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簡體字是什麼時候出現的?長長知識吧!

古代書法家早就在寫簡化字了。 支持繁體字的一個著名段子說,漢字簡化之後,“親不見,愛無心”。 不過,愛這個字,“無心”的歷史要長得多。事實上,愛裡面有“心”,其實是一個誤會。


先看一下《說文解字》中對愛的解釋:

"

簡體字是什麼時候出現的?長長知識吧!

古代書法家早就在寫簡化字了。 支持繁體字的一個著名段子說,漢字簡化之後,“親不見,愛無心”。 不過,愛這個字,“無心”的歷史要長得多。事實上,愛裡面有“心”,其實是一個誤會。


先看一下《說文解字》中對愛的解釋:

簡體字是什麼時候出現的?


行皃,是指走路的樣子。愛字的義旁是夊,意思是緩慢行走,所以,“愛”最初表達的意思是依依不捨、捨不得的樣子。而“愛”中的“心”,是聲旁的一部分,跟意思無關。

何況,古代中國人早就大筆一揮把這個“心”簡化掉了。

宋代書法家蔡襄的《遠蒙帖》,就把“愛”寫成了“愛”,注意下圖中間一列頭一個字↓

"

簡體字是什麼時候出現的?長長知識吧!

古代書法家早就在寫簡化字了。 支持繁體字的一個著名段子說,漢字簡化之後,“親不見,愛無心”。 不過,愛這個字,“無心”的歷史要長得多。事實上,愛裡面有“心”,其實是一個誤會。


先看一下《說文解字》中對愛的解釋:

簡體字是什麼時候出現的?


行皃,是指走路的樣子。愛字的義旁是夊,意思是緩慢行走,所以,“愛”最初表達的意思是依依不捨、捨不得的樣子。而“愛”中的“心”,是聲旁的一部分,跟意思無關。

何況,古代中國人早就大筆一揮把這個“心”簡化掉了。

宋代書法家蔡襄的《遠蒙帖》,就把“愛”寫成了“愛”,注意下圖中間一列頭一個字↓

簡體字是什麼時候出現的?


歷代文人,在寫字的時候都會多少寫一些簡化字。據統計,王羲之的行書《蘭亭集序》有324個字,其中102個是簡化字,佔總字數的三分之一。歐陽詢的《九成宮》有1019個清晰的字,其中164個是簡化字,佔總字數的六分之一。

下面貼一個《蘭亭集序》,其中的簡化字請自行鑑定↓

"

簡體字是什麼時候出現的?長長知識吧!

古代書法家早就在寫簡化字了。 支持繁體字的一個著名段子說,漢字簡化之後,“親不見,愛無心”。 不過,愛這個字,“無心”的歷史要長得多。事實上,愛裡面有“心”,其實是一個誤會。


先看一下《說文解字》中對愛的解釋:

簡體字是什麼時候出現的?


行皃,是指走路的樣子。愛字的義旁是夊,意思是緩慢行走,所以,“愛”最初表達的意思是依依不捨、捨不得的樣子。而“愛”中的“心”,是聲旁的一部分,跟意思無關。

何況,古代中國人早就大筆一揮把這個“心”簡化掉了。

宋代書法家蔡襄的《遠蒙帖》,就把“愛”寫成了“愛”,注意下圖中間一列頭一個字↓

簡體字是什麼時候出現的?


歷代文人,在寫字的時候都會多少寫一些簡化字。據統計,王羲之的行書《蘭亭集序》有324個字,其中102個是簡化字,佔總字數的三分之一。歐陽詢的《九成宮》有1019個清晰的字,其中164個是簡化字,佔總字數的六分之一。

下面貼一個《蘭亭集序》,其中的簡化字請自行鑑定↓

簡體字是什麼時候出現的?


俗體字在宋元已經大行其道

簡體字這個東西在歷史上很早就有了。簡體字是指流行於群眾之中、未經整理和改進的形體較簡易的俗字,由於是民間流行的寫法,就比較不拘一格,一個字可能有好幾種寫法。

偷懶、圖方便是人類的天性。秦代統一,實行“書同文”,規定小篆是官方指定文字。由於小篆還是很難寫,於是官府經辦文書的“徒隸”,為提高效率,就把小篆的圓轉筆畫變成直線,用點、橫、直、撇、捺、鉤等筆劃構成漢字,刪繁就簡,創造了隸書,之後又演變出更方便書寫的楷書和草書。

根據《中國大百科全書(語言文字)》的說法,“楷書的減筆字在南北朝時期( 公元4一6 世紀) 已經出現, 到唐宋以後逐漸加多, 大體都是一些常用而筆畫又比較多的字。”

唐宋以後簡體字大量增加主要是由於印刷術的發明與推廣。宋元時,隨著通俗文學作品的產生,簡化字大量湧現。這些簡化字在民間流行八九百年,卻並無合法地位。各封建王朝把民間的簡體字視作“俗體”、“破體”,使其難登大雅之堂。而我們今天的簡體字就主要是從歷代的隸楷行草的簡寫“俗體”而來。

根據《宋元以來俗字譜》,宋元明清12種民間刻本中所用的簡體字多達6240個,合為繁體字共1604個,平均每個繁體字有3.9個不同的簡化字。

"

簡體字是什麼時候出現的?長長知識吧!

古代書法家早就在寫簡化字了。 支持繁體字的一個著名段子說,漢字簡化之後,“親不見,愛無心”。 不過,愛這個字,“無心”的歷史要長得多。事實上,愛裡面有“心”,其實是一個誤會。


先看一下《說文解字》中對愛的解釋:

簡體字是什麼時候出現的?


行皃,是指走路的樣子。愛字的義旁是夊,意思是緩慢行走,所以,“愛”最初表達的意思是依依不捨、捨不得的樣子。而“愛”中的“心”,是聲旁的一部分,跟意思無關。

何況,古代中國人早就大筆一揮把這個“心”簡化掉了。

宋代書法家蔡襄的《遠蒙帖》,就把“愛”寫成了“愛”,注意下圖中間一列頭一個字↓

簡體字是什麼時候出現的?


歷代文人,在寫字的時候都會多少寫一些簡化字。據統計,王羲之的行書《蘭亭集序》有324個字,其中102個是簡化字,佔總字數的三分之一。歐陽詢的《九成宮》有1019個清晰的字,其中164個是簡化字,佔總字數的六分之一。

下面貼一個《蘭亭集序》,其中的簡化字請自行鑑定↓

簡體字是什麼時候出現的?


俗體字在宋元已經大行其道

簡體字這個東西在歷史上很早就有了。簡體字是指流行於群眾之中、未經整理和改進的形體較簡易的俗字,由於是民間流行的寫法,就比較不拘一格,一個字可能有好幾種寫法。

偷懶、圖方便是人類的天性。秦代統一,實行“書同文”,規定小篆是官方指定文字。由於小篆還是很難寫,於是官府經辦文書的“徒隸”,為提高效率,就把小篆的圓轉筆畫變成直線,用點、橫、直、撇、捺、鉤等筆劃構成漢字,刪繁就簡,創造了隸書,之後又演變出更方便書寫的楷書和草書。

根據《中國大百科全書(語言文字)》的說法,“楷書的減筆字在南北朝時期( 公元4一6 世紀) 已經出現, 到唐宋以後逐漸加多, 大體都是一些常用而筆畫又比較多的字。”

唐宋以後簡體字大量增加主要是由於印刷術的發明與推廣。宋元時,隨著通俗文學作品的產生,簡化字大量湧現。這些簡化字在民間流行八九百年,卻並無合法地位。各封建王朝把民間的簡體字視作“俗體”、“破體”,使其難登大雅之堂。而我們今天的簡體字就主要是從歷代的隸楷行草的簡寫“俗體”而來。

根據《宋元以來俗字譜》,宋元明清12種民間刻本中所用的簡體字多達6240個,合為繁體字共1604個,平均每個繁體字有3.9個不同的簡化字。

簡體字是什麼時候出現的?


△《宋元以來俗字譜》中記錄的部分“俗字”


簡化字,其實是一種民國範兒

清宣統元年,公元1909年,近代著名教育家、出版家,中華書局創辦人陸費逵在《教育雜誌》創刊號上發表論文《普通教育應當採用俗體字》,成為公開提倡簡體字的第一人。

"

簡體字是什麼時候出現的?長長知識吧!

古代書法家早就在寫簡化字了。 支持繁體字的一個著名段子說,漢字簡化之後,“親不見,愛無心”。 不過,愛這個字,“無心”的歷史要長得多。事實上,愛裡面有“心”,其實是一個誤會。


先看一下《說文解字》中對愛的解釋:

簡體字是什麼時候出現的?


行皃,是指走路的樣子。愛字的義旁是夊,意思是緩慢行走,所以,“愛”最初表達的意思是依依不捨、捨不得的樣子。而“愛”中的“心”,是聲旁的一部分,跟意思無關。

何況,古代中國人早就大筆一揮把這個“心”簡化掉了。

宋代書法家蔡襄的《遠蒙帖》,就把“愛”寫成了“愛”,注意下圖中間一列頭一個字↓

簡體字是什麼時候出現的?


歷代文人,在寫字的時候都會多少寫一些簡化字。據統計,王羲之的行書《蘭亭集序》有324個字,其中102個是簡化字,佔總字數的三分之一。歐陽詢的《九成宮》有1019個清晰的字,其中164個是簡化字,佔總字數的六分之一。

下面貼一個《蘭亭集序》,其中的簡化字請自行鑑定↓

簡體字是什麼時候出現的?


俗體字在宋元已經大行其道

簡體字這個東西在歷史上很早就有了。簡體字是指流行於群眾之中、未經整理和改進的形體較簡易的俗字,由於是民間流行的寫法,就比較不拘一格,一個字可能有好幾種寫法。

偷懶、圖方便是人類的天性。秦代統一,實行“書同文”,規定小篆是官方指定文字。由於小篆還是很難寫,於是官府經辦文書的“徒隸”,為提高效率,就把小篆的圓轉筆畫變成直線,用點、橫、直、撇、捺、鉤等筆劃構成漢字,刪繁就簡,創造了隸書,之後又演變出更方便書寫的楷書和草書。

根據《中國大百科全書(語言文字)》的說法,“楷書的減筆字在南北朝時期( 公元4一6 世紀) 已經出現, 到唐宋以後逐漸加多, 大體都是一些常用而筆畫又比較多的字。”

唐宋以後簡體字大量增加主要是由於印刷術的發明與推廣。宋元時,隨著通俗文學作品的產生,簡化字大量湧現。這些簡化字在民間流行八九百年,卻並無合法地位。各封建王朝把民間的簡體字視作“俗體”、“破體”,使其難登大雅之堂。而我們今天的簡體字就主要是從歷代的隸楷行草的簡寫“俗體”而來。

根據《宋元以來俗字譜》,宋元明清12種民間刻本中所用的簡體字多達6240個,合為繁體字共1604個,平均每個繁體字有3.9個不同的簡化字。

簡體字是什麼時候出現的?


△《宋元以來俗字譜》中記錄的部分“俗字”


簡化字,其實是一種民國範兒

清宣統元年,公元1909年,近代著名教育家、出版家,中華書局創辦人陸費逵在《教育雜誌》創刊號上發表論文《普通教育應當採用俗體字》,成為公開提倡簡體字的第一人。

簡體字是什麼時候出現的?


△最早公開提倡簡體字的就是這個人


1922年,錢玄同在國語統一籌備委員會上提出《減省現行漢字的筆畫案》,提出了漢字簡化方法,要求把民間流行的簡化字作為正體字使用。在當時的激進學者看來,不僅繁體字效率太低,導致教育普及不易、人民溝通困難,簡直漢字都應該廢除,採用拼音文字。

民國政府開始提倡簡體字,是1932年,國民政府教育部在這一年公佈出版國語籌備委員會編訂的《國音常用字彙》中說:“現在應該把它(簡體字)推行,使書寫處於約易。”三年後,國民政府教育部公佈了第一批簡體字表。一直到抗戰爆發,國民政府推動的簡體字運動才被迫停止。

為什麼臺灣後來保留了繁體字?

現在我們看到大陸採用簡體字,港臺採用繁體字的格局,並不是文化的差異,其實跟政治的關係更大。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立即著手推行簡化字。本來也打算繼續推行簡化字的臺灣,立即將這個問題上升到政治層面,敵人支持的我們一定要反對。於是,退居臺灣的國民政府廢止漢字簡化,簡化字甚至成了敏感詞,提倡簡化字,就有了“通匪“的嫌疑。

實際上漢字的發展是糾結和曲折的,在簡化的大趨勢中,也有繁化的“逆流”。筆畫多些,字的區別特徵更多,不容易混淆;筆畫少些,便於日常學習和使用。

比如“雲”,本來就是表示雲彩的象形字,後來表示說話的“雲”(如人云亦云)也用這個字表示,為了區別字義,於是人們在原字基礎上增加偏旁“雨”,構成形聲字“雲”表示雲彩意義。

- end -

—版權聲明—

文章來自網絡,版權歸原創者所有

為傳播而發,若侵權請聯繫後臺刪除

總監丨馮錯

編輯丨方方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