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正處於轉型期,以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新一輪科技革命,正影響著人們的日常生活。從市場規模來看,自2015年開始,中國人工智能市場規模逐年攀升。截至2017年中國人工智能市場規模已達到了217億元,同比增長52.8%。據預測,到2020年,中國在人工智能的市場規模將達到710億元。

從產業發展來看,國內知名的人工智能公司如曠視科技Face++、極鏈科技Video++、依圖科技等企業在各自領域內發展迅猛,多個產業應用全面開花。而當“人工智能”與行業充分融合後,也帶來了就業結構變化、人才需求產生缺口的問題。當下,行業呼喚著更多“新興人群”的出現。

人工智能人才缺口或達百萬級

AI人才大戰硝煙嫋嫋,缺口該如何填補?

根據《中國人工智能ABC人才發展報告》,2018年,人工智能人才市場進入高關注、高需求、高發展的階段,人才需求同比增長3.6倍。人工智能面臨著龐大的產業發展需求和人才缺口。

數據顯示,2018年八成人工智能崗位集中在北京、上海、杭州、深圳和廣州五大城市。北京以40.3%的佔比遙遙領先,較其他城市有數量級優勢;上海以14.5%位列第二;杭州藉助數字化經濟的快速崛起,以10.7%排名第三,略領先深圳。而其他城市人才儲量則與前5名形成巨大差距,大部分城市AI人才儲量佔比不足0.5%。

AI 職位熱度排行,第一位為軟件工程師

目前人工智能人才供給最多為“數字藍領”人才,應用和算法類人才較為緊缺;科學家類人才則高度稀缺,但這個群體主要開展前沿研究型工作,甚至與產業實踐有一定距離。因此,從這個角度講,需要更多的人工智能技術、工程與產業開發人員。

根據UIPath的報告顯示,世界範圍內與AI相關的十大高需職位中,軟件工程師位列第一,佔總比的8.48%。其次是數據科學家、實習生和AI研究人員,這四大職位囊括了該領域20%的空缺崗位。除此之外,AI研究人員和智能專家依然炙手可熱。十大熱門職位中還有諮詢師、AI數據分析、機器學習引擎、銷售工程師以及產品經理。

爭相佈局人工智能產業,人才需求如何填補?

AI人才大戰硝煙嫋嫋,缺口該如何填補?

在人工智能人才短缺的大背景下,企業之間的人才爭奪戰愈演愈烈,高薪聘請或漲薪留用成為行業普遍現象。根據行業數據,AI人才薪水仍在持續攀高。即使是學習人工智能的應屆生薪水漲幅也十分誇張,上漲10%~20%是行業基礎水準,也有企業上漲幅度更大,給博士生的薪水高達80萬元,正是印證了那句老話——“21世紀最貴的是什麼?是人才”。

面對這樣迫切的“AI人才荒”問題,不論是政府、企業還是高校,都在對人工智能技術的認知升級中,全力支持著其配套人才的問題解決。此前,教育部公佈了《2018年度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備案和審批結果》,共增設專業點2072個,全國共有35所高校獲首批“人工智能”新專業建設資格,其中不少專業在今年秋季就開始招生。

近日,北大、清華雙雙宣佈了新專業。北大2019年正式啟動機器人工程專業招生,清華大學成立人工智能學堂班,今年秋季開始招收本科生。

校企聯合也逐漸緊密,高校與知名企業之間的聯合實驗室及聯合研究中心的成立,成為聯合高校培養人才的生力軍。例如科大訊飛在全國大部分名校、國際名校都設立了聯合實驗室,一些優秀的研究生畢業以後直接進入實驗室工作,更快速地對接企業的研究課題,能夠更快速地培養自身的人才隊伍。

中國高校AI人才國際培養計劃也在今年4月啟動。按教育部規劃,5年內在國內高校培訓至少500名AI專業教師、5000名AI專業學生,以打造全球最大規模AI人才批量培訓計劃。

不僅僅是高校,AI的普及還延伸到了高中。國務院在2017年出臺的報告中指出,AI是一個全球國家發展的大方向,2019年內地高中學生必須要學習信息技術學科,課程內容包括重要編程和AI的學習,比重佔6個學分,與中文和英文語言課並列。

2018年1月,教育部正式將AI、物聯網、大數據劃入新課標,並將“數據與計算”、“信息系統與社會”兩個模塊設立為必修課程,還發布了專為中學教學編寫的AI教科書《人工智能基礎版(高中版)》,旨在讓中學生了解AI的基本思想、常用算法及模型,培養同學們對AI的興趣,加速人工智能領域人才佈局。

人工智能在中國的發展正在迎來“最好的時代”

人工智能領域的技術門檻高,短期來看,人才缺口會被繼續放大,供給壓力凸顯,高端需求崗位如機器學習、圖像處理等技術多依賴於海外引進專家,從業人員的技能成長很大程度上依賴於技術大咖的分享。

長期來看,國內高潮迭起的科技創新,龐大人口帶來的豐富數據量和應用場景,以及大量的資本湧入,若能加強人才培養,吸引頂尖科研學者落地,將使中國成為全球人工智能賽道上一個最強有力的“先鋒”,有望在國際科技競爭中掌握主動權。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