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剛田|篆刻創作中的“印化”說

書法 篆刻 藝術 美術 玄賞齋 玄賞齋 2017-09-10

李剛田|篆刻創作中的“印化”說

李剛田,1946年3月生,河南洛陽人。漢族。號倉叟。多次被聘為全國重要書法篆刻活動的評審委員,書法篆刻作品及論文多次入選國內外重要的專業活動並獲多種獎項。出版專業著作30餘種。為西泠印社副社長,鄭州大學書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人民大學藝術學院特聘教授。獲第五屆書法蘭亭獎藝術獎。曾任《中國書法》主編,連續三十年當選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

篆刻創作中的“印化”說

文/李剛田

致楊諤書友:

來信讓我談一下“印化”問題,這個用語是我在一篇文章中首先使用的,也算是創造吧!任何一種藝術,都有自己通過長期積澱而約定俗成的特定的存在形式和表現方法,也就是自己特定的(當然是具有相對性的)藝術語言,是具有不可取代性的。

篆刻藝術也自不例外,有著既不同於書法,又不同於繪畫,也不同於一般的工藝美術的獨特的藝術語言。一切其他形式如書法、繪畫中的美如欲取之入印(平時說的印外求印),必須經過一番適合印章樣式的變化改造,我把這種改造稱之謂“印化”,在美學中或可謂之“適合紋樣”。如漢摹印篆,便是經過“印化”的小篆。甘在論印時曾說過:“摹印篆漢八書之一,以平方正直為主,多減少增,不失六義,近隸而不用隸之筆,漢印之妙皆本乎此。”清楚地說明了摹印篆是由篆、隸變化而成的印章的“適合紋樣”。清人鄧石如繼承並發展了宋、元朱文印,使元朱文一路印的形式完備成熟起來,於漢印形式之外立一新格,美則美矣,總覺“印味”不足。所謂“印味”,也就是篆刻藝術特殊形式美使人產生的審美感覺。究其原因,是鄧氏將未經“印化”改造的小篆拿來直接入印,以書法語言取代了篆刻語言(當然二者之間也有共性部分),背離了以漢印為典型的篆刻藝術的審美定式,所以“印味”不足。當然,篆刻藝術的表現語言也是在創作實踐、審美實踐中不斷揚棄變化、充實完善的,鄧石如的元朱文經過了二百年的發展,蔚為大觀,早已成為篆刻藝術形式中具有特色的一種。

李剛田|篆刻創作中的“印化”說

李剛田: 一點浩然氣 千里快哉風

與鄧石如比較,最具“印化”意識的當是趙之謙和黃士陵二人,他們踩著完白山人的肩頭向上跨進一大步,在“書中求印”中取得了創造性的成功。不論是秦詔、漢瓦以及其他殘金斷石中之文字,皆可取來入印,又皆經過了“印化”改造。吳先聲說:“鐘鼎古文皆周秦款識,原不施之印,後人或取以作朱文,但須得體,不可雜湊,狐裘續羔,緇衣補縞,徒獻笑耳。”使之“得體”的手段除了自然選擇之外,重要的一點就是變化改造,這種對書法改造入印的“印化”能力,一定程度上也就決定著一位篆刻家的水平。黃士陵以及近人齊白石等人的印在章法上還大膽借鑑了繪畫中的一些因素,但只是借鑑,羚羊掛角,無跡可尋,釀蜜而不留花。相比之下,今人李駱公先生的印在借鑑繪畫形式方面就顯得有些機械生硬,而缺乏“釀造”的工夫。又嘗見現在有以漢簡書入印者,想法當然很好,可惜缺乏“印化”工夫,將漢簡中由運筆提捺而產生的波磔生硬地取代了由不同刀法而形成的篆刻線條之美,以書法藝術的語言取代篆刻藝術的語言,二者皆在牴牾之中失去了,成了不倫不類之物,失去了方寸印面上那種獨特的印味兒。

李剛田|篆刻創作中的“印化”說

李剛田:戎馬書生

在篆刻藝術語言的統攝中,還有許多不同的形式特點,如古璽、漢印、押印及元朱文等各有自己的“語言分支”。在篆刻創作中,不但要保持基本表現語言,同時也要注意到不同特點的“語言分支”。這裡存在著又一個層面上的“印化”問題。我認為古璽、漢印之間的貫通融會不但允許,而且是一條充滿生機的創作之路,但至關重要的仍是“印化”問題。古璽、漢印之間可以改造變化而互相汲取,古璽中的字法如經過漢印形式的改造之後,會別出一番情趣,但決不可將古璽中之字機械納入漢印之中,否則真成了“緇衣補縞”一樣彆扭。“印化”之法也並非萬能,被“印化”者本身也必須具有可“印化”性,一如桃、杏樹之間可以嫁接而生成新品種,而桃、杏與鬆、柏之間就難以嫁接一樣。這一點古人也早有認識,明人朱簡就曾說過:“以商周字法入漢印晉章,如以漢魏詩句入唐律,雖不妨取裁,亦要渾融無跡;以唐元篆法入漢晉印章,如詞曲入選詩,決不可也。”

李剛田|篆刻創作中的“印化”說

李剛田:發白了

至於您問到的楷書該如何“印化”的問題,我實難以具體回答。我以為楷書印的形式美尚在走向成熟的過程之中,楷書印的表現語言尚未最終約定俗成。比如邊款藝術,在文彭以前就未成熟,而自何震之後邊款獨特的藝術語言日漸成熟了。邊款中之楷書與書法中之楷書迥然不同:其一是以刀刻味取代了毛筆味,或可說以刀法去表現筆法,之所以何震之後邊款藝術才日漸成熟,其標誌是單刀刻法取代了以雙刀追摹墨跡的刻法,形成了獨特的邊款線條美,其二是邊款藝術受刻契工藝的影響而產生獨特的效果,如由於操作的習慣性所致的線條排疊和欹側,以及變圓轉為方折等特點,這一點在殷商甲骨文中已有體現。至於楷書印形式美的主要特點,我尚難以歸納,但既然是楷書印,就不能把書法中楷書原樣納入方寸之中,就要把書法語言轉化為篆刻語言表現。楷書印大概可以說源於宋元押印和其他楷書印,其濫觴可至漢印古璽之中,我想您如果把宋元楷書印中的字法與當時民間實用的楷書做一比較,其被“印化”過的痕跡就會找出來,如果再於一些民間刻石楷書如北魏時的造像題記等中深入體味,會獲得許多創作楷書印的靈感。

楷書印的骨子裡帶著樸實的民間藝術的基因,這與後人視秦漢印為莊重的廟堂之物是格格不入的,這也是帶有文人色彩的數百年明清流派印之所以不屑於為楷書印的原因,今天我們重新認識宋元楷書印這個“新大陸”,從中獲得充滿生機的啟示,在探索中使這種形式逐漸成熟,是時代審美的總趨向使之然。希望您在其中有所建樹。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