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將消失的傳統手藝之傳統制鼓,敲打出的是匠人的心聲!
即將消失的傳統手藝之傳統制鼓,敲打出的是匠人的心聲!
即將消失的傳統手藝之傳統制鼓,敲打出的是匠人的心聲!
即將消失的傳統手藝之傳統制鼓,敲打出的是匠人的心聲!
即將消失的傳統手藝之傳統制鼓,敲打出的是匠人的心聲!
即將消失的傳統手藝之傳統制鼓,敲打出的是匠人的心聲!
即將消失的傳統手藝之傳統制鼓,敲打出的是匠人的心聲!
即將消失的傳統手藝之傳統制鼓,敲打出的是匠人的心聲!
即將消失的傳統手藝之傳統制鼓,敲打出的是匠人的心聲!
即將消失的傳統手藝之傳統制鼓,敲打出的是匠人的心聲!
即將消失的傳統手藝之傳統制鼓,敲打出的是匠人的心聲!
即將消失的傳統手藝之傳統制鼓,敲打出的是匠人的心聲!
KOK暮色
1/11 瀘 州市納溪區合面鎮馬村所在地原是古場鎮,四周圍繞著肥沃的稻田,村頭住著61歲的傳統制鼓藝人“李二鼓”(李二鼓本名李小青,家中排行老二,因為制鼓,人 稱李二鼓)。
2/11 解放後,李小青本家有“地主”成分的長輩,“我家便被劃為富農”
3/11 於是李小青沒能進入學校學習,父輩希望李小青能學得一技之長,而父親又是 鑼鼓匠,於是請制鼓師傅到家中傳授他制鼓技藝。
4/11 李小青從此開始了制鼓的行當,這一做,就是40多年
5/11 “牛 皮要選用牛背上的牛皮,牛肚上的牛皮太薄
6/11 ”李小青介紹,制鼓腔的木材得選用上好的柏木,牛皮得選用15年以上的老牛皮,從原木到鼓腔,從牛皮到鼓皮……
7/11 前後得經過80多道工序,每道工序都很繁雜。“比如制鼓皮吧,得將整塊的牛皮根據鼓的大小切成小皮
8/11 然後去毛、削肉、打孔、穿繩、崩皮、晒皮……晒出一張 鼓皮前後得一月左右。現在的機器鼓很少用牛皮,價格也就便宜了。
9/11 農閒時,李家後院時不時傳來“咚咚”的鼓聲。“我做過最大的直徑有104釐米,最小的不到12cm。”經過幾十年的琢磨,從邊鼓、抱鼓、小二鼓、大二鼓、大朝鼓……李小青能製作出近20種不同音色、不同類型的鼓。
10/11 “農村耕地都被農機取代,老耕牛越來越少,制鼓的行當也快消失了。”李小青嘆息,現在每年制鼓量也就70餘個,均銷往附近的宜賓、瀘州、自貢等地。
11/11 讓李小青欣慰的是,雖然別人都不願學習制鼓的行當,但自己的兒子總算學會了這門手藝。
2017-06-11

更多精彩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