺,我們將第一時間做出迴應。

你的轉發,我的10w+

"

新書友,請點擊上方紅色按鈕“關注” ↑↑↑


史記·草書,千年的草書發展史,一篇文章給你講透徹

Jun.

6

無冥冥之志者,無昭昭之明;無惛惛之事者,無赫赫之功。

史記·草書,千年的草書發展史,一篇文章給你講透徹
史記·草書,千年的草書發展史,一篇文章給你講透徹

懷素草書《苦筍帖卷》,絹本,無年款。縱25.1釐米,橫12釐米。上海博物館藏。釋文:苦筍及茗異常佳,乃可逕來。懷素上。

中國草書是漢字的一種書體,在藝術表現上是中國書法中最高難和最高要求的書體,其特點是結構簡省、筆畫連綿。形成於漢代,是為書寫簡便在隸書基礎上演變出來的。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

章草筆劃省變有章法可循,代表作如三國吳皇象《急就章》的松江本。今草不拘章法,筆勢流暢,代表作如晉代王羲之《初月》、《得示》等帖。狂草出現於唐代,以張旭、懷素為代表,筆勢狂放不羈,成為完全脫離實用的藝術創作,從此草書只是書法家臨摹章草、今草、狂草的書法作品。狂草代表作如唐代張旭《肚痛》等帖和懷素《自敘帖》,都是現存的珍品。

草書的偉大在於用最單純直接的點畫表現了人的心象。因此,草書成為世界上最富表現性也最為濃縮的抽象藝術。

草書分為章草與今草。許慎《說文解字敘》說:“漢興而有草書”,當是指章草。章草的極端規範制約了自身的發展。而今草則因為兼具充分自由的表現與法度發揚壯大,致有大(狂)草、小草之分。在近兩千年的演進進程中,誕生了一大批震古爍今的名家傑作。時至今日,草書以其高度簡練的形式及可持續性發展的特質,與時代及現代藝術相呼應、相交融,展露它更大更持久的藝術魅力!

其要者羅列如下:

至少在公元前11240—8864年

1988年發現至今的寧夏中衛大麥地巖畫圖畫文字,比甲骨文至少還要早5000年,極有可能打破中國文字“西來說”,被認定為漢字的源頭活水之一。這些圖畫文字類多象形,幾與繪畫無異,可視為書畫同源的鐵證。相傳神龍見嘉禾八穗而作穗書、黃帝見景雲而作雲書、少昊作鸞鳳書、帝堯作龜書,頗有求美之意,或為草書之嚆矢。

商前期:公元前1600—1300年

從1899年發現的甲骨文中的朱墨書跡可證,其時我們的先民已經使用毛筆了。

漢章帝前:公元前102—公元87年

從近現代出土的大量居延、敦煌竹木簡,如太初三年簡、太始元年簡、神爵四年簡、陽朔三年簡、建武三年簡、元和四年簡等書跡,可見明顯的漢代書寫草書化傾向,這是真正草書的濫觴。

漢元帝時:公元前48—33年

史游作《急就篇》,“解散隸體,粗書之”,後世稱為章草。現在我們所見的《急就篇》,是宋代以後摹刻的,傳為“章草之祖”,其實未必出於史游舊本。

史記·草書,千年的草書發展史,一篇文章給你講透徹

漢章帝時:公元76—87年

杜度善草書,有“草聖”之稱。但無作品傳世。章帝劉怛亦稱善書,尤喜杜度草書。有《千字文》傳世,載《淳化閣帖》。

漢和帝永元五年:公元94年

居延出土的永元器物簿編簡,雖然屬章草,但寫得縱橫恣肆,極為自由奔放,實開後世大草筆意之先河。

漢和帝元興元年:公元105年

蔡倫上所造之紙,時稱“蔡侯紙”。從此,後世一直以紙為書寫的主要材料。

漢安帝至獻帝時:公元107—220年

張芝(?—約192),字伯英,敦煌人。精於草法,書史稱其長於“一筆書”,有“草聖”之稱。衛恆《四體書勢》說他“臨池學書,池水盡墨”。傳世作品有《冠軍帖》、《秋涼平善帖》、《消息帖》等,均載於《淳化閣帖》,雖不盡可信,但卻是當時草書興盛的寫照。

史記·草書,千年的草書發展史,一篇文章給你講透徹

漢靈帝時:公元168—189年

趙壹(生卒不詳)著《非草書》一文,抨擊當時蔚成風氣的草書學習與創作。他的立意是復古弘道,反對玩“草書”而喪志。但他未能充分認識到草書的藝術魔力以及道藝如一的道理,最終無法阻擋草書藝術的蓬勃發展。

三國/吳:公元220—280年

皇象(生卒不詳),字休明,廣陵江都人。善草書,有《急就篇》、《文武將隊帖》行世。

西晉:公元265—317年

衛瓘(220—291),字伯玉,河東安邑人。作有《州民帖》。

衛恆(?—291),字巨山。著有《四體書勢》,中有一勢論草書。

楊泉(生卒不詳),著有《草書賦》。

索靖(239—303),字幼安,敦煌人,師法張芝,善草書。作有《出師頌》、《月儀帖》、《皋陶帖》等。著有《草書勢》一文。

陸機(261—303),字士衡,吳郡人。作《平復帖》,為傳世最早的一件紙本法書墨跡(今藏故宮博物院)。其書處章草、今草之間,蒼茫淳厚,存篆籀筆意,在書法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東晉:公元317—420年

王羲之(307?—365?),字逸少,原籍山東琅邪,居浙江會稽。為東晉大書家,被後人尊為“書聖”。

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以前王羲之書《行穰帖》、《初月帖》、《十七帖》、《遠宦帖》、《遊目帖》、《都下帖》、《七月一日帖》、《豹奴帖》、《適得書帖》《小園帖》等。

昇平四年:公元360年(?)

王羲之書《寒切帖》。

王獻之(344—388),字子敬,羲之第七子,官中書令,時號大令。書《鵝群帖》、《鴨頭凡帖》、《先夜帖》、《蠟節帖》、《想彼帖》、《諸善帖》等。

史記·草書,千年的草書發展史,一篇文章給你講透徹

南朝/樑:公元502—557年

梁武帝蕭衍(464—549)書有《腳氣帖》,著有《草書狀》一文。

隋:公元581—618年

僧智永(?—?),書有《真草千字文》(為小草名作,墨跡本今藏日本)、《還來帖》。

唐:公元618—907

歐陽詢(557—641),字信本,潭州臨湘人。書有《草書千字文》(今存刻本)。

唐太宗李世民(599—649)

書有《屏風帖》、《昨夜帖》。

陸柬之(?—?),書有《得告帖》。

李懷琳(?—?),書有《絕交書》。

垂拱三年(687):

孫過庭(648—703),字虔禮,陳留人。是年作《書譜》長卷,洋洋萬言,既是小草傑構,也是絕佳的書法理論名著,被後人譽為“雙璧”。

神功元年(697):

王方慶進獻十一代祖晉王導以下王氏一門二十八人書牘共十卷,武則天命摹寫留內,即《萬歲通天帖》(今藏遼寧博物院),真

本歸還方慶。其中,除王羲之《初月帖》外,草書尚有王薈《癤腫帖》、王慈《得柏酒帖》、《汝比帖》、王志《一日無申帖》。

賀知章(659—744),字秀真,號“四明狂客”,越州永興人。書(傳)有《孝經》。

李白(699—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蜀郡人。書有《上陽臺帖》、《官身帖》(今存刻本)。

張懷瓘(?—?),海陵人。開元時書法家、書法理論家。著有《書儀》、《六體書論》,論草書品評等,可資參考。

張旭(?—?),字伯高,蘇州吳縣人。嗜酒,往往醉後狂草,時呼“張顛”。書有《肚痛帖》、《終年帖》、《千字文》(舊拓斷本)。另傳書有《古詩四帖》墨跡(今藏遼寧省博物館)。

太和(827—835)時

唐文宗李昻詔以李白歌詩、裴將軍(旻)舞劍、張旭草書為“三絕”。

天寶十二年(753):

《妙法蓮花經玄贊卷》寫成(近代發現的敦煌寫經之一)。

顏真卿(709—785),字清臣,琅琊臨沂人。著有《述張長史筆法十二意》。

大曆十二年(777):

僧懷素(737?—?),字藏真,俗姓錢,長沙人。善草書,亦嗜酒,與張旭並稱“顛張醉素”。是年書《自敘帖》(此卷或以為摹本,非懷素所書。今藏臺北故宮博物院)。另有《苦筍帖》(今藏上海博物館)、《論書帖》、《食魚帖》(疑為偽作)、《大草千字文》、《聖母帖》、《藏真帖》、《律公帖》(後四帖均為刻本)傳世。

史記·草書,千年的草書發展史,一篇文章給你講透徹

貞元十五年(799):

懷素書《小草千字文》。

陸羽(733—804),字鴻漸,復州竟陵人。著《懷素別傳》,中有一段述懷素與顏真卿論草書,首次出現了“坼壁路”、“屋漏痕”等重要概念。

韓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陽人。著《送高閒上人序》,論及張旭草書,極有價值。

僧高閒(?—?),烏程人。書有《千字文》殘卷(今藏上海博物館)。

五代:公元907—960年

僧彥修,善草書。

乾祐元年(948):楊凝式(873—954),字景度,號弘農人、關西老農,華陰人。時稱楊瘋子。是年書《神仙起居法》(今藏故宮博物院)。另有《夏熱帖》傳世。

宋:公元960—1279年

淳化三年(992):宋太宗趙匡義詔令王著等匯刻歷代法書名跡於棗木版,即《淳化閣帖》。

蘇軾(1036—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人。書有《西樓帖》(今存刻本)。

皇佑至嘉佑(1049—1063)時:潘師旦增減《淳化閣帖》勒石於絳州,是為《絳帖》。

約紹聖二年(1095):

黃庭堅(1045—1105),字魯直,號涪翁、山谷道人。是年書《廉頗藺相如列傳》(今藏美國鈕約大都會博物館)。

史記·草書,千年的草書發展史,一篇文章給你講透徹

元符二年(1099):

黃庭堅書《劉禹錫竹枝詞》(今藏天一閣,筆者疑偽)。

元符三年(1100):黃庭堅書《諸上座帖》(今藏故宮博物院)。

約崇寧三年(1104,一說1094):黃庭堅書《李白憶舊遊詩》(今藏日本京都有鄰館)。

米芾(1051—1107),字元章,號海嶽外史,襄陽人。書有《論書帖》。

大觀三年(1109):

宋徽宗趙佶見《淳化閣帖》棗版皴裂,標題多誤,遂出祕府所藏書跡令蔡京等摹勒上石,是為《大觀太清樓帖》。

宣和四年(1122):

宋徽宗趙佶(?—1135)書《草書千字文》。另有草書團扇傳世。

紹興十五年(1145):

吳說以遊絲草書《王安石、蘇軾三詩卷》。

隆興元年—淳熙十四年(1163—1187)間:宋高宗趙構(1106—1187)書《草書洛神賦卷》。

白玉蟾(生卒不詳)書有《四言詩卷》(今藏臺北故宮博物院)。

元:公元1206—1368年

大德二年(1298):鮮于樞(1256—1301),字伯機,號困學、寄真老人,漁陽人。是年書《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大德三年(1299):鄧文原(1258—1328),字善之,綿州人。是年書《臨急就章》。

鮮于樞書《與澄虛真人尺牘》。大德五年(1301)以前:鮮于樞書《蘇軾海棠詩卷》、《草書千字文》、《真草千字文》、《唐人水簾洞詩》等。

史記·草書,千年的草書發展史,一篇文章給你講透徹

至大二年(1309):趙孟頫(1254—1322),字子昂,號鬆雪道人,吳興人。是年書《急就章》。

延佑六年(1320):趙孟頫書《六體千字文》。

元統元年(1333):康裡巎巎(1295—1345),字子山,號正齋、蓬萊叟,康里人。是年書《述筆法》。另書有《述張旭筆法記卷(殘本)》、《李白詩卷》(今藏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漁父辭》、《臨十七帖冊(殘本)》(今藏故宮博物院)等。

至元六年(1340):吳鎮(1280—1354),字仲圭,號梅花道人,嘉興人。是年書《草書心經》。

明:公元1368—1644年

洪武二年(1369):

宋克(1327—1387),字仲溫,號南宮生,長洲人。是年書《急就章》。另書有《錄趙子昻蘭亭十三跋》、《張懷瓘論用筆十法》(今藏故宮博物院)、《李白行路難詩卷》、《杜甫壯遊詩卷》、《七言律詩卷》(今藏美國克蘭夫頓美術館)、《七言絕句軸》(今藏山西省博物館)等。

史記·草書,千年的草書發展史,一篇文章給你講透徹

洪武三年(1370):

楊維楨(1296—1370),字廉夫,號鐵崖、鐵笛道人,諸暨人。是年書《夢遊海棠城詩卷》(今藏天津藝術博物館)。另書有《書城南唱和詩卷》(今藏故宮博物院)等。

永樂八年(1410):解縉(1369—1415),字大紳,吉水人。是年書《遊七星巖詩》(今藏故宮博物院)。

永樂十三年(1415)以前:解縉書有《千字文卷》、《趙孟頫急就章跋》、《宋真宗採賈誼置器說草書卷》(今藏上海博物館)等。撰有《春雨雜述》

正統十二年(1447):沈粲(1379—1453),字民望,號簡庵,松江華亭人。是年書《千字文卷》(今藏故宮博物院)。另書有《詩卷》(今藏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美術館)等。

成化元年(1465):陳獻章(1428—1500),字公甫,人稱白沙先生,廣東新會人。創“茅龍書”。是年書《朱熹敦本文軸》。另書有《七言絕句軸》(今藏上海博物館)等。

成化二年(1466):張弼(1425—1487),字汝弼,晚號東海翁,松江華亭人。是年書《草書千字文卷》。另有《杜詩軸》、《七言絕句軸》(今藏南京博物院)等。

正德五年(1510):文徵明(1470—1559),初名璧,以字行,更字徵仲,號衡山居士。是年書《七言律詩四首卷》(今藏上海博物館)。

正德十三年(1518):王寵(1494—1533),字履仁,後字履吉,號雅宜山人,吳人。是年書《自書詩卷》。

正德十六年(1521):祝允明(1460—1526),字希哲,號枝山,長洲人。是年書《草書詩稿》。

嘉靖四年(1525):祝允明書《箜篌引詩卷》(今藏臺北故宮博物院)、《和陶淵明飲酒二十首詩卷》。

嘉靖六年(1527):王寵書《贈南巖顧君詩軸》。

嘉靖八年(1529):王寵書《宋之問詩帖》。

嘉靖十年(1531):祝允明書狂草《前後赤壁賦》(今藏上海博物館)。按,此卷無年月,然卷後有黃省曾嘉靖十一年跋、文徵明嘉靖十三年跋。據以推知。另書有《自作詩詞卷》(今藏南京博物院)、《牡丹賦》、《七律詩軸》等。王寵書《自作雜詩卷》、《為事茗書七絕二首詩卷》。另書有《草書扇面》等。

史記·草書,千年的草書發展史,一篇文章給你講透徹

嘉靖二十一年(1542):陳淳(1483—1544),字道復,後以字行,號白陽山人,吳人。是年書《草書長卷》。另書有《古詩十九首卷》、《杜甫詠懷卷》(今藏美國弗利爾美術館)、《杜甫陪鄭廣文遊何氏山林卷》(今藏遼寧省博物館)等。

嘉靖二十四年(1545):文徵明書《草書赤壁賦卷》。

嘉靖四十一年(1562):文彭(1498—1573),字壽承,號三橋,長洲人。是年書《虎丘納涼詩卷》。

隆慶元年(1567):文彭書《盧仝茶歌卷》。另書有《五言律詩軸》(今藏南京博物院)。

萬曆元年(1573):徐渭(1521—1593),字文長、天池,號青藤,浙江紹興人。是年書《天瓦庵詩卷》。另書有《青天歌卷》、《七言律詩軸》(今藏故宮博物院)、《御製詠墨、詠劍軸》(今藏蘇州博物館)、《杜甫七言詩軸》(今藏上海博物館)等。

崇禎十三年(1640):王鐸書《臨王獻之鵝群帖》、《雒州香山作詩軸》。

崇禎十六年(1643):王鐸書《王維詩卷》、《豹奴草書條幅》。崇禎十七年(1644)以前:倪元璐書《題畫七言絕句》、《左思蜀都賦軸》、《感賦詩軸》、《七言聯》等。

黃道周(1585—1646),字幼平、幼玄,號石齋,福建漳浦人。是年書《自作詩軸》(今藏上海博物館)。另書有《進神宗實錄詩軸》、《洗心詩軸》等。

王鐸書《寄金陵天目僧詩軸》。

清:公元1616—1911年

順治二年(1645):八大山人(1626—1705?),本名朱耷,字由桵,號雪個、個山僧等,江西南昌人。是年書《般若波羅密多心經》。另書有《草

書五言聯》(今藏廣東省博物館)等。

順治三年(1646):王鐸書《杜甫詩卷》。順治六年(1649):張翱、劉光暘刻王鐸書法41種,是為《琅華館帖》。順治七年(1650):王鐸書《歐

陽詢勝事帖軸》。順治八年(1651):王無咎纂集、呂昌摹、張翱鐫王鐸書法103種,是為《擬山園帖》。

王鐸書《臨王曇首昨服散帖》。另書有多件草書傑構傳世,對後世影響極大。

康熙二十一年(1682):傅山(1607—1691),字青主,號真山、公之它等,山西陽曲人。是年書《諸懷不可言軸》。另書有《右軍大醉軸》(今藏

南京博物院)、《七言絕句軸》、《五言律詩軸》、《孟浩然詩卷》(今藏故宮博物院)等。

雍正十三年(1735):黃慎(1687—1768年後),字恭壽,號癭瓢,福建寧化人。是年書《春歸帖》。

乾隆九年(1744):黃慎書《七絕三首詩軸》。另書有《送汪瞻侯歸姑蘇詩軸》(今藏天津藝術博物館)、《桃花源記冊》等。

乾隆十二年(1747):高鳳翰(1683—1743),字西園,山東南阜人。是年以左手書《蘇秦羅隱七言聯》。另書有《題畫詩卷》(今藏遼寧省博物館

)等。

乾隆四十四年(1779):翁方綱(1733—1818)作《題徐渭墨筆花卉卷》,中有“世間無物非草書”這一名句。

乾隆五十二年(1787):石樑(生卒不詳)輯成《草字彙》一書。

嘉慶九年(1804):鄧石如(1743—1795),原名琰,字石如、頑伯,號完白山人,安徽懷寧人。是年書《草書五言聯》、《草書七言聯》

中華民國:公元1912—1949年

1917年:王世鏜(1868—1933年),字魯生,號積鐵子、積鐵老人,天津人。先生於是年作《章草草訣歌》,為于右任、餘紹宋等先生所激賞。此外,還著有《稿訣集字》、《論草書今章之故》、《葉刻急就章考證》等,均有功於草書之學。

1922年:沈曾植(1850—1922),字子培,號巽齋,別號乙盫,晚號寐叟,浙江嘉興人。是年書《贈力農仁兄詩軸》。另書有《七言聯》等。

1932年:于右任(1879—1964),原名伯循,以字行,號髯翁,陝西三原人。是年在上海組建“標準草書社”。

1936年:于右任出版《標準草書千字文》。

1941年:于右任創辦《草書月刊》,共出四期。

史記·草書,千年的草書發展史,一篇文章給你講透徹

中華人民共和國:

1963年:毛澤東(1893—1976),字潤芝,湖南湘潭人。是年書《滿江紅》。

1964年:潘天壽(1897—1971),字大頤,號阿壽、雷婆頭峰壽者等,浙江寧海人。是年書《毛主席詞卷》(今藏遼寧省博物館)。

1972年:高二適(1903—1977),原名錫璜,後改名二適,號瘖庵、舒鳧、舒父。江蘇姜堰(東臺)人。是年書《杜甫詩卷》。另有《新定急就章及考證》一書行世。

1973年:林散之(1898一1989),原名以霖、字霖,號三痴,晚署散耳,江蘇江浦人。是年書《李白草書歌行》。另書有多幅傑作,有“當代草聖”之譽。

史記·草書,千年的草書發展史,一篇文章給你講透徹

1974年:費新我(1903—1993),字立千,號立齋,浙江湖州人。是年以左筆書《白居易湖亭晚望條屏》。

1979年:沙孟海(1900—1992),原名文若,號沙邨,浙江省鄞縣人。是年書《曹操龜雖壽詩軸》(今藏遼寧省博物館),另書有《書譜卷》等傑作。

1981年:朱復戡(1899—1989),初名義方,字百行,號靜龕。祖籍浙江寧波,生於上海。是年書《修補草訣歌》。

1983年:朱復戡書《草書千字文》。

1989年:王蘧常(1900—1989),字瑗仲,浙江嘉興人,受業於沈寐叟,精於章草。是年作《賀詞軸》(今藏遼寧省博物館)。



無冥冥之志者,無昭昭之明;無惛惛之事者,無赫赫之功。——荀子《勸學》

— THE END —

版權聲明:我們尊重原創,也注重分享。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權益請及時私信後臺,我們將第一時間做出迴應。

你的轉發,我的10w+

史記·草書,千年的草書發展史,一篇文章給你講透徹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