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人的35歲人生巔峰,你的35歲中年危機'

"
"
別人的35歲人生巔峰,你的35歲中年危機

本文共3898字 閱讀約需8分鐘


"
別人的35歲人生巔峰,你的35歲中年危機

本文共3898字 閱讀約需8分鐘


別人的35歲人生巔峰,你的35歲中年危機

35歲真的會遇到中年職業危機嗎


最近,網上流傳著各種各樣的中年危機

一開始,中年危機的年齡段分佈在40歲左右,但後來,中年危機的年齡一再降低。

慢慢地,好像你只要到了35歲,人生就一定要走下坡路了

就比如,在知乎熱榜上,常年掛著一個發人深省的問題:

在企業的招聘信息中,普遍要求應聘者年齡在35歲以下,那麼,35歲以上的人都去哪兒了?

我第一次看到這個問題的時候,也覺得當頭一棒:臥槽,照這個情況來說,那我35歲以後豈不是要完犢子了?

而且,底下的很多回答都遵循一個套路:我,40歲,幾個月前被人叫做老總,如今只能到美團送外賣。

看起來,大家好像都挺慘的,這個世道確實是難混啊。

但冷靜點想一想。

35歲以上的人找工作,還要靠在網上廣投簡歷,那這個人是不是也不怎麼樣?

"
別人的35歲人生巔峰,你的35歲中年危機

本文共3898字 閱讀約需8分鐘


別人的35歲人生巔峰,你的35歲中年危機

35歲真的會遇到中年職業危機嗎


最近,網上流傳著各種各樣的中年危機

一開始,中年危機的年齡段分佈在40歲左右,但後來,中年危機的年齡一再降低。

慢慢地,好像你只要到了35歲,人生就一定要走下坡路了

就比如,在知乎熱榜上,常年掛著一個發人深省的問題:

在企業的招聘信息中,普遍要求應聘者年齡在35歲以下,那麼,35歲以上的人都去哪兒了?

我第一次看到這個問題的時候,也覺得當頭一棒:臥槽,照這個情況來說,那我35歲以後豈不是要完犢子了?

而且,底下的很多回答都遵循一個套路:我,40歲,幾個月前被人叫做老總,如今只能到美團送外賣。

看起來,大家好像都挺慘的,這個世道確實是難混啊。

但冷靜點想一想。

35歲以上的人找工作,還要靠在網上廣投簡歷,那這個人是不是也不怎麼樣?

別人的35歲人生巔峰,你的35歲中年危機

認真說兩個數據,在瞭解這些之後,大家再看待35歲的中年危機,可能就會釋然一點:

第一,我們大部分人嚴重低估了職場生涯的長度。

在某些氛圍的烘托下,大家總覺得:我到了35歲,職場生涯就要結束了,就沒人要了...

但實際上,按22歲入職,60歲退休來看,我們每個人的職場生涯總計40年左右,而35歲的你,其實才走了不到1/3。

當然,看了這個數據你可能會反駁:雖然我以後的路還長,但這不代表我還能找著工作,賺到錢啊!

別急,立馬擺上第二個數據:在我們的一生中,個人財富的積累,85%-90%都來源於40歲之後,而往往在65歲左右會達到巔峰。

這些,是大數據統計下來的結果。

所以說,不用擔心35歲之後,你變成沒人要的乞丐,因為35歲以後,你才要真的開始賺大錢(只要你不是個養尊處優的混混)

說句不好聽的話,其實35歲走上了什麼樣的路,完全是自己20多歲的時候,一步步鋪出來的。

今天這篇文章,想跟大家聊聊關於職業發展的問題:

怎麼做才能避開所謂的「中年危機」,以及,如何正確看待和佈局自己的職業規劃?

"
別人的35歲人生巔峰,你的35歲中年危機

本文共3898字 閱讀約需8分鐘


別人的35歲人生巔峰,你的35歲中年危機

35歲真的會遇到中年職業危機嗎


最近,網上流傳著各種各樣的中年危機

一開始,中年危機的年齡段分佈在40歲左右,但後來,中年危機的年齡一再降低。

慢慢地,好像你只要到了35歲,人生就一定要走下坡路了

就比如,在知乎熱榜上,常年掛著一個發人深省的問題:

在企業的招聘信息中,普遍要求應聘者年齡在35歲以下,那麼,35歲以上的人都去哪兒了?

我第一次看到這個問題的時候,也覺得當頭一棒:臥槽,照這個情況來說,那我35歲以後豈不是要完犢子了?

而且,底下的很多回答都遵循一個套路:我,40歲,幾個月前被人叫做老總,如今只能到美團送外賣。

看起來,大家好像都挺慘的,這個世道確實是難混啊。

但冷靜點想一想。

35歲以上的人找工作,還要靠在網上廣投簡歷,那這個人是不是也不怎麼樣?

別人的35歲人生巔峰,你的35歲中年危機

認真說兩個數據,在瞭解這些之後,大家再看待35歲的中年危機,可能就會釋然一點:

第一,我們大部分人嚴重低估了職場生涯的長度。

在某些氛圍的烘托下,大家總覺得:我到了35歲,職場生涯就要結束了,就沒人要了...

但實際上,按22歲入職,60歲退休來看,我們每個人的職場生涯總計40年左右,而35歲的你,其實才走了不到1/3。

當然,看了這個數據你可能會反駁:雖然我以後的路還長,但這不代表我還能找著工作,賺到錢啊!

別急,立馬擺上第二個數據:在我們的一生中,個人財富的積累,85%-90%都來源於40歲之後,而往往在65歲左右會達到巔峰。

這些,是大數據統計下來的結果。

所以說,不用擔心35歲之後,你變成沒人要的乞丐,因為35歲以後,你才要真的開始賺大錢(只要你不是個養尊處優的混混)

說句不好聽的話,其實35歲走上了什麼樣的路,完全是自己20多歲的時候,一步步鋪出來的。

今天這篇文章,想跟大家聊聊關於職業發展的問題:

怎麼做才能避開所謂的「中年危機」,以及,如何正確看待和佈局自己的職業規劃?

別人的35歲人生巔峰,你的35歲中年危機


"
別人的35歲人生巔峰,你的35歲中年危機

本文共3898字 閱讀約需8分鐘


別人的35歲人生巔峰,你的35歲中年危機

35歲真的會遇到中年職業危機嗎


最近,網上流傳著各種各樣的中年危機

一開始,中年危機的年齡段分佈在40歲左右,但後來,中年危機的年齡一再降低。

慢慢地,好像你只要到了35歲,人生就一定要走下坡路了

就比如,在知乎熱榜上,常年掛著一個發人深省的問題:

在企業的招聘信息中,普遍要求應聘者年齡在35歲以下,那麼,35歲以上的人都去哪兒了?

我第一次看到這個問題的時候,也覺得當頭一棒:臥槽,照這個情況來說,那我35歲以後豈不是要完犢子了?

而且,底下的很多回答都遵循一個套路:我,40歲,幾個月前被人叫做老總,如今只能到美團送外賣。

看起來,大家好像都挺慘的,這個世道確實是難混啊。

但冷靜點想一想。

35歲以上的人找工作,還要靠在網上廣投簡歷,那這個人是不是也不怎麼樣?

別人的35歲人生巔峰,你的35歲中年危機

認真說兩個數據,在瞭解這些之後,大家再看待35歲的中年危機,可能就會釋然一點:

第一,我們大部分人嚴重低估了職場生涯的長度。

在某些氛圍的烘托下,大家總覺得:我到了35歲,職場生涯就要結束了,就沒人要了...

但實際上,按22歲入職,60歲退休來看,我們每個人的職場生涯總計40年左右,而35歲的你,其實才走了不到1/3。

當然,看了這個數據你可能會反駁:雖然我以後的路還長,但這不代表我還能找著工作,賺到錢啊!

別急,立馬擺上第二個數據:在我們的一生中,個人財富的積累,85%-90%都來源於40歲之後,而往往在65歲左右會達到巔峰。

這些,是大數據統計下來的結果。

所以說,不用擔心35歲之後,你變成沒人要的乞丐,因為35歲以後,你才要真的開始賺大錢(只要你不是個養尊處優的混混)

說句不好聽的話,其實35歲走上了什麼樣的路,完全是自己20多歲的時候,一步步鋪出來的。

今天這篇文章,想跟大家聊聊關於職業發展的問題:

怎麼做才能避開所謂的「中年危機」,以及,如何正確看待和佈局自己的職業規劃?

別人的35歲人生巔峰,你的35歲中年危機


別人的35歲人生巔峰,你的35歲中年危機

職業規劃到底是在規劃什麼


以前一提到「職業規劃」,我就會覺得:如今行業瞬息萬變,20歲左右的人,根本不可能規劃出40歲要幹什麼。

而且,回憶自己在職場中摸爬滾打的這5年,我也越來越認為:職業就是個動態發展的過程,根本無法準確預估。

講講我自己的例子:

在剛畢業的時候,我給自己定的目標,是做全國最牛批的英語口譯員(不要笑,這真的是我當初的夢想,畢竟英語專業畢業...)

但後來,我發現自己並不喜歡把英語當成謀生的技能,於是,開始小範圍創業,渴望自己能成為最有錢的網店店主。

可折騰了一段時間,店鋪沒有什麼起色,我開始進軍互聯網公司,職業規劃變成了在30歲,成為年薪25萬的市場總監。

而現在呢?

你們都看到了,我既不是網店店主,也不是市場總監。我最終的樣子只是一個靠文字養活自己的自媒體。

可以說,因為自己興趣的改變,以及外界環境的影響,我離自己最初的規劃已經偏離得不是一點半點了...

"
別人的35歲人生巔峰,你的35歲中年危機

本文共3898字 閱讀約需8分鐘


別人的35歲人生巔峰,你的35歲中年危機

35歲真的會遇到中年職業危機嗎


最近,網上流傳著各種各樣的中年危機

一開始,中年危機的年齡段分佈在40歲左右,但後來,中年危機的年齡一再降低。

慢慢地,好像你只要到了35歲,人生就一定要走下坡路了

就比如,在知乎熱榜上,常年掛著一個發人深省的問題:

在企業的招聘信息中,普遍要求應聘者年齡在35歲以下,那麼,35歲以上的人都去哪兒了?

我第一次看到這個問題的時候,也覺得當頭一棒:臥槽,照這個情況來說,那我35歲以後豈不是要完犢子了?

而且,底下的很多回答都遵循一個套路:我,40歲,幾個月前被人叫做老總,如今只能到美團送外賣。

看起來,大家好像都挺慘的,這個世道確實是難混啊。

但冷靜點想一想。

35歲以上的人找工作,還要靠在網上廣投簡歷,那這個人是不是也不怎麼樣?

別人的35歲人生巔峰,你的35歲中年危機

認真說兩個數據,在瞭解這些之後,大家再看待35歲的中年危機,可能就會釋然一點:

第一,我們大部分人嚴重低估了職場生涯的長度。

在某些氛圍的烘托下,大家總覺得:我到了35歲,職場生涯就要結束了,就沒人要了...

但實際上,按22歲入職,60歲退休來看,我們每個人的職場生涯總計40年左右,而35歲的你,其實才走了不到1/3。

當然,看了這個數據你可能會反駁:雖然我以後的路還長,但這不代表我還能找著工作,賺到錢啊!

別急,立馬擺上第二個數據:在我們的一生中,個人財富的積累,85%-90%都來源於40歲之後,而往往在65歲左右會達到巔峰。

這些,是大數據統計下來的結果。

所以說,不用擔心35歲之後,你變成沒人要的乞丐,因為35歲以後,你才要真的開始賺大錢(只要你不是個養尊處優的混混)

說句不好聽的話,其實35歲走上了什麼樣的路,完全是自己20多歲的時候,一步步鋪出來的。

今天這篇文章,想跟大家聊聊關於職業發展的問題:

怎麼做才能避開所謂的「中年危機」,以及,如何正確看待和佈局自己的職業規劃?

別人的35歲人生巔峰,你的35歲中年危機


別人的35歲人生巔峰,你的35歲中年危機

職業規劃到底是在規劃什麼


以前一提到「職業規劃」,我就會覺得:如今行業瞬息萬變,20歲左右的人,根本不可能規劃出40歲要幹什麼。

而且,回憶自己在職場中摸爬滾打的這5年,我也越來越認為:職業就是個動態發展的過程,根本無法準確預估。

講講我自己的例子:

在剛畢業的時候,我給自己定的目標,是做全國最牛批的英語口譯員(不要笑,這真的是我當初的夢想,畢竟英語專業畢業...)

但後來,我發現自己並不喜歡把英語當成謀生的技能,於是,開始小範圍創業,渴望自己能成為最有錢的網店店主。

可折騰了一段時間,店鋪沒有什麼起色,我開始進軍互聯網公司,職業規劃變成了在30歲,成為年薪25萬的市場總監。

而現在呢?

你們都看到了,我既不是網店店主,也不是市場總監。我最終的樣子只是一個靠文字養活自己的自媒體。

可以說,因為自己興趣的改變,以及外界環境的影響,我離自己最初的規劃已經偏離得不是一點半點了...

別人的35歲人生巔峰,你的35歲中年危機

看到這裡,你可能會問,那意思是不是說,不管現在怎麼規劃,後面的職場人生都會有變數啊?那我們豈不是更難應對中年危機了?

你看,我們大部分人的思維就是這麼奇怪,永遠把注意力放在「不確定性」上面

不關注自己的當下,卻總擔憂自己的未來,渴望能提前預知風口,從而抓住新的機會。

但其實,對於職業規劃來講,相對於“變”,我們更應該關注的是“不變”

引用亞馬遜的創始人貝索斯說過的一句話:

我經常被問到一個問題:“未來十年,會有什麼樣的變化?”

但我很少被問到:“未來十年,什麼是不變的?”

我認為第二個問題比第一個問題更重要,因為你需要將你的戰略建立在不變的事物上。


"
別人的35歲人生巔峰,你的35歲中年危機

本文共3898字 閱讀約需8分鐘


別人的35歲人生巔峰,你的35歲中年危機

35歲真的會遇到中年職業危機嗎


最近,網上流傳著各種各樣的中年危機

一開始,中年危機的年齡段分佈在40歲左右,但後來,中年危機的年齡一再降低。

慢慢地,好像你只要到了35歲,人生就一定要走下坡路了

就比如,在知乎熱榜上,常年掛著一個發人深省的問題:

在企業的招聘信息中,普遍要求應聘者年齡在35歲以下,那麼,35歲以上的人都去哪兒了?

我第一次看到這個問題的時候,也覺得當頭一棒:臥槽,照這個情況來說,那我35歲以後豈不是要完犢子了?

而且,底下的很多回答都遵循一個套路:我,40歲,幾個月前被人叫做老總,如今只能到美團送外賣。

看起來,大家好像都挺慘的,這個世道確實是難混啊。

但冷靜點想一想。

35歲以上的人找工作,還要靠在網上廣投簡歷,那這個人是不是也不怎麼樣?

別人的35歲人生巔峰,你的35歲中年危機

認真說兩個數據,在瞭解這些之後,大家再看待35歲的中年危機,可能就會釋然一點:

第一,我們大部分人嚴重低估了職場生涯的長度。

在某些氛圍的烘托下,大家總覺得:我到了35歲,職場生涯就要結束了,就沒人要了...

但實際上,按22歲入職,60歲退休來看,我們每個人的職場生涯總計40年左右,而35歲的你,其實才走了不到1/3。

當然,看了這個數據你可能會反駁:雖然我以後的路還長,但這不代表我還能找著工作,賺到錢啊!

別急,立馬擺上第二個數據:在我們的一生中,個人財富的積累,85%-90%都來源於40歲之後,而往往在65歲左右會達到巔峰。

這些,是大數據統計下來的結果。

所以說,不用擔心35歲之後,你變成沒人要的乞丐,因為35歲以後,你才要真的開始賺大錢(只要你不是個養尊處優的混混)

說句不好聽的話,其實35歲走上了什麼樣的路,完全是自己20多歲的時候,一步步鋪出來的。

今天這篇文章,想跟大家聊聊關於職業發展的問題:

怎麼做才能避開所謂的「中年危機」,以及,如何正確看待和佈局自己的職業規劃?

別人的35歲人生巔峰,你的35歲中年危機


別人的35歲人生巔峰,你的35歲中年危機

職業規劃到底是在規劃什麼


以前一提到「職業規劃」,我就會覺得:如今行業瞬息萬變,20歲左右的人,根本不可能規劃出40歲要幹什麼。

而且,回憶自己在職場中摸爬滾打的這5年,我也越來越認為:職業就是個動態發展的過程,根本無法準確預估。

講講我自己的例子:

在剛畢業的時候,我給自己定的目標,是做全國最牛批的英語口譯員(不要笑,這真的是我當初的夢想,畢竟英語專業畢業...)

但後來,我發現自己並不喜歡把英語當成謀生的技能,於是,開始小範圍創業,渴望自己能成為最有錢的網店店主。

可折騰了一段時間,店鋪沒有什麼起色,我開始進軍互聯網公司,職業規劃變成了在30歲,成為年薪25萬的市場總監。

而現在呢?

你們都看到了,我既不是網店店主,也不是市場總監。我最終的樣子只是一個靠文字養活自己的自媒體。

可以說,因為自己興趣的改變,以及外界環境的影響,我離自己最初的規劃已經偏離得不是一點半點了...

別人的35歲人生巔峰,你的35歲中年危機

看到這裡,你可能會問,那意思是不是說,不管現在怎麼規劃,後面的職場人生都會有變數啊?那我們豈不是更難應對中年危機了?

你看,我們大部分人的思維就是這麼奇怪,永遠把注意力放在「不確定性」上面

不關注自己的當下,卻總擔憂自己的未來,渴望能提前預知風口,從而抓住新的機會。

但其實,對於職業規劃來講,相對於“變”,我們更應該關注的是“不變”

引用亞馬遜的創始人貝索斯說過的一句話:

我經常被問到一個問題:“未來十年,會有什麼樣的變化?”

但我很少被問到:“未來十年,什麼是不變的?”

我認為第二個問題比第一個問題更重要,因為你需要將你的戰略建立在不變的事物上。


別人的35歲人生巔峰,你的35歲中年危機

職業規劃,應該聚焦哪些不變的東西


職業規劃,不是在20歲的時候,能預知40歲會出現什麼行業,然後提前準備。

職業規劃,是找準未來20年不會變的東西,並且從現在開始慢慢積累,確保將來的自己有競爭力。

那具體到職場上,什麼是不變的東西,什麼才會永遠有競爭力呢?

"
別人的35歲人生巔峰,你的35歲中年危機

本文共3898字 閱讀約需8分鐘


別人的35歲人生巔峰,你的35歲中年危機

35歲真的會遇到中年職業危機嗎


最近,網上流傳著各種各樣的中年危機

一開始,中年危機的年齡段分佈在40歲左右,但後來,中年危機的年齡一再降低。

慢慢地,好像你只要到了35歲,人生就一定要走下坡路了

就比如,在知乎熱榜上,常年掛著一個發人深省的問題:

在企業的招聘信息中,普遍要求應聘者年齡在35歲以下,那麼,35歲以上的人都去哪兒了?

我第一次看到這個問題的時候,也覺得當頭一棒:臥槽,照這個情況來說,那我35歲以後豈不是要完犢子了?

而且,底下的很多回答都遵循一個套路:我,40歲,幾個月前被人叫做老總,如今只能到美團送外賣。

看起來,大家好像都挺慘的,這個世道確實是難混啊。

但冷靜點想一想。

35歲以上的人找工作,還要靠在網上廣投簡歷,那這個人是不是也不怎麼樣?

別人的35歲人生巔峰,你的35歲中年危機

認真說兩個數據,在瞭解這些之後,大家再看待35歲的中年危機,可能就會釋然一點:

第一,我們大部分人嚴重低估了職場生涯的長度。

在某些氛圍的烘托下,大家總覺得:我到了35歲,職場生涯就要結束了,就沒人要了...

但實際上,按22歲入職,60歲退休來看,我們每個人的職場生涯總計40年左右,而35歲的你,其實才走了不到1/3。

當然,看了這個數據你可能會反駁:雖然我以後的路還長,但這不代表我還能找著工作,賺到錢啊!

別急,立馬擺上第二個數據:在我們的一生中,個人財富的積累,85%-90%都來源於40歲之後,而往往在65歲左右會達到巔峰。

這些,是大數據統計下來的結果。

所以說,不用擔心35歲之後,你變成沒人要的乞丐,因為35歲以後,你才要真的開始賺大錢(只要你不是個養尊處優的混混)

說句不好聽的話,其實35歲走上了什麼樣的路,完全是自己20多歲的時候,一步步鋪出來的。

今天這篇文章,想跟大家聊聊關於職業發展的問題:

怎麼做才能避開所謂的「中年危機」,以及,如何正確看待和佈局自己的職業規劃?

別人的35歲人生巔峰,你的35歲中年危機


別人的35歲人生巔峰,你的35歲中年危機

職業規劃到底是在規劃什麼


以前一提到「職業規劃」,我就會覺得:如今行業瞬息萬變,20歲左右的人,根本不可能規劃出40歲要幹什麼。

而且,回憶自己在職場中摸爬滾打的這5年,我也越來越認為:職業就是個動態發展的過程,根本無法準確預估。

講講我自己的例子:

在剛畢業的時候,我給自己定的目標,是做全國最牛批的英語口譯員(不要笑,這真的是我當初的夢想,畢竟英語專業畢業...)

但後來,我發現自己並不喜歡把英語當成謀生的技能,於是,開始小範圍創業,渴望自己能成為最有錢的網店店主。

可折騰了一段時間,店鋪沒有什麼起色,我開始進軍互聯網公司,職業規劃變成了在30歲,成為年薪25萬的市場總監。

而現在呢?

你們都看到了,我既不是網店店主,也不是市場總監。我最終的樣子只是一個靠文字養活自己的自媒體。

可以說,因為自己興趣的改變,以及外界環境的影響,我離自己最初的規劃已經偏離得不是一點半點了...

別人的35歲人生巔峰,你的35歲中年危機

看到這裡,你可能會問,那意思是不是說,不管現在怎麼規劃,後面的職場人生都會有變數啊?那我們豈不是更難應對中年危機了?

你看,我們大部分人的思維就是這麼奇怪,永遠把注意力放在「不確定性」上面

不關注自己的當下,卻總擔憂自己的未來,渴望能提前預知風口,從而抓住新的機會。

但其實,對於職業規劃來講,相對於“變”,我們更應該關注的是“不變”

引用亞馬遜的創始人貝索斯說過的一句話:

我經常被問到一個問題:“未來十年,會有什麼樣的變化?”

但我很少被問到:“未來十年,什麼是不變的?”

我認為第二個問題比第一個問題更重要,因為你需要將你的戰略建立在不變的事物上。


別人的35歲人生巔峰,你的35歲中年危機

職業規劃,應該聚焦哪些不變的東西


職業規劃,不是在20歲的時候,能預知40歲會出現什麼行業,然後提前準備。

職業規劃,是找準未來20年不會變的東西,並且從現在開始慢慢積累,確保將來的自己有競爭力。

那具體到職場上,什麼是不變的東西,什麼才會永遠有競爭力呢?

別人的35歲人生巔峰,你的35歲中年危機

答案:能助推你職業發展的3大職場燃料

  • 可遷移能力
  • 有意義的經驗
  • 持久的關係

首先,可遷移的能力不是指某個具體的技能,而是指你在任何一家公司都用的到的基礎能力。

比方說,快速學習的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溝通表達能力,情商等等。

還記得我之前寫過一篇文章講臨界知識嗎?可遷移的能力其實本質上就是臨界知識。

舉個例子,會寫代碼是具體能力,但能快速學會寫代碼是可遷移的能力,而後者才是未來變換莫測的社會中,你所需要的。

其次,有意義的經驗,指的是你在職場生涯前期養成的良好工作習慣,以及你在跳槽過程中對行業的瞭解。

比如說,我工作不到5年,但是呆過很多家公司,很多個行業,於外人來看,我可能挺不老實的,但實際上,我也積累了各行各業的工作經驗。

所以,不用把跳槽看成一件十惡不赦的事情,尤其是在年輕的時候,你還有資本嘗試和尋找。等到40歲才去探索自己到底適合做什麼,那就真的晚了。

最後,持久的關係

這一點,我做得特別特別不好,甚至還給你們示範過多次反例。

"
別人的35歲人生巔峰,你的35歲中年危機

本文共3898字 閱讀約需8分鐘


別人的35歲人生巔峰,你的35歲中年危機

35歲真的會遇到中年職業危機嗎


最近,網上流傳著各種各樣的中年危機

一開始,中年危機的年齡段分佈在40歲左右,但後來,中年危機的年齡一再降低。

慢慢地,好像你只要到了35歲,人生就一定要走下坡路了

就比如,在知乎熱榜上,常年掛著一個發人深省的問題:

在企業的招聘信息中,普遍要求應聘者年齡在35歲以下,那麼,35歲以上的人都去哪兒了?

我第一次看到這個問題的時候,也覺得當頭一棒:臥槽,照這個情況來說,那我35歲以後豈不是要完犢子了?

而且,底下的很多回答都遵循一個套路:我,40歲,幾個月前被人叫做老總,如今只能到美團送外賣。

看起來,大家好像都挺慘的,這個世道確實是難混啊。

但冷靜點想一想。

35歲以上的人找工作,還要靠在網上廣投簡歷,那這個人是不是也不怎麼樣?

別人的35歲人生巔峰,你的35歲中年危機

認真說兩個數據,在瞭解這些之後,大家再看待35歲的中年危機,可能就會釋然一點:

第一,我們大部分人嚴重低估了職場生涯的長度。

在某些氛圍的烘托下,大家總覺得:我到了35歲,職場生涯就要結束了,就沒人要了...

但實際上,按22歲入職,60歲退休來看,我們每個人的職場生涯總計40年左右,而35歲的你,其實才走了不到1/3。

當然,看了這個數據你可能會反駁:雖然我以後的路還長,但這不代表我還能找著工作,賺到錢啊!

別急,立馬擺上第二個數據:在我們的一生中,個人財富的積累,85%-90%都來源於40歲之後,而往往在65歲左右會達到巔峰。

這些,是大數據統計下來的結果。

所以說,不用擔心35歲之後,你變成沒人要的乞丐,因為35歲以後,你才要真的開始賺大錢(只要你不是個養尊處優的混混)

說句不好聽的話,其實35歲走上了什麼樣的路,完全是自己20多歲的時候,一步步鋪出來的。

今天這篇文章,想跟大家聊聊關於職業發展的問題:

怎麼做才能避開所謂的「中年危機」,以及,如何正確看待和佈局自己的職業規劃?

別人的35歲人生巔峰,你的35歲中年危機


別人的35歲人生巔峰,你的35歲中年危機

職業規劃到底是在規劃什麼


以前一提到「職業規劃」,我就會覺得:如今行業瞬息萬變,20歲左右的人,根本不可能規劃出40歲要幹什麼。

而且,回憶自己在職場中摸爬滾打的這5年,我也越來越認為:職業就是個動態發展的過程,根本無法準確預估。

講講我自己的例子:

在剛畢業的時候,我給自己定的目標,是做全國最牛批的英語口譯員(不要笑,這真的是我當初的夢想,畢竟英語專業畢業...)

但後來,我發現自己並不喜歡把英語當成謀生的技能,於是,開始小範圍創業,渴望自己能成為最有錢的網店店主。

可折騰了一段時間,店鋪沒有什麼起色,我開始進軍互聯網公司,職業規劃變成了在30歲,成為年薪25萬的市場總監。

而現在呢?

你們都看到了,我既不是網店店主,也不是市場總監。我最終的樣子只是一個靠文字養活自己的自媒體。

可以說,因為自己興趣的改變,以及外界環境的影響,我離自己最初的規劃已經偏離得不是一點半點了...

別人的35歲人生巔峰,你的35歲中年危機

看到這裡,你可能會問,那意思是不是說,不管現在怎麼規劃,後面的職場人生都會有變數啊?那我們豈不是更難應對中年危機了?

你看,我們大部分人的思維就是這麼奇怪,永遠把注意力放在「不確定性」上面

不關注自己的當下,卻總擔憂自己的未來,渴望能提前預知風口,從而抓住新的機會。

但其實,對於職業規劃來講,相對於“變”,我們更應該關注的是“不變”

引用亞馬遜的創始人貝索斯說過的一句話:

我經常被問到一個問題:“未來十年,會有什麼樣的變化?”

但我很少被問到:“未來十年,什麼是不變的?”

我認為第二個問題比第一個問題更重要,因為你需要將你的戰略建立在不變的事物上。


別人的35歲人生巔峰,你的35歲中年危機

職業規劃,應該聚焦哪些不變的東西


職業規劃,不是在20歲的時候,能預知40歲會出現什麼行業,然後提前準備。

職業規劃,是找準未來20年不會變的東西,並且從現在開始慢慢積累,確保將來的自己有競爭力。

那具體到職場上,什麼是不變的東西,什麼才會永遠有競爭力呢?

別人的35歲人生巔峰,你的35歲中年危機

答案:能助推你職業發展的3大職場燃料

  • 可遷移能力
  • 有意義的經驗
  • 持久的關係

首先,可遷移的能力不是指某個具體的技能,而是指你在任何一家公司都用的到的基礎能力。

比方說,快速學習的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溝通表達能力,情商等等。

還記得我之前寫過一篇文章講臨界知識嗎?可遷移的能力其實本質上就是臨界知識。

舉個例子,會寫代碼是具體能力,但能快速學會寫代碼是可遷移的能力,而後者才是未來變換莫測的社會中,你所需要的。

其次,有意義的經驗,指的是你在職場生涯前期養成的良好工作習慣,以及你在跳槽過程中對行業的瞭解。

比如說,我工作不到5年,但是呆過很多家公司,很多個行業,於外人來看,我可能挺不老實的,但實際上,我也積累了各行各業的工作經驗。

所以,不用把跳槽看成一件十惡不赦的事情,尤其是在年輕的時候,你還有資本嘗試和尋找。等到40歲才去探索自己到底適合做什麼,那就真的晚了。

最後,持久的關係

這一點,我做得特別特別不好,甚至還給你們示範過多次反例。

別人的35歲人生巔峰,你的35歲中年危機

「持久的關係」學名應該叫人脈資源,而在你的人脈資源中,最重要的兩個就是你的領導以及你對接過的合作者。

其中,領導能帶你見到更大的世界(如果他是個好領導的話),而合作者的公司,則是你以後跳槽的捷徑。

在和別人合作的過程中,我們往往會產生這樣的心態:煩不煩,以後再也不跟你們合作了!

於是,便把合作者混成了仇人。但真正正確的合作方式是:我要讓你下一次還期待和我合作。

這不僅是為了公司的業績,也是為了讓合作公司看到,你,是個靠譜之人,甚至蠢蠢欲動想把你挖過來。

以上3點也被稱為職場燃料,它們是能對你未來發展起助推作用的東西,也是你在35歲之前,需要重點積累的東西。

等等,為什麼是35歲之前?

繼續往後看。


"
別人的35歲人生巔峰,你的35歲中年危機

本文共3898字 閱讀約需8分鐘


別人的35歲人生巔峰,你的35歲中年危機

35歲真的會遇到中年職業危機嗎


最近,網上流傳著各種各樣的中年危機

一開始,中年危機的年齡段分佈在40歲左右,但後來,中年危機的年齡一再降低。

慢慢地,好像你只要到了35歲,人生就一定要走下坡路了

就比如,在知乎熱榜上,常年掛著一個發人深省的問題:

在企業的招聘信息中,普遍要求應聘者年齡在35歲以下,那麼,35歲以上的人都去哪兒了?

我第一次看到這個問題的時候,也覺得當頭一棒:臥槽,照這個情況來說,那我35歲以後豈不是要完犢子了?

而且,底下的很多回答都遵循一個套路:我,40歲,幾個月前被人叫做老總,如今只能到美團送外賣。

看起來,大家好像都挺慘的,這個世道確實是難混啊。

但冷靜點想一想。

35歲以上的人找工作,還要靠在網上廣投簡歷,那這個人是不是也不怎麼樣?

別人的35歲人生巔峰,你的35歲中年危機

認真說兩個數據,在瞭解這些之後,大家再看待35歲的中年危機,可能就會釋然一點:

第一,我們大部分人嚴重低估了職場生涯的長度。

在某些氛圍的烘托下,大家總覺得:我到了35歲,職場生涯就要結束了,就沒人要了...

但實際上,按22歲入職,60歲退休來看,我們每個人的職場生涯總計40年左右,而35歲的你,其實才走了不到1/3。

當然,看了這個數據你可能會反駁:雖然我以後的路還長,但這不代表我還能找著工作,賺到錢啊!

別急,立馬擺上第二個數據:在我們的一生中,個人財富的積累,85%-90%都來源於40歲之後,而往往在65歲左右會達到巔峰。

這些,是大數據統計下來的結果。

所以說,不用擔心35歲之後,你變成沒人要的乞丐,因為35歲以後,你才要真的開始賺大錢(只要你不是個養尊處優的混混)

說句不好聽的話,其實35歲走上了什麼樣的路,完全是自己20多歲的時候,一步步鋪出來的。

今天這篇文章,想跟大家聊聊關於職業發展的問題:

怎麼做才能避開所謂的「中年危機」,以及,如何正確看待和佈局自己的職業規劃?

別人的35歲人生巔峰,你的35歲中年危機


別人的35歲人生巔峰,你的35歲中年危機

職業規劃到底是在規劃什麼


以前一提到「職業規劃」,我就會覺得:如今行業瞬息萬變,20歲左右的人,根本不可能規劃出40歲要幹什麼。

而且,回憶自己在職場中摸爬滾打的這5年,我也越來越認為:職業就是個動態發展的過程,根本無法準確預估。

講講我自己的例子:

在剛畢業的時候,我給自己定的目標,是做全國最牛批的英語口譯員(不要笑,這真的是我當初的夢想,畢竟英語專業畢業...)

但後來,我發現自己並不喜歡把英語當成謀生的技能,於是,開始小範圍創業,渴望自己能成為最有錢的網店店主。

可折騰了一段時間,店鋪沒有什麼起色,我開始進軍互聯網公司,職業規劃變成了在30歲,成為年薪25萬的市場總監。

而現在呢?

你們都看到了,我既不是網店店主,也不是市場總監。我最終的樣子只是一個靠文字養活自己的自媒體。

可以說,因為自己興趣的改變,以及外界環境的影響,我離自己最初的規劃已經偏離得不是一點半點了...

別人的35歲人生巔峰,你的35歲中年危機

看到這裡,你可能會問,那意思是不是說,不管現在怎麼規劃,後面的職場人生都會有變數啊?那我們豈不是更難應對中年危機了?

你看,我們大部分人的思維就是這麼奇怪,永遠把注意力放在「不確定性」上面

不關注自己的當下,卻總擔憂自己的未來,渴望能提前預知風口,從而抓住新的機會。

但其實,對於職業規劃來講,相對於“變”,我們更應該關注的是“不變”

引用亞馬遜的創始人貝索斯說過的一句話:

我經常被問到一個問題:“未來十年,會有什麼樣的變化?”

但我很少被問到:“未來十年,什麼是不變的?”

我認為第二個問題比第一個問題更重要,因為你需要將你的戰略建立在不變的事物上。


別人的35歲人生巔峰,你的35歲中年危機

職業規劃,應該聚焦哪些不變的東西


職業規劃,不是在20歲的時候,能預知40歲會出現什麼行業,然後提前準備。

職業規劃,是找準未來20年不會變的東西,並且從現在開始慢慢積累,確保將來的自己有競爭力。

那具體到職場上,什麼是不變的東西,什麼才會永遠有競爭力呢?

別人的35歲人生巔峰,你的35歲中年危機

答案:能助推你職業發展的3大職場燃料

  • 可遷移能力
  • 有意義的經驗
  • 持久的關係

首先,可遷移的能力不是指某個具體的技能,而是指你在任何一家公司都用的到的基礎能力。

比方說,快速學習的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溝通表達能力,情商等等。

還記得我之前寫過一篇文章講臨界知識嗎?可遷移的能力其實本質上就是臨界知識。

舉個例子,會寫代碼是具體能力,但能快速學會寫代碼是可遷移的能力,而後者才是未來變換莫測的社會中,你所需要的。

其次,有意義的經驗,指的是你在職場生涯前期養成的良好工作習慣,以及你在跳槽過程中對行業的瞭解。

比如說,我工作不到5年,但是呆過很多家公司,很多個行業,於外人來看,我可能挺不老實的,但實際上,我也積累了各行各業的工作經驗。

所以,不用把跳槽看成一件十惡不赦的事情,尤其是在年輕的時候,你還有資本嘗試和尋找。等到40歲才去探索自己到底適合做什麼,那就真的晚了。

最後,持久的關係

這一點,我做得特別特別不好,甚至還給你們示範過多次反例。

別人的35歲人生巔峰,你的35歲中年危機

「持久的關係」學名應該叫人脈資源,而在你的人脈資源中,最重要的兩個就是你的領導以及你對接過的合作者。

其中,領導能帶你見到更大的世界(如果他是個好領導的話),而合作者的公司,則是你以後跳槽的捷徑。

在和別人合作的過程中,我們往往會產生這樣的心態:煩不煩,以後再也不跟你們合作了!

於是,便把合作者混成了仇人。但真正正確的合作方式是:我要讓你下一次還期待和我合作。

這不僅是為了公司的業績,也是為了讓合作公司看到,你,是個靠譜之人,甚至蠢蠢欲動想把你挖過來。

以上3點也被稱為職場燃料,它們是能對你未來發展起助推作用的東西,也是你在35歲之前,需要重點積累的東西。

等等,為什麼是35歲之前?

繼續往後看。


別人的35歲人生巔峰,你的35歲中年危機

職業發展的3個階段

從事了20多年職業生涯研究,並且經常在哈佛,麻省理工等大學做職業規劃分享的導師布賴恩,把一生中的職業生涯分為3個階段,且認為每個階段會持續15年。

第一個階段:20-35歲,積累期

第二個階段:35-50歲,複利期

第三個階段:50-65歲,維護期

所以說,35歲其實是一個分水嶺

在35歲之前,你做了該做的事,積累了該積累的資源,那麼於你來說,35歲開始,往上走,成大事。

而對於那些一到35歲,就抱怨中年危機的人來講,他們只不過是得了因得的果,在20多歲的時候,活得太過於隨性而已...

就好像最近在熱播的電視劇小歡喜,方圓(黃磊飾)在40多歲被裁員,找不到工作,想去當外賣員。

大多數人看了方圓(黃磊飾)的處境,都會覺得世道艱難啊!

但你研究研究劇中方圓(黃磊飾)的工作作風呢?

得過且過,喜歡養花逗鳥,沒有上進心,渴望在一個單位混一輩子...

所以,輪到裁員的時候,只能他走...

"
別人的35歲人生巔峰,你的35歲中年危機

本文共3898字 閱讀約需8分鐘


別人的35歲人生巔峰,你的35歲中年危機

35歲真的會遇到中年職業危機嗎


最近,網上流傳著各種各樣的中年危機

一開始,中年危機的年齡段分佈在40歲左右,但後來,中年危機的年齡一再降低。

慢慢地,好像你只要到了35歲,人生就一定要走下坡路了

就比如,在知乎熱榜上,常年掛著一個發人深省的問題:

在企業的招聘信息中,普遍要求應聘者年齡在35歲以下,那麼,35歲以上的人都去哪兒了?

我第一次看到這個問題的時候,也覺得當頭一棒:臥槽,照這個情況來說,那我35歲以後豈不是要完犢子了?

而且,底下的很多回答都遵循一個套路:我,40歲,幾個月前被人叫做老總,如今只能到美團送外賣。

看起來,大家好像都挺慘的,這個世道確實是難混啊。

但冷靜點想一想。

35歲以上的人找工作,還要靠在網上廣投簡歷,那這個人是不是也不怎麼樣?

別人的35歲人生巔峰,你的35歲中年危機

認真說兩個數據,在瞭解這些之後,大家再看待35歲的中年危機,可能就會釋然一點:

第一,我們大部分人嚴重低估了職場生涯的長度。

在某些氛圍的烘托下,大家總覺得:我到了35歲,職場生涯就要結束了,就沒人要了...

但實際上,按22歲入職,60歲退休來看,我們每個人的職場生涯總計40年左右,而35歲的你,其實才走了不到1/3。

當然,看了這個數據你可能會反駁:雖然我以後的路還長,但這不代表我還能找著工作,賺到錢啊!

別急,立馬擺上第二個數據:在我們的一生中,個人財富的積累,85%-90%都來源於40歲之後,而往往在65歲左右會達到巔峰。

這些,是大數據統計下來的結果。

所以說,不用擔心35歲之後,你變成沒人要的乞丐,因為35歲以後,你才要真的開始賺大錢(只要你不是個養尊處優的混混)

說句不好聽的話,其實35歲走上了什麼樣的路,完全是自己20多歲的時候,一步步鋪出來的。

今天這篇文章,想跟大家聊聊關於職業發展的問題:

怎麼做才能避開所謂的「中年危機」,以及,如何正確看待和佈局自己的職業規劃?

別人的35歲人生巔峰,你的35歲中年危機


別人的35歲人生巔峰,你的35歲中年危機

職業規劃到底是在規劃什麼


以前一提到「職業規劃」,我就會覺得:如今行業瞬息萬變,20歲左右的人,根本不可能規劃出40歲要幹什麼。

而且,回憶自己在職場中摸爬滾打的這5年,我也越來越認為:職業就是個動態發展的過程,根本無法準確預估。

講講我自己的例子:

在剛畢業的時候,我給自己定的目標,是做全國最牛批的英語口譯員(不要笑,這真的是我當初的夢想,畢竟英語專業畢業...)

但後來,我發現自己並不喜歡把英語當成謀生的技能,於是,開始小範圍創業,渴望自己能成為最有錢的網店店主。

可折騰了一段時間,店鋪沒有什麼起色,我開始進軍互聯網公司,職業規劃變成了在30歲,成為年薪25萬的市場總監。

而現在呢?

你們都看到了,我既不是網店店主,也不是市場總監。我最終的樣子只是一個靠文字養活自己的自媒體。

可以說,因為自己興趣的改變,以及外界環境的影響,我離自己最初的規劃已經偏離得不是一點半點了...

別人的35歲人生巔峰,你的35歲中年危機

看到這裡,你可能會問,那意思是不是說,不管現在怎麼規劃,後面的職場人生都會有變數啊?那我們豈不是更難應對中年危機了?

你看,我們大部分人的思維就是這麼奇怪,永遠把注意力放在「不確定性」上面

不關注自己的當下,卻總擔憂自己的未來,渴望能提前預知風口,從而抓住新的機會。

但其實,對於職業規劃來講,相對於“變”,我們更應該關注的是“不變”

引用亞馬遜的創始人貝索斯說過的一句話:

我經常被問到一個問題:“未來十年,會有什麼樣的變化?”

但我很少被問到:“未來十年,什麼是不變的?”

我認為第二個問題比第一個問題更重要,因為你需要將你的戰略建立在不變的事物上。


別人的35歲人生巔峰,你的35歲中年危機

職業規劃,應該聚焦哪些不變的東西


職業規劃,不是在20歲的時候,能預知40歲會出現什麼行業,然後提前準備。

職業規劃,是找準未來20年不會變的東西,並且從現在開始慢慢積累,確保將來的自己有競爭力。

那具體到職場上,什麼是不變的東西,什麼才會永遠有競爭力呢?

別人的35歲人生巔峰,你的35歲中年危機

答案:能助推你職業發展的3大職場燃料

  • 可遷移能力
  • 有意義的經驗
  • 持久的關係

首先,可遷移的能力不是指某個具體的技能,而是指你在任何一家公司都用的到的基礎能力。

比方說,快速學習的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溝通表達能力,情商等等。

還記得我之前寫過一篇文章講臨界知識嗎?可遷移的能力其實本質上就是臨界知識。

舉個例子,會寫代碼是具體能力,但能快速學會寫代碼是可遷移的能力,而後者才是未來變換莫測的社會中,你所需要的。

其次,有意義的經驗,指的是你在職場生涯前期養成的良好工作習慣,以及你在跳槽過程中對行業的瞭解。

比如說,我工作不到5年,但是呆過很多家公司,很多個行業,於外人來看,我可能挺不老實的,但實際上,我也積累了各行各業的工作經驗。

所以,不用把跳槽看成一件十惡不赦的事情,尤其是在年輕的時候,你還有資本嘗試和尋找。等到40歲才去探索自己到底適合做什麼,那就真的晚了。

最後,持久的關係

這一點,我做得特別特別不好,甚至還給你們示範過多次反例。

別人的35歲人生巔峰,你的35歲中年危機

「持久的關係」學名應該叫人脈資源,而在你的人脈資源中,最重要的兩個就是你的領導以及你對接過的合作者。

其中,領導能帶你見到更大的世界(如果他是個好領導的話),而合作者的公司,則是你以後跳槽的捷徑。

在和別人合作的過程中,我們往往會產生這樣的心態:煩不煩,以後再也不跟你們合作了!

於是,便把合作者混成了仇人。但真正正確的合作方式是:我要讓你下一次還期待和我合作。

這不僅是為了公司的業績,也是為了讓合作公司看到,你,是個靠譜之人,甚至蠢蠢欲動想把你挖過來。

以上3點也被稱為職場燃料,它們是能對你未來發展起助推作用的東西,也是你在35歲之前,需要重點積累的東西。

等等,為什麼是35歲之前?

繼續往後看。


別人的35歲人生巔峰,你的35歲中年危機

職業發展的3個階段

從事了20多年職業生涯研究,並且經常在哈佛,麻省理工等大學做職業規劃分享的導師布賴恩,把一生中的職業生涯分為3個階段,且認為每個階段會持續15年。

第一個階段:20-35歲,積累期

第二個階段:35-50歲,複利期

第三個階段:50-65歲,維護期

所以說,35歲其實是一個分水嶺

在35歲之前,你做了該做的事,積累了該積累的資源,那麼於你來說,35歲開始,往上走,成大事。

而對於那些一到35歲,就抱怨中年危機的人來講,他們只不過是得了因得的果,在20多歲的時候,活得太過於隨性而已...

就好像最近在熱播的電視劇小歡喜,方圓(黃磊飾)在40多歲被裁員,找不到工作,想去當外賣員。

大多數人看了方圓(黃磊飾)的處境,都會覺得世道艱難啊!

但你研究研究劇中方圓(黃磊飾)的工作作風呢?

得過且過,喜歡養花逗鳥,沒有上進心,渴望在一個單位混一輩子...

所以,輪到裁員的時候,只能他走...

別人的35歲人生巔峰,你的35歲中年危機

我們的每一個職業發展階段,其實都是在為下一個階段鋪路。

而在鋪路的過程中,除了為自己積累職場燃料之外,還有一點比較重要的是:

衡量當下的公司能不能滿足自己本階段的需求。

來做道計算題,大多數人選擇一份工作的時候,會考慮4個方面:學習、影響力、樂趣、獎勵。

  • 學習:你是否在該公司能有所成長;
  • 影響力:你的職場個人品牌;
  • 樂趣:你做的是不是自己想做的事;
  • 獎勵:這份工作能給你的物質回報;

假設你現在26歲,處於職業生涯發展的第一階段,是你的積累期

在這個階段「學習」和「影響力」對你來說是最重要的。

所以,在學習和影響力這兩個因素上,我們分配的權重為30%,剩下的獎勵(金錢)分配25%,樂趣15%。

(畢竟對於年輕人來說,錢比樂趣稍微重要一丟丟)

然後,評估你目前工作發展情況,並給自己打分。

評估工作情況:

在公司學不到東西,領導不教,自己也不會,私下又不知道去哪裡學(學習);

公司發展緩慢,對外沒有任何影響力,上司喜歡拍馬屁的人,不認可你的付出(影響力);

但朝九晚五,心情不是很抑鬱(樂趣);工資也在預期之內(獎勵);

你的自我評分:學習-40,影響力-40,樂趣-50,獎勵60

綜合分數:各項的權重X自我評分,然後相加,等於46.5

不及格。

"
別人的35歲人生巔峰,你的35歲中年危機

本文共3898字 閱讀約需8分鐘


別人的35歲人生巔峰,你的35歲中年危機

35歲真的會遇到中年職業危機嗎


最近,網上流傳著各種各樣的中年危機

一開始,中年危機的年齡段分佈在40歲左右,但後來,中年危機的年齡一再降低。

慢慢地,好像你只要到了35歲,人生就一定要走下坡路了

就比如,在知乎熱榜上,常年掛著一個發人深省的問題:

在企業的招聘信息中,普遍要求應聘者年齡在35歲以下,那麼,35歲以上的人都去哪兒了?

我第一次看到這個問題的時候,也覺得當頭一棒:臥槽,照這個情況來說,那我35歲以後豈不是要完犢子了?

而且,底下的很多回答都遵循一個套路:我,40歲,幾個月前被人叫做老總,如今只能到美團送外賣。

看起來,大家好像都挺慘的,這個世道確實是難混啊。

但冷靜點想一想。

35歲以上的人找工作,還要靠在網上廣投簡歷,那這個人是不是也不怎麼樣?

別人的35歲人生巔峰,你的35歲中年危機

認真說兩個數據,在瞭解這些之後,大家再看待35歲的中年危機,可能就會釋然一點:

第一,我們大部分人嚴重低估了職場生涯的長度。

在某些氛圍的烘托下,大家總覺得:我到了35歲,職場生涯就要結束了,就沒人要了...

但實際上,按22歲入職,60歲退休來看,我們每個人的職場生涯總計40年左右,而35歲的你,其實才走了不到1/3。

當然,看了這個數據你可能會反駁:雖然我以後的路還長,但這不代表我還能找著工作,賺到錢啊!

別急,立馬擺上第二個數據:在我們的一生中,個人財富的積累,85%-90%都來源於40歲之後,而往往在65歲左右會達到巔峰。

這些,是大數據統計下來的結果。

所以說,不用擔心35歲之後,你變成沒人要的乞丐,因為35歲以後,你才要真的開始賺大錢(只要你不是個養尊處優的混混)

說句不好聽的話,其實35歲走上了什麼樣的路,完全是自己20多歲的時候,一步步鋪出來的。

今天這篇文章,想跟大家聊聊關於職業發展的問題:

怎麼做才能避開所謂的「中年危機」,以及,如何正確看待和佈局自己的職業規劃?

別人的35歲人生巔峰,你的35歲中年危機


別人的35歲人生巔峰,你的35歲中年危機

職業規劃到底是在規劃什麼


以前一提到「職業規劃」,我就會覺得:如今行業瞬息萬變,20歲左右的人,根本不可能規劃出40歲要幹什麼。

而且,回憶自己在職場中摸爬滾打的這5年,我也越來越認為:職業就是個動態發展的過程,根本無法準確預估。

講講我自己的例子:

在剛畢業的時候,我給自己定的目標,是做全國最牛批的英語口譯員(不要笑,這真的是我當初的夢想,畢竟英語專業畢業...)

但後來,我發現自己並不喜歡把英語當成謀生的技能,於是,開始小範圍創業,渴望自己能成為最有錢的網店店主。

可折騰了一段時間,店鋪沒有什麼起色,我開始進軍互聯網公司,職業規劃變成了在30歲,成為年薪25萬的市場總監。

而現在呢?

你們都看到了,我既不是網店店主,也不是市場總監。我最終的樣子只是一個靠文字養活自己的自媒體。

可以說,因為自己興趣的改變,以及外界環境的影響,我離自己最初的規劃已經偏離得不是一點半點了...

別人的35歲人生巔峰,你的35歲中年危機

看到這裡,你可能會問,那意思是不是說,不管現在怎麼規劃,後面的職場人生都會有變數啊?那我們豈不是更難應對中年危機了?

你看,我們大部分人的思維就是這麼奇怪,永遠把注意力放在「不確定性」上面

不關注自己的當下,卻總擔憂自己的未來,渴望能提前預知風口,從而抓住新的機會。

但其實,對於職業規劃來講,相對於“變”,我們更應該關注的是“不變”

引用亞馬遜的創始人貝索斯說過的一句話:

我經常被問到一個問題:“未來十年,會有什麼樣的變化?”

但我很少被問到:“未來十年,什麼是不變的?”

我認為第二個問題比第一個問題更重要,因為你需要將你的戰略建立在不變的事物上。


別人的35歲人生巔峰,你的35歲中年危機

職業規劃,應該聚焦哪些不變的東西


職業規劃,不是在20歲的時候,能預知40歲會出現什麼行業,然後提前準備。

職業規劃,是找準未來20年不會變的東西,並且從現在開始慢慢積累,確保將來的自己有競爭力。

那具體到職場上,什麼是不變的東西,什麼才會永遠有競爭力呢?

別人的35歲人生巔峰,你的35歲中年危機

答案:能助推你職業發展的3大職場燃料

  • 可遷移能力
  • 有意義的經驗
  • 持久的關係

首先,可遷移的能力不是指某個具體的技能,而是指你在任何一家公司都用的到的基礎能力。

比方說,快速學習的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溝通表達能力,情商等等。

還記得我之前寫過一篇文章講臨界知識嗎?可遷移的能力其實本質上就是臨界知識。

舉個例子,會寫代碼是具體能力,但能快速學會寫代碼是可遷移的能力,而後者才是未來變換莫測的社會中,你所需要的。

其次,有意義的經驗,指的是你在職場生涯前期養成的良好工作習慣,以及你在跳槽過程中對行業的瞭解。

比如說,我工作不到5年,但是呆過很多家公司,很多個行業,於外人來看,我可能挺不老實的,但實際上,我也積累了各行各業的工作經驗。

所以,不用把跳槽看成一件十惡不赦的事情,尤其是在年輕的時候,你還有資本嘗試和尋找。等到40歲才去探索自己到底適合做什麼,那就真的晚了。

最後,持久的關係

這一點,我做得特別特別不好,甚至還給你們示範過多次反例。

別人的35歲人生巔峰,你的35歲中年危機

「持久的關係」學名應該叫人脈資源,而在你的人脈資源中,最重要的兩個就是你的領導以及你對接過的合作者。

其中,領導能帶你見到更大的世界(如果他是個好領導的話),而合作者的公司,則是你以後跳槽的捷徑。

在和別人合作的過程中,我們往往會產生這樣的心態:煩不煩,以後再也不跟你們合作了!

於是,便把合作者混成了仇人。但真正正確的合作方式是:我要讓你下一次還期待和我合作。

這不僅是為了公司的業績,也是為了讓合作公司看到,你,是個靠譜之人,甚至蠢蠢欲動想把你挖過來。

以上3點也被稱為職場燃料,它們是能對你未來發展起助推作用的東西,也是你在35歲之前,需要重點積累的東西。

等等,為什麼是35歲之前?

繼續往後看。


別人的35歲人生巔峰,你的35歲中年危機

職業發展的3個階段

從事了20多年職業生涯研究,並且經常在哈佛,麻省理工等大學做職業規劃分享的導師布賴恩,把一生中的職業生涯分為3個階段,且認為每個階段會持續15年。

第一個階段:20-35歲,積累期

第二個階段:35-50歲,複利期

第三個階段:50-65歲,維護期

所以說,35歲其實是一個分水嶺

在35歲之前,你做了該做的事,積累了該積累的資源,那麼於你來說,35歲開始,往上走,成大事。

而對於那些一到35歲,就抱怨中年危機的人來講,他們只不過是得了因得的果,在20多歲的時候,活得太過於隨性而已...

就好像最近在熱播的電視劇小歡喜,方圓(黃磊飾)在40多歲被裁員,找不到工作,想去當外賣員。

大多數人看了方圓(黃磊飾)的處境,都會覺得世道艱難啊!

但你研究研究劇中方圓(黃磊飾)的工作作風呢?

得過且過,喜歡養花逗鳥,沒有上進心,渴望在一個單位混一輩子...

所以,輪到裁員的時候,只能他走...

別人的35歲人生巔峰,你的35歲中年危機

我們的每一個職業發展階段,其實都是在為下一個階段鋪路。

而在鋪路的過程中,除了為自己積累職場燃料之外,還有一點比較重要的是:

衡量當下的公司能不能滿足自己本階段的需求。

來做道計算題,大多數人選擇一份工作的時候,會考慮4個方面:學習、影響力、樂趣、獎勵。

  • 學習:你是否在該公司能有所成長;
  • 影響力:你的職場個人品牌;
  • 樂趣:你做的是不是自己想做的事;
  • 獎勵:這份工作能給你的物質回報;

假設你現在26歲,處於職業生涯發展的第一階段,是你的積累期

在這個階段「學習」和「影響力」對你來說是最重要的。

所以,在學習和影響力這兩個因素上,我們分配的權重為30%,剩下的獎勵(金錢)分配25%,樂趣15%。

(畢竟對於年輕人來說,錢比樂趣稍微重要一丟丟)

然後,評估你目前工作發展情況,並給自己打分。

評估工作情況:

在公司學不到東西,領導不教,自己也不會,私下又不知道去哪裡學(學習);

公司發展緩慢,對外沒有任何影響力,上司喜歡拍馬屁的人,不認可你的付出(影響力);

但朝九晚五,心情不是很抑鬱(樂趣);工資也在預期之內(獎勵);

你的自我評分:學習-40,影響力-40,樂趣-50,獎勵60

綜合分數:各項的權重X自我評分,然後相加,等於46.5

不及格。

別人的35歲人生巔峰,你的35歲中年危機

這個表格有什麼用?

它可以衡量你目前的公司,以及你目前的行為,是不是在指引自己往正確的方向走。

以前我們可能會覺得,我26歲,只要工資給得夠,我什麼公司都可以去。

但其實,你的26歲是積累能力的階段,當只有工資到位的時候,你已經走偏了,給自己的35歲埋下了隱患。


"
別人的35歲人生巔峰,你的35歲中年危機

本文共3898字 閱讀約需8分鐘


別人的35歲人生巔峰,你的35歲中年危機

35歲真的會遇到中年職業危機嗎


最近,網上流傳著各種各樣的中年危機

一開始,中年危機的年齡段分佈在40歲左右,但後來,中年危機的年齡一再降低。

慢慢地,好像你只要到了35歲,人生就一定要走下坡路了

就比如,在知乎熱榜上,常年掛著一個發人深省的問題:

在企業的招聘信息中,普遍要求應聘者年齡在35歲以下,那麼,35歲以上的人都去哪兒了?

我第一次看到這個問題的時候,也覺得當頭一棒:臥槽,照這個情況來說,那我35歲以後豈不是要完犢子了?

而且,底下的很多回答都遵循一個套路:我,40歲,幾個月前被人叫做老總,如今只能到美團送外賣。

看起來,大家好像都挺慘的,這個世道確實是難混啊。

但冷靜點想一想。

35歲以上的人找工作,還要靠在網上廣投簡歷,那這個人是不是也不怎麼樣?

別人的35歲人生巔峰,你的35歲中年危機

認真說兩個數據,在瞭解這些之後,大家再看待35歲的中年危機,可能就會釋然一點:

第一,我們大部分人嚴重低估了職場生涯的長度。

在某些氛圍的烘托下,大家總覺得:我到了35歲,職場生涯就要結束了,就沒人要了...

但實際上,按22歲入職,60歲退休來看,我們每個人的職場生涯總計40年左右,而35歲的你,其實才走了不到1/3。

當然,看了這個數據你可能會反駁:雖然我以後的路還長,但這不代表我還能找著工作,賺到錢啊!

別急,立馬擺上第二個數據:在我們的一生中,個人財富的積累,85%-90%都來源於40歲之後,而往往在65歲左右會達到巔峰。

這些,是大數據統計下來的結果。

所以說,不用擔心35歲之後,你變成沒人要的乞丐,因為35歲以後,你才要真的開始賺大錢(只要你不是個養尊處優的混混)

說句不好聽的話,其實35歲走上了什麼樣的路,完全是自己20多歲的時候,一步步鋪出來的。

今天這篇文章,想跟大家聊聊關於職業發展的問題:

怎麼做才能避開所謂的「中年危機」,以及,如何正確看待和佈局自己的職業規劃?

別人的35歲人生巔峰,你的35歲中年危機


別人的35歲人生巔峰,你的35歲中年危機

職業規劃到底是在規劃什麼


以前一提到「職業規劃」,我就會覺得:如今行業瞬息萬變,20歲左右的人,根本不可能規劃出40歲要幹什麼。

而且,回憶自己在職場中摸爬滾打的這5年,我也越來越認為:職業就是個動態發展的過程,根本無法準確預估。

講講我自己的例子:

在剛畢業的時候,我給自己定的目標,是做全國最牛批的英語口譯員(不要笑,這真的是我當初的夢想,畢竟英語專業畢業...)

但後來,我發現自己並不喜歡把英語當成謀生的技能,於是,開始小範圍創業,渴望自己能成為最有錢的網店店主。

可折騰了一段時間,店鋪沒有什麼起色,我開始進軍互聯網公司,職業規劃變成了在30歲,成為年薪25萬的市場總監。

而現在呢?

你們都看到了,我既不是網店店主,也不是市場總監。我最終的樣子只是一個靠文字養活自己的自媒體。

可以說,因為自己興趣的改變,以及外界環境的影響,我離自己最初的規劃已經偏離得不是一點半點了...

別人的35歲人生巔峰,你的35歲中年危機

看到這裡,你可能會問,那意思是不是說,不管現在怎麼規劃,後面的職場人生都會有變數啊?那我們豈不是更難應對中年危機了?

你看,我們大部分人的思維就是這麼奇怪,永遠把注意力放在「不確定性」上面

不關注自己的當下,卻總擔憂自己的未來,渴望能提前預知風口,從而抓住新的機會。

但其實,對於職業規劃來講,相對於“變”,我們更應該關注的是“不變”

引用亞馬遜的創始人貝索斯說過的一句話:

我經常被問到一個問題:“未來十年,會有什麼樣的變化?”

但我很少被問到:“未來十年,什麼是不變的?”

我認為第二個問題比第一個問題更重要,因為你需要將你的戰略建立在不變的事物上。


別人的35歲人生巔峰,你的35歲中年危機

職業規劃,應該聚焦哪些不變的東西


職業規劃,不是在20歲的時候,能預知40歲會出現什麼行業,然後提前準備。

職業規劃,是找準未來20年不會變的東西,並且從現在開始慢慢積累,確保將來的自己有競爭力。

那具體到職場上,什麼是不變的東西,什麼才會永遠有競爭力呢?

別人的35歲人生巔峰,你的35歲中年危機

答案:能助推你職業發展的3大職場燃料

  • 可遷移能力
  • 有意義的經驗
  • 持久的關係

首先,可遷移的能力不是指某個具體的技能,而是指你在任何一家公司都用的到的基礎能力。

比方說,快速學習的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溝通表達能力,情商等等。

還記得我之前寫過一篇文章講臨界知識嗎?可遷移的能力其實本質上就是臨界知識。

舉個例子,會寫代碼是具體能力,但能快速學會寫代碼是可遷移的能力,而後者才是未來變換莫測的社會中,你所需要的。

其次,有意義的經驗,指的是你在職場生涯前期養成的良好工作習慣,以及你在跳槽過程中對行業的瞭解。

比如說,我工作不到5年,但是呆過很多家公司,很多個行業,於外人來看,我可能挺不老實的,但實際上,我也積累了各行各業的工作經驗。

所以,不用把跳槽看成一件十惡不赦的事情,尤其是在年輕的時候,你還有資本嘗試和尋找。等到40歲才去探索自己到底適合做什麼,那就真的晚了。

最後,持久的關係

這一點,我做得特別特別不好,甚至還給你們示範過多次反例。

別人的35歲人生巔峰,你的35歲中年危機

「持久的關係」學名應該叫人脈資源,而在你的人脈資源中,最重要的兩個就是你的領導以及你對接過的合作者。

其中,領導能帶你見到更大的世界(如果他是個好領導的話),而合作者的公司,則是你以後跳槽的捷徑。

在和別人合作的過程中,我們往往會產生這樣的心態:煩不煩,以後再也不跟你們合作了!

於是,便把合作者混成了仇人。但真正正確的合作方式是:我要讓你下一次還期待和我合作。

這不僅是為了公司的業績,也是為了讓合作公司看到,你,是個靠譜之人,甚至蠢蠢欲動想把你挖過來。

以上3點也被稱為職場燃料,它們是能對你未來發展起助推作用的東西,也是你在35歲之前,需要重點積累的東西。

等等,為什麼是35歲之前?

繼續往後看。


別人的35歲人生巔峰,你的35歲中年危機

職業發展的3個階段

從事了20多年職業生涯研究,並且經常在哈佛,麻省理工等大學做職業規劃分享的導師布賴恩,把一生中的職業生涯分為3個階段,且認為每個階段會持續15年。

第一個階段:20-35歲,積累期

第二個階段:35-50歲,複利期

第三個階段:50-65歲,維護期

所以說,35歲其實是一個分水嶺

在35歲之前,你做了該做的事,積累了該積累的資源,那麼於你來說,35歲開始,往上走,成大事。

而對於那些一到35歲,就抱怨中年危機的人來講,他們只不過是得了因得的果,在20多歲的時候,活得太過於隨性而已...

就好像最近在熱播的電視劇小歡喜,方圓(黃磊飾)在40多歲被裁員,找不到工作,想去當外賣員。

大多數人看了方圓(黃磊飾)的處境,都會覺得世道艱難啊!

但你研究研究劇中方圓(黃磊飾)的工作作風呢?

得過且過,喜歡養花逗鳥,沒有上進心,渴望在一個單位混一輩子...

所以,輪到裁員的時候,只能他走...

別人的35歲人生巔峰,你的35歲中年危機

我們的每一個職業發展階段,其實都是在為下一個階段鋪路。

而在鋪路的過程中,除了為自己積累職場燃料之外,還有一點比較重要的是:

衡量當下的公司能不能滿足自己本階段的需求。

來做道計算題,大多數人選擇一份工作的時候,會考慮4個方面:學習、影響力、樂趣、獎勵。

  • 學習:你是否在該公司能有所成長;
  • 影響力:你的職場個人品牌;
  • 樂趣:你做的是不是自己想做的事;
  • 獎勵:這份工作能給你的物質回報;

假設你現在26歲,處於職業生涯發展的第一階段,是你的積累期

在這個階段「學習」和「影響力」對你來說是最重要的。

所以,在學習和影響力這兩個因素上,我們分配的權重為30%,剩下的獎勵(金錢)分配25%,樂趣15%。

(畢竟對於年輕人來說,錢比樂趣稍微重要一丟丟)

然後,評估你目前工作發展情況,並給自己打分。

評估工作情況:

在公司學不到東西,領導不教,自己也不會,私下又不知道去哪裡學(學習);

公司發展緩慢,對外沒有任何影響力,上司喜歡拍馬屁的人,不認可你的付出(影響力);

但朝九晚五,心情不是很抑鬱(樂趣);工資也在預期之內(獎勵);

你的自我評分:學習-40,影響力-40,樂趣-50,獎勵60

綜合分數:各項的權重X自我評分,然後相加,等於46.5

不及格。

別人的35歲人生巔峰,你的35歲中年危機

這個表格有什麼用?

它可以衡量你目前的公司,以及你目前的行為,是不是在指引自己往正確的方向走。

以前我們可能會覺得,我26歲,只要工資給得夠,我什麼公司都可以去。

但其實,你的26歲是積累能力的階段,當只有工資到位的時候,你已經走偏了,給自己的35歲埋下了隱患。


別人的35歲人生巔峰,你的35歲中年危機

適當的擔憂是健康的,但過分的擔憂就是毒瘤。

不說遠的,等你到26歲的時候,回憶一下自己24歲特別擔心的事情。你會發現,當初的自己怎麼那麼容易患得患失,做了那麼多無用功。

最後,說一個特別振奮人的人生管理方法吧

"
別人的35歲人生巔峰,你的35歲中年危機

本文共3898字 閱讀約需8分鐘


別人的35歲人生巔峰,你的35歲中年危機

35歲真的會遇到中年職業危機嗎


最近,網上流傳著各種各樣的中年危機

一開始,中年危機的年齡段分佈在40歲左右,但後來,中年危機的年齡一再降低。

慢慢地,好像你只要到了35歲,人生就一定要走下坡路了

就比如,在知乎熱榜上,常年掛著一個發人深省的問題:

在企業的招聘信息中,普遍要求應聘者年齡在35歲以下,那麼,35歲以上的人都去哪兒了?

我第一次看到這個問題的時候,也覺得當頭一棒:臥槽,照這個情況來說,那我35歲以後豈不是要完犢子了?

而且,底下的很多回答都遵循一個套路:我,40歲,幾個月前被人叫做老總,如今只能到美團送外賣。

看起來,大家好像都挺慘的,這個世道確實是難混啊。

但冷靜點想一想。

35歲以上的人找工作,還要靠在網上廣投簡歷,那這個人是不是也不怎麼樣?

別人的35歲人生巔峰,你的35歲中年危機

認真說兩個數據,在瞭解這些之後,大家再看待35歲的中年危機,可能就會釋然一點:

第一,我們大部分人嚴重低估了職場生涯的長度。

在某些氛圍的烘托下,大家總覺得:我到了35歲,職場生涯就要結束了,就沒人要了...

但實際上,按22歲入職,60歲退休來看,我們每個人的職場生涯總計40年左右,而35歲的你,其實才走了不到1/3。

當然,看了這個數據你可能會反駁:雖然我以後的路還長,但這不代表我還能找著工作,賺到錢啊!

別急,立馬擺上第二個數據:在我們的一生中,個人財富的積累,85%-90%都來源於40歲之後,而往往在65歲左右會達到巔峰。

這些,是大數據統計下來的結果。

所以說,不用擔心35歲之後,你變成沒人要的乞丐,因為35歲以後,你才要真的開始賺大錢(只要你不是個養尊處優的混混)

說句不好聽的話,其實35歲走上了什麼樣的路,完全是自己20多歲的時候,一步步鋪出來的。

今天這篇文章,想跟大家聊聊關於職業發展的問題:

怎麼做才能避開所謂的「中年危機」,以及,如何正確看待和佈局自己的職業規劃?

別人的35歲人生巔峰,你的35歲中年危機


別人的35歲人生巔峰,你的35歲中年危機

職業規劃到底是在規劃什麼


以前一提到「職業規劃」,我就會覺得:如今行業瞬息萬變,20歲左右的人,根本不可能規劃出40歲要幹什麼。

而且,回憶自己在職場中摸爬滾打的這5年,我也越來越認為:職業就是個動態發展的過程,根本無法準確預估。

講講我自己的例子:

在剛畢業的時候,我給自己定的目標,是做全國最牛批的英語口譯員(不要笑,這真的是我當初的夢想,畢竟英語專業畢業...)

但後來,我發現自己並不喜歡把英語當成謀生的技能,於是,開始小範圍創業,渴望自己能成為最有錢的網店店主。

可折騰了一段時間,店鋪沒有什麼起色,我開始進軍互聯網公司,職業規劃變成了在30歲,成為年薪25萬的市場總監。

而現在呢?

你們都看到了,我既不是網店店主,也不是市場總監。我最終的樣子只是一個靠文字養活自己的自媒體。

可以說,因為自己興趣的改變,以及外界環境的影響,我離自己最初的規劃已經偏離得不是一點半點了...

別人的35歲人生巔峰,你的35歲中年危機

看到這裡,你可能會問,那意思是不是說,不管現在怎麼規劃,後面的職場人生都會有變數啊?那我們豈不是更難應對中年危機了?

你看,我們大部分人的思維就是這麼奇怪,永遠把注意力放在「不確定性」上面

不關注自己的當下,卻總擔憂自己的未來,渴望能提前預知風口,從而抓住新的機會。

但其實,對於職業規劃來講,相對於“變”,我們更應該關注的是“不變”

引用亞馬遜的創始人貝索斯說過的一句話:

我經常被問到一個問題:“未來十年,會有什麼樣的變化?”

但我很少被問到:“未來十年,什麼是不變的?”

我認為第二個問題比第一個問題更重要,因為你需要將你的戰略建立在不變的事物上。


別人的35歲人生巔峰,你的35歲中年危機

職業規劃,應該聚焦哪些不變的東西


職業規劃,不是在20歲的時候,能預知40歲會出現什麼行業,然後提前準備。

職業規劃,是找準未來20年不會變的東西,並且從現在開始慢慢積累,確保將來的自己有競爭力。

那具體到職場上,什麼是不變的東西,什麼才會永遠有競爭力呢?

別人的35歲人生巔峰,你的35歲中年危機

答案:能助推你職業發展的3大職場燃料

  • 可遷移能力
  • 有意義的經驗
  • 持久的關係

首先,可遷移的能力不是指某個具體的技能,而是指你在任何一家公司都用的到的基礎能力。

比方說,快速學習的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溝通表達能力,情商等等。

還記得我之前寫過一篇文章講臨界知識嗎?可遷移的能力其實本質上就是臨界知識。

舉個例子,會寫代碼是具體能力,但能快速學會寫代碼是可遷移的能力,而後者才是未來變換莫測的社會中,你所需要的。

其次,有意義的經驗,指的是你在職場生涯前期養成的良好工作習慣,以及你在跳槽過程中對行業的瞭解。

比如說,我工作不到5年,但是呆過很多家公司,很多個行業,於外人來看,我可能挺不老實的,但實際上,我也積累了各行各業的工作經驗。

所以,不用把跳槽看成一件十惡不赦的事情,尤其是在年輕的時候,你還有資本嘗試和尋找。等到40歲才去探索自己到底適合做什麼,那就真的晚了。

最後,持久的關係

這一點,我做得特別特別不好,甚至還給你們示範過多次反例。

別人的35歲人生巔峰,你的35歲中年危機

「持久的關係」學名應該叫人脈資源,而在你的人脈資源中,最重要的兩個就是你的領導以及你對接過的合作者。

其中,領導能帶你見到更大的世界(如果他是個好領導的話),而合作者的公司,則是你以後跳槽的捷徑。

在和別人合作的過程中,我們往往會產生這樣的心態:煩不煩,以後再也不跟你們合作了!

於是,便把合作者混成了仇人。但真正正確的合作方式是:我要讓你下一次還期待和我合作。

這不僅是為了公司的業績,也是為了讓合作公司看到,你,是個靠譜之人,甚至蠢蠢欲動想把你挖過來。

以上3點也被稱為職場燃料,它們是能對你未來發展起助推作用的東西,也是你在35歲之前,需要重點積累的東西。

等等,為什麼是35歲之前?

繼續往後看。


別人的35歲人生巔峰,你的35歲中年危機

職業發展的3個階段

從事了20多年職業生涯研究,並且經常在哈佛,麻省理工等大學做職業規劃分享的導師布賴恩,把一生中的職業生涯分為3個階段,且認為每個階段會持續15年。

第一個階段:20-35歲,積累期

第二個階段:35-50歲,複利期

第三個階段:50-65歲,維護期

所以說,35歲其實是一個分水嶺

在35歲之前,你做了該做的事,積累了該積累的資源,那麼於你來說,35歲開始,往上走,成大事。

而對於那些一到35歲,就抱怨中年危機的人來講,他們只不過是得了因得的果,在20多歲的時候,活得太過於隨性而已...

就好像最近在熱播的電視劇小歡喜,方圓(黃磊飾)在40多歲被裁員,找不到工作,想去當外賣員。

大多數人看了方圓(黃磊飾)的處境,都會覺得世道艱難啊!

但你研究研究劇中方圓(黃磊飾)的工作作風呢?

得過且過,喜歡養花逗鳥,沒有上進心,渴望在一個單位混一輩子...

所以,輪到裁員的時候,只能他走...

別人的35歲人生巔峰,你的35歲中年危機

我們的每一個職業發展階段,其實都是在為下一個階段鋪路。

而在鋪路的過程中,除了為自己積累職場燃料之外,還有一點比較重要的是:

衡量當下的公司能不能滿足自己本階段的需求。

來做道計算題,大多數人選擇一份工作的時候,會考慮4個方面:學習、影響力、樂趣、獎勵。

  • 學習:你是否在該公司能有所成長;
  • 影響力:你的職場個人品牌;
  • 樂趣:你做的是不是自己想做的事;
  • 獎勵:這份工作能給你的物質回報;

假設你現在26歲,處於職業生涯發展的第一階段,是你的積累期

在這個階段「學習」和「影響力」對你來說是最重要的。

所以,在學習和影響力這兩個因素上,我們分配的權重為30%,剩下的獎勵(金錢)分配25%,樂趣15%。

(畢竟對於年輕人來說,錢比樂趣稍微重要一丟丟)

然後,評估你目前工作發展情況,並給自己打分。

評估工作情況:

在公司學不到東西,領導不教,自己也不會,私下又不知道去哪裡學(學習);

公司發展緩慢,對外沒有任何影響力,上司喜歡拍馬屁的人,不認可你的付出(影響力);

但朝九晚五,心情不是很抑鬱(樂趣);工資也在預期之內(獎勵);

你的自我評分:學習-40,影響力-40,樂趣-50,獎勵60

綜合分數:各項的權重X自我評分,然後相加,等於46.5

不及格。

別人的35歲人生巔峰,你的35歲中年危機

這個表格有什麼用?

它可以衡量你目前的公司,以及你目前的行為,是不是在指引自己往正確的方向走。

以前我們可能會覺得,我26歲,只要工資給得夠,我什麼公司都可以去。

但其實,你的26歲是積累能力的階段,當只有工資到位的時候,你已經走偏了,給自己的35歲埋下了隱患。


別人的35歲人生巔峰,你的35歲中年危機

適當的擔憂是健康的,但過分的擔憂就是毒瘤。

不說遠的,等你到26歲的時候,回憶一下自己24歲特別擔心的事情。你會發現,當初的自己怎麼那麼容易患得患失,做了那麼多無用功。

最後,說一個特別振奮人的人生管理方法吧

別人的35歲人生巔峰,你的35歲中年危機

這是前幾天我的禿頭合夥人跟我講的。

首爾大學教授金蘭都有個“24小時”理論,他把人生等價為24小時,假如你能活到80歲,那麼1年相當於0.3小時,30歲僅僅才上午9點鐘。

按照目前的壽命增長邏輯,90後大概能活到100歲。

也就是說,30歲對於90後來說,大約就是早上7點10分,一天才剛剛開始(甚至有的人還沒起床)

所以,乖乖地,在你的20-35歲之間,第一個職場階段,去做你該做的事情,時間到了,自然會有複利出現。

Reference:

《遠見》,[美] 布賴恩·費瑟斯通豪,湛廬文化/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8

《百歲人生》,[英]琳達·格拉頓(Lynda Gratton),中信出版社,2018

《好好學習》,成甲,中信出版社,2017

《你的生命有什麼可能》,古典,湖南文藝出版社,2014

《至關重要的關係》,裡德·霍夫曼,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3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