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古代兩大思想流派: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它們的三個主要差異

大家好,這裡是小播讀書,今天我們來聊聊我國古代兩大思想流派,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

孔子、孟子、老子、莊子,這四位古代思想家被稱為“中國四哲”,他們分別代表了儒家和道家思想。這兩大思想流派,是數千年來中國人智慧的結晶和文化的瑰寶。

我國古代兩大思想流派: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它們的三個主要差異

01

先秦儒家思想的發展,經過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孔子,他是儒家思想的開創者,由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和“禮”;仁即“愛人”、“克己復禮”、“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強調人際關係和倫理道德。

第二階段是孟子,他在孔子的仁和禮的基礎上,提出了以“仁、義、禮、智”為基本內容的道德規範體系,他以“仁義”為最高道德原則,提出了較為完整的“仁政”理論,併發揮了“民本”思想,提出了以“民貴君輕論”為代表的民本學說,成為其思想體系中最為寶貴的部分。最典型的是言論是“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而且,孟子還是“性善論”的著名代表人物;

第三階段是荀子,他在孔孟的基礎上,提出了“仁義”“禮治”,認為學習的最高目標是掌握“禮”,認為治國應以禮教為主,強調禮法並用,頗有點法家思想的意思,後來他的學生韓非就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在君民關係上,荀子提出了舟水之說(君舟民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也是當時比較大膽的思想。另外,荀子也是“性惡論”的著名代表人物。

我國古代兩大思想流派: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它們的三個主要差異


先秦道家思想的發展,也經歷了三個階段,楊朱思想代表第一階段,主要思想是“輕物重生”,行為上企圖避世。老子思想代表第二階段,他提出了“道”是宇宙的初始和萬物的法則,突破了傳統儒家思想以人為中心的思想理念,其偉大思想在《老子》一書中得到了全面展現,值得每個人深入閱讀。而莊子的思想代表第三個階段,在《莊子》一書中,他提出“齊萬物,一死生”的思想。從一個更高的觀點來看一己與外界、生與死。從這個更高的觀點來看事物,就可以超越自己以外的世界。

道家的哲學的出發點是全生避害,其的目的不是讓人取得成就,成為君子,而是避免人生痛苦順勢而為獲得人生的滿足和幸福。道家一開始是一些隱者,在孔子的《論語》中記載,在孔子周遊列國的時候,遇到一些稱為“隱者”的人,這些隱者嘲笑孔子,認為孔子救世的努力都是徒勞,其中一位隱者還把孔子說成“是知其不可為而為之者”,而這個隱者正就是道家學派的人。

02

儒家和道家,在思想理念上有三個主要的區別。

第一,儒家以人為中心,強調人之社會性;而道家不以人為中心,重視人之自然性。

儒家以人為中心,強調的是“善”的作用和一樣,是一種人文主義思想,孔子也被稱之為“文化上的孔子”。

而道家老子說“道衝,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都是講人和天地萬物一樣沒什麼區別,突破了儒家以人為中心的觀點去思考萬物。比如我們絕大什麼東西好看,什麼東西不好看,都是以人為中心去劃分的,但實際上從萬物來看待萬物,萬物都是等同的,也是相對的。

我國古代兩大思想流派: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它們的三個主要差異


第二:儒家以天為至高存有,突顯歷史背景;而道家以道為至高存有,展現宇宙視野。

比如儒家稱皇帝為天子,就是上天之子,“天”這字有很長的歷史,由“天子”一路傳下來,從夏朝,商朝到周朝。儒家主張“天人合德”,因為儒家強調人性向善,擇善固執,最後止於至善(《大學》中提出“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而道家老子在《道德經》中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道家認為“道”才是宇宙的本源,萬物的初始,道家突破了以“天”為最高的限制。當然,道還有另外一層意思,到也是宇宙運行的法則和規律,這裡就不展開講了。

我國古代兩大思想流派: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它們的三個主要差異


第三:儒家企盼天人合德,人須行善以求至善;而道家嚮往與道合一,人需智慧以求解脫。

在儒家經典《中庸》第一句就說“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人的命運是上天安排的,而《大學》第一句也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儒家將“善”作為最高的道德標準,是儒家思想的出發點。儒家強調德行修養,要立志成為君子。

如果說儒家更強調“倫理”,那麼道家就更講究“自然”。老子說“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都是說要順其自然,才能擁有真正的智慧。

我國古代兩大思想流派: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它們的三個主要差異


03

在林語堂先生《老子的智慧》一書中,他認為,儒家思想更像是一種文化,而道家思想更像是一種哲學,具有西方的辯證主義思想。他稱之為“文化上的孔子;哲學上的老子”。其中從這裡我們也可以看成,儒家更看重“人”,儒家思想是以“人”為中心,而道家思想是以“道”為中心,儒家思想更強調倫理道德,而道家思想更強調順其自然。

關於這一點,其實還能延伸出,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在另外一個重要思想差異。就是儒家實現強調人的主動性,提倡“知其不可而為之”,而道家思想則認為應該“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這個怎麼理解呢?

有一個小故事,古時候因為怕敵人混進城,會實施宵禁,大概在晚上十一點就會關閉城門。有一天,孔子的大弟子子路去城外太晚了,所以沒能進城,第二天早上一進城,守門的人就問他從哪裡來的,子路說是從孔家來的,守門的人就是“是知其不可而為之者也”,是說明明知道不能做,還要去做,顯得有點固執。後來歷史上經常用這句話來描寫孔子。
我國古代兩大思想流派: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它們的三個主要差異

04

在儒家經典《中庸》的第二十章說:

“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誠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聖人也;誠之者,擇善而固執之者也。”

其中提出了“擇善而固執”的思想。如果發現一件事情是對的,是該做的,就應該堅持去做,即便是自己明顯做不了,你可以說是執著,也可以說是固執。

總之“知其不可而為之”是儒家思想的特色,它其實更深層次的思想是強調人的主觀能動性,孔子說“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每十年,人都會精進和昇華一個層次,其實也說明了,人是會不斷進步的。

我國古代兩大思想流派: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它們的三個主要差異

而道家思想正好相反,在《莊子》一書中說“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就是說,如果明知道不可謂,就不要故意為之了,關於這個莊子在《莊子·人世間》中還寫了一個著名的例子“螳臂當車”。螳螂奮力舉起手臂來抵擋車輪,不知道自己的力氣無法勝任,還以為自己的本領多高強。因此莊子說“安之若命”,也就是安心地接受它,作為自己的命運,不要做無謂的掙扎。

當然,這不是什麼消極的思想,而是一種智慧,老子說“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也體現了這種道理,能認識別人,是很明智的,但是更重要的是認知自己,才是一種智慧。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也提出“認識你自己”和“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一無所知”,其實都是講的這個道理。

好了,今天的內容就是這些,如果喜歡我的文章,請關注“小播讀書”或分享給您的朋友,謝謝。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