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括之所以能成為科學巨匠,竟與范仲淹所建的西北軍息息相關

坊間五千年:來自四鄰八坊、涵蓋上下五千年的奇談史趣,文化及旅遊話題

在世人眼中,“沈括”這名字一直就跟科學鉅著《夢溪筆談》捆綁在一起,“中國整部科學史中最卓越的人物、中國科學史上的座標“(李約瑟),這正是世界科學界給他的評價。

沈括之所以能成為科學巨匠,竟與范仲淹所建的西北軍息息相關

作為如此偉大的科學家,他在世人的印象中應是典型的博學文人形象吧,殊不知,最終促使他投身科學界的事件,卻源自他在西北疆場抵禦西夏時的一段經歷!

出身官二代,從政從軍才是沈括原本的人生理想

沈括出身杭州的仕宦之家,科研(物理、化學、數學、天文、地理、水利、醫藥...)、音律書畫等都是他的“業餘愛好”而已,而他原本的理想則是從政和從軍。

公元1054年,23歲的沈括就以“官二代”身份步入職仕途,曾參與王安石變法、出使遼國,後因王安石罷相、新黨攻擊被貶,最後跑到西北的延州(延安)戍邊抵禦西夏去了。

沈括之所以能成為科學巨匠,竟與范仲淹所建的西北軍息息相關

從軍才是青年沈括的理想

早在1040年(宋仁宗康定元年),范仲淹在戍守延州期間就更改軍隊舊制、招兵買馬並修築了大量軍事基地,為宋朝打造了一支強悍的西北勁旅,宋仁宗還以其年號詔命這支軍隊為“康定軍”。

“康定軍”在數十年間戰績輝煌,軍中誕生了大量名將(如狄青、種世衡等),一直為從軍者所仰慕,沈括也不例外。

1080年,沈括就任延州知州(兼鄜延路經略安撫使,宋朝常見的戍邊大將之職)後,接管的正是范仲淹當年的這支軍隊。

為了不辱文正公美名,沈括也親自效仿范仲淹的舉措,大力鼓勵邊民子弟踴躍從軍、開展有獎騎射比賽活動等,不到一年,這支軍隊的威名就已遠超西北其他州府(《宋史》:越歲,得徹札超乘者千餘,皆補中軍義從,威聲雄他府)。

沈括之所以能成為科學巨匠,竟與范仲淹所建的西北軍息息相關

治軍戍邊,發展西北軍力

在展現治軍才能的同時,沈括的軍事技能也很快就得到了驗證:1081年,沈括就先後兩次打了大勝仗,兵不血刃拿下了失守已久的三座城池(浮圖、吳堡、義合),1082年,沈括因“守安疆界、就副邊事有勞”獲升龍圖閣學士,可謂軍功卓著。

在這形勢下,如無意外的話,宋朝可能會多了“沈括”這樣一位名將,而不會有“沈括”這樣的科學家了。

但歷史不容改寫,後面的一些列事情就一步步將沈括“踢出”了軍隊,否則老天也不幹了:“給你這麼多天賦不是讓你打仗用的,趕緊該幹嘛幹嘛去!”

因吝惜西北軍,沈括終在從政上“失之西隅”,從此無緣領兵報國之志

1082年五月,沈括與副安撫使種諤(名將種世衡之子)一起奉詔,與給事中(以皇帝之名監軍的職位)徐禧一起共擬御夏方略。沈括提議在橫山築城為界抵禦西夏、種諤就提議築城銀州,但均遭到了徐禧的反對。

最後,築城地點就定在了徐禧主張的三面臨崖、也無水源的“絕地”永樂城,誰讓人家徐禧官大呢?

對徐禧如此無腦的決定,種諤曾力陳其弊,結果遭徐禧喝斥說:“君獨不畏死乎?敢誤成事。”種諤無奈,心生怨恨與沈括分守延州與米脂,任由徐禧在永樂城折騰去了。

沈括之所以能成為科學巨匠,竟與范仲淹所建的西北軍息息相關

西北築城事件,導致沈括“失之西隅”

同年九月,西夏出兵三十萬攻擊永樂城,三面臨崖又無水源的永樂城很快就成了“崖上孤島”、危在旦夕。沈括趕緊發兵一萬前去救援,又被西夏兵擋在了永定河畔;而延州那邊的種諤則拒絕發兵,認為那是徐禧“咎由自取”。

西夏在兵圍永樂城的同時又派了數萬羌兵去攻打延州的轄地綏德,由於綏德的安危直接關係到延州及西北軍的存亡,經過利害權衡後,沈括最後決定“舍永樂而保綏德”,永樂城因此全軍盡墨,徐禧等人均戰死陣中。

由於徐禧是皇帝特派的人,他的戰死引起了朝野震動,於是朝臣們均將戰敗之責指向了沈括,認為一切皆因他“救援不力”。

沈括之所以能成為科學巨匠,竟與范仲淹所建的西北軍息息相關

永樂城失陷,沈括背上了戰敗之責

前面也說了,沈括本來就不贊成在永樂城築城,他也不是沒有前去救援,永樂城的失陷之過,其實都因徐禧的剛愎自用。

不過這又如何呢?官大一級壓死人,敗績總是要有人背鍋的,身為經略安撫使的沈括自然就成了替罪羊。同年,沈括相繼被貶筠州(江西)與隨州(湖北),其延州知州之職則由副安撫使種諤替補(還是名將之後的後臺夠硬)。

得益於沈括的“權衡利弊”,延州的西北軍並沒有損毀於該役當中,直到北宋末年,這支軍隊仍是宋朝的一支勁旅。

沈括確實沒有辱沒了范仲淹、也替他保住了這支軍隊,不過他自己則因此“失之西隅”了。

沈括之所以能成為科學巨匠,竟與范仲淹所建的西北軍息息相關

如果說隨後有啥“收之桑榆”的話,那自然就是他被貶謫後“潛心學術”獲得的巨大科學成就!如果不是因為那次軍事“失利”,沈括依舊呆在軍中的話,我國曆史上很可能就不會存在這樣的科學巨匠了。

帶兵能人多他一個不多,科學奇才在我國曆史上則是鳳毛麟角,所以我說西北的戍邊生涯正是沈括人生中的分水嶺,若非因仰慕范仲淹而“愛屋及烏”,他大可無需吝惜這支西北軍......反正部隊本來就是用於打仗的嘛!

寓居隨州,沈括對從政開始心生悔意,自此潛心投身科學研究

在隨州的三年間,也是沈括一生中最黯淡的一段歲月。

沈括之所以能成為科學巨匠,竟與范仲淹所建的西北軍息息相關

《宋本方輿勝覽》詩云:“野草粘天雨未休,客心自冷不關秋。寨西便是猿啼處,滿目傷心悔上樓”,描述的正是沈括重新審視自己政治生涯的心境,其中的“悔意”實際上已為他前半生的政壇生涯打上了句號。

在寓居隨州法雲禪寺期間,沈括“三年無半面之舊”,無親無故行動受限;或許寺院裡的清淨也為他帶來了洗禮,使他終於得以潛下心來專心學問,這其實是一系列外部因素推動下的結果。而且,那時候的沈括已五十歲了,五十歲步入人生低谷,換誰都會檢視自己的過去的。

沈括之所以能成為科學巨匠,竟與范仲淹所建的西北軍息息相關

《天下郡縣圖》

1085年宋神宗駕崩,哲宗新任大赦天下,沈括終於可以回到家鄉附近的秀州(今嘉興松江一帶)。江南的秀麗風光使他逐漸從陰鬱中走了出來,於是他重拾起八年前就已開始著手的《天下郡縣圖》。

經過三年的艱苦編繪,《天下郡縣圖》獲得了宋哲宗的嘉獎,沈括也因此獲得了貶謫數年來真正的人身自由。

復出後遷至夢溪園,《夢溪筆談》橫空出世

1089年,沈括獲授了一個文官之職開始復出。其實,這樣的復出才是他人生中真正的歸隱,因為宋哲宗授官的目的只是為了讓他能在朝廷的支持下繼續進行科研活動,相當於今天的“在家辦公“。

在宋哲宗的支持下,沈括搬到了夢溪園(今江蘇鎮江),開始了《夢溪筆談》的創作。

《夢溪筆談》其實是沈括從政之前大量“業餘愛好”的概括性整理,其中內容包羅萬有,涉及到了自然科學中的各門學科,其中包含的一部分社會歷史內容,則是他從政及戍邊西北期間的一些記錄,但“帝王私事,當朝得失,人事譭譽”等,書中均不曾有任何涉及,可見沈括在隨州的三年間已修煉出了“山間木蔭,率意談噱”的恬然天性。

沈括之所以能成為科學巨匠,竟與范仲淹所建的西北軍息息相關

《宋史·沈括傳》裡稱沈括:“博學善文,於天文、方誌、律歷、音樂、醫藥、卜算無所不通,皆有所論著”。

無人具體考證過沈括是如何獲得如此廣博的知識的,因為書中的30卷內容詳盡記錄和總結了宋代之前幾乎所有的科技文化成果,堪稱當時的《百科全書》,難怪後人視該書為“中國科學史上的里程碑”!

如果將《夢溪筆談》與沈括從政以來的所有行為加起來看,恐怕我國曆史上再也找不到如此全才的第二人。

如此萬中無一的奇才萬一葬身疆場,那就不僅僅只是宋朝的損失了!從這角度上說,我是要為沈括“失之西隅”的西北戰場失利叫好的,在重文輕武的北宋,一個官二代嚷嚷什麼“戰場上建功報國”呀!

“坊間五千年”將堅持內容100%原創(部分圖片來源網絡,若存疑義聯繫即刪),持續為大家輸出選題豐富的原創文章。本號文字均親自碼出,觀點為個人見解,絕無任何映射行為,歡迎訂閱轉發及評論!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