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藝錄丨談舊體詩創作中“古典”與“現代”的衝突與會通(二)'

"

前言

詞藝錄丨淺談江弱水“古典詩中的現代性”中會通與隔閡(一)已然提及,論舊體詩詞中“古典性”與“現代性”是一個非常宏大的命題。前文已從江弱水《古典詩的現代性》出發,淺談了古典與現代性在思想上,體系上的衝突和能融通之處,但這種方向是從讀者、理論上出發,然則這並非詩詞抑或是文學的主體,因此,本文便談談古典性和現代性在創作的過程中,存在的一些無法不免的衝突,以及能相互借鑑處。

創作中古典與現代性的會通

  • 詩詞合為人而作

舊體詩詞中,尤其是對“詩”而言,一直以來都有非常明確的立意功能,即孔子所謂的“興、觀、群、怨”。

《論語·陽貨》:“子曰:‘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

"

前言

詞藝錄丨淺談江弱水“古典詩中的現代性”中會通與隔閡(一)已然提及,論舊體詩詞中“古典性”與“現代性”是一個非常宏大的命題。前文已從江弱水《古典詩的現代性》出發,淺談了古典與現代性在思想上,體系上的衝突和能融通之處,但這種方向是從讀者、理論上出發,然則這並非詩詞抑或是文學的主體,因此,本文便談談古典性和現代性在創作的過程中,存在的一些無法不免的衝突,以及能相互借鑑處。

創作中古典與現代性的會通

  • 詩詞合為人而作

舊體詩詞中,尤其是對“詩”而言,一直以來都有非常明確的立意功能,即孔子所謂的“興、觀、群、怨”。

《論語·陽貨》:“子曰:‘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

詞藝錄丨談舊體詩創作中“古典”與“現代”的衝突與會通(二)

當然,“興、觀、群、怨”是建立在“名教”體系下的社會功能,然則西方文學,尤其是象徵文學中,尤其避諱對“道德”、“真”、“善”等等主題的描述。比如江弱水(《古典詩的現代性》)中引用波德萊爾的這段話,便是如此:

“如果詩人追求一種道德目的,他就減弱了詩的力量;說他作品拙劣,亦不冒昧.....它只是以自身為目的......真實與詩毫無干系。造成一首詩的魅力,優雅和不可抗拒性的一切東西將會剝奪真實的權威和力量”

這便是現代性中的“頹廢性”。

"

前言

詞藝錄丨淺談江弱水“古典詩中的現代性”中會通與隔閡(一)已然提及,論舊體詩詞中“古典性”與“現代性”是一個非常宏大的命題。前文已從江弱水《古典詩的現代性》出發,淺談了古典與現代性在思想上,體系上的衝突和能融通之處,但這種方向是從讀者、理論上出發,然則這並非詩詞抑或是文學的主體,因此,本文便談談古典性和現代性在創作的過程中,存在的一些無法不免的衝突,以及能相互借鑑處。

創作中古典與現代性的會通

  • 詩詞合為人而作

舊體詩詞中,尤其是對“詩”而言,一直以來都有非常明確的立意功能,即孔子所謂的“興、觀、群、怨”。

《論語·陽貨》:“子曰:‘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

詞藝錄丨談舊體詩創作中“古典”與“現代”的衝突與會通(二)

當然,“興、觀、群、怨”是建立在“名教”體系下的社會功能,然則西方文學,尤其是象徵文學中,尤其避諱對“道德”、“真”、“善”等等主題的描述。比如江弱水(《古典詩的現代性》)中引用波德萊爾的這段話,便是如此:

“如果詩人追求一種道德目的,他就減弱了詩的力量;說他作品拙劣,亦不冒昧.....它只是以自身為目的......真實與詩毫無干系。造成一首詩的魅力,優雅和不可抗拒性的一切東西將會剝奪真實的權威和力量”

這便是現代性中的“頹廢性”。

詞藝錄丨談舊體詩創作中“古典”與“現代”的衝突與會通(二)

然則波德萊爾這麼說對嗎?對也不對,我們說詩詞文學中表現的主題,不管是“黑暗”抑或是“道德”,本質上都是從創作者出發-------因此它確實只是以“自身為目的”。但作為“自身”而言,“我”可以是追求“道德”的,也可以是“陰暗”的。

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如是寫: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這種近似於“載道”的表述,是刻意追求的嗎?並非如此。這種“道德性”只是由“杜甫”(自身)的想法為目的-----但它表現出來的,卻又是道德目的。然則這種“自發性的目的”,是西方現代主義所強調的,但於此同時,(西方現代性)卻又刻意迴避這種自發性帶來的對於“正能量”的闡發。

"

前言

詞藝錄丨淺談江弱水“古典詩中的現代性”中會通與隔閡(一)已然提及,論舊體詩詞中“古典性”與“現代性”是一個非常宏大的命題。前文已從江弱水《古典詩的現代性》出發,淺談了古典與現代性在思想上,體系上的衝突和能融通之處,但這種方向是從讀者、理論上出發,然則這並非詩詞抑或是文學的主體,因此,本文便談談古典性和現代性在創作的過程中,存在的一些無法不免的衝突,以及能相互借鑑處。

創作中古典與現代性的會通

  • 詩詞合為人而作

舊體詩詞中,尤其是對“詩”而言,一直以來都有非常明確的立意功能,即孔子所謂的“興、觀、群、怨”。

《論語·陽貨》:“子曰:‘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

詞藝錄丨談舊體詩創作中“古典”與“現代”的衝突與會通(二)

當然,“興、觀、群、怨”是建立在“名教”體系下的社會功能,然則西方文學,尤其是象徵文學中,尤其避諱對“道德”、“真”、“善”等等主題的描述。比如江弱水(《古典詩的現代性》)中引用波德萊爾的這段話,便是如此:

“如果詩人追求一種道德目的,他就減弱了詩的力量;說他作品拙劣,亦不冒昧.....它只是以自身為目的......真實與詩毫無干系。造成一首詩的魅力,優雅和不可抗拒性的一切東西將會剝奪真實的權威和力量”

這便是現代性中的“頹廢性”。

詞藝錄丨談舊體詩創作中“古典”與“現代”的衝突與會通(二)

然則波德萊爾這麼說對嗎?對也不對,我們說詩詞文學中表現的主題,不管是“黑暗”抑或是“道德”,本質上都是從創作者出發-------因此它確實只是以“自身為目的”。但作為“自身”而言,“我”可以是追求“道德”的,也可以是“陰暗”的。

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如是寫: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這種近似於“載道”的表述,是刻意追求的嗎?並非如此。這種“道德性”只是由“杜甫”(自身)的想法為目的-----但它表現出來的,卻又是道德目的。然則這種“自發性的目的”,是西方現代主義所強調的,但於此同時,(西方現代性)卻又刻意迴避這種自發性帶來的對於“正能量”的闡發。

詞藝錄丨談舊體詩創作中“古典”與“現代”的衝突與會通(二)

須知,詩詞合為人而作。但記得這一點,便無所謂現代性和古典性-------這也是舊體詩在當下除去被放在博物館中,所存在的唯一意義。


  • “思潮”的會通

“從美學角度而言,‘頹廢派’思潮與一種面對社會未來所懷有的情感類型相關,這 種情感當然是悲觀的......其宗旨主要是探索各種藝術表現形式、各種好奇的嘗試的各種反常現象,而不是去揭露什麼或是哀怨什麼”(伊夫瓦岱)

"

前言

詞藝錄丨淺談江弱水“古典詩中的現代性”中會通與隔閡(一)已然提及,論舊體詩詞中“古典性”與“現代性”是一個非常宏大的命題。前文已從江弱水《古典詩的現代性》出發,淺談了古典與現代性在思想上,體系上的衝突和能融通之處,但這種方向是從讀者、理論上出發,然則這並非詩詞抑或是文學的主體,因此,本文便談談古典性和現代性在創作的過程中,存在的一些無法不免的衝突,以及能相互借鑑處。

創作中古典與現代性的會通

  • 詩詞合為人而作

舊體詩詞中,尤其是對“詩”而言,一直以來都有非常明確的立意功能,即孔子所謂的“興、觀、群、怨”。

《論語·陽貨》:“子曰:‘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

詞藝錄丨談舊體詩創作中“古典”與“現代”的衝突與會通(二)

當然,“興、觀、群、怨”是建立在“名教”體系下的社會功能,然則西方文學,尤其是象徵文學中,尤其避諱對“道德”、“真”、“善”等等主題的描述。比如江弱水(《古典詩的現代性》)中引用波德萊爾的這段話,便是如此:

“如果詩人追求一種道德目的,他就減弱了詩的力量;說他作品拙劣,亦不冒昧.....它只是以自身為目的......真實與詩毫無干系。造成一首詩的魅力,優雅和不可抗拒性的一切東西將會剝奪真實的權威和力量”

這便是現代性中的“頹廢性”。

詞藝錄丨談舊體詩創作中“古典”與“現代”的衝突與會通(二)

然則波德萊爾這麼說對嗎?對也不對,我們說詩詞文學中表現的主題,不管是“黑暗”抑或是“道德”,本質上都是從創作者出發-------因此它確實只是以“自身為目的”。但作為“自身”而言,“我”可以是追求“道德”的,也可以是“陰暗”的。

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如是寫: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這種近似於“載道”的表述,是刻意追求的嗎?並非如此。這種“道德性”只是由“杜甫”(自身)的想法為目的-----但它表現出來的,卻又是道德目的。然則這種“自發性的目的”,是西方現代主義所強調的,但於此同時,(西方現代性)卻又刻意迴避這種自發性帶來的對於“正能量”的闡發。

詞藝錄丨談舊體詩創作中“古典”與“現代”的衝突與會通(二)

須知,詩詞合為人而作。但記得這一點,便無所謂現代性和古典性-------這也是舊體詩在當下除去被放在博物館中,所存在的唯一意義。


  • “思潮”的會通

“從美學角度而言,‘頹廢派’思潮與一種面對社會未來所懷有的情感類型相關,這 種情感當然是悲觀的......其宗旨主要是探索各種藝術表現形式、各種好奇的嘗試的各種反常現象,而不是去揭露什麼或是哀怨什麼”(伊夫瓦岱)

詞藝錄丨談舊體詩創作中“古典”與“現代”的衝突與會通(二)

從創作角度來談,“頹廢”並非現代特有,同時也不應該被作為現代主義而歸納。清人趙翼有首《題遺山詩》:

身閱興亡浩劫空,兩朝文獻一衰翁。無官未害餐周粟,有史深愁失楚弓。行殿幽蘭悲夜火,故都喬木泣秋風。國家不幸詩家幸,賦到滄桑句便工。

“國家不幸詩家幸,賦到滄桑句便工”不正是這種“頹廢思潮”的寫照麼?因此,這種“頹廢”的思潮,是起於時代的風雨飄搖中詩人失望乃至於絕望的感觸------這恐怕不能簡簡單單的從“美學角度”去詮釋,顯然更有時代賦予的烙印。

"

前言

詞藝錄丨淺談江弱水“古典詩中的現代性”中會通與隔閡(一)已然提及,論舊體詩詞中“古典性”與“現代性”是一個非常宏大的命題。前文已從江弱水《古典詩的現代性》出發,淺談了古典與現代性在思想上,體系上的衝突和能融通之處,但這種方向是從讀者、理論上出發,然則這並非詩詞抑或是文學的主體,因此,本文便談談古典性和現代性在創作的過程中,存在的一些無法不免的衝突,以及能相互借鑑處。

創作中古典與現代性的會通

  • 詩詞合為人而作

舊體詩詞中,尤其是對“詩”而言,一直以來都有非常明確的立意功能,即孔子所謂的“興、觀、群、怨”。

《論語·陽貨》:“子曰:‘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

詞藝錄丨談舊體詩創作中“古典”與“現代”的衝突與會通(二)

當然,“興、觀、群、怨”是建立在“名教”體系下的社會功能,然則西方文學,尤其是象徵文學中,尤其避諱對“道德”、“真”、“善”等等主題的描述。比如江弱水(《古典詩的現代性》)中引用波德萊爾的這段話,便是如此:

“如果詩人追求一種道德目的,他就減弱了詩的力量;說他作品拙劣,亦不冒昧.....它只是以自身為目的......真實與詩毫無干系。造成一首詩的魅力,優雅和不可抗拒性的一切東西將會剝奪真實的權威和力量”

這便是現代性中的“頹廢性”。

詞藝錄丨談舊體詩創作中“古典”與“現代”的衝突與會通(二)

然則波德萊爾這麼說對嗎?對也不對,我們說詩詞文學中表現的主題,不管是“黑暗”抑或是“道德”,本質上都是從創作者出發-------因此它確實只是以“自身為目的”。但作為“自身”而言,“我”可以是追求“道德”的,也可以是“陰暗”的。

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如是寫: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這種近似於“載道”的表述,是刻意追求的嗎?並非如此。這種“道德性”只是由“杜甫”(自身)的想法為目的-----但它表現出來的,卻又是道德目的。然則這種“自發性的目的”,是西方現代主義所強調的,但於此同時,(西方現代性)卻又刻意迴避這種自發性帶來的對於“正能量”的闡發。

詞藝錄丨談舊體詩創作中“古典”與“現代”的衝突與會通(二)

須知,詩詞合為人而作。但記得這一點,便無所謂現代性和古典性-------這也是舊體詩在當下除去被放在博物館中,所存在的唯一意義。


  • “思潮”的會通

“從美學角度而言,‘頹廢派’思潮與一種面對社會未來所懷有的情感類型相關,這 種情感當然是悲觀的......其宗旨主要是探索各種藝術表現形式、各種好奇的嘗試的各種反常現象,而不是去揭露什麼或是哀怨什麼”(伊夫瓦岱)

詞藝錄丨談舊體詩創作中“古典”與“現代”的衝突與會通(二)

從創作角度來談,“頹廢”並非現代特有,同時也不應該被作為現代主義而歸納。清人趙翼有首《題遺山詩》:

身閱興亡浩劫空,兩朝文獻一衰翁。無官未害餐周粟,有史深愁失楚弓。行殿幽蘭悲夜火,故都喬木泣秋風。國家不幸詩家幸,賦到滄桑句便工。

“國家不幸詩家幸,賦到滄桑句便工”不正是這種“頹廢思潮”的寫照麼?因此,這種“頹廢”的思潮,是起於時代的風雨飄搖中詩人失望乃至於絕望的感觸------這恐怕不能簡簡單單的從“美學角度”去詮釋,顯然更有時代賦予的烙印。

詞藝錄丨談舊體詩創作中“古典”與“現代”的衝突與會通(二)

淚眼問花花不雨。亂紅飛過鞦韆去”是北宋句法,“淮南皓月冷千山,冥冥歸去無人管”是南宋句法,兩句皆好,但時代賦予的氣象總歸不同。近人有“詩是時運的安排,絕非人力可追”一說。

然則即稱之為“思潮”,自然是群體式的趨向,從這個角度來看,法國19世紀末頹廢思潮的興起,與我國南朝、晚唐詩風的風行,豈非會通?又或者是南宋詞的典雅化,清詞的比興化,皆是以“潮”而起-------社會的慣性,即存在於過去,也存在於今天,存在於古典,也存在於現代。

"

前言

詞藝錄丨淺談江弱水“古典詩中的現代性”中會通與隔閡(一)已然提及,論舊體詩詞中“古典性”與“現代性”是一個非常宏大的命題。前文已從江弱水《古典詩的現代性》出發,淺談了古典與現代性在思想上,體系上的衝突和能融通之處,但這種方向是從讀者、理論上出發,然則這並非詩詞抑或是文學的主體,因此,本文便談談古典性和現代性在創作的過程中,存在的一些無法不免的衝突,以及能相互借鑑處。

創作中古典與現代性的會通

  • 詩詞合為人而作

舊體詩詞中,尤其是對“詩”而言,一直以來都有非常明確的立意功能,即孔子所謂的“興、觀、群、怨”。

《論語·陽貨》:“子曰:‘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

詞藝錄丨談舊體詩創作中“古典”與“現代”的衝突與會通(二)

當然,“興、觀、群、怨”是建立在“名教”體系下的社會功能,然則西方文學,尤其是象徵文學中,尤其避諱對“道德”、“真”、“善”等等主題的描述。比如江弱水(《古典詩的現代性》)中引用波德萊爾的這段話,便是如此:

“如果詩人追求一種道德目的,他就減弱了詩的力量;說他作品拙劣,亦不冒昧.....它只是以自身為目的......真實與詩毫無干系。造成一首詩的魅力,優雅和不可抗拒性的一切東西將會剝奪真實的權威和力量”

這便是現代性中的“頹廢性”。

詞藝錄丨談舊體詩創作中“古典”與“現代”的衝突與會通(二)

然則波德萊爾這麼說對嗎?對也不對,我們說詩詞文學中表現的主題,不管是“黑暗”抑或是“道德”,本質上都是從創作者出發-------因此它確實只是以“自身為目的”。但作為“自身”而言,“我”可以是追求“道德”的,也可以是“陰暗”的。

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如是寫: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這種近似於“載道”的表述,是刻意追求的嗎?並非如此。這種“道德性”只是由“杜甫”(自身)的想法為目的-----但它表現出來的,卻又是道德目的。然則這種“自發性的目的”,是西方現代主義所強調的,但於此同時,(西方現代性)卻又刻意迴避這種自發性帶來的對於“正能量”的闡發。

詞藝錄丨談舊體詩創作中“古典”與“現代”的衝突與會通(二)

須知,詩詞合為人而作。但記得這一點,便無所謂現代性和古典性-------這也是舊體詩在當下除去被放在博物館中,所存在的唯一意義。


  • “思潮”的會通

“從美學角度而言,‘頹廢派’思潮與一種面對社會未來所懷有的情感類型相關,這 種情感當然是悲觀的......其宗旨主要是探索各種藝術表現形式、各種好奇的嘗試的各種反常現象,而不是去揭露什麼或是哀怨什麼”(伊夫瓦岱)

詞藝錄丨談舊體詩創作中“古典”與“現代”的衝突與會通(二)

從創作角度來談,“頹廢”並非現代特有,同時也不應該被作為現代主義而歸納。清人趙翼有首《題遺山詩》:

身閱興亡浩劫空,兩朝文獻一衰翁。無官未害餐周粟,有史深愁失楚弓。行殿幽蘭悲夜火,故都喬木泣秋風。國家不幸詩家幸,賦到滄桑句便工。

“國家不幸詩家幸,賦到滄桑句便工”不正是這種“頹廢思潮”的寫照麼?因此,這種“頹廢”的思潮,是起於時代的風雨飄搖中詩人失望乃至於絕望的感觸------這恐怕不能簡簡單單的從“美學角度”去詮釋,顯然更有時代賦予的烙印。

詞藝錄丨談舊體詩創作中“古典”與“現代”的衝突與會通(二)

淚眼問花花不雨。亂紅飛過鞦韆去”是北宋句法,“淮南皓月冷千山,冥冥歸去無人管”是南宋句法,兩句皆好,但時代賦予的氣象總歸不同。近人有“詩是時運的安排,絕非人力可追”一說。

然則即稱之為“思潮”,自然是群體式的趨向,從這個角度來看,法國19世紀末頹廢思潮的興起,與我國南朝、晚唐詩風的風行,豈非會通?又或者是南宋詞的典雅化,清詞的比興化,皆是以“潮”而起-------社會的慣性,即存在於過去,也存在於今天,存在於古典,也存在於現代。

詞藝錄丨談舊體詩創作中“古典”與“現代”的衝突與會通(二)

值得一提的是,比附“思潮”實則又不利於創作,“西昆體”摹李商隱詩而起,卻流毒於宋初詩壇;浙西派因學姜夔而起,卻於清中詞壇特無建樹,概“東施效顰”、“隨波逐流”而已,賙濟批南北宋詞,也便是因為這種無斯思,無見地的“鸚鵡學舌”的創作風氣罷了。

北宋有無謂之詞以應歌,南宋有無謂之詞以應社。然美成《蘭陵王》、東坡《賀新郎 》當筵命筆,冠絕一時。碧山《齊天樂》之詠蟬,玉潛《水龍吟》之詠白蓮,又豈非 社中作乎?故知雷雨鬱蒸,是生芝菌;荊榛蔽芾,亦產蕙蘭。(《介存齋論詞雜著》)

創作中古典與現代性的衝突

打通古典、現代性的壁壘定然是能留名文史的事情,如今部分舊體詩圈中的“大佬”便立志於此,但實際上,但凡如作此想者,顯然已經不能作為一個“詩人”了-------為留名而作詩?為留名而作舊體詩?為留名而作無社會功能的舊體詩?還不如捐錢買名。

  • 審美體系的衝突

舊體詩詞某些題材,尤其是南宋後期的詠物系列,在這些“詠物詞”中的“真實”,很多時候其實是自己願意看到的“真實”,並非是現實的“真實”。因此,如果在現實中獲取的意象達不到自己想象中的“真實感”,便會被作者美化,修正-------現代詩卻很少出現這種情況,一方面是現代人審美越來越稀缺,另一方面,則是現代人對於世界的認識越來越深了。

"

前言

詞藝錄丨淺談江弱水“古典詩中的現代性”中會通與隔閡(一)已然提及,論舊體詩詞中“古典性”與“現代性”是一個非常宏大的命題。前文已從江弱水《古典詩的現代性》出發,淺談了古典與現代性在思想上,體系上的衝突和能融通之處,但這種方向是從讀者、理論上出發,然則這並非詩詞抑或是文學的主體,因此,本文便談談古典性和現代性在創作的過程中,存在的一些無法不免的衝突,以及能相互借鑑處。

創作中古典與現代性的會通

  • 詩詞合為人而作

舊體詩詞中,尤其是對“詩”而言,一直以來都有非常明確的立意功能,即孔子所謂的“興、觀、群、怨”。

《論語·陽貨》:“子曰:‘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

詞藝錄丨談舊體詩創作中“古典”與“現代”的衝突與會通(二)

當然,“興、觀、群、怨”是建立在“名教”體系下的社會功能,然則西方文學,尤其是象徵文學中,尤其避諱對“道德”、“真”、“善”等等主題的描述。比如江弱水(《古典詩的現代性》)中引用波德萊爾的這段話,便是如此:

“如果詩人追求一種道德目的,他就減弱了詩的力量;說他作品拙劣,亦不冒昧.....它只是以自身為目的......真實與詩毫無干系。造成一首詩的魅力,優雅和不可抗拒性的一切東西將會剝奪真實的權威和力量”

這便是現代性中的“頹廢性”。

詞藝錄丨談舊體詩創作中“古典”與“現代”的衝突與會通(二)

然則波德萊爾這麼說對嗎?對也不對,我們說詩詞文學中表現的主題,不管是“黑暗”抑或是“道德”,本質上都是從創作者出發-------因此它確實只是以“自身為目的”。但作為“自身”而言,“我”可以是追求“道德”的,也可以是“陰暗”的。

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如是寫: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這種近似於“載道”的表述,是刻意追求的嗎?並非如此。這種“道德性”只是由“杜甫”(自身)的想法為目的-----但它表現出來的,卻又是道德目的。然則這種“自發性的目的”,是西方現代主義所強調的,但於此同時,(西方現代性)卻又刻意迴避這種自發性帶來的對於“正能量”的闡發。

詞藝錄丨談舊體詩創作中“古典”與“現代”的衝突與會通(二)

須知,詩詞合為人而作。但記得這一點,便無所謂現代性和古典性-------這也是舊體詩在當下除去被放在博物館中,所存在的唯一意義。


  • “思潮”的會通

“從美學角度而言,‘頹廢派’思潮與一種面對社會未來所懷有的情感類型相關,這 種情感當然是悲觀的......其宗旨主要是探索各種藝術表現形式、各種好奇的嘗試的各種反常現象,而不是去揭露什麼或是哀怨什麼”(伊夫瓦岱)

詞藝錄丨談舊體詩創作中“古典”與“現代”的衝突與會通(二)

從創作角度來談,“頹廢”並非現代特有,同時也不應該被作為現代主義而歸納。清人趙翼有首《題遺山詩》:

身閱興亡浩劫空,兩朝文獻一衰翁。無官未害餐周粟,有史深愁失楚弓。行殿幽蘭悲夜火,故都喬木泣秋風。國家不幸詩家幸,賦到滄桑句便工。

“國家不幸詩家幸,賦到滄桑句便工”不正是這種“頹廢思潮”的寫照麼?因此,這種“頹廢”的思潮,是起於時代的風雨飄搖中詩人失望乃至於絕望的感觸------這恐怕不能簡簡單單的從“美學角度”去詮釋,顯然更有時代賦予的烙印。

詞藝錄丨談舊體詩創作中“古典”與“現代”的衝突與會通(二)

淚眼問花花不雨。亂紅飛過鞦韆去”是北宋句法,“淮南皓月冷千山,冥冥歸去無人管”是南宋句法,兩句皆好,但時代賦予的氣象總歸不同。近人有“詩是時運的安排,絕非人力可追”一說。

然則即稱之為“思潮”,自然是群體式的趨向,從這個角度來看,法國19世紀末頹廢思潮的興起,與我國南朝、晚唐詩風的風行,豈非會通?又或者是南宋詞的典雅化,清詞的比興化,皆是以“潮”而起-------社會的慣性,即存在於過去,也存在於今天,存在於古典,也存在於現代。

詞藝錄丨談舊體詩創作中“古典”與“現代”的衝突與會通(二)

值得一提的是,比附“思潮”實則又不利於創作,“西昆體”摹李商隱詩而起,卻流毒於宋初詩壇;浙西派因學姜夔而起,卻於清中詞壇特無建樹,概“東施效顰”、“隨波逐流”而已,賙濟批南北宋詞,也便是因為這種無斯思,無見地的“鸚鵡學舌”的創作風氣罷了。

北宋有無謂之詞以應歌,南宋有無謂之詞以應社。然美成《蘭陵王》、東坡《賀新郎 》當筵命筆,冠絕一時。碧山《齊天樂》之詠蟬,玉潛《水龍吟》之詠白蓮,又豈非 社中作乎?故知雷雨鬱蒸,是生芝菌;荊榛蔽芾,亦產蕙蘭。(《介存齋論詞雜著》)

創作中古典與現代性的衝突

打通古典、現代性的壁壘定然是能留名文史的事情,如今部分舊體詩圈中的“大佬”便立志於此,但實際上,但凡如作此想者,顯然已經不能作為一個“詩人”了-------為留名而作詩?為留名而作舊體詩?為留名而作無社會功能的舊體詩?還不如捐錢買名。

  • 審美體系的衝突

舊體詩詞某些題材,尤其是南宋後期的詠物系列,在這些“詠物詞”中的“真實”,很多時候其實是自己願意看到的“真實”,並非是現實的“真實”。因此,如果在現實中獲取的意象達不到自己想象中的“真實感”,便會被作者美化,修正-------現代詩卻很少出現這種情況,一方面是現代人審美越來越稀缺,另一方面,則是現代人對於世界的認識越來越深了。

詞藝錄丨談舊體詩創作中“古典”與“現代”的衝突與會通(二)

吳文英有一首詠落梅的《高陽臺》:

宮粉雕痕,仙雲墮影,無人野水荒灣。古石埋香,金沙鎖骨連環。南樓不恨吹橫笛,恨曉風、千里關山。半飄零,庭上黃昏,月冷闌干。 (上片)

「宮粉雕痕,仙雲墮影」其中蓋狀梅花落下的景象,如“仙雲”墜影一般華美。但這顯然不是真實的景象,而是經過作者處理後,呈現出來合符他心中“落梅”的景象。

"

前言

詞藝錄丨淺談江弱水“古典詩中的現代性”中會通與隔閡(一)已然提及,論舊體詩詞中“古典性”與“現代性”是一個非常宏大的命題。前文已從江弱水《古典詩的現代性》出發,淺談了古典與現代性在思想上,體系上的衝突和能融通之處,但這種方向是從讀者、理論上出發,然則這並非詩詞抑或是文學的主體,因此,本文便談談古典性和現代性在創作的過程中,存在的一些無法不免的衝突,以及能相互借鑑處。

創作中古典與現代性的會通

  • 詩詞合為人而作

舊體詩詞中,尤其是對“詩”而言,一直以來都有非常明確的立意功能,即孔子所謂的“興、觀、群、怨”。

《論語·陽貨》:“子曰:‘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

詞藝錄丨談舊體詩創作中“古典”與“現代”的衝突與會通(二)

當然,“興、觀、群、怨”是建立在“名教”體系下的社會功能,然則西方文學,尤其是象徵文學中,尤其避諱對“道德”、“真”、“善”等等主題的描述。比如江弱水(《古典詩的現代性》)中引用波德萊爾的這段話,便是如此:

“如果詩人追求一種道德目的,他就減弱了詩的力量;說他作品拙劣,亦不冒昧.....它只是以自身為目的......真實與詩毫無干系。造成一首詩的魅力,優雅和不可抗拒性的一切東西將會剝奪真實的權威和力量”

這便是現代性中的“頹廢性”。

詞藝錄丨談舊體詩創作中“古典”與“現代”的衝突與會通(二)

然則波德萊爾這麼說對嗎?對也不對,我們說詩詞文學中表現的主題,不管是“黑暗”抑或是“道德”,本質上都是從創作者出發-------因此它確實只是以“自身為目的”。但作為“自身”而言,“我”可以是追求“道德”的,也可以是“陰暗”的。

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如是寫: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這種近似於“載道”的表述,是刻意追求的嗎?並非如此。這種“道德性”只是由“杜甫”(自身)的想法為目的-----但它表現出來的,卻又是道德目的。然則這種“自發性的目的”,是西方現代主義所強調的,但於此同時,(西方現代性)卻又刻意迴避這種自發性帶來的對於“正能量”的闡發。

詞藝錄丨談舊體詩創作中“古典”與“現代”的衝突與會通(二)

須知,詩詞合為人而作。但記得這一點,便無所謂現代性和古典性-------這也是舊體詩在當下除去被放在博物館中,所存在的唯一意義。


  • “思潮”的會通

“從美學角度而言,‘頹廢派’思潮與一種面對社會未來所懷有的情感類型相關,這 種情感當然是悲觀的......其宗旨主要是探索各種藝術表現形式、各種好奇的嘗試的各種反常現象,而不是去揭露什麼或是哀怨什麼”(伊夫瓦岱)

詞藝錄丨談舊體詩創作中“古典”與“現代”的衝突與會通(二)

從創作角度來談,“頹廢”並非現代特有,同時也不應該被作為現代主義而歸納。清人趙翼有首《題遺山詩》:

身閱興亡浩劫空,兩朝文獻一衰翁。無官未害餐周粟,有史深愁失楚弓。行殿幽蘭悲夜火,故都喬木泣秋風。國家不幸詩家幸,賦到滄桑句便工。

“國家不幸詩家幸,賦到滄桑句便工”不正是這種“頹廢思潮”的寫照麼?因此,這種“頹廢”的思潮,是起於時代的風雨飄搖中詩人失望乃至於絕望的感觸------這恐怕不能簡簡單單的從“美學角度”去詮釋,顯然更有時代賦予的烙印。

詞藝錄丨談舊體詩創作中“古典”與“現代”的衝突與會通(二)

淚眼問花花不雨。亂紅飛過鞦韆去”是北宋句法,“淮南皓月冷千山,冥冥歸去無人管”是南宋句法,兩句皆好,但時代賦予的氣象總歸不同。近人有“詩是時運的安排,絕非人力可追”一說。

然則即稱之為“思潮”,自然是群體式的趨向,從這個角度來看,法國19世紀末頹廢思潮的興起,與我國南朝、晚唐詩風的風行,豈非會通?又或者是南宋詞的典雅化,清詞的比興化,皆是以“潮”而起-------社會的慣性,即存在於過去,也存在於今天,存在於古典,也存在於現代。

詞藝錄丨談舊體詩創作中“古典”與“現代”的衝突與會通(二)

值得一提的是,比附“思潮”實則又不利於創作,“西昆體”摹李商隱詩而起,卻流毒於宋初詩壇;浙西派因學姜夔而起,卻於清中詞壇特無建樹,概“東施效顰”、“隨波逐流”而已,賙濟批南北宋詞,也便是因為這種無斯思,無見地的“鸚鵡學舌”的創作風氣罷了。

北宋有無謂之詞以應歌,南宋有無謂之詞以應社。然美成《蘭陵王》、東坡《賀新郎 》當筵命筆,冠絕一時。碧山《齊天樂》之詠蟬,玉潛《水龍吟》之詠白蓮,又豈非 社中作乎?故知雷雨鬱蒸,是生芝菌;荊榛蔽芾,亦產蕙蘭。(《介存齋論詞雜著》)

創作中古典與現代性的衝突

打通古典、現代性的壁壘定然是能留名文史的事情,如今部分舊體詩圈中的“大佬”便立志於此,但實際上,但凡如作此想者,顯然已經不能作為一個“詩人”了-------為留名而作詩?為留名而作舊體詩?為留名而作無社會功能的舊體詩?還不如捐錢買名。

  • 審美體系的衝突

舊體詩詞某些題材,尤其是南宋後期的詠物系列,在這些“詠物詞”中的“真實”,很多時候其實是自己願意看到的“真實”,並非是現實的“真實”。因此,如果在現實中獲取的意象達不到自己想象中的“真實感”,便會被作者美化,修正-------現代詩卻很少出現這種情況,一方面是現代人審美越來越稀缺,另一方面,則是現代人對於世界的認識越來越深了。

詞藝錄丨談舊體詩創作中“古典”與“現代”的衝突與會通(二)

吳文英有一首詠落梅的《高陽臺》:

宮粉雕痕,仙雲墮影,無人野水荒灣。古石埋香,金沙鎖骨連環。南樓不恨吹橫笛,恨曉風、千里關山。半飄零,庭上黃昏,月冷闌干。 (上片)

「宮粉雕痕,仙雲墮影」其中蓋狀梅花落下的景象,如“仙雲”墜影一般華美。但這顯然不是真實的景象,而是經過作者處理後,呈現出來合符他心中“落梅”的景象。

詞藝錄丨談舊體詩創作中“古典”與“現代”的衝突與會通(二)

筆者前日因下雨而滯留街道中,突然意識到,這幅景象是絕難寫進舊體詩詞中的,因為畫面實在是奉欠美感:“溝渠”、“水泥地”、“溢出下水道的汙水”、“隨著汙水飄動的垃圾”----即便是寫的再真實,與風景名勝、故國山河比起來,依然是令人作嘔的。但這幅景象寫進現代詩中,卻又有一種莫名的意味------竟有一種直率陳述與開放自由的弔詭審美。

這種狀況的出現,便是審美體系不可調和的衝突。


  • 思維方式的衝突

又或者說,舊體詩中對於意象的遴選是非常苛責的------因為古人的認知太淺薄了。不得不說,詩中神祕的美感,是源自於古人對未知事物的想象。辛棄疾有首《木蘭花慢》

可憐今夕月,向何處,去悠悠?是別有人間,那邊才見,光影東頭?是天外。空汗漫,但長風浩浩送中秋?飛鏡無根誰系?姮娥不嫁誰留?●謂經海底問無由,恍惚使人愁。怕萬里長鯨,縱橫觸破,玉殿瓊樓。蝦蟆故堪浴水,問云何玉兔解沉浮?若道都齊無恙,云何漸漸如鉤?

辛棄疾這首詞中體現的浪漫奇崛的想象,究低是來自於他對“未知”的想象-----但作為現代人來看,這些“問題”卻是已知的“事實”-------我們再面對這些既知的東西,還能闡發想象嗎?顯然,留給現代人對於“未知神祕的想象空間”便越來少了。

"

前言

詞藝錄丨淺談江弱水“古典詩中的現代性”中會通與隔閡(一)已然提及,論舊體詩詞中“古典性”與“現代性”是一個非常宏大的命題。前文已從江弱水《古典詩的現代性》出發,淺談了古典與現代性在思想上,體系上的衝突和能融通之處,但這種方向是從讀者、理論上出發,然則這並非詩詞抑或是文學的主體,因此,本文便談談古典性和現代性在創作的過程中,存在的一些無法不免的衝突,以及能相互借鑑處。

創作中古典與現代性的會通

  • 詩詞合為人而作

舊體詩詞中,尤其是對“詩”而言,一直以來都有非常明確的立意功能,即孔子所謂的“興、觀、群、怨”。

《論語·陽貨》:“子曰:‘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

詞藝錄丨談舊體詩創作中“古典”與“現代”的衝突與會通(二)

當然,“興、觀、群、怨”是建立在“名教”體系下的社會功能,然則西方文學,尤其是象徵文學中,尤其避諱對“道德”、“真”、“善”等等主題的描述。比如江弱水(《古典詩的現代性》)中引用波德萊爾的這段話,便是如此:

“如果詩人追求一種道德目的,他就減弱了詩的力量;說他作品拙劣,亦不冒昧.....它只是以自身為目的......真實與詩毫無干系。造成一首詩的魅力,優雅和不可抗拒性的一切東西將會剝奪真實的權威和力量”

這便是現代性中的“頹廢性”。

詞藝錄丨談舊體詩創作中“古典”與“現代”的衝突與會通(二)

然則波德萊爾這麼說對嗎?對也不對,我們說詩詞文學中表現的主題,不管是“黑暗”抑或是“道德”,本質上都是從創作者出發-------因此它確實只是以“自身為目的”。但作為“自身”而言,“我”可以是追求“道德”的,也可以是“陰暗”的。

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如是寫: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這種近似於“載道”的表述,是刻意追求的嗎?並非如此。這種“道德性”只是由“杜甫”(自身)的想法為目的-----但它表現出來的,卻又是道德目的。然則這種“自發性的目的”,是西方現代主義所強調的,但於此同時,(西方現代性)卻又刻意迴避這種自發性帶來的對於“正能量”的闡發。

詞藝錄丨談舊體詩創作中“古典”與“現代”的衝突與會通(二)

須知,詩詞合為人而作。但記得這一點,便無所謂現代性和古典性-------這也是舊體詩在當下除去被放在博物館中,所存在的唯一意義。


  • “思潮”的會通

“從美學角度而言,‘頹廢派’思潮與一種面對社會未來所懷有的情感類型相關,這 種情感當然是悲觀的......其宗旨主要是探索各種藝術表現形式、各種好奇的嘗試的各種反常現象,而不是去揭露什麼或是哀怨什麼”(伊夫瓦岱)

詞藝錄丨談舊體詩創作中“古典”與“現代”的衝突與會通(二)

從創作角度來談,“頹廢”並非現代特有,同時也不應該被作為現代主義而歸納。清人趙翼有首《題遺山詩》:

身閱興亡浩劫空,兩朝文獻一衰翁。無官未害餐周粟,有史深愁失楚弓。行殿幽蘭悲夜火,故都喬木泣秋風。國家不幸詩家幸,賦到滄桑句便工。

“國家不幸詩家幸,賦到滄桑句便工”不正是這種“頹廢思潮”的寫照麼?因此,這種“頹廢”的思潮,是起於時代的風雨飄搖中詩人失望乃至於絕望的感觸------這恐怕不能簡簡單單的從“美學角度”去詮釋,顯然更有時代賦予的烙印。

詞藝錄丨談舊體詩創作中“古典”與“現代”的衝突與會通(二)

淚眼問花花不雨。亂紅飛過鞦韆去”是北宋句法,“淮南皓月冷千山,冥冥歸去無人管”是南宋句法,兩句皆好,但時代賦予的氣象總歸不同。近人有“詩是時運的安排,絕非人力可追”一說。

然則即稱之為“思潮”,自然是群體式的趨向,從這個角度來看,法國19世紀末頹廢思潮的興起,與我國南朝、晚唐詩風的風行,豈非會通?又或者是南宋詞的典雅化,清詞的比興化,皆是以“潮”而起-------社會的慣性,即存在於過去,也存在於今天,存在於古典,也存在於現代。

詞藝錄丨談舊體詩創作中“古典”與“現代”的衝突與會通(二)

值得一提的是,比附“思潮”實則又不利於創作,“西昆體”摹李商隱詩而起,卻流毒於宋初詩壇;浙西派因學姜夔而起,卻於清中詞壇特無建樹,概“東施效顰”、“隨波逐流”而已,賙濟批南北宋詞,也便是因為這種無斯思,無見地的“鸚鵡學舌”的創作風氣罷了。

北宋有無謂之詞以應歌,南宋有無謂之詞以應社。然美成《蘭陵王》、東坡《賀新郎 》當筵命筆,冠絕一時。碧山《齊天樂》之詠蟬,玉潛《水龍吟》之詠白蓮,又豈非 社中作乎?故知雷雨鬱蒸,是生芝菌;荊榛蔽芾,亦產蕙蘭。(《介存齋論詞雜著》)

創作中古典與現代性的衝突

打通古典、現代性的壁壘定然是能留名文史的事情,如今部分舊體詩圈中的“大佬”便立志於此,但實際上,但凡如作此想者,顯然已經不能作為一個“詩人”了-------為留名而作詩?為留名而作舊體詩?為留名而作無社會功能的舊體詩?還不如捐錢買名。

  • 審美體系的衝突

舊體詩詞某些題材,尤其是南宋後期的詠物系列,在這些“詠物詞”中的“真實”,很多時候其實是自己願意看到的“真實”,並非是現實的“真實”。因此,如果在現實中獲取的意象達不到自己想象中的“真實感”,便會被作者美化,修正-------現代詩卻很少出現這種情況,一方面是現代人審美越來越稀缺,另一方面,則是現代人對於世界的認識越來越深了。

詞藝錄丨談舊體詩創作中“古典”與“現代”的衝突與會通(二)

吳文英有一首詠落梅的《高陽臺》:

宮粉雕痕,仙雲墮影,無人野水荒灣。古石埋香,金沙鎖骨連環。南樓不恨吹橫笛,恨曉風、千里關山。半飄零,庭上黃昏,月冷闌干。 (上片)

「宮粉雕痕,仙雲墮影」其中蓋狀梅花落下的景象,如“仙雲”墜影一般華美。但這顯然不是真實的景象,而是經過作者處理後,呈現出來合符他心中“落梅”的景象。

詞藝錄丨談舊體詩創作中“古典”與“現代”的衝突與會通(二)

筆者前日因下雨而滯留街道中,突然意識到,這幅景象是絕難寫進舊體詩詞中的,因為畫面實在是奉欠美感:“溝渠”、“水泥地”、“溢出下水道的汙水”、“隨著汙水飄動的垃圾”----即便是寫的再真實,與風景名勝、故國山河比起來,依然是令人作嘔的。但這幅景象寫進現代詩中,卻又有一種莫名的意味------竟有一種直率陳述與開放自由的弔詭審美。

這種狀況的出現,便是審美體系不可調和的衝突。


  • 思維方式的衝突

又或者說,舊體詩中對於意象的遴選是非常苛責的------因為古人的認知太淺薄了。不得不說,詩中神祕的美感,是源自於古人對未知事物的想象。辛棄疾有首《木蘭花慢》

可憐今夕月,向何處,去悠悠?是別有人間,那邊才見,光影東頭?是天外。空汗漫,但長風浩浩送中秋?飛鏡無根誰系?姮娥不嫁誰留?●謂經海底問無由,恍惚使人愁。怕萬里長鯨,縱橫觸破,玉殿瓊樓。蝦蟆故堪浴水,問云何玉兔解沉浮?若道都齊無恙,云何漸漸如鉤?

辛棄疾這首詞中體現的浪漫奇崛的想象,究低是來自於他對“未知”的想象-----但作為現代人來看,這些“問題”卻是已知的“事實”-------我們再面對這些既知的東西,還能闡發想象嗎?顯然,留給現代人對於“未知神祕的想象空間”便越來少了。

詞藝錄丨談舊體詩創作中“古典”與“現代”的衝突與會通(二)

古典詩詞的要求便是想象豐富,審美卓越-------這與現代性是背道而馳的東西。古人探索世界用的是文學,現代探索世界用的是科學。如今誰還會去寫如《天問》中“冥昭瞢暗,誰能極之”、“永遏在羽山,夫何三年不施?”這樣的詩句?

"

前言

詞藝錄丨淺談江弱水“古典詩中的現代性”中會通與隔閡(一)已然提及,論舊體詩詞中“古典性”與“現代性”是一個非常宏大的命題。前文已從江弱水《古典詩的現代性》出發,淺談了古典與現代性在思想上,體系上的衝突和能融通之處,但這種方向是從讀者、理論上出發,然則這並非詩詞抑或是文學的主體,因此,本文便談談古典性和現代性在創作的過程中,存在的一些無法不免的衝突,以及能相互借鑑處。

創作中古典與現代性的會通

  • 詩詞合為人而作

舊體詩詞中,尤其是對“詩”而言,一直以來都有非常明確的立意功能,即孔子所謂的“興、觀、群、怨”。

《論語·陽貨》:“子曰:‘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

詞藝錄丨談舊體詩創作中“古典”與“現代”的衝突與會通(二)

當然,“興、觀、群、怨”是建立在“名教”體系下的社會功能,然則西方文學,尤其是象徵文學中,尤其避諱對“道德”、“真”、“善”等等主題的描述。比如江弱水(《古典詩的現代性》)中引用波德萊爾的這段話,便是如此:

“如果詩人追求一種道德目的,他就減弱了詩的力量;說他作品拙劣,亦不冒昧.....它只是以自身為目的......真實與詩毫無干系。造成一首詩的魅力,優雅和不可抗拒性的一切東西將會剝奪真實的權威和力量”

這便是現代性中的“頹廢性”。

詞藝錄丨談舊體詩創作中“古典”與“現代”的衝突與會通(二)

然則波德萊爾這麼說對嗎?對也不對,我們說詩詞文學中表現的主題,不管是“黑暗”抑或是“道德”,本質上都是從創作者出發-------因此它確實只是以“自身為目的”。但作為“自身”而言,“我”可以是追求“道德”的,也可以是“陰暗”的。

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如是寫: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這種近似於“載道”的表述,是刻意追求的嗎?並非如此。這種“道德性”只是由“杜甫”(自身)的想法為目的-----但它表現出來的,卻又是道德目的。然則這種“自發性的目的”,是西方現代主義所強調的,但於此同時,(西方現代性)卻又刻意迴避這種自發性帶來的對於“正能量”的闡發。

詞藝錄丨談舊體詩創作中“古典”與“現代”的衝突與會通(二)

須知,詩詞合為人而作。但記得這一點,便無所謂現代性和古典性-------這也是舊體詩在當下除去被放在博物館中,所存在的唯一意義。


  • “思潮”的會通

“從美學角度而言,‘頹廢派’思潮與一種面對社會未來所懷有的情感類型相關,這 種情感當然是悲觀的......其宗旨主要是探索各種藝術表現形式、各種好奇的嘗試的各種反常現象,而不是去揭露什麼或是哀怨什麼”(伊夫瓦岱)

詞藝錄丨談舊體詩創作中“古典”與“現代”的衝突與會通(二)

從創作角度來談,“頹廢”並非現代特有,同時也不應該被作為現代主義而歸納。清人趙翼有首《題遺山詩》:

身閱興亡浩劫空,兩朝文獻一衰翁。無官未害餐周粟,有史深愁失楚弓。行殿幽蘭悲夜火,故都喬木泣秋風。國家不幸詩家幸,賦到滄桑句便工。

“國家不幸詩家幸,賦到滄桑句便工”不正是這種“頹廢思潮”的寫照麼?因此,這種“頹廢”的思潮,是起於時代的風雨飄搖中詩人失望乃至於絕望的感觸------這恐怕不能簡簡單單的從“美學角度”去詮釋,顯然更有時代賦予的烙印。

詞藝錄丨談舊體詩創作中“古典”與“現代”的衝突與會通(二)

淚眼問花花不雨。亂紅飛過鞦韆去”是北宋句法,“淮南皓月冷千山,冥冥歸去無人管”是南宋句法,兩句皆好,但時代賦予的氣象總歸不同。近人有“詩是時運的安排,絕非人力可追”一說。

然則即稱之為“思潮”,自然是群體式的趨向,從這個角度來看,法國19世紀末頹廢思潮的興起,與我國南朝、晚唐詩風的風行,豈非會通?又或者是南宋詞的典雅化,清詞的比興化,皆是以“潮”而起-------社會的慣性,即存在於過去,也存在於今天,存在於古典,也存在於現代。

詞藝錄丨談舊體詩創作中“古典”與“現代”的衝突與會通(二)

值得一提的是,比附“思潮”實則又不利於創作,“西昆體”摹李商隱詩而起,卻流毒於宋初詩壇;浙西派因學姜夔而起,卻於清中詞壇特無建樹,概“東施效顰”、“隨波逐流”而已,賙濟批南北宋詞,也便是因為這種無斯思,無見地的“鸚鵡學舌”的創作風氣罷了。

北宋有無謂之詞以應歌,南宋有無謂之詞以應社。然美成《蘭陵王》、東坡《賀新郎 》當筵命筆,冠絕一時。碧山《齊天樂》之詠蟬,玉潛《水龍吟》之詠白蓮,又豈非 社中作乎?故知雷雨鬱蒸,是生芝菌;荊榛蔽芾,亦產蕙蘭。(《介存齋論詞雜著》)

創作中古典與現代性的衝突

打通古典、現代性的壁壘定然是能留名文史的事情,如今部分舊體詩圈中的“大佬”便立志於此,但實際上,但凡如作此想者,顯然已經不能作為一個“詩人”了-------為留名而作詩?為留名而作舊體詩?為留名而作無社會功能的舊體詩?還不如捐錢買名。

  • 審美體系的衝突

舊體詩詞某些題材,尤其是南宋後期的詠物系列,在這些“詠物詞”中的“真實”,很多時候其實是自己願意看到的“真實”,並非是現實的“真實”。因此,如果在現實中獲取的意象達不到自己想象中的“真實感”,便會被作者美化,修正-------現代詩卻很少出現這種情況,一方面是現代人審美越來越稀缺,另一方面,則是現代人對於世界的認識越來越深了。

詞藝錄丨談舊體詩創作中“古典”與“現代”的衝突與會通(二)

吳文英有一首詠落梅的《高陽臺》:

宮粉雕痕,仙雲墮影,無人野水荒灣。古石埋香,金沙鎖骨連環。南樓不恨吹橫笛,恨曉風、千里關山。半飄零,庭上黃昏,月冷闌干。 (上片)

「宮粉雕痕,仙雲墮影」其中蓋狀梅花落下的景象,如“仙雲”墜影一般華美。但這顯然不是真實的景象,而是經過作者處理後,呈現出來合符他心中“落梅”的景象。

詞藝錄丨談舊體詩創作中“古典”與“現代”的衝突與會通(二)

筆者前日因下雨而滯留街道中,突然意識到,這幅景象是絕難寫進舊體詩詞中的,因為畫面實在是奉欠美感:“溝渠”、“水泥地”、“溢出下水道的汙水”、“隨著汙水飄動的垃圾”----即便是寫的再真實,與風景名勝、故國山河比起來,依然是令人作嘔的。但這幅景象寫進現代詩中,卻又有一種莫名的意味------竟有一種直率陳述與開放自由的弔詭審美。

這種狀況的出現,便是審美體系不可調和的衝突。


  • 思維方式的衝突

又或者說,舊體詩中對於意象的遴選是非常苛責的------因為古人的認知太淺薄了。不得不說,詩中神祕的美感,是源自於古人對未知事物的想象。辛棄疾有首《木蘭花慢》

可憐今夕月,向何處,去悠悠?是別有人間,那邊才見,光影東頭?是天外。空汗漫,但長風浩浩送中秋?飛鏡無根誰系?姮娥不嫁誰留?●謂經海底問無由,恍惚使人愁。怕萬里長鯨,縱橫觸破,玉殿瓊樓。蝦蟆故堪浴水,問云何玉兔解沉浮?若道都齊無恙,云何漸漸如鉤?

辛棄疾這首詞中體現的浪漫奇崛的想象,究低是來自於他對“未知”的想象-----但作為現代人來看,這些“問題”卻是已知的“事實”-------我們再面對這些既知的東西,還能闡發想象嗎?顯然,留給現代人對於“未知神祕的想象空間”便越來少了。

詞藝錄丨談舊體詩創作中“古典”與“現代”的衝突與會通(二)

古典詩詞的要求便是想象豐富,審美卓越-------這與現代性是背道而馳的東西。古人探索世界用的是文學,現代探索世界用的是科學。如今誰還會去寫如《天問》中“冥昭瞢暗,誰能極之”、“永遏在羽山,夫何三年不施?”這樣的詩句?

詞藝錄丨談舊體詩創作中“古典”與“現代”的衝突與會通(二)

孔子云“吾日三省吾身”,但就反思性而言,古人較之於現代卻相去甚遠。逮至清代的《蕙風詞話》中,論讀詞也不過是體會,而非反思:

讀詞之法,取前人名句意境絕佳者,將此意境締構於吾相望中,然後澄思渺慮,以吾身入乎其中而涵泳玩索之,吾性靈與相浹而俱化,乃真實為吾所有而外物不能奪《蕙風詞話》卷一

故,現代性的“反思”是古典性所欠缺的,但古典性的“想象”、“審美”又是現代性所難企及的--------這種思維方式的衝突,也是古典性與現代性融合的衝突之一。

結言

不論是舊體詩,亦或是現代詩,其實已經失去了社會屬性。倘若繼續創作,無非是權當一愛好而已。“我手寫我心”才是重中之重,除此之外的,考慮現代性和古典性的融合到顯得不那麼重要了。

我們大約只需要知道,古典性與現代性,可以存在審美的借鑑、技法的借鑑----詩詞合為人而作,如此而已至於想靠著詩詞留名千古,爭一文學史中之地位,並因此而去寫詩,大約是智力不健全的。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