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義縣十三號村:發展鄉村旅遊“死資源”變“活資產”'

""尚義縣十三號村:發展鄉村旅遊“死資源”變“活資產”

尚義縣十三號村彩色壩頭民俗窯洞客棧。 記者 吳新光 攝

"尚義縣十三號村:發展鄉村旅遊“死資源”變“活資產”

尚義縣十三號村彩色壩頭民俗窯洞客棧。 記者 吳新光 攝

尚義縣十三號村:發展鄉村旅遊“死資源”變“活資產”

記者採訪彩色壩頭民俗窯洞客棧服務員。

長城網訊(記者吳新光)7月15日時近中午,尚義縣南壕塹鎮十三號村村民何秀蘭,在村裡的彩色壩頭民俗窯洞客棧打掃衛生、整理床鋪,“進入暑期,來我們村的遊客特別多,客棧幾乎天天爆滿。”

能在客棧當上服務員,何秀蘭特別高興:一個月工資1800元,還有200元的全勤獎,在家門口打工掙錢,能照顧80多歲的老母親。

何秀蘭今年57歲,曾經也是村裡的貧困戶。為擺脫貧困,一直遠走內蒙古包頭工業園區打工。2018年,聽說村裡大力發展鄉村旅遊,於是就返回了家鄉。

在何秀蘭的印象中,過去的十三號村到處是殘垣斷壁,破房爛石頭,街道髒亂差。村民普遍缺乏必要的致富產業,村集體經濟薄弱,留下來的10來戶都是老年人,是典型的空心貧困村。

“十三號村自然資源稟賦差,村民主要種植莜麥、胡麻、雜糧雜豆等,種植效益非常低。”尚義縣南壕塹鎮黨委委員、十三號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姜萬河介紹說,過去村裡常住人口不足全村人口的一半,無人居住、房屋閒置破損的宅基地佔七成多,撂荒耕地佔全村耕地面積一半。

空心院落變身窯洞賓館

“空心村”的形成,往往是產業空心導致。

十三號村“兩委”經過深入細緻的調研,認為發展鄉村旅遊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十三號村位於國家級森林公園大青山腳下,草原天路西線末端,氣候冷涼,植被良好,保持了原生態的風貌。距離尚義縣城僅3公里,省道白郭線從村旁經過,交通便利。

2013年“返鄉創業”的姜萬河開辦了一個農家院,開業當年就做到了30萬元的營業額。2014年,農家院營業額增長到40萬元。姜萬河說,當時一些遊客吃過農家飯後,晚上不想走,於是萌生了建窯洞賓館的想法。

姜萬河告訴記者,發展鄉村旅遊遇到的最大障礙,是如何盤活利用那些閒置荒廢的“空心院落”。對於廣大鄉村來說,主要資源是耕地、荒山荒坡、林草地、宅基地等土地資源。隨著農村人口的大量外流,閒置的宅基地越來越多。

尚義縣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局長張治龍表示,發展鄉村旅遊,首先要對村莊進行治理,把農民的閒置土地利用起來,盤活這些宅基地,引導村民組建農宅合作社。

按照這一思路,十三號村組建成立了農宅合作社,鼓勵鄉親們以閒置宅基地入股。他們把一些老房子破房子拆了,把以前住在這裡的老人搬到兒女住的條件好些的房子裡。騰退出的這些宅基地,村裡以農宅合作社名義統一蓋起了窯洞賓館,開始朝鄉村旅遊方向發展。

“在鄉村旅遊發展過程中,我們自然資源和規劃部門按照土地集約節約利用的原則,在用地上給予政策支持,村裡部分農用地轉成了集體建設用地。”張治龍說,村裡探索把宅基地做成資產,可轉讓、可入股。本著土地集約節約利用的原則,探索了“三權分置”改革,宅基地所有權屬村集體,資格權屬於原農戶,使用權可流轉、可作資本入股。

全村共有38戶農民加入農宅合作社,加上集體的4畝建設用地,整理出連片宅基地面積13.5畝。統一規劃、統一施工,新建民俗窯洞客棧38套53間。二期窯洞客棧建好後,房間增加到144間,可供260多人居住,能解決500多人的餐飲。

宅基地入股村民變股東

在宅基地入股後,變成了窯洞賓館,十三號村整體打造了一個鄉村旅遊項目,為建成美麗鄉村省級示範村奠定了基礎。

新建窯洞房屋對應宅基地戶主,產權全部落實到戶。為便於集中管理,村裡成立彩色壩頭旅遊開發公司,由尚義縣旅遊投資公司以承包租賃的形式,進行統一經營,盈利年終按股分紅。姜萬河說,入股農宅合作社的農戶,每年可分紅2000元左右。

"尚義縣十三號村:發展鄉村旅遊“死資源”變“活資產”

尚義縣十三號村彩色壩頭民俗窯洞客棧。 記者 吳新光 攝

尚義縣十三號村:發展鄉村旅遊“死資源”變“活資產”

記者採訪彩色壩頭民俗窯洞客棧服務員。

長城網訊(記者吳新光)7月15日時近中午,尚義縣南壕塹鎮十三號村村民何秀蘭,在村裡的彩色壩頭民俗窯洞客棧打掃衛生、整理床鋪,“進入暑期,來我們村的遊客特別多,客棧幾乎天天爆滿。”

能在客棧當上服務員,何秀蘭特別高興:一個月工資1800元,還有200元的全勤獎,在家門口打工掙錢,能照顧80多歲的老母親。

何秀蘭今年57歲,曾經也是村裡的貧困戶。為擺脫貧困,一直遠走內蒙古包頭工業園區打工。2018年,聽說村裡大力發展鄉村旅遊,於是就返回了家鄉。

在何秀蘭的印象中,過去的十三號村到處是殘垣斷壁,破房爛石頭,街道髒亂差。村民普遍缺乏必要的致富產業,村集體經濟薄弱,留下來的10來戶都是老年人,是典型的空心貧困村。

“十三號村自然資源稟賦差,村民主要種植莜麥、胡麻、雜糧雜豆等,種植效益非常低。”尚義縣南壕塹鎮黨委委員、十三號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姜萬河介紹說,過去村裡常住人口不足全村人口的一半,無人居住、房屋閒置破損的宅基地佔七成多,撂荒耕地佔全村耕地面積一半。

空心院落變身窯洞賓館

“空心村”的形成,往往是產業空心導致。

十三號村“兩委”經過深入細緻的調研,認為發展鄉村旅遊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十三號村位於國家級森林公園大青山腳下,草原天路西線末端,氣候冷涼,植被良好,保持了原生態的風貌。距離尚義縣城僅3公里,省道白郭線從村旁經過,交通便利。

2013年“返鄉創業”的姜萬河開辦了一個農家院,開業當年就做到了30萬元的營業額。2014年,農家院營業額增長到40萬元。姜萬河說,當時一些遊客吃過農家飯後,晚上不想走,於是萌生了建窯洞賓館的想法。

姜萬河告訴記者,發展鄉村旅遊遇到的最大障礙,是如何盤活利用那些閒置荒廢的“空心院落”。對於廣大鄉村來說,主要資源是耕地、荒山荒坡、林草地、宅基地等土地資源。隨著農村人口的大量外流,閒置的宅基地越來越多。

尚義縣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局長張治龍表示,發展鄉村旅遊,首先要對村莊進行治理,把農民的閒置土地利用起來,盤活這些宅基地,引導村民組建農宅合作社。

按照這一思路,十三號村組建成立了農宅合作社,鼓勵鄉親們以閒置宅基地入股。他們把一些老房子破房子拆了,把以前住在這裡的老人搬到兒女住的條件好些的房子裡。騰退出的這些宅基地,村裡以農宅合作社名義統一蓋起了窯洞賓館,開始朝鄉村旅遊方向發展。

“在鄉村旅遊發展過程中,我們自然資源和規劃部門按照土地集約節約利用的原則,在用地上給予政策支持,村裡部分農用地轉成了集體建設用地。”張治龍說,村裡探索把宅基地做成資產,可轉讓、可入股。本著土地集約節約利用的原則,探索了“三權分置”改革,宅基地所有權屬村集體,資格權屬於原農戶,使用權可流轉、可作資本入股。

全村共有38戶農民加入農宅合作社,加上集體的4畝建設用地,整理出連片宅基地面積13.5畝。統一規劃、統一施工,新建民俗窯洞客棧38套53間。二期窯洞客棧建好後,房間增加到144間,可供260多人居住,能解決500多人的餐飲。

宅基地入股村民變股東

在宅基地入股後,變成了窯洞賓館,十三號村整體打造了一個鄉村旅遊項目,為建成美麗鄉村省級示範村奠定了基礎。

新建窯洞房屋對應宅基地戶主,產權全部落實到戶。為便於集中管理,村裡成立彩色壩頭旅遊開發公司,由尚義縣旅遊投資公司以承包租賃的形式,進行統一經營,盈利年終按股分紅。姜萬河說,入股農宅合作社的農戶,每年可分紅2000元左右。

尚義縣十三號村:發展鄉村旅遊“死資源”變“活資產”

鋤草工間休息的村民。 記者 吳新光 攝

現在,村裡像何秀蘭這樣打工的還不少。窯洞賓館的服務崗位,滿足了村內部分婦女的就業需求,並帶動村內餐飲、採摘、土特產銷售、家庭手工食品加工等產業興起。

2018年,十三號村實現人均收入6200元。截至2018年底,全村229戶478人全部實現脫貧出列。

美麗鄉村帶動品牌農業

漫步十三號村,乾淨整潔的街道、依山而建的窯洞客棧、高懸的大紅燈籠。144間窯洞客房成為村裡最大的特色,配套建設有采摘園、養殖園、健身運動場、農家院等。如今,十三號村已成為壩上地區知名鄉村旅遊景點,被評為美麗鄉村建設省級示範村,入選國家級旅遊扶貧示範村。

通過美麗鄉村、鄉村旅遊建設,不僅村容村貌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而且留守老年人的思想觀念發生不少改變,穿衣打扮也時尚了、精神了,良好的衛生習慣也逐漸養成。

依託壩上地區獨特的冷涼資源,打造優質品牌農業。盤活村內閒置耕地,流轉村民耕地150畝,建設集“採摘、休閒、科普”功能為一體的現代農業採摘園區。試種食用百合10畝,引進栽種吊蔓西瓜等新品種,種植綠蘿蔔等高品質蔬菜基地30畝。吸納村民就地打工,拓寬增收路子,為全縣的品牌農業發展趟出一條新路子。

十三號村越變越美、越變越富,近兩年來,從外地“迴流”的村民也越來越多。姜萬河高興地說,現在村裡常住戶由之前的10幾戶增加到了30多戶。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