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唐志軍

銀川“同福居”飯館是老字號飯館之一,迄今已有88年的歷史。

“同福居”的最早創辦者是宋守福(山西平遙人)和盧某,倆人於1931年在銀川市中山市場(原新華街燈光球場)租了6間門面房,經營餐飲業,為取吉利富貴之意,取名為“同福居”。

"

文/唐志軍

銀川“同福居”飯館是老字號飯館之一,迄今已有88年的歷史。

“同福居”的最早創辦者是宋守福(山西平遙人)和盧某,倆人於1931年在銀川市中山市場(原新華街燈光球場)租了6間門面房,經營餐飲業,為取吉利富貴之意,取名為“同福居”。

寧夏老字號故事之“同福居”幾度變遷

開張之日,飯館內擺了5張方桌、兩張圓桌,門上高懸藍底白字“同福居”三個大字的招牌,兩側掛的是裝飾著紅布條的幌子。

開業之際,“同福居”飯館聘請的名廚,就是霍林泉。

因嫌學生意當學徒太苦,便給蒙古王爺府從北京帶來的名廚師當了學徒。

由於他聰明好學,3年期滿,便學到了一手好廚藝,深得當時老王爺的喜愛。

師傅離開後,就由他主廚,由於他年輕好玩,經常誤了王爺的開飯時間,但王爺不但不責怪他,反而要等到他回來才吃飯,因為只有他做的飯菜王爺才覺得可口。

以後隨同王爺在北京住了幾年,因王爺是親王,和皇帝有姻親關係,經常和後宮有來往,霍林泉也有機會和御膳房接觸並獲益匪淺,所以他的烹飪技術有了很大的提高,而且對漢、滿、蒙各菜都很擅長,南北各菜系也無不通曉。

經他烹飪的菜餚,色、香、味俱佳且清潔衛生、爽口。

老王爺逝世後,他便離開定遠營去了甘肅蘭州。並與一個姓張的朋友開了一個飯館。

那時正值馮玉祥西北軍入駐甘肅,來自直、魯、豫的軍政人員經常光顧飯館,使他這家飯館的生意很興旺。

1926年秋末,霍林泉的兄嫂相繼去世,子女年幼,無人照顧,霍林泉不得已於同年離開蘭州,重新回到定遠營。

"

文/唐志軍

銀川“同福居”飯館是老字號飯館之一,迄今已有88年的歷史。

“同福居”的最早創辦者是宋守福(山西平遙人)和盧某,倆人於1931年在銀川市中山市場(原新華街燈光球場)租了6間門面房,經營餐飲業,為取吉利富貴之意,取名為“同福居”。

寧夏老字號故事之“同福居”幾度變遷

開張之日,飯館內擺了5張方桌、兩張圓桌,門上高懸藍底白字“同福居”三個大字的招牌,兩側掛的是裝飾著紅布條的幌子。

開業之際,“同福居”飯館聘請的名廚,就是霍林泉。

因嫌學生意當學徒太苦,便給蒙古王爺府從北京帶來的名廚師當了學徒。

由於他聰明好學,3年期滿,便學到了一手好廚藝,深得當時老王爺的喜愛。

師傅離開後,就由他主廚,由於他年輕好玩,經常誤了王爺的開飯時間,但王爺不但不責怪他,反而要等到他回來才吃飯,因為只有他做的飯菜王爺才覺得可口。

以後隨同王爺在北京住了幾年,因王爺是親王,和皇帝有姻親關係,經常和後宮有來往,霍林泉也有機會和御膳房接觸並獲益匪淺,所以他的烹飪技術有了很大的提高,而且對漢、滿、蒙各菜都很擅長,南北各菜系也無不通曉。

經他烹飪的菜餚,色、香、味俱佳且清潔衛生、爽口。

老王爺逝世後,他便離開定遠營去了甘肅蘭州。並與一個姓張的朋友開了一個飯館。

那時正值馮玉祥西北軍入駐甘肅,來自直、魯、豫的軍政人員經常光顧飯館,使他這家飯館的生意很興旺。

1926年秋末,霍林泉的兄嫂相繼去世,子女年幼,無人照顧,霍林泉不得已於同年離開蘭州,重新回到定遠營。

寧夏老字號故事之“同福居”幾度變遷

為了維持一家老少五口人的生活,霍林泉於1929年攜家帶子,經過長途跋涉來到寧夏省城銀川謀生。

由於他是廚師出身,憑著這門手藝,他先在銀川市新華街的一家飯館掌勺,因其烹飪手藝精湛、菜餚鮮美,頗受顧客好評和老闆的青睞,每月有不少的大洋進賬,使他們全家的生計有了保障。

1931年,山西人宋守福和盧某來銀川謀生,倆人合股開了“同福居”飯館。

宋守福聽說新華街一家飯館有位從京城皇宮裡出來的名廚在掌勺,為使“同福居”在銀川旗開得勝,贏得開門紅,遂約見霍林泉並以高薪聘請他做“同福居”的主廚。

霍林泉沒有本金,就以入股(入股按比例分紅)相許,霍林泉便離開了原來的飯館和宋守福、盧某共同成為“同福居”的股東,他也正式成為“同福居”的第一掌勺人。霍林泉的到來使“同福居”顧客盈門,生意十分興隆。

1936年,蔣介石夫婦在張學良、胡宗南和德國顧問瑞納等人的陪同下,來寧夏銀川視察。

馬鴻逵考慮到蔣介石夫婦是南方人不喜食北方菜,又知道“同福居”的大廚霍林泉擅長做南北大菜,遂請霍林泉在蔣介石夫婦下榻處(今中山公園處),為蔣介石夫婦做他們喜歡的南方菜,每天派小車接送。

蔣介石沒有想到在銀川這樣偏僻的邊陲小城也能吃到地道的南方菜餚,非常滿意。蔣介石等人在銀川住了幾日,霍林泉精心打理他們的飲食,事後為表謝意,蔣介石送了霍林泉5筒哈德門香菸等物。

由此霍林泉為“同福居”提高了名氣,他也名聲大噪,“同福居”成為寧夏省城家喻戶曉的名飯館。

"

文/唐志軍

銀川“同福居”飯館是老字號飯館之一,迄今已有88年的歷史。

“同福居”的最早創辦者是宋守福(山西平遙人)和盧某,倆人於1931年在銀川市中山市場(原新華街燈光球場)租了6間門面房,經營餐飲業,為取吉利富貴之意,取名為“同福居”。

寧夏老字號故事之“同福居”幾度變遷

開張之日,飯館內擺了5張方桌、兩張圓桌,門上高懸藍底白字“同福居”三個大字的招牌,兩側掛的是裝飾著紅布條的幌子。

開業之際,“同福居”飯館聘請的名廚,就是霍林泉。

因嫌學生意當學徒太苦,便給蒙古王爺府從北京帶來的名廚師當了學徒。

由於他聰明好學,3年期滿,便學到了一手好廚藝,深得當時老王爺的喜愛。

師傅離開後,就由他主廚,由於他年輕好玩,經常誤了王爺的開飯時間,但王爺不但不責怪他,反而要等到他回來才吃飯,因為只有他做的飯菜王爺才覺得可口。

以後隨同王爺在北京住了幾年,因王爺是親王,和皇帝有姻親關係,經常和後宮有來往,霍林泉也有機會和御膳房接觸並獲益匪淺,所以他的烹飪技術有了很大的提高,而且對漢、滿、蒙各菜都很擅長,南北各菜系也無不通曉。

經他烹飪的菜餚,色、香、味俱佳且清潔衛生、爽口。

老王爺逝世後,他便離開定遠營去了甘肅蘭州。並與一個姓張的朋友開了一個飯館。

那時正值馮玉祥西北軍入駐甘肅,來自直、魯、豫的軍政人員經常光顧飯館,使他這家飯館的生意很興旺。

1926年秋末,霍林泉的兄嫂相繼去世,子女年幼,無人照顧,霍林泉不得已於同年離開蘭州,重新回到定遠營。

寧夏老字號故事之“同福居”幾度變遷

為了維持一家老少五口人的生活,霍林泉於1929年攜家帶子,經過長途跋涉來到寧夏省城銀川謀生。

由於他是廚師出身,憑著這門手藝,他先在銀川市新華街的一家飯館掌勺,因其烹飪手藝精湛、菜餚鮮美,頗受顧客好評和老闆的青睞,每月有不少的大洋進賬,使他們全家的生計有了保障。

1931年,山西人宋守福和盧某來銀川謀生,倆人合股開了“同福居”飯館。

宋守福聽說新華街一家飯館有位從京城皇宮裡出來的名廚在掌勺,為使“同福居”在銀川旗開得勝,贏得開門紅,遂約見霍林泉並以高薪聘請他做“同福居”的主廚。

霍林泉沒有本金,就以入股(入股按比例分紅)相許,霍林泉便離開了原來的飯館和宋守福、盧某共同成為“同福居”的股東,他也正式成為“同福居”的第一掌勺人。霍林泉的到來使“同福居”顧客盈門,生意十分興隆。

1936年,蔣介石夫婦在張學良、胡宗南和德國顧問瑞納等人的陪同下,來寧夏銀川視察。

馬鴻逵考慮到蔣介石夫婦是南方人不喜食北方菜,又知道“同福居”的大廚霍林泉擅長做南北大菜,遂請霍林泉在蔣介石夫婦下榻處(今中山公園處),為蔣介石夫婦做他們喜歡的南方菜,每天派小車接送。

蔣介石沒有想到在銀川這樣偏僻的邊陲小城也能吃到地道的南方菜餚,非常滿意。蔣介石等人在銀川住了幾日,霍林泉精心打理他們的飲食,事後為表謝意,蔣介石送了霍林泉5筒哈德門香菸等物。

由此霍林泉為“同福居”提高了名氣,他也名聲大噪,“同福居”成為寧夏省城家喻戶曉的名飯館。

寧夏老字號故事之“同福居”幾度變遷

1942年3月,“同福居”大老闆宋守福另闢新業,把飯館的資金抽走1萬餘元,頓時使的“同福居”陷入停業的困境。

這時,有個山西富商張學文,知道了“同福居”的現狀,同情“同福居”的處境,並對霍林泉的為人很敬重,與霍林泉商量願意資助6000元讓他把飯館盤下來。

霍林泉對“同福居”有著深厚的感情,不願意看到“同福居”就此倒閉,欣然接受張學文的資助。

於是霍林泉重整旗鼓,“霍記同福居”開張了,霍林泉也成為“同福居”的正式掌門人。

時隔不久,馬鴻逵為給其亡父馬福祥在新華街修建紀念堂,強令飯館拆遷,“同福居”又被迫停業月餘。

為了生計,“同福居”不得不從原址遷出,租了馬福壽的一幢兩層樓房(中山南街寧夏日報社對面)恢復營業。但因新址地處偏僻、客流稀少,“同福居”月營業額每況愈下。

1949年9月寧夏銀川解放,解放軍西北野戰軍十九兵團進駐銀川,“同福居”為歡迎解放軍,所供飯菜不加利潤,每天平均辦20桌飯菜,接待銀川市軍管會幹部。

飯館工作人員,每天吃的飯菜也與解放軍一樣,真正體現了軍民一家的情誼。

為了節約房租和找一個比較繁華的地方,霍林泉於1952年5月,將飯館又遷至七真觀附近,營業額這才有所提高。

同年6月,霍林泉病逝,享年73歲,“同福居”由其子霍晉三接替經營。

1956年社會主義改造,“同福居”積極響應中國共產黨的號召,於同年4月申請公私合營,成為全區改為國有的第一家餐飲企業。

霍晉三也變為國家職工,直到1970年退休。霍晉三於1992年去世,享年80歲。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