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入日本的這兩樣簡單之物,成了戰國時代的高級料理,傳承至今

傳入日本的這兩樣簡單之物,成了戰國時代的高級料理,傳承至今

日本人愛米,愛到要為它製造傳說,使之成為本土信仰的一部分。“一粒米上有7個神仙”,這句和針尖上可以站七位天使相類似的言論,被廣泛使用於說明米的重要性。還有傳說,稻米是白鶴叼來的,是狐狸從天竺盜來的,弘法大師空海和尚從印度和中國帶回的,從漂流到海邊的小偷肚子裡找到的,從保食神的肚子里長出來的,等等。關於稻米的起源,日本傳說的豐富程度,令人乍舌。

傳入日本的這兩樣簡單之物,成了戰國時代的高級料理,傳承至今

學界有一種觀點認為,日本的建立,是稻作民族戰勝了狩獵民族的過程,早期日本天皇的權威,很大程度上是在推廣農業、特別是稻米種植的過程中樹立起來的。從文獻中就可以清楚得看到這一點。《古事記》和《日本書紀》中,都有稻米神話,本來居住在天界的天津神降落到地界,征服了地界的國津神,並把葦原中津國建成稻穀豐登的美好國家,即“豐葦原瑞穗國”。從天而降的正是天皇的祖先,所以天皇被視為天孫後裔。

傳入日本的這兩樣簡單之物,成了戰國時代的高級料理,傳承至今

因此,稻米對日本人的意義,不單純只是一種食物,種稻,吃稻,是日式飲食文化中最核心的部分,甚至影響到日本人的自我認同,日裔美國人類學者大貫惠美子相信,米是日本人定義自我身份時非常重要的象徵物,因為東北亞稻作文化圈包含的文明很多,日本人還發明出了“內地米”與“外米”的區分,前者優於後者,因為前者與日本的水土環境、宗教祭祀還有皇權政治等緊密相連,是日本人內、外意識的重要標記。

傳入日本的這兩樣簡單之物,成了戰國時代的高級料理,傳承至今

但有兩點需要注意,水稻並不原產於日本,日本的水稻是彌生時代經由中國東部沿海或者朝鮮半島傳入的,日本人種植它的時間很長,所以格外有感情;同時,種植稻米,卻不一定吃得起好稻米,一是加工手段的限制,精白米要到江戶時代才得以普及,古代普通飲食中常見的米,是古代米、玄米、雜穀米;二是精白米,不僅僅標記著內、外,還標記著身份。

傳入日本的這兩樣簡單之物,成了戰國時代的高級料理,傳承至今

在極端平均化的飲食文化中,一碗白米飯,足以成為身份的象徵。我們可以在歷史的很多細節裡,發現這種象徵關係。米常常和祭祀聯繫在一起。日本全國每年都有隆重的的農耕祭祀活動,供奉田神、稻荷神,供養神祇的飲食“神饌”,通常是水、米和鹽,若是再豐盛些,還會出現各類米制品(比如米餅和強飯)以及用米制作的口嚼酒,最高規格的神饌中,才會出現別的食物,比如魚貝和山雞。日語中,白米稱為“銀舍利”,這個雅稱把白米提升到佛家舍利子一樣珍貴的地位。

傳入日本的這兩樣簡單之物,成了戰國時代的高級料理,傳承至今

米常常和經濟聯繫在一起,成為硬通貨。在日本古代,大米的生產和流通就是日本經濟活動的根本,大米已經不止是食物,同時起著貨幣的作用。從戰國時代到江戶時代,大名、武士這些高級階層的俸祿都是以大米——“石”為單位計算。日本國內最早出現的股票市場,就是“米市”。

傳入日本的這兩樣簡單之物,成了戰國時代的高級料理,傳承至今

因而,我們可以用米來建構起日本的等級體系,吃精白米的上等人,吃玄米的普通人,吃雜糧、粟、麥的窮人,和被禁止從事農耕,經常要靠打獵和吃畜肉來維持生活的部落民。人人以能吃到精米的米飯為幸福。在江戶時代,用精米和雜穀米、加入海藻、魚貝、味增等物共同烹煮的雜炊,統治了餐桌很長時間。

傳入日本的這兩樣簡單之物,成了戰國時代的高級料理,傳承至今

吃米飯的人多了,麻煩也就來了。去除了糠皮的米,丟掉了糙米外殼富含的維生素、礦物質和膳食纖維,食用者常常因為過分依賴米飯,而缺乏維生素B1(硫胺素),因而患上腳氣病。此外,因為太過依賴米飯,而導致的缺鈣、低血糖、齲齒,幾乎是貴族階層人人會得的毛病。

傳入日本的這兩樣簡單之物,成了戰國時代的高級料理,傳承至今

另一樣由中國傳過去的東西,救了他們,那就是茶。茶的維生素含量不低,包含生素A, B1,B2, C, E, K, P, U, 泛酸, 葉酸, 煙酰胺等有益成分,可以彌補日常飲食中營養素的不足。日本的茶葉是被譽為“日本陸羽”的高僧榮西禪師於一一九一年從南宋迴帶去的。他在帶回《茶經》和茶種的同時,想必也把江南的泡飯習俗帶回了日本。

傳入日本的這兩樣簡單之物,成了戰國時代的高級料理,傳承至今

周作人先生在散文《喝茶》中說:“日本用茶淘飯,名曰‘茶漬’,以醃菜及‘澤庵’(即福建的黃土羅卜,日本澤庵法師始傳此法,蓋從中國傳去)等為佐,很有清淡而甘香的風味。中國人未嘗不這樣吃,惟其原因,非由窮困即為節省,殆少有故意往清茶淡飯中尋其固有之味者,此所以為可惜也。”

傳入日本的這兩樣簡單之物,成了戰國時代的高級料理,傳承至今

這種說法實在自貶得有些過分。至少可以用兩條材料來反駁他。一條是董小宛的故事,“冒妾董小宛精於烹飪,性淡泊,對於甘肥之物質無一所好,每次吃飯,均以一小壺茶,溫淘飯,此為古南京人之食俗,六朝時已有。”董小宛脾胃虛弱,不耐膏粱厚味,最喜歡吃茶泡飯,茶多酚和咖啡鹼可以促進腸胃蠕動,幫助消化。《紅樓夢》第四十九回,賈寶玉急著參加詩社的活動,等不及廚房預備的早飯,就“只拿茶泡了一碗飯,就著野雞瓜齏忙忙的咽完了。”這兩位都不窮,也不節省,這麼吃是有道理的。

傳入日本的這兩樣簡單之物,成了戰國時代的高級料理,傳承至今

這道理即便移植到日本去也說得通,加上茶和上好的精米並不是常有之物,所以一碗茶泡飯,也可以端上正式宴會的餐桌。織田信長年輕時和有“美濃蝮蛇”之稱的岳父齋藤道三在正德寺見面,那次宴會,織田信長讓以為他不過是尾張大傻瓜的齋藤道三大吃一驚,兩人默默對視半晌,道三宣佈上菜。兩大國主的宴會,只有三菜一湯,主食就是茶泡飯。同時代,明朝的宴會上,是絕看不到這麼簡單的食物的。但對日本人來說,這兩樣外來者共同構成的飲食,對他們的自身認同和身體健康,卻有著莫大的好處。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