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被遺忘的昆明匠人 卻用心幹了一輩子

手工藝 食品安全 青花瓷 文化 趣味雲南 2017-05-02

當下,日益壯大的中產群體與價值多元的現代社群,正和危機四伏的公共環境、食品安全進行著曠日持久的對峙。人們對手作、手工產品的認同,從來沒有像今天這麼強烈過。“中國新工匠”,以此為工匠精神正名,重拾失落已久的工匠精神。

從這些老店老手藝人的身上,面對蕭條的現狀與時代潮流,我們看到了他們的無奈,更看到了他們對傳承手藝的喜愛和堅守。

歷史洗禮下的墨香之路

這些被遺忘的昆明匠人 卻用心幹了一輩子

在雲南書畫界,一提到用墨,必然有一個繞不開的老字號——天寶齋,這也是昆明唯一保留下來的手工制墨坊。

在昆明近郊的團結街道辦,一間200多平米的廠房裡,一臺古老的研墨機不停地轉動著。在這裡,“天寶齋”傳統制墨技藝的第五代傳人李玉霖帶著17名工人,以全手工制墨的方式延續著祖傳的制墨工藝。

這些被遺忘的昆明匠人 卻用心幹了一輩子

走進天寶齋的廠房,一股濃烈的墨香撲鼻而來,工人們正在忙著制墨。李玉霖說,墨的製作配方和工藝非常講究,不同流派有自己特有的絕技且祕不外傳。各派中針對不同的制墨原料,也會採用不同的生產工藝,如桐油、胡麻油、生漆均有獨特的煉製、點菸、冷卻、收集、貯藏方法,松煙窯的建造模式、燒火及松枝添加時間與數量、收煙及選膠、熬膠、配料和劑等也各有祕訣。

“現在天寶齋生產的鬆滋侯墨汁,繼承了父親一生制墨的經驗,除保留了原有的傳統獨特工藝配方,又與現代科學相結合。”李玉霖介紹,這種墨選用高色素炭黑、動物明膠、自制上等香料,仿古配製而成。特點是色澤黑亮、宜書宜畫、濃度適中、氣味芬芳、耐水性強、易於保存。

昆明老字號毛筆店的絕唱

這些被遺忘的昆明匠人 卻用心幹了一輩子

昆明鬧市區街頭車水馬龍,而隱沒在西安巷裡的“張學成毛筆莊”卻略顯冷清。年過八旬的店主桂煥蘭拿著牛骨製成的工具,在冷水裡梳理著毛須。百年毛筆莊歷經風雨飄搖,桂煥蘭也成了昆明最後一位能完成全道工序手製毛筆的制筆人。

在小店牆上,用相框裱起的報紙,無聲的訴說著筆莊歷史:張學成毛筆莊者,創自清光、宣年間,屬南派贛系,與吳興“湖筆”同一祖源。自曾祖開基,綿延至今,幾近百年。民國初,避兵亂,祖父西遷入滇,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在昆頗有名氣。

這些被遺忘的昆明匠人 卻用心幹了一輩子

店鋪一角的櫃子裡,大大小小的青花瓷罐裝著不同型號的毛筆。據介紹,一款好的毛筆必須具備“四德”,即“尖、齊、圓、健”。做筆時四大工序、108道小工序都馬虎不得。按照工序,筆莊現在每月能出400只毛筆,而且每天必須工作8小時。

現在,桂煥蘭最大的願望是把手藝傳承下去。為此,她需要兒子更勤加練習。而更多的希望,則寄託在孫輩身上。桂煥蘭看好的是大兒子家的張維和小兒子家的張佳。她說,這兩個孫輩由她一手帶大,從小看得多,且有一定的實踐,“現在學,完全來得及”。

這些被遺忘的昆明匠人 卻用心幹了一輩子

“我不知道老人會不會有傳男不傳女的想法。但是不管怎樣,我也肯定不會讓這份技術失傳。”孫女張佳如是說。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