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國,有哪些“唯物論”思想?'

"

區別唯物論和唯心論的唯一標準是恩格斯提出的“哲學根本問題”,是“精神和物質”誰是第一性的問題。也是中國古代哲學中討論過的“究竟問題”,“本原問題”世界的“究竟”是物質存在?還是精神意識?這個問題關乎到“腦子裡認識的世界”是否就是“身處其中的現實世界”?從恩格斯的論述來看,我們可以將唯物論的基本特徵歸納如下:

1、物質是世界的本原

2、精神是物質的產物

3、物質的世界是可感可知的現實世界

4、精神可以能動地反作用於外部世界

唯物論的基本標籤:唯一、物質、客觀、實在。按照不同時期對“物質”的認識水平不同,唯物論包含三種形態:古代樸素唯物主義,用自然原因去解釋自然現象,一般把物質的具體形態作為物質概念。近代形而上學,用近代科學研究成果來解釋自然界,把構成物質的元素作為物質的概念。辯證唯物主義,將唯物論和辯證法、唯物自然觀和唯物社會歷史觀相結合,把各種物質的總和作為物質概念。

"

區別唯物論和唯心論的唯一標準是恩格斯提出的“哲學根本問題”,是“精神和物質”誰是第一性的問題。也是中國古代哲學中討論過的“究竟問題”,“本原問題”世界的“究竟”是物質存在?還是精神意識?這個問題關乎到“腦子裡認識的世界”是否就是“身處其中的現實世界”?從恩格斯的論述來看,我們可以將唯物論的基本特徵歸納如下:

1、物質是世界的本原

2、精神是物質的產物

3、物質的世界是可感可知的現實世界

4、精神可以能動地反作用於外部世界

唯物論的基本標籤:唯一、物質、客觀、實在。按照不同時期對“物質”的認識水平不同,唯物論包含三種形態:古代樸素唯物主義,用自然原因去解釋自然現象,一般把物質的具體形態作為物質概念。近代形而上學,用近代科學研究成果來解釋自然界,把構成物質的元素作為物質的概念。辯證唯物主義,將唯物論和辯證法、唯物自然觀和唯物社會歷史觀相結合,把各種物質的總和作為物質概念。

古代中國,有哪些“唯物論”思想?

我們從三種形態來看,唯物論是經過了兩個發展:一是唯物論的應用範圍得到了擴展,從用“物質”的觀點看自然界,繼而用“物質”的觀點解釋人類社會,現在開始用物質的觀點研究人類意識問題。二是物質概念得到了拓展,從物質的具體存在中抽象出“物質”的概念,隨著科技發展對“物質”認識原來越深刻越全面。我們基於“唯物論”的立場來討論古代的唯物主義思想

在很久之前,中國古人對“物與我”、“天與人”做了哲學意義上的區分,這是唯物思想的發端。古人認識到了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存在著差異,西方人認識到了“物質與意識”、“存在與思維”的對立,古人通過“天人合一”,“物我齊一”的論述解釋了“對立的統一性”。既然是對立的,那麼是物決定了我?還是我決定了物?是天決定了人?還是人決定了天?繼而探尋“究竟”,是先有了物?還是先有了我?基於這種根本性問題的思考,古人發展出了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大概有四種觀點:1、自然論,2、元氣論,3、崇有論,4、神滅論。

"

區別唯物論和唯心論的唯一標準是恩格斯提出的“哲學根本問題”,是“精神和物質”誰是第一性的問題。也是中國古代哲學中討論過的“究竟問題”,“本原問題”世界的“究竟”是物質存在?還是精神意識?這個問題關乎到“腦子裡認識的世界”是否就是“身處其中的現實世界”?從恩格斯的論述來看,我們可以將唯物論的基本特徵歸納如下:

1、物質是世界的本原

2、精神是物質的產物

3、物質的世界是可感可知的現實世界

4、精神可以能動地反作用於外部世界

唯物論的基本標籤:唯一、物質、客觀、實在。按照不同時期對“物質”的認識水平不同,唯物論包含三種形態:古代樸素唯物主義,用自然原因去解釋自然現象,一般把物質的具體形態作為物質概念。近代形而上學,用近代科學研究成果來解釋自然界,把構成物質的元素作為物質的概念。辯證唯物主義,將唯物論和辯證法、唯物自然觀和唯物社會歷史觀相結合,把各種物質的總和作為物質概念。

古代中國,有哪些“唯物論”思想?

我們從三種形態來看,唯物論是經過了兩個發展:一是唯物論的應用範圍得到了擴展,從用“物質”的觀點看自然界,繼而用“物質”的觀點解釋人類社會,現在開始用物質的觀點研究人類意識問題。二是物質概念得到了拓展,從物質的具體存在中抽象出“物質”的概念,隨著科技發展對“物質”認識原來越深刻越全面。我們基於“唯物論”的立場來討論古代的唯物主義思想

在很久之前,中國古人對“物與我”、“天與人”做了哲學意義上的區分,這是唯物思想的發端。古人認識到了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存在著差異,西方人認識到了“物質與意識”、“存在與思維”的對立,古人通過“天人合一”,“物我齊一”的論述解釋了“對立的統一性”。既然是對立的,那麼是物決定了我?還是我決定了物?是天決定了人?還是人決定了天?繼而探尋“究竟”,是先有了物?還是先有了我?基於這種根本性問題的思考,古人發展出了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大概有四種觀點:1、自然論,2、元氣論,3、崇有論,4、神滅論。

古代中國,有哪些“唯物論”思想?

自然論發端於老子,老子說:“道法自然”,這是對天命觀、宿命論的反動。隨著社會的變革,人們開始對“天意”產生了懷疑。絕大多數還在認為“天意”決定了現實世界的一切,老子說不對,即使是有個“天”,或者是有個“神”,他們都得按照“道”的規律來。“上帝也是不能任性妄為的”。在對道的描述中,老子給我們勾畫了一個客觀的物質世界,但是具體到“道”是什麼的時候,又採取了“強名、強字、強容”的含糊表達。也就是說“道”沒有具體的定義,沒有任何特殊性的規定性,這恰恰構成了“道”的特殊性。

因此在“老子道學”屬於唯物派?還是屬於唯心派?歷來是有分歧的。“道”的“恍惚”、”無狀之狀”的特徵具有唯心主義思想傾向,“道法萬物”的規定性又使得“道”具有了唯物主義思想傾向。有趣的是,基於老子學說,後人發展出了唯心主義的“貴無論”和唯物主義的“崇有論”,近代史上又出現了玄學和科學的論證,兩個對立的派別都跟老子有著扯不清楚的關係。

因為“唯物主義”的劃分表示是西方人提出來的,只能按照他們的標準將“老子道學”定義為“客觀唯心主義”,這是單方面的宣判。誰提出的標準,誰來判斷。東漢的王充通過對“自然”概念的闡發,深刻的批評了當時的讖緯迷信學說,使得“自然論”具有了鮮明的唯物論特徵。

"

區別唯物論和唯心論的唯一標準是恩格斯提出的“哲學根本問題”,是“精神和物質”誰是第一性的問題。也是中國古代哲學中討論過的“究竟問題”,“本原問題”世界的“究竟”是物質存在?還是精神意識?這個問題關乎到“腦子裡認識的世界”是否就是“身處其中的現實世界”?從恩格斯的論述來看,我們可以將唯物論的基本特徵歸納如下:

1、物質是世界的本原

2、精神是物質的產物

3、物質的世界是可感可知的現實世界

4、精神可以能動地反作用於外部世界

唯物論的基本標籤:唯一、物質、客觀、實在。按照不同時期對“物質”的認識水平不同,唯物論包含三種形態:古代樸素唯物主義,用自然原因去解釋自然現象,一般把物質的具體形態作為物質概念。近代形而上學,用近代科學研究成果來解釋自然界,把構成物質的元素作為物質的概念。辯證唯物主義,將唯物論和辯證法、唯物自然觀和唯物社會歷史觀相結合,把各種物質的總和作為物質概念。

古代中國,有哪些“唯物論”思想?

我們從三種形態來看,唯物論是經過了兩個發展:一是唯物論的應用範圍得到了擴展,從用“物質”的觀點看自然界,繼而用“物質”的觀點解釋人類社會,現在開始用物質的觀點研究人類意識問題。二是物質概念得到了拓展,從物質的具體存在中抽象出“物質”的概念,隨著科技發展對“物質”認識原來越深刻越全面。我們基於“唯物論”的立場來討論古代的唯物主義思想

在很久之前,中國古人對“物與我”、“天與人”做了哲學意義上的區分,這是唯物思想的發端。古人認識到了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存在著差異,西方人認識到了“物質與意識”、“存在與思維”的對立,古人通過“天人合一”,“物我齊一”的論述解釋了“對立的統一性”。既然是對立的,那麼是物決定了我?還是我決定了物?是天決定了人?還是人決定了天?繼而探尋“究竟”,是先有了物?還是先有了我?基於這種根本性問題的思考,古人發展出了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大概有四種觀點:1、自然論,2、元氣論,3、崇有論,4、神滅論。

古代中國,有哪些“唯物論”思想?

自然論發端於老子,老子說:“道法自然”,這是對天命觀、宿命論的反動。隨著社會的變革,人們開始對“天意”產生了懷疑。絕大多數還在認為“天意”決定了現實世界的一切,老子說不對,即使是有個“天”,或者是有個“神”,他們都得按照“道”的規律來。“上帝也是不能任性妄為的”。在對道的描述中,老子給我們勾畫了一個客觀的物質世界,但是具體到“道”是什麼的時候,又採取了“強名、強字、強容”的含糊表達。也就是說“道”沒有具體的定義,沒有任何特殊性的規定性,這恰恰構成了“道”的特殊性。

因此在“老子道學”屬於唯物派?還是屬於唯心派?歷來是有分歧的。“道”的“恍惚”、”無狀之狀”的特徵具有唯心主義思想傾向,“道法萬物”的規定性又使得“道”具有了唯物主義思想傾向。有趣的是,基於老子學說,後人發展出了唯心主義的“貴無論”和唯物主義的“崇有論”,近代史上又出現了玄學和科學的論證,兩個對立的派別都跟老子有著扯不清楚的關係。

因為“唯物主義”的劃分表示是西方人提出來的,只能按照他們的標準將“老子道學”定義為“客觀唯心主義”,這是單方面的宣判。誰提出的標準,誰來判斷。東漢的王充通過對“自然”概念的闡發,深刻的批評了當時的讖緯迷信學說,使得“自然論”具有了鮮明的唯物論特徵。

古代中國,有哪些“唯物論”思想?

元氣論發端於莊子,莊子說:“人之生,氣之聚也……通天地一氣也”。在先秦兩漢也有很多思想用“氣”、“精氣”、“元氣”來解釋宇宙萬物,這是古人用自然原因解釋自然現象的體現。北宋的張載進一步發展了“元氣”的唯物主義思想,萬事萬物都有由“氣聚”生成的,“氣”存在“一物兩體”的對立統一關係,運動變化是氣的基本特徵,這種思想在明清時代得到了進一步的繼承和發展。

崇有論發端於老子,老子說:“天下之物生於有,有生於無”,在魏晉時期王弼、何晏等人抓住了後半句發展處了“貴無論”,認為世間萬物都是無中生有而來的,無為體,有為用。裴頠撰寫《崇有論》進行反駁:“無”是因為“有”的遺失,現在不存在不代表過去不存在,再者“無”是沒辦法“解生”的,凡是說“生”都是“自生”,自生必定是以“有”為體的。這兩派個觀點其實的對老子“道”的兩種解讀,是在討論“道”的終極歸屬問題,到底是“實在”的道?還是“虛無”的道?因為老子沒有明確的下定義,故此後世對此爭論不休,同樣的原文通過不通角度的解讀,分化出不同的哲學流派來。

"

區別唯物論和唯心論的唯一標準是恩格斯提出的“哲學根本問題”,是“精神和物質”誰是第一性的問題。也是中國古代哲學中討論過的“究竟問題”,“本原問題”世界的“究竟”是物質存在?還是精神意識?這個問題關乎到“腦子裡認識的世界”是否就是“身處其中的現實世界”?從恩格斯的論述來看,我們可以將唯物論的基本特徵歸納如下:

1、物質是世界的本原

2、精神是物質的產物

3、物質的世界是可感可知的現實世界

4、精神可以能動地反作用於外部世界

唯物論的基本標籤:唯一、物質、客觀、實在。按照不同時期對“物質”的認識水平不同,唯物論包含三種形態:古代樸素唯物主義,用自然原因去解釋自然現象,一般把物質的具體形態作為物質概念。近代形而上學,用近代科學研究成果來解釋自然界,把構成物質的元素作為物質的概念。辯證唯物主義,將唯物論和辯證法、唯物自然觀和唯物社會歷史觀相結合,把各種物質的總和作為物質概念。

古代中國,有哪些“唯物論”思想?

我們從三種形態來看,唯物論是經過了兩個發展:一是唯物論的應用範圍得到了擴展,從用“物質”的觀點看自然界,繼而用“物質”的觀點解釋人類社會,現在開始用物質的觀點研究人類意識問題。二是物質概念得到了拓展,從物質的具體存在中抽象出“物質”的概念,隨著科技發展對“物質”認識原來越深刻越全面。我們基於“唯物論”的立場來討論古代的唯物主義思想

在很久之前,中國古人對“物與我”、“天與人”做了哲學意義上的區分,這是唯物思想的發端。古人認識到了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存在著差異,西方人認識到了“物質與意識”、“存在與思維”的對立,古人通過“天人合一”,“物我齊一”的論述解釋了“對立的統一性”。既然是對立的,那麼是物決定了我?還是我決定了物?是天決定了人?還是人決定了天?繼而探尋“究竟”,是先有了物?還是先有了我?基於這種根本性問題的思考,古人發展出了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大概有四種觀點:1、自然論,2、元氣論,3、崇有論,4、神滅論。

古代中國,有哪些“唯物論”思想?

自然論發端於老子,老子說:“道法自然”,這是對天命觀、宿命論的反動。隨著社會的變革,人們開始對“天意”產生了懷疑。絕大多數還在認為“天意”決定了現實世界的一切,老子說不對,即使是有個“天”,或者是有個“神”,他們都得按照“道”的規律來。“上帝也是不能任性妄為的”。在對道的描述中,老子給我們勾畫了一個客觀的物質世界,但是具體到“道”是什麼的時候,又採取了“強名、強字、強容”的含糊表達。也就是說“道”沒有具體的定義,沒有任何特殊性的規定性,這恰恰構成了“道”的特殊性。

因此在“老子道學”屬於唯物派?還是屬於唯心派?歷來是有分歧的。“道”的“恍惚”、”無狀之狀”的特徵具有唯心主義思想傾向,“道法萬物”的規定性又使得“道”具有了唯物主義思想傾向。有趣的是,基於老子學說,後人發展出了唯心主義的“貴無論”和唯物主義的“崇有論”,近代史上又出現了玄學和科學的論證,兩個對立的派別都跟老子有著扯不清楚的關係。

因為“唯物主義”的劃分表示是西方人提出來的,只能按照他們的標準將“老子道學”定義為“客觀唯心主義”,這是單方面的宣判。誰提出的標準,誰來判斷。東漢的王充通過對“自然”概念的闡發,深刻的批評了當時的讖緯迷信學說,使得“自然論”具有了鮮明的唯物論特徵。

古代中國,有哪些“唯物論”思想?

元氣論發端於莊子,莊子說:“人之生,氣之聚也……通天地一氣也”。在先秦兩漢也有很多思想用“氣”、“精氣”、“元氣”來解釋宇宙萬物,這是古人用自然原因解釋自然現象的體現。北宋的張載進一步發展了“元氣”的唯物主義思想,萬事萬物都有由“氣聚”生成的,“氣”存在“一物兩體”的對立統一關係,運動變化是氣的基本特徵,這種思想在明清時代得到了進一步的繼承和發展。

崇有論發端於老子,老子說:“天下之物生於有,有生於無”,在魏晉時期王弼、何晏等人抓住了後半句發展處了“貴無論”,認為世間萬物都是無中生有而來的,無為體,有為用。裴頠撰寫《崇有論》進行反駁:“無”是因為“有”的遺失,現在不存在不代表過去不存在,再者“無”是沒辦法“解生”的,凡是說“生”都是“自生”,自生必定是以“有”為體的。這兩派個觀點其實的對老子“道”的兩種解讀,是在討論“道”的終極歸屬問題,到底是“實在”的道?還是“虛無”的道?因為老子沒有明確的下定義,故此後世對此爭論不休,同樣的原文通過不通角度的解讀,分化出不同的哲學流派來。

古代中國,有哪些“唯物論”思想?

神滅論發端於荀子,荀子說:“形具而神生”。相當於回答了“物”與“我”誰決定誰的根本性問題。後世佛教傳入,教眾宣言“神不滅論”,否認了“形”決定“神”這個唯物觀點,範縝撰寫了《滅神論》進行反駁:“形”是實體,“神”是作用,作用不能離開實體而存在。是對荀子基本觀點的進一步發展和闡述。

我們從理論發展的歷程不難看出“哲學史就是一部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鬥爭的歷史”,是兩種意見在長期的互相辯論中促進了人類對世界的認知。在唯心、唯物對立的大前提之下,同時還存在唯心論視角下的唯物主義觀點,唯物論視角下的唯心主義觀點,比如信天命的孔子在學習問題上提出“學而知之”、“多聞”、“多見”、“一以貫之”等觀點體現出在認識論上的唯物傾向。辯證唯物主義之所以是徹底的唯物主義,是因為馬克思將唯物論的觀點運用到了自然界、人類社會、以及認識論的本身。古代的唯物主義往往侷限於用唯物論觀點解釋自然現象,或者是用唯物論觀點解釋一部分社會現象。

老子講的“無為”,究竟是什麼意思?

為什麼說老子的“道學”不屬於唯物主義?

為什麼說老子的“道學”不是唯物辯證法?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