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現場║書家 貳臣 誰是“神筆王鐸”

書法 王鐸 藝術 草書 杭州日報藝術典藏 杭州日報藝術典藏 2017-09-10

記者 鄭成航

9月2日,浙江美術館重新開館後的第一個週末,一場書法大展點燃了杭州人的藝術熱情,甚至吸引了各地書法愛好者不辭辛勞地趕來。擁有如此巨大吸引力的,只能是那位“神筆王鐸”。“健筆蟠龍——王鐸作品展” 共展出王鐸書畫作品50多件,共分三個板塊,一是王鐸的臨帖作品,二是王鐸的創作,三是其繪畫。為何王鐸展能引起如此之大的反響,他的字究竟好在哪裡?

藝術現場║書家 貳臣 誰是“神筆王鐸”

王鐸像

勤奮而又任性的臨摹者

展覽的第一個板塊就是王鐸的臨帖作品。在書法史上,王鐸是以臨帖勤奮著稱的書家,同時期的倪後瞻評論王鐸寫字的節奏,是“一日臨帖,一日應請索”,即一天臨摹,一天創作應酬,這樣的節奏延續終生。時至今日,王鐸留下了近300件臨作。如果對這些作品進行統計,可以發現他的取法範圍包含了接近100位書法家(包括無名氏)的作品,今天所知的宋代以至明末清初的刻帖,王鐸都曾學習過,這樣的廣度是前所未有的。

藝術現場║書家 貳臣 誰是“神筆王鐸”

臨張芝《冠軍帖》

浙江大學教授薛龍春在講座中說道:“從某種程度來說,他的臨摹帶有一種炫耀性。”的確,王鐸的許多臨帖作品,可以說太不“像”臨摹了。王鐸經常毫不理會“察之者貴精,擬之者貴似”的古訓。他的臨作較之原帖,在用筆、結構、章法乃至文字內容等方面都會有顛覆性的改變。比如展覽中臨摹《冠軍帖》的立軸,原本不足一尺的小信札被硬生生寫成了2米來長的立軸,原本輕快、飄逸的小行草被王鐸練成了鋼筋鐵骨的大字。如果你足夠仔細,就會發現寫到第三行時,王鐸似乎已經連文字內容都不在乎了,直接寫串帖了。

藝術現場║書家 貳臣 誰是“神筆王鐸”

臨《汝帖》

巨軸狂熱愛好者 自媒體行家

臨摹的時候不管字帖的感受,王鐸的手札、日記也很特別,比如把日記寫到兩三米長。展覽中的一件王鐸自作文“吾洛與津為寇破”寫道:“吾洛與津為寇破,幸在山岩,渡河南行,雪冰澀粳。及至白門,亂寢復逮。 中琴書如蝸牛角。丈夫何地不可棲,龍湫雁宕可為菟裘之處。”寫的是逃難途中的艱辛。

這一條幅,內容並不合乎詩格,又非臨帖,卻是一篇長短有致的記敘小文。何不將其視為王鐸寫給王鐸的“文語”呢?“文語”,為王鐸所創。它本身是日記、信札或贈予他人之言,只不過寫在了扇面,或者立軸長卷上。

相較一般人,王鐸似乎特別有“作品意識”:別人記在小本本上的日記,王鐸能夠直接寫成兩米長的立軸昭告天下,跟我們今天在網上發微博差不多,可以說是古代自媒體了。

藝術現場║書家 貳臣 誰是“神筆王鐸”

自作文“吾洛與津為寇破”

不服 不服

當大V的感覺或許不錯,但王鐸的人生卻不好受。歷史上的王鐸,並不是一個單純的書法家,他經歷過天啟、崇禎兩朝,做過明代的禮部尚書、東閣大學士。誰知,清順治二年(1645年)四月二十五日,清軍攻陷揚州,王鐸守江寧(南京),他同禮部尚書錢謙益等開城門降清。於是,王鐸成了尷尬的“貳臣”。

“忠臣不事二主”是封建政治倫理綱常的底線,“捨生取義”更是孔孟教義的要旨。以中國傳統對官員的評價標準來看,“一臣事過二主”是不可原諒的汙點,王鐸好友黃道周、倪元璐的“殉國”更將其推上風口浪尖。殉國不容易,而活著豈不是更難?

降清後第二年的一天,王鐸一口氣草書了十首唐詩,長卷末端,他寫下這樣一段話:“吾書學之四十年,頗有所從來,必有深於愛吾書者。不知者則謂為高閒、張旭、懷素野道,吾不服,不服。”

不服,不服。王鐸用有些孩子氣的話表達自己的倔強,既說書法,亦指命運。我們可以從他的書法裡找找這種“不服”的情感。

展覽將持續至10月15日。

藝術現場║書家 貳臣 誰是“神筆王鐸”

健筆蟠龍——王鐸作品展

主辦單位:浙江美術館

展覽時間:2017年9月2日—10月15日

開幕時間:2017年9月2日

展廳:7、8號廳

編輯 鄭成航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