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常說的“氣血”、“瘀血”、“氣滯血瘀”,到底是什麼?'

中醫 穴位 養生 黃帝內經 亞健康 藥品 本草應急調理 2019-07-23
"

很多朋友,去醫院,醫生都會告訴一些專業的中醫術語,比如“氣血”、“瘀血”、“氣滯血瘀”等,這些詞,對於懂一些中醫的朋友,還是能夠理解一部分的,但是大多數人,卻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今天就教大家來區分氣血、瘀血、氣滯血瘀,避免混淆。

"

很多朋友,去醫院,醫生都會告訴一些專業的中醫術語,比如“氣血”、“瘀血”、“氣滯血瘀”等,這些詞,對於懂一些中醫的朋友,還是能夠理解一部分的,但是大多數人,卻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今天就教大家來區分氣血、瘀血、氣滯血瘀,避免混淆。

中醫常說的“氣血”、“瘀血”、“氣滯血瘀”,到底是什麼?

1、氣血

中醫理論中,經絡是密佈全身的“能量管道”網,與血管相隨,經絡裡“走”的是“氣”即“精氣”(“能量”),經脈是經絡的主幹,心臟泵血只提供血液流動的動力,而血液對身體的滋養是靠經絡內之“氣”推動的,正常情況氣與血相互依存不可分,“血兮氣所依,氣兮血所附”。

又“血為氣母”,“氣”(“能量”)又來源於血液,血液為“氣”提供營養、補充消耗。“氣”在五臟裡存儲並分別歸屬不同的特性(經脈的五行特性),由五臟統領並由經絡疏布、推送到全身發揮各自的作用。

《黃帝內經·素問·五藏別論》:“所謂五藏者,藏精氣而不瀉也”。正常情況下,血液是“氣”的載體,“氣血”指血液和“氣”共同對人體的滋養能力的統稱,故中醫在診斷、治療、養生保健裡都是稱“氣血”。西醫沒有氣血這個詞,只有物質上的有形“血液”,因為西醫裡沒有中醫“氣”的概念。

"

很多朋友,去醫院,醫生都會告訴一些專業的中醫術語,比如“氣血”、“瘀血”、“氣滯血瘀”等,這些詞,對於懂一些中醫的朋友,還是能夠理解一部分的,但是大多數人,卻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今天就教大家來區分氣血、瘀血、氣滯血瘀,避免混淆。

中醫常說的“氣血”、“瘀血”、“氣滯血瘀”,到底是什麼?

1、氣血

中醫理論中,經絡是密佈全身的“能量管道”網,與血管相隨,經絡裡“走”的是“氣”即“精氣”(“能量”),經脈是經絡的主幹,心臟泵血只提供血液流動的動力,而血液對身體的滋養是靠經絡內之“氣”推動的,正常情況氣與血相互依存不可分,“血兮氣所依,氣兮血所附”。

又“血為氣母”,“氣”(“能量”)又來源於血液,血液為“氣”提供營養、補充消耗。“氣”在五臟裡存儲並分別歸屬不同的特性(經脈的五行特性),由五臟統領並由經絡疏布、推送到全身發揮各自的作用。

《黃帝內經·素問·五藏別論》:“所謂五藏者,藏精氣而不瀉也”。正常情況下,血液是“氣”的載體,“氣血”指血液和“氣”共同對人體的滋養能力的統稱,故中醫在診斷、治療、養生保健裡都是稱“氣血”。西醫沒有氣血這個詞,只有物質上的有形“血液”,因為西醫裡沒有中醫“氣”的概念。

中醫常說的“氣血”、“瘀血”、“氣滯血瘀”,到底是什麼?

2、瘀血

在中醫理論裡,瘀血不是真正的“血液”的淤積或流動受阻,中醫的瘀血特指“離經之血”(可理解為“遊離”於經脈之外的血),即與血液與經脈分離的狀態。如果局部血液裡沒有經脈提供“氣”,血液對身體就沒有滋養作用(提供養分和排除廢物),成為“無用之血”,就是“瘀血”。

“瘀血”在體表或器官上看不見但可以發生在身體任何地方。如中醫指明某些地方發生“瘀血”,必定形成隱患或已經引起身體的病變,假如用現代儀器檢測甚至解剖觀察,並不會有血液循環的明顯問題,也沒有血管破裂。

中醫的“瘀血”概念為早期診斷提供了依據,而經絡理論則提供了診斷和治療方法,即使隱患已經變成疾病,也是如此。

"

很多朋友,去醫院,醫生都會告訴一些專業的中醫術語,比如“氣血”、“瘀血”、“氣滯血瘀”等,這些詞,對於懂一些中醫的朋友,還是能夠理解一部分的,但是大多數人,卻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今天就教大家來區分氣血、瘀血、氣滯血瘀,避免混淆。

中醫常說的“氣血”、“瘀血”、“氣滯血瘀”,到底是什麼?

1、氣血

中醫理論中,經絡是密佈全身的“能量管道”網,與血管相隨,經絡裡“走”的是“氣”即“精氣”(“能量”),經脈是經絡的主幹,心臟泵血只提供血液流動的動力,而血液對身體的滋養是靠經絡內之“氣”推動的,正常情況氣與血相互依存不可分,“血兮氣所依,氣兮血所附”。

又“血為氣母”,“氣”(“能量”)又來源於血液,血液為“氣”提供營養、補充消耗。“氣”在五臟裡存儲並分別歸屬不同的特性(經脈的五行特性),由五臟統領並由經絡疏布、推送到全身發揮各自的作用。

《黃帝內經·素問·五藏別論》:“所謂五藏者,藏精氣而不瀉也”。正常情況下,血液是“氣”的載體,“氣血”指血液和“氣”共同對人體的滋養能力的統稱,故中醫在診斷、治療、養生保健裡都是稱“氣血”。西醫沒有氣血這個詞,只有物質上的有形“血液”,因為西醫裡沒有中醫“氣”的概念。

中醫常說的“氣血”、“瘀血”、“氣滯血瘀”,到底是什麼?

2、瘀血

在中醫理論裡,瘀血不是真正的“血液”的淤積或流動受阻,中醫的瘀血特指“離經之血”(可理解為“遊離”於經脈之外的血),即與血液與經脈分離的狀態。如果局部血液裡沒有經脈提供“氣”,血液對身體就沒有滋養作用(提供養分和排除廢物),成為“無用之血”,就是“瘀血”。

“瘀血”在體表或器官上看不見但可以發生在身體任何地方。如中醫指明某些地方發生“瘀血”,必定形成隱患或已經引起身體的病變,假如用現代儀器檢測甚至解剖觀察,並不會有血液循環的明顯問題,也沒有血管破裂。

中醫的“瘀血”概念為早期診斷提供了依據,而經絡理論則提供了診斷和治療方法,即使隱患已經變成疾病,也是如此。

中醫常說的“氣血”、“瘀血”、“氣滯血瘀”,到底是什麼?

“瘀血”產生的原因是經脈(或經脈裡的“氣”)出了問題,即“經脈不通”造成的(所謂“不通”是指經脈裡沒“氣”或“氣”太弱)。人體的疾病與“氣血”密切相關,“氣血”與經脈密不可分,故中醫裡有“學醫不明經脈,開口動手便是錯”之說。

3、氣滯血瘀

“氣滯血瘀”是中醫裡的病理狀態的描述。“氣滯”指經脈裡“氣”運行不暢,“氣”缺乏或堆積;“血瘀”指“氣滯”的趨勢導致的結果,即形成“瘀血”。

外力或外傷引起的血液淤積即淤血也會導致“氣滯”,血液是“氣”的載體,有形的血液循環受阻自然也會引起“氣滯”。不太重的外傷導致的“氣滯”是暫時的,人體會自動用堆積的“氣”去“衝擊”受損處,重新恢復受損的功能。

比如外傷引起血管破裂或斷裂,“氣”受阻堆積,在經脈和“氣”的作用下會逐漸自動重建局部血管的循環,同時帶走滲出血管的“無用之血”,外傷也自然慢慢恢復。對外傷“淤血”,中醫用活血藥物加快消除。

"

很多朋友,去醫院,醫生都會告訴一些專業的中醫術語,比如“氣血”、“瘀血”、“氣滯血瘀”等,這些詞,對於懂一些中醫的朋友,還是能夠理解一部分的,但是大多數人,卻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今天就教大家來區分氣血、瘀血、氣滯血瘀,避免混淆。

中醫常說的“氣血”、“瘀血”、“氣滯血瘀”,到底是什麼?

1、氣血

中醫理論中,經絡是密佈全身的“能量管道”網,與血管相隨,經絡裡“走”的是“氣”即“精氣”(“能量”),經脈是經絡的主幹,心臟泵血只提供血液流動的動力,而血液對身體的滋養是靠經絡內之“氣”推動的,正常情況氣與血相互依存不可分,“血兮氣所依,氣兮血所附”。

又“血為氣母”,“氣”(“能量”)又來源於血液,血液為“氣”提供營養、補充消耗。“氣”在五臟裡存儲並分別歸屬不同的特性(經脈的五行特性),由五臟統領並由經絡疏布、推送到全身發揮各自的作用。

《黃帝內經·素問·五藏別論》:“所謂五藏者,藏精氣而不瀉也”。正常情況下,血液是“氣”的載體,“氣血”指血液和“氣”共同對人體的滋養能力的統稱,故中醫在診斷、治療、養生保健裡都是稱“氣血”。西醫沒有氣血這個詞,只有物質上的有形“血液”,因為西醫裡沒有中醫“氣”的概念。

中醫常說的“氣血”、“瘀血”、“氣滯血瘀”,到底是什麼?

2、瘀血

在中醫理論裡,瘀血不是真正的“血液”的淤積或流動受阻,中醫的瘀血特指“離經之血”(可理解為“遊離”於經脈之外的血),即與血液與經脈分離的狀態。如果局部血液裡沒有經脈提供“氣”,血液對身體就沒有滋養作用(提供養分和排除廢物),成為“無用之血”,就是“瘀血”。

“瘀血”在體表或器官上看不見但可以發生在身體任何地方。如中醫指明某些地方發生“瘀血”,必定形成隱患或已經引起身體的病變,假如用現代儀器檢測甚至解剖觀察,並不會有血液循環的明顯問題,也沒有血管破裂。

中醫的“瘀血”概念為早期診斷提供了依據,而經絡理論則提供了診斷和治療方法,即使隱患已經變成疾病,也是如此。

中醫常說的“氣血”、“瘀血”、“氣滯血瘀”,到底是什麼?

“瘀血”產生的原因是經脈(或經脈裡的“氣”)出了問題,即“經脈不通”造成的(所謂“不通”是指經脈裡沒“氣”或“氣”太弱)。人體的疾病與“氣血”密切相關,“氣血”與經脈密不可分,故中醫裡有“學醫不明經脈,開口動手便是錯”之說。

3、氣滯血瘀

“氣滯血瘀”是中醫裡的病理狀態的描述。“氣滯”指經脈裡“氣”運行不暢,“氣”缺乏或堆積;“血瘀”指“氣滯”的趨勢導致的結果,即形成“瘀血”。

外力或外傷引起的血液淤積即淤血也會導致“氣滯”,血液是“氣”的載體,有形的血液循環受阻自然也會引起“氣滯”。不太重的外傷導致的“氣滯”是暫時的,人體會自動用堆積的“氣”去“衝擊”受損處,重新恢復受損的功能。

比如外傷引起血管破裂或斷裂,“氣”受阻堆積,在經脈和“氣”的作用下會逐漸自動重建局部血管的循環,同時帶走滲出血管的“無用之血”,外傷也自然慢慢恢復。對外傷“淤血”,中醫用活血藥物加快消除。

中醫常說的“氣血”、“瘀血”、“氣滯血瘀”,到底是什麼?

如果是“氣滯”導致的“瘀血”,要自動恢復就比較困難,必須先解決“氣滯”才會解除“瘀血”。“氣滯”的原因很多,可能由外部“風、寒、暑、溼、燥、火”等致病因素(“外邪”)造成,也可能是“外邪”引動“內邪”或因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產生的“內邪”造成。“氣滯”可能使“氣”繞道形成局部“瘀血”,或就此形成“氣團”(“能量”非正常聚集),並阻礙了經脈其他位置“氣”的運行。

“氣滯”造成“血瘀”後,人體在一定程度上由經脈的五行生剋動力去修復“瘀血”或維持人體的基本運轉,可能暫時沒有形成嚴重的疾病(其實更多是自身沒有發現或沒有在意),但隱患已存,時間長了就形成局部病變。

“有諸內者,必形於外”,人體一定會感受到不同程度的不適症狀,比如“亞健康”或者局部功能障礙,長期“瘀血”會直接形成局部嚴重疾病或經過經脈的五行傳導引起其他部位的疾病;反過來說如果疾病已久,必定有“瘀血”,即“久病必瘀,瘀久必病”。所以要及早發現和解除“瘀血”,達到治小病而免大病。

"

很多朋友,去醫院,醫生都會告訴一些專業的中醫術語,比如“氣血”、“瘀血”、“氣滯血瘀”等,這些詞,對於懂一些中醫的朋友,還是能夠理解一部分的,但是大多數人,卻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今天就教大家來區分氣血、瘀血、氣滯血瘀,避免混淆。

中醫常說的“氣血”、“瘀血”、“氣滯血瘀”,到底是什麼?

1、氣血

中醫理論中,經絡是密佈全身的“能量管道”網,與血管相隨,經絡裡“走”的是“氣”即“精氣”(“能量”),經脈是經絡的主幹,心臟泵血只提供血液流動的動力,而血液對身體的滋養是靠經絡內之“氣”推動的,正常情況氣與血相互依存不可分,“血兮氣所依,氣兮血所附”。

又“血為氣母”,“氣”(“能量”)又來源於血液,血液為“氣”提供營養、補充消耗。“氣”在五臟裡存儲並分別歸屬不同的特性(經脈的五行特性),由五臟統領並由經絡疏布、推送到全身發揮各自的作用。

《黃帝內經·素問·五藏別論》:“所謂五藏者,藏精氣而不瀉也”。正常情況下,血液是“氣”的載體,“氣血”指血液和“氣”共同對人體的滋養能力的統稱,故中醫在診斷、治療、養生保健裡都是稱“氣血”。西醫沒有氣血這個詞,只有物質上的有形“血液”,因為西醫裡沒有中醫“氣”的概念。

中醫常說的“氣血”、“瘀血”、“氣滯血瘀”,到底是什麼?

2、瘀血

在中醫理論裡,瘀血不是真正的“血液”的淤積或流動受阻,中醫的瘀血特指“離經之血”(可理解為“遊離”於經脈之外的血),即與血液與經脈分離的狀態。如果局部血液裡沒有經脈提供“氣”,血液對身體就沒有滋養作用(提供養分和排除廢物),成為“無用之血”,就是“瘀血”。

“瘀血”在體表或器官上看不見但可以發生在身體任何地方。如中醫指明某些地方發生“瘀血”,必定形成隱患或已經引起身體的病變,假如用現代儀器檢測甚至解剖觀察,並不會有血液循環的明顯問題,也沒有血管破裂。

中醫的“瘀血”概念為早期診斷提供了依據,而經絡理論則提供了診斷和治療方法,即使隱患已經變成疾病,也是如此。

中醫常說的“氣血”、“瘀血”、“氣滯血瘀”,到底是什麼?

“瘀血”產生的原因是經脈(或經脈裡的“氣”)出了問題,即“經脈不通”造成的(所謂“不通”是指經脈裡沒“氣”或“氣”太弱)。人體的疾病與“氣血”密切相關,“氣血”與經脈密不可分,故中醫裡有“學醫不明經脈,開口動手便是錯”之說。

3、氣滯血瘀

“氣滯血瘀”是中醫裡的病理狀態的描述。“氣滯”指經脈裡“氣”運行不暢,“氣”缺乏或堆積;“血瘀”指“氣滯”的趨勢導致的結果,即形成“瘀血”。

外力或外傷引起的血液淤積即淤血也會導致“氣滯”,血液是“氣”的載體,有形的血液循環受阻自然也會引起“氣滯”。不太重的外傷導致的“氣滯”是暫時的,人體會自動用堆積的“氣”去“衝擊”受損處,重新恢復受損的功能。

比如外傷引起血管破裂或斷裂,“氣”受阻堆積,在經脈和“氣”的作用下會逐漸自動重建局部血管的循環,同時帶走滲出血管的“無用之血”,外傷也自然慢慢恢復。對外傷“淤血”,中醫用活血藥物加快消除。

中醫常說的“氣血”、“瘀血”、“氣滯血瘀”,到底是什麼?

如果是“氣滯”導致的“瘀血”,要自動恢復就比較困難,必須先解決“氣滯”才會解除“瘀血”。“氣滯”的原因很多,可能由外部“風、寒、暑、溼、燥、火”等致病因素(“外邪”)造成,也可能是“外邪”引動“內邪”或因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產生的“內邪”造成。“氣滯”可能使“氣”繞道形成局部“瘀血”,或就此形成“氣團”(“能量”非正常聚集),並阻礙了經脈其他位置“氣”的運行。

“氣滯”造成“血瘀”後,人體在一定程度上由經脈的五行生剋動力去修復“瘀血”或維持人體的基本運轉,可能暫時沒有形成嚴重的疾病(其實更多是自身沒有發現或沒有在意),但隱患已存,時間長了就形成局部病變。

“有諸內者,必形於外”,人體一定會感受到不同程度的不適症狀,比如“亞健康”或者局部功能障礙,長期“瘀血”會直接形成局部嚴重疾病或經過經脈的五行傳導引起其他部位的疾病;反過來說如果疾病已久,必定有“瘀血”,即“久病必瘀,瘀久必病”。所以要及早發現和解除“瘀血”,達到治小病而免大病。

中醫常說的“氣血”、“瘀血”、“氣滯血瘀”,到底是什麼?

要解決“瘀血”,中醫俗稱“打通經脈”,即指將經絡與血再次“連接”起來,使“氣有所依,血有所附”,“氣血”帶去養分帶走廢物,恢復局部功能正常。“連接”的實質是引導經絡和“氣”迴歸本位,方法是中醫六法:砭、針、灸、藥、按蹺、導引,就是通常說的中醫的治療手段。

早期的“瘀血”,即還沒形成嚴重疾病時,可以自己用簡單的方法解除,比如根據經絡理論按揉穴位、刮痧、拔罐和一些養生鍛鍊方法等,主動調動人體的“氣血”,去修復已經形成的“瘀血”,解除不適症狀,即使對已經形成的疾病,也可以用這些方法去緩解症狀和調理。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