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學儒"

陸王心學——儒家心性之學之正宗
按:儒家倡學的目的就是為了成就聖賢境界,成就德性人生。陸王心學乃儒家正宗心性之學;朱熹“上達”不足,“下學”有餘,最終未能堅守儒家學術的根本宗旨。1.儒家...
趙學儒:永遠的槐花蜜
作者:趙學儒初夏,老鄉進城,帶來蜂蜜,是槐花蜜,即槐花盛開時蜜蜂採粉釀成的蜜。老鄉說,這是頭茬槐花蜜,是一年中最好的蜜,是咱太行山區最地道的蜜。老鄉的一番話,把我帶回到了三十年前的太行山老家。我老家是個被大山圍起來的村子,因為少雨,山上栽滿耐旱的槐樹,每年春天柳綠之後,山上...
槐樹 蜂蜜 農業 山藥 2017-06-04
王家大院的儒家文化
在2006年百家講壇的節目中,于丹以自己獨到的見解,讓大家進一步瞭解孔子和儒家的思想。儒家文化是由春秋時期孔子所創,它以心靈的自我修養與自我完善為目的,主...
'溥儒山水畫中的“四王”因素'
"習畫經歷溥儒(一八九六—一九六三)字心畬,號西山逸士、羲皇上人、鬆巢、舊王孫、嶽道人、釣鯨魚父、華(花)虹、流浪王孫等,室名省心齋、寒玉堂、二樂軒。載瀅次子。少即聰穎,所作詩文,每驚耆宿。宣統二年(一九一零)入貴胄法政學堂。一九一二年,奉親隱居於北京西山戒臺寺,十餘年間樂...
'對甲骨文“王、士”的解釋:“王、士”與“儒”都是“大人”'
"“王道”是在傳統文獻中代表著最理想的社會秩序、社會狀態,與之對應的是“霸道”。中國歷史上曾經出現著名的“王霸之辯”,而“王霸之辯”的實質就是“義利之辯”。“王道”是以“義”為本的秩序,可稱之為“道義秩序”,“霸道”則是以“利”為本的秩序,是一種“利益秩序”。王道、霸道在中...
跟道家學大氣,跟佛家學靜氣,跟儒家學正氣
中國文化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就是氣,所謂元氣;中國人最重視的精神之一,也是氣,所謂人活一口氣。養好這三氣,靜可守一心之妙,動可達天地之奧,行可成中正之道,...
跟道家學大氣,跟佛家學靜氣,跟儒家學正氣
中國文化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就是氣,所謂元氣;中國人最重視的精神之一,也是氣,所謂人活一口氣。養氣,是中國人最重要的修養工夫。中國文化儒釋道三大家,也無一不著力於養氣工夫。主要養的氣雖有差異,卻都是根本之氣,源頭之氣。養好這三氣,靜可守一心之妙,動可達天地之奧,行可成中正之...
道、佛、儒三家之氣:跟道家學大氣,跟佛家學靜氣,跟儒家學正氣
跟道家學大氣,跟佛家學靜氣,跟儒家學正氣南懷瑾國學智慧中國文化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就是氣,所謂元氣;中國人最重視的精神之一,也是氣,所謂人活一口氣。養氣,...
心讀論語·學而|儒家倡導的生活方式和生命狀態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①有道②而正③焉,可謂好學也已。” 注①就:靠近、看齊。②有道:指有道德的人。③正:匡正、端正。 意孔...
儒家 論語 國學 孔子 2017-06-05
呂梁:學《儒靈童》讓孩子從小培養好習慣
版權歸呂梁廣播電視臺“第一民生”所有我們為您提供了三種方式(視頻、語音、圖文)瞭解新聞希望您能喜歡!語音讀新聞解放眼睛用耳聆聽我們都知道,教育不只是對課本...
王璞︱孔夫子與“人民”:郭沫若和革命儒家的浮沉
郭沫若(1892-1978)1978年夏,又是二十世紀中國的一個變動時刻,“文革”已經結束,而改革開放尚未正式啟動。郭沫若在這時離開人世,結束了他富於傳奇...
王有儒檢查景泰縣高考工作準備情況
每日甘肅網訊(通訊員付仲東楊家棟)2017年高考今天開始,昨天下午,景泰縣副縣長王有儒帶領縣教育、食藥等部門負責人檢查全縣高考工作準備情況。今年景泰縣高考學生共3007名,設一中、二中、四中三個考點,101個考場,高考各項準備工作已全部就緒。景泰縣教育局局長王希勝說:“近期...
年輕時學儒家,中年時學道家,老年時學佛家(強烈推薦)
溫馨提示:閱讀前,請點擊右上角“關注”,以後就可以每天免費獲取“先飛策劃”分享的提升思維導航、認知、及管理知識。儒釋道是中國文化的三大精髓,三家智慧各有側...
學儒家做人,學道家做事,學佛家修心!
中國的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儒、釋、道三家各自發展,各有傳承,統貫著學術與文化的命脈。後世的仁人君子也都在這種文化氛圍中修身立人,做著出世入世的事業。作為中國...
'20歲學儒家,40歲學道家,60歲學佛家'
"儒釋道三家構成了中國文化的底色。20歲學儒家,40歲學道家,60歲學佛家。如果說人生是一段段旅程,那中國人無疑是幸福的。每一段旅程,都有不同的智慧支撐著我們。 01 20歲學儒家20歲,剛剛踏入社會,思想也漸趨成熟,如何做人做事?如何安身立命?而這些,正是儒家的重要課題,...
儒釋道三家與儒釋道三教
道家是中華文化的主根,主根上有三條主幹,即儒、釋、道。儒家與道家原本是同源的,但在春秋戰國的亂世,孔子及其弟子捨本求末,不言本原而創立了儒家,被後世董仲舒...
從“修行”淺論“儒釋道”之——儒
孔子、佛陀、老子,雖倡三教,說自家之言,但歸結修證之路,其理一如。光談本體差別,無實質意義,須從“修行”(踐行)來談,其本體思想才落實處,不負孔子、佛陀、老子之慈悲救世之心。常人所言“修行”,即修證自己行為。實屬基本認識,非本質。定義“修行”:透過現象看本質,超越宇宙萬象,...
國學 孔子 文化 2017-04-18
晨曦的小池邊,蛙叫鵲鳴不勝歡,難得的一塊清涼
窗外蛙鳴自池邊,鵲鳥附和隱林間。不見東方魚肚白,只有耳邊樂屁顛。晨風習習泥土香,遠處陣陣車馬喧。最是人間好風景,把握晨曦勝半天
美文 王學儒 2017-08-04
'跟儒家學入世,跟佛家學出世,跟道家學超世'
"儒釋道,是中國文化的三大支柱。儒家的真精神是入世,佛家的真精神是出世,道家的真精神是超世。跟儒家學入世,學的是拿得起、有正氣;跟佛家學出世,學的是放得下、有靜氣;跟道家學超世,學的是想得開、有大氣。合之,便是以出世之心,憑超世眼界,做入世之事。這便是儒釋道帶給我們最好的人...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