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車筆記:再次坐綠皮車的感受

設計 交通 耳機 音樂 空調 東方連話 2019-05-12
火車筆記:再次坐綠皮車的感受

樑東方

五一假期返程,火車票一票難求。幸運的是,搶到了全天所有車次之中“唯二”的兩張剩票中的一張。

火車站這樣的公共空間,開闊而現代化,相對於一向狹窄的日常生活室內空間來說,對人的空間感和整體視野都是一種豁然開朗式的開拓。然而五一假期的最後一天,五月四日的傍晚,所有南下的列車全部晚點,候車室裡空前人多,所有的座位和所有的空間坐的站的都是人。該走的車沒有走,但是後續其他車次的乘客還在源源不斷地到達,時間之流的壅塞使得這個巨大的公共空間也逐漸變得密集,密集到了沒有落腳之地的程度。

這樣的情形使人想起十年前車站沒有改擴建之前的日常狀態,人們到了火車站,就到了人擠人的水洩不通裡,即便上了車,車上也依然會是這樣的狀態,只有熬到到站以後好不容易下了車,走出車站去才能長舒一口氣。不由自主地再感嘆一次坐火車之難。

為了給高鐵騰出客源,為了利益最大化,十幾年前就已經開通過的快捷方便的公交化的雙層城際列車,都已經被不聲不響地取消。密集城市之間,一二百公里的距離範圍內的乘客,短途乘客,全靠途徑的長途列車來代為完成城際之間的交通任務。而列車到站上下乘客的時候往往會集中在一兩個指定的短途車廂,這樣的車廂開門還經常只開一個門,讓下車和上車的過程變得非常擁擠而漫長,造成晚點也就成了大概率的事情。

到站以後兩個車廂才開一個門,據說是為了防止無票上車,當然也許是站到門口做一一驗票的人手不夠,也許是其他什麼外人無法猜測的原因。反正這直接導致了上下乘客的時間漫長而擁擠,甚至因為上下乘客而晚點。

火車筆記:再次坐綠皮車的感受

窄門設計據說是為了安全,不過在電控門的時代裡,窄門寬門的安全度都已經得到了極大的提升。窄門更主要的設計主導思想還是為了儘量壓縮不能安放座椅的空間,儘量多裝人。

多裝人的思路使綠皮車的乘坐體驗性很差,而也只有車廂里人比較少的時候,乘客才能感受到一定程度的舒適。可是在京廣線這樣的主幹鐵路上,人很少的車次已經不存在。每一趟車都是人滿為患,都有大量無座票乘客不得不站在車廂連接處,站在走廊上,扶著靠著座椅的一頭,蹲在坐在新式綠皮車光滑的地板上,還要不時地站起來,勉強擠進面對面的座椅上的乘客中間,讓打水上廁所的乘客經過,讓售貨的小推車經過。

現在很多綠皮車的車廂都已經是新車,都是經過設計改造過之後的全新制作。但是火車座位的設計,包括新型空調車的座位設計也是人擠人的含糊方式,以期最大限度地裝人是這種設計的最高指導思想。舒適性、人與人之間的界限則在其次——如果不是對這些“冗餘”內容完全不加考慮的話。

這時候,空調列車的空調就成了至關重要的硬件元素。不單純是因為冬暖夏涼,更是因為可以讓總是滿員超員的列車車廂裡的人們可以在相當程度上冷靜下來,乘坐狀態不至於那麼不堪,情緒不那麼急躁。

一個嗓門很大的中年人在背後的座位上打電話,長時間地說著學校驗收的事情。從談話內容可知,他是學校的行政官員。他旁若無人,在稠人廣座之間卻如入無人之境的顢頇,與他談話內容的高大上之間形成的強烈反差,讓人側目。而高校的評優活動的形式大於內容,以及摻雜其中的應酬和算計,與真正有意義的高大上其實相距甚遠。好在大多數年輕乘客都已經超越了這種公共場合高聲大嗓的原始狀態,在手機時代裡,他們都只是戴著耳機盯著自己的屏幕,都很安靜,都很沉默;或者在未來,他們也可以在自己工作與生活內容上有所超越吧。

儘管這是新型的綠皮車車廂,但是乘坐體驗中糟糕的人擠人的感覺依舊揮之不去。不管是坐著還是站著,人和人都是不得不簇擁在一起的。即使是挨著窗戶的最好位置,和對面的人也不得不膝蓋頂著膝蓋,和旁邊的人也不得不腿挨著腿,而鄰座拿東西的胳膊也總是會貌似不經意地一再碰到你,一次兩次三次四次,次數多了就會逐漸蓄積起憤怒的力量。讓人一忍再忍幾乎忍不住要大吼,要掄起胳膊來給予痛擊。即使再溫和的人在這樣的情境裡也會逐漸進入到一種易怒的模式裡去,那些因為長途坐車而導致的心智失衡、情緒失控、精神崩潰的瘋狂,肯定是有其自身合理的環境邏輯的。

火車筆記:再次坐綠皮車的感受

人被裝到了一個小小的空間裡,這個小小的空間不是獨立的,必須和他人相鄰和碰觸,這種沒有間隔的相鄰與碰觸讓你怎麼待著怎麼不舒服。

雖然只是坐了一個多小時,但是也已經非常難熬,雖然一再聽著耳機裡的音樂看窗外,一再喝水、看手機、小睡,不斷在這幾種模式裡輪迴,但是時間依舊過得很慢,讓人覺著來回坐火車奔波的生活真是夠了,那種安定地、不坐火車的日子,實在讓人羨慕。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