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海洋+”| 深圳如何組建海洋大學?大灣區發出海洋科技人才招募令'

""聚焦“海洋+”| 深圳如何組建海洋大學?大灣區發出海洋科技人才招募令

華夏時報(chinatimes.net.cn)記者楊仕省 見習記者 隋娉娉 深圳報道

如果從歷史角度看,真正讓灣區“發光”的,的確是技術革命的加持。20世紀中後期,隨著舊金山以南數十公里範圍內的硅谷的崛起,各國科技經濟逐漸“開花結果”,灣區的科技經濟也不例外,幾乎佔據了灣區半壁江山,成為了該階段灣區發展的最大推力。

如今,在大海風潮的裹挾下,科技加海洋之冠,探索出一系列諸如海洋遙感監測、海纜通信網絡等海洋科技應用,灣區也開始向科創人才敞開懷抱。

9月11日,位於廣東珠海的香山海洋科技港正式建成,並將於年底投入使用。據瞭解,這是我國首個無人船研發測試基地,也將成為粵港澳三地海洋裝備設計研發試驗的公共技術服務平臺。

深圳大學經濟學教授魏達志向《華夏時報》記者表示,在海洋科技等產業,粵港之間的合作可以在若干制高點、突破點、基礎性的產業上進行合作研發、尋找互補的優勢。例如,將香港的人才、澳門的資本、廣東的引領進行綜合。

然而,深圳的海洋科研力量較弱,與國內其它沿海城市相比仍有較大差距。大灣區在海洋人才建設方面實力還較為薄弱,其在發展先進的海上裝備和技術的同時也要進行人才儲備。大灣區向全國乃至全球發出海洋人才招募令。

科創高地的最佳選擇

經濟學家熊彼特指出,技術進步在概念上分為三個階段:發明、創新、技術擴散。

如此看來,大灣區的確是全國科創高地的最佳選擇。全球創新指數2018版報告顯示,深圳-香港的創新城市(集群)指數為全球第二,僅次於東京-橫濱。

粵港澳已合作出先進的海洋科創成果。9月11日,中國第一個圍繞無人船艇產業鏈的研發測試基地在廣東珠海正式建成。值得注意的是,此研發測試基地是粵港澳三地聯合進行科技創新的基地,其依託於珠海良好的製造業基礎,在珠海與港澳的跨境科技創新合作下誕生。

廣州在海洋科技領域的工作正在推進。近日,中科院明珠科學院建設工作領導小組在會議上表示,由廣州發展改革委牽頭編制的《粵港澳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廣州南沙科學城建設方案》(下稱《建設方案》)正送報市府審定。

《建設方案》明確規劃,通過佈局建設世界級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打造以海洋科學與工程國家實驗室為目標的全球海洋科學與工程創新中心,構建全球科技創新網絡,成就世界一流科技創新人才等。

大灣區內極受國家關注的深圳也擁有豐富的專注海洋各類服務的高新技術企業。深圳市朗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朗誠科技”)總裁朱偉勝向《華夏時報》記者介紹到,朗誠科技將每年所有盈利投入科研,在不斷的努力下,其自主研發和創新的水聲通訊技術對構建水下無線物聯網意義重大。

朱偉勝認為:“深圳海洋科技企業將在先行示範區的建設下得到更多的重視和更大的投入,海洋科技基礎技術的研究將得到政策紅利。”他同時對《華夏時報》記者稱:“中國海洋科技的基礎技術是非常薄弱的,特別是海洋傳感器技術、水聲通訊技術等基礎技術研究,這些基礎研究工作投入大、風險大、收效慢,希望能夠在政府的重視和投入下得到突破。”

人才是剛需

如今,灣區的經濟繁榮仰仗的遠不止科技。若想在海洋科技有所作為,在擁有“天時”“地利”的同時,更需要“人和”。回看熊彼特提出的技術進步第一步,“發明”能夠出現的前提即是有科研人才的支撐。

然而,深圳的海洋科研力量較弱,與國內其它沿海城市相比仍有較大差距。根據科技部中國21世紀議程管理中心的數據,深圳市涉海研究機構有7個,而上海和青島分別有11、19個。

“首先,深圳在科研人才、原創性成果和大科學裝置方面基礎較弱;其次,深圳海洋科研教育在國家序列中的地位較低。”海洋經濟副研究員胡振宇向《華夏時報》記者表示,深圳若想實現更高層次的發展,需加強基礎科研實力。

經九三學社深圳委員會調研,深圳市尚無專門的海洋科學研究機構,同時,海洋科研資源的匱乏嚴重製約了深圳市海洋科技的發展和海洋競爭力的提高。報告指出,“(深圳市)海洋高科技研究及開發成果產業化能力薄弱,導致海洋開發仍停留在粗放式或資源掠奪式狀態。”

國家已開始關注並積極尋求解決辦法。《意見》指出,“以深圳為主陣地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在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發揮關鍵作用;支持按程序組建海洋大學和國家深海科考中心”。這表明,大灣區在發展先進的海上裝備和技術的同時也要進行人才儲備。

對於海洋大學的設立,有不同的聲音出現。一些機構調研後認為,海工裝備、海洋生物等海洋學科並不另類,一般理工科院校的專業都能覆蓋,對比重新設立“海洋大學”來說,在現有的大學基礎上適當進行增補或許更好。而魏達志則認為,海洋學科散落在其它大學之中並不利於支撐一個海洋中心城市的成長。

魏達志對《華夏時報》記者稱,組建海洋大學有三方面益處:“第一,海洋大學的學科更齊備,能夠更好地完善海洋學科的普及;第二,人才來源將更廣泛,可以吸引來自全球各個海洋專業的人才網,形成海洋人才的機制平臺和中心,從而為之後形成科研平臺、科研團隊和在海洋科學方面進行更多高效的探索奠定基礎;第三,海洋大學的設立有利於在內部發現技術和知識,形成互補、共贏的機制。”

見習編輯:李茜楠 主編:秦嶺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