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建議你,不要做“堅持真實者”'

"

我們從小接受的文化都在叫我們要做真實的自己。林語堂就說過,有勇氣做真正的自己,單獨屹立,不要想做別人。然而人們卻很少認真的想,什麼是做自己。就拿著截取的一句名人名言作為自己停步不前的擋箭牌。

埃米尼亞·伊貝拉在《能力陷阱》一書中說:

當你做一些不是自然而然去做的事時,就會很容易讓你覺得,自己是個騙子。然後就以要遵從真實的自己為藉口來待在自己的舒適區裡。有趣的是,想要重塑真實的自己的方法是:在你舒適區空間範圍之外去做事。

《能力陷阱》讓我看到,我自己很多時候堅持的所謂原則,其實是自己不想改變的藉口。例如我不善交際,看到別人在人際交往中游刃有餘,覺得那是虛與委蛇。但其實人際交往能力是職場中非常重要的能力。對“真實性”的執著,往往讓我們對真實產生了誤解。

《能力陷阱》說了幾種陷阱,包括專業能力是優勢也可能成為陷阱。過分的強調忠於自己,也是一個陷阱。想太多也可能是一個陷阱,阻礙你行動。而想成為一個領導者,就必須跳出這些陷阱,跳出陷阱最好的辦法就是不斷地進步。

"

我們從小接受的文化都在叫我們要做真實的自己。林語堂就說過,有勇氣做真正的自己,單獨屹立,不要想做別人。然而人們卻很少認真的想,什麼是做自己。就拿著截取的一句名人名言作為自己停步不前的擋箭牌。

埃米尼亞·伊貝拉在《能力陷阱》一書中說:

當你做一些不是自然而然去做的事時,就會很容易讓你覺得,自己是個騙子。然後就以要遵從真實的自己為藉口來待在自己的舒適區裡。有趣的是,想要重塑真實的自己的方法是:在你舒適區空間範圍之外去做事。

《能力陷阱》讓我看到,我自己很多時候堅持的所謂原則,其實是自己不想改變的藉口。例如我不善交際,看到別人在人際交往中游刃有餘,覺得那是虛與委蛇。但其實人際交往能力是職場中非常重要的能力。對“真實性”的執著,往往讓我們對真實產生了誤解。

《能力陷阱》說了幾種陷阱,包括專業能力是優勢也可能成為陷阱。過分的強調忠於自己,也是一個陷阱。想太多也可能是一個陷阱,阻礙你行動。而想成為一個領導者,就必須跳出這些陷阱,跳出陷阱最好的辦法就是不斷地進步。

為什麼我建議你,不要做“堅持真實者”

圖書封面

很多時候我們不想去了解真實的自己,因為害怕真實的自己過於無趣,過於平庸。

01 怎麼樣的自己才是最真實的

我們對真實性的一個解釋是:你做的和你所想的一樣。你要是這麼想的話,當你開始轉換身份的話,你會非常難做出改變。當你從一個不善交際但能力很強的技術人員,轉到管理層的話,你可能會非常不適宜領導的思維模式。因為那可能跟你以前的思維方式有衝突。你認為你的工作職責是帶領大家把技術做好,但你的工作還需要你跟公司內外維持好關係。

這種人堅持做自己熟悉的事情,因為這樣讓他感覺到舒服,得心應手。當需要隨著環境改變自己的話,他們會認為這是對他們的一種威脅。他們很容易講“這不是我的行事風格”,把堅持自己的風格當做,忠於自己。因為他們把太多的東西包含在真實性裡面,包括價值觀這樣大的東西,也包括思維習慣,行事風格甚至是穿衣風格。

"

我們從小接受的文化都在叫我們要做真實的自己。林語堂就說過,有勇氣做真正的自己,單獨屹立,不要想做別人。然而人們卻很少認真的想,什麼是做自己。就拿著截取的一句名人名言作為自己停步不前的擋箭牌。

埃米尼亞·伊貝拉在《能力陷阱》一書中說:

當你做一些不是自然而然去做的事時,就會很容易讓你覺得,自己是個騙子。然後就以要遵從真實的自己為藉口來待在自己的舒適區裡。有趣的是,想要重塑真實的自己的方法是:在你舒適區空間範圍之外去做事。

《能力陷阱》讓我看到,我自己很多時候堅持的所謂原則,其實是自己不想改變的藉口。例如我不善交際,看到別人在人際交往中游刃有餘,覺得那是虛與委蛇。但其實人際交往能力是職場中非常重要的能力。對“真實性”的執著,往往讓我們對真實產生了誤解。

《能力陷阱》說了幾種陷阱,包括專業能力是優勢也可能成為陷阱。過分的強調忠於自己,也是一個陷阱。想太多也可能是一個陷阱,阻礙你行動。而想成為一個領導者,就必須跳出這些陷阱,跳出陷阱最好的辦法就是不斷地進步。

為什麼我建議你,不要做“堅持真實者”

圖書封面

很多時候我們不想去了解真實的自己,因為害怕真實的自己過於無趣,過於平庸。

01 怎麼樣的自己才是最真實的

我們對真實性的一個解釋是:你做的和你所想的一樣。你要是這麼想的話,當你開始轉換身份的話,你會非常難做出改變。當你從一個不善交際但能力很強的技術人員,轉到管理層的話,你可能會非常不適宜領導的思維模式。因為那可能跟你以前的思維方式有衝突。你認為你的工作職責是帶領大家把技術做好,但你的工作還需要你跟公司內外維持好關係。

這種人堅持做自己熟悉的事情,因為這樣讓他感覺到舒服,得心應手。當需要隨著環境改變自己的話,他們會認為這是對他們的一種威脅。他們很容易講“這不是我的行事風格”,把堅持自己的風格當做,忠於自己。因為他們把太多的東西包含在真實性裡面,包括價值觀這樣大的東西,也包括思維習慣,行事風格甚至是穿衣風格。

為什麼我建議你,不要做“堅持真實者”

而另一些人則更加擅長角色轉變。《能力陷阱》把不願意做出改變的人叫做“堅持真實者”,把更擅長角色轉變的人叫做“隨機應變者”。

“隨機應變者有一個核心的自我價值觀和目標,他們並不會擔心自己的轉變會對自己的信仰在成影響。”

“隨機應變者”也忠於自己,忠於自己的核心價值觀和目標。他們可以採取不同的方法去完成目標,但是前提是這個方法不會違揹他們的價值觀。至於思維方式,風格只要有利於完成目標,他們願意做出改變。

書中舉了個奧巴馬的例子,奧巴馬就是典型“隨機應變者”。他能夠隨意變換自己的風格,同時不迷失自己。

雷姆克評論奧巴馬說:

“他會根據聽眾來變換自己演講的口音和節湊。在Loop的午宴上,給一群商業人士做演講時,就用很直接的方式;在美國海軍退伍協會給退伍軍人做演講時,就用一些輕鬆隨意的方式;在黑人教會裡做演講時,就應和著牧師的觀點。”

“堅持真實者”只認為過去的自己是真實的。

"

我們從小接受的文化都在叫我們要做真實的自己。林語堂就說過,有勇氣做真正的自己,單獨屹立,不要想做別人。然而人們卻很少認真的想,什麼是做自己。就拿著截取的一句名人名言作為自己停步不前的擋箭牌。

埃米尼亞·伊貝拉在《能力陷阱》一書中說:

當你做一些不是自然而然去做的事時,就會很容易讓你覺得,自己是個騙子。然後就以要遵從真實的自己為藉口來待在自己的舒適區裡。有趣的是,想要重塑真實的自己的方法是:在你舒適區空間範圍之外去做事。

《能力陷阱》讓我看到,我自己很多時候堅持的所謂原則,其實是自己不想改變的藉口。例如我不善交際,看到別人在人際交往中游刃有餘,覺得那是虛與委蛇。但其實人際交往能力是職場中非常重要的能力。對“真實性”的執著,往往讓我們對真實產生了誤解。

《能力陷阱》說了幾種陷阱,包括專業能力是優勢也可能成為陷阱。過分的強調忠於自己,也是一個陷阱。想太多也可能是一個陷阱,阻礙你行動。而想成為一個領導者,就必須跳出這些陷阱,跳出陷阱最好的辦法就是不斷地進步。

為什麼我建議你,不要做“堅持真實者”

圖書封面

很多時候我們不想去了解真實的自己,因為害怕真實的自己過於無趣,過於平庸。

01 怎麼樣的自己才是最真實的

我們對真實性的一個解釋是:你做的和你所想的一樣。你要是這麼想的話,當你開始轉換身份的話,你會非常難做出改變。當你從一個不善交際但能力很強的技術人員,轉到管理層的話,你可能會非常不適宜領導的思維模式。因為那可能跟你以前的思維方式有衝突。你認為你的工作職責是帶領大家把技術做好,但你的工作還需要你跟公司內外維持好關係。

這種人堅持做自己熟悉的事情,因為這樣讓他感覺到舒服,得心應手。當需要隨著環境改變自己的話,他們會認為這是對他們的一種威脅。他們很容易講“這不是我的行事風格”,把堅持自己的風格當做,忠於自己。因為他們把太多的東西包含在真實性裡面,包括價值觀這樣大的東西,也包括思維習慣,行事風格甚至是穿衣風格。

為什麼我建議你,不要做“堅持真實者”

而另一些人則更加擅長角色轉變。《能力陷阱》把不願意做出改變的人叫做“堅持真實者”,把更擅長角色轉變的人叫做“隨機應變者”。

“隨機應變者有一個核心的自我價值觀和目標,他們並不會擔心自己的轉變會對自己的信仰在成影響。”

“隨機應變者”也忠於自己,忠於自己的核心價值觀和目標。他們可以採取不同的方法去完成目標,但是前提是這個方法不會違揹他們的價值觀。至於思維方式,風格只要有利於完成目標,他們願意做出改變。

書中舉了個奧巴馬的例子,奧巴馬就是典型“隨機應變者”。他能夠隨意變換自己的風格,同時不迷失自己。

雷姆克評論奧巴馬說:

“他會根據聽眾來變換自己演講的口音和節湊。在Loop的午宴上,給一群商業人士做演講時,就用很直接的方式;在美國海軍退伍協會給退伍軍人做演講時,就用一些輕鬆隨意的方式;在黑人教會裡做演講時,就應和著牧師的觀點。”

“堅持真實者”只認為過去的自己是真實的。

為什麼我建議你,不要做“堅持真實者”

02 如何跳出真實性陷阱

1)擴展你的真實性概念

我們知道了真實性是,靈活變化,卻不迷失自我。那麼如何擴展自我呢,答案是,學習新東西。

心理學上把我們有可能面臨的學習區分為3個部分:舒適區、學習區、恐慌區。

舒適區是指輕而易舉就可以完成的任務。是我們最喜歡待著的區域,可是總是重複做已經會的東西是無法學習新的東西。拿摘果子來說就是,伸手就能摘到。但摘完了這個區域的果子,你就沒果子可摘了。

學習區是指有些難度,但是盡力做還是可做到的。就像我們站在樹下摘果子,我們得跳起來才能夠摘到。

恐慌區是指對我們來說難以完成。可能短一點的梯子都摘不到,得要好長的梯子才能摘的到。

"

我們從小接受的文化都在叫我們要做真實的自己。林語堂就說過,有勇氣做真正的自己,單獨屹立,不要想做別人。然而人們卻很少認真的想,什麼是做自己。就拿著截取的一句名人名言作為自己停步不前的擋箭牌。

埃米尼亞·伊貝拉在《能力陷阱》一書中說:

當你做一些不是自然而然去做的事時,就會很容易讓你覺得,自己是個騙子。然後就以要遵從真實的自己為藉口來待在自己的舒適區裡。有趣的是,想要重塑真實的自己的方法是:在你舒適區空間範圍之外去做事。

《能力陷阱》讓我看到,我自己很多時候堅持的所謂原則,其實是自己不想改變的藉口。例如我不善交際,看到別人在人際交往中游刃有餘,覺得那是虛與委蛇。但其實人際交往能力是職場中非常重要的能力。對“真實性”的執著,往往讓我們對真實產生了誤解。

《能力陷阱》說了幾種陷阱,包括專業能力是優勢也可能成為陷阱。過分的強調忠於自己,也是一個陷阱。想太多也可能是一個陷阱,阻礙你行動。而想成為一個領導者,就必須跳出這些陷阱,跳出陷阱最好的辦法就是不斷地進步。

為什麼我建議你,不要做“堅持真實者”

圖書封面

很多時候我們不想去了解真實的自己,因為害怕真實的自己過於無趣,過於平庸。

01 怎麼樣的自己才是最真實的

我們對真實性的一個解釋是:你做的和你所想的一樣。你要是這麼想的話,當你開始轉換身份的話,你會非常難做出改變。當你從一個不善交際但能力很強的技術人員,轉到管理層的話,你可能會非常不適宜領導的思維模式。因為那可能跟你以前的思維方式有衝突。你認為你的工作職責是帶領大家把技術做好,但你的工作還需要你跟公司內外維持好關係。

這種人堅持做自己熟悉的事情,因為這樣讓他感覺到舒服,得心應手。當需要隨著環境改變自己的話,他們會認為這是對他們的一種威脅。他們很容易講“這不是我的行事風格”,把堅持自己的風格當做,忠於自己。因為他們把太多的東西包含在真實性裡面,包括價值觀這樣大的東西,也包括思維習慣,行事風格甚至是穿衣風格。

為什麼我建議你,不要做“堅持真實者”

而另一些人則更加擅長角色轉變。《能力陷阱》把不願意做出改變的人叫做“堅持真實者”,把更擅長角色轉變的人叫做“隨機應變者”。

“隨機應變者有一個核心的自我價值觀和目標,他們並不會擔心自己的轉變會對自己的信仰在成影響。”

“隨機應變者”也忠於自己,忠於自己的核心價值觀和目標。他們可以採取不同的方法去完成目標,但是前提是這個方法不會違揹他們的價值觀。至於思維方式,風格只要有利於完成目標,他們願意做出改變。

書中舉了個奧巴馬的例子,奧巴馬就是典型“隨機應變者”。他能夠隨意變換自己的風格,同時不迷失自己。

雷姆克評論奧巴馬說:

“他會根據聽眾來變換自己演講的口音和節湊。在Loop的午宴上,給一群商業人士做演講時,就用很直接的方式;在美國海軍退伍協會給退伍軍人做演講時,就用一些輕鬆隨意的方式;在黑人教會裡做演講時,就應和著牧師的觀點。”

“堅持真實者”只認為過去的自己是真實的。

為什麼我建議你,不要做“堅持真實者”

02 如何跳出真實性陷阱

1)擴展你的真實性概念

我們知道了真實性是,靈活變化,卻不迷失自我。那麼如何擴展自我呢,答案是,學習新東西。

心理學上把我們有可能面臨的學習區分為3個部分:舒適區、學習區、恐慌區。

舒適區是指輕而易舉就可以完成的任務。是我們最喜歡待著的區域,可是總是重複做已經會的東西是無法學習新的東西。拿摘果子來說就是,伸手就能摘到。但摘完了這個區域的果子,你就沒果子可摘了。

學習區是指有些難度,但是盡力做還是可做到的。就像我們站在樹下摘果子,我們得跳起來才能夠摘到。

恐慌區是指對我們來說難以完成。可能短一點的梯子都摘不到,得要好長的梯子才能摘的到。

為什麼我建議你,不要做“堅持真實者”

為什麼現在大家都在提倡要在學習區呢?因為在舒適區你可以做的很好,但你無法進步,在恐慌區你又很難取得進展。在學習區你技能和工作的挑戰能夠保持平衡。

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賴在《心流》一書中提出工作的最高效狀態“心流”。“心流”的狀態在學習區是最好達到的。萬維剛《精英日課》裡提出過一個公式:喜歡=熟悉+意外。

萬維剛老師最近研讀了一篇叫做《最優學習的85%規則》的論文。他在裡面提到,要讓你學習的速度最快就要,85%的熟悉+15%的意外。

拿考試來說,你可以按照85%會做的和15%不會做的內容來準備考試。這不是說考試目標是考85分。而是說,你每次鞏固85%的舊知識,學習15%的新東西。以這樣的速度學習起來是最容易達到心流,進步最快。

我們的目標總是在變化,環境也總是在變化,我們必須得保持學習新的東西。

2)想不清楚的時候就停止想,做了再說

有的時候,你想要擴大自我的邊界,你也知道你一直待在舒適區裡不會進步。你想“想清楚再行動”,最終卻只挺留在了想,那就別再想,做了再說。因為有些時候就是在你行動的過程,你發現了真實的自己。

你沒有做,憑空想是想不出來的,只有結果擺在你面前,你真切感受到才是最真實的。

"

我們從小接受的文化都在叫我們要做真實的自己。林語堂就說過,有勇氣做真正的自己,單獨屹立,不要想做別人。然而人們卻很少認真的想,什麼是做自己。就拿著截取的一句名人名言作為自己停步不前的擋箭牌。

埃米尼亞·伊貝拉在《能力陷阱》一書中說:

當你做一些不是自然而然去做的事時,就會很容易讓你覺得,自己是個騙子。然後就以要遵從真實的自己為藉口來待在自己的舒適區裡。有趣的是,想要重塑真實的自己的方法是:在你舒適區空間範圍之外去做事。

《能力陷阱》讓我看到,我自己很多時候堅持的所謂原則,其實是自己不想改變的藉口。例如我不善交際,看到別人在人際交往中游刃有餘,覺得那是虛與委蛇。但其實人際交往能力是職場中非常重要的能力。對“真實性”的執著,往往讓我們對真實產生了誤解。

《能力陷阱》說了幾種陷阱,包括專業能力是優勢也可能成為陷阱。過分的強調忠於自己,也是一個陷阱。想太多也可能是一個陷阱,阻礙你行動。而想成為一個領導者,就必須跳出這些陷阱,跳出陷阱最好的辦法就是不斷地進步。

為什麼我建議你,不要做“堅持真實者”

圖書封面

很多時候我們不想去了解真實的自己,因為害怕真實的自己過於無趣,過於平庸。

01 怎麼樣的自己才是最真實的

我們對真實性的一個解釋是:你做的和你所想的一樣。你要是這麼想的話,當你開始轉換身份的話,你會非常難做出改變。當你從一個不善交際但能力很強的技術人員,轉到管理層的話,你可能會非常不適宜領導的思維模式。因為那可能跟你以前的思維方式有衝突。你認為你的工作職責是帶領大家把技術做好,但你的工作還需要你跟公司內外維持好關係。

這種人堅持做自己熟悉的事情,因為這樣讓他感覺到舒服,得心應手。當需要隨著環境改變自己的話,他們會認為這是對他們的一種威脅。他們很容易講“這不是我的行事風格”,把堅持自己的風格當做,忠於自己。因為他們把太多的東西包含在真實性裡面,包括價值觀這樣大的東西,也包括思維習慣,行事風格甚至是穿衣風格。

為什麼我建議你,不要做“堅持真實者”

而另一些人則更加擅長角色轉變。《能力陷阱》把不願意做出改變的人叫做“堅持真實者”,把更擅長角色轉變的人叫做“隨機應變者”。

“隨機應變者有一個核心的自我價值觀和目標,他們並不會擔心自己的轉變會對自己的信仰在成影響。”

“隨機應變者”也忠於自己,忠於自己的核心價值觀和目標。他們可以採取不同的方法去完成目標,但是前提是這個方法不會違揹他們的價值觀。至於思維方式,風格只要有利於完成目標,他們願意做出改變。

書中舉了個奧巴馬的例子,奧巴馬就是典型“隨機應變者”。他能夠隨意變換自己的風格,同時不迷失自己。

雷姆克評論奧巴馬說:

“他會根據聽眾來變換自己演講的口音和節湊。在Loop的午宴上,給一群商業人士做演講時,就用很直接的方式;在美國海軍退伍協會給退伍軍人做演講時,就用一些輕鬆隨意的方式;在黑人教會裡做演講時,就應和著牧師的觀點。”

“堅持真實者”只認為過去的自己是真實的。

為什麼我建議你,不要做“堅持真實者”

02 如何跳出真實性陷阱

1)擴展你的真實性概念

我們知道了真實性是,靈活變化,卻不迷失自我。那麼如何擴展自我呢,答案是,學習新東西。

心理學上把我們有可能面臨的學習區分為3個部分:舒適區、學習區、恐慌區。

舒適區是指輕而易舉就可以完成的任務。是我們最喜歡待著的區域,可是總是重複做已經會的東西是無法學習新的東西。拿摘果子來說就是,伸手就能摘到。但摘完了這個區域的果子,你就沒果子可摘了。

學習區是指有些難度,但是盡力做還是可做到的。就像我們站在樹下摘果子,我們得跳起來才能夠摘到。

恐慌區是指對我們來說難以完成。可能短一點的梯子都摘不到,得要好長的梯子才能摘的到。

為什麼我建議你,不要做“堅持真實者”

為什麼現在大家都在提倡要在學習區呢?因為在舒適區你可以做的很好,但你無法進步,在恐慌區你又很難取得進展。在學習區你技能和工作的挑戰能夠保持平衡。

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賴在《心流》一書中提出工作的最高效狀態“心流”。“心流”的狀態在學習區是最好達到的。萬維剛《精英日課》裡提出過一個公式:喜歡=熟悉+意外。

萬維剛老師最近研讀了一篇叫做《最優學習的85%規則》的論文。他在裡面提到,要讓你學習的速度最快就要,85%的熟悉+15%的意外。

拿考試來說,你可以按照85%會做的和15%不會做的內容來準備考試。這不是說考試目標是考85分。而是說,你每次鞏固85%的舊知識,學習15%的新東西。以這樣的速度學習起來是最容易達到心流,進步最快。

我們的目標總是在變化,環境也總是在變化,我們必須得保持學習新的東西。

2)想不清楚的時候就停止想,做了再說

有的時候,你想要擴大自我的邊界,你也知道你一直待在舒適區裡不會進步。你想“想清楚再行動”,最終卻只挺留在了想,那就別再想,做了再說。因為有些時候就是在你行動的過程,你發現了真實的自己。

你沒有做,憑空想是想不出來的,只有結果擺在你面前,你真切感受到才是最真實的。

為什麼我建議你,不要做“堅持真實者”

我有個朋友,一年前就對目前的生活不滿意,想要改變,卻不知從何改變。整天糾結,整天憂慮該從哪方面開始改變。我相信很多人都處於這種狀態。

她每次找我出去,跟我說她想到個新主意,我還沒說話呢,她倒先把自己否定了。一年多過去了,她的生活依然一點也沒改變。還是跟我說下班以後無聊,想幹點自己感興趣的事情,還是沒找到自己的興趣。有些事情你不去行動,不去解決,你過去一年甚至幾年都還在存在。時間過去,你除了年齡增長之外什麼都沒有改變才是最可怕的。

《能力陷阱》說:

我們之所以不敢試著朝不同的方向發展自己,是因為害怕失敗,害怕我們的表現會遭到質疑。

我一年前也不知道我能做什麼,我只知道我不想再混日子了。我也想了很久,想我要做什麼。可我什麼都沒想出來。後來我就什麼都不想,開始看書寫作,堅持了一年多。

我最近發現我在寫作過程發生了一個重大的轉變,以前很在意別人的評價,現在更在意自己的成長。一是因為把時間都花在讀書寫作上,就沒有那麼多時間是管別人的評價了。二是因為在寫作的過程中看到一些書裡的新的觀念,也認識了一些新圈子裡的人,因為腦子裡融入了一些新的東西,觀念也隨之發生了很大的轉變。這種體驗一定是我做了以後才會產生的,如果我沒有這種經歷,我不可能會產生這種改變。

我當時選擇寫作完全就是因為,找不到別的事情可做。我沒想到寫作不但給我帶來了收益,還帶來了思維方式的轉變,我變得更加真實,不再想著討好別人。不再害怕獨自面對一些事情了。

"

我們從小接受的文化都在叫我們要做真實的自己。林語堂就說過,有勇氣做真正的自己,單獨屹立,不要想做別人。然而人們卻很少認真的想,什麼是做自己。就拿著截取的一句名人名言作為自己停步不前的擋箭牌。

埃米尼亞·伊貝拉在《能力陷阱》一書中說:

當你做一些不是自然而然去做的事時,就會很容易讓你覺得,自己是個騙子。然後就以要遵從真實的自己為藉口來待在自己的舒適區裡。有趣的是,想要重塑真實的自己的方法是:在你舒適區空間範圍之外去做事。

《能力陷阱》讓我看到,我自己很多時候堅持的所謂原則,其實是自己不想改變的藉口。例如我不善交際,看到別人在人際交往中游刃有餘,覺得那是虛與委蛇。但其實人際交往能力是職場中非常重要的能力。對“真實性”的執著,往往讓我們對真實產生了誤解。

《能力陷阱》說了幾種陷阱,包括專業能力是優勢也可能成為陷阱。過分的強調忠於自己,也是一個陷阱。想太多也可能是一個陷阱,阻礙你行動。而想成為一個領導者,就必須跳出這些陷阱,跳出陷阱最好的辦法就是不斷地進步。

為什麼我建議你,不要做“堅持真實者”

圖書封面

很多時候我們不想去了解真實的自己,因為害怕真實的自己過於無趣,過於平庸。

01 怎麼樣的自己才是最真實的

我們對真實性的一個解釋是:你做的和你所想的一樣。你要是這麼想的話,當你開始轉換身份的話,你會非常難做出改變。當你從一個不善交際但能力很強的技術人員,轉到管理層的話,你可能會非常不適宜領導的思維模式。因為那可能跟你以前的思維方式有衝突。你認為你的工作職責是帶領大家把技術做好,但你的工作還需要你跟公司內外維持好關係。

這種人堅持做自己熟悉的事情,因為這樣讓他感覺到舒服,得心應手。當需要隨著環境改變自己的話,他們會認為這是對他們的一種威脅。他們很容易講“這不是我的行事風格”,把堅持自己的風格當做,忠於自己。因為他們把太多的東西包含在真實性裡面,包括價值觀這樣大的東西,也包括思維習慣,行事風格甚至是穿衣風格。

為什麼我建議你,不要做“堅持真實者”

而另一些人則更加擅長角色轉變。《能力陷阱》把不願意做出改變的人叫做“堅持真實者”,把更擅長角色轉變的人叫做“隨機應變者”。

“隨機應變者有一個核心的自我價值觀和目標,他們並不會擔心自己的轉變會對自己的信仰在成影響。”

“隨機應變者”也忠於自己,忠於自己的核心價值觀和目標。他們可以採取不同的方法去完成目標,但是前提是這個方法不會違揹他們的價值觀。至於思維方式,風格只要有利於完成目標,他們願意做出改變。

書中舉了個奧巴馬的例子,奧巴馬就是典型“隨機應變者”。他能夠隨意變換自己的風格,同時不迷失自己。

雷姆克評論奧巴馬說:

“他會根據聽眾來變換自己演講的口音和節湊。在Loop的午宴上,給一群商業人士做演講時,就用很直接的方式;在美國海軍退伍協會給退伍軍人做演講時,就用一些輕鬆隨意的方式;在黑人教會裡做演講時,就應和著牧師的觀點。”

“堅持真實者”只認為過去的自己是真實的。

為什麼我建議你,不要做“堅持真實者”

02 如何跳出真實性陷阱

1)擴展你的真實性概念

我們知道了真實性是,靈活變化,卻不迷失自我。那麼如何擴展自我呢,答案是,學習新東西。

心理學上把我們有可能面臨的學習區分為3個部分:舒適區、學習區、恐慌區。

舒適區是指輕而易舉就可以完成的任務。是我們最喜歡待著的區域,可是總是重複做已經會的東西是無法學習新的東西。拿摘果子來說就是,伸手就能摘到。但摘完了這個區域的果子,你就沒果子可摘了。

學習區是指有些難度,但是盡力做還是可做到的。就像我們站在樹下摘果子,我們得跳起來才能夠摘到。

恐慌區是指對我們來說難以完成。可能短一點的梯子都摘不到,得要好長的梯子才能摘的到。

為什麼我建議你,不要做“堅持真實者”

為什麼現在大家都在提倡要在學習區呢?因為在舒適區你可以做的很好,但你無法進步,在恐慌區你又很難取得進展。在學習區你技能和工作的挑戰能夠保持平衡。

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賴在《心流》一書中提出工作的最高效狀態“心流”。“心流”的狀態在學習區是最好達到的。萬維剛《精英日課》裡提出過一個公式:喜歡=熟悉+意外。

萬維剛老師最近研讀了一篇叫做《最優學習的85%規則》的論文。他在裡面提到,要讓你學習的速度最快就要,85%的熟悉+15%的意外。

拿考試來說,你可以按照85%會做的和15%不會做的內容來準備考試。這不是說考試目標是考85分。而是說,你每次鞏固85%的舊知識,學習15%的新東西。以這樣的速度學習起來是最容易達到心流,進步最快。

我們的目標總是在變化,環境也總是在變化,我們必須得保持學習新的東西。

2)想不清楚的時候就停止想,做了再說

有的時候,你想要擴大自我的邊界,你也知道你一直待在舒適區裡不會進步。你想“想清楚再行動”,最終卻只挺留在了想,那就別再想,做了再說。因為有些時候就是在你行動的過程,你發現了真實的自己。

你沒有做,憑空想是想不出來的,只有結果擺在你面前,你真切感受到才是最真實的。

為什麼我建議你,不要做“堅持真實者”

我有個朋友,一年前就對目前的生活不滿意,想要改變,卻不知從何改變。整天糾結,整天憂慮該從哪方面開始改變。我相信很多人都處於這種狀態。

她每次找我出去,跟我說她想到個新主意,我還沒說話呢,她倒先把自己否定了。一年多過去了,她的生活依然一點也沒改變。還是跟我說下班以後無聊,想幹點自己感興趣的事情,還是沒找到自己的興趣。有些事情你不去行動,不去解決,你過去一年甚至幾年都還在存在。時間過去,你除了年齡增長之外什麼都沒有改變才是最可怕的。

《能力陷阱》說:

我們之所以不敢試著朝不同的方向發展自己,是因為害怕失敗,害怕我們的表現會遭到質疑。

我一年前也不知道我能做什麼,我只知道我不想再混日子了。我也想了很久,想我要做什麼。可我什麼都沒想出來。後來我就什麼都不想,開始看書寫作,堅持了一年多。

我最近發現我在寫作過程發生了一個重大的轉變,以前很在意別人的評價,現在更在意自己的成長。一是因為把時間都花在讀書寫作上,就沒有那麼多時間是管別人的評價了。二是因為在寫作的過程中看到一些書裡的新的觀念,也認識了一些新圈子裡的人,因為腦子裡融入了一些新的東西,觀念也隨之發生了很大的轉變。這種體驗一定是我做了以後才會產生的,如果我沒有這種經歷,我不可能會產生這種改變。

我當時選擇寫作完全就是因為,找不到別的事情可做。我沒想到寫作不但給我帶來了收益,還帶來了思維方式的轉變,我變得更加真實,不再想著討好別人。不再害怕獨自面對一些事情了。

為什麼我建議你,不要做“堅持真實者”

3)關注外在表現VS關注自我成長

心理學家卡羅爾·德韋克發現一個現象,我們對自己在別人心目中的形象的擔憂會影響我們學習一些新的東西。

追求外在表現的人,為了保持在他人心中的形象,更願意做一些有利於幫助他們維持良好形象的任務,而不是幫他們成長的任務。他們往往不願意冒險去做一些他們不熟悉的任務。在新事物面前,我們和嬰兒一樣一無所知,那樣會顯得他們不那麼聰明。為了維護外在聰明睿智的形象,陷入真實性陷阱裡,會影響他們去擴展自己的能力。

關注自我成長的人,看重的是自己的成長。他們關注的是自己擁有什麼價值,想要擁有什麼價值,然後去做就是了。當我們把注意力放在自我成長上,自然就沒有時間去管,我們是不是在他人眼裡顯得有點蠢。

自我擴展是一個重新塑造自己的過程,通過不斷的塑造自己,成為更好的自己。有的人也許會把塑造自己的過程,看成是對過去的自己的背叛,因為塑造全新的自己的前提就是要摒棄過去的自己。但無論是過去的h還是現在的你,都是真實的你,只是現在的你更好。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