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該做的手術卻做了!甲狀腺結節存在過度治療,專家呼籲規範診療

兩個年輕的女人,因為做了不該做的手術,不僅在脖子上留下了難看的一刀,還要面臨終身服藥、內分泌紊亂的境遇!

35歲的阿賢在體檢時發現一個1公分的甲狀腺結節,在醫院僅僅做了個B超,醫生就讓她做手術,結果手術完才發現結節是良性的,根本不需要手術!

28歲的小美在體檢時也發現有個不到1公分的甲狀腺結節,在醫生的建議下,進行了超聲引導下的細針穿刺細胞學檢查(FNAB),結果確診良性,三甲醫院的醫生建議她定期觀察即可,不用手術。可是擔心癌變的阿美又聽說這個結節可能有10%--30%的機會癌變,便跑到另外一家醫院做了手術,結果發現是良性結節,白捱了本不需要挨的一刀!

不該做的手術卻做了!甲狀腺結節存在過度治療,專家呼籲規範診療

記者近日在廣州舉行的中華醫學會腫瘤分會甲狀腺腫瘤專業委員會成立大會上獲悉,隨著甲狀腺結節的高發、診療的不規範和檢測方法的不充分,在二三線城市,尤其是基層醫院甲狀腺結節過度治療的現象日趨嚴重。很多不需要手術的人結果都進行了手術,給患者帶來了不必要的身心和經濟負擔。與會專家為此呼籲,在甲狀腺結節治療上要規範治療、精準治療,患者也不要因為過度緊張而失去理智。

“近年甲狀腺結節成為一種常見病,這與大眾體檢意識提高有關。”中華醫學會腫瘤分會甲狀腺腫瘤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天津醫科大學腫瘤醫院副院長高明教授表示,“因為體檢中的觸診和高分辨率的B超都能早期發現病症。”

《中國癌症雜誌》發佈的一篇論文顯示,自從超聲檢查普遍應用於體檢後,甲狀腺結節的發現率從4%快速上升至19%~67%。也就是說,每4個人中就有1人有甲狀腺結節,其中以女性和老年人多見。

與會專家表示,在甲狀腺結節中,80%~90%為結節性甲狀腺腫,屬於甲狀腺組織增生和退行性疾病,不屬於腫瘤,也並無手術適應症。只有出現概率為5%~10%的甲狀腺癌才可能需要手術治療。另外,還有10%左右是其他良性結節疾病,如橋本甲狀腺炎等,通常也不需要手術。

不該做的手術卻做了!甲狀腺結節存在過度治療,專家呼籲規範診療
圖為中華醫學會腫瘤分會甲狀腺腫瘤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天津醫科大學腫瘤醫院副院長高明教授。

高明表示,目前臨床關注的重點是早期明確診斷和規範化治療。經過規範化的診治大多數患者都能長期存活。

然而隨著甲狀腺癌近年來發病率激增,很多人一旦在體檢中發現甲狀腺結節都會非常地緊張。那麼通過什麼方法可以對甲狀腺結節到底是良性還是惡性做出一個判斷?

我們看看中華醫學會腫瘤學分會甲狀腺腫瘤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的楊安奎教授的精彩視頻:

目前,甲狀腺癌新發病例也不斷增多,然而,在患病率不斷增長的同時,甲狀腺結節存在過度治療的聲音也不斷增加。

與會專家表示,目前國內普遍存在對甲狀腺結節的過度治療現象。

據《中國癌症雜誌》的報道,一份吉林省長春市甲狀腺疾病手術統計報告顯示,9216例經手術治療的甲狀腺結節患者中,惡性腫瘤患者僅佔10%,而結節性甲狀腺腫和腺瘤等良性結節佔90%左右。

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內分泌科主任醫師關海霞表示,甲狀腺結節是一種常見病,觸診檢出率為3%~7%,高分辨率的B 超檢出率為20%~76%,其中真正能確診是甲狀腺癌的僅佔5%~15%。當超聲檢查懷疑結節可疑惡性時,需要做超聲引導下的細針穿刺細胞學檢查(FNAB),這是目前國內外公認評估甲狀腺結節最可靠的手段。術前FNAB 檢查有助於減少不必要的甲狀腺結節手術,並幫助確定恰當的手術方案。

不該做的手術卻做了!甲狀腺結節存在過度治療,專家呼籲規範診療

“我國相當數量的醫院超聲和細胞學診斷水平不高,不少二三線城市的醫院,尤其是基層醫院無法開展細針穿刺細胞學檢查(FNAB),術前無法區別結節的良惡性質,加上患者的恐癌心理,以至於部分醫師對所有甲狀腺結節患者都進行手術,不僅浪費了大量的醫療資源,還對患者的外觀和功能等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損傷!”中山大學孫逸仙醫院分子診斷中心主任歐陽能太表示,甲狀腺結節的規範診療十分重要,隨著診療技術的發展,除了超聲檢查、穿刺細胞學檢查,對於難明確良惡性的結節還可以對穿刺標本做分子標記物檢測,不僅可以進一步輔助明確結節的良惡性和判斷腫瘤的侵襲性,甚至對晚期甲狀腺癌(合併肺轉移或骨轉移等)靶向治療具有指導作用。通俗的說就是,B超懷疑惡性的要做穿刺,穿刺細胞學不能確診或者是需要制定精準手術治療方案的,最好能進行分子標記物檢測。

據瞭解,分子標記物檢測是近幾年比較新的一個檢測方法,尤其是二代測序能夠在短時間內完成多個基因的檢測,目前該項技術在廣州只有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和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等少數醫院開展。

“這是因為穿刺細胞學檢查仍有部分甲狀腺結節患者是無法確定其良惡性。”歐陽能太稱,根據Bethesda 甲狀腺細胞病理學報告系統,將細針穿刺檢查中,不能明確診斷的良惡性結節分為3 類:意義不明確的細胞非典型病變或意義不明確的濾泡性病變(Ⅲ類),濾泡性腫瘤或可疑濾泡性腫瘤(Ⅳ類),可疑惡性(Ⅴ類)。對於此三類的結節手術切除後診斷惡性腫瘤比例僅為 5%~30%之間,並且即便診斷為甲狀腺惡性腫瘤,大部分都為侵襲性低、預後良好的乳頭狀癌。因此很大一部分罹患不確定類型甲狀腺結節的患者經歷了不必要的手術治療,給患者帶來不必要的身心和經濟負擔。

不該做的手術卻做了!甲狀腺結節存在過度治療,專家呼籲規範診療
圖為中山大學孫逸仙醫院分子診斷中心主任歐陽能太。

為解決上述問題,天津醫科大學腫瘤醫院攜國內多家醫院開展臨床研究合作,正式啟動“甲狀腺腫瘤多中心臨床試驗”項目。此項目由天津醫科大學腫瘤醫院牽頭,包括浙江省腫瘤醫院、山東大學齊魯醫院、中山大學附屬腫瘤醫院、河南省腫瘤醫院、福建省腫瘤醫院、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共同參與。

牽頭人高明表示,項目方案分為診斷和預後風險評估兩個部分。診斷部分應用二代測序(NGS)通過對甲狀腺結節人群進行前瞻性研究,旨在探索與甲狀腺結節Ⅲ、IⅤ人群的分子病理特徵,有效識別良性結節或提示為惡性腫瘤,預後部分是通過對甲狀腺乳頭狀癌的復發/轉移的分子病理特徵研究,對協助臨床醫生進行發病風險的精準評估、腫瘤分型的準確診斷、臨床預後的精準預測以及治療方案的個性化制定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啟動“甲狀腺腫瘤多中心臨床試驗”的意義何在?二代測序(NGS)是基因檢測嗎?它的開展到底如何幫助甲狀腺結節的患者減少白挨一刀的境遇?請看高明和歐陽能太兩位專家的精彩視頻。

採寫:南都記者 曾文瓊 實習生 廖嘉志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