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陰縣古八景

山陰縣 文殊 香山 應縣 乾隆 恆山 終南山 山陰新聞 2019-04-07

山陰縣最早的縣誌始於明永樂年間,可惜原志無存,明成化年間的《山西通志》有引。明崇禎年間,時任山陰縣知縣劉以守編纂的《山陰縣誌》有明原版、清重刻本、民國手抄本、現代校注本等幾個版本。

縱觀幾個版本的志書,對山陰縣“古八景”的記載,基本上大同小異。這裡選取清補刻本和校注本為互證,同時參照不同時期省、府志書的有關記錄,將山陰縣古八景的完整內容歸納如下,並逐一釋義,以圖正本清源。

清補刻重印本明劉以守《山陰縣誌》卷之二•八景篇載:“佛宿雲眠:在城南三十五里,高入漢表,雲生其上,則雨。寒潭石甕:□□□□裡,潭形如甕,潞水成泓,深不可測。香山疊翠:城南三十里,三峰秀起,松石蒼翠。悲巖晚照:城南三十里,巉巖臨下,夕陽最佳。龍灣異卉:辛寨龍廟前,舊有芍藥,歲久特盛。曉城樓櫓:故驛廢城,日初出時,曙光掩映,望如樓櫓。墉石徵風:城西南十五里,相傳有石如屏,人取砌坑,夜作風,聲如吼,懼而送出。鄉民建祠,以祀風神。桑乾競渡:縣北十里。”

黃冀、郝建平先生校注本“八景”:“佛宿雲眠:城南三十五里,高入漢表,雲生其上,則雨。寒潭石甕:城南二十里,潭形如甕,潞水成泓,深不可測。香山疊翠:城南三十里,三峰秀起,松石蒼翠。悲巖晚照:城南三十里,巉巖臨下,夕陽最佳。龍灣異卉:辛寨村廟前,舊有芍藥,歲久特盛。曉城樓櫓:故驛廢城,日初出時,曙光掩映,望如樓櫓。墉石徵風:城西南十五里,相傳有石如屏,人取砌坑,夜作風,聲如吼,懼而送出。鄉民建祠,以祀風神。桑乾競渡:縣北十里。”

這裡,只做兩點說明:一是“寒潭石甕,□□□□裡……”和“城南二十里”應為“城南三十里”;二是“辛寨村廟前”應為“辛寨龍廟前”。

第一景:佛宿雲眠。城南三十五里,高入漢表,雲生其上,則雨。

佛宿,即佛宿山。明《山陰縣誌》卷之二•山川篇載:“佛宿山,縣南三十五里。金王拱碑雲:‘文殊大師留宿處’。山下出水,名何家泉,又名覆宿山,俗名草垛山。”


山陰縣古八景


上圖取於北國風光吧吧友“無咎”的圖片

“縣南三十五里”,指佛宿山距現古城鎮古城村三十五里(與今天所說的“裡”不同)。因文殊大師留宿,故稱覆宿山為佛宿山,也就是今人所謂之草垛山。位於今恆山山脈餘支翠微山,狀似“草垛”,故名。此佛宿山巍峨高聳,峰巒直插天際,白雲環繞其上,甘霖普降。

乾隆《大同府志》載:“翠微山:西北距應州治三十里,東起北嶽恆山之右龍首山,西迤茹越、龍灣諸峰,西南連勾注山,蜿蜒環疊,袤二百里有奇,橫列州南似翠屏,高不可用勾股海島法量。自復宿、夏屋而東,凡在山陰、應州南者,胥謂之南山。”

乾隆《大同府志》載:“桑乾河南之山,自代州北,勾注迤邐而東,其在山陰縣南三十五里者曰復宿山,高入漢表,雲生其上則雨,俗名‘草垛山’。金王拱碑雲:‘文殊大師經行留宿處’,故又名‘佛宿山’,下出水,名何家泉。西去五里為化悲巖,兩峰嵯峨,壁立千仞,東巖有石窟,深廣可避風雨。中建北嶽祠,中霤聖水,滴日盈佱,以禱雨,奇驗。南為水峪口,通代州界。《金史·地理志》:應州金城縣有復宿山。金城應州治,山陰舊隸應,土壤相錯,故誤屬之耳。明王文端家屏,山陰人,其故居名‘復宿山房’”。

郭登庸《遊覆宿山》:

雨霽登登石徑分,滿身嵐氣鬱氤氳。

蒼巖古樹高天近,平野孤城落日矄。

燕冀豪華傷寂寞,乾坤時事慨紛紜。

仙人毎話山中樂,留我東風臥白雲。

第二景:寒潭石甕。城南三十里,潭形如甕,潞水成泓,深不可測。

寒潭,是謂寒涼的水潭,位於山陰縣南三十里,潭成甕狀。每當夜晚或清晨,接近地面的水氣遇冷凝結成的露珠,形成一泓清泉,深不可測。

乾隆《大同府志》載:“寒潭,在山陰縣南三十里,潭形似甕,蓄水成泓。”


山陰縣古八景


露水成泓(圖片來源於網絡)

第三景:香山疊翠。三峰秀起,松石蒼翠。

香山,即夏屋山的支脈,在今沙家寺村南。三峰齊列,松石蒼翠

野禽走獸穿梭期間,夏秋之際,花香鳥語,林木相疊,香聞四野。

山陰縣誌卷之二•山川形勝篇載:在“縣城南三十里”。清順治

《雲中郡志》載:“香山有二,一在山陰城南三十里;一在廣昌縣西南十五里。上有古寺,松柏蔥鬱,花木繁盛,香氣遠聞,號勝境焉。”乾隆《大同府志》又載:“香山,北距山陰縣治三十里,乃夏屋之別支,三峰齊列,松石蒼翠。明王濬初詩所謂‘夏屋山前青玉案,三峰卓筆凌霄漢’也。下有村,名沙家寺,遼沙節度墓在焉。南為榆林口,白泥河導源於此。”


山陰縣古八景


張向陽先生作品

王家屏《春盡登香山》

香山兩度見春歸,著屐登臨興不違。石徑穿雲苔正滑,林巒著雨蕨初肥。翻思歲月驚時變,俯瞰塵寰慨俗非。直欲臨風扳絶巘,輕身高駕彩虹飛。

郭石《登香山》

春日乘時便,青山幸一躋。雨花呈淨境,雲樹自清期。□□能留坐,車塵便促歸。道人應笑我,老大更棲棲。

王濬初《登香山》

夏屋山中青玉案,三峰卓筆凌霄漢。石壺寒水澹不流,蘸入三峰清可玩。仙人駕鶴來臨池,幻岀天章世外奇。早被五丁收拾去,至今騷客不題詩。

第四景:悲巖晚照。城南三十里,巉巖臨下,夕陽最佳。

悲巖,指化悲巖,亦稱樺皮巖。位於山陰縣辛立莊村南三千米處翠微山東麓西側山腰。每當夕陽西下,霞光映照在樺皮般的岩石上,色彩斑斕,光影四射,美不勝收。

山陰縣古八景

悲巖晚照(歐陽田)

山陰縣誌卷之二•山川形勝篇載:“化悲巖,縣西南四十里,北嶽行祠在焉。石滹滴水,旱禱有應。”

王家屏《和魏見泉化悲巖作》

泉石夙嬰弘景癖,塵紛未謝尚平緣。

卻拼家去玄都近,可卜身求大道專。

紫塞年來銷戍火,丹崖高處隔人煙。

藏修剩有云霞窟,恥乞於公買宅錢。

第五景:龍灣異卉。辛寨村廟前,舊有芍藥,歲久特盛。

龍灣,指龍灣山,上有龍王廟,亦稱龍王祠。位於山陰縣南辛寨村南。

明《山陰縣誌》卷之二•古蹟篇載:“龍王廟三所。一在城北黃花崗;一在縣南門外;一在縣城西南辛寨村中,有芍藥之異。”明正德《大同府志》“山川”篇載:“龍灣山,在應州城南四十里,亦名南山,山有龍廟,遇旱禱之,多應。”清順治《雲中郡志》載:“龍灣山,州西南四十里,上有龍池,旱禱多應。西南是茹越嶺,連繁峙縣界。”清順治《雲中郡志》載:“龍王廟三:一在南門外街西;一在城北黃花岡西南最高峰;一在城西南復宿峰下。”


山陰縣古八景


牡丹獨秀(網絡)

清順治《雲中郡志》載:“龍王神芍:在山陰縣辛寨南山麓龍王祠中。祠前芍藥一叢,每歲開花一十五朵,色各不同。昔有一僧折其一,將以供佛,其花隨萎。復至其處,則原莖復開一花如舊。人驚其神異,不敢攀折,雖無藥欄,牛馬過之,皆避不敢踐。”乾隆《大同府志》載:“山陰縣辛寨村南龍王廟,有芍藥一叢,每歲開花十五莖,色各不同,僧折其一將供佛,花隨手萎。俄而故處復開一花,人鹹異之,傳為龍王神芍雲。”

第六景:曉城樓櫓。故驛廢城,日初出時,曙光掩映,望如樓櫓。

故驛廢城,指故驛古城,也即金代忠州故城,又名山陰古城。位於今山陰縣故驛村北。金貞祐二年,金宣宗完顏珣慕沙彥珣名,升山陰縣為忠州,遷州治於故驛城。後該城因水而廢。相傳該城九里十八步,呈“鳳凰展翅”式。每當日初出時,曙光掩映,遠遠望去,猶如樓櫓一般。


山陰縣古八景


① ② ③

①古渠 ②大道 ③新渠 方向:西北——東南 城址:東

故驛古城平面圖(雁北考古隊)

山陰縣古八景

故驛古城的廢城牆

山陰縣誌卷之二•古蹟篇載:“忠州城,縣南十五里,金築今廢。”

清順治《雲中郡志》載:“忠州城,山陰縣西南十五里,又名山陰古城。”乾隆《大同府志》載:“忠州故城:在今縣城西南十五里,金貞祐二年升山陰縣為忠州,築城。”

第七景:墉石徵風。城西南十五里,相傳有石如屏,人取砌坑,夜作風,聲如吼,懼而送出。鄉民建祠,以祀風神。

山陰縣古八景

故驛大廟——風神祠殘牆

墉石,指的是位於忠州故城西北隅的風石。後人將此石移入城南,建風神祠以祭祀,今稱大廟。

清順治《雲中郡志》載:“風石:山陰縣忠州故城西北隅,石大如屛,厚三寸,色如肝,有跡如龍形。每石鳴則風起,上有草字,模糊莫辨,縣民殷氏取以甃臥坑,夜間風聲如吼,懼而送還原所。鄉民覆以小祠祀風神,後宮廣為三楹。”

乾隆《大同府志》載:“山陰縣忠州故城西北隅,有石大如屛,厚三寸,色如肝,細文。每石鳴則風起,上有草書,模糊莫辨。縣民殷某以甃臥炕,夜有聲如吼,懼而舁還原所,覆以小祠,祀風神。舊《府志》。”

第八景:桑乾競渡。縣北十里。

桑乾,指的是桑乾河。桑乾河流經山陰縣北十里,浪濤翻卷,水勢漸增,河床漸寬,出現十里競渡的奇觀。

山陰縣誌卷之二•山川形勝篇載:“桑乾河,源出馬邑縣北洪濤山下,經山陰、應州、大同縣界,東南入蘆溝河。又按《水經》:其河源自太原汾州北之天池,伏流至朔州馬邑縣雷山之陽,匯為七泉,曰‘上源’、曰‘玉泉’、曰‘三泉’、曰‘司馬洪濤’、曰‘金龍池’、曰‘小盧’、曰‘小浦’,七泉合而為一,是為桑乾河。”

山陰縣古八景

今日桑乾河(歐陽田)

文光《桑乾渡》:

源發金龍水,支流匯七泉。

荒雲迷渡口,落葉滿晴川。

影寫長天碧,秋澄素月圓。

願言勤疏浚,留利灌民田。

張逵《過桑乾河》:

幾年不渡桑乾水,今日重來二月中。

萬里洪濤如舊湧,一川積凍未全融。

浮槎謾疑張騫興,悲路何憐阮籍窮。

我已無心問津吏,閒來風浪看蒼穹。


山陰縣古八景


桑乾牧羊(歐陽田)

雍陶《渡桑乾河》

南客豈曾諳塞北,年年唯見雁飛回。

今朝忽渡桑乾水,不似身來似夢來。

賈島(一作劉皁詩)《渡桑乾河》(一作《旅次朔方》):

客舍幷州已十霜,歸心日夜憶咸陽。

無端更渡桑乾水,卻望幷州是故鄉。

山陰縣古八景

桑乾流韻(歐陽田)

王達善《渡桑乾》:

三月清水潔是銀,黃沙兩岸不知津。

可憐一片無情地,水亦年年解渡人。

俞治《過桑乾渡》:

三晉雲山北向多,十年浪跡度沙陀。

自憐南國孤飛雁,又到桑乾渡口河。

(作者:王茂盛)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