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家好,這裡是小播讀書,今天我們要分享的這本書是《衝動的社會》。

"

大家好,這裡是小播讀書,今天我們要分享的這本書是《衝動的社會》。

為什麼你擁有的越多,反而越焦慮,越不快樂,根源在這裡

01

這本書的書名是“衝動的社會”,為什麼衝動?為什麼而衝動?

在今天快節奏高效率的社會中,焦慮是很多人的一種典型的負面心理。有人批評羅輯思維的問題是,它給了我們對知識的焦慮,卻沒有給我們解藥。衝動的背後,是無盡的慾望,而沒有被滿足,從而產生了焦慮、抑鬱、悲傷等負面情緒。本書也許可以很好闡述為什麼我們當今社會會有這麼多欲望的產生,同時我們應該如何應對。

這本書的作者是美國知名記者:保羅·羅伯茨,他是美國《洛杉磯時報》《華盛頓郵報》《新共和》《滾石》等知名刊物的撰稿人。著有《石油的終結》《食物的終結》曾入圍美國國家雜誌獎、紐約公共圖書館伯恩斯坦海倫圖書獎。

02

是什麼引發了我們的衝動情緒?

"

大家好,這裡是小播讀書,今天我們要分享的這本書是《衝動的社會》。

為什麼你擁有的越多,反而越焦慮,越不快樂,根源在這裡

01

這本書的書名是“衝動的社會”,為什麼衝動?為什麼而衝動?

在今天快節奏高效率的社會中,焦慮是很多人的一種典型的負面心理。有人批評羅輯思維的問題是,它給了我們對知識的焦慮,卻沒有給我們解藥。衝動的背後,是無盡的慾望,而沒有被滿足,從而產生了焦慮、抑鬱、悲傷等負面情緒。本書也許可以很好闡述為什麼我們當今社會會有這麼多欲望的產生,同時我們應該如何應對。

這本書的作者是美國知名記者:保羅·羅伯茨,他是美國《洛杉磯時報》《華盛頓郵報》《新共和》《滾石》等知名刊物的撰稿人。著有《石油的終結》《食物的終結》曾入圍美國國家雜誌獎、紐約公共圖書館伯恩斯坦海倫圖書獎。

02

是什麼引發了我們的衝動情緒?

為什麼你擁有的越多,反而越焦慮,越不快樂,根源在這裡

作者在這本書中帶我們暢遊了美國的社會、經濟、戰爭以及醫療等一系列廣泛的領域,全方位地闡明瞭我們如何變得沉迷於“最大化利潤”,併為之不擇手段。公司高管們只求厚利而全然不考慮社會影響;政治領導者不惜犧牲公眾利益來獲取迅速回報;消費者沉浸在個人化的世界中,使得集體行動幾乎不可能……

這一切所導致的最終結果就是:金融危機、醫療體系崩潰、環境惡化、政治癱瘓以及深刻且不斷增長的全社會的不滿情緒。我們的整個社會經濟體系成為一個巨大的引擎,它為個人、CEO們和政客們自私且短視的衝動服務,卻忽略了社會緊迫的、長遠的需求。

03

這一切背後的原因是:我們想要的東西並不是我們需要的東西。

"

大家好,這裡是小播讀書,今天我們要分享的這本書是《衝動的社會》。

為什麼你擁有的越多,反而越焦慮,越不快樂,根源在這裡

01

這本書的書名是“衝動的社會”,為什麼衝動?為什麼而衝動?

在今天快節奏高效率的社會中,焦慮是很多人的一種典型的負面心理。有人批評羅輯思維的問題是,它給了我們對知識的焦慮,卻沒有給我們解藥。衝動的背後,是無盡的慾望,而沒有被滿足,從而產生了焦慮、抑鬱、悲傷等負面情緒。本書也許可以很好闡述為什麼我們當今社會會有這麼多欲望的產生,同時我們應該如何應對。

這本書的作者是美國知名記者:保羅·羅伯茨,他是美國《洛杉磯時報》《華盛頓郵報》《新共和》《滾石》等知名刊物的撰稿人。著有《石油的終結》《食物的終結》曾入圍美國國家雜誌獎、紐約公共圖書館伯恩斯坦海倫圖書獎。

02

是什麼引發了我們的衝動情緒?

為什麼你擁有的越多,反而越焦慮,越不快樂,根源在這裡

作者在這本書中帶我們暢遊了美國的社會、經濟、戰爭以及醫療等一系列廣泛的領域,全方位地闡明瞭我們如何變得沉迷於“最大化利潤”,併為之不擇手段。公司高管們只求厚利而全然不考慮社會影響;政治領導者不惜犧牲公眾利益來獲取迅速回報;消費者沉浸在個人化的世界中,使得集體行動幾乎不可能……

這一切所導致的最終結果就是:金融危機、醫療體系崩潰、環境惡化、政治癱瘓以及深刻且不斷增長的全社會的不滿情緒。我們的整個社會經濟體系成為一個巨大的引擎,它為個人、CEO們和政客們自私且短視的衝動服務,卻忽略了社會緊迫的、長遠的需求。

03

這一切背後的原因是:我們想要的東西並不是我們需要的東西。

為什麼你擁有的越多,反而越焦慮,越不快樂,根源在這裡

《衝動的社會》對美國社會的現狀進行了廣泛而深入的描繪:美國已經完全屈服於“市場永遠正確”的意識形態。我們相信自己生活在一個被理性自由選擇所塑造的社會中。實際上,文化早已成為個人化衝動的傀儡,對合作、耐心以及自我犧牲的漠視讓我們的未來毫無希望。

這本書分為三個部分九個章節,其闡述的核心內容是:當今社會,我們越來越追求個人慾望的及時滿足而忽視了長期的責任。我們需要從這種狹隘的個人主義思想中解脫出來。

本書分為三個部分:

一:自我社會

二:鏡中的裂痕

三:我們的社會

作者分別從美國的社會、經濟和社會公共事業等各個方面分析和闡述了為什麼人們越來越追求效率優先,而忽視長期的利益和價值。在這個衝動的社會,我們過分強調對快樂和慾望的及時滿足,最終的產物卻是焦慮。

04

今天我們聊聊第一部分的內容

是越多越好嗎?

我們今天每部iPhone手機中都有一個語音工具Siri,它成立於2007年,後來被蘋果公司收購後被整合進蘋果操作系統中,為人們提高了各種語音服務,而且越來越智能。它可以讀短信、找餐館、報天氣、甚至還可以跟它對話聊天。隨著科技的發展,現在越來越多的人工智能軟硬件產品面世。它們提高了我們的工作和生活效率,激發了我們內心深處對效率的追求的快感。

以蘋果、谷歌、微軟等為代表的科技公司,它們鼓吹通過科技產品提高了我們的生產力,我們藉助這種生產力可以通過較少的努力,快速獲得最高水平的瞬時快感:即刻滿足

"

大家好,這裡是小播讀書,今天我們要分享的這本書是《衝動的社會》。

為什麼你擁有的越多,反而越焦慮,越不快樂,根源在這裡

01

這本書的書名是“衝動的社會”,為什麼衝動?為什麼而衝動?

在今天快節奏高效率的社會中,焦慮是很多人的一種典型的負面心理。有人批評羅輯思維的問題是,它給了我們對知識的焦慮,卻沒有給我們解藥。衝動的背後,是無盡的慾望,而沒有被滿足,從而產生了焦慮、抑鬱、悲傷等負面情緒。本書也許可以很好闡述為什麼我們當今社會會有這麼多欲望的產生,同時我們應該如何應對。

這本書的作者是美國知名記者:保羅·羅伯茨,他是美國《洛杉磯時報》《華盛頓郵報》《新共和》《滾石》等知名刊物的撰稿人。著有《石油的終結》《食物的終結》曾入圍美國國家雜誌獎、紐約公共圖書館伯恩斯坦海倫圖書獎。

02

是什麼引發了我們的衝動情緒?

為什麼你擁有的越多,反而越焦慮,越不快樂,根源在這裡

作者在這本書中帶我們暢遊了美國的社會、經濟、戰爭以及醫療等一系列廣泛的領域,全方位地闡明瞭我們如何變得沉迷於“最大化利潤”,併為之不擇手段。公司高管們只求厚利而全然不考慮社會影響;政治領導者不惜犧牲公眾利益來獲取迅速回報;消費者沉浸在個人化的世界中,使得集體行動幾乎不可能……

這一切所導致的最終結果就是:金融危機、醫療體系崩潰、環境惡化、政治癱瘓以及深刻且不斷增長的全社會的不滿情緒。我們的整個社會經濟體系成為一個巨大的引擎,它為個人、CEO們和政客們自私且短視的衝動服務,卻忽略了社會緊迫的、長遠的需求。

03

這一切背後的原因是:我們想要的東西並不是我們需要的東西。

為什麼你擁有的越多,反而越焦慮,越不快樂,根源在這裡

《衝動的社會》對美國社會的現狀進行了廣泛而深入的描繪:美國已經完全屈服於“市場永遠正確”的意識形態。我們相信自己生活在一個被理性自由選擇所塑造的社會中。實際上,文化早已成為個人化衝動的傀儡,對合作、耐心以及自我犧牲的漠視讓我們的未來毫無希望。

這本書分為三個部分九個章節,其闡述的核心內容是:當今社會,我們越來越追求個人慾望的及時滿足而忽視了長期的責任。我們需要從這種狹隘的個人主義思想中解脫出來。

本書分為三個部分:

一:自我社會

二:鏡中的裂痕

三:我們的社會

作者分別從美國的社會、經濟和社會公共事業等各個方面分析和闡述了為什麼人們越來越追求效率優先,而忽視長期的利益和價值。在這個衝動的社會,我們過分強調對快樂和慾望的及時滿足,最終的產物卻是焦慮。

04

今天我們聊聊第一部分的內容

是越多越好嗎?

我們今天每部iPhone手機中都有一個語音工具Siri,它成立於2007年,後來被蘋果公司收購後被整合進蘋果操作系統中,為人們提高了各種語音服務,而且越來越智能。它可以讀短信、找餐館、報天氣、甚至還可以跟它對話聊天。隨著科技的發展,現在越來越多的人工智能軟硬件產品面世。它們提高了我們的工作和生活效率,激發了我們內心深處對效率的追求的快感。

以蘋果、谷歌、微軟等為代表的科技公司,它們鼓吹通過科技產品提高了我們的生產力,我們藉助這種生產力可以通過較少的努力,快速獲得最高水平的瞬時快感:即刻滿足

為什麼你擁有的越多,反而越焦慮,越不快樂,根源在這裡

05

對於經濟學而已,亞當·斯密對生產力的描述是:它是一種以效用的最大化、成本的削減和提高人們的生存能力為前提的一種能力。比如單位糧食產出所消耗的勞動力時間更短,這是一種生產力提升的表現。但當前科技產品給我們帶來的生產力提升顯然不是傳統意義上的生產力,它是一種新的、更個人的生產力。

從某種意義上講,這種生產力也非常重要。因為它為全世界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效益,蘋果公司的市值超過了任何一個石油公司,雖然石油能極大地提升我們的生產力。

"

大家好,這裡是小播讀書,今天我們要分享的這本書是《衝動的社會》。

為什麼你擁有的越多,反而越焦慮,越不快樂,根源在這裡

01

這本書的書名是“衝動的社會”,為什麼衝動?為什麼而衝動?

在今天快節奏高效率的社會中,焦慮是很多人的一種典型的負面心理。有人批評羅輯思維的問題是,它給了我們對知識的焦慮,卻沒有給我們解藥。衝動的背後,是無盡的慾望,而沒有被滿足,從而產生了焦慮、抑鬱、悲傷等負面情緒。本書也許可以很好闡述為什麼我們當今社會會有這麼多欲望的產生,同時我們應該如何應對。

這本書的作者是美國知名記者:保羅·羅伯茨,他是美國《洛杉磯時報》《華盛頓郵報》《新共和》《滾石》等知名刊物的撰稿人。著有《石油的終結》《食物的終結》曾入圍美國國家雜誌獎、紐約公共圖書館伯恩斯坦海倫圖書獎。

02

是什麼引發了我們的衝動情緒?

為什麼你擁有的越多,反而越焦慮,越不快樂,根源在這裡

作者在這本書中帶我們暢遊了美國的社會、經濟、戰爭以及醫療等一系列廣泛的領域,全方位地闡明瞭我們如何變得沉迷於“最大化利潤”,併為之不擇手段。公司高管們只求厚利而全然不考慮社會影響;政治領導者不惜犧牲公眾利益來獲取迅速回報;消費者沉浸在個人化的世界中,使得集體行動幾乎不可能……

這一切所導致的最終結果就是:金融危機、醫療體系崩潰、環境惡化、政治癱瘓以及深刻且不斷增長的全社會的不滿情緒。我們的整個社會經濟體系成為一個巨大的引擎,它為個人、CEO們和政客們自私且短視的衝動服務,卻忽略了社會緊迫的、長遠的需求。

03

這一切背後的原因是:我們想要的東西並不是我們需要的東西。

為什麼你擁有的越多,反而越焦慮,越不快樂,根源在這裡

《衝動的社會》對美國社會的現狀進行了廣泛而深入的描繪:美國已經完全屈服於“市場永遠正確”的意識形態。我們相信自己生活在一個被理性自由選擇所塑造的社會中。實際上,文化早已成為個人化衝動的傀儡,對合作、耐心以及自我犧牲的漠視讓我們的未來毫無希望。

這本書分為三個部分九個章節,其闡述的核心內容是:當今社會,我們越來越追求個人慾望的及時滿足而忽視了長期的責任。我們需要從這種狹隘的個人主義思想中解脫出來。

本書分為三個部分:

一:自我社會

二:鏡中的裂痕

三:我們的社會

作者分別從美國的社會、經濟和社會公共事業等各個方面分析和闡述了為什麼人們越來越追求效率優先,而忽視長期的利益和價值。在這個衝動的社會,我們過分強調對快樂和慾望的及時滿足,最終的產物卻是焦慮。

04

今天我們聊聊第一部分的內容

是越多越好嗎?

我們今天每部iPhone手機中都有一個語音工具Siri,它成立於2007年,後來被蘋果公司收購後被整合進蘋果操作系統中,為人們提高了各種語音服務,而且越來越智能。它可以讀短信、找餐館、報天氣、甚至還可以跟它對話聊天。隨著科技的發展,現在越來越多的人工智能軟硬件產品面世。它們提高了我們的工作和生活效率,激發了我們內心深處對效率的追求的快感。

以蘋果、谷歌、微軟等為代表的科技公司,它們鼓吹通過科技產品提高了我們的生產力,我們藉助這種生產力可以通過較少的努力,快速獲得最高水平的瞬時快感:即刻滿足

為什麼你擁有的越多,反而越焦慮,越不快樂,根源在這裡

05

對於經濟學而已,亞當·斯密對生產力的描述是:它是一種以效用的最大化、成本的削減和提高人們的生存能力為前提的一種能力。比如單位糧食產出所消耗的勞動力時間更短,這是一種生產力提升的表現。但當前科技產品給我們帶來的生產力提升顯然不是傳統意義上的生產力,它是一種新的、更個人的生產力。

從某種意義上講,這種生產力也非常重要。因為它為全世界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效益,蘋果公司的市值超過了任何一個石油公司,雖然石油能極大地提升我們的生產力。

為什麼你擁有的越多,反而越焦慮,越不快樂,根源在這裡

我們對科技產品和趨勢的狂熱追逐,和對更高效率和更高生產力的追逐,正是這個衝動的社會的核心,也是本書的出發點。

美國曾是一個工業生產大國,20世紀20年代,福特公司通過新的生產技術的創新,給汽車產業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重塑了美國經過也影響了世界汽車產業的發展,讓每個普通家庭都能擁有汽車,但一個世紀以後,隨時經濟和技術的發展,美國從一個生產大國已經變成一個消費大國。這個過程是怎麼發生的呢?

06

20世紀早期的汽車行業,每個家庭已經擁有了一輛汽車,而且當時汽車非常耐用,經常是用壞了再維修之後還繼續使用。這樣一來,汽車產業就出現了一個問題,人們的汽車購買意願就下降了。該怎麼辦呢?汽車廠商有兩條路可以選擇。

"

大家好,這裡是小播讀書,今天我們要分享的這本書是《衝動的社會》。

為什麼你擁有的越多,反而越焦慮,越不快樂,根源在這裡

01

這本書的書名是“衝動的社會”,為什麼衝動?為什麼而衝動?

在今天快節奏高效率的社會中,焦慮是很多人的一種典型的負面心理。有人批評羅輯思維的問題是,它給了我們對知識的焦慮,卻沒有給我們解藥。衝動的背後,是無盡的慾望,而沒有被滿足,從而產生了焦慮、抑鬱、悲傷等負面情緒。本書也許可以很好闡述為什麼我們當今社會會有這麼多欲望的產生,同時我們應該如何應對。

這本書的作者是美國知名記者:保羅·羅伯茨,他是美國《洛杉磯時報》《華盛頓郵報》《新共和》《滾石》等知名刊物的撰稿人。著有《石油的終結》《食物的終結》曾入圍美國國家雜誌獎、紐約公共圖書館伯恩斯坦海倫圖書獎。

02

是什麼引發了我們的衝動情緒?

為什麼你擁有的越多,反而越焦慮,越不快樂,根源在這裡

作者在這本書中帶我們暢遊了美國的社會、經濟、戰爭以及醫療等一系列廣泛的領域,全方位地闡明瞭我們如何變得沉迷於“最大化利潤”,併為之不擇手段。公司高管們只求厚利而全然不考慮社會影響;政治領導者不惜犧牲公眾利益來獲取迅速回報;消費者沉浸在個人化的世界中,使得集體行動幾乎不可能……

這一切所導致的最終結果就是:金融危機、醫療體系崩潰、環境惡化、政治癱瘓以及深刻且不斷增長的全社會的不滿情緒。我們的整個社會經濟體系成為一個巨大的引擎,它為個人、CEO們和政客們自私且短視的衝動服務,卻忽略了社會緊迫的、長遠的需求。

03

這一切背後的原因是:我們想要的東西並不是我們需要的東西。

為什麼你擁有的越多,反而越焦慮,越不快樂,根源在這裡

《衝動的社會》對美國社會的現狀進行了廣泛而深入的描繪:美國已經完全屈服於“市場永遠正確”的意識形態。我們相信自己生活在一個被理性自由選擇所塑造的社會中。實際上,文化早已成為個人化衝動的傀儡,對合作、耐心以及自我犧牲的漠視讓我們的未來毫無希望。

這本書分為三個部分九個章節,其闡述的核心內容是:當今社會,我們越來越追求個人慾望的及時滿足而忽視了長期的責任。我們需要從這種狹隘的個人主義思想中解脫出來。

本書分為三個部分:

一:自我社會

二:鏡中的裂痕

三:我們的社會

作者分別從美國的社會、經濟和社會公共事業等各個方面分析和闡述了為什麼人們越來越追求效率優先,而忽視長期的利益和價值。在這個衝動的社會,我們過分強調對快樂和慾望的及時滿足,最終的產物卻是焦慮。

04

今天我們聊聊第一部分的內容

是越多越好嗎?

我們今天每部iPhone手機中都有一個語音工具Siri,它成立於2007年,後來被蘋果公司收購後被整合進蘋果操作系統中,為人們提高了各種語音服務,而且越來越智能。它可以讀短信、找餐館、報天氣、甚至還可以跟它對話聊天。隨著科技的發展,現在越來越多的人工智能軟硬件產品面世。它們提高了我們的工作和生活效率,激發了我們內心深處對效率的追求的快感。

以蘋果、谷歌、微軟等為代表的科技公司,它們鼓吹通過科技產品提高了我們的生產力,我們藉助這種生產力可以通過較少的努力,快速獲得最高水平的瞬時快感:即刻滿足

為什麼你擁有的越多,反而越焦慮,越不快樂,根源在這裡

05

對於經濟學而已,亞當·斯密對生產力的描述是:它是一種以效用的最大化、成本的削減和提高人們的生存能力為前提的一種能力。比如單位糧食產出所消耗的勞動力時間更短,這是一種生產力提升的表現。但當前科技產品給我們帶來的生產力提升顯然不是傳統意義上的生產力,它是一種新的、更個人的生產力。

從某種意義上講,這種生產力也非常重要。因為它為全世界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效益,蘋果公司的市值超過了任何一個石油公司,雖然石油能極大地提升我們的生產力。

為什麼你擁有的越多,反而越焦慮,越不快樂,根源在這裡

我們對科技產品和趨勢的狂熱追逐,和對更高效率和更高生產力的追逐,正是這個衝動的社會的核心,也是本書的出發點。

美國曾是一個工業生產大國,20世紀20年代,福特公司通過新的生產技術的創新,給汽車產業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重塑了美國經過也影響了世界汽車產業的發展,讓每個普通家庭都能擁有汽車,但一個世紀以後,隨時經濟和技術的發展,美國從一個生產大國已經變成一個消費大國。這個過程是怎麼發生的呢?

06

20世紀早期的汽車行業,每個家庭已經擁有了一輛汽車,而且當時汽車非常耐用,經常是用壞了再維修之後還繼續使用。這樣一來,汽車產業就出現了一個問題,人們的汽車購買意願就下降了。該怎麼辦呢?汽車廠商有兩條路可以選擇。

為什麼你擁有的越多,反而越焦慮,越不快樂,根源在這裡

1:要麼大幅削減產量;

2:要麼勸說人們購買和使用更多的個人權利,也就是刺激消費者的購買慾望。

亨利·福特是農民出身,不擅長華麗的包裝和營銷,他們擅長生產經久賴用的汽車,但是通用汽車公司總裁斯隆生長於富裕家庭,受過良好的教育,習慣了高標準的生活。通用汽車公司選擇了第二條路,他們將重心放到如何勸說消費者,讓他們可以更開心購買更多的汽車。通用汽車公司採用了兩個策略。

"

大家好,這裡是小播讀書,今天我們要分享的這本書是《衝動的社會》。

為什麼你擁有的越多,反而越焦慮,越不快樂,根源在這裡

01

這本書的書名是“衝動的社會”,為什麼衝動?為什麼而衝動?

在今天快節奏高效率的社會中,焦慮是很多人的一種典型的負面心理。有人批評羅輯思維的問題是,它給了我們對知識的焦慮,卻沒有給我們解藥。衝動的背後,是無盡的慾望,而沒有被滿足,從而產生了焦慮、抑鬱、悲傷等負面情緒。本書也許可以很好闡述為什麼我們當今社會會有這麼多欲望的產生,同時我們應該如何應對。

這本書的作者是美國知名記者:保羅·羅伯茨,他是美國《洛杉磯時報》《華盛頓郵報》《新共和》《滾石》等知名刊物的撰稿人。著有《石油的終結》《食物的終結》曾入圍美國國家雜誌獎、紐約公共圖書館伯恩斯坦海倫圖書獎。

02

是什麼引發了我們的衝動情緒?

為什麼你擁有的越多,反而越焦慮,越不快樂,根源在這裡

作者在這本書中帶我們暢遊了美國的社會、經濟、戰爭以及醫療等一系列廣泛的領域,全方位地闡明瞭我們如何變得沉迷於“最大化利潤”,併為之不擇手段。公司高管們只求厚利而全然不考慮社會影響;政治領導者不惜犧牲公眾利益來獲取迅速回報;消費者沉浸在個人化的世界中,使得集體行動幾乎不可能……

這一切所導致的最終結果就是:金融危機、醫療體系崩潰、環境惡化、政治癱瘓以及深刻且不斷增長的全社會的不滿情緒。我們的整個社會經濟體系成為一個巨大的引擎,它為個人、CEO們和政客們自私且短視的衝動服務,卻忽略了社會緊迫的、長遠的需求。

03

這一切背後的原因是:我們想要的東西並不是我們需要的東西。

為什麼你擁有的越多,反而越焦慮,越不快樂,根源在這裡

《衝動的社會》對美國社會的現狀進行了廣泛而深入的描繪:美國已經完全屈服於“市場永遠正確”的意識形態。我們相信自己生活在一個被理性自由選擇所塑造的社會中。實際上,文化早已成為個人化衝動的傀儡,對合作、耐心以及自我犧牲的漠視讓我們的未來毫無希望。

這本書分為三個部分九個章節,其闡述的核心內容是:當今社會,我們越來越追求個人慾望的及時滿足而忽視了長期的責任。我們需要從這種狹隘的個人主義思想中解脫出來。

本書分為三個部分:

一:自我社會

二:鏡中的裂痕

三:我們的社會

作者分別從美國的社會、經濟和社會公共事業等各個方面分析和闡述了為什麼人們越來越追求效率優先,而忽視長期的利益和價值。在這個衝動的社會,我們過分強調對快樂和慾望的及時滿足,最終的產物卻是焦慮。

04

今天我們聊聊第一部分的內容

是越多越好嗎?

我們今天每部iPhone手機中都有一個語音工具Siri,它成立於2007年,後來被蘋果公司收購後被整合進蘋果操作系統中,為人們提高了各種語音服務,而且越來越智能。它可以讀短信、找餐館、報天氣、甚至還可以跟它對話聊天。隨著科技的發展,現在越來越多的人工智能軟硬件產品面世。它們提高了我們的工作和生活效率,激發了我們內心深處對效率的追求的快感。

以蘋果、谷歌、微軟等為代表的科技公司,它們鼓吹通過科技產品提高了我們的生產力,我們藉助這種生產力可以通過較少的努力,快速獲得最高水平的瞬時快感:即刻滿足

為什麼你擁有的越多,反而越焦慮,越不快樂,根源在這裡

05

對於經濟學而已,亞當·斯密對生產力的描述是:它是一種以效用的最大化、成本的削減和提高人們的生存能力為前提的一種能力。比如單位糧食產出所消耗的勞動力時間更短,這是一種生產力提升的表現。但當前科技產品給我們帶來的生產力提升顯然不是傳統意義上的生產力,它是一種新的、更個人的生產力。

從某種意義上講,這種生產力也非常重要。因為它為全世界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效益,蘋果公司的市值超過了任何一個石油公司,雖然石油能極大地提升我們的生產力。

為什麼你擁有的越多,反而越焦慮,越不快樂,根源在這裡

我們對科技產品和趨勢的狂熱追逐,和對更高效率和更高生產力的追逐,正是這個衝動的社會的核心,也是本書的出發點。

美國曾是一個工業生產大國,20世紀20年代,福特公司通過新的生產技術的創新,給汽車產業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重塑了美國經過也影響了世界汽車產業的發展,讓每個普通家庭都能擁有汽車,但一個世紀以後,隨時經濟和技術的發展,美國從一個生產大國已經變成一個消費大國。這個過程是怎麼發生的呢?

06

20世紀早期的汽車行業,每個家庭已經擁有了一輛汽車,而且當時汽車非常耐用,經常是用壞了再維修之後還繼續使用。這樣一來,汽車產業就出現了一個問題,人們的汽車購買意願就下降了。該怎麼辦呢?汽車廠商有兩條路可以選擇。

為什麼你擁有的越多,反而越焦慮,越不快樂,根源在這裡

1:要麼大幅削減產量;

2:要麼勸說人們購買和使用更多的個人權利,也就是刺激消費者的購買慾望。

亨利·福特是農民出身,不擅長華麗的包裝和營銷,他們擅長生產經久賴用的汽車,但是通用汽車公司總裁斯隆生長於富裕家庭,受過良好的教育,習慣了高標準的生活。通用汽車公司選擇了第二條路,他們將重心放到如何勸說消費者,讓他們可以更開心購買更多的汽車。通用汽車公司採用了兩個策略。

為什麼你擁有的越多,反而越焦慮,越不快樂,根源在這裡

1:推出了一個嶄新的服務,可以通過銀行提供便宜的消費者貸款來購買,刺激了低收入人群的購買能力;

2:斯隆向消費者提供了一條可以永不停息地提高自身地位的通道,通過一系列的商業包裝,將汽車打造成為了一個生活品味和社會地位的象徵的商品。一種稱之為“炫耀性消費”的策略。

07

實際上,福特公司所遵循的是一種生產者經濟,而通用公司遵循的是一種新的消費經濟,每個人都可以通過不斷購買升級換代的產品,來追求更高層次的情感滿足。

這種衝動和慾望並不是斯隆發明和生產出來的。我們喜新厭舊的特性可以說是人類祖先遺留下來的基因。在我們生存的世界裡,個人的生存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個人與集體的權力關係,因此社會地位是一種非常重要的武器,而新消費經濟正是利用了這種武器。

心理分析師們曾將這種消費經濟描述為一種以影響消費者心理為前提的經濟驅動模式。它們通過影響消費者心理來售賣它們的產品。

"

大家好,這裡是小播讀書,今天我們要分享的這本書是《衝動的社會》。

為什麼你擁有的越多,反而越焦慮,越不快樂,根源在這裡

01

這本書的書名是“衝動的社會”,為什麼衝動?為什麼而衝動?

在今天快節奏高效率的社會中,焦慮是很多人的一種典型的負面心理。有人批評羅輯思維的問題是,它給了我們對知識的焦慮,卻沒有給我們解藥。衝動的背後,是無盡的慾望,而沒有被滿足,從而產生了焦慮、抑鬱、悲傷等負面情緒。本書也許可以很好闡述為什麼我們當今社會會有這麼多欲望的產生,同時我們應該如何應對。

這本書的作者是美國知名記者:保羅·羅伯茨,他是美國《洛杉磯時報》《華盛頓郵報》《新共和》《滾石》等知名刊物的撰稿人。著有《石油的終結》《食物的終結》曾入圍美國國家雜誌獎、紐約公共圖書館伯恩斯坦海倫圖書獎。

02

是什麼引發了我們的衝動情緒?

為什麼你擁有的越多,反而越焦慮,越不快樂,根源在這裡

作者在這本書中帶我們暢遊了美國的社會、經濟、戰爭以及醫療等一系列廣泛的領域,全方位地闡明瞭我們如何變得沉迷於“最大化利潤”,併為之不擇手段。公司高管們只求厚利而全然不考慮社會影響;政治領導者不惜犧牲公眾利益來獲取迅速回報;消費者沉浸在個人化的世界中,使得集體行動幾乎不可能……

這一切所導致的最終結果就是:金融危機、醫療體系崩潰、環境惡化、政治癱瘓以及深刻且不斷增長的全社會的不滿情緒。我們的整個社會經濟體系成為一個巨大的引擎,它為個人、CEO們和政客們自私且短視的衝動服務,卻忽略了社會緊迫的、長遠的需求。

03

這一切背後的原因是:我們想要的東西並不是我們需要的東西。

為什麼你擁有的越多,反而越焦慮,越不快樂,根源在這裡

《衝動的社會》對美國社會的現狀進行了廣泛而深入的描繪:美國已經完全屈服於“市場永遠正確”的意識形態。我們相信自己生活在一個被理性自由選擇所塑造的社會中。實際上,文化早已成為個人化衝動的傀儡,對合作、耐心以及自我犧牲的漠視讓我們的未來毫無希望。

這本書分為三個部分九個章節,其闡述的核心內容是:當今社會,我們越來越追求個人慾望的及時滿足而忽視了長期的責任。我們需要從這種狹隘的個人主義思想中解脫出來。

本書分為三個部分:

一:自我社會

二:鏡中的裂痕

三:我們的社會

作者分別從美國的社會、經濟和社會公共事業等各個方面分析和闡述了為什麼人們越來越追求效率優先,而忽視長期的利益和價值。在這個衝動的社會,我們過分強調對快樂和慾望的及時滿足,最終的產物卻是焦慮。

04

今天我們聊聊第一部分的內容

是越多越好嗎?

我們今天每部iPhone手機中都有一個語音工具Siri,它成立於2007年,後來被蘋果公司收購後被整合進蘋果操作系統中,為人們提高了各種語音服務,而且越來越智能。它可以讀短信、找餐館、報天氣、甚至還可以跟它對話聊天。隨著科技的發展,現在越來越多的人工智能軟硬件產品面世。它們提高了我們的工作和生活效率,激發了我們內心深處對效率的追求的快感。

以蘋果、谷歌、微軟等為代表的科技公司,它們鼓吹通過科技產品提高了我們的生產力,我們藉助這種生產力可以通過較少的努力,快速獲得最高水平的瞬時快感:即刻滿足

為什麼你擁有的越多,反而越焦慮,越不快樂,根源在這裡

05

對於經濟學而已,亞當·斯密對生產力的描述是:它是一種以效用的最大化、成本的削減和提高人們的生存能力為前提的一種能力。比如單位糧食產出所消耗的勞動力時間更短,這是一種生產力提升的表現。但當前科技產品給我們帶來的生產力提升顯然不是傳統意義上的生產力,它是一種新的、更個人的生產力。

從某種意義上講,這種生產力也非常重要。因為它為全世界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效益,蘋果公司的市值超過了任何一個石油公司,雖然石油能極大地提升我們的生產力。

為什麼你擁有的越多,反而越焦慮,越不快樂,根源在這裡

我們對科技產品和趨勢的狂熱追逐,和對更高效率和更高生產力的追逐,正是這個衝動的社會的核心,也是本書的出發點。

美國曾是一個工業生產大國,20世紀20年代,福特公司通過新的生產技術的創新,給汽車產業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重塑了美國經過也影響了世界汽車產業的發展,讓每個普通家庭都能擁有汽車,但一個世紀以後,隨時經濟和技術的發展,美國從一個生產大國已經變成一個消費大國。這個過程是怎麼發生的呢?

06

20世紀早期的汽車行業,每個家庭已經擁有了一輛汽車,而且當時汽車非常耐用,經常是用壞了再維修之後還繼續使用。這樣一來,汽車產業就出現了一個問題,人們的汽車購買意願就下降了。該怎麼辦呢?汽車廠商有兩條路可以選擇。

為什麼你擁有的越多,反而越焦慮,越不快樂,根源在這裡

1:要麼大幅削減產量;

2:要麼勸說人們購買和使用更多的個人權利,也就是刺激消費者的購買慾望。

亨利·福特是農民出身,不擅長華麗的包裝和營銷,他們擅長生產經久賴用的汽車,但是通用汽車公司總裁斯隆生長於富裕家庭,受過良好的教育,習慣了高標準的生活。通用汽車公司選擇了第二條路,他們將重心放到如何勸說消費者,讓他們可以更開心購買更多的汽車。通用汽車公司採用了兩個策略。

為什麼你擁有的越多,反而越焦慮,越不快樂,根源在這裡

1:推出了一個嶄新的服務,可以通過銀行提供便宜的消費者貸款來購買,刺激了低收入人群的購買能力;

2:斯隆向消費者提供了一條可以永不停息地提高自身地位的通道,通過一系列的商業包裝,將汽車打造成為了一個生活品味和社會地位的象徵的商品。一種稱之為“炫耀性消費”的策略。

07

實際上,福特公司所遵循的是一種生產者經濟,而通用公司遵循的是一種新的消費經濟,每個人都可以通過不斷購買升級換代的產品,來追求更高層次的情感滿足。

這種衝動和慾望並不是斯隆發明和生產出來的。我們喜新厭舊的特性可以說是人類祖先遺留下來的基因。在我們生存的世界裡,個人的生存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個人與集體的權力關係,因此社會地位是一種非常重要的武器,而新消費經濟正是利用了這種武器。

心理分析師們曾將這種消費經濟描述為一種以影響消費者心理為前提的經濟驅動模式。它們通過影響消費者心理來售賣它們的產品。

為什麼你擁有的越多,反而越焦慮,越不快樂,根源在這裡

今天的中國,隨著中產階級的崛起,商家們通過影響消費者的心理,通過售賣“焦慮”來銷售他們的服務。今天的我們,通過不斷更好升級電子產品、化妝品、家用電器甚至住房和生活伴侶來滿足我們追蹤新鮮事物的衝動和慾望,這便是這個衝動的社會所形成的根本原因。它是一種消費者經濟驅動下的結果。

08

在這種環境的影響下,表面上我們都是以消費者為中心,消費者擁有極大的選擇權,但實際上導致了小部分富人和大部分窮人的財富差距越拉越大,而我們發現市面上的大部分產品其實並不是我們真正所需要的。

"

大家好,這裡是小播讀書,今天我們要分享的這本書是《衝動的社會》。

為什麼你擁有的越多,反而越焦慮,越不快樂,根源在這裡

01

這本書的書名是“衝動的社會”,為什麼衝動?為什麼而衝動?

在今天快節奏高效率的社會中,焦慮是很多人的一種典型的負面心理。有人批評羅輯思維的問題是,它給了我們對知識的焦慮,卻沒有給我們解藥。衝動的背後,是無盡的慾望,而沒有被滿足,從而產生了焦慮、抑鬱、悲傷等負面情緒。本書也許可以很好闡述為什麼我們當今社會會有這麼多欲望的產生,同時我們應該如何應對。

這本書的作者是美國知名記者:保羅·羅伯茨,他是美國《洛杉磯時報》《華盛頓郵報》《新共和》《滾石》等知名刊物的撰稿人。著有《石油的終結》《食物的終結》曾入圍美國國家雜誌獎、紐約公共圖書館伯恩斯坦海倫圖書獎。

02

是什麼引發了我們的衝動情緒?

為什麼你擁有的越多,反而越焦慮,越不快樂,根源在這裡

作者在這本書中帶我們暢遊了美國的社會、經濟、戰爭以及醫療等一系列廣泛的領域,全方位地闡明瞭我們如何變得沉迷於“最大化利潤”,併為之不擇手段。公司高管們只求厚利而全然不考慮社會影響;政治領導者不惜犧牲公眾利益來獲取迅速回報;消費者沉浸在個人化的世界中,使得集體行動幾乎不可能……

這一切所導致的最終結果就是:金融危機、醫療體系崩潰、環境惡化、政治癱瘓以及深刻且不斷增長的全社會的不滿情緒。我們的整個社會經濟體系成為一個巨大的引擎,它為個人、CEO們和政客們自私且短視的衝動服務,卻忽略了社會緊迫的、長遠的需求。

03

這一切背後的原因是:我們想要的東西並不是我們需要的東西。

為什麼你擁有的越多,反而越焦慮,越不快樂,根源在這裡

《衝動的社會》對美國社會的現狀進行了廣泛而深入的描繪:美國已經完全屈服於“市場永遠正確”的意識形態。我們相信自己生活在一個被理性自由選擇所塑造的社會中。實際上,文化早已成為個人化衝動的傀儡,對合作、耐心以及自我犧牲的漠視讓我們的未來毫無希望。

這本書分為三個部分九個章節,其闡述的核心內容是:當今社會,我們越來越追求個人慾望的及時滿足而忽視了長期的責任。我們需要從這種狹隘的個人主義思想中解脫出來。

本書分為三個部分:

一:自我社會

二:鏡中的裂痕

三:我們的社會

作者分別從美國的社會、經濟和社會公共事業等各個方面分析和闡述了為什麼人們越來越追求效率優先,而忽視長期的利益和價值。在這個衝動的社會,我們過分強調對快樂和慾望的及時滿足,最終的產物卻是焦慮。

04

今天我們聊聊第一部分的內容

是越多越好嗎?

我們今天每部iPhone手機中都有一個語音工具Siri,它成立於2007年,後來被蘋果公司收購後被整合進蘋果操作系統中,為人們提高了各種語音服務,而且越來越智能。它可以讀短信、找餐館、報天氣、甚至還可以跟它對話聊天。隨著科技的發展,現在越來越多的人工智能軟硬件產品面世。它們提高了我們的工作和生活效率,激發了我們內心深處對效率的追求的快感。

以蘋果、谷歌、微軟等為代表的科技公司,它們鼓吹通過科技產品提高了我們的生產力,我們藉助這種生產力可以通過較少的努力,快速獲得最高水平的瞬時快感:即刻滿足

為什麼你擁有的越多,反而越焦慮,越不快樂,根源在這裡

05

對於經濟學而已,亞當·斯密對生產力的描述是:它是一種以效用的最大化、成本的削減和提高人們的生存能力為前提的一種能力。比如單位糧食產出所消耗的勞動力時間更短,這是一種生產力提升的表現。但當前科技產品給我們帶來的生產力提升顯然不是傳統意義上的生產力,它是一種新的、更個人的生產力。

從某種意義上講,這種生產力也非常重要。因為它為全世界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效益,蘋果公司的市值超過了任何一個石油公司,雖然石油能極大地提升我們的生產力。

為什麼你擁有的越多,反而越焦慮,越不快樂,根源在這裡

我們對科技產品和趨勢的狂熱追逐,和對更高效率和更高生產力的追逐,正是這個衝動的社會的核心,也是本書的出發點。

美國曾是一個工業生產大國,20世紀20年代,福特公司通過新的生產技術的創新,給汽車產業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重塑了美國經過也影響了世界汽車產業的發展,讓每個普通家庭都能擁有汽車,但一個世紀以後,隨時經濟和技術的發展,美國從一個生產大國已經變成一個消費大國。這個過程是怎麼發生的呢?

06

20世紀早期的汽車行業,每個家庭已經擁有了一輛汽車,而且當時汽車非常耐用,經常是用壞了再維修之後還繼續使用。這樣一來,汽車產業就出現了一個問題,人們的汽車購買意願就下降了。該怎麼辦呢?汽車廠商有兩條路可以選擇。

為什麼你擁有的越多,反而越焦慮,越不快樂,根源在這裡

1:要麼大幅削減產量;

2:要麼勸說人們購買和使用更多的個人權利,也就是刺激消費者的購買慾望。

亨利·福特是農民出身,不擅長華麗的包裝和營銷,他們擅長生產經久賴用的汽車,但是通用汽車公司總裁斯隆生長於富裕家庭,受過良好的教育,習慣了高標準的生活。通用汽車公司選擇了第二條路,他們將重心放到如何勸說消費者,讓他們可以更開心購買更多的汽車。通用汽車公司採用了兩個策略。

為什麼你擁有的越多,反而越焦慮,越不快樂,根源在這裡

1:推出了一個嶄新的服務,可以通過銀行提供便宜的消費者貸款來購買,刺激了低收入人群的購買能力;

2:斯隆向消費者提供了一條可以永不停息地提高自身地位的通道,通過一系列的商業包裝,將汽車打造成為了一個生活品味和社會地位的象徵的商品。一種稱之為“炫耀性消費”的策略。

07

實際上,福特公司所遵循的是一種生產者經濟,而通用公司遵循的是一種新的消費經濟,每個人都可以通過不斷購買升級換代的產品,來追求更高層次的情感滿足。

這種衝動和慾望並不是斯隆發明和生產出來的。我們喜新厭舊的特性可以說是人類祖先遺留下來的基因。在我們生存的世界裡,個人的生存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個人與集體的權力關係,因此社會地位是一種非常重要的武器,而新消費經濟正是利用了這種武器。

心理分析師們曾將這種消費經濟描述為一種以影響消費者心理為前提的經濟驅動模式。它們通過影響消費者心理來售賣它們的產品。

為什麼你擁有的越多,反而越焦慮,越不快樂,根源在這裡

今天的中國,隨著中產階級的崛起,商家們通過影響消費者的心理,通過售賣“焦慮”來銷售他們的服務。今天的我們,通過不斷更好升級電子產品、化妝品、家用電器甚至住房和生活伴侶來滿足我們追蹤新鮮事物的衝動和慾望,這便是這個衝動的社會所形成的根本原因。它是一種消費者經濟驅動下的結果。

08

在這種環境的影響下,表面上我們都是以消費者為中心,消費者擁有極大的選擇權,但實際上導致了小部分富人和大部分窮人的財富差距越拉越大,而我們發現市面上的大部分產品其實並不是我們真正所需要的。

為什麼你擁有的越多,反而越焦慮,越不快樂,根源在這裡

消費者們根本沒辦法安全、可持續地使用這種權力。商家為消費者提供了越來越的商品,讓他們付出了高額的代價,在這種趨勢演變下,我們的經濟出現了危險的失衡。我們漸漸認識到了這樣一個事實:不管我們花多少錢,不管我們如何精細地修飾自我,不管我們達到多高的水平,我們永遠有更高的目標需要實現,永遠有下一次升級在等著我們。

這種永不停歇的追求讓我們深感不安。

隨著人們對物質主義價值觀的認可,社會中的每個人會變得更加個人主義,而更不願意支持傳統的集體主義制度和價值觀。但是當消費者狂熱追求個人主義和權力時,這自然會損害整個社會的利益。比如汽車數量的增速已經遠遠超過了道路的承載能力,同時還導致了大氣汙染、噪音汙染等一系列公共和環境問題。

好了,今天的內容就是這些,小播將繼續分享這本書後續的精彩內容,如果喜歡我的文章,請關注“小播讀書”或分享給您的朋友,謝謝。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