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月入6萬到月入5000:降薪也要跳槽,背後這1點值得深思'

"

作者 | 孫瑞希:生涯諮詢師,個人成長教練,今日頭條簽約作者,青雲計劃外部評審團成員。專注分享成長乾貨,推動你的職場進化。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瑞希

"

作者 | 孫瑞希:生涯諮詢師,個人成長教練,今日頭條簽約作者,青雲計劃外部評審團成員。專注分享成長乾貨,推動你的職場進化。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瑞希

從月入6萬到月入5000:降薪也要跳槽,背後這1點值得深思

我一直在琢磨一個詞:最大可承受成本。我發現無論是工作還是生活,如果你能搞清楚自己的最大可承受成本,就沒有那麼多糾結,你就有極大可能換來預期的進步和收穫。

“最大可承受成本”其實很好理解,我們可以把人生的任何一次選擇都看作是一次項目投資,投資就要付出成本,那麼你能承擔的最大成本是多少?

經常有讀者問我:“工作遇到瓶頸,我該轉行嗎?”“我該選擇創業嗎?”當然,這類問題也可以換做“我該繼續讀書還是選擇就業?”“我該留在職場還是選擇做全職媽媽?”……

本質上,這些問題都是一樣的,我的第一反應是:你的最大可承受成本是多少?

每個人的風險偏好和風險承受能力不同,答案自然也就不同。

01

你的最大可承受成本是多少?

2015年,33週歲的薛鴻濤已經是某公司的大區銷售總監,工資加上獎金平均算下來月入6萬。這個收入在北方某二線城市,絕對屬於高收入。

所以,當他決定加盟一家初創公司,每月拿著4800塊生活補貼外加200塊話費補貼時,家裡人氣得跳腳罵他“精神病”。

那一年的6月,因為談業務薛鴻濤認識了王承。此時的王承開了一家小廣告公司,靠承接一些設計項目維持公司運轉。

公司雖然不大,但王承的夢想大,大得像一張懸在天上的餡餅兒。

王承告訴薛鴻濤,他最崇拜的人是營銷戰略家傑克·特勞特。他將致力於在快消行業推行特勞特的定位理念,為客戶提供品牌定位諮詢服務。

一開始,薛鴻濤覺得王承的牛皮吹得有點大。但當王承講到自己公司在給快消品門店做設計時觀察到客戶的品牌定位需求,以及自己對文化溯源、品牌精髓、品牌理念的理解時,薛鴻濤才發現:王承是個人物!

幾次三番接觸,薛鴻濤與王承惺惺相惜,創業的激情在薛鴻濤心中炸裂般翻騰。

王承主動邀請薛鴻濤加入自己的團隊,他說:“多少錢,你開價,不過我現在還給不起!我只能給得起每月四五千塊的生活費,差額明年補齊,另外奉上一部分股權,算是咱兄弟倆合夥!”

那時,我剛好在那個城市做一個項目,薛鴻濤跑來問我:“如果你是我,會怎麼選?”

我說:“我不是你,我的選擇對於你而言沒有任何參考價值。不過,你可以用最大可承受成本來評估一下。”

我問薛鴻濤:“假設你和王承合夥創業失敗,你還能找到和原來收入差不多的工作嗎?”

薛鴻濤說:“這並不難!”

我問:“假設把這件事看作是一次項目投資,最大的風險是你損失掉的工資,一年半載三五十萬成本,這個成本你能承受得了嗎?”

薛鴻濤肯定地說:“當然能!”

我最後問:“那接下來你準備做出什麼選擇呢?”

薛鴻濤一拍腦門,恍然大悟:“我知道了!”

2019年,是薛鴻濤和王承合夥創業的第四年,公司業務發展迅猛。門店的設計業務為品牌諮詢項目做了前期鋪墊,品牌諮詢項目又帶來了新的設計訂單,二者相互促進,形成了一個閉環。

現在,不算股份分紅,薛鴻濤的年收入也早已突破百萬。

後來,我把最大可承受成本的思路整理了一下,經常在生涯諮詢時使用,啟發來訪者思考。

那就是:當你要面對人生中一項重大抉擇時,不妨大膽假設一下,如果這是一個投資項目,假設你徹底失敗了,你能承受的最大成本是多少?

這實際上是一個靈魂拷問,它能讓你重新審視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

"

作者 | 孫瑞希:生涯諮詢師,個人成長教練,今日頭條簽約作者,青雲計劃外部評審團成員。專注分享成長乾貨,推動你的職場進化。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瑞希

從月入6萬到月入5000:降薪也要跳槽,背後這1點值得深思

我一直在琢磨一個詞:最大可承受成本。我發現無論是工作還是生活,如果你能搞清楚自己的最大可承受成本,就沒有那麼多糾結,你就有極大可能換來預期的進步和收穫。

“最大可承受成本”其實很好理解,我們可以把人生的任何一次選擇都看作是一次項目投資,投資就要付出成本,那麼你能承擔的最大成本是多少?

經常有讀者問我:“工作遇到瓶頸,我該轉行嗎?”“我該選擇創業嗎?”當然,這類問題也可以換做“我該繼續讀書還是選擇就業?”“我該留在職場還是選擇做全職媽媽?”……

本質上,這些問題都是一樣的,我的第一反應是:你的最大可承受成本是多少?

每個人的風險偏好和風險承受能力不同,答案自然也就不同。

01

你的最大可承受成本是多少?

2015年,33週歲的薛鴻濤已經是某公司的大區銷售總監,工資加上獎金平均算下來月入6萬。這個收入在北方某二線城市,絕對屬於高收入。

所以,當他決定加盟一家初創公司,每月拿著4800塊生活補貼外加200塊話費補貼時,家裡人氣得跳腳罵他“精神病”。

那一年的6月,因為談業務薛鴻濤認識了王承。此時的王承開了一家小廣告公司,靠承接一些設計項目維持公司運轉。

公司雖然不大,但王承的夢想大,大得像一張懸在天上的餡餅兒。

王承告訴薛鴻濤,他最崇拜的人是營銷戰略家傑克·特勞特。他將致力於在快消行業推行特勞特的定位理念,為客戶提供品牌定位諮詢服務。

一開始,薛鴻濤覺得王承的牛皮吹得有點大。但當王承講到自己公司在給快消品門店做設計時觀察到客戶的品牌定位需求,以及自己對文化溯源、品牌精髓、品牌理念的理解時,薛鴻濤才發現:王承是個人物!

幾次三番接觸,薛鴻濤與王承惺惺相惜,創業的激情在薛鴻濤心中炸裂般翻騰。

王承主動邀請薛鴻濤加入自己的團隊,他說:“多少錢,你開價,不過我現在還給不起!我只能給得起每月四五千塊的生活費,差額明年補齊,另外奉上一部分股權,算是咱兄弟倆合夥!”

那時,我剛好在那個城市做一個項目,薛鴻濤跑來問我:“如果你是我,會怎麼選?”

我說:“我不是你,我的選擇對於你而言沒有任何參考價值。不過,你可以用最大可承受成本來評估一下。”

我問薛鴻濤:“假設你和王承合夥創業失敗,你還能找到和原來收入差不多的工作嗎?”

薛鴻濤說:“這並不難!”

我問:“假設把這件事看作是一次項目投資,最大的風險是你損失掉的工資,一年半載三五十萬成本,這個成本你能承受得了嗎?”

薛鴻濤肯定地說:“當然能!”

我最後問:“那接下來你準備做出什麼選擇呢?”

薛鴻濤一拍腦門,恍然大悟:“我知道了!”

2019年,是薛鴻濤和王承合夥創業的第四年,公司業務發展迅猛。門店的設計業務為品牌諮詢項目做了前期鋪墊,品牌諮詢項目又帶來了新的設計訂單,二者相互促進,形成了一個閉環。

現在,不算股份分紅,薛鴻濤的年收入也早已突破百萬。

後來,我把最大可承受成本的思路整理了一下,經常在生涯諮詢時使用,啟發來訪者思考。

那就是:當你要面對人生中一項重大抉擇時,不妨大膽假設一下,如果這是一個投資項目,假設你徹底失敗了,你能承受的最大成本是多少?

這實際上是一個靈魂拷問,它能讓你重新審視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

從月入6萬到月入5000:降薪也要跳槽,背後這1點值得深思


02

為什麼說學會擁抱風險

是風險最小的事


厭惡風險是人類的天性,但縱觀人類發展史,沒有任何一項進步,是不需要承擔風險的。學會擁抱和駕馭風險,這才是成功的捷徑,是對人類自我發展的最好保護。

為什麼這麼說呢?

1、世界是一個複雜系統,難以預測

互聯網的發展使人們的生活發生前所未有的變化,世界變成一個更加複雜的系統。

以生涯諮詢為例,以前我們稱之為職業規劃。但現在我覺得“規劃”二字已經很難準確地表述它的定義。

一是沒有誰能替別人規劃人生;二是互聯網的發展到底能給人類的生活帶來多大的變化,這是無法想象的。

十年前,我們沒有微信、沒有短視頻,而今,圍繞著內容創業產生了多少新崗位?

所以我更傾向於用“諮詢”兩個字,針對來訪者的個人成長、職業困惑給出專業化的建議,而不是為你制定好五年、十年的規劃。

你可以按部就班走,但時代不會!

那些影響人類發展的重大事件,從來都不是預測出來的。

2、一件事情的影響力並非呈線性增長

舉個例子。你是抖音用戶,你的粉絲不多,你每天都堅持發佈某一領域的原創視頻,一天穩定地漲幾十、幾百個粉絲,這就是線性增長。

突然有一天,一個視頻火了,一夜之間你漲了幾萬、十幾萬、甚至幾百萬粉絲,這就是非線性增長。這幾年,非線性增長的個案越來越多。

得益於互聯網對個人影響力的放大,一款視頻、一篇爆文、一次熱門事件,你可能一下子就火了。

我說這些,是想告訴你:過去,某些能從質的層面改變事物進程的事件發生的概率比較小,而今它的概率在不斷增大。

這一切,都指向四個字:不確定性。這就要求我們擁抱風險,敢於嘗試。

巴菲特說投資的祕訣就是:用四毛錢買一塊錢的東西,那你肯定能獲得高回報。

但前提是,你願意拿出那四毛錢,這其實就是一個撒網撈魚的投資遊戲。

從商業回到個人,在這樣的遊戲中,一個重要的投資原則就是:你的最大可承受成本。你可以理解為:你用四毛錢買未來可能是一塊錢的東西,這四毛錢可能會虧掉,但這個虧損是你能承受得起的。

這樣去探索,你才有成功的可能性。

"

作者 | 孫瑞希:生涯諮詢師,個人成長教練,今日頭條簽約作者,青雲計劃外部評審團成員。專注分享成長乾貨,推動你的職場進化。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瑞希

從月入6萬到月入5000:降薪也要跳槽,背後這1點值得深思

我一直在琢磨一個詞:最大可承受成本。我發現無論是工作還是生活,如果你能搞清楚自己的最大可承受成本,就沒有那麼多糾結,你就有極大可能換來預期的進步和收穫。

“最大可承受成本”其實很好理解,我們可以把人生的任何一次選擇都看作是一次項目投資,投資就要付出成本,那麼你能承擔的最大成本是多少?

經常有讀者問我:“工作遇到瓶頸,我該轉行嗎?”“我該選擇創業嗎?”當然,這類問題也可以換做“我該繼續讀書還是選擇就業?”“我該留在職場還是選擇做全職媽媽?”……

本質上,這些問題都是一樣的,我的第一反應是:你的最大可承受成本是多少?

每個人的風險偏好和風險承受能力不同,答案自然也就不同。

01

你的最大可承受成本是多少?

2015年,33週歲的薛鴻濤已經是某公司的大區銷售總監,工資加上獎金平均算下來月入6萬。這個收入在北方某二線城市,絕對屬於高收入。

所以,當他決定加盟一家初創公司,每月拿著4800塊生活補貼外加200塊話費補貼時,家裡人氣得跳腳罵他“精神病”。

那一年的6月,因為談業務薛鴻濤認識了王承。此時的王承開了一家小廣告公司,靠承接一些設計項目維持公司運轉。

公司雖然不大,但王承的夢想大,大得像一張懸在天上的餡餅兒。

王承告訴薛鴻濤,他最崇拜的人是營銷戰略家傑克·特勞特。他將致力於在快消行業推行特勞特的定位理念,為客戶提供品牌定位諮詢服務。

一開始,薛鴻濤覺得王承的牛皮吹得有點大。但當王承講到自己公司在給快消品門店做設計時觀察到客戶的品牌定位需求,以及自己對文化溯源、品牌精髓、品牌理念的理解時,薛鴻濤才發現:王承是個人物!

幾次三番接觸,薛鴻濤與王承惺惺相惜,創業的激情在薛鴻濤心中炸裂般翻騰。

王承主動邀請薛鴻濤加入自己的團隊,他說:“多少錢,你開價,不過我現在還給不起!我只能給得起每月四五千塊的生活費,差額明年補齊,另外奉上一部分股權,算是咱兄弟倆合夥!”

那時,我剛好在那個城市做一個項目,薛鴻濤跑來問我:“如果你是我,會怎麼選?”

我說:“我不是你,我的選擇對於你而言沒有任何參考價值。不過,你可以用最大可承受成本來評估一下。”

我問薛鴻濤:“假設你和王承合夥創業失敗,你還能找到和原來收入差不多的工作嗎?”

薛鴻濤說:“這並不難!”

我問:“假設把這件事看作是一次項目投資,最大的風險是你損失掉的工資,一年半載三五十萬成本,這個成本你能承受得了嗎?”

薛鴻濤肯定地說:“當然能!”

我最後問:“那接下來你準備做出什麼選擇呢?”

薛鴻濤一拍腦門,恍然大悟:“我知道了!”

2019年,是薛鴻濤和王承合夥創業的第四年,公司業務發展迅猛。門店的設計業務為品牌諮詢項目做了前期鋪墊,品牌諮詢項目又帶來了新的設計訂單,二者相互促進,形成了一個閉環。

現在,不算股份分紅,薛鴻濤的年收入也早已突破百萬。

後來,我把最大可承受成本的思路整理了一下,經常在生涯諮詢時使用,啟發來訪者思考。

那就是:當你要面對人生中一項重大抉擇時,不妨大膽假設一下,如果這是一個投資項目,假設你徹底失敗了,你能承受的最大成本是多少?

這實際上是一個靈魂拷問,它能讓你重新審視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

從月入6萬到月入5000:降薪也要跳槽,背後這1點值得深思


02

為什麼說學會擁抱風險

是風險最小的事


厭惡風險是人類的天性,但縱觀人類發展史,沒有任何一項進步,是不需要承擔風險的。學會擁抱和駕馭風險,這才是成功的捷徑,是對人類自我發展的最好保護。

為什麼這麼說呢?

1、世界是一個複雜系統,難以預測

互聯網的發展使人們的生活發生前所未有的變化,世界變成一個更加複雜的系統。

以生涯諮詢為例,以前我們稱之為職業規劃。但現在我覺得“規劃”二字已經很難準確地表述它的定義。

一是沒有誰能替別人規劃人生;二是互聯網的發展到底能給人類的生活帶來多大的變化,這是無法想象的。

十年前,我們沒有微信、沒有短視頻,而今,圍繞著內容創業產生了多少新崗位?

所以我更傾向於用“諮詢”兩個字,針對來訪者的個人成長、職業困惑給出專業化的建議,而不是為你制定好五年、十年的規劃。

你可以按部就班走,但時代不會!

那些影響人類發展的重大事件,從來都不是預測出來的。

2、一件事情的影響力並非呈線性增長

舉個例子。你是抖音用戶,你的粉絲不多,你每天都堅持發佈某一領域的原創視頻,一天穩定地漲幾十、幾百個粉絲,這就是線性增長。

突然有一天,一個視頻火了,一夜之間你漲了幾萬、十幾萬、甚至幾百萬粉絲,這就是非線性增長。這幾年,非線性增長的個案越來越多。

得益於互聯網對個人影響力的放大,一款視頻、一篇爆文、一次熱門事件,你可能一下子就火了。

我說這些,是想告訴你:過去,某些能從質的層面改變事物進程的事件發生的概率比較小,而今它的概率在不斷增大。

這一切,都指向四個字:不確定性。這就要求我們擁抱風險,敢於嘗試。

巴菲特說投資的祕訣就是:用四毛錢買一塊錢的東西,那你肯定能獲得高回報。

但前提是,你願意拿出那四毛錢,這其實就是一個撒網撈魚的投資遊戲。

從商業回到個人,在這樣的遊戲中,一個重要的投資原則就是:你的最大可承受成本。你可以理解為:你用四毛錢買未來可能是一塊錢的東西,這四毛錢可能會虧掉,但這個虧損是你能承受得起的。

這樣去探索,你才有成功的可能性。

從月入6萬到月入5000:降薪也要跳槽,背後這1點值得深思


03

怎樣應對不可以預知的未來


回到薛鴻濤的案例中來,你會發現,他之所以能收穫那樣一個完美的結局,是因為他有選擇的權利。

假設你是一個上班族,月入1萬,有房貸有車貸,有父母要贍養,你敢冒這個風險嗎?未必,因為薪水的大幅降低,意味著你可能連家都養不了。

很多時候,不是我們不知道一件事情會給未來帶來好的預期,而是我們真的沒得選。那該怎麼辦呢?

擴大選擇權限!

怎樣才能擴大選擇權限呢?分兩步走。

1、賽道優勢

什麼是賽道優勢?很簡單,找到一個細分賽道去深耕,直到你擁有優勢。

判斷優勢有兩個標準:一是相對優勢,如果有100個人做這件事,你能打80-90分。你打到這個分數已經超越了業內的很多人,這就是相對優勢。

二是絕對優勢,如果有100個人做這件事,你能打90分甚至以上,你打到這個分數,很有可能成為業內的頭部,這就是絕對優勢。

你只有具備了賽道優勢,才能進行接下來的一步:冠狀跳躍。

2、冠狀跳躍

什麼是冠狀跳躍呢?很簡單,你在一個賽道內領先,跳到其他賽道仍然可能領先。

舉個例子。美洲雨林生活著一種猴子,叫捲尾猴。捲尾猴經常從一棵樹冠跳到另一棵樹冠,尋找食物或嬉耍,我把卷尾猴的跳躍動作叫做“冠狀跳躍”。

把這個詞延伸到職場,意味著假設外界環境發生變化,需要你更換賽道,如果你原來就在賽道的頭部,那麼更換之後你仍然可能在頭部。

這實際上是一種優勢的遷移。

所以,很多時候為什麼你沒有選擇權?因為你沒有賽道優勢,無論怎麼更換賽道,都是在樹底下盤桓,無法在樹冠之間跳躍。

"

作者 | 孫瑞希:生涯諮詢師,個人成長教練,今日頭條簽約作者,青雲計劃外部評審團成員。專注分享成長乾貨,推動你的職場進化。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瑞希

從月入6萬到月入5000:降薪也要跳槽,背後這1點值得深思

我一直在琢磨一個詞:最大可承受成本。我發現無論是工作還是生活,如果你能搞清楚自己的最大可承受成本,就沒有那麼多糾結,你就有極大可能換來預期的進步和收穫。

“最大可承受成本”其實很好理解,我們可以把人生的任何一次選擇都看作是一次項目投資,投資就要付出成本,那麼你能承擔的最大成本是多少?

經常有讀者問我:“工作遇到瓶頸,我該轉行嗎?”“我該選擇創業嗎?”當然,這類問題也可以換做“我該繼續讀書還是選擇就業?”“我該留在職場還是選擇做全職媽媽?”……

本質上,這些問題都是一樣的,我的第一反應是:你的最大可承受成本是多少?

每個人的風險偏好和風險承受能力不同,答案自然也就不同。

01

你的最大可承受成本是多少?

2015年,33週歲的薛鴻濤已經是某公司的大區銷售總監,工資加上獎金平均算下來月入6萬。這個收入在北方某二線城市,絕對屬於高收入。

所以,當他決定加盟一家初創公司,每月拿著4800塊生活補貼外加200塊話費補貼時,家裡人氣得跳腳罵他“精神病”。

那一年的6月,因為談業務薛鴻濤認識了王承。此時的王承開了一家小廣告公司,靠承接一些設計項目維持公司運轉。

公司雖然不大,但王承的夢想大,大得像一張懸在天上的餡餅兒。

王承告訴薛鴻濤,他最崇拜的人是營銷戰略家傑克·特勞特。他將致力於在快消行業推行特勞特的定位理念,為客戶提供品牌定位諮詢服務。

一開始,薛鴻濤覺得王承的牛皮吹得有點大。但當王承講到自己公司在給快消品門店做設計時觀察到客戶的品牌定位需求,以及自己對文化溯源、品牌精髓、品牌理念的理解時,薛鴻濤才發現:王承是個人物!

幾次三番接觸,薛鴻濤與王承惺惺相惜,創業的激情在薛鴻濤心中炸裂般翻騰。

王承主動邀請薛鴻濤加入自己的團隊,他說:“多少錢,你開價,不過我現在還給不起!我只能給得起每月四五千塊的生活費,差額明年補齊,另外奉上一部分股權,算是咱兄弟倆合夥!”

那時,我剛好在那個城市做一個項目,薛鴻濤跑來問我:“如果你是我,會怎麼選?”

我說:“我不是你,我的選擇對於你而言沒有任何參考價值。不過,你可以用最大可承受成本來評估一下。”

我問薛鴻濤:“假設你和王承合夥創業失敗,你還能找到和原來收入差不多的工作嗎?”

薛鴻濤說:“這並不難!”

我問:“假設把這件事看作是一次項目投資,最大的風險是你損失掉的工資,一年半載三五十萬成本,這個成本你能承受得了嗎?”

薛鴻濤肯定地說:“當然能!”

我最後問:“那接下來你準備做出什麼選擇呢?”

薛鴻濤一拍腦門,恍然大悟:“我知道了!”

2019年,是薛鴻濤和王承合夥創業的第四年,公司業務發展迅猛。門店的設計業務為品牌諮詢項目做了前期鋪墊,品牌諮詢項目又帶來了新的設計訂單,二者相互促進,形成了一個閉環。

現在,不算股份分紅,薛鴻濤的年收入也早已突破百萬。

後來,我把最大可承受成本的思路整理了一下,經常在生涯諮詢時使用,啟發來訪者思考。

那就是:當你要面對人生中一項重大抉擇時,不妨大膽假設一下,如果這是一個投資項目,假設你徹底失敗了,你能承受的最大成本是多少?

這實際上是一個靈魂拷問,它能讓你重新審視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

從月入6萬到月入5000:降薪也要跳槽,背後這1點值得深思


02

為什麼說學會擁抱風險

是風險最小的事


厭惡風險是人類的天性,但縱觀人類發展史,沒有任何一項進步,是不需要承擔風險的。學會擁抱和駕馭風險,這才是成功的捷徑,是對人類自我發展的最好保護。

為什麼這麼說呢?

1、世界是一個複雜系統,難以預測

互聯網的發展使人們的生活發生前所未有的變化,世界變成一個更加複雜的系統。

以生涯諮詢為例,以前我們稱之為職業規劃。但現在我覺得“規劃”二字已經很難準確地表述它的定義。

一是沒有誰能替別人規劃人生;二是互聯網的發展到底能給人類的生活帶來多大的變化,這是無法想象的。

十年前,我們沒有微信、沒有短視頻,而今,圍繞著內容創業產生了多少新崗位?

所以我更傾向於用“諮詢”兩個字,針對來訪者的個人成長、職業困惑給出專業化的建議,而不是為你制定好五年、十年的規劃。

你可以按部就班走,但時代不會!

那些影響人類發展的重大事件,從來都不是預測出來的。

2、一件事情的影響力並非呈線性增長

舉個例子。你是抖音用戶,你的粉絲不多,你每天都堅持發佈某一領域的原創視頻,一天穩定地漲幾十、幾百個粉絲,這就是線性增長。

突然有一天,一個視頻火了,一夜之間你漲了幾萬、十幾萬、甚至幾百萬粉絲,這就是非線性增長。這幾年,非線性增長的個案越來越多。

得益於互聯網對個人影響力的放大,一款視頻、一篇爆文、一次熱門事件,你可能一下子就火了。

我說這些,是想告訴你:過去,某些能從質的層面改變事物進程的事件發生的概率比較小,而今它的概率在不斷增大。

這一切,都指向四個字:不確定性。這就要求我們擁抱風險,敢於嘗試。

巴菲特說投資的祕訣就是:用四毛錢買一塊錢的東西,那你肯定能獲得高回報。

但前提是,你願意拿出那四毛錢,這其實就是一個撒網撈魚的投資遊戲。

從商業回到個人,在這樣的遊戲中,一個重要的投資原則就是:你的最大可承受成本。你可以理解為:你用四毛錢買未來可能是一塊錢的東西,這四毛錢可能會虧掉,但這個虧損是你能承受得起的。

這樣去探索,你才有成功的可能性。

從月入6萬到月入5000:降薪也要跳槽,背後這1點值得深思


03

怎樣應對不可以預知的未來


回到薛鴻濤的案例中來,你會發現,他之所以能收穫那樣一個完美的結局,是因為他有選擇的權利。

假設你是一個上班族,月入1萬,有房貸有車貸,有父母要贍養,你敢冒這個風險嗎?未必,因為薪水的大幅降低,意味著你可能連家都養不了。

很多時候,不是我們不知道一件事情會給未來帶來好的預期,而是我們真的沒得選。那該怎麼辦呢?

擴大選擇權限!

怎樣才能擴大選擇權限呢?分兩步走。

1、賽道優勢

什麼是賽道優勢?很簡單,找到一個細分賽道去深耕,直到你擁有優勢。

判斷優勢有兩個標準:一是相對優勢,如果有100個人做這件事,你能打80-90分。你打到這個分數已經超越了業內的很多人,這就是相對優勢。

二是絕對優勢,如果有100個人做這件事,你能打90分甚至以上,你打到這個分數,很有可能成為業內的頭部,這就是絕對優勢。

你只有具備了賽道優勢,才能進行接下來的一步:冠狀跳躍。

2、冠狀跳躍

什麼是冠狀跳躍呢?很簡單,你在一個賽道內領先,跳到其他賽道仍然可能領先。

舉個例子。美洲雨林生活著一種猴子,叫捲尾猴。捲尾猴經常從一棵樹冠跳到另一棵樹冠,尋找食物或嬉耍,我把卷尾猴的跳躍動作叫做“冠狀跳躍”。

把這個詞延伸到職場,意味著假設外界環境發生變化,需要你更換賽道,如果你原來就在賽道的頭部,那麼更換之後你仍然可能在頭部。

這實際上是一種優勢的遷移。

所以,很多時候為什麼你沒有選擇權?因為你沒有賽道優勢,無論怎麼更換賽道,都是在樹底下盤桓,無法在樹冠之間跳躍。

從月入6萬到月入5000:降薪也要跳槽,背後這1點值得深思

機會偏愛有勇氣的人,成功偏愛有底氣的人。先打磨你的賽道優勢,再觀望冠狀跳躍的時機!

當面臨選擇時,如果最壞的結果你都能承受,那還猶豫什麼?

幹,就完了!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