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丨寧雨:小街敘事'

手工藝 散文 苗僑偉 星河Literature 2019-09-13
"

小街敘事

文丨寧雨

餄餎館

一條街分了兩個杈。一個新杈,一個老杈。有一天老杈上忽然冒出個餄餎館。餄餎館坐東朝西,門口對著寬敞的便道,法桐樹濃廕庇日。七月天,樹底下支了桌子,擺了椅子,乘涼的、遛彎的、過路的,都忍不住坐下點一碗剛出鍋的餄餎嚐嚐。館子一開張就鬧了個滿堂紅。

開餄餎館的是芳村初家三兄弟。芳村離城不足百里,說近不近,說遠不遠,這館子一出手就在黃金地段租下大幾十平方米的鋪面,要生根開花結果的架勢。我去吃了幾次,那餄餎,面白,滷厚,湯清,菜鮮,果真好手藝。除了賣餄餎,他家也賣燒餅,還有幾樣自制的涼菜。缸爐燒餅才出爐,微黃焦脆,一層白芝麻仁誘得人汩汩地生口水。

初冬,一天冷似一天,晨練完了就想端碗連湯帶面的餄餎。順著街的老杈往北走,十幾步就是初家的餄餎館。天光剛破白,地上的物什還不分明,餄餎館的燈火一照老遠,屋裡的熱乎氣兒也順著門簾縫鑽出來,讓人心裡先有了幾分暖意。

太早,屋裡空空的,就我這一個客。煮餄餎的大鍋早就開了,鍋上架著老榆木餄餎床,據說是從三兄弟的太爺爺的爺爺一直傳下來的。瘦肉絲炒制的滷子,剛剛炸好的黃豆嘴兒,洗淨切好的芫荽段、蔥碎,裝在不鏽鋼盆裡排在灶臺上。初家大哥白衣白帽站在灶前,一張臉讓水汽籠了,一笑,白白的牙卻見得真切。靠裡屋門口是製作燒餅坯子的條案,初家二哥低頭忙碌,客人進門,只望見他彎曲的後背。抹桌子跑堂是三哥的活兒,站櫃的卻是晚輩,大哥家沒過門的兒媳。

"

小街敘事

文丨寧雨

餄餎館

一條街分了兩個杈。一個新杈,一個老杈。有一天老杈上忽然冒出個餄餎館。餄餎館坐東朝西,門口對著寬敞的便道,法桐樹濃廕庇日。七月天,樹底下支了桌子,擺了椅子,乘涼的、遛彎的、過路的,都忍不住坐下點一碗剛出鍋的餄餎嚐嚐。館子一開張就鬧了個滿堂紅。

開餄餎館的是芳村初家三兄弟。芳村離城不足百里,說近不近,說遠不遠,這館子一出手就在黃金地段租下大幾十平方米的鋪面,要生根開花結果的架勢。我去吃了幾次,那餄餎,面白,滷厚,湯清,菜鮮,果真好手藝。除了賣餄餎,他家也賣燒餅,還有幾樣自制的涼菜。缸爐燒餅才出爐,微黃焦脆,一層白芝麻仁誘得人汩汩地生口水。

初冬,一天冷似一天,晨練完了就想端碗連湯帶面的餄餎。順著街的老杈往北走,十幾步就是初家的餄餎館。天光剛破白,地上的物什還不分明,餄餎館的燈火一照老遠,屋裡的熱乎氣兒也順著門簾縫鑽出來,讓人心裡先有了幾分暖意。

太早,屋裡空空的,就我這一個客。煮餄餎的大鍋早就開了,鍋上架著老榆木餄餎床,據說是從三兄弟的太爺爺的爺爺一直傳下來的。瘦肉絲炒制的滷子,剛剛炸好的黃豆嘴兒,洗淨切好的芫荽段、蔥碎,裝在不鏽鋼盆裡排在灶臺上。初家大哥白衣白帽站在灶前,一張臉讓水汽籠了,一笑,白白的牙卻見得真切。靠裡屋門口是製作燒餅坯子的條案,初家二哥低頭忙碌,客人進門,只望見他彎曲的後背。抹桌子跑堂是三哥的活兒,站櫃的卻是晚輩,大哥家沒過門的兒媳。

散文丨寧雨:小街敘事

熟店熟客,餄餎上桌前,總得嘮幾句。我說,你家牆上這招貼不賴,是請誰幫著弄的?三哥馬上搭腔:俺整的,信不?他還一邊抹著桌子。俺們老初家賣餄餎,都有一百年了,老輩兒傳下來的手藝、規矩,都裝在心裡的,還用勞駕別人。大哥正好把餄餎端來,順手幫我加了醋點了辣油:瞅瞅咱們這餄餎條兒,去了皮的蕎麥頭道面壓的。你說是不是比別人家的白,還比他們的吃著筋道?離開那一鍋白濛濛的熱氣,他一張方臉天清地朗,額頭鬢角井田縱橫。

初家餄餎傳到三兄弟是第六代,除了上世紀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那些年,餄餎鍋年年從正月初六直開到大年根兒。三兄弟的爺爺膝下四男二女,家家賣餄餎。分家時大伯家受了老牌匾,二伯家分得一口八印大鍋,三伯分得村裡開過餄餎館的老屋。三兄弟的爹行四,分了最寶貝的老餄餎床子。村裡也有別家賣餄餎,無論怎麼費心偷手藝,面用好面,打滷的豬肉、醬油、大料、生薑,都跟初家一樣一樣的,可就是做不出老初家餄餎的味道,據說,奧妙就在那個壓餄餎的床子。三兄弟也曾分過家,賣餄餎的事留給老大和老三,老二獨自外出闖蕩賣過電料、當過小工,後來學會了打缸爐燒餅。過了幾年,分過的家又合了,飯還是分著吃,餄餎卻要夥著賣。他們把縣城裡開的餄餎攤撤了,直接來省城開餄餎館。哥兒仨琢磨著,餄餎館要是開好了,就整它幾個連鎖店,將來重新做個招牌,“中國初氏餄餎”。

隆冬,再去餄餎館,卻換了店面,緊鄰著原來那處大鋪面,還是兩間進深,卻逼仄得多,介紹祖傳手藝的招貼也揭來重新貼過,著一層煙火氣象,已經不是那麼新得晃眼了。大店改小店,大概是沒賺著錢或者所賺不多。平心而論,老初家的蕎麵餄餎,光那瘦肉絲打的滷兒、自家生的黃豆嘴,就比人家的攤子多花了本錢,多費了心機,十元一大碗、八元一小碗,單價上是貴著一兩塊錢,可把房租攤下來,利厚利薄就說不得。

挑門簾進去,初家大哥的臉還是籠在水汽中,一笑,牙齒燦爛。二哥依然在忙著做燒餅坯子,條案擺的方向變了,一雙巧手揪劑子、擀劑子、刷芝麻仁,變戲法似的,那叫一個快當。三哥在教訓一個二十郎當歲的青年,嫌他圍裙洗得不淨,芫荽沒有擇淨,每挑一個毛病,都跟著一句,你不能壞了咱老初家幾輩的規矩。青年本來拿著拖把拖地,住了手看著他三叔,並不接話,倒是那個站櫃的姑娘臉上有些掛不住。我尋思,那姑娘是青年的未婚妻。

最近,老街的餄餎館又一家變作了兩家。老大單挑兒了,老二、老三還是一塊兒開買賣,把當初開張時租的大鋪面又租回來了。哥兒仨倆店,一樣的手藝,一樣的價碼,店門挨著店門,打擂臺似的,倒也有趣。我下次去吃餄餎,準備撿一枚硬幣扔出去,正面朝上就去左邊店,反面朝上就去右邊店。

修車攤

修自行車的師傅姓闞。街坊鄰居喊他“老敢”,把闞字外邊的“門”給省了。因與他媳婦譚姐的鄉誼,我稱呼他老哥。

老敢的攤子在十字街口東北角便道上,守著學校不遠。補胎、打氣、拿龍,換輻條,換裡外胎,換鏈條,換軸承,賣車筐,賣鈴鐺,修鎖配鑰匙,外加幫人聯繫學生小飯桌業務,晴天賣防晒衣雨天賣傘冷天賣手套,諸如此類,不可盡數。用石家莊話說,老敢的手藝真沾。你扛個車架來,他能給你攢出輛整車,比原裝的都禁騎。就算是賽車、電動車出了毛病,交給老敢收拾,那也是手到擒來。因此上,老敢在十字街一帶頗有點名聲。

當然,老敢的名聲不光來自他的一雙巧手,他還有更大的能耐。比如,他娶了一個有正式工作的俊俏媳婦,就是譚姐。老敢是個肢殘者,右腿膝蓋以下截了,裝著義肢,近路他拄雙柺,遠點的道,則開一輛破舊的改裝電動三輪。因為肢殘,找不到合適工作,打年輕時候,他就在大廠宿舍門口擺攤修自行車。譚姐如何嫁給老敢的,眾說不一,只是一提起來這事,都忍不住嘬牙花子,覺得可惜了一朵水嫩嫩的鮮花。她是大廠的工人,十八九歲上大廠去招工,別人豬往前拱雞往後刨地找門路,她沒後門可找,就想試一試運氣,結果,跟招工的一見面人家就拍板要下了。

廠子改制,譚姐買斷工齡。兩個閨女都成家了,不用他們兩口子操多少心,譚姐還不到五十,乾脆給老敢的攤子當起“老闆娘”。

譚姐一來,補胎、打氣這種技術含量不高,又得一會兒下蹲一會兒屈膝一會兒貓腰一會兒起立的活計,自然就全攬下了。老敢端坐在一個敦敦實實的大木凳上,把裝著大洋鐵工具箱的三輪車當靠背,凳子旁邊擺一把暖壺、一個大搪瓷茶缸,面前放一架修鎖配鑰匙的小車床。有生意了忙一陣,趕到沒事了,兩眼一眯細,聽京劇。聽上一段兒,轉身端茶缸,滋溜—咕咚,滋溜—咕咚,來兩大口茶水。除非拉屎撒尿,老敢半天不動窩兒。

老哥,看美得你,當皇上呢。我路過,總要打個招呼。

老敢沒搭言兒,他正跟著馬連良大師學唱那段《甘露寺》,搖頭晃腦入了神。譚姐吐吐舌頭,朝我一樂,瞅他那德行,還皇上呢。

哈哈,有我娘子相伴,我就是神仙一個。皇帝老兒,怎比得了某家———老敢睜開眼,一口京白。

玩笑歸玩笑,其實,幹修自行車這行,看似簡單,真沒兩把刷子的還幹不成。來修車的人,五行八作,橫的硬的不說理的不要命的都有,你得先學會見風使舵,見人下菜碟。鬧不好,會有人給砸攤子。修車的活兒,又髒又辛苦,依譚姐的說法,她兩口子的手,就跟糞叉子似的,什麼都敢抓撓。修車的盼鬧天兒還怕鬧天兒。一鬧天兒,生意格外多。可是,天不好也真遭罪。春夏秋三季還好說,一入冬,小北風颳著,渾身凍得跟木頭一般,換完一個外胎手都不知道是誰的了。譚姐一張粉臉,一冬一冬的生凍瘡。老敢行,老敢不怕凍不怕晒,大木凳上一坐,不管它西北風是四級還是六級,不管它下雨還是下雪,京劇照聽,茶水照喝。

"

小街敘事

文丨寧雨

餄餎館

一條街分了兩個杈。一個新杈,一個老杈。有一天老杈上忽然冒出個餄餎館。餄餎館坐東朝西,門口對著寬敞的便道,法桐樹濃廕庇日。七月天,樹底下支了桌子,擺了椅子,乘涼的、遛彎的、過路的,都忍不住坐下點一碗剛出鍋的餄餎嚐嚐。館子一開張就鬧了個滿堂紅。

開餄餎館的是芳村初家三兄弟。芳村離城不足百里,說近不近,說遠不遠,這館子一出手就在黃金地段租下大幾十平方米的鋪面,要生根開花結果的架勢。我去吃了幾次,那餄餎,面白,滷厚,湯清,菜鮮,果真好手藝。除了賣餄餎,他家也賣燒餅,還有幾樣自制的涼菜。缸爐燒餅才出爐,微黃焦脆,一層白芝麻仁誘得人汩汩地生口水。

初冬,一天冷似一天,晨練完了就想端碗連湯帶面的餄餎。順著街的老杈往北走,十幾步就是初家的餄餎館。天光剛破白,地上的物什還不分明,餄餎館的燈火一照老遠,屋裡的熱乎氣兒也順著門簾縫鑽出來,讓人心裡先有了幾分暖意。

太早,屋裡空空的,就我這一個客。煮餄餎的大鍋早就開了,鍋上架著老榆木餄餎床,據說是從三兄弟的太爺爺的爺爺一直傳下來的。瘦肉絲炒制的滷子,剛剛炸好的黃豆嘴兒,洗淨切好的芫荽段、蔥碎,裝在不鏽鋼盆裡排在灶臺上。初家大哥白衣白帽站在灶前,一張臉讓水汽籠了,一笑,白白的牙卻見得真切。靠裡屋門口是製作燒餅坯子的條案,初家二哥低頭忙碌,客人進門,只望見他彎曲的後背。抹桌子跑堂是三哥的活兒,站櫃的卻是晚輩,大哥家沒過門的兒媳。

散文丨寧雨:小街敘事

熟店熟客,餄餎上桌前,總得嘮幾句。我說,你家牆上這招貼不賴,是請誰幫著弄的?三哥馬上搭腔:俺整的,信不?他還一邊抹著桌子。俺們老初家賣餄餎,都有一百年了,老輩兒傳下來的手藝、規矩,都裝在心裡的,還用勞駕別人。大哥正好把餄餎端來,順手幫我加了醋點了辣油:瞅瞅咱們這餄餎條兒,去了皮的蕎麥頭道面壓的。你說是不是比別人家的白,還比他們的吃著筋道?離開那一鍋白濛濛的熱氣,他一張方臉天清地朗,額頭鬢角井田縱橫。

初家餄餎傳到三兄弟是第六代,除了上世紀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那些年,餄餎鍋年年從正月初六直開到大年根兒。三兄弟的爺爺膝下四男二女,家家賣餄餎。分家時大伯家受了老牌匾,二伯家分得一口八印大鍋,三伯分得村裡開過餄餎館的老屋。三兄弟的爹行四,分了最寶貝的老餄餎床子。村裡也有別家賣餄餎,無論怎麼費心偷手藝,面用好面,打滷的豬肉、醬油、大料、生薑,都跟初家一樣一樣的,可就是做不出老初家餄餎的味道,據說,奧妙就在那個壓餄餎的床子。三兄弟也曾分過家,賣餄餎的事留給老大和老三,老二獨自外出闖蕩賣過電料、當過小工,後來學會了打缸爐燒餅。過了幾年,分過的家又合了,飯還是分著吃,餄餎卻要夥著賣。他們把縣城裡開的餄餎攤撤了,直接來省城開餄餎館。哥兒仨琢磨著,餄餎館要是開好了,就整它幾個連鎖店,將來重新做個招牌,“中國初氏餄餎”。

隆冬,再去餄餎館,卻換了店面,緊鄰著原來那處大鋪面,還是兩間進深,卻逼仄得多,介紹祖傳手藝的招貼也揭來重新貼過,著一層煙火氣象,已經不是那麼新得晃眼了。大店改小店,大概是沒賺著錢或者所賺不多。平心而論,老初家的蕎麵餄餎,光那瘦肉絲打的滷兒、自家生的黃豆嘴,就比人家的攤子多花了本錢,多費了心機,十元一大碗、八元一小碗,單價上是貴著一兩塊錢,可把房租攤下來,利厚利薄就說不得。

挑門簾進去,初家大哥的臉還是籠在水汽中,一笑,牙齒燦爛。二哥依然在忙著做燒餅坯子,條案擺的方向變了,一雙巧手揪劑子、擀劑子、刷芝麻仁,變戲法似的,那叫一個快當。三哥在教訓一個二十郎當歲的青年,嫌他圍裙洗得不淨,芫荽沒有擇淨,每挑一個毛病,都跟著一句,你不能壞了咱老初家幾輩的規矩。青年本來拿著拖把拖地,住了手看著他三叔,並不接話,倒是那個站櫃的姑娘臉上有些掛不住。我尋思,那姑娘是青年的未婚妻。

最近,老街的餄餎館又一家變作了兩家。老大單挑兒了,老二、老三還是一塊兒開買賣,把當初開張時租的大鋪面又租回來了。哥兒仨倆店,一樣的手藝,一樣的價碼,店門挨著店門,打擂臺似的,倒也有趣。我下次去吃餄餎,準備撿一枚硬幣扔出去,正面朝上就去左邊店,反面朝上就去右邊店。

修車攤

修自行車的師傅姓闞。街坊鄰居喊他“老敢”,把闞字外邊的“門”給省了。因與他媳婦譚姐的鄉誼,我稱呼他老哥。

老敢的攤子在十字街口東北角便道上,守著學校不遠。補胎、打氣、拿龍,換輻條,換裡外胎,換鏈條,換軸承,賣車筐,賣鈴鐺,修鎖配鑰匙,外加幫人聯繫學生小飯桌業務,晴天賣防晒衣雨天賣傘冷天賣手套,諸如此類,不可盡數。用石家莊話說,老敢的手藝真沾。你扛個車架來,他能給你攢出輛整車,比原裝的都禁騎。就算是賽車、電動車出了毛病,交給老敢收拾,那也是手到擒來。因此上,老敢在十字街一帶頗有點名聲。

當然,老敢的名聲不光來自他的一雙巧手,他還有更大的能耐。比如,他娶了一個有正式工作的俊俏媳婦,就是譚姐。老敢是個肢殘者,右腿膝蓋以下截了,裝著義肢,近路他拄雙柺,遠點的道,則開一輛破舊的改裝電動三輪。因為肢殘,找不到合適工作,打年輕時候,他就在大廠宿舍門口擺攤修自行車。譚姐如何嫁給老敢的,眾說不一,只是一提起來這事,都忍不住嘬牙花子,覺得可惜了一朵水嫩嫩的鮮花。她是大廠的工人,十八九歲上大廠去招工,別人豬往前拱雞往後刨地找門路,她沒後門可找,就想試一試運氣,結果,跟招工的一見面人家就拍板要下了。

廠子改制,譚姐買斷工齡。兩個閨女都成家了,不用他們兩口子操多少心,譚姐還不到五十,乾脆給老敢的攤子當起“老闆娘”。

譚姐一來,補胎、打氣這種技術含量不高,又得一會兒下蹲一會兒屈膝一會兒貓腰一會兒起立的活計,自然就全攬下了。老敢端坐在一個敦敦實實的大木凳上,把裝著大洋鐵工具箱的三輪車當靠背,凳子旁邊擺一把暖壺、一個大搪瓷茶缸,面前放一架修鎖配鑰匙的小車床。有生意了忙一陣,趕到沒事了,兩眼一眯細,聽京劇。聽上一段兒,轉身端茶缸,滋溜—咕咚,滋溜—咕咚,來兩大口茶水。除非拉屎撒尿,老敢半天不動窩兒。

老哥,看美得你,當皇上呢。我路過,總要打個招呼。

老敢沒搭言兒,他正跟著馬連良大師學唱那段《甘露寺》,搖頭晃腦入了神。譚姐吐吐舌頭,朝我一樂,瞅他那德行,還皇上呢。

哈哈,有我娘子相伴,我就是神仙一個。皇帝老兒,怎比得了某家———老敢睜開眼,一口京白。

玩笑歸玩笑,其實,幹修自行車這行,看似簡單,真沒兩把刷子的還幹不成。來修車的人,五行八作,橫的硬的不說理的不要命的都有,你得先學會見風使舵,見人下菜碟。鬧不好,會有人給砸攤子。修車的活兒,又髒又辛苦,依譚姐的說法,她兩口子的手,就跟糞叉子似的,什麼都敢抓撓。修車的盼鬧天兒還怕鬧天兒。一鬧天兒,生意格外多。可是,天不好也真遭罪。春夏秋三季還好說,一入冬,小北風颳著,渾身凍得跟木頭一般,換完一個外胎手都不知道是誰的了。譚姐一張粉臉,一冬一冬的生凍瘡。老敢行,老敢不怕凍不怕晒,大木凳上一坐,不管它西北風是四級還是六級,不管它下雨還是下雪,京劇照聽,茶水照喝。

散文丨寧雨:小街敘事

有一年春天,我的單車後閘出了毛病,想推去讓老敢給看看。大老遠,卻見攤兒前裡三層外三層圍了好多人,有拿照相機的,有扛攝像機的。猶豫著是否湊過去,兜頭碰見給我們院兒清垃圾的老張。老張的嘴是竹筒,見誰給誰倒豆子:“嘿,快去看看熱鬧吧,有人給老敢送了輛新輪椅,可闊了。還有好多記者採訪呢,老敢成名人兒了。”當晚本市電視新聞,果然見到老敢和譚姐。有一個特寫鏡頭,老敢坐著新輪椅,譚姐陪在身邊,倆人都笑得嘴角咧到腮幫子。

第二天早晨經過他們的攤兒,我特意停下來想參觀一下老敢的新輪椅。時間有點早,老夫妻倆還沒到。第三天早晨,正好在路上碰到老敢,卻還是那輛改裝舊三輪車馱著那座小山樣的工具箱兼售貨櫃。我問,老哥,新輪椅呢?老敢扭頭用目光指指身後的小山兒,輪椅在家省著呢,我得運這個。後來,一直沒見老敢的新輪椅露過臉。有人說,他一倒手就賣掉了,賺了千八百呢。譚姐悄悄對我說,那高級玩意兒,你老哥用不慣,轉給樓下小五子家了,他爹半身不遂恢復期,正合用。這“轉”是借,是租,是送,是賣,譚姐沒說。

守著老居民區,十字街本來就熱鬧,老敢佔金邊據銀角一鋪排七八平方米,越是上下班的點兒越來生意,有時等著修車的擠了疙瘩,還把汽車的道給擋了,難免有人看不順眼,恨不能城管立時把攤子取締了才好。更多的人,則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視若無睹或者可有可無的態度。遇上自己的單車壞了或者想就便買個什麼小物件,才想起老敢和譚姐的攤子。趕上風日晴好的時候,附近的老頭老太太常搬個馬紮來坐了,看他們修車賣貨哼京劇,扯東家長西家短。

有一陣子,老敢夫妻倆沒出攤兒。有人說,大廠宿舍拆遷老敢家補償兩套房子,闊了,誰還幹這個。也有人說,老敢在家太霸道,淨欺負譚姐,兩口子為補償房的事鬧意見,本子上都是譚姐的名字,這下現世報,她借勢要跟老敢離婚。有修車的,心裡一團火地找來,只能悻悻地怎麼把車子推來再怎麼推走。街角少了他們的攤子,忽然間清寂得有點慌張。

快出伏的時候,譚姐和老敢又露面了,每人添了一件帶和尚領的長袖花圍裙。倆人似乎都胖了不少,裝扮得圓滾滾的,像兩隻笨笨熊。早晨出攤,老敢把拉著那座小山的三輪往攤兒上一停,譚姐趕忙放好大板凳,取出雙柺遞上。老敢拐拄地,下車,吭噔一聲吭噔一聲自己朝凳子那兒挪,譚姐一直眼巴巴瞅著。看老敢穩穩落了座,譚姐才忙著亮出一塊新招牌:專修電動車,兼營小飯桌,聯繫出國留學。

街坊們伸脖子瞪眼:哎喲,這兩口兒,厲害哦!

針線鋪

剛穿倆月的運動衣,拉鍊壞了。同事珠珠說,給你介紹個針線鋪吧,那裡一切皆能化腐朽為神奇。

針線鋪隱藏在鐵路小區的深宅大院裡,說起來離我家並不遠,走上一兩百米,拐進另外一條小街,沿著街北一個不太顯眼的區間過道,樓後幾米開外一排低矮的儲物房,從西數第五間便是。它的左鄰是“廢品站”,右舍則掛了“疏通下水”的牌子,紅底白字,油漆鮮亮。針線鋪也有招牌,是塊不大的廢三合板,小小的兒童美術字,一共三行:改衣服,修拉鍊,兼營服裝加工。工作時間:上午8:30~11:30,下午2:30~6:00。牌子的右下角留了一個聯繫電話,是手機號碼。這樣一塊招牌,不事張揚,進退有據,卻又處處透著主人細緻的心思。

一間儲物房改成的針線鋪,到底能否像珠珠所吹噓的那樣,能夠化腐朽為神奇,我心裡沒底。死馬當活馬醫吧,這樣想著,我敲了幾下那個紅漆剝落的窄木門。屋裡應聲不高,但圓潤、飽滿,蓋過了嗒嗒嗒響著的機器。

推門,尾隨而入的陽光給縫紉機旁的女人罩上一層光暈。整間屋子卻是幽暗的,彷彿與門外是兩個世界。機器停了,她的腳離開踏板,正扭身要站起來。女人對我淺淺一笑,眼睛看向我手裡盛衣服的袋子,跟人打招呼和跟活計打招呼一氣兒就完成了。我明白她是在問我需要做什麼,便趕忙把衣服從袋子中抻出來,請她看拉鍊能不能換。臨從家出來的時候,我已經想好,如果能換的話,哪怕三五十塊錢也換,拉鍊不能用,好端端一件衣服就算是報廢了,買件新的,至少也得幾百。女人拿起衣服檢查拉鍊,我偷偷瞧女人的臉,在她沒開腔之前,我想早一點從那張臉上讀出關於運動衣的判決書。

衣服三下五除二就修好了,只是換了一個拉鍊頭兒,連工帶料一共三塊錢,這大大出乎我的意料。出乎我意料的,還有女人的臉、寬寬的腦門,大大的眼睛,甜美、寧和,篤定,就連眼角細細的皺紋,也妥帖而安適。

"

小街敘事

文丨寧雨

餄餎館

一條街分了兩個杈。一個新杈,一個老杈。有一天老杈上忽然冒出個餄餎館。餄餎館坐東朝西,門口對著寬敞的便道,法桐樹濃廕庇日。七月天,樹底下支了桌子,擺了椅子,乘涼的、遛彎的、過路的,都忍不住坐下點一碗剛出鍋的餄餎嚐嚐。館子一開張就鬧了個滿堂紅。

開餄餎館的是芳村初家三兄弟。芳村離城不足百里,說近不近,說遠不遠,這館子一出手就在黃金地段租下大幾十平方米的鋪面,要生根開花結果的架勢。我去吃了幾次,那餄餎,面白,滷厚,湯清,菜鮮,果真好手藝。除了賣餄餎,他家也賣燒餅,還有幾樣自制的涼菜。缸爐燒餅才出爐,微黃焦脆,一層白芝麻仁誘得人汩汩地生口水。

初冬,一天冷似一天,晨練完了就想端碗連湯帶面的餄餎。順著街的老杈往北走,十幾步就是初家的餄餎館。天光剛破白,地上的物什還不分明,餄餎館的燈火一照老遠,屋裡的熱乎氣兒也順著門簾縫鑽出來,讓人心裡先有了幾分暖意。

太早,屋裡空空的,就我這一個客。煮餄餎的大鍋早就開了,鍋上架著老榆木餄餎床,據說是從三兄弟的太爺爺的爺爺一直傳下來的。瘦肉絲炒制的滷子,剛剛炸好的黃豆嘴兒,洗淨切好的芫荽段、蔥碎,裝在不鏽鋼盆裡排在灶臺上。初家大哥白衣白帽站在灶前,一張臉讓水汽籠了,一笑,白白的牙卻見得真切。靠裡屋門口是製作燒餅坯子的條案,初家二哥低頭忙碌,客人進門,只望見他彎曲的後背。抹桌子跑堂是三哥的活兒,站櫃的卻是晚輩,大哥家沒過門的兒媳。

散文丨寧雨:小街敘事

熟店熟客,餄餎上桌前,總得嘮幾句。我說,你家牆上這招貼不賴,是請誰幫著弄的?三哥馬上搭腔:俺整的,信不?他還一邊抹著桌子。俺們老初家賣餄餎,都有一百年了,老輩兒傳下來的手藝、規矩,都裝在心裡的,還用勞駕別人。大哥正好把餄餎端來,順手幫我加了醋點了辣油:瞅瞅咱們這餄餎條兒,去了皮的蕎麥頭道面壓的。你說是不是比別人家的白,還比他們的吃著筋道?離開那一鍋白濛濛的熱氣,他一張方臉天清地朗,額頭鬢角井田縱橫。

初家餄餎傳到三兄弟是第六代,除了上世紀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那些年,餄餎鍋年年從正月初六直開到大年根兒。三兄弟的爺爺膝下四男二女,家家賣餄餎。分家時大伯家受了老牌匾,二伯家分得一口八印大鍋,三伯分得村裡開過餄餎館的老屋。三兄弟的爹行四,分了最寶貝的老餄餎床子。村裡也有別家賣餄餎,無論怎麼費心偷手藝,面用好面,打滷的豬肉、醬油、大料、生薑,都跟初家一樣一樣的,可就是做不出老初家餄餎的味道,據說,奧妙就在那個壓餄餎的床子。三兄弟也曾分過家,賣餄餎的事留給老大和老三,老二獨自外出闖蕩賣過電料、當過小工,後來學會了打缸爐燒餅。過了幾年,分過的家又合了,飯還是分著吃,餄餎卻要夥著賣。他們把縣城裡開的餄餎攤撤了,直接來省城開餄餎館。哥兒仨琢磨著,餄餎館要是開好了,就整它幾個連鎖店,將來重新做個招牌,“中國初氏餄餎”。

隆冬,再去餄餎館,卻換了店面,緊鄰著原來那處大鋪面,還是兩間進深,卻逼仄得多,介紹祖傳手藝的招貼也揭來重新貼過,著一層煙火氣象,已經不是那麼新得晃眼了。大店改小店,大概是沒賺著錢或者所賺不多。平心而論,老初家的蕎麵餄餎,光那瘦肉絲打的滷兒、自家生的黃豆嘴,就比人家的攤子多花了本錢,多費了心機,十元一大碗、八元一小碗,單價上是貴著一兩塊錢,可把房租攤下來,利厚利薄就說不得。

挑門簾進去,初家大哥的臉還是籠在水汽中,一笑,牙齒燦爛。二哥依然在忙著做燒餅坯子,條案擺的方向變了,一雙巧手揪劑子、擀劑子、刷芝麻仁,變戲法似的,那叫一個快當。三哥在教訓一個二十郎當歲的青年,嫌他圍裙洗得不淨,芫荽沒有擇淨,每挑一個毛病,都跟著一句,你不能壞了咱老初家幾輩的規矩。青年本來拿著拖把拖地,住了手看著他三叔,並不接話,倒是那個站櫃的姑娘臉上有些掛不住。我尋思,那姑娘是青年的未婚妻。

最近,老街的餄餎館又一家變作了兩家。老大單挑兒了,老二、老三還是一塊兒開買賣,把當初開張時租的大鋪面又租回來了。哥兒仨倆店,一樣的手藝,一樣的價碼,店門挨著店門,打擂臺似的,倒也有趣。我下次去吃餄餎,準備撿一枚硬幣扔出去,正面朝上就去左邊店,反面朝上就去右邊店。

修車攤

修自行車的師傅姓闞。街坊鄰居喊他“老敢”,把闞字外邊的“門”給省了。因與他媳婦譚姐的鄉誼,我稱呼他老哥。

老敢的攤子在十字街口東北角便道上,守著學校不遠。補胎、打氣、拿龍,換輻條,換裡外胎,換鏈條,換軸承,賣車筐,賣鈴鐺,修鎖配鑰匙,外加幫人聯繫學生小飯桌業務,晴天賣防晒衣雨天賣傘冷天賣手套,諸如此類,不可盡數。用石家莊話說,老敢的手藝真沾。你扛個車架來,他能給你攢出輛整車,比原裝的都禁騎。就算是賽車、電動車出了毛病,交給老敢收拾,那也是手到擒來。因此上,老敢在十字街一帶頗有點名聲。

當然,老敢的名聲不光來自他的一雙巧手,他還有更大的能耐。比如,他娶了一個有正式工作的俊俏媳婦,就是譚姐。老敢是個肢殘者,右腿膝蓋以下截了,裝著義肢,近路他拄雙柺,遠點的道,則開一輛破舊的改裝電動三輪。因為肢殘,找不到合適工作,打年輕時候,他就在大廠宿舍門口擺攤修自行車。譚姐如何嫁給老敢的,眾說不一,只是一提起來這事,都忍不住嘬牙花子,覺得可惜了一朵水嫩嫩的鮮花。她是大廠的工人,十八九歲上大廠去招工,別人豬往前拱雞往後刨地找門路,她沒後門可找,就想試一試運氣,結果,跟招工的一見面人家就拍板要下了。

廠子改制,譚姐買斷工齡。兩個閨女都成家了,不用他們兩口子操多少心,譚姐還不到五十,乾脆給老敢的攤子當起“老闆娘”。

譚姐一來,補胎、打氣這種技術含量不高,又得一會兒下蹲一會兒屈膝一會兒貓腰一會兒起立的活計,自然就全攬下了。老敢端坐在一個敦敦實實的大木凳上,把裝著大洋鐵工具箱的三輪車當靠背,凳子旁邊擺一把暖壺、一個大搪瓷茶缸,面前放一架修鎖配鑰匙的小車床。有生意了忙一陣,趕到沒事了,兩眼一眯細,聽京劇。聽上一段兒,轉身端茶缸,滋溜—咕咚,滋溜—咕咚,來兩大口茶水。除非拉屎撒尿,老敢半天不動窩兒。

老哥,看美得你,當皇上呢。我路過,總要打個招呼。

老敢沒搭言兒,他正跟著馬連良大師學唱那段《甘露寺》,搖頭晃腦入了神。譚姐吐吐舌頭,朝我一樂,瞅他那德行,還皇上呢。

哈哈,有我娘子相伴,我就是神仙一個。皇帝老兒,怎比得了某家———老敢睜開眼,一口京白。

玩笑歸玩笑,其實,幹修自行車這行,看似簡單,真沒兩把刷子的還幹不成。來修車的人,五行八作,橫的硬的不說理的不要命的都有,你得先學會見風使舵,見人下菜碟。鬧不好,會有人給砸攤子。修車的活兒,又髒又辛苦,依譚姐的說法,她兩口子的手,就跟糞叉子似的,什麼都敢抓撓。修車的盼鬧天兒還怕鬧天兒。一鬧天兒,生意格外多。可是,天不好也真遭罪。春夏秋三季還好說,一入冬,小北風颳著,渾身凍得跟木頭一般,換完一個外胎手都不知道是誰的了。譚姐一張粉臉,一冬一冬的生凍瘡。老敢行,老敢不怕凍不怕晒,大木凳上一坐,不管它西北風是四級還是六級,不管它下雨還是下雪,京劇照聽,茶水照喝。

散文丨寧雨:小街敘事

有一年春天,我的單車後閘出了毛病,想推去讓老敢給看看。大老遠,卻見攤兒前裡三層外三層圍了好多人,有拿照相機的,有扛攝像機的。猶豫著是否湊過去,兜頭碰見給我們院兒清垃圾的老張。老張的嘴是竹筒,見誰給誰倒豆子:“嘿,快去看看熱鬧吧,有人給老敢送了輛新輪椅,可闊了。還有好多記者採訪呢,老敢成名人兒了。”當晚本市電視新聞,果然見到老敢和譚姐。有一個特寫鏡頭,老敢坐著新輪椅,譚姐陪在身邊,倆人都笑得嘴角咧到腮幫子。

第二天早晨經過他們的攤兒,我特意停下來想參觀一下老敢的新輪椅。時間有點早,老夫妻倆還沒到。第三天早晨,正好在路上碰到老敢,卻還是那輛改裝舊三輪車馱著那座小山樣的工具箱兼售貨櫃。我問,老哥,新輪椅呢?老敢扭頭用目光指指身後的小山兒,輪椅在家省著呢,我得運這個。後來,一直沒見老敢的新輪椅露過臉。有人說,他一倒手就賣掉了,賺了千八百呢。譚姐悄悄對我說,那高級玩意兒,你老哥用不慣,轉給樓下小五子家了,他爹半身不遂恢復期,正合用。這“轉”是借,是租,是送,是賣,譚姐沒說。

守著老居民區,十字街本來就熱鬧,老敢佔金邊據銀角一鋪排七八平方米,越是上下班的點兒越來生意,有時等著修車的擠了疙瘩,還把汽車的道給擋了,難免有人看不順眼,恨不能城管立時把攤子取締了才好。更多的人,則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視若無睹或者可有可無的態度。遇上自己的單車壞了或者想就便買個什麼小物件,才想起老敢和譚姐的攤子。趕上風日晴好的時候,附近的老頭老太太常搬個馬紮來坐了,看他們修車賣貨哼京劇,扯東家長西家短。

有一陣子,老敢夫妻倆沒出攤兒。有人說,大廠宿舍拆遷老敢家補償兩套房子,闊了,誰還幹這個。也有人說,老敢在家太霸道,淨欺負譚姐,兩口子為補償房的事鬧意見,本子上都是譚姐的名字,這下現世報,她借勢要跟老敢離婚。有修車的,心裡一團火地找來,只能悻悻地怎麼把車子推來再怎麼推走。街角少了他們的攤子,忽然間清寂得有點慌張。

快出伏的時候,譚姐和老敢又露面了,每人添了一件帶和尚領的長袖花圍裙。倆人似乎都胖了不少,裝扮得圓滾滾的,像兩隻笨笨熊。早晨出攤,老敢把拉著那座小山的三輪往攤兒上一停,譚姐趕忙放好大板凳,取出雙柺遞上。老敢拐拄地,下車,吭噔一聲吭噔一聲自己朝凳子那兒挪,譚姐一直眼巴巴瞅著。看老敢穩穩落了座,譚姐才忙著亮出一塊新招牌:專修電動車,兼營小飯桌,聯繫出國留學。

街坊們伸脖子瞪眼:哎喲,這兩口兒,厲害哦!

針線鋪

剛穿倆月的運動衣,拉鍊壞了。同事珠珠說,給你介紹個針線鋪吧,那裡一切皆能化腐朽為神奇。

針線鋪隱藏在鐵路小區的深宅大院裡,說起來離我家並不遠,走上一兩百米,拐進另外一條小街,沿著街北一個不太顯眼的區間過道,樓後幾米開外一排低矮的儲物房,從西數第五間便是。它的左鄰是“廢品站”,右舍則掛了“疏通下水”的牌子,紅底白字,油漆鮮亮。針線鋪也有招牌,是塊不大的廢三合板,小小的兒童美術字,一共三行:改衣服,修拉鍊,兼營服裝加工。工作時間:上午8:30~11:30,下午2:30~6:00。牌子的右下角留了一個聯繫電話,是手機號碼。這樣一塊招牌,不事張揚,進退有據,卻又處處透著主人細緻的心思。

一間儲物房改成的針線鋪,到底能否像珠珠所吹噓的那樣,能夠化腐朽為神奇,我心裡沒底。死馬當活馬醫吧,這樣想著,我敲了幾下那個紅漆剝落的窄木門。屋裡應聲不高,但圓潤、飽滿,蓋過了嗒嗒嗒響著的機器。

推門,尾隨而入的陽光給縫紉機旁的女人罩上一層光暈。整間屋子卻是幽暗的,彷彿與門外是兩個世界。機器停了,她的腳離開踏板,正扭身要站起來。女人對我淺淺一笑,眼睛看向我手裡盛衣服的袋子,跟人打招呼和跟活計打招呼一氣兒就完成了。我明白她是在問我需要做什麼,便趕忙把衣服從袋子中抻出來,請她看拉鍊能不能換。臨從家出來的時候,我已經想好,如果能換的話,哪怕三五十塊錢也換,拉鍊不能用,好端端一件衣服就算是報廢了,買件新的,至少也得幾百。女人拿起衣服檢查拉鍊,我偷偷瞧女人的臉,在她沒開腔之前,我想早一點從那張臉上讀出關於運動衣的判決書。

衣服三下五除二就修好了,只是換了一個拉鍊頭兒,連工帶料一共三塊錢,這大大出乎我的意料。出乎我意料的,還有女人的臉、寬寬的腦門,大大的眼睛,甜美、寧和,篤定,就連眼角細細的皺紋,也妥帖而安適。

散文丨寧雨:小街敘事

女人為什麼不就坡下驢給我換一副拉鍊,而是簡單換了一個拉鍊頭兒?一個拉鍊頭兒,料錢至少也得一兩塊錢,她一共收我三塊,連一葫蘆醋錢也賺不到。若是順著我的思路,採取換拉鍊的方法,至少她可以賺十塊到二十塊。如果把活兒放下,讓我第二天再取,然後偽稱換過拉鍊,開口收我三頭五十元,我也照樣心滿意足。可是,女人偏偏兩三秒之內就做出了判決:拉鍊頭兒鬆了,換一個就好。你若忙,就明天過來取;不忙的話,等十來分鐘。十分鐘,三塊錢,這個結果,讓我的腦筋一時有點短路。

此後,我成了針線鋪的常客。

女人天生話不多,手上卻麻利得出奇。等活兒的時候,我就站在旁邊不礙事的地方,看她下剪子,鎖邊、縫紉、熨燙,挑線頭。女人的手指細長、靈活,卻堅定有力,剪子、尺子、頂針、機器、熨斗以及各種型號的手針,都是她的士兵、是她的武器,不,是她那雙手的延伸,是她身體的一部分,因為任何身外的東西,都難以讓人腦調遣得如此出神入化、呼風喚雨。在此之前,我從來不敢想象,枯燥煩瑣的針線活,還能這樣富於節奏和韻律感,像音樂,像美麗的手指舞。

有一次,我去找女人為一條裙子繡個補丁花兒,忽然感覺針線鋪變得亮堂了。巡視一週,發現南牆上掛了一拉溜兒女式布包,素色粗布料子,手繪小熊、小兔、小狗、小貓,也有花草的,格桑花、雛菊、梔子、美人梅。包包是閨女的作品,女人告訴我,孩子在讀幼師,馬上就畢業了,畫畫做手工,是她打小的興趣。掛在這裡,是為了出售的。我說,有巧母必有巧女。女人笑笑,手裡刨食罷了,不過孩子總算是個省心的。

後來我聽說,女人和她的丈夫原來都是大廠職工,廠子改制,被動員著買斷了工齡,那時孩子才剛念小學。女人的公爹在鐵路上退休,住著單位的老房子,房子不好,地段卻在一環邊上,人口密集,適合謀營生,就把樓下的儲物房讓出來給兒媳婦用。女人是村裡最後一批“接班”變城裡人的,練就一把巧手,她把儲物房改成了針線鋪,按時上班捎帶照看公婆,按時下班回家伺候孩子做家務。十幾年下來,日子緊緊巴巴,除了慢性支氣管炎在換季時發作,倒也平安穩妥。

在鋪子裡見過一次女人的閨女,是初冬的黃昏,鐵路小區動遷的消息正沸沸揚揚。女孩好看得像個卡通娃娃,細聲慢語,模樣和聲音都像極了女人。孩子已經畢業,在幼兒園當老師,她是來跟媽媽找一種淡綠色絲線的。“像春天剛張開的柳葉那種。”女孩說,她要帶著小朋友們上手工課。女人伸手從針線筐裡深綠淺綠明綠暗綠的絲線裡挑出一種,正是女孩想要的。

我的活計,是女人那天最後一單生意。我家和她的家有一段順路,就想跟她做伴走一程。拐出小區,她卻想起跟附近小診所的中醫約好,要去拔罐兒,這陣子,氣管炎又犯了。我說,拔罐兒管用嗎,不如吃藥吧。女人咳了兩聲,嘆口氣:多少年了,就這麼治著,管用不管用的,祛祛火吧。前一陣子,為孩子工作急得上火了。

有些昏暗的路燈下,望著女人的背影移到便道上,停在中醫診所的門口,我卻滿腦子裡想著女孩要的那種綠,“像春天剛張開的柳葉那種”。

——本文選自《草原》2019年第7

圖片來源於網絡

"

小街敘事

文丨寧雨

餄餎館

一條街分了兩個杈。一個新杈,一個老杈。有一天老杈上忽然冒出個餄餎館。餄餎館坐東朝西,門口對著寬敞的便道,法桐樹濃廕庇日。七月天,樹底下支了桌子,擺了椅子,乘涼的、遛彎的、過路的,都忍不住坐下點一碗剛出鍋的餄餎嚐嚐。館子一開張就鬧了個滿堂紅。

開餄餎館的是芳村初家三兄弟。芳村離城不足百里,說近不近,說遠不遠,這館子一出手就在黃金地段租下大幾十平方米的鋪面,要生根開花結果的架勢。我去吃了幾次,那餄餎,面白,滷厚,湯清,菜鮮,果真好手藝。除了賣餄餎,他家也賣燒餅,還有幾樣自制的涼菜。缸爐燒餅才出爐,微黃焦脆,一層白芝麻仁誘得人汩汩地生口水。

初冬,一天冷似一天,晨練完了就想端碗連湯帶面的餄餎。順著街的老杈往北走,十幾步就是初家的餄餎館。天光剛破白,地上的物什還不分明,餄餎館的燈火一照老遠,屋裡的熱乎氣兒也順著門簾縫鑽出來,讓人心裡先有了幾分暖意。

太早,屋裡空空的,就我這一個客。煮餄餎的大鍋早就開了,鍋上架著老榆木餄餎床,據說是從三兄弟的太爺爺的爺爺一直傳下來的。瘦肉絲炒制的滷子,剛剛炸好的黃豆嘴兒,洗淨切好的芫荽段、蔥碎,裝在不鏽鋼盆裡排在灶臺上。初家大哥白衣白帽站在灶前,一張臉讓水汽籠了,一笑,白白的牙卻見得真切。靠裡屋門口是製作燒餅坯子的條案,初家二哥低頭忙碌,客人進門,只望見他彎曲的後背。抹桌子跑堂是三哥的活兒,站櫃的卻是晚輩,大哥家沒過門的兒媳。

散文丨寧雨:小街敘事

熟店熟客,餄餎上桌前,總得嘮幾句。我說,你家牆上這招貼不賴,是請誰幫著弄的?三哥馬上搭腔:俺整的,信不?他還一邊抹著桌子。俺們老初家賣餄餎,都有一百年了,老輩兒傳下來的手藝、規矩,都裝在心裡的,還用勞駕別人。大哥正好把餄餎端來,順手幫我加了醋點了辣油:瞅瞅咱們這餄餎條兒,去了皮的蕎麥頭道面壓的。你說是不是比別人家的白,還比他們的吃著筋道?離開那一鍋白濛濛的熱氣,他一張方臉天清地朗,額頭鬢角井田縱橫。

初家餄餎傳到三兄弟是第六代,除了上世紀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那些年,餄餎鍋年年從正月初六直開到大年根兒。三兄弟的爺爺膝下四男二女,家家賣餄餎。分家時大伯家受了老牌匾,二伯家分得一口八印大鍋,三伯分得村裡開過餄餎館的老屋。三兄弟的爹行四,分了最寶貝的老餄餎床子。村裡也有別家賣餄餎,無論怎麼費心偷手藝,面用好面,打滷的豬肉、醬油、大料、生薑,都跟初家一樣一樣的,可就是做不出老初家餄餎的味道,據說,奧妙就在那個壓餄餎的床子。三兄弟也曾分過家,賣餄餎的事留給老大和老三,老二獨自外出闖蕩賣過電料、當過小工,後來學會了打缸爐燒餅。過了幾年,分過的家又合了,飯還是分著吃,餄餎卻要夥著賣。他們把縣城裡開的餄餎攤撤了,直接來省城開餄餎館。哥兒仨琢磨著,餄餎館要是開好了,就整它幾個連鎖店,將來重新做個招牌,“中國初氏餄餎”。

隆冬,再去餄餎館,卻換了店面,緊鄰著原來那處大鋪面,還是兩間進深,卻逼仄得多,介紹祖傳手藝的招貼也揭來重新貼過,著一層煙火氣象,已經不是那麼新得晃眼了。大店改小店,大概是沒賺著錢或者所賺不多。平心而論,老初家的蕎麵餄餎,光那瘦肉絲打的滷兒、自家生的黃豆嘴,就比人家的攤子多花了本錢,多費了心機,十元一大碗、八元一小碗,單價上是貴著一兩塊錢,可把房租攤下來,利厚利薄就說不得。

挑門簾進去,初家大哥的臉還是籠在水汽中,一笑,牙齒燦爛。二哥依然在忙著做燒餅坯子,條案擺的方向變了,一雙巧手揪劑子、擀劑子、刷芝麻仁,變戲法似的,那叫一個快當。三哥在教訓一個二十郎當歲的青年,嫌他圍裙洗得不淨,芫荽沒有擇淨,每挑一個毛病,都跟著一句,你不能壞了咱老初家幾輩的規矩。青年本來拿著拖把拖地,住了手看著他三叔,並不接話,倒是那個站櫃的姑娘臉上有些掛不住。我尋思,那姑娘是青年的未婚妻。

最近,老街的餄餎館又一家變作了兩家。老大單挑兒了,老二、老三還是一塊兒開買賣,把當初開張時租的大鋪面又租回來了。哥兒仨倆店,一樣的手藝,一樣的價碼,店門挨著店門,打擂臺似的,倒也有趣。我下次去吃餄餎,準備撿一枚硬幣扔出去,正面朝上就去左邊店,反面朝上就去右邊店。

修車攤

修自行車的師傅姓闞。街坊鄰居喊他“老敢”,把闞字外邊的“門”給省了。因與他媳婦譚姐的鄉誼,我稱呼他老哥。

老敢的攤子在十字街口東北角便道上,守著學校不遠。補胎、打氣、拿龍,換輻條,換裡外胎,換鏈條,換軸承,賣車筐,賣鈴鐺,修鎖配鑰匙,外加幫人聯繫學生小飯桌業務,晴天賣防晒衣雨天賣傘冷天賣手套,諸如此類,不可盡數。用石家莊話說,老敢的手藝真沾。你扛個車架來,他能給你攢出輛整車,比原裝的都禁騎。就算是賽車、電動車出了毛病,交給老敢收拾,那也是手到擒來。因此上,老敢在十字街一帶頗有點名聲。

當然,老敢的名聲不光來自他的一雙巧手,他還有更大的能耐。比如,他娶了一個有正式工作的俊俏媳婦,就是譚姐。老敢是個肢殘者,右腿膝蓋以下截了,裝著義肢,近路他拄雙柺,遠點的道,則開一輛破舊的改裝電動三輪。因為肢殘,找不到合適工作,打年輕時候,他就在大廠宿舍門口擺攤修自行車。譚姐如何嫁給老敢的,眾說不一,只是一提起來這事,都忍不住嘬牙花子,覺得可惜了一朵水嫩嫩的鮮花。她是大廠的工人,十八九歲上大廠去招工,別人豬往前拱雞往後刨地找門路,她沒後門可找,就想試一試運氣,結果,跟招工的一見面人家就拍板要下了。

廠子改制,譚姐買斷工齡。兩個閨女都成家了,不用他們兩口子操多少心,譚姐還不到五十,乾脆給老敢的攤子當起“老闆娘”。

譚姐一來,補胎、打氣這種技術含量不高,又得一會兒下蹲一會兒屈膝一會兒貓腰一會兒起立的活計,自然就全攬下了。老敢端坐在一個敦敦實實的大木凳上,把裝著大洋鐵工具箱的三輪車當靠背,凳子旁邊擺一把暖壺、一個大搪瓷茶缸,面前放一架修鎖配鑰匙的小車床。有生意了忙一陣,趕到沒事了,兩眼一眯細,聽京劇。聽上一段兒,轉身端茶缸,滋溜—咕咚,滋溜—咕咚,來兩大口茶水。除非拉屎撒尿,老敢半天不動窩兒。

老哥,看美得你,當皇上呢。我路過,總要打個招呼。

老敢沒搭言兒,他正跟著馬連良大師學唱那段《甘露寺》,搖頭晃腦入了神。譚姐吐吐舌頭,朝我一樂,瞅他那德行,還皇上呢。

哈哈,有我娘子相伴,我就是神仙一個。皇帝老兒,怎比得了某家———老敢睜開眼,一口京白。

玩笑歸玩笑,其實,幹修自行車這行,看似簡單,真沒兩把刷子的還幹不成。來修車的人,五行八作,橫的硬的不說理的不要命的都有,你得先學會見風使舵,見人下菜碟。鬧不好,會有人給砸攤子。修車的活兒,又髒又辛苦,依譚姐的說法,她兩口子的手,就跟糞叉子似的,什麼都敢抓撓。修車的盼鬧天兒還怕鬧天兒。一鬧天兒,生意格外多。可是,天不好也真遭罪。春夏秋三季還好說,一入冬,小北風颳著,渾身凍得跟木頭一般,換完一個外胎手都不知道是誰的了。譚姐一張粉臉,一冬一冬的生凍瘡。老敢行,老敢不怕凍不怕晒,大木凳上一坐,不管它西北風是四級還是六級,不管它下雨還是下雪,京劇照聽,茶水照喝。

散文丨寧雨:小街敘事

有一年春天,我的單車後閘出了毛病,想推去讓老敢給看看。大老遠,卻見攤兒前裡三層外三層圍了好多人,有拿照相機的,有扛攝像機的。猶豫著是否湊過去,兜頭碰見給我們院兒清垃圾的老張。老張的嘴是竹筒,見誰給誰倒豆子:“嘿,快去看看熱鬧吧,有人給老敢送了輛新輪椅,可闊了。還有好多記者採訪呢,老敢成名人兒了。”當晚本市電視新聞,果然見到老敢和譚姐。有一個特寫鏡頭,老敢坐著新輪椅,譚姐陪在身邊,倆人都笑得嘴角咧到腮幫子。

第二天早晨經過他們的攤兒,我特意停下來想參觀一下老敢的新輪椅。時間有點早,老夫妻倆還沒到。第三天早晨,正好在路上碰到老敢,卻還是那輛改裝舊三輪車馱著那座小山樣的工具箱兼售貨櫃。我問,老哥,新輪椅呢?老敢扭頭用目光指指身後的小山兒,輪椅在家省著呢,我得運這個。後來,一直沒見老敢的新輪椅露過臉。有人說,他一倒手就賣掉了,賺了千八百呢。譚姐悄悄對我說,那高級玩意兒,你老哥用不慣,轉給樓下小五子家了,他爹半身不遂恢復期,正合用。這“轉”是借,是租,是送,是賣,譚姐沒說。

守著老居民區,十字街本來就熱鬧,老敢佔金邊據銀角一鋪排七八平方米,越是上下班的點兒越來生意,有時等著修車的擠了疙瘩,還把汽車的道給擋了,難免有人看不順眼,恨不能城管立時把攤子取締了才好。更多的人,則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視若無睹或者可有可無的態度。遇上自己的單車壞了或者想就便買個什麼小物件,才想起老敢和譚姐的攤子。趕上風日晴好的時候,附近的老頭老太太常搬個馬紮來坐了,看他們修車賣貨哼京劇,扯東家長西家短。

有一陣子,老敢夫妻倆沒出攤兒。有人說,大廠宿舍拆遷老敢家補償兩套房子,闊了,誰還幹這個。也有人說,老敢在家太霸道,淨欺負譚姐,兩口子為補償房的事鬧意見,本子上都是譚姐的名字,這下現世報,她借勢要跟老敢離婚。有修車的,心裡一團火地找來,只能悻悻地怎麼把車子推來再怎麼推走。街角少了他們的攤子,忽然間清寂得有點慌張。

快出伏的時候,譚姐和老敢又露面了,每人添了一件帶和尚領的長袖花圍裙。倆人似乎都胖了不少,裝扮得圓滾滾的,像兩隻笨笨熊。早晨出攤,老敢把拉著那座小山的三輪往攤兒上一停,譚姐趕忙放好大板凳,取出雙柺遞上。老敢拐拄地,下車,吭噔一聲吭噔一聲自己朝凳子那兒挪,譚姐一直眼巴巴瞅著。看老敢穩穩落了座,譚姐才忙著亮出一塊新招牌:專修電動車,兼營小飯桌,聯繫出國留學。

街坊們伸脖子瞪眼:哎喲,這兩口兒,厲害哦!

針線鋪

剛穿倆月的運動衣,拉鍊壞了。同事珠珠說,給你介紹個針線鋪吧,那裡一切皆能化腐朽為神奇。

針線鋪隱藏在鐵路小區的深宅大院裡,說起來離我家並不遠,走上一兩百米,拐進另外一條小街,沿著街北一個不太顯眼的區間過道,樓後幾米開外一排低矮的儲物房,從西數第五間便是。它的左鄰是“廢品站”,右舍則掛了“疏通下水”的牌子,紅底白字,油漆鮮亮。針線鋪也有招牌,是塊不大的廢三合板,小小的兒童美術字,一共三行:改衣服,修拉鍊,兼營服裝加工。工作時間:上午8:30~11:30,下午2:30~6:00。牌子的右下角留了一個聯繫電話,是手機號碼。這樣一塊招牌,不事張揚,進退有據,卻又處處透著主人細緻的心思。

一間儲物房改成的針線鋪,到底能否像珠珠所吹噓的那樣,能夠化腐朽為神奇,我心裡沒底。死馬當活馬醫吧,這樣想著,我敲了幾下那個紅漆剝落的窄木門。屋裡應聲不高,但圓潤、飽滿,蓋過了嗒嗒嗒響著的機器。

推門,尾隨而入的陽光給縫紉機旁的女人罩上一層光暈。整間屋子卻是幽暗的,彷彿與門外是兩個世界。機器停了,她的腳離開踏板,正扭身要站起來。女人對我淺淺一笑,眼睛看向我手裡盛衣服的袋子,跟人打招呼和跟活計打招呼一氣兒就完成了。我明白她是在問我需要做什麼,便趕忙把衣服從袋子中抻出來,請她看拉鍊能不能換。臨從家出來的時候,我已經想好,如果能換的話,哪怕三五十塊錢也換,拉鍊不能用,好端端一件衣服就算是報廢了,買件新的,至少也得幾百。女人拿起衣服檢查拉鍊,我偷偷瞧女人的臉,在她沒開腔之前,我想早一點從那張臉上讀出關於運動衣的判決書。

衣服三下五除二就修好了,只是換了一個拉鍊頭兒,連工帶料一共三塊錢,這大大出乎我的意料。出乎我意料的,還有女人的臉、寬寬的腦門,大大的眼睛,甜美、寧和,篤定,就連眼角細細的皺紋,也妥帖而安適。

散文丨寧雨:小街敘事

女人為什麼不就坡下驢給我換一副拉鍊,而是簡單換了一個拉鍊頭兒?一個拉鍊頭兒,料錢至少也得一兩塊錢,她一共收我三塊,連一葫蘆醋錢也賺不到。若是順著我的思路,採取換拉鍊的方法,至少她可以賺十塊到二十塊。如果把活兒放下,讓我第二天再取,然後偽稱換過拉鍊,開口收我三頭五十元,我也照樣心滿意足。可是,女人偏偏兩三秒之內就做出了判決:拉鍊頭兒鬆了,換一個就好。你若忙,就明天過來取;不忙的話,等十來分鐘。十分鐘,三塊錢,這個結果,讓我的腦筋一時有點短路。

此後,我成了針線鋪的常客。

女人天生話不多,手上卻麻利得出奇。等活兒的時候,我就站在旁邊不礙事的地方,看她下剪子,鎖邊、縫紉、熨燙,挑線頭。女人的手指細長、靈活,卻堅定有力,剪子、尺子、頂針、機器、熨斗以及各種型號的手針,都是她的士兵、是她的武器,不,是她那雙手的延伸,是她身體的一部分,因為任何身外的東西,都難以讓人腦調遣得如此出神入化、呼風喚雨。在此之前,我從來不敢想象,枯燥煩瑣的針線活,還能這樣富於節奏和韻律感,像音樂,像美麗的手指舞。

有一次,我去找女人為一條裙子繡個補丁花兒,忽然感覺針線鋪變得亮堂了。巡視一週,發現南牆上掛了一拉溜兒女式布包,素色粗布料子,手繪小熊、小兔、小狗、小貓,也有花草的,格桑花、雛菊、梔子、美人梅。包包是閨女的作品,女人告訴我,孩子在讀幼師,馬上就畢業了,畫畫做手工,是她打小的興趣。掛在這裡,是為了出售的。我說,有巧母必有巧女。女人笑笑,手裡刨食罷了,不過孩子總算是個省心的。

後來我聽說,女人和她的丈夫原來都是大廠職工,廠子改制,被動員著買斷了工齡,那時孩子才剛念小學。女人的公爹在鐵路上退休,住著單位的老房子,房子不好,地段卻在一環邊上,人口密集,適合謀營生,就把樓下的儲物房讓出來給兒媳婦用。女人是村裡最後一批“接班”變城裡人的,練就一把巧手,她把儲物房改成了針線鋪,按時上班捎帶照看公婆,按時下班回家伺候孩子做家務。十幾年下來,日子緊緊巴巴,除了慢性支氣管炎在換季時發作,倒也平安穩妥。

在鋪子裡見過一次女人的閨女,是初冬的黃昏,鐵路小區動遷的消息正沸沸揚揚。女孩好看得像個卡通娃娃,細聲慢語,模樣和聲音都像極了女人。孩子已經畢業,在幼兒園當老師,她是來跟媽媽找一種淡綠色絲線的。“像春天剛張開的柳葉那種。”女孩說,她要帶著小朋友們上手工課。女人伸手從針線筐裡深綠淺綠明綠暗綠的絲線裡挑出一種,正是女孩想要的。

我的活計,是女人那天最後一單生意。我家和她的家有一段順路,就想跟她做伴走一程。拐出小區,她卻想起跟附近小診所的中醫約好,要去拔罐兒,這陣子,氣管炎又犯了。我說,拔罐兒管用嗎,不如吃藥吧。女人咳了兩聲,嘆口氣:多少年了,就這麼治著,管用不管用的,祛祛火吧。前一陣子,為孩子工作急得上火了。

有些昏暗的路燈下,望著女人的背影移到便道上,停在中醫診所的門口,我卻滿腦子裡想著女孩要的那種綠,“像春天剛張開的柳葉那種”。

——本文選自《草原》2019年第7

圖片來源於網絡

散文丨寧雨:小街敘事

寧雨,本名郭文嶺,河北肅寧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河北省作家協會理事,河北省文藝評論家協會理事。在《長城》《散文百家》《人民日報》報刊等公開發表散文、評論、報告文學等作品百萬字。獲河北省文藝振興獎、孫犁散文獎(天津)等獎項。

↓↓為您推薦↓↓

美文 | 迷失在麗江的街巷

王雁翔:那些孤獨的報刊亭

馮驥才: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

汪曾祺:小孃孃

劉亮程:先父

“新兵信多,老兵病多”懷念啊,我的軍旅啊!

駐香港部隊特戰女兵張利:你要不服,咱再來一場!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