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詞不能不懂何謂“境界”——葉嘉瑩獨家解讀《人間詞話》

讀詞不能不懂何謂“境界”——葉嘉瑩獨家解讀《人間詞話》讀詞不能不懂何謂“境界”——葉嘉瑩獨家解讀《人間詞話》

詩是言志的。杜甫寫詩說“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他說,我聽見說我們政府的軍隊已經把那些個被亂賊所佔據的地方都收復回來了,所以我很高興,高興得淚流滿面。這個我們從題目就已能知道他寫的是什麼。

可是詞沒有題目,詞裡面都寫美女和愛情,而且那美女跟愛情還不見得是真的,他就只是給歌女寫個歌辭而已。然而真正好的詞它裡面就有一個“境界”,一個讓你很難說清楚的東西,因此王國維他才說“詞以境界為最上”

——葉嘉瑩

文以載道,詩以言志,中國古代的文和詩都揹負著沉重的文化使命。但是自由隨性的詞不同,它不必拘於題材,更不關乎作者的遠大理想。那麼,如何評判一首詞的好壞?詞人王國維給我們提出了一個標準——境界。

讀詞,不能不懂何謂境界。但“境界”終究是個抽象的詞彙,令人難以把握,因此對於“境界”的進一步解讀就變得至關重要。葉嘉瑩先生在詩詞領域具有高深的造詣,經過多年的潛心研究,她對王國維《人間詞話》中的“境界”進行了獨到的解讀,將王國維人生的哲學與對詞話的理解進行了詳細梳理與重構。

1

王國維的“哲學”

孟子說得好,“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這是一個提示:讀一個人的作品,你如果對他的時代並不瞭解,不知道他為什麼成為這樣一個人,你怎麼能夠明白他的作品呢?

王國維先生是一位很了不起的學者。他之偉大,他之了不起,他之所以得到很多人的尊敬,是因為他所追求的東西跟我們當前一般所謂的“學者”所追求的東西有所不同——當前很多人之研究學問其實是出於一種功利的目的。

現在有很多人讀書其實完全是出於功利的目的,這在中國內地的教育界、學術界,是很普遍的現象。而且現在很多讀書人所追求的,其實還不是真正的學問,而只是一個學問的外表。但王國維先生是真正追求學問的,而且他所追求的還不僅僅是一般的學問,我曾寫過一本書叫《王國維及其文學批評》,我在那裡邊曾經提到:王國維先生所追求的是真理。

讀詞不能不懂何謂“境界”——葉嘉瑩獨家解讀《人間詞話》

陳寅恪先生說,我們真正的讀書人讀書治學的目的是為了追求真理。也就是說,讀書是為了明理,是在追求真理。所以“思想而不自由,毋寧死耳”,如果不能夠自由地追求真理,那麼生活就成為一種痛苦。

沒有一個人能脫離他生活的時代。所以要講一講王國維身處的時代。王國維生活的時代,是我們中國最後一個王朝清政權正在走向衰亡的時代。在列強的侵略之下,國家雖然貧弱,政府雖然墮落,可是中華民族這個民族,卻也有不少有血性有理想的年輕人在尋求辦法挽救我們的國家。

1898年戊戌變法之時,王國維進了羅振玉主辦的東文學社,開始研習西方近代文化。王國維本來是因為看到國家的積弱而來尋求新學,誰知他進了東文學社之後,接觸了這位日本教師,讀到了康德、叔本華的哲學,從此就對西方哲學發生了興趣。

讀詞不能不懂何謂“境界”——葉嘉瑩獨家解讀《人間詞話》

哲學所要解決的是人生的問題。一個人來到這個世界幾十年,活著的意義和價值是什麼呢?發財享樂難道就是活著的目的和意義了嗎?何況發財享樂的人也不一定都是快樂的,有了錢以後也仍然會有很多煩惱。

歐陽修的《秋聲賦》說:“人為動物,惟物之靈。”在所有的動物之中,只有我們人是最有靈性的。孟子說“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幾希”,如果你只有飲食男女的慾望,你跟動物相差多少?所以,人生的意義和價值是一個大問題。王國維就這樣一下子被哲學給吸引了,就開始對於康德、叔本華的哲學產生興趣了。

王國維在他的《靜安文集》裡面講了很多關於叔本華的哲學,我的《王國維及其文學批評》對此有詳細的剖析。那麼王國維他受了叔本華哲學的什麼影響呢?我現在要用王國維引叔本華的一段話,給大家做參考:

一切俗子……彼等自己之價值,但存於其一身一家之福祉,而不存於真理故也。惟知力之最高者,其真正之價值不存於實際,而存於理論,不存於主觀,而存於客觀,耑耑焉力索宇宙之真理而再現之。……彼犧牲一生之福祉,以殉其客觀上之目的,雖欲少改焉而不能。(王國維《靜安文集·叔本華與尼采》)

“俗子”就是一般世俗的人,這些人所追求的是個人一身的幸福,或者再推廣一下是他自己一家的幸福,他們追求的不是真理。只有真正有智慧的人,他追求的是真理,而不是眼前物質上的利益,他不是說我要怎麼樣我要怎麼樣,他的目的是要探尋宇宙間真正的真理是什麼。一個追求真理的人,他對現實的物質享受是不會很重視的。

讀詞不能不懂何謂“境界”——葉嘉瑩獨家解讀《人間詞話》

孔子說他的學生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那是孔顏之樂。孔子和顏回他們所樂的是什麼東西呢?就是他們的“道”。真正有智慧有理想的人,是絕不會對物慾孜孜以求的,為了“道”的理想,他們甚至可以放棄那些一般人孜孜以求的東西

王國維先生對於學術並沒有什麼中外古今之區分的狹隘成見,而且他認為,無論你所做的事情是大是小,是遠是近,只要你真是追求一個真理,就一定要忠實於你所追求的真理。什麼是“思之得其真,紀之得其實”啊?這就是我以前常常引我的老師所說的,“餘雖不敏,然餘誠矣”。我不是一個有學問的人,我的文章也不見得好,但至少我說的話是真實的,都是發自我內心的話。

一個人,不要總是欺世盜名,不要總是說好聽的話。欺人欺己不但得不到真理,自己內心也不會平安。只要你忠實於真理,忠實於你自己,最後都會對人類的幸福有好處的。

2

葉嘉瑩的“詞話”

王國維在《宋元戲曲史》裡邊有這樣一段話,他說:“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學:楚之騷、漢之賦、六朝之駢語、唐之詩、宋之詞,皆所謂一代之文學,而後世莫能繼焉者也。”

講王國維的《人間詞話》,我們一定先要對詞和詞話有一個基本的認識。

所謂“詞話”,就是談論評說詞的著作。評論詩的叫詩話,評論詞的叫詞話。我們中國一向缺少有系統的、有邏輯的理論性著作,古人常常是點到為止。所以有人說,我們中國的學問,是為利根人——就是思想非常敏銳的人——所說,你只要點到,他就明白了。所以古人談詩論詞常常沒有一種邏輯的、思辨的模式,寫出來的都是比較零亂的詩話、詞話。

讀詞不能不懂何謂“境界”——葉嘉瑩獨家解讀《人間詞話》

中國的各種文學體式之中,最讓人困惑的就是詞。

比較一下就知道,中國的文,有一個悠久的歷史,上古的《書經》,就是散文的記述,是當時商周時代的那些個政府的公文、公告、典章的整理。中國的詩呢,我們有《詩經》,那是一個把各地的歌謠都編輯在一起的collection。而且,它被編輯的時候有一個目的,在周朝的時候有采詩之官,他們採集各地的歌謠,以觀民風。就是說,透過各地的歌謠來知道當地人們的風俗習慣,用來給周天子的政府作參考。

可是從漢朝開始,詩三百篇就變成《詩經》了。它被尊稱為經,被當作一個有法度的、可以模仿可以尊崇的一部典籍、一部經書。而這就給詩抬高了地位。

所以,詩與文都有很悠久的歷史傳統,文章可以用於載道,詩可以用於言志

可是,詞就很奇妙了。詞,它師出無名,你找不到它的價值跟意義在哪裡。詞本來沒有什麼了不起的意思,它就是歌唱的歌辭。在隋唐之間有一種popular music,就是當時流行的音樂,叫作燕樂。大家都按燕樂的曲調來歌唱,但是每個人都可以寫自己的歌辭。你喜歡哪個曲子,你就自己給那個曲子作一首歌辭;他喜歡哪個曲子,他也可以作一首歌辭。販夫走卒、各行各業的人都可以寫歌辭。

讀詞不能不懂何謂“境界”——葉嘉瑩獨家解讀《人間詞話》

王國維說得非常好,他說:“以其寫之於詩者,不若寫之於詞者之真也。”因為宋人他們寫在詩歌裡邊的不像寫在詞裡邊的真誠。在寫詩的時候,詩要言志嘛,一定要端起一個架子來,一定要說得很好,要說得冠冕堂皇的。每當有一個政治上的大題目,或者社會上的大事件,你也寫一首詩,他也寫一首詩,所說的話都是冠冕堂皇的,但是,他們內心中最真實的、最底層的那種活動,是不肯暴露出來的。

王國維說,宋人寫在詞裡邊的比寫在詩裡邊的更真誠,為什麼?就是因為詞脫去了“言志” 的約束——我就是給歌女填一個歌辭,它不代表我的“志”嘛!

3

王國維的“境界”

什麼是境界,王國維自己說得不清楚。不但他沒有把它說明白,而且他把它弄得非常混亂。這是王國維的缺點。王國維是忠實於他自己的,“苟思之得其真”——他確實體會到詞裡邊有一種東西。這個東西他為什麼要用“境界”來說?因為他沒有找到一個更合適的詞語來描述那個東西,他是不得已,才用了“境界”兩個字。

我選了《人間詞話》裡一些比較重要的條目,把它們歸為四類:

第一部分是關於詞之境界的九則詞話;

第二部分是關於詞之特質的五則詞話;

第三部分是論溫、韋、馮、李四家詞的十二則詞話;

第四部分是論代字及隔與不隔的四則詞話。

讀詞不能不懂何謂“境界”——葉嘉瑩獨家解讀《人間詞話》

葉嘉瑩先生在王國維故居前留影

現在我們先看關於詞之境界的九則詞話,這其實也就是通行本《人間詞話》的開頭九則。

我們看第一則:

詞以境界為最上。有境界,則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詞所以獨絕者在此。

他說詞裡邊要有境界,有了境界你的品格就自然高了,有了境界你的句子自然就好了。五代的詞跟北宋的詞為什麼特別好呢?就是因為它有境界。

下面第二則詞話他又說了:

有造境,有寫境,此理想與寫實二派之所由分。然二者頗難分別。因大詩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寫之境,亦必鄰於理想故也。

所謂“造境”,就是說詞裡邊那個境界,有的是你假造出來的,它根本不存在。我從前年輕的時候很喜歡看卡夫卡的小說。卡夫卡的小說沒有一個是真的、現實的,都是他自己編造想象出來的。一個人,早上起來,變成了一隻大甲蟲。哪兒有這樣的事情?人怎麼能變成蟲子?所以,這個卡夫卡所寫的小說,就都是“造境”,這個故事裡的環境啊、事件啊,都是他造出來的。

那什麼是“寫境”呢?就是現實中真的有這個境界,是我真的寫出來的。像杜甫的詩“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那是杜甫從長安回奉先去,在驪山的路上看見有凍死餓死的人。那就是 “寫境”了。王國維說這是“理想與寫實二派之所由分”。

讀詞不能不懂何謂“境界”——葉嘉瑩獨家解讀《人間詞話》

但是他又說了,“然二者頗難分別”,因為“大詩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寫之境,亦必鄰於理想故也”。 他說哪一個是純粹的“理想”,哪一個是純粹的“寫實”,這個其實很難分辨的。因為大詩人所造出來的境界,一定合乎自然。你儘管寫理想,但你是根據自然的現實造出來的,所以“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

至於“所寫之境,亦必鄰於理想”,那是因為你所寫的這個東西,雖然是寫實的,但是也含有理想。杜甫的“朱門酒肉臭”是寫實,“路有凍死骨”也是寫實,但兩個形象一對比,就有他的理想在裡邊了,他是在講這個時代的災難,講那些個帝王和貴族們不顧老百姓的死活。

下面再看第三則詞話:

有有我之境,有無我之境。“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鞦韆去”、“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裡斜陽暮”,有我之境也。“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鳥悠悠下”,無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無我之境,以物觀物,故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古人為詞,寫有我之境者為多,然未始不能寫無我之境,此在豪傑之士能自樹立耳。

讀詞不能不懂何謂“境界”——葉嘉瑩獨家解讀《人間詞話》

“有我之境”是怎樣的呢?他後面就說了,有我之境,是從我的主觀感情來看萬物,所以萬物都帶著我自己主觀的感情色彩。因為我悲哀,所以我看花也是悲哀的;因為我孤獨寂寞,所以我覺得這孤館斜陽的景色中也都有孤獨寂寞。王國維說這就是“有我之境”,是“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那麼後面還有“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陶淵明沒有說他的感情,他說我在東籬之下采菊,一抬頭就看到了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鳥悠悠下”是元遺山的句子。元遺山他看見秋天寒冷的水波澹澹地在那裡起伏,空中有白色的鷗鳥慢慢地飛下來。陶淵明和元遺山,他們都沒有寫自己的悲歡喜樂,都沒有寫主觀的、強烈的感情。

王國維說這就是“無我之境”,是“以物觀物,故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什麼叫“以物觀物”?就是說:白鳥就是白鳥,寒波就是寒波,我沒有說寒波就是悲哀,也沒有說白鳥就是悲哀。所以你看不出來哪個是我,哪個是物。

- 版權信息 -

編輯:何暢

觀點資料來自

《人間詞話七講》

圖片來自網絡

讀詞不能不懂何謂“境界”——葉嘉瑩獨家解讀《人間詞話》

《人間詞話七講》

作 者:葉嘉瑩 著

王國維與葉嘉瑩的隔空對話,

《人間詞話》精彩絕倫的解讀與吟誦。

讀詞不能不懂何謂“境界”——葉嘉瑩獨家解讀《人間詞話》

《唐宋詞十七講》

作 者:葉嘉瑩 著

葉嘉瑩講述,

一部完整的唐宋詞簡史

讀詞不能不懂何謂“境界”——葉嘉瑩獨家解讀《人間詞話》

《美玉生煙——

葉嘉瑩細講李商隱》

作 者:葉嘉瑩 著

2014“中國好書”獲獎作者、

詞學宗師葉嘉瑩女士全新力作。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