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年級的孩子為什麼讀不懂數學題?家長應該如何引導?

一二年級的小朋友,大部分處於形象思維快速發展,邏輯思維發展相對遲緩的狀態。總的來說,孩子們的思維水平是在進步的,但是相對於解題來說他們依然會有所欠缺。

我們一般會人云亦云的說,給小孩子教學時要用他們的思維方式,要生動有趣,但是因為並不瞭解這些話背後的意思,當看到用成人的說法和教法去教小孩子時,又趨之若鶩,這是矛盾的。

因為年齡和大腦發育的關係,大多數人暫時還不能抽提出抽象的概念,對於一二年級的小學生來說,他還無法直接抽提出抽象的數量關係出來。

舉個例子

現在我的問題是有3個盤子,每個盤子裡面裝了5個蘋果,盤子外面還多了2個蘋果,請問一共有多少個蘋果。

一個會做的孩子會知道:3×5+2=17個蘋果。但是會做這一題的小朋友,不一定會做下面這道題。(指沒有接觸這類題型的情況下)。

二年級一班的小朋友來排隊,排了3排,每排有5個同學,還有2個同學沒有排進去,請問一共有多少個小朋友?

這兩道題在成年人看來,幾乎沒有差別,但是在小孩子看來是有差別的。這種差別從何而來?我們細細道來。

成年人讀這兩道題的時候,直接脫去具體情況的外衣,看到了其中的數量關係,把這道題化成了一個算法的問題,而不考慮過多的實際意義和情況。

而小孩子則不同,他們讀題讀出來的不是一個數量關係,而是一個情形,一個場景,一個過程,一個狀態。也就是當他讀到這道題的時候,他在腦海中就再現了這個場景,之後他試圖用數學的手段去描述這個場景。以完成運算的過程。

如果家長明白了這個原理,那麼很多東西想必都能理解了。

一、二年級的孩子為什麼讀不懂數學題?家長應該如何引導?

比如一年級的孩子在沒有學習乘法的情況下計算連加的應用題:一包餅乾8元,三包餅乾多少錢?最直接的方式是拿三小包零食,讓孩子知道一包8元錢,三包就是把每一包的錢加起來。比起在紙上畫圖更有效果,特別是對於演繹能力弱的孩子。

但是更根本的解決方式一定是閱讀,大量閱讀,從帶圖的繪本故事開始。

凡是閱讀量不足,從小與父母深入溝通少的孩子,在語言的理解能力上都弱。

很多孩子從小老人帶大,父母幾乎沒有參與育兒,孩子每天聽到的大多是老人的關心與嘮叨:吃不吃?喝點水吧,熱不熱,冷不冷……

而引發孩子深入思考的問題與探討幾乎沒有,這也讓孩子從小遇到了問題沒有思考的習慣,到了小學,遇到題目,讀一次不會做就想放棄或直接問老師和父母。

一二年級的孩子應用題需要寫單位,學校老師常常教給孩子的是:多少後面的那個字就是單位,這樣一來有的孩子往往能按照要求幸運的猜對單位,同時也會出很多笑話,因為並不是每個多少後面都是相應的單位。其實,如果孩子能讀懂題目,完全可以明白列式所求出的結果哪個字才是單位。

那麼,我們可以做些什麼幫助小朋友們增加識字量、提高閱讀理解能力和數學語言轉換能力呢?

1、選擇圖文結合的繪本,邊聽故事邊理解文字

現階段的小朋友思維過程往往依靠具體的表象,不易理解較抽象或與日常經驗很少聯繫的東西。家長們在選擇兒童讀物的時候應留意內容是否具體生動、貼近生活,其中故事性強、與生活實際相聯繫、外加一兩句簡單描述的繪本是較好的選擇。

另外,現階段小朋友的思維還帶有很大的依賴性和模仿性,獨立而靈活思考問題的能力較差。在小朋友一開始閱讀的時候,爸爸媽媽可以一邊逐字讀給小朋友聽,一邊用手指的動作引導小朋友關注每一個字的字形,同時讀出每一個字的發音。

這樣,小朋友可以在聽故事的過程中,學著把自己聽到的字音和看到的字形一一對應起來。在以後的閱讀中,小朋友能對出現在不同的語言環境中的同一個字有一定的親切感,才能不斷加深、豐富對該字的理解。

一、二年級的孩子為什麼讀不懂數學題?家長應該如何引導?

2、從聽識階段向口述階段轉變,讓小朋友學會複述

有了一定的文字積累後,我們可以慢慢地將被動式的輸入模式轉化為主動式的輸出模式。在這個階段有3種具體方法可以給大家參考:

(1)朗誦法

在識字的後半段,家長們可以嘗試鼓勵小朋友模仿大人正確的讀音將書本內容朗誦出來。研究發現,朗讀圖書是最簡單、最方便的一種指導方法,對兒童早期的閱讀提高具有十分積極的意義。

(2)講故事法

朗誦一段時間後,家長可以嘗試讓小朋友脫離書本,用角色扮演或故事描述的方式將情節、內容複述演繹出來。這是在圖書閱讀後較長一段時間內進行的延伸學習的方法,對兒童的言語、思維、理解和表達等綜合能力的發展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3)討論分析法

討論是家長與孩子一起圍繞同一材料,提出一定問題,進行相關討論的方法。通過雙向互動的探討問題方式,孩子們對閱讀材料能作進一步的分析,將接收的新信息與原有的知識經驗聯繫起來,由表及裡地分析和綜合,擴展了自己的猜測或修正自己的預測,極大地提高孩子們的思維能力。

一、二年級的孩子為什麼讀不懂數學題?家長應該如何引導?

3、數學文字生活化,生活現象數學化

有了一定的文字積累,並能正確理解文字含義之後,就需要引導孩子們把文字意思轉變為數學語言了。方法不一,但只要記住數學來源於生活,那麼很多難以理解的數學問題都可以找到生活中的原型。為了切合孩子們思維的形象性和直觀性,家長們可以把抽象的問題具體化,再慢慢地從具體的事物中抽象出數學模型來。

(1)數學語言具體化

在數學學習中,很多問題都來源於生活。在閱讀理解數學題目時,可以先有意識地引導孩子們創設一些生活情境。比如最為抽象的“圖文算式”,可以結合生活中的情景,將抽象的算式生活化。

【故事描述】果果買汽水,橙汁和奇異果汁價格不一樣,如果他買一瓶橙汁和一瓶奇異果汁需要8塊錢,而如果是兩瓶橙汁則需要6塊錢,那如果只買一瓶橙汁多少錢?只買一瓶奇異果汁呢?

講故事能較好地幫助小朋友們擺脫了被動的學習方式,向主動學習方式進階。小學階段小朋友講故事的能力將很大程度影響之後孩子們對組合雜題類型的理解與拓展。

(2)生活場景數學化

學會了將抽象的故事轉化成生活場景之後,我們還可以引導孩子們根據場景來提出數學問題。

一二年級的小朋友開始表現出較強的獨立性,會出現一種強烈要求獨立和擺脫成人控制的慾望。這個時候,一些自主性較強的活動能較好地調動孩子學習的積極性,比如:讓孩子們出題考家長。

在一些生活場景中,家長可以有意裝笨,讓孩子們把學到的知識用起來,將生活情境變成數學問題呈現,這一過程中需要小朋友較多的學科知識積累,嚴謹的思維過程和較好的表達能力。長期鍛鍊,可以很好地提升小朋友的學科綜合能力。


每天一小時,讓我們做更棒的家長!

更多教育資訊,模擬試卷,英文學習資料,學科知識,歡迎大家關注同名公眾號“一小時家長”!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