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土地變廢為寶 發揮最大經濟效益 ——水城縣龍場鄉發堤村葡萄種植大戶肖向的發展之路'

"

“皮薄、汁多、甜……”近兩年來,提起水城縣龍場鄉發堤村的“爆漿葡萄”,大多數市民都讚不絕口,葡萄種植園的老闆肖向也在當地小有名氣。 從2014年至今,肖向把原本種植茶葉失敗的土地資源一步一步盤活,變成了能“生錢”的“寶山”,將面臨荒廢的土地發揮了最大的經濟效益。眼下,正是葡萄成熟的季節,肖向和家人又開始在種植園裡忙碌起來。

肖向的葡萄基地位於水城縣龍場鄉發堤村肖家寨組。這裡海拔達1700餘米,下面是滾滾流淌的北盤江,他的葡萄基地就在一座高600餘米的懸崖上。“今年的產量比去年的高,不過因為雨水的影響,果子有點小,但口感沒有影響的,還是甜。”在掛滿葡萄的種植園裡,肖向正撕開一個個防蚊袋,察看葡萄的長勢。一串串紫瑩瑩的葡萄展現在大家眼前,密匝匝的葡萄似座座珍珠塔,每一顆葡萄都像一顆又大又光澤的“寶石”,使人口生蜜意,甜沁心脾。

早些年前,肖向一家和所有村民一樣,以種植玉米等傳統作物為生。“山高地陡,人還被拴在了地裡。”肖向說,“娃娃、老人都要生活,守著‘土粑’可不行。”

迫於生計,2012年,他和妻子遠走他鄉,先後到廣西挖礦,到昆明賣菜,到廣東打工……最終,兩人來到了雲南曲靖投奔親戚,推豆腐賣,日子也一直是過得緊巴巴的。因此,夫妻倆只能把小兒子肖向帶在身邊,大兒子則不得不留在老家由60多歲的老人看管,一年見面一兩次。“每天要推1000多斤豆子來做豆腐,每月也要按時寄點錢回家給老人貼補家用。

苦日子不好過啊,但我們文化程度不高,也沒有辦法。”說起過去的日子,肖向感慨不已。

當時,肖向夫妻倆賣豆腐的旁邊就是一家葡萄種植基地,時間長了,看著別人的基地每畝地能產4000多斤,價值10000多元的葡萄,肖向的心裡開始打起了“小算盤”,萌生了回鄉種植葡萄的想法。隨後的時間,肖向常常利用空閒時間向基地裡的人“偷師學藝”,摸索種植葡萄的路子。

2014年,肖向帶著妻兒回到家鄉——龍場鄉發堤村,向親戚朋友借了數萬元的資金,又開始尋找適合種植葡萄的土地,經過一段時間的研究後,就把基地選址在位於北盤江畔的一座高600餘米的懸崖上,這裡氣候適宜,日照時間長,種植水果是最好不過的。肖向又主動找到老鄉,以每畝300元的價格流轉老鄉的土地,成為龍場鄉規範化種植葡萄的第一人。

“葡萄苗都是從雲南那邊買來的,剛開始那段時間,我們都是吃在地裡、睡在地裡,施肥、澆水、鋤草,不敢掉以輕心啊。畢竟投入了這麼多,也怕有什麼閃失。”肖向說,村裡面也積極給予了他幫助,幫忙對接農技中心,給予他技術指導,幫他解決發展路上的“攔路虎”。

2016年,肖向種植的葡萄有幾畝開始初掛果,這批果子就給他帶來了數萬元的收入,讓肖向一家也嚐到了甜頭。還清部分外債後,肖向擴大種植規模,至今,肖向先後流轉了40餘畝的土地,加上自己家的幾畝地,共種植了近50畝的葡萄。

因為種植葡萄,不僅讓肖向一家的生活條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還為當地村民帶來了就業機會,2018年,肖向經營的躍旺葡萄種植園,提供了900餘人次就業,付出的工人工資就有80000餘元。

60多歲的村民黃小娥就是其中之一。“我是固定在這裡打工的嘛,從開春除草、施肥到打芽、套袋,每天採摘葡萄都需要小工,幾乎一年都有做的,每年到手的錢有10000多。在這裡打工,還不耽誤家裡的農活,有空就回家把家裡的活路幹了,多好嘛。”黃小娥笑呵呵地說。

葡萄種植也為村裡面開了一個好頭。2016年年底,村裡面以合作社形式,種植了70餘畝的葡萄,引導當地村民發展葡萄產業,幫助增加村集體和村民收入。同時,通過“合作社+農戶”的模式,發堤村種植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的500畝精品水果基地,共涉及貧困戶54戶,2018年實現困戶年戶均增收2000元。(李夢秋)

"

“皮薄、汁多、甜……”近兩年來,提起水城縣龍場鄉發堤村的“爆漿葡萄”,大多數市民都讚不絕口,葡萄種植園的老闆肖向也在當地小有名氣。 從2014年至今,肖向把原本種植茶葉失敗的土地資源一步一步盤活,變成了能“生錢”的“寶山”,將面臨荒廢的土地發揮了最大的經濟效益。眼下,正是葡萄成熟的季節,肖向和家人又開始在種植園裡忙碌起來。

肖向的葡萄基地位於水城縣龍場鄉發堤村肖家寨組。這裡海拔達1700餘米,下面是滾滾流淌的北盤江,他的葡萄基地就在一座高600餘米的懸崖上。“今年的產量比去年的高,不過因為雨水的影響,果子有點小,但口感沒有影響的,還是甜。”在掛滿葡萄的種植園裡,肖向正撕開一個個防蚊袋,察看葡萄的長勢。一串串紫瑩瑩的葡萄展現在大家眼前,密匝匝的葡萄似座座珍珠塔,每一顆葡萄都像一顆又大又光澤的“寶石”,使人口生蜜意,甜沁心脾。

早些年前,肖向一家和所有村民一樣,以種植玉米等傳統作物為生。“山高地陡,人還被拴在了地裡。”肖向說,“娃娃、老人都要生活,守著‘土粑’可不行。”

迫於生計,2012年,他和妻子遠走他鄉,先後到廣西挖礦,到昆明賣菜,到廣東打工……最終,兩人來到了雲南曲靖投奔親戚,推豆腐賣,日子也一直是過得緊巴巴的。因此,夫妻倆只能把小兒子肖向帶在身邊,大兒子則不得不留在老家由60多歲的老人看管,一年見面一兩次。“每天要推1000多斤豆子來做豆腐,每月也要按時寄點錢回家給老人貼補家用。

苦日子不好過啊,但我們文化程度不高,也沒有辦法。”說起過去的日子,肖向感慨不已。

當時,肖向夫妻倆賣豆腐的旁邊就是一家葡萄種植基地,時間長了,看著別人的基地每畝地能產4000多斤,價值10000多元的葡萄,肖向的心裡開始打起了“小算盤”,萌生了回鄉種植葡萄的想法。隨後的時間,肖向常常利用空閒時間向基地裡的人“偷師學藝”,摸索種植葡萄的路子。

2014年,肖向帶著妻兒回到家鄉——龍場鄉發堤村,向親戚朋友借了數萬元的資金,又開始尋找適合種植葡萄的土地,經過一段時間的研究後,就把基地選址在位於北盤江畔的一座高600餘米的懸崖上,這裡氣候適宜,日照時間長,種植水果是最好不過的。肖向又主動找到老鄉,以每畝300元的價格流轉老鄉的土地,成為龍場鄉規範化種植葡萄的第一人。

“葡萄苗都是從雲南那邊買來的,剛開始那段時間,我們都是吃在地裡、睡在地裡,施肥、澆水、鋤草,不敢掉以輕心啊。畢竟投入了這麼多,也怕有什麼閃失。”肖向說,村裡面也積極給予了他幫助,幫忙對接農技中心,給予他技術指導,幫他解決發展路上的“攔路虎”。

2016年,肖向種植的葡萄有幾畝開始初掛果,這批果子就給他帶來了數萬元的收入,讓肖向一家也嚐到了甜頭。還清部分外債後,肖向擴大種植規模,至今,肖向先後流轉了40餘畝的土地,加上自己家的幾畝地,共種植了近50畝的葡萄。

因為種植葡萄,不僅讓肖向一家的生活條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還為當地村民帶來了就業機會,2018年,肖向經營的躍旺葡萄種植園,提供了900餘人次就業,付出的工人工資就有80000餘元。

60多歲的村民黃小娥就是其中之一。“我是固定在這裡打工的嘛,從開春除草、施肥到打芽、套袋,每天採摘葡萄都需要小工,幾乎一年都有做的,每年到手的錢有10000多。在這裡打工,還不耽誤家裡的農活,有空就回家把家裡的活路幹了,多好嘛。”黃小娥笑呵呵地說。

葡萄種植也為村裡面開了一個好頭。2016年年底,村裡面以合作社形式,種植了70餘畝的葡萄,引導當地村民發展葡萄產業,幫助增加村集體和村民收入。同時,通過“合作社+農戶”的模式,發堤村種植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的500畝精品水果基地,共涉及貧困戶54戶,2018年實現困戶年戶均增收2000元。(李夢秋)

將土地變廢為寶 發揮最大經濟效益 ——水城縣龍場鄉發堤村葡萄種植大戶肖向的發展之路

"

“皮薄、汁多、甜……”近兩年來,提起水城縣龍場鄉發堤村的“爆漿葡萄”,大多數市民都讚不絕口,葡萄種植園的老闆肖向也在當地小有名氣。 從2014年至今,肖向把原本種植茶葉失敗的土地資源一步一步盤活,變成了能“生錢”的“寶山”,將面臨荒廢的土地發揮了最大的經濟效益。眼下,正是葡萄成熟的季節,肖向和家人又開始在種植園裡忙碌起來。

肖向的葡萄基地位於水城縣龍場鄉發堤村肖家寨組。這裡海拔達1700餘米,下面是滾滾流淌的北盤江,他的葡萄基地就在一座高600餘米的懸崖上。“今年的產量比去年的高,不過因為雨水的影響,果子有點小,但口感沒有影響的,還是甜。”在掛滿葡萄的種植園裡,肖向正撕開一個個防蚊袋,察看葡萄的長勢。一串串紫瑩瑩的葡萄展現在大家眼前,密匝匝的葡萄似座座珍珠塔,每一顆葡萄都像一顆又大又光澤的“寶石”,使人口生蜜意,甜沁心脾。

早些年前,肖向一家和所有村民一樣,以種植玉米等傳統作物為生。“山高地陡,人還被拴在了地裡。”肖向說,“娃娃、老人都要生活,守著‘土粑’可不行。”

迫於生計,2012年,他和妻子遠走他鄉,先後到廣西挖礦,到昆明賣菜,到廣東打工……最終,兩人來到了雲南曲靖投奔親戚,推豆腐賣,日子也一直是過得緊巴巴的。因此,夫妻倆只能把小兒子肖向帶在身邊,大兒子則不得不留在老家由60多歲的老人看管,一年見面一兩次。“每天要推1000多斤豆子來做豆腐,每月也要按時寄點錢回家給老人貼補家用。

苦日子不好過啊,但我們文化程度不高,也沒有辦法。”說起過去的日子,肖向感慨不已。

當時,肖向夫妻倆賣豆腐的旁邊就是一家葡萄種植基地,時間長了,看著別人的基地每畝地能產4000多斤,價值10000多元的葡萄,肖向的心裡開始打起了“小算盤”,萌生了回鄉種植葡萄的想法。隨後的時間,肖向常常利用空閒時間向基地裡的人“偷師學藝”,摸索種植葡萄的路子。

2014年,肖向帶著妻兒回到家鄉——龍場鄉發堤村,向親戚朋友借了數萬元的資金,又開始尋找適合種植葡萄的土地,經過一段時間的研究後,就把基地選址在位於北盤江畔的一座高600餘米的懸崖上,這裡氣候適宜,日照時間長,種植水果是最好不過的。肖向又主動找到老鄉,以每畝300元的價格流轉老鄉的土地,成為龍場鄉規範化種植葡萄的第一人。

“葡萄苗都是從雲南那邊買來的,剛開始那段時間,我們都是吃在地裡、睡在地裡,施肥、澆水、鋤草,不敢掉以輕心啊。畢竟投入了這麼多,也怕有什麼閃失。”肖向說,村裡面也積極給予了他幫助,幫忙對接農技中心,給予他技術指導,幫他解決發展路上的“攔路虎”。

2016年,肖向種植的葡萄有幾畝開始初掛果,這批果子就給他帶來了數萬元的收入,讓肖向一家也嚐到了甜頭。還清部分外債後,肖向擴大種植規模,至今,肖向先後流轉了40餘畝的土地,加上自己家的幾畝地,共種植了近50畝的葡萄。

因為種植葡萄,不僅讓肖向一家的生活條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還為當地村民帶來了就業機會,2018年,肖向經營的躍旺葡萄種植園,提供了900餘人次就業,付出的工人工資就有80000餘元。

60多歲的村民黃小娥就是其中之一。“我是固定在這裡打工的嘛,從開春除草、施肥到打芽、套袋,每天採摘葡萄都需要小工,幾乎一年都有做的,每年到手的錢有10000多。在這裡打工,還不耽誤家裡的農活,有空就回家把家裡的活路幹了,多好嘛。”黃小娥笑呵呵地說。

葡萄種植也為村裡面開了一個好頭。2016年年底,村裡面以合作社形式,種植了70餘畝的葡萄,引導當地村民發展葡萄產業,幫助增加村集體和村民收入。同時,通過“合作社+農戶”的模式,發堤村種植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的500畝精品水果基地,共涉及貧困戶54戶,2018年實現困戶年戶均增收2000元。(李夢秋)

將土地變廢為寶 發揮最大經濟效益 ——水城縣龍場鄉發堤村葡萄種植大戶肖向的發展之路

將土地變廢為寶 發揮最大經濟效益 ——水城縣龍場鄉發堤村葡萄種植大戶肖向的發展之路

"

“皮薄、汁多、甜……”近兩年來,提起水城縣龍場鄉發堤村的“爆漿葡萄”,大多數市民都讚不絕口,葡萄種植園的老闆肖向也在當地小有名氣。 從2014年至今,肖向把原本種植茶葉失敗的土地資源一步一步盤活,變成了能“生錢”的“寶山”,將面臨荒廢的土地發揮了最大的經濟效益。眼下,正是葡萄成熟的季節,肖向和家人又開始在種植園裡忙碌起來。

肖向的葡萄基地位於水城縣龍場鄉發堤村肖家寨組。這裡海拔達1700餘米,下面是滾滾流淌的北盤江,他的葡萄基地就在一座高600餘米的懸崖上。“今年的產量比去年的高,不過因為雨水的影響,果子有點小,但口感沒有影響的,還是甜。”在掛滿葡萄的種植園裡,肖向正撕開一個個防蚊袋,察看葡萄的長勢。一串串紫瑩瑩的葡萄展現在大家眼前,密匝匝的葡萄似座座珍珠塔,每一顆葡萄都像一顆又大又光澤的“寶石”,使人口生蜜意,甜沁心脾。

早些年前,肖向一家和所有村民一樣,以種植玉米等傳統作物為生。“山高地陡,人還被拴在了地裡。”肖向說,“娃娃、老人都要生活,守著‘土粑’可不行。”

迫於生計,2012年,他和妻子遠走他鄉,先後到廣西挖礦,到昆明賣菜,到廣東打工……最終,兩人來到了雲南曲靖投奔親戚,推豆腐賣,日子也一直是過得緊巴巴的。因此,夫妻倆只能把小兒子肖向帶在身邊,大兒子則不得不留在老家由60多歲的老人看管,一年見面一兩次。“每天要推1000多斤豆子來做豆腐,每月也要按時寄點錢回家給老人貼補家用。

苦日子不好過啊,但我們文化程度不高,也沒有辦法。”說起過去的日子,肖向感慨不已。

當時,肖向夫妻倆賣豆腐的旁邊就是一家葡萄種植基地,時間長了,看著別人的基地每畝地能產4000多斤,價值10000多元的葡萄,肖向的心裡開始打起了“小算盤”,萌生了回鄉種植葡萄的想法。隨後的時間,肖向常常利用空閒時間向基地裡的人“偷師學藝”,摸索種植葡萄的路子。

2014年,肖向帶著妻兒回到家鄉——龍場鄉發堤村,向親戚朋友借了數萬元的資金,又開始尋找適合種植葡萄的土地,經過一段時間的研究後,就把基地選址在位於北盤江畔的一座高600餘米的懸崖上,這裡氣候適宜,日照時間長,種植水果是最好不過的。肖向又主動找到老鄉,以每畝300元的價格流轉老鄉的土地,成為龍場鄉規範化種植葡萄的第一人。

“葡萄苗都是從雲南那邊買來的,剛開始那段時間,我們都是吃在地裡、睡在地裡,施肥、澆水、鋤草,不敢掉以輕心啊。畢竟投入了這麼多,也怕有什麼閃失。”肖向說,村裡面也積極給予了他幫助,幫忙對接農技中心,給予他技術指導,幫他解決發展路上的“攔路虎”。

2016年,肖向種植的葡萄有幾畝開始初掛果,這批果子就給他帶來了數萬元的收入,讓肖向一家也嚐到了甜頭。還清部分外債後,肖向擴大種植規模,至今,肖向先後流轉了40餘畝的土地,加上自己家的幾畝地,共種植了近50畝的葡萄。

因為種植葡萄,不僅讓肖向一家的生活條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還為當地村民帶來了就業機會,2018年,肖向經營的躍旺葡萄種植園,提供了900餘人次就業,付出的工人工資就有80000餘元。

60多歲的村民黃小娥就是其中之一。“我是固定在這裡打工的嘛,從開春除草、施肥到打芽、套袋,每天採摘葡萄都需要小工,幾乎一年都有做的,每年到手的錢有10000多。在這裡打工,還不耽誤家裡的農活,有空就回家把家裡的活路幹了,多好嘛。”黃小娥笑呵呵地說。

葡萄種植也為村裡面開了一個好頭。2016年年底,村裡面以合作社形式,種植了70餘畝的葡萄,引導當地村民發展葡萄產業,幫助增加村集體和村民收入。同時,通過“合作社+農戶”的模式,發堤村種植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的500畝精品水果基地,共涉及貧困戶54戶,2018年實現困戶年戶均增收2000元。(李夢秋)

將土地變廢為寶 發揮最大經濟效益 ——水城縣龍場鄉發堤村葡萄種植大戶肖向的發展之路

將土地變廢為寶 發揮最大經濟效益 ——水城縣龍場鄉發堤村葡萄種植大戶肖向的發展之路

將土地變廢為寶 發揮最大經濟效益 ——水城縣龍場鄉發堤村葡萄種植大戶肖向的發展之路

"

“皮薄、汁多、甜……”近兩年來,提起水城縣龍場鄉發堤村的“爆漿葡萄”,大多數市民都讚不絕口,葡萄種植園的老闆肖向也在當地小有名氣。 從2014年至今,肖向把原本種植茶葉失敗的土地資源一步一步盤活,變成了能“生錢”的“寶山”,將面臨荒廢的土地發揮了最大的經濟效益。眼下,正是葡萄成熟的季節,肖向和家人又開始在種植園裡忙碌起來。

肖向的葡萄基地位於水城縣龍場鄉發堤村肖家寨組。這裡海拔達1700餘米,下面是滾滾流淌的北盤江,他的葡萄基地就在一座高600餘米的懸崖上。“今年的產量比去年的高,不過因為雨水的影響,果子有點小,但口感沒有影響的,還是甜。”在掛滿葡萄的種植園裡,肖向正撕開一個個防蚊袋,察看葡萄的長勢。一串串紫瑩瑩的葡萄展現在大家眼前,密匝匝的葡萄似座座珍珠塔,每一顆葡萄都像一顆又大又光澤的“寶石”,使人口生蜜意,甜沁心脾。

早些年前,肖向一家和所有村民一樣,以種植玉米等傳統作物為生。“山高地陡,人還被拴在了地裡。”肖向說,“娃娃、老人都要生活,守著‘土粑’可不行。”

迫於生計,2012年,他和妻子遠走他鄉,先後到廣西挖礦,到昆明賣菜,到廣東打工……最終,兩人來到了雲南曲靖投奔親戚,推豆腐賣,日子也一直是過得緊巴巴的。因此,夫妻倆只能把小兒子肖向帶在身邊,大兒子則不得不留在老家由60多歲的老人看管,一年見面一兩次。“每天要推1000多斤豆子來做豆腐,每月也要按時寄點錢回家給老人貼補家用。

苦日子不好過啊,但我們文化程度不高,也沒有辦法。”說起過去的日子,肖向感慨不已。

當時,肖向夫妻倆賣豆腐的旁邊就是一家葡萄種植基地,時間長了,看著別人的基地每畝地能產4000多斤,價值10000多元的葡萄,肖向的心裡開始打起了“小算盤”,萌生了回鄉種植葡萄的想法。隨後的時間,肖向常常利用空閒時間向基地裡的人“偷師學藝”,摸索種植葡萄的路子。

2014年,肖向帶著妻兒回到家鄉——龍場鄉發堤村,向親戚朋友借了數萬元的資金,又開始尋找適合種植葡萄的土地,經過一段時間的研究後,就把基地選址在位於北盤江畔的一座高600餘米的懸崖上,這裡氣候適宜,日照時間長,種植水果是最好不過的。肖向又主動找到老鄉,以每畝300元的價格流轉老鄉的土地,成為龍場鄉規範化種植葡萄的第一人。

“葡萄苗都是從雲南那邊買來的,剛開始那段時間,我們都是吃在地裡、睡在地裡,施肥、澆水、鋤草,不敢掉以輕心啊。畢竟投入了這麼多,也怕有什麼閃失。”肖向說,村裡面也積極給予了他幫助,幫忙對接農技中心,給予他技術指導,幫他解決發展路上的“攔路虎”。

2016年,肖向種植的葡萄有幾畝開始初掛果,這批果子就給他帶來了數萬元的收入,讓肖向一家也嚐到了甜頭。還清部分外債後,肖向擴大種植規模,至今,肖向先後流轉了40餘畝的土地,加上自己家的幾畝地,共種植了近50畝的葡萄。

因為種植葡萄,不僅讓肖向一家的生活條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還為當地村民帶來了就業機會,2018年,肖向經營的躍旺葡萄種植園,提供了900餘人次就業,付出的工人工資就有80000餘元。

60多歲的村民黃小娥就是其中之一。“我是固定在這裡打工的嘛,從開春除草、施肥到打芽、套袋,每天採摘葡萄都需要小工,幾乎一年都有做的,每年到手的錢有10000多。在這裡打工,還不耽誤家裡的農活,有空就回家把家裡的活路幹了,多好嘛。”黃小娥笑呵呵地說。

葡萄種植也為村裡面開了一個好頭。2016年年底,村裡面以合作社形式,種植了70餘畝的葡萄,引導當地村民發展葡萄產業,幫助增加村集體和村民收入。同時,通過“合作社+農戶”的模式,發堤村種植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的500畝精品水果基地,共涉及貧困戶54戶,2018年實現困戶年戶均增收2000元。(李夢秋)

將土地變廢為寶 發揮最大經濟效益 ——水城縣龍場鄉發堤村葡萄種植大戶肖向的發展之路

將土地變廢為寶 發揮最大經濟效益 ——水城縣龍場鄉發堤村葡萄種植大戶肖向的發展之路

將土地變廢為寶 發揮最大經濟效益 ——水城縣龍場鄉發堤村葡萄種植大戶肖向的發展之路

將土地變廢為寶 發揮最大經濟效益 ——水城縣龍場鄉發堤村葡萄種植大戶肖向的發展之路

"

“皮薄、汁多、甜……”近兩年來,提起水城縣龍場鄉發堤村的“爆漿葡萄”,大多數市民都讚不絕口,葡萄種植園的老闆肖向也在當地小有名氣。 從2014年至今,肖向把原本種植茶葉失敗的土地資源一步一步盤活,變成了能“生錢”的“寶山”,將面臨荒廢的土地發揮了最大的經濟效益。眼下,正是葡萄成熟的季節,肖向和家人又開始在種植園裡忙碌起來。

肖向的葡萄基地位於水城縣龍場鄉發堤村肖家寨組。這裡海拔達1700餘米,下面是滾滾流淌的北盤江,他的葡萄基地就在一座高600餘米的懸崖上。“今年的產量比去年的高,不過因為雨水的影響,果子有點小,但口感沒有影響的,還是甜。”在掛滿葡萄的種植園裡,肖向正撕開一個個防蚊袋,察看葡萄的長勢。一串串紫瑩瑩的葡萄展現在大家眼前,密匝匝的葡萄似座座珍珠塔,每一顆葡萄都像一顆又大又光澤的“寶石”,使人口生蜜意,甜沁心脾。

早些年前,肖向一家和所有村民一樣,以種植玉米等傳統作物為生。“山高地陡,人還被拴在了地裡。”肖向說,“娃娃、老人都要生活,守著‘土粑’可不行。”

迫於生計,2012年,他和妻子遠走他鄉,先後到廣西挖礦,到昆明賣菜,到廣東打工……最終,兩人來到了雲南曲靖投奔親戚,推豆腐賣,日子也一直是過得緊巴巴的。因此,夫妻倆只能把小兒子肖向帶在身邊,大兒子則不得不留在老家由60多歲的老人看管,一年見面一兩次。“每天要推1000多斤豆子來做豆腐,每月也要按時寄點錢回家給老人貼補家用。

苦日子不好過啊,但我們文化程度不高,也沒有辦法。”說起過去的日子,肖向感慨不已。

當時,肖向夫妻倆賣豆腐的旁邊就是一家葡萄種植基地,時間長了,看著別人的基地每畝地能產4000多斤,價值10000多元的葡萄,肖向的心裡開始打起了“小算盤”,萌生了回鄉種植葡萄的想法。隨後的時間,肖向常常利用空閒時間向基地裡的人“偷師學藝”,摸索種植葡萄的路子。

2014年,肖向帶著妻兒回到家鄉——龍場鄉發堤村,向親戚朋友借了數萬元的資金,又開始尋找適合種植葡萄的土地,經過一段時間的研究後,就把基地選址在位於北盤江畔的一座高600餘米的懸崖上,這裡氣候適宜,日照時間長,種植水果是最好不過的。肖向又主動找到老鄉,以每畝300元的價格流轉老鄉的土地,成為龍場鄉規範化種植葡萄的第一人。

“葡萄苗都是從雲南那邊買來的,剛開始那段時間,我們都是吃在地裡、睡在地裡,施肥、澆水、鋤草,不敢掉以輕心啊。畢竟投入了這麼多,也怕有什麼閃失。”肖向說,村裡面也積極給予了他幫助,幫忙對接農技中心,給予他技術指導,幫他解決發展路上的“攔路虎”。

2016年,肖向種植的葡萄有幾畝開始初掛果,這批果子就給他帶來了數萬元的收入,讓肖向一家也嚐到了甜頭。還清部分外債後,肖向擴大種植規模,至今,肖向先後流轉了40餘畝的土地,加上自己家的幾畝地,共種植了近50畝的葡萄。

因為種植葡萄,不僅讓肖向一家的生活條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還為當地村民帶來了就業機會,2018年,肖向經營的躍旺葡萄種植園,提供了900餘人次就業,付出的工人工資就有80000餘元。

60多歲的村民黃小娥就是其中之一。“我是固定在這裡打工的嘛,從開春除草、施肥到打芽、套袋,每天採摘葡萄都需要小工,幾乎一年都有做的,每年到手的錢有10000多。在這裡打工,還不耽誤家裡的農活,有空就回家把家裡的活路幹了,多好嘛。”黃小娥笑呵呵地說。

葡萄種植也為村裡面開了一個好頭。2016年年底,村裡面以合作社形式,種植了70餘畝的葡萄,引導當地村民發展葡萄產業,幫助增加村集體和村民收入。同時,通過“合作社+農戶”的模式,發堤村種植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的500畝精品水果基地,共涉及貧困戶54戶,2018年實現困戶年戶均增收2000元。(李夢秋)

將土地變廢為寶 發揮最大經濟效益 ——水城縣龍場鄉發堤村葡萄種植大戶肖向的發展之路

將土地變廢為寶 發揮最大經濟效益 ——水城縣龍場鄉發堤村葡萄種植大戶肖向的發展之路

將土地變廢為寶 發揮最大經濟效益 ——水城縣龍場鄉發堤村葡萄種植大戶肖向的發展之路

將土地變廢為寶 發揮最大經濟效益 ——水城縣龍場鄉發堤村葡萄種植大戶肖向的發展之路

將土地變廢為寶 發揮最大經濟效益 ——水城縣龍場鄉發堤村葡萄種植大戶肖向的發展之路

村民發展葡萄產業,幫助增加村集體和村民收入。同時,通過“合作社+農戶”的模式,發堤村種植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的500畝精品水果基地,共涉及貧困戶54戶,2018年實現困戶年戶均增收2000元。(李夢秋)

"

“皮薄、汁多、甜……”近兩年來,提起水城縣龍場鄉發堤村的“爆漿葡萄”,大多數市民都讚不絕口,葡萄種植園的老闆肖向也在當地小有名氣。 從2014年至今,肖向把原本種植茶葉失敗的土地資源一步一步盤活,變成了能“生錢”的“寶山”,將面臨荒廢的土地發揮了最大的經濟效益。眼下,正是葡萄成熟的季節,肖向和家人又開始在種植園裡忙碌起來。

肖向的葡萄基地位於水城縣龍場鄉發堤村肖家寨組。這裡海拔達1700餘米,下面是滾滾流淌的北盤江,他的葡萄基地就在一座高600餘米的懸崖上。“今年的產量比去年的高,不過因為雨水的影響,果子有點小,但口感沒有影響的,還是甜。”在掛滿葡萄的種植園裡,肖向正撕開一個個防蚊袋,察看葡萄的長勢。一串串紫瑩瑩的葡萄展現在大家眼前,密匝匝的葡萄似座座珍珠塔,每一顆葡萄都像一顆又大又光澤的“寶石”,使人口生蜜意,甜沁心脾。

早些年前,肖向一家和所有村民一樣,以種植玉米等傳統作物為生。“山高地陡,人還被拴在了地裡。”肖向說,“娃娃、老人都要生活,守著‘土粑’可不行。”

迫於生計,2012年,他和妻子遠走他鄉,先後到廣西挖礦,到昆明賣菜,到廣東打工……最終,兩人來到了雲南曲靖投奔親戚,推豆腐賣,日子也一直是過得緊巴巴的。因此,夫妻倆只能把小兒子肖向帶在身邊,大兒子則不得不留在老家由60多歲的老人看管,一年見面一兩次。“每天要推1000多斤豆子來做豆腐,每月也要按時寄點錢回家給老人貼補家用。

苦日子不好過啊,但我們文化程度不高,也沒有辦法。”說起過去的日子,肖向感慨不已。

當時,肖向夫妻倆賣豆腐的旁邊就是一家葡萄種植基地,時間長了,看著別人的基地每畝地能產4000多斤,價值10000多元的葡萄,肖向的心裡開始打起了“小算盤”,萌生了回鄉種植葡萄的想法。隨後的時間,肖向常常利用空閒時間向基地裡的人“偷師學藝”,摸索種植葡萄的路子。

2014年,肖向帶著妻兒回到家鄉——龍場鄉發堤村,向親戚朋友借了數萬元的資金,又開始尋找適合種植葡萄的土地,經過一段時間的研究後,就把基地選址在位於北盤江畔的一座高600餘米的懸崖上,這裡氣候適宜,日照時間長,種植水果是最好不過的。肖向又主動找到老鄉,以每畝300元的價格流轉老鄉的土地,成為龍場鄉規範化種植葡萄的第一人。

“葡萄苗都是從雲南那邊買來的,剛開始那段時間,我們都是吃在地裡、睡在地裡,施肥、澆水、鋤草,不敢掉以輕心啊。畢竟投入了這麼多,也怕有什麼閃失。”肖向說,村裡面也積極給予了他幫助,幫忙對接農技中心,給予他技術指導,幫他解決發展路上的“攔路虎”。

2016年,肖向種植的葡萄有幾畝開始初掛果,這批果子就給他帶來了數萬元的收入,讓肖向一家也嚐到了甜頭。還清部分外債後,肖向擴大種植規模,至今,肖向先後流轉了40餘畝的土地,加上自己家的幾畝地,共種植了近50畝的葡萄。

因為種植葡萄,不僅讓肖向一家的生活條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還為當地村民帶來了就業機會,2018年,肖向經營的躍旺葡萄種植園,提供了900餘人次就業,付出的工人工資就有80000餘元。

60多歲的村民黃小娥就是其中之一。“我是固定在這裡打工的嘛,從開春除草、施肥到打芽、套袋,每天採摘葡萄都需要小工,幾乎一年都有做的,每年到手的錢有10000多。在這裡打工,還不耽誤家裡的農活,有空就回家把家裡的活路幹了,多好嘛。”黃小娥笑呵呵地說。

葡萄種植也為村裡面開了一個好頭。2016年年底,村裡面以合作社形式,種植了70餘畝的葡萄,引導當地村民發展葡萄產業,幫助增加村集體和村民收入。同時,通過“合作社+農戶”的模式,發堤村種植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的500畝精品水果基地,共涉及貧困戶54戶,2018年實現困戶年戶均增收2000元。(李夢秋)

將土地變廢為寶 發揮最大經濟效益 ——水城縣龍場鄉發堤村葡萄種植大戶肖向的發展之路

將土地變廢為寶 發揮最大經濟效益 ——水城縣龍場鄉發堤村葡萄種植大戶肖向的發展之路

將土地變廢為寶 發揮最大經濟效益 ——水城縣龍場鄉發堤村葡萄種植大戶肖向的發展之路

將土地變廢為寶 發揮最大經濟效益 ——水城縣龍場鄉發堤村葡萄種植大戶肖向的發展之路

將土地變廢為寶 發揮最大經濟效益 ——水城縣龍場鄉發堤村葡萄種植大戶肖向的發展之路

村民發展葡萄產業,幫助增加村集體和村民收入。同時,通過“合作社+農戶”的模式,發堤村種植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的500畝精品水果基地,共涉及貧困戶54戶,2018年實現困戶年戶均增收2000元。(李夢秋)

將土地變廢為寶 發揮最大經濟效益 ——水城縣龍場鄉發堤村葡萄種植大戶肖向的發展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