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工作2小時,副業6小時,我是如何做到月入5萬的?'

"

兩年前我還是上班族的時候,就開始整自己的副業。

剛開始每天的時間完全不夠用,上班的8小時,能不加班就偷笑了,下了班回家經常也是忙到凌晨2、3點,隔天6點就要起床,就這樣折騰了半年,我徹底崩潰了:爆痘痘、掉髮、精神恍惚,還經常流鼻血,所有社交活動也停掉了,因為出門都在盯著手機,被朋友嫌棄到不行......

就這麼玩命,月收入還不到2萬,我開始停下來,試著去調整工作和副業之間的平衡,大概用了3個月時間,我能做到每天2個小時完成本職工作,上班的其餘6個小時來做副業。

隨著精神狀態的變好,工作越做越好,收入也就跟著提升,順利的時候能夠月入5萬。

要做到這樣的程度,有3個基本前提:

1、你必須對本職工作很熟練;

2、副業和本職工作是相輔相成的;

3、你必須保證自己有足夠的專注力。

今晚的文章,我先針對第3點“如何保證足夠的專注力”展開分析,無論你有沒有做副業,相信我的分享能夠讓你的專注力有所提升,把工作完成得更好。


在精力最好的時間,做高度專注力的工作

我把本應該一天8小時完成的本職工作,濃縮到2小時完成,這是一件需要高度專注力的事情,而且先把本職工作做好,也才能放心去做其他事情,以下是2個要注意的步驟:

1、清楚自己最有精力的時間段。

上班那會我最有精力的時間段是在早上。

到了公司,吃個早餐,泡一杯咖啡,這個時候最有精神了。加上公司那時是彈性上班制度,我每天8點上班,總是第一個到公司,安靜的環境讓我能夠更加專注做事。

等到10點的時候,一天的工作量(本職工作)基本完成了,其他同事也才陸陸續續來上班。

接著再開始完成副業的一些比較消耗精力的工作,爭取午休前搞定,中午休息20分鐘,收個尾,其餘就開始做一些重複性操作的工作直到下班了。

如果你是屬於下午比較有精神的狀態,可以按照以上邏輯,按自己的模式來安排。

2、提前製作一份清晰的“執行清單”

做到2個小時完成一天的工作量,除了對工作的熟練,我還會在前一天,先把隔天要做的事情羅列個“執行清單”,也就是我們常說的Todo List。

但很多人做執行清單,都是簡單地羅列出自己每天要執行的事情,比如下面這樣:

1、上班前買一份星巴克咖啡

2、給老闆做PPT報告

3、寫一篇方案覆盤

4、採購10份禮物郵寄給客戶

......

不知道你有沒有發現,這些任務中,其實存在一個問題:

它們的“完成指數”是不一樣的。

例如上班前買一份星巴克咖啡,這是一個非常明確的行動,很簡單就能做到的事情,你幾乎不需要思考買什麼、去哪裡買、怎麼買,它所佔用的“認知資源”非常少。

同理採購10份禮物郵寄給客戶也是一樣的,但給老闆做PPT報告、寫方案覆盤就不那麼簡單了,你可能要蒐集資料、製作圖表、設計框架、填充內容、排版優化等等。

如果按照這個“執行清單”工作的話,就很容易產生一種情況:

當我們看到這些任務的時候,會瞬間產生一種迷惑:

我要怎麼開始?

我需要準備什麼?

我還需要做些什麼......

諸多的思考,會佔用我們的“認知資源”,產生“認知負擔”,實際上,這也是我們經常會拖延的原因,在我們面對不清晰的執行清單時,大腦會告訴自己:

“這是一個複雜的任務,我要先理清思路才能開始。”

這個信號削弱了我們完成工作的「動力」,提升了「阻力」。

"

兩年前我還是上班族的時候,就開始整自己的副業。

剛開始每天的時間完全不夠用,上班的8小時,能不加班就偷笑了,下了班回家經常也是忙到凌晨2、3點,隔天6點就要起床,就這樣折騰了半年,我徹底崩潰了:爆痘痘、掉髮、精神恍惚,還經常流鼻血,所有社交活動也停掉了,因為出門都在盯著手機,被朋友嫌棄到不行......

就這麼玩命,月收入還不到2萬,我開始停下來,試著去調整工作和副業之間的平衡,大概用了3個月時間,我能做到每天2個小時完成本職工作,上班的其餘6個小時來做副業。

隨著精神狀態的變好,工作越做越好,收入也就跟著提升,順利的時候能夠月入5萬。

要做到這樣的程度,有3個基本前提:

1、你必須對本職工作很熟練;

2、副業和本職工作是相輔相成的;

3、你必須保證自己有足夠的專注力。

今晚的文章,我先針對第3點“如何保證足夠的專注力”展開分析,無論你有沒有做副業,相信我的分享能夠讓你的專注力有所提升,把工作完成得更好。


在精力最好的時間,做高度專注力的工作

我把本應該一天8小時完成的本職工作,濃縮到2小時完成,這是一件需要高度專注力的事情,而且先把本職工作做好,也才能放心去做其他事情,以下是2個要注意的步驟:

1、清楚自己最有精力的時間段。

上班那會我最有精力的時間段是在早上。

到了公司,吃個早餐,泡一杯咖啡,這個時候最有精神了。加上公司那時是彈性上班制度,我每天8點上班,總是第一個到公司,安靜的環境讓我能夠更加專注做事。

等到10點的時候,一天的工作量(本職工作)基本完成了,其他同事也才陸陸續續來上班。

接著再開始完成副業的一些比較消耗精力的工作,爭取午休前搞定,中午休息20分鐘,收個尾,其餘就開始做一些重複性操作的工作直到下班了。

如果你是屬於下午比較有精神的狀態,可以按照以上邏輯,按自己的模式來安排。

2、提前製作一份清晰的“執行清單”

做到2個小時完成一天的工作量,除了對工作的熟練,我還會在前一天,先把隔天要做的事情羅列個“執行清單”,也就是我們常說的Todo List。

但很多人做執行清單,都是簡單地羅列出自己每天要執行的事情,比如下面這樣:

1、上班前買一份星巴克咖啡

2、給老闆做PPT報告

3、寫一篇方案覆盤

4、採購10份禮物郵寄給客戶

......

不知道你有沒有發現,這些任務中,其實存在一個問題:

它們的“完成指數”是不一樣的。

例如上班前買一份星巴克咖啡,這是一個非常明確的行動,很簡單就能做到的事情,你幾乎不需要思考買什麼、去哪裡買、怎麼買,它所佔用的“認知資源”非常少。

同理採購10份禮物郵寄給客戶也是一樣的,但給老闆做PPT報告、寫方案覆盤就不那麼簡單了,你可能要蒐集資料、製作圖表、設計框架、填充內容、排版優化等等。

如果按照這個“執行清單”工作的話,就很容易產生一種情況:

當我們看到這些任務的時候,會瞬間產生一種迷惑:

我要怎麼開始?

我需要準備什麼?

我還需要做些什麼......

諸多的思考,會佔用我們的“認知資源”,產生“認知負擔”,實際上,這也是我們經常會拖延的原因,在我們面對不清晰的執行清單時,大腦會告訴自己:

“這是一個複雜的任務,我要先理清思路才能開始。”

這個信號削弱了我們完成工作的「動力」,提升了「阻力」。

每天工作2小時,副業6小時,我是如何做到月入5萬的?

人類大腦的邏輯是非常簡單粗暴的:我們傾向於去做簡單的、不需要太多思考的事情;而排斥複雜的、需要大量投入的事情。

理解了以上原理,我再說說我的“執行清單”是怎樣的。

例如我要寫一篇文章,我不會直接寫“完成xx文章”,而是會進行分解:

【執行清單】

1、完成主題文章《提升專注力的3個關鍵點》

1)確定標題,可參考...(3-5個)

2)列出文章大綱1是什麼、2是什麼、3是什麼...分別附帶小標題;

3)分別準備案例3-5個,知乎、微信搜索關鍵詞“專注力”相關文章;

......

注意到了嗎?執行清單的每一項任務,我會拆分到最細的操作步驟,明確“我要怎麼做”,把能想到的步驟都寫得非常具體:數量、指標、關鍵詞等等。

這樣的好處是什麼呢

當我看到這條任務的時候,我可以不加思考地立刻執行,排除了認知負擔的產生,減少對專注力的消耗

正確的“執行清單”製作,是把每天的任務細化、分解,列出可以直接執行的具體事項,讓自己聚焦在行動上。


實現“財務自由”的前提,是先實現“精力自由”

認知思維專家L先生提過一個詞,叫“精力自由”,他說到:

對絕大多數工作數年的職場人來說,首先應該追求的,不是虛無縹緲的「財務自由」,而是「精力自由」。

深以為然。

說到這裡,我們先認識一個概念:認知資源

幾乎所有讓我們感覺到累、精力不足、專注力不集中的原因,都是因為我們的“認知資源”,被耗盡了。

舉個例子。

2+2 等於多少?

我相信你不用思考,就能立刻算出答案,此時我們的大腦是很輕鬆完成這個事情的。

但如果我問你 985+23716 呢?

在沒有計算機的情況下,你就必須計算了。5+6=11, 8+1=9進1...再排列一下,大腦需要經過一次運轉,才能得到最後答案,

這個進程便是一次對認知資源的佔用,也是對你專注力的一次消耗。

專注力其實是一種有限的資源,它就好像一塊電池,每次使用都需要消耗一定的電量。

"

兩年前我還是上班族的時候,就開始整自己的副業。

剛開始每天的時間完全不夠用,上班的8小時,能不加班就偷笑了,下了班回家經常也是忙到凌晨2、3點,隔天6點就要起床,就這樣折騰了半年,我徹底崩潰了:爆痘痘、掉髮、精神恍惚,還經常流鼻血,所有社交活動也停掉了,因為出門都在盯著手機,被朋友嫌棄到不行......

就這麼玩命,月收入還不到2萬,我開始停下來,試著去調整工作和副業之間的平衡,大概用了3個月時間,我能做到每天2個小時完成本職工作,上班的其餘6個小時來做副業。

隨著精神狀態的變好,工作越做越好,收入也就跟著提升,順利的時候能夠月入5萬。

要做到這樣的程度,有3個基本前提:

1、你必須對本職工作很熟練;

2、副業和本職工作是相輔相成的;

3、你必須保證自己有足夠的專注力。

今晚的文章,我先針對第3點“如何保證足夠的專注力”展開分析,無論你有沒有做副業,相信我的分享能夠讓你的專注力有所提升,把工作完成得更好。


在精力最好的時間,做高度專注力的工作

我把本應該一天8小時完成的本職工作,濃縮到2小時完成,這是一件需要高度專注力的事情,而且先把本職工作做好,也才能放心去做其他事情,以下是2個要注意的步驟:

1、清楚自己最有精力的時間段。

上班那會我最有精力的時間段是在早上。

到了公司,吃個早餐,泡一杯咖啡,這個時候最有精神了。加上公司那時是彈性上班制度,我每天8點上班,總是第一個到公司,安靜的環境讓我能夠更加專注做事。

等到10點的時候,一天的工作量(本職工作)基本完成了,其他同事也才陸陸續續來上班。

接著再開始完成副業的一些比較消耗精力的工作,爭取午休前搞定,中午休息20分鐘,收個尾,其餘就開始做一些重複性操作的工作直到下班了。

如果你是屬於下午比較有精神的狀態,可以按照以上邏輯,按自己的模式來安排。

2、提前製作一份清晰的“執行清單”

做到2個小時完成一天的工作量,除了對工作的熟練,我還會在前一天,先把隔天要做的事情羅列個“執行清單”,也就是我們常說的Todo List。

但很多人做執行清單,都是簡單地羅列出自己每天要執行的事情,比如下面這樣:

1、上班前買一份星巴克咖啡

2、給老闆做PPT報告

3、寫一篇方案覆盤

4、採購10份禮物郵寄給客戶

......

不知道你有沒有發現,這些任務中,其實存在一個問題:

它們的“完成指數”是不一樣的。

例如上班前買一份星巴克咖啡,這是一個非常明確的行動,很簡單就能做到的事情,你幾乎不需要思考買什麼、去哪裡買、怎麼買,它所佔用的“認知資源”非常少。

同理採購10份禮物郵寄給客戶也是一樣的,但給老闆做PPT報告、寫方案覆盤就不那麼簡單了,你可能要蒐集資料、製作圖表、設計框架、填充內容、排版優化等等。

如果按照這個“執行清單”工作的話,就很容易產生一種情況:

當我們看到這些任務的時候,會瞬間產生一種迷惑:

我要怎麼開始?

我需要準備什麼?

我還需要做些什麼......

諸多的思考,會佔用我們的“認知資源”,產生“認知負擔”,實際上,這也是我們經常會拖延的原因,在我們面對不清晰的執行清單時,大腦會告訴自己:

“這是一個複雜的任務,我要先理清思路才能開始。”

這個信號削弱了我們完成工作的「動力」,提升了「阻力」。

每天工作2小時,副業6小時,我是如何做到月入5萬的?

人類大腦的邏輯是非常簡單粗暴的:我們傾向於去做簡單的、不需要太多思考的事情;而排斥複雜的、需要大量投入的事情。

理解了以上原理,我再說說我的“執行清單”是怎樣的。

例如我要寫一篇文章,我不會直接寫“完成xx文章”,而是會進行分解:

【執行清單】

1、完成主題文章《提升專注力的3個關鍵點》

1)確定標題,可參考...(3-5個)

2)列出文章大綱1是什麼、2是什麼、3是什麼...分別附帶小標題;

3)分別準備案例3-5個,知乎、微信搜索關鍵詞“專注力”相關文章;

......

注意到了嗎?執行清單的每一項任務,我會拆分到最細的操作步驟,明確“我要怎麼做”,把能想到的步驟都寫得非常具體:數量、指標、關鍵詞等等。

這樣的好處是什麼呢

當我看到這條任務的時候,我可以不加思考地立刻執行,排除了認知負擔的產生,減少對專注力的消耗

正確的“執行清單”製作,是把每天的任務細化、分解,列出可以直接執行的具體事項,讓自己聚焦在行動上。


實現“財務自由”的前提,是先實現“精力自由”

認知思維專家L先生提過一個詞,叫“精力自由”,他說到:

對絕大多數工作數年的職場人來說,首先應該追求的,不是虛無縹緲的「財務自由」,而是「精力自由」。

深以為然。

說到這裡,我們先認識一個概念:認知資源

幾乎所有讓我們感覺到累、精力不足、專注力不集中的原因,都是因為我們的“認知資源”,被耗盡了。

舉個例子。

2+2 等於多少?

我相信你不用思考,就能立刻算出答案,此時我們的大腦是很輕鬆完成這個事情的。

但如果我問你 985+23716 呢?

在沒有計算機的情況下,你就必須計算了。5+6=11, 8+1=9進1...再排列一下,大腦需要經過一次運轉,才能得到最後答案,

這個進程便是一次對認知資源的佔用,也是對你專注力的一次消耗。

專注力其實是一種有限的資源,它就好像一塊電池,每次使用都需要消耗一定的電量。

每天工作2小時,副業6小時,我是如何做到月入5萬的?

在信息大爆炸、時間碎片化的當下,太多的事情總在“企圖”爭奪我們的專注力。

有了這個意識,為了保證工作的高效率和高質量,我們就必須為自己設置一道專注力保護屏障。以下是我常用的幾個辦法:

1、番茄鍾工作法

我一天會設置8個番茄鍾,每次52+17,也就是工作52分鐘,就休息17分鐘。

因為有些研究說這是工作最佳的間隔時間。

《巔峰表現》一書也提到有的研究是50+7、51+9等等,這個看個人情況來定。

總體來說,差不多就是工作不超過1小時,就要休息十來分鐘,保證“專注力”這塊電池不會過度耗損,可以持續地進行工作。

2、工作的1小時的時候

我會關掉所有的社交軟件,除了手機保持暢通,微信、QQ等消息都會開啟免擾模式,避免自己被信息干擾。

這裡有一個細節注意下。

工作的時候會經常冒出一些其他想法,例如還沒完成的細節、忘了回覆誰的消息、今晚要吃什麼等等,我會把它們記在筆記本上面。

別小看這個動作,它能讓你的大腦不被這些突如其來的想法佔用了“認知資源”。

因為我們的大腦會傾向於把問題弄清楚,希望立刻解決它們或者得到一個確定的結果。如果不把這些問題記下來,你在工作的過程中會不由自主的想著它們,導致專注力被幹擾。

把這些想法記下來,相當於給大腦釋放一個信號:

這些問題已經被記住了,不用擔心會漏掉,放心先工作吧。

3、休息10分鐘的時候

這段時間不要再想工作的事,要離開工作去做一些不需要消耗精力的事情。

也不要看書、看電影、玩手機,這些都是消耗精力的活動,可以去散散步,看看風景,找個人隨便聊聊天。

真正的高手是懂得如何讓自己隨時在“工作狀態”和“休息狀態”之間自由切換的。

尤其是在競爭激烈的當代社會,休息幾乎成了一個反直覺的行為,手裡總是有做不完的工作,而你為了完成這些工作,反而應該先停下工作,確保自己在關鍵工作中能做到精力充沛。


保障專注力質量的關鍵,是提升情緒精力

網上有句話,幾乎每個職場人看了都會點贊:

“工作以後的我才知道,累死你的不是工作,是工作中遇到的人。工作本身累不死你,平衡情緒最累。”

試想一下,你在工作上遭到領導的否定、面對同事之間勾心鬥角、因為同事原因導致加班等等的事情產生的負面情緒,比讓你搬完100斤磚再去工作,還提不起勁。

國外一家諮詢公司曾經對高效能人士做過一個世界性的調查,發現持續高效能的關鍵因素之一,是在工作中至少有一個好朋友,因為好朋友之間會互相讚賞和傾聽。

積極的情緒是提升工作動力的重要情緒。

"

兩年前我還是上班族的時候,就開始整自己的副業。

剛開始每天的時間完全不夠用,上班的8小時,能不加班就偷笑了,下了班回家經常也是忙到凌晨2、3點,隔天6點就要起床,就這樣折騰了半年,我徹底崩潰了:爆痘痘、掉髮、精神恍惚,還經常流鼻血,所有社交活動也停掉了,因為出門都在盯著手機,被朋友嫌棄到不行......

就這麼玩命,月收入還不到2萬,我開始停下來,試著去調整工作和副業之間的平衡,大概用了3個月時間,我能做到每天2個小時完成本職工作,上班的其餘6個小時來做副業。

隨著精神狀態的變好,工作越做越好,收入也就跟著提升,順利的時候能夠月入5萬。

要做到這樣的程度,有3個基本前提:

1、你必須對本職工作很熟練;

2、副業和本職工作是相輔相成的;

3、你必須保證自己有足夠的專注力。

今晚的文章,我先針對第3點“如何保證足夠的專注力”展開分析,無論你有沒有做副業,相信我的分享能夠讓你的專注力有所提升,把工作完成得更好。


在精力最好的時間,做高度專注力的工作

我把本應該一天8小時完成的本職工作,濃縮到2小時完成,這是一件需要高度專注力的事情,而且先把本職工作做好,也才能放心去做其他事情,以下是2個要注意的步驟:

1、清楚自己最有精力的時間段。

上班那會我最有精力的時間段是在早上。

到了公司,吃個早餐,泡一杯咖啡,這個時候最有精神了。加上公司那時是彈性上班制度,我每天8點上班,總是第一個到公司,安靜的環境讓我能夠更加專注做事。

等到10點的時候,一天的工作量(本職工作)基本完成了,其他同事也才陸陸續續來上班。

接著再開始完成副業的一些比較消耗精力的工作,爭取午休前搞定,中午休息20分鐘,收個尾,其餘就開始做一些重複性操作的工作直到下班了。

如果你是屬於下午比較有精神的狀態,可以按照以上邏輯,按自己的模式來安排。

2、提前製作一份清晰的“執行清單”

做到2個小時完成一天的工作量,除了對工作的熟練,我還會在前一天,先把隔天要做的事情羅列個“執行清單”,也就是我們常說的Todo List。

但很多人做執行清單,都是簡單地羅列出自己每天要執行的事情,比如下面這樣:

1、上班前買一份星巴克咖啡

2、給老闆做PPT報告

3、寫一篇方案覆盤

4、採購10份禮物郵寄給客戶

......

不知道你有沒有發現,這些任務中,其實存在一個問題:

它們的“完成指數”是不一樣的。

例如上班前買一份星巴克咖啡,這是一個非常明確的行動,很簡單就能做到的事情,你幾乎不需要思考買什麼、去哪裡買、怎麼買,它所佔用的“認知資源”非常少。

同理採購10份禮物郵寄給客戶也是一樣的,但給老闆做PPT報告、寫方案覆盤就不那麼簡單了,你可能要蒐集資料、製作圖表、設計框架、填充內容、排版優化等等。

如果按照這個“執行清單”工作的話,就很容易產生一種情況:

當我們看到這些任務的時候,會瞬間產生一種迷惑:

我要怎麼開始?

我需要準備什麼?

我還需要做些什麼......

諸多的思考,會佔用我們的“認知資源”,產生“認知負擔”,實際上,這也是我們經常會拖延的原因,在我們面對不清晰的執行清單時,大腦會告訴自己:

“這是一個複雜的任務,我要先理清思路才能開始。”

這個信號削弱了我們完成工作的「動力」,提升了「阻力」。

每天工作2小時,副業6小時,我是如何做到月入5萬的?

人類大腦的邏輯是非常簡單粗暴的:我們傾向於去做簡單的、不需要太多思考的事情;而排斥複雜的、需要大量投入的事情。

理解了以上原理,我再說說我的“執行清單”是怎樣的。

例如我要寫一篇文章,我不會直接寫“完成xx文章”,而是會進行分解:

【執行清單】

1、完成主題文章《提升專注力的3個關鍵點》

1)確定標題,可參考...(3-5個)

2)列出文章大綱1是什麼、2是什麼、3是什麼...分別附帶小標題;

3)分別準備案例3-5個,知乎、微信搜索關鍵詞“專注力”相關文章;

......

注意到了嗎?執行清單的每一項任務,我會拆分到最細的操作步驟,明確“我要怎麼做”,把能想到的步驟都寫得非常具體:數量、指標、關鍵詞等等。

這樣的好處是什麼呢

當我看到這條任務的時候,我可以不加思考地立刻執行,排除了認知負擔的產生,減少對專注力的消耗

正確的“執行清單”製作,是把每天的任務細化、分解,列出可以直接執行的具體事項,讓自己聚焦在行動上。


實現“財務自由”的前提,是先實現“精力自由”

認知思維專家L先生提過一個詞,叫“精力自由”,他說到:

對絕大多數工作數年的職場人來說,首先應該追求的,不是虛無縹緲的「財務自由」,而是「精力自由」。

深以為然。

說到這裡,我們先認識一個概念:認知資源

幾乎所有讓我們感覺到累、精力不足、專注力不集中的原因,都是因為我們的“認知資源”,被耗盡了。

舉個例子。

2+2 等於多少?

我相信你不用思考,就能立刻算出答案,此時我們的大腦是很輕鬆完成這個事情的。

但如果我問你 985+23716 呢?

在沒有計算機的情況下,你就必須計算了。5+6=11, 8+1=9進1...再排列一下,大腦需要經過一次運轉,才能得到最後答案,

這個進程便是一次對認知資源的佔用,也是對你專注力的一次消耗。

專注力其實是一種有限的資源,它就好像一塊電池,每次使用都需要消耗一定的電量。

每天工作2小時,副業6小時,我是如何做到月入5萬的?

在信息大爆炸、時間碎片化的當下,太多的事情總在“企圖”爭奪我們的專注力。

有了這個意識,為了保證工作的高效率和高質量,我們就必須為自己設置一道專注力保護屏障。以下是我常用的幾個辦法:

1、番茄鍾工作法

我一天會設置8個番茄鍾,每次52+17,也就是工作52分鐘,就休息17分鐘。

因為有些研究說這是工作最佳的間隔時間。

《巔峰表現》一書也提到有的研究是50+7、51+9等等,這個看個人情況來定。

總體來說,差不多就是工作不超過1小時,就要休息十來分鐘,保證“專注力”這塊電池不會過度耗損,可以持續地進行工作。

2、工作的1小時的時候

我會關掉所有的社交軟件,除了手機保持暢通,微信、QQ等消息都會開啟免擾模式,避免自己被信息干擾。

這裡有一個細節注意下。

工作的時候會經常冒出一些其他想法,例如還沒完成的細節、忘了回覆誰的消息、今晚要吃什麼等等,我會把它們記在筆記本上面。

別小看這個動作,它能讓你的大腦不被這些突如其來的想法佔用了“認知資源”。

因為我們的大腦會傾向於把問題弄清楚,希望立刻解決它們或者得到一個確定的結果。如果不把這些問題記下來,你在工作的過程中會不由自主的想著它們,導致專注力被幹擾。

把這些想法記下來,相當於給大腦釋放一個信號:

這些問題已經被記住了,不用擔心會漏掉,放心先工作吧。

3、休息10分鐘的時候

這段時間不要再想工作的事,要離開工作去做一些不需要消耗精力的事情。

也不要看書、看電影、玩手機,這些都是消耗精力的活動,可以去散散步,看看風景,找個人隨便聊聊天。

真正的高手是懂得如何讓自己隨時在“工作狀態”和“休息狀態”之間自由切換的。

尤其是在競爭激烈的當代社會,休息幾乎成了一個反直覺的行為,手裡總是有做不完的工作,而你為了完成這些工作,反而應該先停下工作,確保自己在關鍵工作中能做到精力充沛。


保障專注力質量的關鍵,是提升情緒精力

網上有句話,幾乎每個職場人看了都會點贊:

“工作以後的我才知道,累死你的不是工作,是工作中遇到的人。工作本身累不死你,平衡情緒最累。”

試想一下,你在工作上遭到領導的否定、面對同事之間勾心鬥角、因為同事原因導致加班等等的事情產生的負面情緒,比讓你搬完100斤磚再去工作,還提不起勁。

國外一家諮詢公司曾經對高效能人士做過一個世界性的調查,發現持續高效能的關鍵因素之一,是在工作中至少有一個好朋友,因為好朋友之間會互相讚賞和傾聽。

積極的情緒是提升工作動力的重要情緒。

每天工作2小時,副業6小時,我是如何做到月入5萬的?

反之則是不斷在消耗自己,“內耗”會在不知不覺中損耗了我們的心理能量,轉移注意力,浪費了精力,尤其難以聚集在目標上,這就像一個有漏孔的氣球,你怎麼使勁吹,都吹不起來。

因此,我在工作的時候,尤其是需要高度專注力的工作時,我會先消除大腦中的負能量,只把精力聚焦在如何完成工作上面。

要做到這個需要“內在資源”的支持,內在資源指的是自己對自己的肯定、讚賞、信心等等,這個我會在後續的文章再專門講解的。

人在職場,總會碰上不如意,不開心的時候,如果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我會找一些好朋友聊聊天,或者看一些能讓自己恢復好心情的東西。

總之就是要停下工作,因為帶著負面情緒工作,是不會有什麼優質產出的。


能讓你持續專注的事情,一定是你所熱愛的事情

最後想分享一點的就是,無論你是上班還是副業還是創業,能夠讓你持續專注、付諸行動的事情,一定是你所熱愛的事情。

我從轉行、跳槽、搞副業、成為自由職業者、到現在的創業菜鳥,所專注的工作內容都是一樣的——內容變現。

正因為如此,我才明白“熱愛”對做一件事的動力是有多麼重要。

只有你熱愛一件事情的時候,你才能堅持做下去,並且過程就是一種享受,這股熱愛能讓你在面對挫折的時候,依然無所畏懼。

你樂此不彼的地方,就是你的天賦所在。

當你擁有這樣一份動力,實現財務自由就是一個自然而然的結果了。

"

兩年前我還是上班族的時候,就開始整自己的副業。

剛開始每天的時間完全不夠用,上班的8小時,能不加班就偷笑了,下了班回家經常也是忙到凌晨2、3點,隔天6點就要起床,就這樣折騰了半年,我徹底崩潰了:爆痘痘、掉髮、精神恍惚,還經常流鼻血,所有社交活動也停掉了,因為出門都在盯著手機,被朋友嫌棄到不行......

就這麼玩命,月收入還不到2萬,我開始停下來,試著去調整工作和副業之間的平衡,大概用了3個月時間,我能做到每天2個小時完成本職工作,上班的其餘6個小時來做副業。

隨著精神狀態的變好,工作越做越好,收入也就跟著提升,順利的時候能夠月入5萬。

要做到這樣的程度,有3個基本前提:

1、你必須對本職工作很熟練;

2、副業和本職工作是相輔相成的;

3、你必須保證自己有足夠的專注力。

今晚的文章,我先針對第3點“如何保證足夠的專注力”展開分析,無論你有沒有做副業,相信我的分享能夠讓你的專注力有所提升,把工作完成得更好。


在精力最好的時間,做高度專注力的工作

我把本應該一天8小時完成的本職工作,濃縮到2小時完成,這是一件需要高度專注力的事情,而且先把本職工作做好,也才能放心去做其他事情,以下是2個要注意的步驟:

1、清楚自己最有精力的時間段。

上班那會我最有精力的時間段是在早上。

到了公司,吃個早餐,泡一杯咖啡,這個時候最有精神了。加上公司那時是彈性上班制度,我每天8點上班,總是第一個到公司,安靜的環境讓我能夠更加專注做事。

等到10點的時候,一天的工作量(本職工作)基本完成了,其他同事也才陸陸續續來上班。

接著再開始完成副業的一些比較消耗精力的工作,爭取午休前搞定,中午休息20分鐘,收個尾,其餘就開始做一些重複性操作的工作直到下班了。

如果你是屬於下午比較有精神的狀態,可以按照以上邏輯,按自己的模式來安排。

2、提前製作一份清晰的“執行清單”

做到2個小時完成一天的工作量,除了對工作的熟練,我還會在前一天,先把隔天要做的事情羅列個“執行清單”,也就是我們常說的Todo List。

但很多人做執行清單,都是簡單地羅列出自己每天要執行的事情,比如下面這樣:

1、上班前買一份星巴克咖啡

2、給老闆做PPT報告

3、寫一篇方案覆盤

4、採購10份禮物郵寄給客戶

......

不知道你有沒有發現,這些任務中,其實存在一個問題:

它們的“完成指數”是不一樣的。

例如上班前買一份星巴克咖啡,這是一個非常明確的行動,很簡單就能做到的事情,你幾乎不需要思考買什麼、去哪裡買、怎麼買,它所佔用的“認知資源”非常少。

同理採購10份禮物郵寄給客戶也是一樣的,但給老闆做PPT報告、寫方案覆盤就不那麼簡單了,你可能要蒐集資料、製作圖表、設計框架、填充內容、排版優化等等。

如果按照這個“執行清單”工作的話,就很容易產生一種情況:

當我們看到這些任務的時候,會瞬間產生一種迷惑:

我要怎麼開始?

我需要準備什麼?

我還需要做些什麼......

諸多的思考,會佔用我們的“認知資源”,產生“認知負擔”,實際上,這也是我們經常會拖延的原因,在我們面對不清晰的執行清單時,大腦會告訴自己:

“這是一個複雜的任務,我要先理清思路才能開始。”

這個信號削弱了我們完成工作的「動力」,提升了「阻力」。

每天工作2小時,副業6小時,我是如何做到月入5萬的?

人類大腦的邏輯是非常簡單粗暴的:我們傾向於去做簡單的、不需要太多思考的事情;而排斥複雜的、需要大量投入的事情。

理解了以上原理,我再說說我的“執行清單”是怎樣的。

例如我要寫一篇文章,我不會直接寫“完成xx文章”,而是會進行分解:

【執行清單】

1、完成主題文章《提升專注力的3個關鍵點》

1)確定標題,可參考...(3-5個)

2)列出文章大綱1是什麼、2是什麼、3是什麼...分別附帶小標題;

3)分別準備案例3-5個,知乎、微信搜索關鍵詞“專注力”相關文章;

......

注意到了嗎?執行清單的每一項任務,我會拆分到最細的操作步驟,明確“我要怎麼做”,把能想到的步驟都寫得非常具體:數量、指標、關鍵詞等等。

這樣的好處是什麼呢

當我看到這條任務的時候,我可以不加思考地立刻執行,排除了認知負擔的產生,減少對專注力的消耗

正確的“執行清單”製作,是把每天的任務細化、分解,列出可以直接執行的具體事項,讓自己聚焦在行動上。


實現“財務自由”的前提,是先實現“精力自由”

認知思維專家L先生提過一個詞,叫“精力自由”,他說到:

對絕大多數工作數年的職場人來說,首先應該追求的,不是虛無縹緲的「財務自由」,而是「精力自由」。

深以為然。

說到這裡,我們先認識一個概念:認知資源

幾乎所有讓我們感覺到累、精力不足、專注力不集中的原因,都是因為我們的“認知資源”,被耗盡了。

舉個例子。

2+2 等於多少?

我相信你不用思考,就能立刻算出答案,此時我們的大腦是很輕鬆完成這個事情的。

但如果我問你 985+23716 呢?

在沒有計算機的情況下,你就必須計算了。5+6=11, 8+1=9進1...再排列一下,大腦需要經過一次運轉,才能得到最後答案,

這個進程便是一次對認知資源的佔用,也是對你專注力的一次消耗。

專注力其實是一種有限的資源,它就好像一塊電池,每次使用都需要消耗一定的電量。

每天工作2小時,副業6小時,我是如何做到月入5萬的?

在信息大爆炸、時間碎片化的當下,太多的事情總在“企圖”爭奪我們的專注力。

有了這個意識,為了保證工作的高效率和高質量,我們就必須為自己設置一道專注力保護屏障。以下是我常用的幾個辦法:

1、番茄鍾工作法

我一天會設置8個番茄鍾,每次52+17,也就是工作52分鐘,就休息17分鐘。

因為有些研究說這是工作最佳的間隔時間。

《巔峰表現》一書也提到有的研究是50+7、51+9等等,這個看個人情況來定。

總體來說,差不多就是工作不超過1小時,就要休息十來分鐘,保證“專注力”這塊電池不會過度耗損,可以持續地進行工作。

2、工作的1小時的時候

我會關掉所有的社交軟件,除了手機保持暢通,微信、QQ等消息都會開啟免擾模式,避免自己被信息干擾。

這裡有一個細節注意下。

工作的時候會經常冒出一些其他想法,例如還沒完成的細節、忘了回覆誰的消息、今晚要吃什麼等等,我會把它們記在筆記本上面。

別小看這個動作,它能讓你的大腦不被這些突如其來的想法佔用了“認知資源”。

因為我們的大腦會傾向於把問題弄清楚,希望立刻解決它們或者得到一個確定的結果。如果不把這些問題記下來,你在工作的過程中會不由自主的想著它們,導致專注力被幹擾。

把這些想法記下來,相當於給大腦釋放一個信號:

這些問題已經被記住了,不用擔心會漏掉,放心先工作吧。

3、休息10分鐘的時候

這段時間不要再想工作的事,要離開工作去做一些不需要消耗精力的事情。

也不要看書、看電影、玩手機,這些都是消耗精力的活動,可以去散散步,看看風景,找個人隨便聊聊天。

真正的高手是懂得如何讓自己隨時在“工作狀態”和“休息狀態”之間自由切換的。

尤其是在競爭激烈的當代社會,休息幾乎成了一個反直覺的行為,手裡總是有做不完的工作,而你為了完成這些工作,反而應該先停下工作,確保自己在關鍵工作中能做到精力充沛。


保障專注力質量的關鍵,是提升情緒精力

網上有句話,幾乎每個職場人看了都會點贊:

“工作以後的我才知道,累死你的不是工作,是工作中遇到的人。工作本身累不死你,平衡情緒最累。”

試想一下,你在工作上遭到領導的否定、面對同事之間勾心鬥角、因為同事原因導致加班等等的事情產生的負面情緒,比讓你搬完100斤磚再去工作,還提不起勁。

國外一家諮詢公司曾經對高效能人士做過一個世界性的調查,發現持續高效能的關鍵因素之一,是在工作中至少有一個好朋友,因為好朋友之間會互相讚賞和傾聽。

積極的情緒是提升工作動力的重要情緒。

每天工作2小時,副業6小時,我是如何做到月入5萬的?

反之則是不斷在消耗自己,“內耗”會在不知不覺中損耗了我們的心理能量,轉移注意力,浪費了精力,尤其難以聚集在目標上,這就像一個有漏孔的氣球,你怎麼使勁吹,都吹不起來。

因此,我在工作的時候,尤其是需要高度專注力的工作時,我會先消除大腦中的負能量,只把精力聚焦在如何完成工作上面。

要做到這個需要“內在資源”的支持,內在資源指的是自己對自己的肯定、讚賞、信心等等,這個我會在後續的文章再專門講解的。

人在職場,總會碰上不如意,不開心的時候,如果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我會找一些好朋友聊聊天,或者看一些能讓自己恢復好心情的東西。

總之就是要停下工作,因為帶著負面情緒工作,是不會有什麼優質產出的。


能讓你持續專注的事情,一定是你所熱愛的事情

最後想分享一點的就是,無論你是上班還是副業還是創業,能夠讓你持續專注、付諸行動的事情,一定是你所熱愛的事情。

我從轉行、跳槽、搞副業、成為自由職業者、到現在的創業菜鳥,所專注的工作內容都是一樣的——內容變現。

正因為如此,我才明白“熱愛”對做一件事的動力是有多麼重要。

只有你熱愛一件事情的時候,你才能堅持做下去,並且過程就是一種享受,這股熱愛能讓你在面對挫折的時候,依然無所畏懼。

你樂此不彼的地方,就是你的天賦所在。

當你擁有這樣一份動力,實現財務自由就是一個自然而然的結果了。

每天工作2小時,副業6小時,我是如何做到月入5萬的?

或許不是每個人都能夠幸運的找到所熱愛的工作,在你還沒有找到之前,甚至目前所做的工作是自己不喜歡的事情時,送你一句話:

無法選你所愛,就請愛你所選。

全力以赴、勇敢試錯、允許自己失敗、並堅持學習,努力正是為了讓自己有能力可以選擇自己的所愛。

願大家都能找到自己願意為之奮鬥一生的那份工作。

以上內容,與君共勉

作者簡介:藍浠,逆習君本人,國際ISNS認證教練,天賦挖掘/個人品牌諮詢師。這裡是正能量爆表的逆境成長研習社,每篇原創文章都會給你3個錦囊妙計。唯有堅持學習,才能逆境重生,實現人生逆襲。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