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閔行區為什麼是金鑰匙形狀的?'

"

本文作者:布城馬丁,天袁地訪版權所有

這兩天被航拍上海的航拍閔行刷屏了。閔行區的歷史人文資源雖然偏少一些,但自從紅色歲月的閔行衛星城到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來的成就也算不小,因此,看得人也是心潮澎湃的。


"

本文作者:布城馬丁,天袁地訪版權所有

這兩天被航拍上海的航拍閔行刷屏了。閔行區的歷史人文資源雖然偏少一些,但自從紅色歲月的閔行衛星城到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來的成就也算不小,因此,看得人也是心潮澎湃的。


閔行區為什麼是金鑰匙形狀的?


"

本文作者:布城馬丁,天袁地訪版權所有

這兩天被航拍上海的航拍閔行刷屏了。閔行區的歷史人文資源雖然偏少一些,但自從紅色歲月的閔行衛星城到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來的成就也算不小,因此,看得人也是心潮澎湃的。


閔行區為什麼是金鑰匙形狀的?


閔行區為什麼是金鑰匙形狀的?

《航拍上海·閔行篇》筆者較為熟悉的精彩瞬間(轉載自上海觀察)


不過筆者也在不同的平臺上看到有人說閔行區的版圖設置非常不合理,對於上海市中心向西及西南輻射的交通簡直如屏障一般的存在。的確,上海市範圍內似乎找不出第二個像閔行區這樣奇特形狀的市轄區了。


"

本文作者:布城馬丁,天袁地訪版權所有

這兩天被航拍上海的航拍閔行刷屏了。閔行區的歷史人文資源雖然偏少一些,但自從紅色歲月的閔行衛星城到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來的成就也算不小,因此,看得人也是心潮澎湃的。


閔行區為什麼是金鑰匙形狀的?


閔行區為什麼是金鑰匙形狀的?

《航拍上海·閔行篇》筆者較為熟悉的精彩瞬間(轉載自上海觀察)


不過筆者也在不同的平臺上看到有人說閔行區的版圖設置非常不合理,對於上海市中心向西及西南輻射的交通簡直如屏障一般的存在。的確,上海市範圍內似乎找不出第二個像閔行區這樣奇特形狀的市轄區了。


閔行區為什麼是金鑰匙形狀的?


第一,閔行區正好在上海大陸板塊的中心,但實際上距離真正的市中心有一段距離,因此讓閔行區以西以南的市轄區感覺閔行區是必經之路也是障礙。

第二,閔行區北部東西距離極近,有一段如同脖頸一樣,南北距離很大,而從最東邊的浦江鎮去最西的馬橋距離也非常遠。好聽點的說法是金鑰匙形狀,不好聽的說法就不討論了。

第三,閔行區交界的市轄區特別多,嘉定、青浦、松江、奉賢、浦東、徐匯、長寧,這也許是由於上述的區位原因造成的,但根本原因在於歷史。

第四,閔行區與市區交界的邊界不甚清晰,尤以虹橋地區,有閔行區的虹橋鎮,新虹街道,長寧區的虹橋街道以及徐彙區的虹梅路街道等,彼此之間的分界並不自然(河流、幹道等)。


"

本文作者:布城馬丁,天袁地訪版權所有

這兩天被航拍上海的航拍閔行刷屏了。閔行區的歷史人文資源雖然偏少一些,但自從紅色歲月的閔行衛星城到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來的成就也算不小,因此,看得人也是心潮澎湃的。


閔行區為什麼是金鑰匙形狀的?


閔行區為什麼是金鑰匙形狀的?

《航拍上海·閔行篇》筆者較為熟悉的精彩瞬間(轉載自上海觀察)


不過筆者也在不同的平臺上看到有人說閔行區的版圖設置非常不合理,對於上海市中心向西及西南輻射的交通簡直如屏障一般的存在。的確,上海市範圍內似乎找不出第二個像閔行區這樣奇特形狀的市轄區了。


閔行區為什麼是金鑰匙形狀的?


第一,閔行區正好在上海大陸板塊的中心,但實際上距離真正的市中心有一段距離,因此讓閔行區以西以南的市轄區感覺閔行區是必經之路也是障礙。

第二,閔行區北部東西距離極近,有一段如同脖頸一樣,南北距離很大,而從最東邊的浦江鎮去最西的馬橋距離也非常遠。好聽點的說法是金鑰匙形狀,不好聽的說法就不討論了。

第三,閔行區交界的市轄區特別多,嘉定、青浦、松江、奉賢、浦東、徐匯、長寧,這也許是由於上述的區位原因造成的,但根本原因在於歷史。

第四,閔行區與市區交界的邊界不甚清晰,尤以虹橋地區,有閔行區的虹橋鎮,新虹街道,長寧區的虹橋街道以及徐彙區的虹梅路街道等,彼此之間的分界並不自然(河流、幹道等)。


閔行區為什麼是金鑰匙形狀的?

紅松東路上冷不防出現的分界標誌(2009年攝,目前已經不存在)


造成這些屬性的原因有很多,不過主要還是上海縣的歷史發展早就了今天的閔行版圖。有關於上海縣最後三十多年曆史發展的內容,可以參考我們兩年前發佈的文章。

【滬說】成為“閔行區”:上海縣的最後34年,1958-1992

不過過去我們一直是以老上海縣視角來看待這段歷史的,放在整個上海市的發展之中,或許能理解其中的一些變化。閔行區的版圖形狀和上海絕大部分區的歷史都有關係。

1845年,國中之國的肇始

上海縣是中國第一個開辦外國租界的地方。13世紀末期建立的上海縣,當時也已經有550年曆史,已經算是非常富庶了,手工業、商業也有一定的發展,甚至因為地理因素成為蘇鬆太道的道臺衙門所在地。

今天上海地區分別屬於松江府的華亭縣、青浦縣、上海縣、奉賢縣、南匯縣、川沙撫民廳,太倉直隸州的嘉定縣、寶山縣和崇明縣。


"

本文作者:布城馬丁,天袁地訪版權所有

這兩天被航拍上海的航拍閔行刷屏了。閔行區的歷史人文資源雖然偏少一些,但自從紅色歲月的閔行衛星城到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來的成就也算不小,因此,看得人也是心潮澎湃的。


閔行區為什麼是金鑰匙形狀的?


閔行區為什麼是金鑰匙形狀的?

《航拍上海·閔行篇》筆者較為熟悉的精彩瞬間(轉載自上海觀察)


不過筆者也在不同的平臺上看到有人說閔行區的版圖設置非常不合理,對於上海市中心向西及西南輻射的交通簡直如屏障一般的存在。的確,上海市範圍內似乎找不出第二個像閔行區這樣奇特形狀的市轄區了。


閔行區為什麼是金鑰匙形狀的?


第一,閔行區正好在上海大陸板塊的中心,但實際上距離真正的市中心有一段距離,因此讓閔行區以西以南的市轄區感覺閔行區是必經之路也是障礙。

第二,閔行區北部東西距離極近,有一段如同脖頸一樣,南北距離很大,而從最東邊的浦江鎮去最西的馬橋距離也非常遠。好聽點的說法是金鑰匙形狀,不好聽的說法就不討論了。

第三,閔行區交界的市轄區特別多,嘉定、青浦、松江、奉賢、浦東、徐匯、長寧,這也許是由於上述的區位原因造成的,但根本原因在於歷史。

第四,閔行區與市區交界的邊界不甚清晰,尤以虹橋地區,有閔行區的虹橋鎮,新虹街道,長寧區的虹橋街道以及徐彙區的虹梅路街道等,彼此之間的分界並不自然(河流、幹道等)。


閔行區為什麼是金鑰匙形狀的?

紅松東路上冷不防出現的分界標誌(2009年攝,目前已經不存在)


造成這些屬性的原因有很多,不過主要還是上海縣的歷史發展早就了今天的閔行版圖。有關於上海縣最後三十多年曆史發展的內容,可以參考我們兩年前發佈的文章。

【滬說】成為“閔行區”:上海縣的最後34年,1958-1992

不過過去我們一直是以老上海縣視角來看待這段歷史的,放在整個上海市的發展之中,或許能理解其中的一些變化。閔行區的版圖形狀和上海絕大部分區的歷史都有關係。

1845年,國中之國的肇始

上海縣是中國第一個開辦外國租界的地方。13世紀末期建立的上海縣,當時也已經有550年曆史,已經算是非常富庶了,手工業、商業也有一定的發展,甚至因為地理因素成為蘇鬆太道的道臺衙門所在地。

今天上海地區分別屬於松江府的華亭縣、青浦縣、上海縣、奉賢縣、南匯縣、川沙撫民廳,太倉直隸州的嘉定縣、寶山縣和崇明縣。


閔行區為什麼是金鑰匙形狀的?


19世紀的上海縣覆蓋今天的閔行區南部及老華漕、虹橋等地,以及長寧、徐匯、黃浦、老靜安全境,虯江以南(蘇州河故道)的普陀、老閘北、虹口,高橋以南黃浦江沿岸較早開發的浦東各地,可以說今天上海的精華地段幾乎全在這個範圍之內。不過19世紀中期,上海只有縣城及黃浦江沿岸的幾個集鎮還說得過去,大部分都還只是普通的江南水鄉。

開埠和劃租界並不是同時完成的,雖然南京條約及附屬的五口通商條約已經將上海等五個港口城市開放給英國人,但是華洋之間如何相處是一大難題,在廣州等大城市受挫之後,上海給英國人開了個方便,這倒不是上海人崇洋媚外,而是上海的蘇鬆太道長官宮慕久也怕華洋雜居很麻煩,但上海的土地相對開闊,遂“將吳淞江邊上一塊不毛之地”讓給英國駐上海的領事巴富爾建立成為英國租界。上海雖是1843年就由巴富爾宣佈開埠的,但租界的條約卻是1845年簽訂的,上海的租界時代應從1845年開始。

最早的英租界位於上海縣城以北,吳淞江南岸與洋涇浜之間,沿黃浦江的一塊地方,經過半個多世紀的發展,至20世紀初,這裡漸漸成為上海的中心,雖然它仍屬於上海縣,但已經明顯走上了不同的發展軌道,一個是逐漸與歐美接軌的近現代大都市,一個是傳統中國農村社會的縣城。但這兩者之間的力量消長變化,竟然直至20世紀的最後10年才真正畫上句號。


"

本文作者:布城馬丁,天袁地訪版權所有

這兩天被航拍上海的航拍閔行刷屏了。閔行區的歷史人文資源雖然偏少一些,但自從紅色歲月的閔行衛星城到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來的成就也算不小,因此,看得人也是心潮澎湃的。


閔行區為什麼是金鑰匙形狀的?


閔行區為什麼是金鑰匙形狀的?

《航拍上海·閔行篇》筆者較為熟悉的精彩瞬間(轉載自上海觀察)


不過筆者也在不同的平臺上看到有人說閔行區的版圖設置非常不合理,對於上海市中心向西及西南輻射的交通簡直如屏障一般的存在。的確,上海市範圍內似乎找不出第二個像閔行區這樣奇特形狀的市轄區了。


閔行區為什麼是金鑰匙形狀的?


第一,閔行區正好在上海大陸板塊的中心,但實際上距離真正的市中心有一段距離,因此讓閔行區以西以南的市轄區感覺閔行區是必經之路也是障礙。

第二,閔行區北部東西距離極近,有一段如同脖頸一樣,南北距離很大,而從最東邊的浦江鎮去最西的馬橋距離也非常遠。好聽點的說法是金鑰匙形狀,不好聽的說法就不討論了。

第三,閔行區交界的市轄區特別多,嘉定、青浦、松江、奉賢、浦東、徐匯、長寧,這也許是由於上述的區位原因造成的,但根本原因在於歷史。

第四,閔行區與市區交界的邊界不甚清晰,尤以虹橋地區,有閔行區的虹橋鎮,新虹街道,長寧區的虹橋街道以及徐彙區的虹梅路街道等,彼此之間的分界並不自然(河流、幹道等)。


閔行區為什麼是金鑰匙形狀的?

紅松東路上冷不防出現的分界標誌(2009年攝,目前已經不存在)


造成這些屬性的原因有很多,不過主要還是上海縣的歷史發展早就了今天的閔行版圖。有關於上海縣最後三十多年曆史發展的內容,可以參考我們兩年前發佈的文章。

【滬說】成為“閔行區”:上海縣的最後34年,1958-1992

不過過去我們一直是以老上海縣視角來看待這段歷史的,放在整個上海市的發展之中,或許能理解其中的一些變化。閔行區的版圖形狀和上海絕大部分區的歷史都有關係。

1845年,國中之國的肇始

上海縣是中國第一個開辦外國租界的地方。13世紀末期建立的上海縣,當時也已經有550年曆史,已經算是非常富庶了,手工業、商業也有一定的發展,甚至因為地理因素成為蘇鬆太道的道臺衙門所在地。

今天上海地區分別屬於松江府的華亭縣、青浦縣、上海縣、奉賢縣、南匯縣、川沙撫民廳,太倉直隸州的嘉定縣、寶山縣和崇明縣。


閔行區為什麼是金鑰匙形狀的?


19世紀的上海縣覆蓋今天的閔行區南部及老華漕、虹橋等地,以及長寧、徐匯、黃浦、老靜安全境,虯江以南(蘇州河故道)的普陀、老閘北、虹口,高橋以南黃浦江沿岸較早開發的浦東各地,可以說今天上海的精華地段幾乎全在這個範圍之內。不過19世紀中期,上海只有縣城及黃浦江沿岸的幾個集鎮還說得過去,大部分都還只是普通的江南水鄉。

開埠和劃租界並不是同時完成的,雖然南京條約及附屬的五口通商條約已經將上海等五個港口城市開放給英國人,但是華洋之間如何相處是一大難題,在廣州等大城市受挫之後,上海給英國人開了個方便,這倒不是上海人崇洋媚外,而是上海的蘇鬆太道長官宮慕久也怕華洋雜居很麻煩,但上海的土地相對開闊,遂“將吳淞江邊上一塊不毛之地”讓給英國駐上海的領事巴富爾建立成為英國租界。上海雖是1843年就由巴富爾宣佈開埠的,但租界的條約卻是1845年簽訂的,上海的租界時代應從1845年開始。

最早的英租界位於上海縣城以北,吳淞江南岸與洋涇浜之間,沿黃浦江的一塊地方,經過半個多世紀的發展,至20世紀初,這裡漸漸成為上海的中心,雖然它仍屬於上海縣,但已經明顯走上了不同的發展軌道,一個是逐漸與歐美接軌的近現代大都市,一個是傳統中國農村社會的縣城。但這兩者之間的力量消長變化,竟然直至20世紀的最後10年才真正畫上句號。


閔行區為什麼是金鑰匙形狀的?

1860年代的上海租界外灘


1928年,上海縣市分立,一次失敗的城市化努力

1927年,蔣記國民政府在上海搞了一次不成功的城市化躍進,在不得罪洋人又繼承總理遺訓的前提下搞一個包容租界的大上海市——上海特別市,租界統稱“黃浦區”。將原上海縣、寶山、嘉定、松江等縣的區域劃分成不同的市轄區,採用現代城市的治理模式。然而,因為對於地方鄉紳的利益觸動過大,遭到大規模抵制,許多外圍市鄉徵收不利,因此未能將上海縣全數轉為上海市,最終變成了上海縣、市分立的尷尬局面——上海縣幾百年的縣衙門,4市(民國初年的行政單位,級別相當於今天的鎮)7鄉劃入上海市,包括上海市(即租界)、閘北市、洋涇市(今浦東新區最繁華之地)和蒲淞市(今北新涇)以及引翔(今楊浦區南部,舊租界以北地區)、法華(長寧區東部)、漕河涇(今徐彙區中部與閔行區交界地帶)、高行、陸行、塘橋、楊思七個鄉。

未能徵收的有閔行、顓橋、北橋、馬橋、塘灣、曹行、三林、陳行8個鄉,它們繼續維持著上海縣的建置,儘管面積只剩建縣時的九分之一。上海縣公署在上海縣城內保留到了1933年,再遷到實際控制的北橋鎮,其後近三十年週轉於北橋、閔行兩地。

當時同樣未能徵收成功的七寶、莘莊屬於松江縣,不過已經出現了明顯的鬆動跡象,尤其有了滬杭鐵路外環線的物理界線,更傾向於上海,1945年之後也就順利地劃入市區。


"

本文作者:布城馬丁,天袁地訪版權所有

這兩天被航拍上海的航拍閔行刷屏了。閔行區的歷史人文資源雖然偏少一些,但自從紅色歲月的閔行衛星城到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來的成就也算不小,因此,看得人也是心潮澎湃的。


閔行區為什麼是金鑰匙形狀的?


閔行區為什麼是金鑰匙形狀的?

《航拍上海·閔行篇》筆者較為熟悉的精彩瞬間(轉載自上海觀察)


不過筆者也在不同的平臺上看到有人說閔行區的版圖設置非常不合理,對於上海市中心向西及西南輻射的交通簡直如屏障一般的存在。的確,上海市範圍內似乎找不出第二個像閔行區這樣奇特形狀的市轄區了。


閔行區為什麼是金鑰匙形狀的?


第一,閔行區正好在上海大陸板塊的中心,但實際上距離真正的市中心有一段距離,因此讓閔行區以西以南的市轄區感覺閔行區是必經之路也是障礙。

第二,閔行區北部東西距離極近,有一段如同脖頸一樣,南北距離很大,而從最東邊的浦江鎮去最西的馬橋距離也非常遠。好聽點的說法是金鑰匙形狀,不好聽的說法就不討論了。

第三,閔行區交界的市轄區特別多,嘉定、青浦、松江、奉賢、浦東、徐匯、長寧,這也許是由於上述的區位原因造成的,但根本原因在於歷史。

第四,閔行區與市區交界的邊界不甚清晰,尤以虹橋地區,有閔行區的虹橋鎮,新虹街道,長寧區的虹橋街道以及徐彙區的虹梅路街道等,彼此之間的分界並不自然(河流、幹道等)。


閔行區為什麼是金鑰匙形狀的?

紅松東路上冷不防出現的分界標誌(2009年攝,目前已經不存在)


造成這些屬性的原因有很多,不過主要還是上海縣的歷史發展早就了今天的閔行版圖。有關於上海縣最後三十多年曆史發展的內容,可以參考我們兩年前發佈的文章。

【滬說】成為“閔行區”:上海縣的最後34年,1958-1992

不過過去我們一直是以老上海縣視角來看待這段歷史的,放在整個上海市的發展之中,或許能理解其中的一些變化。閔行區的版圖形狀和上海絕大部分區的歷史都有關係。

1845年,國中之國的肇始

上海縣是中國第一個開辦外國租界的地方。13世紀末期建立的上海縣,當時也已經有550年曆史,已經算是非常富庶了,手工業、商業也有一定的發展,甚至因為地理因素成為蘇鬆太道的道臺衙門所在地。

今天上海地區分別屬於松江府的華亭縣、青浦縣、上海縣、奉賢縣、南匯縣、川沙撫民廳,太倉直隸州的嘉定縣、寶山縣和崇明縣。


閔行區為什麼是金鑰匙形狀的?


19世紀的上海縣覆蓋今天的閔行區南部及老華漕、虹橋等地,以及長寧、徐匯、黃浦、老靜安全境,虯江以南(蘇州河故道)的普陀、老閘北、虹口,高橋以南黃浦江沿岸較早開發的浦東各地,可以說今天上海的精華地段幾乎全在這個範圍之內。不過19世紀中期,上海只有縣城及黃浦江沿岸的幾個集鎮還說得過去,大部分都還只是普通的江南水鄉。

開埠和劃租界並不是同時完成的,雖然南京條約及附屬的五口通商條約已經將上海等五個港口城市開放給英國人,但是華洋之間如何相處是一大難題,在廣州等大城市受挫之後,上海給英國人開了個方便,這倒不是上海人崇洋媚外,而是上海的蘇鬆太道長官宮慕久也怕華洋雜居很麻煩,但上海的土地相對開闊,遂“將吳淞江邊上一塊不毛之地”讓給英國駐上海的領事巴富爾建立成為英國租界。上海雖是1843年就由巴富爾宣佈開埠的,但租界的條約卻是1845年簽訂的,上海的租界時代應從1845年開始。

最早的英租界位於上海縣城以北,吳淞江南岸與洋涇浜之間,沿黃浦江的一塊地方,經過半個多世紀的發展,至20世紀初,這裡漸漸成為上海的中心,雖然它仍屬於上海縣,但已經明顯走上了不同的發展軌道,一個是逐漸與歐美接軌的近現代大都市,一個是傳統中國農村社會的縣城。但這兩者之間的力量消長變化,竟然直至20世紀的最後10年才真正畫上句號。


閔行區為什麼是金鑰匙形狀的?

1860年代的上海租界外灘


1928年,上海縣市分立,一次失敗的城市化努力

1927年,蔣記國民政府在上海搞了一次不成功的城市化躍進,在不得罪洋人又繼承總理遺訓的前提下搞一個包容租界的大上海市——上海特別市,租界統稱“黃浦區”。將原上海縣、寶山、嘉定、松江等縣的區域劃分成不同的市轄區,採用現代城市的治理模式。然而,因為對於地方鄉紳的利益觸動過大,遭到大規模抵制,許多外圍市鄉徵收不利,因此未能將上海縣全數轉為上海市,最終變成了上海縣、市分立的尷尬局面——上海縣幾百年的縣衙門,4市(民國初年的行政單位,級別相當於今天的鎮)7鄉劃入上海市,包括上海市(即租界)、閘北市、洋涇市(今浦東新區最繁華之地)和蒲淞市(今北新涇)以及引翔(今楊浦區南部,舊租界以北地區)、法華(長寧區東部)、漕河涇(今徐彙區中部與閔行區交界地帶)、高行、陸行、塘橋、楊思七個鄉。

未能徵收的有閔行、顓橋、北橋、馬橋、塘灣、曹行、三林、陳行8個鄉,它們繼續維持著上海縣的建置,儘管面積只剩建縣時的九分之一。上海縣公署在上海縣城內保留到了1933年,再遷到實際控制的北橋鎮,其後近三十年週轉於北橋、閔行兩地。

當時同樣未能徵收成功的七寶、莘莊屬於松江縣,不過已經出現了明顯的鬆動跡象,尤其有了滬杭鐵路外環線的物理界線,更傾向於上海,1945年之後也就順利地劃入市區。


閔行區為什麼是金鑰匙形狀的?


1928年的上海市,紫色區域未規劃但未能接收的市鄉,寶山縣的真如、彭浦、江灣、殷行、吳淞、高橋等鄉被納入上海特別市,而楊行和大場也未能徵收成功,松江縣的七寶、莘莊、顓橋也未能徵收成功。

1946-1958年,短暫的西郊區為上海縣續命

1946年新的三十二區區劃似乎要將上海縣徹底城市化,但顓橋和馬橋兩區很快就回歸了上海縣,老華漕鎮、老諸翟鎮、七寶、虹橋、莘莊等今閔行區北部諸鎮已經納入了新涇區和龍華區,南部以滬杭鐵路為界則仍屬於偏安的上海縣。如果維繫這一格局,或許後來的上海縣,閔行區都不會出現了。

但隨著新中國建立,新的建設思路改變了這一切。原先相對模糊的上海、江蘇邊界變得越來越重要。原先精細的城市轄區劃分也漸漸粗放起來,新涇區與龍華區合併為西郊區。

西郊區內包括今閔行區內的莘莊、七寶、虹橋及梅隴、華漕局部。


"

本文作者:布城馬丁,天袁地訪版權所有

這兩天被航拍上海的航拍閔行刷屏了。閔行區的歷史人文資源雖然偏少一些,但自從紅色歲月的閔行衛星城到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來的成就也算不小,因此,看得人也是心潮澎湃的。


閔行區為什麼是金鑰匙形狀的?


閔行區為什麼是金鑰匙形狀的?

《航拍上海·閔行篇》筆者較為熟悉的精彩瞬間(轉載自上海觀察)


不過筆者也在不同的平臺上看到有人說閔行區的版圖設置非常不合理,對於上海市中心向西及西南輻射的交通簡直如屏障一般的存在。的確,上海市範圍內似乎找不出第二個像閔行區這樣奇特形狀的市轄區了。


閔行區為什麼是金鑰匙形狀的?


第一,閔行區正好在上海大陸板塊的中心,但實際上距離真正的市中心有一段距離,因此讓閔行區以西以南的市轄區感覺閔行區是必經之路也是障礙。

第二,閔行區北部東西距離極近,有一段如同脖頸一樣,南北距離很大,而從最東邊的浦江鎮去最西的馬橋距離也非常遠。好聽點的說法是金鑰匙形狀,不好聽的說法就不討論了。

第三,閔行區交界的市轄區特別多,嘉定、青浦、松江、奉賢、浦東、徐匯、長寧,這也許是由於上述的區位原因造成的,但根本原因在於歷史。

第四,閔行區與市區交界的邊界不甚清晰,尤以虹橋地區,有閔行區的虹橋鎮,新虹街道,長寧區的虹橋街道以及徐彙區的虹梅路街道等,彼此之間的分界並不自然(河流、幹道等)。


閔行區為什麼是金鑰匙形狀的?

紅松東路上冷不防出現的分界標誌(2009年攝,目前已經不存在)


造成這些屬性的原因有很多,不過主要還是上海縣的歷史發展早就了今天的閔行版圖。有關於上海縣最後三十多年曆史發展的內容,可以參考我們兩年前發佈的文章。

【滬說】成為“閔行區”:上海縣的最後34年,1958-1992

不過過去我們一直是以老上海縣視角來看待這段歷史的,放在整個上海市的發展之中,或許能理解其中的一些變化。閔行區的版圖形狀和上海絕大部分區的歷史都有關係。

1845年,國中之國的肇始

上海縣是中國第一個開辦外國租界的地方。13世紀末期建立的上海縣,當時也已經有550年曆史,已經算是非常富庶了,手工業、商業也有一定的發展,甚至因為地理因素成為蘇鬆太道的道臺衙門所在地。

今天上海地區分別屬於松江府的華亭縣、青浦縣、上海縣、奉賢縣、南匯縣、川沙撫民廳,太倉直隸州的嘉定縣、寶山縣和崇明縣。


閔行區為什麼是金鑰匙形狀的?


19世紀的上海縣覆蓋今天的閔行區南部及老華漕、虹橋等地,以及長寧、徐匯、黃浦、老靜安全境,虯江以南(蘇州河故道)的普陀、老閘北、虹口,高橋以南黃浦江沿岸較早開發的浦東各地,可以說今天上海的精華地段幾乎全在這個範圍之內。不過19世紀中期,上海只有縣城及黃浦江沿岸的幾個集鎮還說得過去,大部分都還只是普通的江南水鄉。

開埠和劃租界並不是同時完成的,雖然南京條約及附屬的五口通商條約已經將上海等五個港口城市開放給英國人,但是華洋之間如何相處是一大難題,在廣州等大城市受挫之後,上海給英國人開了個方便,這倒不是上海人崇洋媚外,而是上海的蘇鬆太道長官宮慕久也怕華洋雜居很麻煩,但上海的土地相對開闊,遂“將吳淞江邊上一塊不毛之地”讓給英國駐上海的領事巴富爾建立成為英國租界。上海雖是1843年就由巴富爾宣佈開埠的,但租界的條約卻是1845年簽訂的,上海的租界時代應從1845年開始。

最早的英租界位於上海縣城以北,吳淞江南岸與洋涇浜之間,沿黃浦江的一塊地方,經過半個多世紀的發展,至20世紀初,這裡漸漸成為上海的中心,雖然它仍屬於上海縣,但已經明顯走上了不同的發展軌道,一個是逐漸與歐美接軌的近現代大都市,一個是傳統中國農村社會的縣城。但這兩者之間的力量消長變化,竟然直至20世紀的最後10年才真正畫上句號。


閔行區為什麼是金鑰匙形狀的?

1860年代的上海租界外灘


1928年,上海縣市分立,一次失敗的城市化努力

1927年,蔣記國民政府在上海搞了一次不成功的城市化躍進,在不得罪洋人又繼承總理遺訓的前提下搞一個包容租界的大上海市——上海特別市,租界統稱“黃浦區”。將原上海縣、寶山、嘉定、松江等縣的區域劃分成不同的市轄區,採用現代城市的治理模式。然而,因為對於地方鄉紳的利益觸動過大,遭到大規模抵制,許多外圍市鄉徵收不利,因此未能將上海縣全數轉為上海市,最終變成了上海縣、市分立的尷尬局面——上海縣幾百年的縣衙門,4市(民國初年的行政單位,級別相當於今天的鎮)7鄉劃入上海市,包括上海市(即租界)、閘北市、洋涇市(今浦東新區最繁華之地)和蒲淞市(今北新涇)以及引翔(今楊浦區南部,舊租界以北地區)、法華(長寧區東部)、漕河涇(今徐彙區中部與閔行區交界地帶)、高行、陸行、塘橋、楊思七個鄉。

未能徵收的有閔行、顓橋、北橋、馬橋、塘灣、曹行、三林、陳行8個鄉,它們繼續維持著上海縣的建置,儘管面積只剩建縣時的九分之一。上海縣公署在上海縣城內保留到了1933年,再遷到實際控制的北橋鎮,其後近三十年週轉於北橋、閔行兩地。

當時同樣未能徵收成功的七寶、莘莊屬於松江縣,不過已經出現了明顯的鬆動跡象,尤其有了滬杭鐵路外環線的物理界線,更傾向於上海,1945年之後也就順利地劃入市區。


閔行區為什麼是金鑰匙形狀的?


1928年的上海市,紫色區域未規劃但未能接收的市鄉,寶山縣的真如、彭浦、江灣、殷行、吳淞、高橋等鄉被納入上海特別市,而楊行和大場也未能徵收成功,松江縣的七寶、莘莊、顓橋也未能徵收成功。

1946-1958年,短暫的西郊區為上海縣續命

1946年新的三十二區區劃似乎要將上海縣徹底城市化,但顓橋和馬橋兩區很快就回歸了上海縣,老華漕鎮、老諸翟鎮、七寶、虹橋、莘莊等今閔行區北部諸鎮已經納入了新涇區和龍華區,南部以滬杭鐵路為界則仍屬於偏安的上海縣。如果維繫這一格局,或許後來的上海縣,閔行區都不會出現了。

但隨著新中國建立,新的建設思路改變了這一切。原先相對模糊的上海、江蘇邊界變得越來越重要。原先精細的城市轄區劃分也漸漸粗放起來,新涇區與龍華區合併為西郊區。

西郊區內包括今閔行區內的莘莊、七寶、虹橋及梅隴、華漕局部。


閔行區為什麼是金鑰匙形狀的?


1958年,上海周圍十個江蘇省所屬的縣劃入上海,上海縣與西郊區合併,上海縣面積擴大,並且,上海、嘉定、青浦三縣交界劃定,蘇州河以南的紀王、諸翟西部等劃入上海縣,蘇州河以北的江橋劃給嘉定而浦江各鄉也從南匯劃入(三林、陳行為上海縣舊屬),一時之間上海縣的面積還真的不小,達到460多平方公里,為縣市分立之後的峰值。

1960年,為了興建閔行區,上海縣治最後一次搬遷至上海縣中部的莘莊。閔行、吳涇兩地建閔行區,從上海縣內析出,為上海歷史上少有的陸地轄區不連接的行政區。老閔行區曾於1960年代末併入徐彙區,1981年又從徐彙區析出。

1982-1991,上海縣的尷尬,從牛排變成金鑰匙

時間進入80年代之後,新鮮的東西撲面而來,傳統的東西開始加速地崩塌,上海城市化的腳步變得越來越快,土地變得值錢,而缺地又與郊區縣接壤的市轄區開始打起了鄰居們的主意,寶山縣的市郊地區漸漸劃入了楊浦、虹口、普陀等區,普陀區也從嘉定縣手中挖走了桃浦、長征鄉等地,而長寧與徐匯則從上海縣劃出了大片土地。

上海縣邊緣的一些城市化地區首先劃入市區,主要是萬國公墓宋慶齡陵園一帶和北新涇鎮等。它們與市區的互動更緊密,與上海縣中心區隔著大片的農村地帶,選擇擁抱市區離開上海縣是很自然的選擇。

"

本文作者:布城馬丁,天袁地訪版權所有

這兩天被航拍上海的航拍閔行刷屏了。閔行區的歷史人文資源雖然偏少一些,但自從紅色歲月的閔行衛星城到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來的成就也算不小,因此,看得人也是心潮澎湃的。


閔行區為什麼是金鑰匙形狀的?


閔行區為什麼是金鑰匙形狀的?

《航拍上海·閔行篇》筆者較為熟悉的精彩瞬間(轉載自上海觀察)


不過筆者也在不同的平臺上看到有人說閔行區的版圖設置非常不合理,對於上海市中心向西及西南輻射的交通簡直如屏障一般的存在。的確,上海市範圍內似乎找不出第二個像閔行區這樣奇特形狀的市轄區了。


閔行區為什麼是金鑰匙形狀的?


第一,閔行區正好在上海大陸板塊的中心,但實際上距離真正的市中心有一段距離,因此讓閔行區以西以南的市轄區感覺閔行區是必經之路也是障礙。

第二,閔行區北部東西距離極近,有一段如同脖頸一樣,南北距離很大,而從最東邊的浦江鎮去最西的馬橋距離也非常遠。好聽點的說法是金鑰匙形狀,不好聽的說法就不討論了。

第三,閔行區交界的市轄區特別多,嘉定、青浦、松江、奉賢、浦東、徐匯、長寧,這也許是由於上述的區位原因造成的,但根本原因在於歷史。

第四,閔行區與市區交界的邊界不甚清晰,尤以虹橋地區,有閔行區的虹橋鎮,新虹街道,長寧區的虹橋街道以及徐彙區的虹梅路街道等,彼此之間的分界並不自然(河流、幹道等)。


閔行區為什麼是金鑰匙形狀的?

紅松東路上冷不防出現的分界標誌(2009年攝,目前已經不存在)


造成這些屬性的原因有很多,不過主要還是上海縣的歷史發展早就了今天的閔行版圖。有關於上海縣最後三十多年曆史發展的內容,可以參考我們兩年前發佈的文章。

【滬說】成為“閔行區”:上海縣的最後34年,1958-1992

不過過去我們一直是以老上海縣視角來看待這段歷史的,放在整個上海市的發展之中,或許能理解其中的一些變化。閔行區的版圖形狀和上海絕大部分區的歷史都有關係。

1845年,國中之國的肇始

上海縣是中國第一個開辦外國租界的地方。13世紀末期建立的上海縣,當時也已經有550年曆史,已經算是非常富庶了,手工業、商業也有一定的發展,甚至因為地理因素成為蘇鬆太道的道臺衙門所在地。

今天上海地區分別屬於松江府的華亭縣、青浦縣、上海縣、奉賢縣、南匯縣、川沙撫民廳,太倉直隸州的嘉定縣、寶山縣和崇明縣。


閔行區為什麼是金鑰匙形狀的?


19世紀的上海縣覆蓋今天的閔行區南部及老華漕、虹橋等地,以及長寧、徐匯、黃浦、老靜安全境,虯江以南(蘇州河故道)的普陀、老閘北、虹口,高橋以南黃浦江沿岸較早開發的浦東各地,可以說今天上海的精華地段幾乎全在這個範圍之內。不過19世紀中期,上海只有縣城及黃浦江沿岸的幾個集鎮還說得過去,大部分都還只是普通的江南水鄉。

開埠和劃租界並不是同時完成的,雖然南京條約及附屬的五口通商條約已經將上海等五個港口城市開放給英國人,但是華洋之間如何相處是一大難題,在廣州等大城市受挫之後,上海給英國人開了個方便,這倒不是上海人崇洋媚外,而是上海的蘇鬆太道長官宮慕久也怕華洋雜居很麻煩,但上海的土地相對開闊,遂“將吳淞江邊上一塊不毛之地”讓給英國駐上海的領事巴富爾建立成為英國租界。上海雖是1843年就由巴富爾宣佈開埠的,但租界的條約卻是1845年簽訂的,上海的租界時代應從1845年開始。

最早的英租界位於上海縣城以北,吳淞江南岸與洋涇浜之間,沿黃浦江的一塊地方,經過半個多世紀的發展,至20世紀初,這裡漸漸成為上海的中心,雖然它仍屬於上海縣,但已經明顯走上了不同的發展軌道,一個是逐漸與歐美接軌的近現代大都市,一個是傳統中國農村社會的縣城。但這兩者之間的力量消長變化,竟然直至20世紀的最後10年才真正畫上句號。


閔行區為什麼是金鑰匙形狀的?

1860年代的上海租界外灘


1928年,上海縣市分立,一次失敗的城市化努力

1927年,蔣記國民政府在上海搞了一次不成功的城市化躍進,在不得罪洋人又繼承總理遺訓的前提下搞一個包容租界的大上海市——上海特別市,租界統稱“黃浦區”。將原上海縣、寶山、嘉定、松江等縣的區域劃分成不同的市轄區,採用現代城市的治理模式。然而,因為對於地方鄉紳的利益觸動過大,遭到大規模抵制,許多外圍市鄉徵收不利,因此未能將上海縣全數轉為上海市,最終變成了上海縣、市分立的尷尬局面——上海縣幾百年的縣衙門,4市(民國初年的行政單位,級別相當於今天的鎮)7鄉劃入上海市,包括上海市(即租界)、閘北市、洋涇市(今浦東新區最繁華之地)和蒲淞市(今北新涇)以及引翔(今楊浦區南部,舊租界以北地區)、法華(長寧區東部)、漕河涇(今徐彙區中部與閔行區交界地帶)、高行、陸行、塘橋、楊思七個鄉。

未能徵收的有閔行、顓橋、北橋、馬橋、塘灣、曹行、三林、陳行8個鄉,它們繼續維持著上海縣的建置,儘管面積只剩建縣時的九分之一。上海縣公署在上海縣城內保留到了1933年,再遷到實際控制的北橋鎮,其後近三十年週轉於北橋、閔行兩地。

當時同樣未能徵收成功的七寶、莘莊屬於松江縣,不過已經出現了明顯的鬆動跡象,尤其有了滬杭鐵路外環線的物理界線,更傾向於上海,1945年之後也就順利地劃入市區。


閔行區為什麼是金鑰匙形狀的?


1928年的上海市,紫色區域未規劃但未能接收的市鄉,寶山縣的真如、彭浦、江灣、殷行、吳淞、高橋等鄉被納入上海特別市,而楊行和大場也未能徵收成功,松江縣的七寶、莘莊、顓橋也未能徵收成功。

1946-1958年,短暫的西郊區為上海縣續命

1946年新的三十二區區劃似乎要將上海縣徹底城市化,但顓橋和馬橋兩區很快就回歸了上海縣,老華漕鎮、老諸翟鎮、七寶、虹橋、莘莊等今閔行區北部諸鎮已經納入了新涇區和龍華區,南部以滬杭鐵路為界則仍屬於偏安的上海縣。如果維繫這一格局,或許後來的上海縣,閔行區都不會出現了。

但隨著新中國建立,新的建設思路改變了這一切。原先相對模糊的上海、江蘇邊界變得越來越重要。原先精細的城市轄區劃分也漸漸粗放起來,新涇區與龍華區合併為西郊區。

西郊區內包括今閔行區內的莘莊、七寶、虹橋及梅隴、華漕局部。


閔行區為什麼是金鑰匙形狀的?


1958年,上海周圍十個江蘇省所屬的縣劃入上海,上海縣與西郊區合併,上海縣面積擴大,並且,上海、嘉定、青浦三縣交界劃定,蘇州河以南的紀王、諸翟西部等劃入上海縣,蘇州河以北的江橋劃給嘉定而浦江各鄉也從南匯劃入(三林、陳行為上海縣舊屬),一時之間上海縣的面積還真的不小,達到460多平方公里,為縣市分立之後的峰值。

1960年,為了興建閔行區,上海縣治最後一次搬遷至上海縣中部的莘莊。閔行、吳涇兩地建閔行區,從上海縣內析出,為上海歷史上少有的陸地轄區不連接的行政區。老閔行區曾於1960年代末併入徐彙區,1981年又從徐彙區析出。

1982-1991,上海縣的尷尬,從牛排變成金鑰匙

時間進入80年代之後,新鮮的東西撲面而來,傳統的東西開始加速地崩塌,上海城市化的腳步變得越來越快,土地變得值錢,而缺地又與郊區縣接壤的市轄區開始打起了鄰居們的主意,寶山縣的市郊地區漸漸劃入了楊浦、虹口、普陀等區,普陀區也從嘉定縣手中挖走了桃浦、長征鄉等地,而長寧與徐匯則從上海縣劃出了大片土地。

上海縣邊緣的一些城市化地區首先劃入市區,主要是萬國公墓宋慶齡陵園一帶和北新涇鎮等。它們與市區的互動更緊密,與上海縣中心區隔著大片的農村地帶,選擇擁抱市區離開上海縣是很自然的選擇。

閔行區為什麼是金鑰匙形狀的?


"

本文作者:布城馬丁,天袁地訪版權所有

這兩天被航拍上海的航拍閔行刷屏了。閔行區的歷史人文資源雖然偏少一些,但自從紅色歲月的閔行衛星城到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來的成就也算不小,因此,看得人也是心潮澎湃的。


閔行區為什麼是金鑰匙形狀的?


閔行區為什麼是金鑰匙形狀的?

《航拍上海·閔行篇》筆者較為熟悉的精彩瞬間(轉載自上海觀察)


不過筆者也在不同的平臺上看到有人說閔行區的版圖設置非常不合理,對於上海市中心向西及西南輻射的交通簡直如屏障一般的存在。的確,上海市範圍內似乎找不出第二個像閔行區這樣奇特形狀的市轄區了。


閔行區為什麼是金鑰匙形狀的?


第一,閔行區正好在上海大陸板塊的中心,但實際上距離真正的市中心有一段距離,因此讓閔行區以西以南的市轄區感覺閔行區是必經之路也是障礙。

第二,閔行區北部東西距離極近,有一段如同脖頸一樣,南北距離很大,而從最東邊的浦江鎮去最西的馬橋距離也非常遠。好聽點的說法是金鑰匙形狀,不好聽的說法就不討論了。

第三,閔行區交界的市轄區特別多,嘉定、青浦、松江、奉賢、浦東、徐匯、長寧,這也許是由於上述的區位原因造成的,但根本原因在於歷史。

第四,閔行區與市區交界的邊界不甚清晰,尤以虹橋地區,有閔行區的虹橋鎮,新虹街道,長寧區的虹橋街道以及徐彙區的虹梅路街道等,彼此之間的分界並不自然(河流、幹道等)。


閔行區為什麼是金鑰匙形狀的?

紅松東路上冷不防出現的分界標誌(2009年攝,目前已經不存在)


造成這些屬性的原因有很多,不過主要還是上海縣的歷史發展早就了今天的閔行版圖。有關於上海縣最後三十多年曆史發展的內容,可以參考我們兩年前發佈的文章。

【滬說】成為“閔行區”:上海縣的最後34年,1958-1992

不過過去我們一直是以老上海縣視角來看待這段歷史的,放在整個上海市的發展之中,或許能理解其中的一些變化。閔行區的版圖形狀和上海絕大部分區的歷史都有關係。

1845年,國中之國的肇始

上海縣是中國第一個開辦外國租界的地方。13世紀末期建立的上海縣,當時也已經有550年曆史,已經算是非常富庶了,手工業、商業也有一定的發展,甚至因為地理因素成為蘇鬆太道的道臺衙門所在地。

今天上海地區分別屬於松江府的華亭縣、青浦縣、上海縣、奉賢縣、南匯縣、川沙撫民廳,太倉直隸州的嘉定縣、寶山縣和崇明縣。


閔行區為什麼是金鑰匙形狀的?


19世紀的上海縣覆蓋今天的閔行區南部及老華漕、虹橋等地,以及長寧、徐匯、黃浦、老靜安全境,虯江以南(蘇州河故道)的普陀、老閘北、虹口,高橋以南黃浦江沿岸較早開發的浦東各地,可以說今天上海的精華地段幾乎全在這個範圍之內。不過19世紀中期,上海只有縣城及黃浦江沿岸的幾個集鎮還說得過去,大部分都還只是普通的江南水鄉。

開埠和劃租界並不是同時完成的,雖然南京條約及附屬的五口通商條約已經將上海等五個港口城市開放給英國人,但是華洋之間如何相處是一大難題,在廣州等大城市受挫之後,上海給英國人開了個方便,這倒不是上海人崇洋媚外,而是上海的蘇鬆太道長官宮慕久也怕華洋雜居很麻煩,但上海的土地相對開闊,遂“將吳淞江邊上一塊不毛之地”讓給英國駐上海的領事巴富爾建立成為英國租界。上海雖是1843年就由巴富爾宣佈開埠的,但租界的條約卻是1845年簽訂的,上海的租界時代應從1845年開始。

最早的英租界位於上海縣城以北,吳淞江南岸與洋涇浜之間,沿黃浦江的一塊地方,經過半個多世紀的發展,至20世紀初,這裡漸漸成為上海的中心,雖然它仍屬於上海縣,但已經明顯走上了不同的發展軌道,一個是逐漸與歐美接軌的近現代大都市,一個是傳統中國農村社會的縣城。但這兩者之間的力量消長變化,竟然直至20世紀的最後10年才真正畫上句號。


閔行區為什麼是金鑰匙形狀的?

1860年代的上海租界外灘


1928年,上海縣市分立,一次失敗的城市化努力

1927年,蔣記國民政府在上海搞了一次不成功的城市化躍進,在不得罪洋人又繼承總理遺訓的前提下搞一個包容租界的大上海市——上海特別市,租界統稱“黃浦區”。將原上海縣、寶山、嘉定、松江等縣的區域劃分成不同的市轄區,採用現代城市的治理模式。然而,因為對於地方鄉紳的利益觸動過大,遭到大規模抵制,許多外圍市鄉徵收不利,因此未能將上海縣全數轉為上海市,最終變成了上海縣、市分立的尷尬局面——上海縣幾百年的縣衙門,4市(民國初年的行政單位,級別相當於今天的鎮)7鄉劃入上海市,包括上海市(即租界)、閘北市、洋涇市(今浦東新區最繁華之地)和蒲淞市(今北新涇)以及引翔(今楊浦區南部,舊租界以北地區)、法華(長寧區東部)、漕河涇(今徐彙區中部與閔行區交界地帶)、高行、陸行、塘橋、楊思七個鄉。

未能徵收的有閔行、顓橋、北橋、馬橋、塘灣、曹行、三林、陳行8個鄉,它們繼續維持著上海縣的建置,儘管面積只剩建縣時的九分之一。上海縣公署在上海縣城內保留到了1933年,再遷到實際控制的北橋鎮,其後近三十年週轉於北橋、閔行兩地。

當時同樣未能徵收成功的七寶、莘莊屬於松江縣,不過已經出現了明顯的鬆動跡象,尤其有了滬杭鐵路外環線的物理界線,更傾向於上海,1945年之後也就順利地劃入市區。


閔行區為什麼是金鑰匙形狀的?


1928年的上海市,紫色區域未規劃但未能接收的市鄉,寶山縣的真如、彭浦、江灣、殷行、吳淞、高橋等鄉被納入上海特別市,而楊行和大場也未能徵收成功,松江縣的七寶、莘莊、顓橋也未能徵收成功。

1946-1958年,短暫的西郊區為上海縣續命

1946年新的三十二區區劃似乎要將上海縣徹底城市化,但顓橋和馬橋兩區很快就回歸了上海縣,老華漕鎮、老諸翟鎮、七寶、虹橋、莘莊等今閔行區北部諸鎮已經納入了新涇區和龍華區,南部以滬杭鐵路為界則仍屬於偏安的上海縣。如果維繫這一格局,或許後來的上海縣,閔行區都不會出現了。

但隨著新中國建立,新的建設思路改變了這一切。原先相對模糊的上海、江蘇邊界變得越來越重要。原先精細的城市轄區劃分也漸漸粗放起來,新涇區與龍華區合併為西郊區。

西郊區內包括今閔行區內的莘莊、七寶、虹橋及梅隴、華漕局部。


閔行區為什麼是金鑰匙形狀的?


1958年,上海周圍十個江蘇省所屬的縣劃入上海,上海縣與西郊區合併,上海縣面積擴大,並且,上海、嘉定、青浦三縣交界劃定,蘇州河以南的紀王、諸翟西部等劃入上海縣,蘇州河以北的江橋劃給嘉定而浦江各鄉也從南匯劃入(三林、陳行為上海縣舊屬),一時之間上海縣的面積還真的不小,達到460多平方公里,為縣市分立之後的峰值。

1960年,為了興建閔行區,上海縣治最後一次搬遷至上海縣中部的莘莊。閔行、吳涇兩地建閔行區,從上海縣內析出,為上海歷史上少有的陸地轄區不連接的行政區。老閔行區曾於1960年代末併入徐彙區,1981年又從徐彙區析出。

1982-1991,上海縣的尷尬,從牛排變成金鑰匙

時間進入80年代之後,新鮮的東西撲面而來,傳統的東西開始加速地崩塌,上海城市化的腳步變得越來越快,土地變得值錢,而缺地又與郊區縣接壤的市轄區開始打起了鄰居們的主意,寶山縣的市郊地區漸漸劃入了楊浦、虹口、普陀等區,普陀區也從嘉定縣手中挖走了桃浦、長征鄉等地,而長寧與徐匯則從上海縣劃出了大片土地。

上海縣邊緣的一些城市化地區首先劃入市區,主要是萬國公墓宋慶齡陵園一帶和北新涇鎮等。它們與市區的互動更緊密,與上海縣中心區隔著大片的農村地帶,選擇擁抱市區離開上海縣是很自然的選擇。

閔行區為什麼是金鑰匙形狀的?


閔行區為什麼是金鑰匙形狀的?



"

本文作者:布城馬丁,天袁地訪版權所有

這兩天被航拍上海的航拍閔行刷屏了。閔行區的歷史人文資源雖然偏少一些,但自從紅色歲月的閔行衛星城到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來的成就也算不小,因此,看得人也是心潮澎湃的。


閔行區為什麼是金鑰匙形狀的?


閔行區為什麼是金鑰匙形狀的?

《航拍上海·閔行篇》筆者較為熟悉的精彩瞬間(轉載自上海觀察)


不過筆者也在不同的平臺上看到有人說閔行區的版圖設置非常不合理,對於上海市中心向西及西南輻射的交通簡直如屏障一般的存在。的確,上海市範圍內似乎找不出第二個像閔行區這樣奇特形狀的市轄區了。


閔行區為什麼是金鑰匙形狀的?


第一,閔行區正好在上海大陸板塊的中心,但實際上距離真正的市中心有一段距離,因此讓閔行區以西以南的市轄區感覺閔行區是必經之路也是障礙。

第二,閔行區北部東西距離極近,有一段如同脖頸一樣,南北距離很大,而從最東邊的浦江鎮去最西的馬橋距離也非常遠。好聽點的說法是金鑰匙形狀,不好聽的說法就不討論了。

第三,閔行區交界的市轄區特別多,嘉定、青浦、松江、奉賢、浦東、徐匯、長寧,這也許是由於上述的區位原因造成的,但根本原因在於歷史。

第四,閔行區與市區交界的邊界不甚清晰,尤以虹橋地區,有閔行區的虹橋鎮,新虹街道,長寧區的虹橋街道以及徐彙區的虹梅路街道等,彼此之間的分界並不自然(河流、幹道等)。


閔行區為什麼是金鑰匙形狀的?

紅松東路上冷不防出現的分界標誌(2009年攝,目前已經不存在)


造成這些屬性的原因有很多,不過主要還是上海縣的歷史發展早就了今天的閔行版圖。有關於上海縣最後三十多年曆史發展的內容,可以參考我們兩年前發佈的文章。

【滬說】成為“閔行區”:上海縣的最後34年,1958-1992

不過過去我們一直是以老上海縣視角來看待這段歷史的,放在整個上海市的發展之中,或許能理解其中的一些變化。閔行區的版圖形狀和上海絕大部分區的歷史都有關係。

1845年,國中之國的肇始

上海縣是中國第一個開辦外國租界的地方。13世紀末期建立的上海縣,當時也已經有550年曆史,已經算是非常富庶了,手工業、商業也有一定的發展,甚至因為地理因素成為蘇鬆太道的道臺衙門所在地。

今天上海地區分別屬於松江府的華亭縣、青浦縣、上海縣、奉賢縣、南匯縣、川沙撫民廳,太倉直隸州的嘉定縣、寶山縣和崇明縣。


閔行區為什麼是金鑰匙形狀的?


19世紀的上海縣覆蓋今天的閔行區南部及老華漕、虹橋等地,以及長寧、徐匯、黃浦、老靜安全境,虯江以南(蘇州河故道)的普陀、老閘北、虹口,高橋以南黃浦江沿岸較早開發的浦東各地,可以說今天上海的精華地段幾乎全在這個範圍之內。不過19世紀中期,上海只有縣城及黃浦江沿岸的幾個集鎮還說得過去,大部分都還只是普通的江南水鄉。

開埠和劃租界並不是同時完成的,雖然南京條約及附屬的五口通商條約已經將上海等五個港口城市開放給英國人,但是華洋之間如何相處是一大難題,在廣州等大城市受挫之後,上海給英國人開了個方便,這倒不是上海人崇洋媚外,而是上海的蘇鬆太道長官宮慕久也怕華洋雜居很麻煩,但上海的土地相對開闊,遂“將吳淞江邊上一塊不毛之地”讓給英國駐上海的領事巴富爾建立成為英國租界。上海雖是1843年就由巴富爾宣佈開埠的,但租界的條約卻是1845年簽訂的,上海的租界時代應從1845年開始。

最早的英租界位於上海縣城以北,吳淞江南岸與洋涇浜之間,沿黃浦江的一塊地方,經過半個多世紀的發展,至20世紀初,這裡漸漸成為上海的中心,雖然它仍屬於上海縣,但已經明顯走上了不同的發展軌道,一個是逐漸與歐美接軌的近現代大都市,一個是傳統中國農村社會的縣城。但這兩者之間的力量消長變化,竟然直至20世紀的最後10年才真正畫上句號。


閔行區為什麼是金鑰匙形狀的?

1860年代的上海租界外灘


1928年,上海縣市分立,一次失敗的城市化努力

1927年,蔣記國民政府在上海搞了一次不成功的城市化躍進,在不得罪洋人又繼承總理遺訓的前提下搞一個包容租界的大上海市——上海特別市,租界統稱“黃浦區”。將原上海縣、寶山、嘉定、松江等縣的區域劃分成不同的市轄區,採用現代城市的治理模式。然而,因為對於地方鄉紳的利益觸動過大,遭到大規模抵制,許多外圍市鄉徵收不利,因此未能將上海縣全數轉為上海市,最終變成了上海縣、市分立的尷尬局面——上海縣幾百年的縣衙門,4市(民國初年的行政單位,級別相當於今天的鎮)7鄉劃入上海市,包括上海市(即租界)、閘北市、洋涇市(今浦東新區最繁華之地)和蒲淞市(今北新涇)以及引翔(今楊浦區南部,舊租界以北地區)、法華(長寧區東部)、漕河涇(今徐彙區中部與閔行區交界地帶)、高行、陸行、塘橋、楊思七個鄉。

未能徵收的有閔行、顓橋、北橋、馬橋、塘灣、曹行、三林、陳行8個鄉,它們繼續維持著上海縣的建置,儘管面積只剩建縣時的九分之一。上海縣公署在上海縣城內保留到了1933年,再遷到實際控制的北橋鎮,其後近三十年週轉於北橋、閔行兩地。

當時同樣未能徵收成功的七寶、莘莊屬於松江縣,不過已經出現了明顯的鬆動跡象,尤其有了滬杭鐵路外環線的物理界線,更傾向於上海,1945年之後也就順利地劃入市區。


閔行區為什麼是金鑰匙形狀的?


1928年的上海市,紫色區域未規劃但未能接收的市鄉,寶山縣的真如、彭浦、江灣、殷行、吳淞、高橋等鄉被納入上海特別市,而楊行和大場也未能徵收成功,松江縣的七寶、莘莊、顓橋也未能徵收成功。

1946-1958年,短暫的西郊區為上海縣續命

1946年新的三十二區區劃似乎要將上海縣徹底城市化,但顓橋和馬橋兩區很快就回歸了上海縣,老華漕鎮、老諸翟鎮、七寶、虹橋、莘莊等今閔行區北部諸鎮已經納入了新涇區和龍華區,南部以滬杭鐵路為界則仍屬於偏安的上海縣。如果維繫這一格局,或許後來的上海縣,閔行區都不會出現了。

但隨著新中國建立,新的建設思路改變了這一切。原先相對模糊的上海、江蘇邊界變得越來越重要。原先精細的城市轄區劃分也漸漸粗放起來,新涇區與龍華區合併為西郊區。

西郊區內包括今閔行區內的莘莊、七寶、虹橋及梅隴、華漕局部。


閔行區為什麼是金鑰匙形狀的?


1958年,上海周圍十個江蘇省所屬的縣劃入上海,上海縣與西郊區合併,上海縣面積擴大,並且,上海、嘉定、青浦三縣交界劃定,蘇州河以南的紀王、諸翟西部等劃入上海縣,蘇州河以北的江橋劃給嘉定而浦江各鄉也從南匯劃入(三林、陳行為上海縣舊屬),一時之間上海縣的面積還真的不小,達到460多平方公里,為縣市分立之後的峰值。

1960年,為了興建閔行區,上海縣治最後一次搬遷至上海縣中部的莘莊。閔行、吳涇兩地建閔行區,從上海縣內析出,為上海歷史上少有的陸地轄區不連接的行政區。老閔行區曾於1960年代末併入徐彙區,1981年又從徐彙區析出。

1982-1991,上海縣的尷尬,從牛排變成金鑰匙

時間進入80年代之後,新鮮的東西撲面而來,傳統的東西開始加速地崩塌,上海城市化的腳步變得越來越快,土地變得值錢,而缺地又與郊區縣接壤的市轄區開始打起了鄰居們的主意,寶山縣的市郊地區漸漸劃入了楊浦、虹口、普陀等區,普陀區也從嘉定縣手中挖走了桃浦、長征鄉等地,而長寧與徐匯則從上海縣劃出了大片土地。

上海縣邊緣的一些城市化地區首先劃入市區,主要是萬國公墓宋慶齡陵園一帶和北新涇鎮等。它們與市區的互動更緊密,與上海縣中心區隔著大片的農村地帶,選擇擁抱市區離開上海縣是很自然的選擇。

閔行區為什麼是金鑰匙形狀的?


閔行區為什麼是金鑰匙形狀的?



閔行區為什麼是金鑰匙形狀的?

短短四年,一塊帶骨牛排狀的上海縣給啃成了一把鑰匙


虹橋機場改為民用之後,虹橋機場的擴建,以及機場新村的擴建使得原先屬於上海縣新涇鄉、虹橋鄉的大片農田被徵用,而且因為農民失地後戶口很難留在臨近上海縣的幾個農業鄉中,因此索性將這些人和地劃入長寧區,搖身一變成為城市戶口,這在80年代還是非常吃香的。

正是上海縣的建制定位使得大量臨近市區的土地和人口劃入臨近的市轄區。同樣的,在長寧區南側新建的虹橋開發區、在徐彙區西側新建的漕河涇開發區都是類似的以城市化換土地。

當年城市戶口頗受追捧,臨近老閔行區的居民也競相以搬遷到老閔行獲得市區戶口為人生勝利的目標,如果整村能劃入老閔行區,更是一件大喜事。雖然大家今天對上海縣頗有眷戀,但是當年,郊縣和市區的雲泥之別還是讓人們樂見上海縣的“領土”一點點被蠶食。

1987年,上海縣僅剩378.44平方公里,其中劃給徐彙區30平方公里,劃給長寧區16平方公里。

1991-1993,整合+調整邊界

1991年,上海縣慶祝建縣700週年,當時上海縣在全國各縣的財政收入排名第二(來自已經找不到出處的“縣長髮言”),在上海各區縣名列第一,那時還沒有走房地產道路的上海縣完全是憑工農業做到這一點的,與如今靠房地產吃喝了多年,連上海老二都快保不住的現狀比起來,不免令人唏噓不已。不過,如果上海縣當年不變縣為區,或許就是最終被長寧和徐匯取盡精華的結局。好在隔壁小兄弟,當年分家出去的老閔行區也遇到了瓶頸,合併也是歷史必然。

1992年秋冬,剛上二年級的我得知學校要改名為閔行區XX小學了,88年搬到莘莊,在上海縣待了四年,對這個名字還有點感情,對閔行二字無感,事實上到今天我也還覺得有點怪怪的。

上海縣誌上註明的是

(1992年)9月26日 經國務院批准,撤銷上海縣,所屬地區與同時撤銷的閔行區合併建立新的閔行區,區政府設在莘莊鎮。《上海縣誌·大事記》


與新閔行區差不多同時成立的浦東新區從此成為了領頭羊,它以楊浦、黃浦和南市三區的浦東部分為核心區,向東囊括了原川沙鎮的全境,與新閔行區劃界時,以川楊河為基礎界線,並將浦江四鄉中最精華的三林鄉划走,原先的東三林(中學)西七寶變成了北七寶和南閔中的新二元對抗。劃入浦東的三林中學如今也泯然眾人了,與頭部的華二、建平不知道差了多少個檔次。

今天的徐彙區華涇鎮在那一年還是上海縣龍華鄉最後一土,1992年8月8日上海縣第一個土地批租項目就在那裡。不過,縣誌在這裡有一個我沒有看懂的地方,在一個月前,上海縣就把龍華鄉(華涇鎮)最引以為傲的名人之一——黃道婆的老家劃給了徐彙區,同時還有新涇鄉等一大片土地,以及用以虹橋開發區及漕河涇經濟技術開發區的虹橋、梅隴的大片土地,不知道是知道上海縣大限將至的密集操作,還是經過這一輪,大家覺得上海縣的建制看來確實也沒有存在的必要性了?總之,上海縣沒有過上1993年的春節,或者說是一種等待死亡的方式,在次年3月的新閔行區兩會之後宣告壽終正寢。

新閔行區與長寧劃界時,出現了一個從未發生過的事情。因為兩區約定以原鐵路徐虹支線為南北界,長寧區在鐵路南側的兩個村的部分土地劃給了閔行區,這是市區劃給郊區土地的罕見案例。

(1994年)7月 虹四、西郊兩村境內1.14平方公里地域劃歸閔行區虹橋鄉,區境面積37.97平方公里。《長寧區志·大事記》


這條鐵路在1996年拆除,但邊界依舊維持,大致相當於今天的古羊路-老外街-延安西路-虹橋機場一線。


"

本文作者:布城馬丁,天袁地訪版權所有

這兩天被航拍上海的航拍閔行刷屏了。閔行區的歷史人文資源雖然偏少一些,但自從紅色歲月的閔行衛星城到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來的成就也算不小,因此,看得人也是心潮澎湃的。


閔行區為什麼是金鑰匙形狀的?


閔行區為什麼是金鑰匙形狀的?

《航拍上海·閔行篇》筆者較為熟悉的精彩瞬間(轉載自上海觀察)


不過筆者也在不同的平臺上看到有人說閔行區的版圖設置非常不合理,對於上海市中心向西及西南輻射的交通簡直如屏障一般的存在。的確,上海市範圍內似乎找不出第二個像閔行區這樣奇特形狀的市轄區了。


閔行區為什麼是金鑰匙形狀的?


第一,閔行區正好在上海大陸板塊的中心,但實際上距離真正的市中心有一段距離,因此讓閔行區以西以南的市轄區感覺閔行區是必經之路也是障礙。

第二,閔行區北部東西距離極近,有一段如同脖頸一樣,南北距離很大,而從最東邊的浦江鎮去最西的馬橋距離也非常遠。好聽點的說法是金鑰匙形狀,不好聽的說法就不討論了。

第三,閔行區交界的市轄區特別多,嘉定、青浦、松江、奉賢、浦東、徐匯、長寧,這也許是由於上述的區位原因造成的,但根本原因在於歷史。

第四,閔行區與市區交界的邊界不甚清晰,尤以虹橋地區,有閔行區的虹橋鎮,新虹街道,長寧區的虹橋街道以及徐彙區的虹梅路街道等,彼此之間的分界並不自然(河流、幹道等)。


閔行區為什麼是金鑰匙形狀的?

紅松東路上冷不防出現的分界標誌(2009年攝,目前已經不存在)


造成這些屬性的原因有很多,不過主要還是上海縣的歷史發展早就了今天的閔行版圖。有關於上海縣最後三十多年曆史發展的內容,可以參考我們兩年前發佈的文章。

【滬說】成為“閔行區”:上海縣的最後34年,1958-1992

不過過去我們一直是以老上海縣視角來看待這段歷史的,放在整個上海市的發展之中,或許能理解其中的一些變化。閔行區的版圖形狀和上海絕大部分區的歷史都有關係。

1845年,國中之國的肇始

上海縣是中國第一個開辦外國租界的地方。13世紀末期建立的上海縣,當時也已經有550年曆史,已經算是非常富庶了,手工業、商業也有一定的發展,甚至因為地理因素成為蘇鬆太道的道臺衙門所在地。

今天上海地區分別屬於松江府的華亭縣、青浦縣、上海縣、奉賢縣、南匯縣、川沙撫民廳,太倉直隸州的嘉定縣、寶山縣和崇明縣。


閔行區為什麼是金鑰匙形狀的?


19世紀的上海縣覆蓋今天的閔行區南部及老華漕、虹橋等地,以及長寧、徐匯、黃浦、老靜安全境,虯江以南(蘇州河故道)的普陀、老閘北、虹口,高橋以南黃浦江沿岸較早開發的浦東各地,可以說今天上海的精華地段幾乎全在這個範圍之內。不過19世紀中期,上海只有縣城及黃浦江沿岸的幾個集鎮還說得過去,大部分都還只是普通的江南水鄉。

開埠和劃租界並不是同時完成的,雖然南京條約及附屬的五口通商條約已經將上海等五個港口城市開放給英國人,但是華洋之間如何相處是一大難題,在廣州等大城市受挫之後,上海給英國人開了個方便,這倒不是上海人崇洋媚外,而是上海的蘇鬆太道長官宮慕久也怕華洋雜居很麻煩,但上海的土地相對開闊,遂“將吳淞江邊上一塊不毛之地”讓給英國駐上海的領事巴富爾建立成為英國租界。上海雖是1843年就由巴富爾宣佈開埠的,但租界的條約卻是1845年簽訂的,上海的租界時代應從1845年開始。

最早的英租界位於上海縣城以北,吳淞江南岸與洋涇浜之間,沿黃浦江的一塊地方,經過半個多世紀的發展,至20世紀初,這裡漸漸成為上海的中心,雖然它仍屬於上海縣,但已經明顯走上了不同的發展軌道,一個是逐漸與歐美接軌的近現代大都市,一個是傳統中國農村社會的縣城。但這兩者之間的力量消長變化,竟然直至20世紀的最後10年才真正畫上句號。


閔行區為什麼是金鑰匙形狀的?

1860年代的上海租界外灘


1928年,上海縣市分立,一次失敗的城市化努力

1927年,蔣記國民政府在上海搞了一次不成功的城市化躍進,在不得罪洋人又繼承總理遺訓的前提下搞一個包容租界的大上海市——上海特別市,租界統稱“黃浦區”。將原上海縣、寶山、嘉定、松江等縣的區域劃分成不同的市轄區,採用現代城市的治理模式。然而,因為對於地方鄉紳的利益觸動過大,遭到大規模抵制,許多外圍市鄉徵收不利,因此未能將上海縣全數轉為上海市,最終變成了上海縣、市分立的尷尬局面——上海縣幾百年的縣衙門,4市(民國初年的行政單位,級別相當於今天的鎮)7鄉劃入上海市,包括上海市(即租界)、閘北市、洋涇市(今浦東新區最繁華之地)和蒲淞市(今北新涇)以及引翔(今楊浦區南部,舊租界以北地區)、法華(長寧區東部)、漕河涇(今徐彙區中部與閔行區交界地帶)、高行、陸行、塘橋、楊思七個鄉。

未能徵收的有閔行、顓橋、北橋、馬橋、塘灣、曹行、三林、陳行8個鄉,它們繼續維持著上海縣的建置,儘管面積只剩建縣時的九分之一。上海縣公署在上海縣城內保留到了1933年,再遷到實際控制的北橋鎮,其後近三十年週轉於北橋、閔行兩地。

當時同樣未能徵收成功的七寶、莘莊屬於松江縣,不過已經出現了明顯的鬆動跡象,尤其有了滬杭鐵路外環線的物理界線,更傾向於上海,1945年之後也就順利地劃入市區。


閔行區為什麼是金鑰匙形狀的?


1928年的上海市,紫色區域未規劃但未能接收的市鄉,寶山縣的真如、彭浦、江灣、殷行、吳淞、高橋等鄉被納入上海特別市,而楊行和大場也未能徵收成功,松江縣的七寶、莘莊、顓橋也未能徵收成功。

1946-1958年,短暫的西郊區為上海縣續命

1946年新的三十二區區劃似乎要將上海縣徹底城市化,但顓橋和馬橋兩區很快就回歸了上海縣,老華漕鎮、老諸翟鎮、七寶、虹橋、莘莊等今閔行區北部諸鎮已經納入了新涇區和龍華區,南部以滬杭鐵路為界則仍屬於偏安的上海縣。如果維繫這一格局,或許後來的上海縣,閔行區都不會出現了。

但隨著新中國建立,新的建設思路改變了這一切。原先相對模糊的上海、江蘇邊界變得越來越重要。原先精細的城市轄區劃分也漸漸粗放起來,新涇區與龍華區合併為西郊區。

西郊區內包括今閔行區內的莘莊、七寶、虹橋及梅隴、華漕局部。


閔行區為什麼是金鑰匙形狀的?


1958年,上海周圍十個江蘇省所屬的縣劃入上海,上海縣與西郊區合併,上海縣面積擴大,並且,上海、嘉定、青浦三縣交界劃定,蘇州河以南的紀王、諸翟西部等劃入上海縣,蘇州河以北的江橋劃給嘉定而浦江各鄉也從南匯劃入(三林、陳行為上海縣舊屬),一時之間上海縣的面積還真的不小,達到460多平方公里,為縣市分立之後的峰值。

1960年,為了興建閔行區,上海縣治最後一次搬遷至上海縣中部的莘莊。閔行、吳涇兩地建閔行區,從上海縣內析出,為上海歷史上少有的陸地轄區不連接的行政區。老閔行區曾於1960年代末併入徐彙區,1981年又從徐彙區析出。

1982-1991,上海縣的尷尬,從牛排變成金鑰匙

時間進入80年代之後,新鮮的東西撲面而來,傳統的東西開始加速地崩塌,上海城市化的腳步變得越來越快,土地變得值錢,而缺地又與郊區縣接壤的市轄區開始打起了鄰居們的主意,寶山縣的市郊地區漸漸劃入了楊浦、虹口、普陀等區,普陀區也從嘉定縣手中挖走了桃浦、長征鄉等地,而長寧與徐匯則從上海縣劃出了大片土地。

上海縣邊緣的一些城市化地區首先劃入市區,主要是萬國公墓宋慶齡陵園一帶和北新涇鎮等。它們與市區的互動更緊密,與上海縣中心區隔著大片的農村地帶,選擇擁抱市區離開上海縣是很自然的選擇。

閔行區為什麼是金鑰匙形狀的?


閔行區為什麼是金鑰匙形狀的?



閔行區為什麼是金鑰匙形狀的?

短短四年,一塊帶骨牛排狀的上海縣給啃成了一把鑰匙


虹橋機場改為民用之後,虹橋機場的擴建,以及機場新村的擴建使得原先屬於上海縣新涇鄉、虹橋鄉的大片農田被徵用,而且因為農民失地後戶口很難留在臨近上海縣的幾個農業鄉中,因此索性將這些人和地劃入長寧區,搖身一變成為城市戶口,這在80年代還是非常吃香的。

正是上海縣的建制定位使得大量臨近市區的土地和人口劃入臨近的市轄區。同樣的,在長寧區南側新建的虹橋開發區、在徐彙區西側新建的漕河涇開發區都是類似的以城市化換土地。

當年城市戶口頗受追捧,臨近老閔行區的居民也競相以搬遷到老閔行獲得市區戶口為人生勝利的目標,如果整村能劃入老閔行區,更是一件大喜事。雖然大家今天對上海縣頗有眷戀,但是當年,郊縣和市區的雲泥之別還是讓人們樂見上海縣的“領土”一點點被蠶食。

1987年,上海縣僅剩378.44平方公里,其中劃給徐彙區30平方公里,劃給長寧區16平方公里。

1991-1993,整合+調整邊界

1991年,上海縣慶祝建縣700週年,當時上海縣在全國各縣的財政收入排名第二(來自已經找不到出處的“縣長髮言”),在上海各區縣名列第一,那時還沒有走房地產道路的上海縣完全是憑工農業做到這一點的,與如今靠房地產吃喝了多年,連上海老二都快保不住的現狀比起來,不免令人唏噓不已。不過,如果上海縣當年不變縣為區,或許就是最終被長寧和徐匯取盡精華的結局。好在隔壁小兄弟,當年分家出去的老閔行區也遇到了瓶頸,合併也是歷史必然。

1992年秋冬,剛上二年級的我得知學校要改名為閔行區XX小學了,88年搬到莘莊,在上海縣待了四年,對這個名字還有點感情,對閔行二字無感,事實上到今天我也還覺得有點怪怪的。

上海縣誌上註明的是

(1992年)9月26日 經國務院批准,撤銷上海縣,所屬地區與同時撤銷的閔行區合併建立新的閔行區,區政府設在莘莊鎮。《上海縣誌·大事記》


與新閔行區差不多同時成立的浦東新區從此成為了領頭羊,它以楊浦、黃浦和南市三區的浦東部分為核心區,向東囊括了原川沙鎮的全境,與新閔行區劃界時,以川楊河為基礎界線,並將浦江四鄉中最精華的三林鄉划走,原先的東三林(中學)西七寶變成了北七寶和南閔中的新二元對抗。劃入浦東的三林中學如今也泯然眾人了,與頭部的華二、建平不知道差了多少個檔次。

今天的徐彙區華涇鎮在那一年還是上海縣龍華鄉最後一土,1992年8月8日上海縣第一個土地批租項目就在那裡。不過,縣誌在這裡有一個我沒有看懂的地方,在一個月前,上海縣就把龍華鄉(華涇鎮)最引以為傲的名人之一——黃道婆的老家劃給了徐彙區,同時還有新涇鄉等一大片土地,以及用以虹橋開發區及漕河涇經濟技術開發區的虹橋、梅隴的大片土地,不知道是知道上海縣大限將至的密集操作,還是經過這一輪,大家覺得上海縣的建制看來確實也沒有存在的必要性了?總之,上海縣沒有過上1993年的春節,或者說是一種等待死亡的方式,在次年3月的新閔行區兩會之後宣告壽終正寢。

新閔行區與長寧劃界時,出現了一個從未發生過的事情。因為兩區約定以原鐵路徐虹支線為南北界,長寧區在鐵路南側的兩個村的部分土地劃給了閔行區,這是市區劃給郊區土地的罕見案例。

(1994年)7月 虹四、西郊兩村境內1.14平方公里地域劃歸閔行區虹橋鄉,區境面積37.97平方公里。《長寧區志·大事記》


這條鐵路在1996年拆除,但邊界依舊維持,大致相當於今天的古羊路-老外街-延安西路-虹橋機場一線。


閔行區為什麼是金鑰匙形狀的?

老外街毛主席專列(來自網絡)


自從,閔行區372平方公里的面積區劃算是穩固下來了。比起元代上海縣初建時的2000平方公里只剩了五分之一不到,比起1958年的上海縣也只剩80%,且精華之地(閔行區中部顓莘寶三鎮)主要是原松江故地,不知華亭遺老們是否痛心,不過他們至今還是主要經營自己的腹地,對於九亭新橋也視若外邦——畢竟松江與上海的融合不過一個甲子而已。

歷史之下,拋棄假想,面對現實

有很多次機會,我們沒有走上另外一條道路,這就是歷史。無論是現實還是過去,閔行區的存在是無數選擇累積到的今天,閔行區的建制變遷與嘉定、青浦、松江、長寧、徐匯、浦東產生著互動關係。近20年來上海市轄區變動已經遠遠少於50、60年代和80年代。崇明縣也改為了崇明區,標誌著上海真正建成了一座廣域市,因此區界變動的意義也越來越小。

或許有一天,如網上隔一段時間就瘋傳的上海轄區變動真的成為現實,但今時不同往日,軌道交通改變了市區裡外的簡單區分,快速路更是將城市的分區變得立體,行政區的合併或拆分並不會帶來特別大的利益,反而要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沒有到非做不可的時候,是不會輕易去做的。

邊界曲折,形狀奇怪。甚至有點像路障的閔行區或許會被拆解,或許就這麼沒有大礙地保留下去吧,除非真要做什麼大事,告別閔行區的這一天或許沒那麼快到來吧。

不過,讀《上海縣誌》也有一個意想不到的收穫,

(1992年)5月25日 中共上海縣委、縣政府作出“科技興縣”決定,爭取1994年成為科技達標縣。《上海縣誌·大事記》


誰能知道,四個月後就沒有上海縣了呢?在這個年代,改變,永遠是突如其來的。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