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千里的滬滇牽手

蜿蜒奔騰的黃浦江,巋然屹立的大圍山,一山一水貫通了相距2500多公里的上海市徐彙區與雲南省屏邊縣的血脈相連,東西部扶貧協作在跨越山河、風雨無阻的征程中續航接力。

跨越千里的滬滇牽手

上海企業和自然人在屏邊註冊投資;“鄉村醫生”精準扶貧項目屏邊首批獲益;屏邊紅心獼猴桃、枇杷、紫黑糯玉米、“雲鸞”品牌山地雞等農產品進入上海市場……一次次資源整合,一個個項目落地,跨越千里的牽手,有效撬動了屏邊發展潛力,形成了全方位、立體化協作格局,激發了貧困群眾內生動力,在推進滬滇扶貧協作轉型升級、提質增效上迸發出更新、更強的發展動能,為打好打贏脫貧攻堅戰注入強大能量。

產業驅動蹄疾扶持

自1996年上海市徐彙區對口支援屏邊以來,開創了兩地優勢互補、長期合作、聚焦扶貧的精準對接,累計投入幫扶資金1.32億元,實施幫扶項目323個。僅2018年幫扶資金已達3085萬元,是2017年的2.85倍,900萬用於扶持產業項目,1300萬用於農村功能提升、道路交通等項目建設,335萬用於勞務協作項目,550萬用於攜手奔小康項目,靶向幫扶路徑愈顯清晰。

跨越千里的滬滇牽手

新華鄉戈紀街村姬松茸基地

跨越千里的滬滇牽手

正在發酵姬松茸

依託滬滇扶貧項目資金,新華鄉戈紀街村1200畝流轉土地上,100餘座姬松茸大棚鱗次櫛比,採取“黨總支+公司+合作社+基地+貧困戶”的運作方式,貧困戶以竹片、農家肥、勞務入股,年底參加合作社分紅,“每個棚投入8000元左右,使用週期三年,年增收將高達5萬至8萬元。”屏邊縣鑫合食用菌產銷專業合作社執行監事蔣國昌說,“短平快產業收益高、見效快,最大程度發揮滬滇幫扶資金槓桿效應的同時,貧困戶脫貧摘帽指日可待!”

在白河鎮鮮食玉米加工廠內,30餘名工人正忙得熱火朝天。從紫黑糯玉米播種覆膜到加工成鮮食玉米遠銷上海,玉米全產業鏈條的搭建讓身處大山深處的綠色食品搭乘滬滇幫扶項目的快車,從小屏邊闖入了大上海。“2019年210戶,700餘名建檔立卡貧困人員加入了黑糯玉米的種植行列。”屏邊縣眾和果蔬產銷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周少翔介紹。相信在不遠的將來,小玉米將在脫貧攻堅領域發揮大作用,一展大抱負。

跨越千里的滬滇牽手

白雲鄉太平村繡娘扶貧車間蠟染的楊自蘭

今年51歲的楊自蘭在聚精會神地蠟染:“不幹農活,靠蠟染每個月有4000餘元的純收入。”“這是平繡、這是鎖邊繡……”80餘名繡娘在白雲鄉太平村繡娘扶貧車間一邊刺繡,一邊聽老繡娘傳經送寶。苗族繡娘們“揹著娃娃繡著花,養活自己照顧家”,把有著“無字史書”之稱的苗繡與現代時尚理念融合,所繡繡品處在供不應求的狀態。2019年,已建成屏邊縣鑫園緣民族旅遊產品產銷專業合作社,並將新建4個繡娘扶貧車間,傳承刺繡技藝的同時,把更多婦女留在苗嶺山鄉,解決農村留守兒童問題。

跨越千里的滬滇牽手

繡娘在學習刺繡

立足資源稟賦,幾年間15家上海企業和自然人紛紛到屏邊註冊投資,累計實際投資額達8.16億元,吸引了全球排名第二的酒店管理企業——錦江國際集團麾下雲南錦江國際管理有限公司入駐屏邊,而屏邊綠色、生態高原特色農產品持續走入上海國際化大都市。項目的實施,產業的幫扶,帶動屏邊縣建檔立卡貧困人口3447人脫貧,鞏固提升已脫貧建檔立卡貧困人口2519人。

東西部扶貧協作是踐行共享發展理念的最好體現,近年來,“滬企入滇”“雲品入滬”,東西部地區在優勢互補、互惠互利基礎上,不斷趕超時代潮流,向著共同發展的道路邁進。

人才交流扶貧扶智

上海市徐彙區康健街道黨工委副書記,現在屏邊縣掛職縣委常委、副縣長的蕭兆銘認為:“引進來、走出去,除了產業項目幫扶,最重要的還是幹部群眾思想觀念的轉變。產品變商品、收成變收入,延長產業鏈、提升價值鏈,不斷增強貧困戶致富本領是實現其穩定脫貧的內在動力。”通過滬滇幹部人才交流的務實開展,架起了兩地人員之間的友誼橋樑,促進了觀念互通、思想互動、技術互學、作風互鑑。

跨越千里的滬滇牽手

蕭兆銘介紹白雲林下山地雞項目

跨越千里的滬滇牽手

蕭兆銘向上海人士介紹白雲林下山地雞項目

“震撼!差距!”提起今年5月中旬到上海蔘加為期一週的駐村隊員及脫貧攻堅一線幹部培訓班,縣直機關工委專職副書記杜俊希感觸頗深,“如何將發達地區好的經驗、措施與屏邊實際相結合,進一步創新理念、開放思維,暢通市場與貧困戶之間的信息傳遞,合理佈局產業業態,帶動群眾增收致富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跨越千里的滬滇牽手

2018年共協作培訓幹部和專業技術人才1301人,通過滬滇勞務協作專場招聘會實現農村貧困勞動力就業的有1108人,技能培訓1489人次,此外還開發了鄉村公共服務崗位880個,貧困殘疾人公益就業崗位19個,為脫貧注入強大的內生動力。

跨越千里的滬滇牽手

通過滬滇勞務協作專場招聘會到上海務工的和平鎮百福村村名王飛嚐到了外出務工的甜頭:“我是去年年底到上海從事商務樓保潔工作的,每天作業400元,每個月收入在5000到8000元不等。”由於高空作業,公司還給王飛購買了人身保險,除去正常生活開支,半年下來已經攢了1萬多元。“到上海後才發現,大山外的世界很大、很精彩,我要努力工作,改變現狀,相信今後的日子會越來越好!”王飛堅定地說。

真情幫扶共奔小康

自上海市徐彙區和屏邊縣啟動攜手奔小康行動以來,屏邊縣7個鄉(鎮)及所屬76個貧困村與徐彙區4個街道和3個區屬國有集團公司結對,徐彙區域內44家企業、社會組織與屏邊縣44個貧困村結對,實現貧困鄉鎮、貧困村結對率100%。

跨越千里的滬滇牽手

上海徐彙區專家屏邊健康扶貧義診

通過多方倡導,社會扶貧工作也開展得如火如荼,上海專家團到屏邊進行愛心義診,上海陽光天使公益發展中心、上海復星公益基金會等5家社會組織到屏邊縣開展“關愛留守兒童之家”、“鄉村醫生”精準扶貧等6個社會幫扶項目……2018年上海各類社會捐助229批次,匯聚愛心善款522萬,捐物折資250萬元,合計共772萬元,成為屏邊縣脫貧攻堅的一支積極力量。

跨越千里的滬滇牽手

觀音巖公路

“沿觀音巖公路到老寨鄉單程由2.5小時縮減到20分鐘!”新華鄉菲租克村在滬滇扶貧項目資金的幫扶下,貫通了菲租克村與地處兩州三縣交匯處的老寨鄉的物理連接,村主任陳保雲總結了一套“生意經”:“土雞每斤貴3塊、包穀每斤貴2毛,還有生薑等農產品,到老寨趕集收入要多出百來塊!”村民們還沿線種植大紅桃1310畝、萬壽菊620畝、生薑243畝,良好的交通通達能力吸引了外來商販入村收購,村民在家門口就實現了農產品變現,不禁感慨:“菲租克村觀音巖公路是大上海在喀斯特地貌的石頭縫裡刨出的脫貧路!”

跨越千里的滬滇牽手

水田村環鄉公路入口

“環鄉公路修通後,料子直接用車拉到家門口,我家的二層小樓就建起來了!”說起自家新房,新現鎮水田村二組的村民陶自明顯得心滿意足。整村功能提升項目實施前,水田村“晴天一臉灰,雨天一身泥”,農用車只能擺放在村委會院內,2018年村功能提升項目投入資金400萬元,對環村道路、入戶道路、活動場地進行了硬化改造,建設汙水工程,地下管道填埋、PVC管安裝、化糞池建設,牛屎馬糞不見了蹤影,轎車、農用車直接停到了家門口,水田村村容村貌煥然一新。

百舸爭流,奮楫者先;千帆競發,勇進者勝。上海市徐彙區和屏邊縣跨越千里的牽手,讓兩地幹部群眾勠力同心,推動東西部扶貧協作向更精準、更廣闊、更務實的方向發展!

通訊員 張繼 報道

圖片提供:左梅 楊雪慧 付矢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