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博聞財經團隊原創出品

適者生存,在汽車行業體現的淋漓盡致。

早在今年年初,一個“車企銷量腰斬榜”在社交媒體廣泛傳播。海馬汽車賣了401處房產自救,北京現代關停了一工廠,神龍汽車裁員近2000人。

汽車行業“累計銷量”的持續下滑,不少車企哭暈在廁所。

重磅信號!見底反轉了?

(僅3個月不到時間,港股吉利汽車股價從19.14跌到最低11.24,股價幾近腰斬)

01

7月9日,乘聯會發布了2019年6月汽車行業的綜合銷量排名,汽車行業在經歷了長達一年負增長後,終於在6月“回暖”了。

數據顯示,6月份銷售約176.6萬輛,環比增長11.6%,同比增長4.9%。轎車、MPV、SUV、新能源車銷量均同步增長。

重磅信號!見底反轉了?

居民大宗消費最看重兩個數據,一是車,二是手機、電腦等電子產品。

相對來說,車子的使用年限要比電子行業要更長(車子只要保養的好,使用個十來年不成問題,但手機電腦卻不行),所以此次車子銷量的驚人逆轉,更讓人浮想翩翩。

那麼問題來了,6月份汽車銷量驚人逆轉,是不是說明汽車行業的“冬天”要過去了?是不是大眾的消費預期有所改觀?

我的觀點是,從6月份的銷量逆轉就認定汽車行業的“冬天”要過去了,為時尚早。

汽車行業銷量之所以能在6月份一改頹勢,有兩個最為重要原因:

一、各地開始陸續出臺刺激汽車消費政策

今年以來,越來越多城市陸續出臺了刺激消費的政策。

上海率先發布了刺激汽車銷售政策,鼓勵老舊車使用者更換購買國六排放標準的環保新車和新能源汽車,啟動了汽車“以舊換新”活動,對老舊汽車置換環保高標燃油車按1萬元/輛補貼、置換新能源汽車按1.5萬元/輛補貼。

另外,今年6月廣東也出臺了新政,增加了14萬個汽車搖號指標。其中廣州增加10萬個,深圳增加4萬個,政府也是想通過增加車牌搖號名額,減少消費者的購車阻礙,從而刺激汽車銷量增長。

二、汽車降低關稅後,車企開啟降價潮

5 月22 日下午,國務院發佈公告,整車進口關稅從25%降到15%。

汽車降低關稅後,汽車行業市場準入大幅放寬,能讓更多有競爭力的海外車型進入國內,這使得行業競爭更為激烈,為了爭搶更多客戶,車企不得不紛紛降價。

汽車降價後,又再刺激到那些欲換車的車主。

可以看出,此次汽車銷量的逆勢上漲,很大程度是得益於政策調控。但無論是“汽車降價”還是“刺激汽車消費”,都沒能本質上改變汽車行業的“不振”。

前陣子看到一個有意思的評論,說是如今的汽車市場,本質是信用市場,因為大多人是分期消費,汽車銷量的下滑,可以說是消費者對預期悲觀,而減少了信用消費。而房租不一樣,房租是剛需,即便收入開始下滑,租戶也不得不付而不得不收縮剛性開支。

一旦汽車不降價、各地不刺激汽車消費了,實際增加的購車者還有多少呢?

02

可能有人會認為,汽車賣不動,是因為我國汽車太多了,但實際情況並非如此。

如果光從數據分析的話,我國的汽車保有量並不高,還有較大上行空間。

下表為2018年全球汽車銷量排在前25名的國家的汽車銷量、人口、人均GDP和千人汽車保有量數據:

重磅信號!見底反轉了?

從圖表中可看出,我國的汽車保有量並不高,僅173輛/千人,在汽車銷量top 25的國家中,中國的汽車保有量只比印度和印尼高一點,排在了倒數第三。

既然保有量並高,那怎麼自2018年以來,汽車銷售量會如此慘淡呢?

首先,跟經濟下行有必然關係。2018年以來國際形勢變得更復雜,貿易爭端也越來越多,不少國家都出現了經濟下行,中國也不例外。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汽車又屬於大件高價消費品,相比其他消費品,汽車更容易受到影響。

其次,受樓市影響,從2008-2018年,中國居民債務增長過快,居民槓桿率水平一路上揚,2018年達到53.2%。

說的直白一點,樓市積蓄的資金多了,人們拿出更多錢去買車子的錢就少了。房子是剛需,食品是剛需,但車子不是,車子只會被當成一種消耗品。

除此之外,很多新的經濟模式,也衝擊著傳統的汽車產業。比如越來越多的人偏向打車,又比如共享汽車的模式慢慢成熟起來,這些都會削弱了個人擁有汽車的需求。

種種因素的疊加,汽車銷量想增加都難啊。

03

不得不說,汽車行業對經濟的影響,一直被大眾所低估了。

在樓市、股市、車市這幾個大類中,其中最沒有泡沫的,發展最穩定的,幾乎沒有給國家和政府帶來什麼麻煩的,就當屬汽車行業了。

汽車作為僅次於房子的消費支柱,也算是國內第二大產業了,一直也是拉動內需的主力軍,且該行業作為一個高投入高產出的資金密集型行業,往往能成為所處地方的支柱產業(車企是各地納稅大戶,上海有上汽,廣州有廣汽,深圳有比亞迪...)

從某種程度來講,維護汽車行業穩定,刺激汽車消費,是件“政治正確”的事。

而且在前面也講了,我國現在的汽車保有量並不高,這也為政策實行,提供較大的可操作空間。

相比之下,對汽車行業進行扶持、刺激,以此來作為拉動內需的一種方式,從而帶動經濟發展,我覺得還是要比對樓市、股市的扶持更為長效。

或許,這也是我國開放汽車行業准入門檻的原因之一吧。

隨著外系車企加快進入中國市場,各車企的競爭必然更激烈,這樣也能增加國產車的競爭力,可以相信,在這個階段將會崛起一批“中國民族汽車品牌”。

04

競爭越激烈,優勝劣汰的鬥爭就會越殘酷。

根據乘聯會提供的數據,目前汽車行業市場份額排名前五的企業分別是:一汽大眾、上汽大眾、上汽通用、東風日產和上汽通用五菱。

重磅信號!見底反轉了?

在份額排名前15的車企品牌中,上榜的國產品牌只有吉利、長安和長城,分別排在第6、第11、第13。

而且這幾家的同比數據並不是很好看,吉利汽車銷量同比下滑33.1%,長城下滑0.7%,長安增長幅度也不是很明顯。

這說明人們在買車時,優先選擇國產車的人並不多。

都說汽車工業是一個國家綜合實力和發達程度的重要標誌,但現在卻沒幾個“格外耀眼”的國產汽車品牌,這也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

相比於房地產,我總覺得,汽車行業才是那個估量我們生活水平的刻度線——這是由汽車行業的超長產業鏈所決定的,汽車行業發展好,製造業發展就不會差,因為汽車工業幾乎囊括了所有制造業,比如冶金、電子、化工等等。

等到汽車行業真正開始回暖時,那才是經濟發展“質”的改變!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