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述中國農業品牌打造現狀

三農 農產品 市場營銷 農業 地理標誌服務者耿兆柱 地理標誌服務者耿兆柱 2017-09-15

淺述中國農業品牌打造現狀

一、品牌農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1、對品牌農業存在認識誤區。一些地方行政部門和市場經營主體對品牌建設存在認知誤區,認為有商標就是品牌,混淆了品牌和商標的區別,而且“重生產,輕品牌”的現象比較普遍,打造品牌的意識不強,缺乏對品牌內涵的認識、對品牌形象的塑造和文化的挖掘。在管理上,一些地區認為區域公用品牌就是“行政品牌”,地理標識可以超過原產地標識。此外,多數市場主體存在品牌定位意識缺失的問題,商標註冊隨意性較大,認為“高大上”就是品牌等錯誤認識,不先做保護,盲目做高大上包裝。

2、對農產品品牌定位不清。雖然我國農產品註冊商標眾多,但真正在消費者心中有影響力的品牌並不多,其原因之一,就在於我國農產品品牌定位模糊,同質化現象突出,常常出現“一品多牌”和品牌內涵單薄等。

3、品牌農業市場競爭力不強。由於農產品品牌建設起步晚、基礎差,真正具有競爭力的品牌較少,除了極少知名品牌外,多數品牌影響力還僅停留在局部地域,跨省跨區域的品牌不多,國際上的知名品牌就更少了。一些本來具有優勢的品牌,由於保護機制不健全,無法持續保持影響力。同時,受到農產品自身侷限性及人才、科技、設備等條件的限制,我國農產品品牌的發展,呈現地區和種類分佈不均、主體結構分佈不合理,品牌規模小,初加工產品品牌多,且科技含量不高,阻礙了農產品品牌整體實力的發揮。

4、區域公用品牌重申報輕監管。各地對申報、推廣區域公用品牌,打造地方特色產業、提升地方形象產業比較重視,但對於區域公用品牌的授權、監督、管理滯後,相應的監管制度和授權與退出機制還沒有普遍建立起來,出現了區域公用品牌“泛用”和未授權生產經營單位“濫用”等問題,存在著“劣幣驅逐良幣”的嚴重傾向,嚴重影響我國區域公用品牌的發展。

5、品牌農業地區發展不平衡。農產品的生產對自然條件有較強的依附性,我國地域廣闊,各地區的地理條件、氣候差異較大,對各地區的農產品品牌發展造成了一定的影響。由於各地的經濟發展程度、認識水平不一,致使各地的品牌化發展很不平衡,就品牌農業發展情況來看,經濟發達地區好於欠發達地區,沿海地區好於內地。從產品看,農產品品牌多是鮮活農產品和初加工產品,缺乏精深加工、二次增值的產品,難以提升品牌農業的國際競爭力。

二、發展品牌農業要處理好三個關係

1、農產品品牌與農產品商標的關係

打造農產品品牌,需要對農產品屬區的自然資源、歷史人文要進行挖掘,依託農產品品質認證、地理標識和區域公共品牌提升品牌價值。而農產品商標只是農產品品牌建設的部分內容。“品牌”和“商標”都需要塑造形象並賦予內涵、提升商譽,但商標更注重營銷體系的建立,提高消費者影響力。

2、農產品品牌與營銷體系建設的關係

營銷體系是產品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的紐帶和橋樑。消費者是通過營銷體系瞭解農產品的質量和品牌,產品生產者是通過營銷體系推銷、宣傳產品的特點和優勢。沒有廣大消費者對產品的瞭解,就不可能形成知名品牌,即使已形成知名品牌,如果營銷體系建設跟不上,品牌生命力也不會持久。例如河北金沙河面業集團,通過近萬人的營銷網絡和體系建設,打造了麵食業產品高知名度的品牌。

3、農產品品牌與生產成本的關係

發展品牌農業必將帶來生產成本和銷售價格上升,如果產品提價帶來銷量下滑甚至企業效益下降,則品牌就難以持續發展。我國糧、棉、油、糖和部分畜產品生產成本較高,在國際市場上不具有競爭力,一些商家側重於將品牌定位在高端領域,認為只有高端的品牌才是品牌,其實中低端品牌也有自身發展的優勢,有其特定消費群體,關鍵是要找準市場需求,通過降低生產成本來提升競爭力。

品牌是信用的標誌,品牌經濟是信用經濟。在互聯網時代,人人都是媒體,品牌可以通過互聯網得到正面傳播,也會因便捷的信息網絡而快速擴散負面消息。在這樣的背景下,品牌聲譽的維護就不只是表面文章。

分析:

從消費需求上看,消費者原來消費水平低,滿足於吃得上、吃得飽,還沒有達到講究品質、講究品味的階段。現在,當吃喝不愁時,就要開始講究了,講品質、講品牌了。尤其是在食品安全事件頻發的時候,消費者無論如何也無法把自己變專業的鑑定專家,他在消費中唯一可行的辦法就是選品牌、可追溯。

先者生存,優勢富集!新農人們馬上行動起來吧!打破心智屏障,重建市場邊界,引入先進的品牌營銷手段:要學會包裝產品,讓“土產”不再“土氣”;要學會宣傳產品,給產品做上身份證——溯源標籤,讓特產走得更遠、走遍全國;要學會整合資源,內外借力把規模做大;要會做價值,讓產品升值、讓品牌賣得長久,賣得更貴! 未來五年,世界看中國,中國看農業,品牌農業是一座巨大的新金礦!

淺述中國農業品牌打造現狀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