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後中國千年的包鋼製刃為何成了日本刀主流?解密中日刀劍交流史'

"

"

落後中國千年的包鋼製刃為何成了日本刀主流?解密中日刀劍交流史



"

落後中國千年的包鋼製刃為何成了日本刀主流?解密中日刀劍交流史



落後中國千年的包鋼製刃為何成了日本刀主流?解密中日刀劍交流史


編者按:冷兵器研究所之前在《日本刀收藏指南:中國造成了日本史上兩個名刀匱乏期?》一文中,提及了明代對日本刀的仿製和引進。對此,有讀者提問,明亡清興之後,清代人又是如何看待和接觸日本刀的呢?

清代(1644-1912年)對應日本江戶(德川)時代(1603-1868年)明治時代(1868-1912年)。日本刀分期為新刀(1596-1763年)中晚期和新新刀期(1764年-1876年)。從新刀期後的刀鍛冶,使用了延續至今的皮心鐵構造,也稱包鋼法。這個鍛造方法雖然落後於中國大陸將近1000年,但包鋼製刃最終成為了日本新刀以後鍛造的主流,從而延續至今。從丸鍛、二枚鍛到三枚乃至名匠的多枚鍛法變遷,是朝鮮半島工匠傳播大陸鍛冶文明與日本工匠實踐結合的產物。


"

落後中國千年的包鋼製刃為何成了日本刀主流?解密中日刀劍交流史



落後中國千年的包鋼製刃為何成了日本刀主流?解密中日刀劍交流史


編者按:冷兵器研究所之前在《日本刀收藏指南:中國造成了日本史上兩個名刀匱乏期?》一文中,提及了明代對日本刀的仿製和引進。對此,有讀者提問,明亡清興之後,清代人又是如何看待和接觸日本刀的呢?

清代(1644-1912年)對應日本江戶(德川)時代(1603-1868年)明治時代(1868-1912年)。日本刀分期為新刀(1596-1763年)中晚期和新新刀期(1764年-1876年)。從新刀期後的刀鍛冶,使用了延續至今的皮心鐵構造,也稱包鋼法。這個鍛造方法雖然落後於中國大陸將近1000年,但包鋼製刃最終成為了日本新刀以後鍛造的主流,從而延續至今。從丸鍛、二枚鍛到三枚乃至名匠的多枚鍛法變遷,是朝鮮半島工匠傳播大陸鍛冶文明與日本工匠實踐結合的產物。


落後中國千年的包鋼製刃為何成了日本刀主流?解密中日刀劍交流史


1633-1854年日本頒佈鎖國令,雖然不是完全停止了對外貿易,但庫存的舶載鐵歷經100多年的消耗已經殆盡。於是在寶曆元年(1751年),日本刀使用了本土鋼作為日本刀的主要鋼材。新新刀時期刀產品大都是在後期高溫爐(天秤鞴、大胴)時期鍛鍊鋼材。這一時期刀匠們使用的主要材料,多為大規模商業冶煉出來的各種成品鋼及玉鋼。現代煉製玉鋼所採用的主流做法:鉧押法,也是到江戶時代才逐漸確定下來。


"

落後中國千年的包鋼製刃為何成了日本刀主流?解密中日刀劍交流史



落後中國千年的包鋼製刃為何成了日本刀主流?解密中日刀劍交流史


編者按:冷兵器研究所之前在《日本刀收藏指南:中國造成了日本史上兩個名刀匱乏期?》一文中,提及了明代對日本刀的仿製和引進。對此,有讀者提問,明亡清興之後,清代人又是如何看待和接觸日本刀的呢?

清代(1644-1912年)對應日本江戶(德川)時代(1603-1868年)明治時代(1868-1912年)。日本刀分期為新刀(1596-1763年)中晚期和新新刀期(1764年-1876年)。從新刀期後的刀鍛冶,使用了延續至今的皮心鐵構造,也稱包鋼法。這個鍛造方法雖然落後於中國大陸將近1000年,但包鋼製刃最終成為了日本新刀以後鍛造的主流,從而延續至今。從丸鍛、二枚鍛到三枚乃至名匠的多枚鍛法變遷,是朝鮮半島工匠傳播大陸鍛冶文明與日本工匠實踐結合的產物。


落後中國千年的包鋼製刃為何成了日本刀主流?解密中日刀劍交流史


1633-1854年日本頒佈鎖國令,雖然不是完全停止了對外貿易,但庫存的舶載鐵歷經100多年的消耗已經殆盡。於是在寶曆元年(1751年),日本刀使用了本土鋼作為日本刀的主要鋼材。新新刀時期刀產品大都是在後期高溫爐(天秤鞴、大胴)時期鍛鍊鋼材。這一時期刀匠們使用的主要材料,多為大規模商業冶煉出來的各種成品鋼及玉鋼。現代煉製玉鋼所採用的主流做法:鉧押法,也是到江戶時代才逐漸確定下來。


落後中國千年的包鋼製刃為何成了日本刀主流?解密中日刀劍交流史


實際上,日本從16世紀才開始研究用煤炭的量產冶煉高爐,到兩個世紀後的1873年,正式完成使用煤炭高溫反射式精煉爐的研發。因此新新刀時期有相當部分日本刀是採用冶金業概念上的高溫煉爐的產品製造的,而傳統冶煉法則日趨式微、幾近絕跡。也因此,水心子正秀才會發起日本刀復古運動,最後成功地將傳統低溫冶煉和鍛造法保留至今,並將傳統日本刀要使用傳統冶煉和鍛造這一概念基本固定了下來。


"

落後中國千年的包鋼製刃為何成了日本刀主流?解密中日刀劍交流史



落後中國千年的包鋼製刃為何成了日本刀主流?解密中日刀劍交流史


編者按:冷兵器研究所之前在《日本刀收藏指南:中國造成了日本史上兩個名刀匱乏期?》一文中,提及了明代對日本刀的仿製和引進。對此,有讀者提問,明亡清興之後,清代人又是如何看待和接觸日本刀的呢?

清代(1644-1912年)對應日本江戶(德川)時代(1603-1868年)明治時代(1868-1912年)。日本刀分期為新刀(1596-1763年)中晚期和新新刀期(1764年-1876年)。從新刀期後的刀鍛冶,使用了延續至今的皮心鐵構造,也稱包鋼法。這個鍛造方法雖然落後於中國大陸將近1000年,但包鋼製刃最終成為了日本新刀以後鍛造的主流,從而延續至今。從丸鍛、二枚鍛到三枚乃至名匠的多枚鍛法變遷,是朝鮮半島工匠傳播大陸鍛冶文明與日本工匠實踐結合的產物。


落後中國千年的包鋼製刃為何成了日本刀主流?解密中日刀劍交流史


1633-1854年日本頒佈鎖國令,雖然不是完全停止了對外貿易,但庫存的舶載鐵歷經100多年的消耗已經殆盡。於是在寶曆元年(1751年),日本刀使用了本土鋼作為日本刀的主要鋼材。新新刀時期刀產品大都是在後期高溫爐(天秤鞴、大胴)時期鍛鍊鋼材。這一時期刀匠們使用的主要材料,多為大規模商業冶煉出來的各種成品鋼及玉鋼。現代煉製玉鋼所採用的主流做法:鉧押法,也是到江戶時代才逐漸確定下來。


落後中國千年的包鋼製刃為何成了日本刀主流?解密中日刀劍交流史


實際上,日本從16世紀才開始研究用煤炭的量產冶煉高爐,到兩個世紀後的1873年,正式完成使用煤炭高溫反射式精煉爐的研發。因此新新刀時期有相當部分日本刀是採用冶金業概念上的高溫煉爐的產品製造的,而傳統冶煉法則日趨式微、幾近絕跡。也因此,水心子正秀才會發起日本刀復古運動,最後成功地將傳統低溫冶煉和鍛造法保留至今,並將傳統日本刀要使用傳統冶煉和鍛造這一概念基本固定了下來。


落後中國千年的包鋼製刃為何成了日本刀主流?解密中日刀劍交流史


1853年和1854年,美國海軍軍官佩裡率領軍艦從浦戶和江戶灣登陸,並遞交國書。(史稱“黑船來航”)雙方在1854年的來訪中籤訂《日美和親條約》。1858年日本和美國簽訂《日美修好通商條約》和《安政條約》,於是鎖國告終。安政四年(1857年)後的日本刀也使用洋鐵打造,洋鐵採用西洋礦石制煉已經是現代鋼材的模樣。新刀的刀姿與南北朝時代大磨上的體配十分相似。切先變得非常的長,稱為“大鋒”。刀體變得更厚重,刃長大多在二尺四寸、五寸(72.7cm-75.8cm)左右。


"

落後中國千年的包鋼製刃為何成了日本刀主流?解密中日刀劍交流史



落後中國千年的包鋼製刃為何成了日本刀主流?解密中日刀劍交流史


編者按:冷兵器研究所之前在《日本刀收藏指南:中國造成了日本史上兩個名刀匱乏期?》一文中,提及了明代對日本刀的仿製和引進。對此,有讀者提問,明亡清興之後,清代人又是如何看待和接觸日本刀的呢?

清代(1644-1912年)對應日本江戶(德川)時代(1603-1868年)明治時代(1868-1912年)。日本刀分期為新刀(1596-1763年)中晚期和新新刀期(1764年-1876年)。從新刀期後的刀鍛冶,使用了延續至今的皮心鐵構造,也稱包鋼法。這個鍛造方法雖然落後於中國大陸將近1000年,但包鋼製刃最終成為了日本新刀以後鍛造的主流,從而延續至今。從丸鍛、二枚鍛到三枚乃至名匠的多枚鍛法變遷,是朝鮮半島工匠傳播大陸鍛冶文明與日本工匠實踐結合的產物。


落後中國千年的包鋼製刃為何成了日本刀主流?解密中日刀劍交流史


1633-1854年日本頒佈鎖國令,雖然不是完全停止了對外貿易,但庫存的舶載鐵歷經100多年的消耗已經殆盡。於是在寶曆元年(1751年),日本刀使用了本土鋼作為日本刀的主要鋼材。新新刀時期刀產品大都是在後期高溫爐(天秤鞴、大胴)時期鍛鍊鋼材。這一時期刀匠們使用的主要材料,多為大規模商業冶煉出來的各種成品鋼及玉鋼。現代煉製玉鋼所採用的主流做法:鉧押法,也是到江戶時代才逐漸確定下來。


落後中國千年的包鋼製刃為何成了日本刀主流?解密中日刀劍交流史


實際上,日本從16世紀才開始研究用煤炭的量產冶煉高爐,到兩個世紀後的1873年,正式完成使用煤炭高溫反射式精煉爐的研發。因此新新刀時期有相當部分日本刀是採用冶金業概念上的高溫煉爐的產品製造的,而傳統冶煉法則日趨式微、幾近絕跡。也因此,水心子正秀才會發起日本刀復古運動,最後成功地將傳統低溫冶煉和鍛造法保留至今,並將傳統日本刀要使用傳統冶煉和鍛造這一概念基本固定了下來。


落後中國千年的包鋼製刃為何成了日本刀主流?解密中日刀劍交流史


1853年和1854年,美國海軍軍官佩裡率領軍艦從浦戶和江戶灣登陸,並遞交國書。(史稱“黑船來航”)雙方在1854年的來訪中籤訂《日美和親條約》。1858年日本和美國簽訂《日美修好通商條約》和《安政條約》,於是鎖國告終。安政四年(1857年)後的日本刀也使用洋鐵打造,洋鐵採用西洋礦石制煉已經是現代鋼材的模樣。新刀的刀姿與南北朝時代大磨上的體配十分相似。切先變得非常的長,稱為“大鋒”。刀體變得更厚重,刃長大多在二尺四寸、五寸(72.7cm-75.8cm)左右。


落後中國千年的包鋼製刃為何成了日本刀主流?解密中日刀劍交流史


▲新刀期-新新刀期日本刀姿形變化

總的來說,古刀的刃紋色調暗淡,有種穩重感,具有某種風格,乍一看如“直刃”,細看刀刃中有種細微的東西;新刀的刃紋舒展,富有生機,紋路明顯,外觀華麗,卻缺少一種韻味。古刀如屬“勻紋製法”,原則上不應有“沸紋”。但新刀中無此定規,可兼而有之。此外,同屬“沸紋製法”之作,新刀與古刀相比,粗獷而不透亮。


"

落後中國千年的包鋼製刃為何成了日本刀主流?解密中日刀劍交流史



落後中國千年的包鋼製刃為何成了日本刀主流?解密中日刀劍交流史


編者按:冷兵器研究所之前在《日本刀收藏指南:中國造成了日本史上兩個名刀匱乏期?》一文中,提及了明代對日本刀的仿製和引進。對此,有讀者提問,明亡清興之後,清代人又是如何看待和接觸日本刀的呢?

清代(1644-1912年)對應日本江戶(德川)時代(1603-1868年)明治時代(1868-1912年)。日本刀分期為新刀(1596-1763年)中晚期和新新刀期(1764年-1876年)。從新刀期後的刀鍛冶,使用了延續至今的皮心鐵構造,也稱包鋼法。這個鍛造方法雖然落後於中國大陸將近1000年,但包鋼製刃最終成為了日本新刀以後鍛造的主流,從而延續至今。從丸鍛、二枚鍛到三枚乃至名匠的多枚鍛法變遷,是朝鮮半島工匠傳播大陸鍛冶文明與日本工匠實踐結合的產物。


落後中國千年的包鋼製刃為何成了日本刀主流?解密中日刀劍交流史


1633-1854年日本頒佈鎖國令,雖然不是完全停止了對外貿易,但庫存的舶載鐵歷經100多年的消耗已經殆盡。於是在寶曆元年(1751年),日本刀使用了本土鋼作為日本刀的主要鋼材。新新刀時期刀產品大都是在後期高溫爐(天秤鞴、大胴)時期鍛鍊鋼材。這一時期刀匠們使用的主要材料,多為大規模商業冶煉出來的各種成品鋼及玉鋼。現代煉製玉鋼所採用的主流做法:鉧押法,也是到江戶時代才逐漸確定下來。


落後中國千年的包鋼製刃為何成了日本刀主流?解密中日刀劍交流史


實際上,日本從16世紀才開始研究用煤炭的量產冶煉高爐,到兩個世紀後的1873年,正式完成使用煤炭高溫反射式精煉爐的研發。因此新新刀時期有相當部分日本刀是採用冶金業概念上的高溫煉爐的產品製造的,而傳統冶煉法則日趨式微、幾近絕跡。也因此,水心子正秀才會發起日本刀復古運動,最後成功地將傳統低溫冶煉和鍛造法保留至今,並將傳統日本刀要使用傳統冶煉和鍛造這一概念基本固定了下來。


落後中國千年的包鋼製刃為何成了日本刀主流?解密中日刀劍交流史


1853年和1854年,美國海軍軍官佩裡率領軍艦從浦戶和江戶灣登陸,並遞交國書。(史稱“黑船來航”)雙方在1854年的來訪中籤訂《日美和親條約》。1858年日本和美國簽訂《日美修好通商條約》和《安政條約》,於是鎖國告終。安政四年(1857年)後的日本刀也使用洋鐵打造,洋鐵採用西洋礦石制煉已經是現代鋼材的模樣。新刀的刀姿與南北朝時代大磨上的體配十分相似。切先變得非常的長,稱為“大鋒”。刀體變得更厚重,刃長大多在二尺四寸、五寸(72.7cm-75.8cm)左右。


落後中國千年的包鋼製刃為何成了日本刀主流?解密中日刀劍交流史


▲新刀期-新新刀期日本刀姿形變化

總的來說,古刀的刃紋色調暗淡,有種穩重感,具有某種風格,乍一看如“直刃”,細看刀刃中有種細微的東西;新刀的刃紋舒展,富有生機,紋路明顯,外觀華麗,卻缺少一種韻味。古刀如屬“勻紋製法”,原則上不應有“沸紋”。但新刀中無此定規,可兼而有之。此外,同屬“沸紋製法”之作,新刀與古刀相比,粗獷而不透亮。


落後中國千年的包鋼製刃為何成了日本刀主流?解密中日刀劍交流史


江戶初期刀只有普通的身幅,弧度已經不是那麼明顯,切先又開始變小,刃長二尺三寸(69.7cm)左右。由於這類刀大多出現於寬文(1661-1672年)延寶(1673-1681年)年間,所以也叫寬文新刀。


"

落後中國千年的包鋼製刃為何成了日本刀主流?解密中日刀劍交流史



落後中國千年的包鋼製刃為何成了日本刀主流?解密中日刀劍交流史


編者按:冷兵器研究所之前在《日本刀收藏指南:中國造成了日本史上兩個名刀匱乏期?》一文中,提及了明代對日本刀的仿製和引進。對此,有讀者提問,明亡清興之後,清代人又是如何看待和接觸日本刀的呢?

清代(1644-1912年)對應日本江戶(德川)時代(1603-1868年)明治時代(1868-1912年)。日本刀分期為新刀(1596-1763年)中晚期和新新刀期(1764年-1876年)。從新刀期後的刀鍛冶,使用了延續至今的皮心鐵構造,也稱包鋼法。這個鍛造方法雖然落後於中國大陸將近1000年,但包鋼製刃最終成為了日本新刀以後鍛造的主流,從而延續至今。從丸鍛、二枚鍛到三枚乃至名匠的多枚鍛法變遷,是朝鮮半島工匠傳播大陸鍛冶文明與日本工匠實踐結合的產物。


落後中國千年的包鋼製刃為何成了日本刀主流?解密中日刀劍交流史


1633-1854年日本頒佈鎖國令,雖然不是完全停止了對外貿易,但庫存的舶載鐵歷經100多年的消耗已經殆盡。於是在寶曆元年(1751年),日本刀使用了本土鋼作為日本刀的主要鋼材。新新刀時期刀產品大都是在後期高溫爐(天秤鞴、大胴)時期鍛鍊鋼材。這一時期刀匠們使用的主要材料,多為大規模商業冶煉出來的各種成品鋼及玉鋼。現代煉製玉鋼所採用的主流做法:鉧押法,也是到江戶時代才逐漸確定下來。


落後中國千年的包鋼製刃為何成了日本刀主流?解密中日刀劍交流史


實際上,日本從16世紀才開始研究用煤炭的量產冶煉高爐,到兩個世紀後的1873年,正式完成使用煤炭高溫反射式精煉爐的研發。因此新新刀時期有相當部分日本刀是採用冶金業概念上的高溫煉爐的產品製造的,而傳統冶煉法則日趨式微、幾近絕跡。也因此,水心子正秀才會發起日本刀復古運動,最後成功地將傳統低溫冶煉和鍛造法保留至今,並將傳統日本刀要使用傳統冶煉和鍛造這一概念基本固定了下來。


落後中國千年的包鋼製刃為何成了日本刀主流?解密中日刀劍交流史


1853年和1854年,美國海軍軍官佩裡率領軍艦從浦戶和江戶灣登陸,並遞交國書。(史稱“黑船來航”)雙方在1854年的來訪中籤訂《日美和親條約》。1858年日本和美國簽訂《日美修好通商條約》和《安政條約》,於是鎖國告終。安政四年(1857年)後的日本刀也使用洋鐵打造,洋鐵採用西洋礦石制煉已經是現代鋼材的模樣。新刀的刀姿與南北朝時代大磨上的體配十分相似。切先變得非常的長,稱為“大鋒”。刀體變得更厚重,刃長大多在二尺四寸、五寸(72.7cm-75.8cm)左右。


落後中國千年的包鋼製刃為何成了日本刀主流?解密中日刀劍交流史


▲新刀期-新新刀期日本刀姿形變化

總的來說,古刀的刃紋色調暗淡,有種穩重感,具有某種風格,乍一看如“直刃”,細看刀刃中有種細微的東西;新刀的刃紋舒展,富有生機,紋路明顯,外觀華麗,卻缺少一種韻味。古刀如屬“勻紋製法”,原則上不應有“沸紋”。但新刀中無此定規,可兼而有之。此外,同屬“沸紋製法”之作,新刀與古刀相比,粗獷而不透亮。


落後中國千年的包鋼製刃為何成了日本刀主流?解密中日刀劍交流史


江戶初期刀只有普通的身幅,弧度已經不是那麼明顯,切先又開始變小,刃長二尺三寸(69.7cm)左右。由於這類刀大多出現於寬文(1661-1672年)延寶(1673-1681年)年間,所以也叫寬文新刀。


落後中國千年的包鋼製刃為何成了日本刀主流?解密中日刀劍交流史


貞享元祿時代是寬文新刀與現代新刀的過渡期,因為天下太平,刀紋也顯得嶄新華麗。比起寬文新刀弧度有所增加。文化文政時代以後出現的刀就是現代新刀或者復古新刀,刀身更寬,弧度更小,切先變大,長度2尺5~6寸,也更加厚重。明治九年(1876年)以後日本刀進入現代刀期,開啟了新的篇章。再來說說同時期的中國刀清代中國短柄刀既有源於遼金的滿洲女真刀劍,也有前朝及本朝自制刀劍還包括各少數民族刀劍。清代的短柄腰刀已經不再是主戰兵器,作用為:指揮、禮儀和防身。如果您接觸到數量足夠多的的清代佩刀、腰刀後不難發現從西亞到南亞、從東亞到歐洲,清代刀劍兼收幷蓄了當時各國、各地區的刀劍特徵,呈現出多種風格,並且有獨到的創造和發揮。


"

落後中國千年的包鋼製刃為何成了日本刀主流?解密中日刀劍交流史



落後中國千年的包鋼製刃為何成了日本刀主流?解密中日刀劍交流史


編者按:冷兵器研究所之前在《日本刀收藏指南:中國造成了日本史上兩個名刀匱乏期?》一文中,提及了明代對日本刀的仿製和引進。對此,有讀者提問,明亡清興之後,清代人又是如何看待和接觸日本刀的呢?

清代(1644-1912年)對應日本江戶(德川)時代(1603-1868年)明治時代(1868-1912年)。日本刀分期為新刀(1596-1763年)中晚期和新新刀期(1764年-1876年)。從新刀期後的刀鍛冶,使用了延續至今的皮心鐵構造,也稱包鋼法。這個鍛造方法雖然落後於中國大陸將近1000年,但包鋼製刃最終成為了日本新刀以後鍛造的主流,從而延續至今。從丸鍛、二枚鍛到三枚乃至名匠的多枚鍛法變遷,是朝鮮半島工匠傳播大陸鍛冶文明與日本工匠實踐結合的產物。


落後中國千年的包鋼製刃為何成了日本刀主流?解密中日刀劍交流史


1633-1854年日本頒佈鎖國令,雖然不是完全停止了對外貿易,但庫存的舶載鐵歷經100多年的消耗已經殆盡。於是在寶曆元年(1751年),日本刀使用了本土鋼作為日本刀的主要鋼材。新新刀時期刀產品大都是在後期高溫爐(天秤鞴、大胴)時期鍛鍊鋼材。這一時期刀匠們使用的主要材料,多為大規模商業冶煉出來的各種成品鋼及玉鋼。現代煉製玉鋼所採用的主流做法:鉧押法,也是到江戶時代才逐漸確定下來。


落後中國千年的包鋼製刃為何成了日本刀主流?解密中日刀劍交流史


實際上,日本從16世紀才開始研究用煤炭的量產冶煉高爐,到兩個世紀後的1873年,正式完成使用煤炭高溫反射式精煉爐的研發。因此新新刀時期有相當部分日本刀是採用冶金業概念上的高溫煉爐的產品製造的,而傳統冶煉法則日趨式微、幾近絕跡。也因此,水心子正秀才會發起日本刀復古運動,最後成功地將傳統低溫冶煉和鍛造法保留至今,並將傳統日本刀要使用傳統冶煉和鍛造這一概念基本固定了下來。


落後中國千年的包鋼製刃為何成了日本刀主流?解密中日刀劍交流史


1853年和1854年,美國海軍軍官佩裡率領軍艦從浦戶和江戶灣登陸,並遞交國書。(史稱“黑船來航”)雙方在1854年的來訪中籤訂《日美和親條約》。1858年日本和美國簽訂《日美修好通商條約》和《安政條約》,於是鎖國告終。安政四年(1857年)後的日本刀也使用洋鐵打造,洋鐵採用西洋礦石制煉已經是現代鋼材的模樣。新刀的刀姿與南北朝時代大磨上的體配十分相似。切先變得非常的長,稱為“大鋒”。刀體變得更厚重,刃長大多在二尺四寸、五寸(72.7cm-75.8cm)左右。


落後中國千年的包鋼製刃為何成了日本刀主流?解密中日刀劍交流史


▲新刀期-新新刀期日本刀姿形變化

總的來說,古刀的刃紋色調暗淡,有種穩重感,具有某種風格,乍一看如“直刃”,細看刀刃中有種細微的東西;新刀的刃紋舒展,富有生機,紋路明顯,外觀華麗,卻缺少一種韻味。古刀如屬“勻紋製法”,原則上不應有“沸紋”。但新刀中無此定規,可兼而有之。此外,同屬“沸紋製法”之作,新刀與古刀相比,粗獷而不透亮。


落後中國千年的包鋼製刃為何成了日本刀主流?解密中日刀劍交流史


江戶初期刀只有普通的身幅,弧度已經不是那麼明顯,切先又開始變小,刃長二尺三寸(69.7cm)左右。由於這類刀大多出現於寬文(1661-1672年)延寶(1673-1681年)年間,所以也叫寬文新刀。


落後中國千年的包鋼製刃為何成了日本刀主流?解密中日刀劍交流史


貞享元祿時代是寬文新刀與現代新刀的過渡期,因為天下太平,刀紋也顯得嶄新華麗。比起寬文新刀弧度有所增加。文化文政時代以後出現的刀就是現代新刀或者復古新刀,刀身更寬,弧度更小,切先變大,長度2尺5~6寸,也更加厚重。明治九年(1876年)以後日本刀進入現代刀期,開啟了新的篇章。再來說說同時期的中國刀清代中國短柄刀既有源於遼金的滿洲女真刀劍,也有前朝及本朝自制刀劍還包括各少數民族刀劍。清代的短柄腰刀已經不再是主戰兵器,作用為:指揮、禮儀和防身。如果您接觸到數量足夠多的的清代佩刀、腰刀後不難發現從西亞到南亞、從東亞到歐洲,清代刀劍兼收幷蓄了當時各國、各地區的刀劍特徵,呈現出多種風格,並且有獨到的創造和發揮。


落後中國千年的包鋼製刃為何成了日本刀主流?解密中日刀劍交流史


明末清初的屈大均(1630年-1696年)在《廣東新語》卷16《器語》曾對當時的日本刀有所記述:“粵多番刀。有曰日本刀者,聞其國無論酋王鬼子,始生即以鑌鐵百斤淬之溪中,歲凡十數煉。比及丁年,僅成三刀。其修短以人為度,長者五六尺為上庫刀,中者腰刀,短小者解腕刀。初冶時殺牛馬以享刀師。刀師卜日乃冶,以毒藥入之,刀成,埋諸地中,月以人馬血澆祭,於是刀往往有神。其氣色陰晴不定。每值風雨,躍躍欲出,有聲,匣中鏗然。其刀惟刻“上庫”字者不出境,刻漢字或八幡大菩薩單槽雙槽者,澳門多有之。以梅花鋼、馬牙鋼為貴。刀盤有用紫銅者,鏤鐫金銀者,燒黑金者,皆作梵書花草,有小匕在刀室中,謂之刀奴。其水土既良,錘煅復久,以故光芒炫目,犀利逼人。切玉若泥,吹芒斷毛髮,久若發硎,不折不缺。”


"

落後中國千年的包鋼製刃為何成了日本刀主流?解密中日刀劍交流史



落後中國千年的包鋼製刃為何成了日本刀主流?解密中日刀劍交流史


編者按:冷兵器研究所之前在《日本刀收藏指南:中國造成了日本史上兩個名刀匱乏期?》一文中,提及了明代對日本刀的仿製和引進。對此,有讀者提問,明亡清興之後,清代人又是如何看待和接觸日本刀的呢?

清代(1644-1912年)對應日本江戶(德川)時代(1603-1868年)明治時代(1868-1912年)。日本刀分期為新刀(1596-1763年)中晚期和新新刀期(1764年-1876年)。從新刀期後的刀鍛冶,使用了延續至今的皮心鐵構造,也稱包鋼法。這個鍛造方法雖然落後於中國大陸將近1000年,但包鋼製刃最終成為了日本新刀以後鍛造的主流,從而延續至今。從丸鍛、二枚鍛到三枚乃至名匠的多枚鍛法變遷,是朝鮮半島工匠傳播大陸鍛冶文明與日本工匠實踐結合的產物。


落後中國千年的包鋼製刃為何成了日本刀主流?解密中日刀劍交流史


1633-1854年日本頒佈鎖國令,雖然不是完全停止了對外貿易,但庫存的舶載鐵歷經100多年的消耗已經殆盡。於是在寶曆元年(1751年),日本刀使用了本土鋼作為日本刀的主要鋼材。新新刀時期刀產品大都是在後期高溫爐(天秤鞴、大胴)時期鍛鍊鋼材。這一時期刀匠們使用的主要材料,多為大規模商業冶煉出來的各種成品鋼及玉鋼。現代煉製玉鋼所採用的主流做法:鉧押法,也是到江戶時代才逐漸確定下來。


落後中國千年的包鋼製刃為何成了日本刀主流?解密中日刀劍交流史


實際上,日本從16世紀才開始研究用煤炭的量產冶煉高爐,到兩個世紀後的1873年,正式完成使用煤炭高溫反射式精煉爐的研發。因此新新刀時期有相當部分日本刀是採用冶金業概念上的高溫煉爐的產品製造的,而傳統冶煉法則日趨式微、幾近絕跡。也因此,水心子正秀才會發起日本刀復古運動,最後成功地將傳統低溫冶煉和鍛造法保留至今,並將傳統日本刀要使用傳統冶煉和鍛造這一概念基本固定了下來。


落後中國千年的包鋼製刃為何成了日本刀主流?解密中日刀劍交流史


1853年和1854年,美國海軍軍官佩裡率領軍艦從浦戶和江戶灣登陸,並遞交國書。(史稱“黑船來航”)雙方在1854年的來訪中籤訂《日美和親條約》。1858年日本和美國簽訂《日美修好通商條約》和《安政條約》,於是鎖國告終。安政四年(1857年)後的日本刀也使用洋鐵打造,洋鐵採用西洋礦石制煉已經是現代鋼材的模樣。新刀的刀姿與南北朝時代大磨上的體配十分相似。切先變得非常的長,稱為“大鋒”。刀體變得更厚重,刃長大多在二尺四寸、五寸(72.7cm-75.8cm)左右。


落後中國千年的包鋼製刃為何成了日本刀主流?解密中日刀劍交流史


▲新刀期-新新刀期日本刀姿形變化

總的來說,古刀的刃紋色調暗淡,有種穩重感,具有某種風格,乍一看如“直刃”,細看刀刃中有種細微的東西;新刀的刃紋舒展,富有生機,紋路明顯,外觀華麗,卻缺少一種韻味。古刀如屬“勻紋製法”,原則上不應有“沸紋”。但新刀中無此定規,可兼而有之。此外,同屬“沸紋製法”之作,新刀與古刀相比,粗獷而不透亮。


落後中國千年的包鋼製刃為何成了日本刀主流?解密中日刀劍交流史


江戶初期刀只有普通的身幅,弧度已經不是那麼明顯,切先又開始變小,刃長二尺三寸(69.7cm)左右。由於這類刀大多出現於寬文(1661-1672年)延寶(1673-1681年)年間,所以也叫寬文新刀。


落後中國千年的包鋼製刃為何成了日本刀主流?解密中日刀劍交流史


貞享元祿時代是寬文新刀與現代新刀的過渡期,因為天下太平,刀紋也顯得嶄新華麗。比起寬文新刀弧度有所增加。文化文政時代以後出現的刀就是現代新刀或者復古新刀,刀身更寬,弧度更小,切先變大,長度2尺5~6寸,也更加厚重。明治九年(1876年)以後日本刀進入現代刀期,開啟了新的篇章。再來說說同時期的中國刀清代中國短柄刀既有源於遼金的滿洲女真刀劍,也有前朝及本朝自制刀劍還包括各少數民族刀劍。清代的短柄腰刀已經不再是主戰兵器,作用為:指揮、禮儀和防身。如果您接觸到數量足夠多的的清代佩刀、腰刀後不難發現從西亞到南亞、從東亞到歐洲,清代刀劍兼收幷蓄了當時各國、各地區的刀劍特徵,呈現出多種風格,並且有獨到的創造和發揮。


落後中國千年的包鋼製刃為何成了日本刀主流?解密中日刀劍交流史


明末清初的屈大均(1630年-1696年)在《廣東新語》卷16《器語》曾對當時的日本刀有所記述:“粵多番刀。有曰日本刀者,聞其國無論酋王鬼子,始生即以鑌鐵百斤淬之溪中,歲凡十數煉。比及丁年,僅成三刀。其修短以人為度,長者五六尺為上庫刀,中者腰刀,短小者解腕刀。初冶時殺牛馬以享刀師。刀師卜日乃冶,以毒藥入之,刀成,埋諸地中,月以人馬血澆祭,於是刀往往有神。其氣色陰晴不定。每值風雨,躍躍欲出,有聲,匣中鏗然。其刀惟刻“上庫”字者不出境,刻漢字或八幡大菩薩單槽雙槽者,澳門多有之。以梅花鋼、馬牙鋼為貴。刀盤有用紫銅者,鏤鐫金銀者,燒黑金者,皆作梵書花草,有小匕在刀室中,謂之刀奴。其水土既良,錘煅復久,以故光芒炫目,犀利逼人。切玉若泥,吹芒斷毛髮,久若發硎,不折不缺。”


落後中國千年的包鋼製刃為何成了日本刀主流?解密中日刀劍交流史


這段文字是明清之際,關於日本刀的所有記述中最詳細也最具體的。雖有以訛傳訛,牽強附會之處,但對研究日本刀還是有一定的參考價值。在明代日本最主要出品為刀劍和硫磺。但至清代,除輸入給清土硫磺外在1668年1715年嚴禁各種武具,武人畫,刀劍類兵器出口。日本控制刀劍出口,但對琉球國(今日本沖繩縣)網開一面,既賣給琉球日本刀,也不限制琉球國改制日本刀鏨刻琉球王徽,進獻清朝以換取中國的藥材和生活必需品。清代宮廷接受琉球國的進獻日式腰刀、袞刀、槍、馬鞍、盔甲等武備至今實物猶存。


"

落後中國千年的包鋼製刃為何成了日本刀主流?解密中日刀劍交流史



落後中國千年的包鋼製刃為何成了日本刀主流?解密中日刀劍交流史


編者按:冷兵器研究所之前在《日本刀收藏指南:中國造成了日本史上兩個名刀匱乏期?》一文中,提及了明代對日本刀的仿製和引進。對此,有讀者提問,明亡清興之後,清代人又是如何看待和接觸日本刀的呢?

清代(1644-1912年)對應日本江戶(德川)時代(1603-1868年)明治時代(1868-1912年)。日本刀分期為新刀(1596-1763年)中晚期和新新刀期(1764年-1876年)。從新刀期後的刀鍛冶,使用了延續至今的皮心鐵構造,也稱包鋼法。這個鍛造方法雖然落後於中國大陸將近1000年,但包鋼製刃最終成為了日本新刀以後鍛造的主流,從而延續至今。從丸鍛、二枚鍛到三枚乃至名匠的多枚鍛法變遷,是朝鮮半島工匠傳播大陸鍛冶文明與日本工匠實踐結合的產物。


落後中國千年的包鋼製刃為何成了日本刀主流?解密中日刀劍交流史


1633-1854年日本頒佈鎖國令,雖然不是完全停止了對外貿易,但庫存的舶載鐵歷經100多年的消耗已經殆盡。於是在寶曆元年(1751年),日本刀使用了本土鋼作為日本刀的主要鋼材。新新刀時期刀產品大都是在後期高溫爐(天秤鞴、大胴)時期鍛鍊鋼材。這一時期刀匠們使用的主要材料,多為大規模商業冶煉出來的各種成品鋼及玉鋼。現代煉製玉鋼所採用的主流做法:鉧押法,也是到江戶時代才逐漸確定下來。


落後中國千年的包鋼製刃為何成了日本刀主流?解密中日刀劍交流史


實際上,日本從16世紀才開始研究用煤炭的量產冶煉高爐,到兩個世紀後的1873年,正式完成使用煤炭高溫反射式精煉爐的研發。因此新新刀時期有相當部分日本刀是採用冶金業概念上的高溫煉爐的產品製造的,而傳統冶煉法則日趨式微、幾近絕跡。也因此,水心子正秀才會發起日本刀復古運動,最後成功地將傳統低溫冶煉和鍛造法保留至今,並將傳統日本刀要使用傳統冶煉和鍛造這一概念基本固定了下來。


落後中國千年的包鋼製刃為何成了日本刀主流?解密中日刀劍交流史


1853年和1854年,美國海軍軍官佩裡率領軍艦從浦戶和江戶灣登陸,並遞交國書。(史稱“黑船來航”)雙方在1854年的來訪中籤訂《日美和親條約》。1858年日本和美國簽訂《日美修好通商條約》和《安政條約》,於是鎖國告終。安政四年(1857年)後的日本刀也使用洋鐵打造,洋鐵採用西洋礦石制煉已經是現代鋼材的模樣。新刀的刀姿與南北朝時代大磨上的體配十分相似。切先變得非常的長,稱為“大鋒”。刀體變得更厚重,刃長大多在二尺四寸、五寸(72.7cm-75.8cm)左右。


落後中國千年的包鋼製刃為何成了日本刀主流?解密中日刀劍交流史


▲新刀期-新新刀期日本刀姿形變化

總的來說,古刀的刃紋色調暗淡,有種穩重感,具有某種風格,乍一看如“直刃”,細看刀刃中有種細微的東西;新刀的刃紋舒展,富有生機,紋路明顯,外觀華麗,卻缺少一種韻味。古刀如屬“勻紋製法”,原則上不應有“沸紋”。但新刀中無此定規,可兼而有之。此外,同屬“沸紋製法”之作,新刀與古刀相比,粗獷而不透亮。


落後中國千年的包鋼製刃為何成了日本刀主流?解密中日刀劍交流史


江戶初期刀只有普通的身幅,弧度已經不是那麼明顯,切先又開始變小,刃長二尺三寸(69.7cm)左右。由於這類刀大多出現於寬文(1661-1672年)延寶(1673-1681年)年間,所以也叫寬文新刀。


落後中國千年的包鋼製刃為何成了日本刀主流?解密中日刀劍交流史


貞享元祿時代是寬文新刀與現代新刀的過渡期,因為天下太平,刀紋也顯得嶄新華麗。比起寬文新刀弧度有所增加。文化文政時代以後出現的刀就是現代新刀或者復古新刀,刀身更寬,弧度更小,切先變大,長度2尺5~6寸,也更加厚重。明治九年(1876年)以後日本刀進入現代刀期,開啟了新的篇章。再來說說同時期的中國刀清代中國短柄刀既有源於遼金的滿洲女真刀劍,也有前朝及本朝自制刀劍還包括各少數民族刀劍。清代的短柄腰刀已經不再是主戰兵器,作用為:指揮、禮儀和防身。如果您接觸到數量足夠多的的清代佩刀、腰刀後不難發現從西亞到南亞、從東亞到歐洲,清代刀劍兼收幷蓄了當時各國、各地區的刀劍特徵,呈現出多種風格,並且有獨到的創造和發揮。


落後中國千年的包鋼製刃為何成了日本刀主流?解密中日刀劍交流史


明末清初的屈大均(1630年-1696年)在《廣東新語》卷16《器語》曾對當時的日本刀有所記述:“粵多番刀。有曰日本刀者,聞其國無論酋王鬼子,始生即以鑌鐵百斤淬之溪中,歲凡十數煉。比及丁年,僅成三刀。其修短以人為度,長者五六尺為上庫刀,中者腰刀,短小者解腕刀。初冶時殺牛馬以享刀師。刀師卜日乃冶,以毒藥入之,刀成,埋諸地中,月以人馬血澆祭,於是刀往往有神。其氣色陰晴不定。每值風雨,躍躍欲出,有聲,匣中鏗然。其刀惟刻“上庫”字者不出境,刻漢字或八幡大菩薩單槽雙槽者,澳門多有之。以梅花鋼、馬牙鋼為貴。刀盤有用紫銅者,鏤鐫金銀者,燒黑金者,皆作梵書花草,有小匕在刀室中,謂之刀奴。其水土既良,錘煅復久,以故光芒炫目,犀利逼人。切玉若泥,吹芒斷毛髮,久若發硎,不折不缺。”


落後中國千年的包鋼製刃為何成了日本刀主流?解密中日刀劍交流史


這段文字是明清之際,關於日本刀的所有記述中最詳細也最具體的。雖有以訛傳訛,牽強附會之處,但對研究日本刀還是有一定的參考價值。在明代日本最主要出品為刀劍和硫磺。但至清代,除輸入給清土硫磺外在1668年1715年嚴禁各種武具,武人畫,刀劍類兵器出口。日本控制刀劍出口,但對琉球國(今日本沖繩縣)網開一面,既賣給琉球日本刀,也不限制琉球國改制日本刀鏨刻琉球王徽,進獻清朝以換取中國的藥材和生活必需品。清代宮廷接受琉球國的進獻日式腰刀、袞刀、槍、馬鞍、盔甲等武備至今實物猶存。


落後中國千年的包鋼製刃為何成了日本刀主流?解密中日刀劍交流史


▲故宮博物院藏琉球進獻梨地菊桐紋蒔繪糸卷太刀

"

落後中國千年的包鋼製刃為何成了日本刀主流?解密中日刀劍交流史



落後中國千年的包鋼製刃為何成了日本刀主流?解密中日刀劍交流史


編者按:冷兵器研究所之前在《日本刀收藏指南:中國造成了日本史上兩個名刀匱乏期?》一文中,提及了明代對日本刀的仿製和引進。對此,有讀者提問,明亡清興之後,清代人又是如何看待和接觸日本刀的呢?

清代(1644-1912年)對應日本江戶(德川)時代(1603-1868年)明治時代(1868-1912年)。日本刀分期為新刀(1596-1763年)中晚期和新新刀期(1764年-1876年)。從新刀期後的刀鍛冶,使用了延續至今的皮心鐵構造,也稱包鋼法。這個鍛造方法雖然落後於中國大陸將近1000年,但包鋼製刃最終成為了日本新刀以後鍛造的主流,從而延續至今。從丸鍛、二枚鍛到三枚乃至名匠的多枚鍛法變遷,是朝鮮半島工匠傳播大陸鍛冶文明與日本工匠實踐結合的產物。


落後中國千年的包鋼製刃為何成了日本刀主流?解密中日刀劍交流史


1633-1854年日本頒佈鎖國令,雖然不是完全停止了對外貿易,但庫存的舶載鐵歷經100多年的消耗已經殆盡。於是在寶曆元年(1751年),日本刀使用了本土鋼作為日本刀的主要鋼材。新新刀時期刀產品大都是在後期高溫爐(天秤鞴、大胴)時期鍛鍊鋼材。這一時期刀匠們使用的主要材料,多為大規模商業冶煉出來的各種成品鋼及玉鋼。現代煉製玉鋼所採用的主流做法:鉧押法,也是到江戶時代才逐漸確定下來。


落後中國千年的包鋼製刃為何成了日本刀主流?解密中日刀劍交流史


實際上,日本從16世紀才開始研究用煤炭的量產冶煉高爐,到兩個世紀後的1873年,正式完成使用煤炭高溫反射式精煉爐的研發。因此新新刀時期有相當部分日本刀是採用冶金業概念上的高溫煉爐的產品製造的,而傳統冶煉法則日趨式微、幾近絕跡。也因此,水心子正秀才會發起日本刀復古運動,最後成功地將傳統低溫冶煉和鍛造法保留至今,並將傳統日本刀要使用傳統冶煉和鍛造這一概念基本固定了下來。


落後中國千年的包鋼製刃為何成了日本刀主流?解密中日刀劍交流史


1853年和1854年,美國海軍軍官佩裡率領軍艦從浦戶和江戶灣登陸,並遞交國書。(史稱“黑船來航”)雙方在1854年的來訪中籤訂《日美和親條約》。1858年日本和美國簽訂《日美修好通商條約》和《安政條約》,於是鎖國告終。安政四年(1857年)後的日本刀也使用洋鐵打造,洋鐵採用西洋礦石制煉已經是現代鋼材的模樣。新刀的刀姿與南北朝時代大磨上的體配十分相似。切先變得非常的長,稱為“大鋒”。刀體變得更厚重,刃長大多在二尺四寸、五寸(72.7cm-75.8cm)左右。


落後中國千年的包鋼製刃為何成了日本刀主流?解密中日刀劍交流史


▲新刀期-新新刀期日本刀姿形變化

總的來說,古刀的刃紋色調暗淡,有種穩重感,具有某種風格,乍一看如“直刃”,細看刀刃中有種細微的東西;新刀的刃紋舒展,富有生機,紋路明顯,外觀華麗,卻缺少一種韻味。古刀如屬“勻紋製法”,原則上不應有“沸紋”。但新刀中無此定規,可兼而有之。此外,同屬“沸紋製法”之作,新刀與古刀相比,粗獷而不透亮。


落後中國千年的包鋼製刃為何成了日本刀主流?解密中日刀劍交流史


江戶初期刀只有普通的身幅,弧度已經不是那麼明顯,切先又開始變小,刃長二尺三寸(69.7cm)左右。由於這類刀大多出現於寬文(1661-1672年)延寶(1673-1681年)年間,所以也叫寬文新刀。


落後中國千年的包鋼製刃為何成了日本刀主流?解密中日刀劍交流史


貞享元祿時代是寬文新刀與現代新刀的過渡期,因為天下太平,刀紋也顯得嶄新華麗。比起寬文新刀弧度有所增加。文化文政時代以後出現的刀就是現代新刀或者復古新刀,刀身更寬,弧度更小,切先變大,長度2尺5~6寸,也更加厚重。明治九年(1876年)以後日本刀進入現代刀期,開啟了新的篇章。再來說說同時期的中國刀清代中國短柄刀既有源於遼金的滿洲女真刀劍,也有前朝及本朝自制刀劍還包括各少數民族刀劍。清代的短柄腰刀已經不再是主戰兵器,作用為:指揮、禮儀和防身。如果您接觸到數量足夠多的的清代佩刀、腰刀後不難發現從西亞到南亞、從東亞到歐洲,清代刀劍兼收幷蓄了當時各國、各地區的刀劍特徵,呈現出多種風格,並且有獨到的創造和發揮。


落後中國千年的包鋼製刃為何成了日本刀主流?解密中日刀劍交流史


明末清初的屈大均(1630年-1696年)在《廣東新語》卷16《器語》曾對當時的日本刀有所記述:“粵多番刀。有曰日本刀者,聞其國無論酋王鬼子,始生即以鑌鐵百斤淬之溪中,歲凡十數煉。比及丁年,僅成三刀。其修短以人為度,長者五六尺為上庫刀,中者腰刀,短小者解腕刀。初冶時殺牛馬以享刀師。刀師卜日乃冶,以毒藥入之,刀成,埋諸地中,月以人馬血澆祭,於是刀往往有神。其氣色陰晴不定。每值風雨,躍躍欲出,有聲,匣中鏗然。其刀惟刻“上庫”字者不出境,刻漢字或八幡大菩薩單槽雙槽者,澳門多有之。以梅花鋼、馬牙鋼為貴。刀盤有用紫銅者,鏤鐫金銀者,燒黑金者,皆作梵書花草,有小匕在刀室中,謂之刀奴。其水土既良,錘煅復久,以故光芒炫目,犀利逼人。切玉若泥,吹芒斷毛髮,久若發硎,不折不缺。”


落後中國千年的包鋼製刃為何成了日本刀主流?解密中日刀劍交流史


這段文字是明清之際,關於日本刀的所有記述中最詳細也最具體的。雖有以訛傳訛,牽強附會之處,但對研究日本刀還是有一定的參考價值。在明代日本最主要出品為刀劍和硫磺。但至清代,除輸入給清土硫磺外在1668年1715年嚴禁各種武具,武人畫,刀劍類兵器出口。日本控制刀劍出口,但對琉球國(今日本沖繩縣)網開一面,既賣給琉球日本刀,也不限制琉球國改制日本刀鏨刻琉球王徽,進獻清朝以換取中國的藥材和生活必需品。清代宮廷接受琉球國的進獻日式腰刀、袞刀、槍、馬鞍、盔甲等武備至今實物猶存。


落後中國千年的包鋼製刃為何成了日本刀主流?解密中日刀劍交流史


▲故宮博物院藏琉球進獻梨地菊桐紋蒔繪糸卷太刀

落後中國千年的包鋼製刃為何成了日本刀主流?解密中日刀劍交流史


▲糸卷太刀侟各部分名稱

清代也同樣仿製日本刀。《養心殿造辦處史料輯覽》雍正朝中載:雍正六年(1728年)“十二月十五日做得腰刀頭木樣一把,呈覽。奉王諭:不必照此樣做,可照日本刀樣做。遵此。”


"

落後中國千年的包鋼製刃為何成了日本刀主流?解密中日刀劍交流史



落後中國千年的包鋼製刃為何成了日本刀主流?解密中日刀劍交流史


編者按:冷兵器研究所之前在《日本刀收藏指南:中國造成了日本史上兩個名刀匱乏期?》一文中,提及了明代對日本刀的仿製和引進。對此,有讀者提問,明亡清興之後,清代人又是如何看待和接觸日本刀的呢?

清代(1644-1912年)對應日本江戶(德川)時代(1603-1868年)明治時代(1868-1912年)。日本刀分期為新刀(1596-1763年)中晚期和新新刀期(1764年-1876年)。從新刀期後的刀鍛冶,使用了延續至今的皮心鐵構造,也稱包鋼法。這個鍛造方法雖然落後於中國大陸將近1000年,但包鋼製刃最終成為了日本新刀以後鍛造的主流,從而延續至今。從丸鍛、二枚鍛到三枚乃至名匠的多枚鍛法變遷,是朝鮮半島工匠傳播大陸鍛冶文明與日本工匠實踐結合的產物。


落後中國千年的包鋼製刃為何成了日本刀主流?解密中日刀劍交流史


1633-1854年日本頒佈鎖國令,雖然不是完全停止了對外貿易,但庫存的舶載鐵歷經100多年的消耗已經殆盡。於是在寶曆元年(1751年),日本刀使用了本土鋼作為日本刀的主要鋼材。新新刀時期刀產品大都是在後期高溫爐(天秤鞴、大胴)時期鍛鍊鋼材。這一時期刀匠們使用的主要材料,多為大規模商業冶煉出來的各種成品鋼及玉鋼。現代煉製玉鋼所採用的主流做法:鉧押法,也是到江戶時代才逐漸確定下來。


落後中國千年的包鋼製刃為何成了日本刀主流?解密中日刀劍交流史


實際上,日本從16世紀才開始研究用煤炭的量產冶煉高爐,到兩個世紀後的1873年,正式完成使用煤炭高溫反射式精煉爐的研發。因此新新刀時期有相當部分日本刀是採用冶金業概念上的高溫煉爐的產品製造的,而傳統冶煉法則日趨式微、幾近絕跡。也因此,水心子正秀才會發起日本刀復古運動,最後成功地將傳統低溫冶煉和鍛造法保留至今,並將傳統日本刀要使用傳統冶煉和鍛造這一概念基本固定了下來。


落後中國千年的包鋼製刃為何成了日本刀主流?解密中日刀劍交流史


1853年和1854年,美國海軍軍官佩裡率領軍艦從浦戶和江戶灣登陸,並遞交國書。(史稱“黑船來航”)雙方在1854年的來訪中籤訂《日美和親條約》。1858年日本和美國簽訂《日美修好通商條約》和《安政條約》,於是鎖國告終。安政四年(1857年)後的日本刀也使用洋鐵打造,洋鐵採用西洋礦石制煉已經是現代鋼材的模樣。新刀的刀姿與南北朝時代大磨上的體配十分相似。切先變得非常的長,稱為“大鋒”。刀體變得更厚重,刃長大多在二尺四寸、五寸(72.7cm-75.8cm)左右。


落後中國千年的包鋼製刃為何成了日本刀主流?解密中日刀劍交流史


▲新刀期-新新刀期日本刀姿形變化

總的來說,古刀的刃紋色調暗淡,有種穩重感,具有某種風格,乍一看如“直刃”,細看刀刃中有種細微的東西;新刀的刃紋舒展,富有生機,紋路明顯,外觀華麗,卻缺少一種韻味。古刀如屬“勻紋製法”,原則上不應有“沸紋”。但新刀中無此定規,可兼而有之。此外,同屬“沸紋製法”之作,新刀與古刀相比,粗獷而不透亮。


落後中國千年的包鋼製刃為何成了日本刀主流?解密中日刀劍交流史


江戶初期刀只有普通的身幅,弧度已經不是那麼明顯,切先又開始變小,刃長二尺三寸(69.7cm)左右。由於這類刀大多出現於寬文(1661-1672年)延寶(1673-1681年)年間,所以也叫寬文新刀。


落後中國千年的包鋼製刃為何成了日本刀主流?解密中日刀劍交流史


貞享元祿時代是寬文新刀與現代新刀的過渡期,因為天下太平,刀紋也顯得嶄新華麗。比起寬文新刀弧度有所增加。文化文政時代以後出現的刀就是現代新刀或者復古新刀,刀身更寬,弧度更小,切先變大,長度2尺5~6寸,也更加厚重。明治九年(1876年)以後日本刀進入現代刀期,開啟了新的篇章。再來說說同時期的中國刀清代中國短柄刀既有源於遼金的滿洲女真刀劍,也有前朝及本朝自制刀劍還包括各少數民族刀劍。清代的短柄腰刀已經不再是主戰兵器,作用為:指揮、禮儀和防身。如果您接觸到數量足夠多的的清代佩刀、腰刀後不難發現從西亞到南亞、從東亞到歐洲,清代刀劍兼收幷蓄了當時各國、各地區的刀劍特徵,呈現出多種風格,並且有獨到的創造和發揮。


落後中國千年的包鋼製刃為何成了日本刀主流?解密中日刀劍交流史


明末清初的屈大均(1630年-1696年)在《廣東新語》卷16《器語》曾對當時的日本刀有所記述:“粵多番刀。有曰日本刀者,聞其國無論酋王鬼子,始生即以鑌鐵百斤淬之溪中,歲凡十數煉。比及丁年,僅成三刀。其修短以人為度,長者五六尺為上庫刀,中者腰刀,短小者解腕刀。初冶時殺牛馬以享刀師。刀師卜日乃冶,以毒藥入之,刀成,埋諸地中,月以人馬血澆祭,於是刀往往有神。其氣色陰晴不定。每值風雨,躍躍欲出,有聲,匣中鏗然。其刀惟刻“上庫”字者不出境,刻漢字或八幡大菩薩單槽雙槽者,澳門多有之。以梅花鋼、馬牙鋼為貴。刀盤有用紫銅者,鏤鐫金銀者,燒黑金者,皆作梵書花草,有小匕在刀室中,謂之刀奴。其水土既良,錘煅復久,以故光芒炫目,犀利逼人。切玉若泥,吹芒斷毛髮,久若發硎,不折不缺。”


落後中國千年的包鋼製刃為何成了日本刀主流?解密中日刀劍交流史


這段文字是明清之際,關於日本刀的所有記述中最詳細也最具體的。雖有以訛傳訛,牽強附會之處,但對研究日本刀還是有一定的參考價值。在明代日本最主要出品為刀劍和硫磺。但至清代,除輸入給清土硫磺外在1668年1715年嚴禁各種武具,武人畫,刀劍類兵器出口。日本控制刀劍出口,但對琉球國(今日本沖繩縣)網開一面,既賣給琉球日本刀,也不限制琉球國改制日本刀鏨刻琉球王徽,進獻清朝以換取中國的藥材和生活必需品。清代宮廷接受琉球國的進獻日式腰刀、袞刀、槍、馬鞍、盔甲等武備至今實物猶存。


落後中國千年的包鋼製刃為何成了日本刀主流?解密中日刀劍交流史


▲故宮博物院藏琉球進獻梨地菊桐紋蒔繪糸卷太刀

落後中國千年的包鋼製刃為何成了日本刀主流?解密中日刀劍交流史


▲糸卷太刀侟各部分名稱

清代也同樣仿製日本刀。《養心殿造辦處史料輯覽》雍正朝中載:雍正六年(1728年)“十二月十五日做得腰刀頭木樣一把,呈覽。奉王諭:不必照此樣做,可照日本刀樣做。遵此。”


落後中國千年的包鋼製刃為何成了日本刀主流?解密中日刀劍交流史


▲筆者所藏清代早期陰刻夔龍鳳紋削棟流水鍛紋倭刀。

"

落後中國千年的包鋼製刃為何成了日本刀主流?解密中日刀劍交流史



落後中國千年的包鋼製刃為何成了日本刀主流?解密中日刀劍交流史


編者按:冷兵器研究所之前在《日本刀收藏指南:中國造成了日本史上兩個名刀匱乏期?》一文中,提及了明代對日本刀的仿製和引進。對此,有讀者提問,明亡清興之後,清代人又是如何看待和接觸日本刀的呢?

清代(1644-1912年)對應日本江戶(德川)時代(1603-1868年)明治時代(1868-1912年)。日本刀分期為新刀(1596-1763年)中晚期和新新刀期(1764年-1876年)。從新刀期後的刀鍛冶,使用了延續至今的皮心鐵構造,也稱包鋼法。這個鍛造方法雖然落後於中國大陸將近1000年,但包鋼製刃最終成為了日本新刀以後鍛造的主流,從而延續至今。從丸鍛、二枚鍛到三枚乃至名匠的多枚鍛法變遷,是朝鮮半島工匠傳播大陸鍛冶文明與日本工匠實踐結合的產物。


落後中國千年的包鋼製刃為何成了日本刀主流?解密中日刀劍交流史


1633-1854年日本頒佈鎖國令,雖然不是完全停止了對外貿易,但庫存的舶載鐵歷經100多年的消耗已經殆盡。於是在寶曆元年(1751年),日本刀使用了本土鋼作為日本刀的主要鋼材。新新刀時期刀產品大都是在後期高溫爐(天秤鞴、大胴)時期鍛鍊鋼材。這一時期刀匠們使用的主要材料,多為大規模商業冶煉出來的各種成品鋼及玉鋼。現代煉製玉鋼所採用的主流做法:鉧押法,也是到江戶時代才逐漸確定下來。


落後中國千年的包鋼製刃為何成了日本刀主流?解密中日刀劍交流史


實際上,日本從16世紀才開始研究用煤炭的量產冶煉高爐,到兩個世紀後的1873年,正式完成使用煤炭高溫反射式精煉爐的研發。因此新新刀時期有相當部分日本刀是採用冶金業概念上的高溫煉爐的產品製造的,而傳統冶煉法則日趨式微、幾近絕跡。也因此,水心子正秀才會發起日本刀復古運動,最後成功地將傳統低溫冶煉和鍛造法保留至今,並將傳統日本刀要使用傳統冶煉和鍛造這一概念基本固定了下來。


落後中國千年的包鋼製刃為何成了日本刀主流?解密中日刀劍交流史


1853年和1854年,美國海軍軍官佩裡率領軍艦從浦戶和江戶灣登陸,並遞交國書。(史稱“黑船來航”)雙方在1854年的來訪中籤訂《日美和親條約》。1858年日本和美國簽訂《日美修好通商條約》和《安政條約》,於是鎖國告終。安政四年(1857年)後的日本刀也使用洋鐵打造,洋鐵採用西洋礦石制煉已經是現代鋼材的模樣。新刀的刀姿與南北朝時代大磨上的體配十分相似。切先變得非常的長,稱為“大鋒”。刀體變得更厚重,刃長大多在二尺四寸、五寸(72.7cm-75.8cm)左右。


落後中國千年的包鋼製刃為何成了日本刀主流?解密中日刀劍交流史


▲新刀期-新新刀期日本刀姿形變化

總的來說,古刀的刃紋色調暗淡,有種穩重感,具有某種風格,乍一看如“直刃”,細看刀刃中有種細微的東西;新刀的刃紋舒展,富有生機,紋路明顯,外觀華麗,卻缺少一種韻味。古刀如屬“勻紋製法”,原則上不應有“沸紋”。但新刀中無此定規,可兼而有之。此外,同屬“沸紋製法”之作,新刀與古刀相比,粗獷而不透亮。


落後中國千年的包鋼製刃為何成了日本刀主流?解密中日刀劍交流史


江戶初期刀只有普通的身幅,弧度已經不是那麼明顯,切先又開始變小,刃長二尺三寸(69.7cm)左右。由於這類刀大多出現於寬文(1661-1672年)延寶(1673-1681年)年間,所以也叫寬文新刀。


落後中國千年的包鋼製刃為何成了日本刀主流?解密中日刀劍交流史


貞享元祿時代是寬文新刀與現代新刀的過渡期,因為天下太平,刀紋也顯得嶄新華麗。比起寬文新刀弧度有所增加。文化文政時代以後出現的刀就是現代新刀或者復古新刀,刀身更寬,弧度更小,切先變大,長度2尺5~6寸,也更加厚重。明治九年(1876年)以後日本刀進入現代刀期,開啟了新的篇章。再來說說同時期的中國刀清代中國短柄刀既有源於遼金的滿洲女真刀劍,也有前朝及本朝自制刀劍還包括各少數民族刀劍。清代的短柄腰刀已經不再是主戰兵器,作用為:指揮、禮儀和防身。如果您接觸到數量足夠多的的清代佩刀、腰刀後不難發現從西亞到南亞、從東亞到歐洲,清代刀劍兼收幷蓄了當時各國、各地區的刀劍特徵,呈現出多種風格,並且有獨到的創造和發揮。


落後中國千年的包鋼製刃為何成了日本刀主流?解密中日刀劍交流史


明末清初的屈大均(1630年-1696年)在《廣東新語》卷16《器語》曾對當時的日本刀有所記述:“粵多番刀。有曰日本刀者,聞其國無論酋王鬼子,始生即以鑌鐵百斤淬之溪中,歲凡十數煉。比及丁年,僅成三刀。其修短以人為度,長者五六尺為上庫刀,中者腰刀,短小者解腕刀。初冶時殺牛馬以享刀師。刀師卜日乃冶,以毒藥入之,刀成,埋諸地中,月以人馬血澆祭,於是刀往往有神。其氣色陰晴不定。每值風雨,躍躍欲出,有聲,匣中鏗然。其刀惟刻“上庫”字者不出境,刻漢字或八幡大菩薩單槽雙槽者,澳門多有之。以梅花鋼、馬牙鋼為貴。刀盤有用紫銅者,鏤鐫金銀者,燒黑金者,皆作梵書花草,有小匕在刀室中,謂之刀奴。其水土既良,錘煅復久,以故光芒炫目,犀利逼人。切玉若泥,吹芒斷毛髮,久若發硎,不折不缺。”


落後中國千年的包鋼製刃為何成了日本刀主流?解密中日刀劍交流史


這段文字是明清之際,關於日本刀的所有記述中最詳細也最具體的。雖有以訛傳訛,牽強附會之處,但對研究日本刀還是有一定的參考價值。在明代日本最主要出品為刀劍和硫磺。但至清代,除輸入給清土硫磺外在1668年1715年嚴禁各種武具,武人畫,刀劍類兵器出口。日本控制刀劍出口,但對琉球國(今日本沖繩縣)網開一面,既賣給琉球日本刀,也不限制琉球國改制日本刀鏨刻琉球王徽,進獻清朝以換取中國的藥材和生活必需品。清代宮廷接受琉球國的進獻日式腰刀、袞刀、槍、馬鞍、盔甲等武備至今實物猶存。


落後中國千年的包鋼製刃為何成了日本刀主流?解密中日刀劍交流史


▲故宮博物院藏琉球進獻梨地菊桐紋蒔繪糸卷太刀

落後中國千年的包鋼製刃為何成了日本刀主流?解密中日刀劍交流史


▲糸卷太刀侟各部分名稱

清代也同樣仿製日本刀。《養心殿造辦處史料輯覽》雍正朝中載:雍正六年(1728年)“十二月十五日做得腰刀頭木樣一把,呈覽。奉王諭:不必照此樣做,可照日本刀樣做。遵此。”


落後中國千年的包鋼製刃為何成了日本刀主流?解密中日刀劍交流史


▲筆者所藏清代早期陰刻夔龍鳳紋削棟流水鍛紋倭刀。

落後中國千年的包鋼製刃為何成了日本刀主流?解密中日刀劍交流史


▲美國大都會博物館藏清代貝勒至入八分公佩刀-鎬造倭刀

清代允祿(1695-1767年)等撰《皇朝禮器圖示》卷十五武備三中所載綠營兵使用的斬馬刀、長刃大刀、雙手帶刀、背刀、窩刀等都帶有濃重的倭刀氣息。


"

落後中國千年的包鋼製刃為何成了日本刀主流?解密中日刀劍交流史



落後中國千年的包鋼製刃為何成了日本刀主流?解密中日刀劍交流史


編者按:冷兵器研究所之前在《日本刀收藏指南:中國造成了日本史上兩個名刀匱乏期?》一文中,提及了明代對日本刀的仿製和引進。對此,有讀者提問,明亡清興之後,清代人又是如何看待和接觸日本刀的呢?

清代(1644-1912年)對應日本江戶(德川)時代(1603-1868年)明治時代(1868-1912年)。日本刀分期為新刀(1596-1763年)中晚期和新新刀期(1764年-1876年)。從新刀期後的刀鍛冶,使用了延續至今的皮心鐵構造,也稱包鋼法。這個鍛造方法雖然落後於中國大陸將近1000年,但包鋼製刃最終成為了日本新刀以後鍛造的主流,從而延續至今。從丸鍛、二枚鍛到三枚乃至名匠的多枚鍛法變遷,是朝鮮半島工匠傳播大陸鍛冶文明與日本工匠實踐結合的產物。


落後中國千年的包鋼製刃為何成了日本刀主流?解密中日刀劍交流史


1633-1854年日本頒佈鎖國令,雖然不是完全停止了對外貿易,但庫存的舶載鐵歷經100多年的消耗已經殆盡。於是在寶曆元年(1751年),日本刀使用了本土鋼作為日本刀的主要鋼材。新新刀時期刀產品大都是在後期高溫爐(天秤鞴、大胴)時期鍛鍊鋼材。這一時期刀匠們使用的主要材料,多為大規模商業冶煉出來的各種成品鋼及玉鋼。現代煉製玉鋼所採用的主流做法:鉧押法,也是到江戶時代才逐漸確定下來。


落後中國千年的包鋼製刃為何成了日本刀主流?解密中日刀劍交流史


實際上,日本從16世紀才開始研究用煤炭的量產冶煉高爐,到兩個世紀後的1873年,正式完成使用煤炭高溫反射式精煉爐的研發。因此新新刀時期有相當部分日本刀是採用冶金業概念上的高溫煉爐的產品製造的,而傳統冶煉法則日趨式微、幾近絕跡。也因此,水心子正秀才會發起日本刀復古運動,最後成功地將傳統低溫冶煉和鍛造法保留至今,並將傳統日本刀要使用傳統冶煉和鍛造這一概念基本固定了下來。


落後中國千年的包鋼製刃為何成了日本刀主流?解密中日刀劍交流史


1853年和1854年,美國海軍軍官佩裡率領軍艦從浦戶和江戶灣登陸,並遞交國書。(史稱“黑船來航”)雙方在1854年的來訪中籤訂《日美和親條約》。1858年日本和美國簽訂《日美修好通商條約》和《安政條約》,於是鎖國告終。安政四年(1857年)後的日本刀也使用洋鐵打造,洋鐵採用西洋礦石制煉已經是現代鋼材的模樣。新刀的刀姿與南北朝時代大磨上的體配十分相似。切先變得非常的長,稱為“大鋒”。刀體變得更厚重,刃長大多在二尺四寸、五寸(72.7cm-75.8cm)左右。


落後中國千年的包鋼製刃為何成了日本刀主流?解密中日刀劍交流史


▲新刀期-新新刀期日本刀姿形變化

總的來說,古刀的刃紋色調暗淡,有種穩重感,具有某種風格,乍一看如“直刃”,細看刀刃中有種細微的東西;新刀的刃紋舒展,富有生機,紋路明顯,外觀華麗,卻缺少一種韻味。古刀如屬“勻紋製法”,原則上不應有“沸紋”。但新刀中無此定規,可兼而有之。此外,同屬“沸紋製法”之作,新刀與古刀相比,粗獷而不透亮。


落後中國千年的包鋼製刃為何成了日本刀主流?解密中日刀劍交流史


江戶初期刀只有普通的身幅,弧度已經不是那麼明顯,切先又開始變小,刃長二尺三寸(69.7cm)左右。由於這類刀大多出現於寬文(1661-1672年)延寶(1673-1681年)年間,所以也叫寬文新刀。


落後中國千年的包鋼製刃為何成了日本刀主流?解密中日刀劍交流史


貞享元祿時代是寬文新刀與現代新刀的過渡期,因為天下太平,刀紋也顯得嶄新華麗。比起寬文新刀弧度有所增加。文化文政時代以後出現的刀就是現代新刀或者復古新刀,刀身更寬,弧度更小,切先變大,長度2尺5~6寸,也更加厚重。明治九年(1876年)以後日本刀進入現代刀期,開啟了新的篇章。再來說說同時期的中國刀清代中國短柄刀既有源於遼金的滿洲女真刀劍,也有前朝及本朝自制刀劍還包括各少數民族刀劍。清代的短柄腰刀已經不再是主戰兵器,作用為:指揮、禮儀和防身。如果您接觸到數量足夠多的的清代佩刀、腰刀後不難發現從西亞到南亞、從東亞到歐洲,清代刀劍兼收幷蓄了當時各國、各地區的刀劍特徵,呈現出多種風格,並且有獨到的創造和發揮。


落後中國千年的包鋼製刃為何成了日本刀主流?解密中日刀劍交流史


明末清初的屈大均(1630年-1696年)在《廣東新語》卷16《器語》曾對當時的日本刀有所記述:“粵多番刀。有曰日本刀者,聞其國無論酋王鬼子,始生即以鑌鐵百斤淬之溪中,歲凡十數煉。比及丁年,僅成三刀。其修短以人為度,長者五六尺為上庫刀,中者腰刀,短小者解腕刀。初冶時殺牛馬以享刀師。刀師卜日乃冶,以毒藥入之,刀成,埋諸地中,月以人馬血澆祭,於是刀往往有神。其氣色陰晴不定。每值風雨,躍躍欲出,有聲,匣中鏗然。其刀惟刻“上庫”字者不出境,刻漢字或八幡大菩薩單槽雙槽者,澳門多有之。以梅花鋼、馬牙鋼為貴。刀盤有用紫銅者,鏤鐫金銀者,燒黑金者,皆作梵書花草,有小匕在刀室中,謂之刀奴。其水土既良,錘煅復久,以故光芒炫目,犀利逼人。切玉若泥,吹芒斷毛髮,久若發硎,不折不缺。”


落後中國千年的包鋼製刃為何成了日本刀主流?解密中日刀劍交流史


這段文字是明清之際,關於日本刀的所有記述中最詳細也最具體的。雖有以訛傳訛,牽強附會之處,但對研究日本刀還是有一定的參考價值。在明代日本最主要出品為刀劍和硫磺。但至清代,除輸入給清土硫磺外在1668年1715年嚴禁各種武具,武人畫,刀劍類兵器出口。日本控制刀劍出口,但對琉球國(今日本沖繩縣)網開一面,既賣給琉球日本刀,也不限制琉球國改制日本刀鏨刻琉球王徽,進獻清朝以換取中國的藥材和生活必需品。清代宮廷接受琉球國的進獻日式腰刀、袞刀、槍、馬鞍、盔甲等武備至今實物猶存。


落後中國千年的包鋼製刃為何成了日本刀主流?解密中日刀劍交流史


▲故宮博物院藏琉球進獻梨地菊桐紋蒔繪糸卷太刀

落後中國千年的包鋼製刃為何成了日本刀主流?解密中日刀劍交流史


▲糸卷太刀侟各部分名稱

清代也同樣仿製日本刀。《養心殿造辦處史料輯覽》雍正朝中載:雍正六年(1728年)“十二月十五日做得腰刀頭木樣一把,呈覽。奉王諭:不必照此樣做,可照日本刀樣做。遵此。”


落後中國千年的包鋼製刃為何成了日本刀主流?解密中日刀劍交流史


▲筆者所藏清代早期陰刻夔龍鳳紋削棟流水鍛紋倭刀。

落後中國千年的包鋼製刃為何成了日本刀主流?解密中日刀劍交流史


▲美國大都會博物館藏清代貝勒至入八分公佩刀-鎬造倭刀

清代允祿(1695-1767年)等撰《皇朝禮器圖示》卷十五武備三中所載綠營兵使用的斬馬刀、長刃大刀、雙手帶刀、背刀、窩刀等都帶有濃重的倭刀氣息。


落後中國千年的包鋼製刃為何成了日本刀主流?解密中日刀劍交流史


▲由上至下分別是綠營斬馬刀、綠營長刃大刀、綠營雙手帶刀、綠營背刀、綠營窩刀-來自《皇朝禮器圖示》)

清代制式刀製造分工比較細。筆者在中國國家圖書館普通古籍部抄錄了清嘉慶十六年(1811年)劉權之奉敕撰《欽定工部軍器則例》60卷本中記述中最詳盡的“製造背刀”一節:“刀刃長2尺3寸,寬1寸3分,背厚3分。榫長8寸5分,寬5分、厚2分,重2斛8兩9錢8分。火漆鐵什件1副內。護手盤1個均徑1寸8分,厚2分,重2兩9錢1分;僧官帽1個,折長3寸,寬8分,厚1分,重1兩4錢4分;把箍一個,圍長3寸,寬5分,厚1分,重9錢;刀樑一根,長8寸,折寬3分,厚2分,重2兩8錢8分;鞘口箍1個,靿子2個,各圍長4寸4分,寬3分,厚1分,共重2兩3錢7分;刀底箍1個,圍長4寸4分,寬8分,厚1分共重2兩1錢1分。栓揹帶鐵圈2個,各圍圓3分,寸徑2分,共重1兩8分。以上鐵料共淨重3斛6兩7分,計用:荒鐵8斛15兩4錢2分,鋼6兩9錢,煤作62斛9兩,木炭作1斛5兩8錢,紅銅1錢7分,硼砂3分4釐,退火漆1錢2分,鐵匠1個6分2釐,起線匠3分6釐工,湛水匠1分8釐工,焊匠8釐工,錚磨匠1工3分2釐,火漆匠6釐工,裝碇匠8分工。木把一個,淨長8寸,徑1分,核用長9寸見方1寸3分木1塊,木刀鞘1個淨長2尺4寸,寬1寸7分,厚2分,核用長2尺7寸,寬2寸7分,厚1寸2分,木1塊。魚膠5分,木匠5分工。油飾木鞘折見方尺1尺核用,熟桐油2錢5分,銀硃2錢4分,香油2分,油匠1釐工,刀把纏絲棉線辮長1丈4尺5分,寬1分5釐,核用棉線1兩8分。條匠5分8釐工,挽手條1根,長1尺徑3分,核用縶棉2錢,條匠1分工,長2尺5寸,棉線織帶1條。”


"

落後中國千年的包鋼製刃為何成了日本刀主流?解密中日刀劍交流史



落後中國千年的包鋼製刃為何成了日本刀主流?解密中日刀劍交流史


編者按:冷兵器研究所之前在《日本刀收藏指南:中國造成了日本史上兩個名刀匱乏期?》一文中,提及了明代對日本刀的仿製和引進。對此,有讀者提問,明亡清興之後,清代人又是如何看待和接觸日本刀的呢?

清代(1644-1912年)對應日本江戶(德川)時代(1603-1868年)明治時代(1868-1912年)。日本刀分期為新刀(1596-1763年)中晚期和新新刀期(1764年-1876年)。從新刀期後的刀鍛冶,使用了延續至今的皮心鐵構造,也稱包鋼法。這個鍛造方法雖然落後於中國大陸將近1000年,但包鋼製刃最終成為了日本新刀以後鍛造的主流,從而延續至今。從丸鍛、二枚鍛到三枚乃至名匠的多枚鍛法變遷,是朝鮮半島工匠傳播大陸鍛冶文明與日本工匠實踐結合的產物。


落後中國千年的包鋼製刃為何成了日本刀主流?解密中日刀劍交流史


1633-1854年日本頒佈鎖國令,雖然不是完全停止了對外貿易,但庫存的舶載鐵歷經100多年的消耗已經殆盡。於是在寶曆元年(1751年),日本刀使用了本土鋼作為日本刀的主要鋼材。新新刀時期刀產品大都是在後期高溫爐(天秤鞴、大胴)時期鍛鍊鋼材。這一時期刀匠們使用的主要材料,多為大規模商業冶煉出來的各種成品鋼及玉鋼。現代煉製玉鋼所採用的主流做法:鉧押法,也是到江戶時代才逐漸確定下來。


落後中國千年的包鋼製刃為何成了日本刀主流?解密中日刀劍交流史


實際上,日本從16世紀才開始研究用煤炭的量產冶煉高爐,到兩個世紀後的1873年,正式完成使用煤炭高溫反射式精煉爐的研發。因此新新刀時期有相當部分日本刀是採用冶金業概念上的高溫煉爐的產品製造的,而傳統冶煉法則日趨式微、幾近絕跡。也因此,水心子正秀才會發起日本刀復古運動,最後成功地將傳統低溫冶煉和鍛造法保留至今,並將傳統日本刀要使用傳統冶煉和鍛造這一概念基本固定了下來。


落後中國千年的包鋼製刃為何成了日本刀主流?解密中日刀劍交流史


1853年和1854年,美國海軍軍官佩裡率領軍艦從浦戶和江戶灣登陸,並遞交國書。(史稱“黑船來航”)雙方在1854年的來訪中籤訂《日美和親條約》。1858年日本和美國簽訂《日美修好通商條約》和《安政條約》,於是鎖國告終。安政四年(1857年)後的日本刀也使用洋鐵打造,洋鐵採用西洋礦石制煉已經是現代鋼材的模樣。新刀的刀姿與南北朝時代大磨上的體配十分相似。切先變得非常的長,稱為“大鋒”。刀體變得更厚重,刃長大多在二尺四寸、五寸(72.7cm-75.8cm)左右。


落後中國千年的包鋼製刃為何成了日本刀主流?解密中日刀劍交流史


▲新刀期-新新刀期日本刀姿形變化

總的來說,古刀的刃紋色調暗淡,有種穩重感,具有某種風格,乍一看如“直刃”,細看刀刃中有種細微的東西;新刀的刃紋舒展,富有生機,紋路明顯,外觀華麗,卻缺少一種韻味。古刀如屬“勻紋製法”,原則上不應有“沸紋”。但新刀中無此定規,可兼而有之。此外,同屬“沸紋製法”之作,新刀與古刀相比,粗獷而不透亮。


落後中國千年的包鋼製刃為何成了日本刀主流?解密中日刀劍交流史


江戶初期刀只有普通的身幅,弧度已經不是那麼明顯,切先又開始變小,刃長二尺三寸(69.7cm)左右。由於這類刀大多出現於寬文(1661-1672年)延寶(1673-1681年)年間,所以也叫寬文新刀。


落後中國千年的包鋼製刃為何成了日本刀主流?解密中日刀劍交流史


貞享元祿時代是寬文新刀與現代新刀的過渡期,因為天下太平,刀紋也顯得嶄新華麗。比起寬文新刀弧度有所增加。文化文政時代以後出現的刀就是現代新刀或者復古新刀,刀身更寬,弧度更小,切先變大,長度2尺5~6寸,也更加厚重。明治九年(1876年)以後日本刀進入現代刀期,開啟了新的篇章。再來說說同時期的中國刀清代中國短柄刀既有源於遼金的滿洲女真刀劍,也有前朝及本朝自制刀劍還包括各少數民族刀劍。清代的短柄腰刀已經不再是主戰兵器,作用為:指揮、禮儀和防身。如果您接觸到數量足夠多的的清代佩刀、腰刀後不難發現從西亞到南亞、從東亞到歐洲,清代刀劍兼收幷蓄了當時各國、各地區的刀劍特徵,呈現出多種風格,並且有獨到的創造和發揮。


落後中國千年的包鋼製刃為何成了日本刀主流?解密中日刀劍交流史


明末清初的屈大均(1630年-1696年)在《廣東新語》卷16《器語》曾對當時的日本刀有所記述:“粵多番刀。有曰日本刀者,聞其國無論酋王鬼子,始生即以鑌鐵百斤淬之溪中,歲凡十數煉。比及丁年,僅成三刀。其修短以人為度,長者五六尺為上庫刀,中者腰刀,短小者解腕刀。初冶時殺牛馬以享刀師。刀師卜日乃冶,以毒藥入之,刀成,埋諸地中,月以人馬血澆祭,於是刀往往有神。其氣色陰晴不定。每值風雨,躍躍欲出,有聲,匣中鏗然。其刀惟刻“上庫”字者不出境,刻漢字或八幡大菩薩單槽雙槽者,澳門多有之。以梅花鋼、馬牙鋼為貴。刀盤有用紫銅者,鏤鐫金銀者,燒黑金者,皆作梵書花草,有小匕在刀室中,謂之刀奴。其水土既良,錘煅復久,以故光芒炫目,犀利逼人。切玉若泥,吹芒斷毛髮,久若發硎,不折不缺。”


落後中國千年的包鋼製刃為何成了日本刀主流?解密中日刀劍交流史


這段文字是明清之際,關於日本刀的所有記述中最詳細也最具體的。雖有以訛傳訛,牽強附會之處,但對研究日本刀還是有一定的參考價值。在明代日本最主要出品為刀劍和硫磺。但至清代,除輸入給清土硫磺外在1668年1715年嚴禁各種武具,武人畫,刀劍類兵器出口。日本控制刀劍出口,但對琉球國(今日本沖繩縣)網開一面,既賣給琉球日本刀,也不限制琉球國改制日本刀鏨刻琉球王徽,進獻清朝以換取中國的藥材和生活必需品。清代宮廷接受琉球國的進獻日式腰刀、袞刀、槍、馬鞍、盔甲等武備至今實物猶存。


落後中國千年的包鋼製刃為何成了日本刀主流?解密中日刀劍交流史


▲故宮博物院藏琉球進獻梨地菊桐紋蒔繪糸卷太刀

落後中國千年的包鋼製刃為何成了日本刀主流?解密中日刀劍交流史


▲糸卷太刀侟各部分名稱

清代也同樣仿製日本刀。《養心殿造辦處史料輯覽》雍正朝中載:雍正六年(1728年)“十二月十五日做得腰刀頭木樣一把,呈覽。奉王諭:不必照此樣做,可照日本刀樣做。遵此。”


落後中國千年的包鋼製刃為何成了日本刀主流?解密中日刀劍交流史


▲筆者所藏清代早期陰刻夔龍鳳紋削棟流水鍛紋倭刀。

落後中國千年的包鋼製刃為何成了日本刀主流?解密中日刀劍交流史


▲美國大都會博物館藏清代貝勒至入八分公佩刀-鎬造倭刀

清代允祿(1695-1767年)等撰《皇朝禮器圖示》卷十五武備三中所載綠營兵使用的斬馬刀、長刃大刀、雙手帶刀、背刀、窩刀等都帶有濃重的倭刀氣息。


落後中國千年的包鋼製刃為何成了日本刀主流?解密中日刀劍交流史


▲由上至下分別是綠營斬馬刀、綠營長刃大刀、綠營雙手帶刀、綠營背刀、綠營窩刀-來自《皇朝禮器圖示》)

清代制式刀製造分工比較細。筆者在中國國家圖書館普通古籍部抄錄了清嘉慶十六年(1811年)劉權之奉敕撰《欽定工部軍器則例》60卷本中記述中最詳盡的“製造背刀”一節:“刀刃長2尺3寸,寬1寸3分,背厚3分。榫長8寸5分,寬5分、厚2分,重2斛8兩9錢8分。火漆鐵什件1副內。護手盤1個均徑1寸8分,厚2分,重2兩9錢1分;僧官帽1個,折長3寸,寬8分,厚1分,重1兩4錢4分;把箍一個,圍長3寸,寬5分,厚1分,重9錢;刀樑一根,長8寸,折寬3分,厚2分,重2兩8錢8分;鞘口箍1個,靿子2個,各圍長4寸4分,寬3分,厚1分,共重2兩3錢7分;刀底箍1個,圍長4寸4分,寬8分,厚1分共重2兩1錢1分。栓揹帶鐵圈2個,各圍圓3分,寸徑2分,共重1兩8分。以上鐵料共淨重3斛6兩7分,計用:荒鐵8斛15兩4錢2分,鋼6兩9錢,煤作62斛9兩,木炭作1斛5兩8錢,紅銅1錢7分,硼砂3分4釐,退火漆1錢2分,鐵匠1個6分2釐,起線匠3分6釐工,湛水匠1分8釐工,焊匠8釐工,錚磨匠1工3分2釐,火漆匠6釐工,裝碇匠8分工。木把一個,淨長8寸,徑1分,核用長9寸見方1寸3分木1塊,木刀鞘1個淨長2尺4寸,寬1寸7分,厚2分,核用長2尺7寸,寬2寸7分,厚1寸2分,木1塊。魚膠5分,木匠5分工。油飾木鞘折見方尺1尺核用,熟桐油2錢5分,銀硃2錢4分,香油2分,油匠1釐工,刀把纏絲棉線辮長1丈4尺5分,寬1分5釐,核用棉線1兩8分。條匠5分8釐工,挽手條1根,長1尺徑3分,核用縶棉2錢,條匠1分工,長2尺5寸,棉線織帶1條。”


落後中國千年的包鋼製刃為何成了日本刀主流?解密中日刀劍交流史


從這個描述中我們可以看到一些中日刀劍異名同物對照信息:如清刀叫“榫”日刀指的是“莖”、清刀叫“鐵什件”日本刀叫“金具”。清刀叫“護手盤“”日刀叫“鐔”、清刀叫“僧官帽”指的是刀首日本刀叫“兜金”、清刀叫“把箍”日刀叫“緣”、清刀叫“鞘口箍”日本刀叫“口金物”、清刀叫“靿子”日刀叫“櫓金”清刀叫“刀底箍”日刀叫“鞘尻”。清刀叫“纏絲棉線”日刀叫“卷柄卷”等。清刀叫“起線”日刀叫“開樋”、清刀叫“湛水”日刀叫“燒入”、清刀叫“錚磨”日刀叫“研磨”等等。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創稿件。主編原廓、作者冷豔鋸,任何媒體或者公眾號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