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仁:探索水務一體化模式

三農 水汙染 農村 農民 銅仁新聞網 2017-08-02

銅仁市雨量充沛,河網密佈,水資源非常豐富。全市河流均為山區雨源型,徑流主要靠地表水和地下水補給。

過境河流主要有烏江和氵舞水乾流,水量大、水質好,可資利用。全市擁有水資源總量為463.14億立方米,其中境內產水量127.42億立方米,佔總量的27.5%,過境水335.99億立方米,佔總量的72.58%。全市地下水資源量為31億立方米,溫泉日產量2.05萬立方米。

“銅仁要在改革方面走在前面,包括水利工程管理體制改革和水務體制改革,應在貴州率先實現水務一體化,先把機構搭起來,再逐步完善。”2010年,按照水利部的指示,我市邁出了探索水務 一體化的腳步,率先在全省開展水務管理體制改革,到目前,基本實現全市水務一體化管理,為落實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夯實了基礎,也讓群眾喝上了放心水、安全水。

水生態環境進一步改善

一個區域的產業發展和民生改善,離不開良好的水生態環境,為給經濟社會發展提供良好的保障,我市狠抓水生態環境改善工作,成效顯著。

改革前,全市10個區縣縣城以上建成運行供水廠設計日供水能力28.9萬噸,鋪設供水管網510千米,供水普及率90%。改革後,我市繼續加大城市供水設施建設力度,截止目前全市縣城以上建成運行供水廠 設計日供水能力36.4萬噸,鋪設供水管網850千米;城市供水普及率達98%。

在城鎮汙水處理設施方面的成效同樣明顯。改革前,全市10個區縣僅建成一期汙水處理工程10座,改革後,我市進一步加大了城鎮汙水處理設施建設力度,截至目前,全市建成和在建的汙水處理工程58座,設計日處理能力達29.24萬噸。

同時,水土流失治理率與重要水功能區水質達標率也得到了極大提升。水土流失治理率達55.84%,全社會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900平方公里,而水功能區水質達標率也從改革前的72.7%提升至100%,我市的水生態環境質量正逐日提高。

水利基礎設施建設迅速發展

在水務一體化改革前,我市擁有排灌機械保有量僅3.02萬千瓦,有農田防洪排澇工程836處,堤防總長559.52千米,排洪渠長56千米,排澇隧洞12.22千米,攔山溝47千米,消水坑109個,保護耕地20.46萬畝,保護人口44萬人。

水務一體化改革以來,我市積極踐行可持續發展治水思路,大規模開展水利工程建設,為新農村建設、脫貧攻堅、同步小康提供了堅實的水利基礎。

為切實解決工程性缺水問題,我市積極謀劃了一大批大、中、小型骨幹水源工程,截止目前,全市在建骨幹水源工程有35個,投資總規模達到了103億元。

到“十三五”末我市將實現“市縣有大型 水庫,縣縣有兩座以上中型水庫,鄉鄉有穩定供水水源。”農村飲水安全也是重中之重,我市啟動實施“四在農家·美麗鄉村”小康水行動計劃,民生水利有了長足發展。圍繞建設安全有效、保障有力的小康水,自水務一體化改革以來,累計建成各類農村飲水安全工程2604個,受益人口達205萬人。

同時,我市大膽創新,全面深化水利制度改革,通過引入市場機制、實行公司經營、協會管理、群眾全程參與的“以水養水”水利管理新模式,實現了水利工程建、管、養、用良性運行,為建設幸福小康水提供了可複製性示範樣本。

管理服務能力明顯提升

實行水務一體化,使我市初步實現了由水利面向農村,服務“三農”向面向城鄉,服務經濟社會轉變,極大地提高了水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務能力。

目前,我市水利工程良性運行與管護機制基本形成,基層水務服務體系改革及能力提升,科學合理的水價形成機制,基層水務管理體制機制改革有序推進。

2016年全市共落實水利工程維修養護經費3073萬元,全市9966處小型水利工程實現工程產權明晰化、管護責任主體化、管護經費渠道和管理模式多樣化;農業灌溉水費徵收標準由改革前每畝20元提升到30元,建立起了合理的居民用水供水水價形成機制和水價調整機制;全市共 設有基層水務站所136個……“改革前,市水務局主要職責是農業、農村、農民‘三農’的農田水利工作,而城市供排水在水務一體化改革前職能職責和機構的設置均在住建部門。”市水務局工作人員介紹到,通過水務一體化改革,將有關涉水的管理職能納入了水務局後,資源和職能得到了進一步整合,極大地提升管理水平和服務能力。

當前,一件件水務惠民的項目相繼落實,我市水務部門正在全力做好“水”文章,讓水更好更快地“活”起來,讓水更加惠民利民,必將為譜寫百姓富生態美多彩貴州新未來的銅仁篇章,交出一份優秀答卷。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