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全中國特色口岸公共衛生體系

食品安全 航空 法律 經濟 中國質量新聞網 2017-05-24

□肖 舒

伴隨《“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的發佈,“健全口岸公共衛生體系”已經上升為國家戰略,口岸食品安全作為口岸公共衛生體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環,是口岸核心能力建設的重要基石。在口岸食品監管體系中,航空食品安全與口岸轄區地面食品安全是風險最大、監管難度最高的兩個控制點。筆者認為,檢驗檢疫部門應強化使命擔當,實施6個著力,構築堅強的食品安防體系,鍛造口岸食品安全金字招牌。

著力航線備案和航空器監管,健全口岸衛生檢疫防控體系。《國際衛生條例2005》及《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境衛生檢疫法》皆賦予檢驗檢疫部門國際航空飛行衛生安全保障的義務與職責,既承擔新開國際航線的安全保障職能,理應被“提前告知”。從這一角度出發,應規範現有各大國際航空口岸事前“告知”或“備案”的行為,以利於檢驗檢疫部門對外形象的維護和統一。從新開國際航線非強制性“備案”著手敦促航空公司履行“告知義務”,以航空機供食品及飲用水的抽檢為強制性監控措施履行監管義務,以正式常態通告日常衛生監管情況及抽檢結果的方式調動企業主體責任意識,並與相關主管部門(例如民航總局、港澳食環署、外航對應政府監管部門等)建立常態互通機制。

著力短期旅遊包機航線和廉價航空食品監管,嚴控口岸食品安全風險。近年來,地方外向型經濟蓬勃發展,無一不伴隨著國際航空口岸高速擴張。航空口岸深刻反映著地方對外開放的程度,據筆者近幾年跟蹤研究,在政府主導下,各地機場航空經濟對外高速擴張,國際團隊旅遊價格大幅下降,廉價航空競逐國際航線,各類短期旅遊包機蜂擁而至。廉價航空與租賃旅遊包機從成本角度考慮多不從當地正規航空配餐公司完成正常食品配給採購,各式各類五花八門的短期食品正在漸漸進入航空食品領域。尤其近幾年東南亞及中東短期旅遊包機運營數量激增,這類航空器幾乎都不帶冷藏設施,一旦遭遇大面積長時間航班延誤,食品安全隱患難以避免。應當強化普法宣傳,明確“機場-航空公司-終端送配航食企業-包機租賃方”這一食品安防鏈條中各方法律責任及相關義務;協同機場及民航總局建立黑名單制度,即或限於監管力量所限做不到“滿盤開花”也可通過加大“重點識別區”監管的方式強化食品安全防控力度;考慮上述航班大多以國際旅遊團隊為主,一旦出現群體性航空食品安全事件將十分棘手,極可能需要跨地域多部門協同處理,日常應積極開展航空食品中毒應急聯合演練,強化突發事件應急處理能力。

著力“航檢”單元業務管理流程再造,強化口岸食品安全閉環管理。目前隨著各地國際機場的高速發展和入出境旅客的增多,各地檢驗檢疫部門在航空口岸均設有獨立的“航檢”科,主要完成登機檢疫和航空器衛生監督,在一線衛生檢疫職能上與地面“旅檢”單元實施分段管理、並肩協同,共同形成對整個航空口岸從天空到地面的公共衛生安全保障,二者在諸多業務板塊都存在多項交集。“航檢”單元是聯接一線衛生檢疫與衛生監督兩大業務板塊的“橋頭堡”和“聯接帶”,捋順理清“航檢”單元的業務職能極有必要,利於口岸食品安全形成閉環管理。建議將“航線備案資質審查、航食廠、航空器專供水站、航空器固液廢棄物監管“整體納入一線“航檢”單元業務管理,一方面緩解地面“衛生監督“單元安防壓力,另一方面利於“航檢”單元實現對國際航班食品、飲用水生產及使用、固液廢棄物處理形成閉環管理。

著力航空口岸食品安全示範區創建,發揮“窗口”示範帶動作用。自1999年推動國際衛生口岸創建工作以來,在質檢總局總體部署和全面統籌下,質檢人十八年磨一劍,履行了中國政府全部對外開放口岸通過核心能力建設的莊嚴承諾。多年口岸核心衛生體系的建設打下了堅實基礎,增強了我們迴應時代重託和社會關切的底氣信心。

著力智慧航空口岸信息化建設,提升口岸衛生監管和服務效能。智慧口岸的建設以“減負、增效、利民”,促進口岸經濟騰飛、帶動企業向國際衛生標準靠攏為目標,口岸衛生監管手段亦應順勢而為。在諸多一線口岸轄區實現全監管後,監管對象數量龐大,口岸一線人員的數量與業務的快速增長不相匹配,在人員數量受限而業務數量不斷擴增、業務質量要求越來越高的前提下,如何確保安全底線,信息化管理及其技術手段的運用是時代賦予我們的利器。從衛生行政許可到日常監督計劃再到檔案管理可建立大數據全鏈條電子監管體系,減少書面呈報及紙質查證程序。一方面便利企業,另一方面可將日常衛生監管中大量繁瑣的索證、索票等驗證類工作通過前期數據企業端錄入進行智能識別,一線監管人員現場除抽採樣外更多進行”一致性“驗證複核,以建立電子信用檔案等多種行政手段充分調動和提升企業自身的主體責任意識。

著力航空口岸衛生監管社會共治,增進打擊違法的反向懲戒合力。各口岸檢驗檢疫機構可定期向駐地政府、駐場單位及機場通報口岸安全監管動態,與海關、邊防、民航、地方管理部門戰略協同,形成以我為主、技術支撐的共治格局。充分調動機場的綜合執法部門及衛生監管力量,激濁揚清,鐵腕整治一切食品安全違法行為,堅決保持高壓態勢和實施零容忍,確保轄區食品衛生絕對安全。調動一切社會力量共同參與、關注口岸公共衛生體系建設,讓“健康中國2030,我們的追求”深入民心,共治共享。《中國國門時報》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