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G、人工智能、大數據、AR/VR……各類高新技術蜂擁而至,科技驅動下,文旅產業也進入歷史新方位,智能技術無疑將成為產業提質增速的新引擎。

9月5日,由南方財經全媒體集團21世紀經濟報道、南開大學旅遊與服務學院聯合主辦的“2019亞洲旅遊產業年會”在上海寶華萬豪酒店舉行,試圖探討這一未來。

第十二屆全國政協常委、原國家旅遊局局長、國際山地旅遊聯盟副主席邵琪偉出席本次活動,並做“智能時代賦能我國文化和旅遊產業新發展”主旨演講。

以下是演講節選:

我認為中國的文化和旅遊產業正處在革命性變革到來的前夜。據此判斷,智能時代對文化和旅遊產業將帶來極大的影響:

一、人工智能將加速助推文化與旅遊產業整體轉型升級,全面提升文化和旅遊產業的質量。人工智能時代,旅遊不再是齊天大聖到此一遊,景區也不再侷限於“熱山熱水”,而是大眾化、社交化、全域化的持續互動。

智能技術可從提升體驗、留存記憶、傳播文化、保障安全等方面加速助推文化和旅遊產業,提質增效、轉型升級和供需結構調整。智能技術向縱深發展,對文化和旅遊產業將提出新的挑戰。政府、資本、企業,都將全面應用智慧化手段,實現規劃設計、產品體驗、客戶服務、營銷推廣、營運監管等全方位的提升。

二、人工智能將促進和激發文化和旅遊消費潛力

人工智能將營造新一代文化和旅遊沉浸式體驗場景,創新文化和旅遊消費內容,變革支付手段和消費模式。我建議,所有的試點和示範城市、夜間文旅消費集聚區,都應該將人工智能技術全面地應用於文化和旅遊產業,在這些區域率先提供可複製和可推廣的經驗。

三、人工智能將全面推動文化和旅遊市場管理和監督方式的變革

人工智能移動互聯網技術在政府治理領域的廣泛應用,使政府行為有效置於輿論監督之下,而且日益成為政府洞察產業現狀、研判發展趨勢,並協同企業和公眾進行旅遊市場持續監管、輿情事件管理的重要渠道,這必將推動社會協同政府治理模式的創新。同時,人工智能的應用推廣,還將推動《中華人民共和國旅遊法》等法律法規的有效試行、施行,也有助於對旅遊景區、機場、車站、碼頭,包括博物館、藝術館等公共場所極少數遊客的不文明行為起到良好的規範和監督作用,為營造文明旅遊和信用社會發揮積極作用。

四、人工智能將會引起文化和旅遊產業,勞動力需求結構的變化

人工智能進入文化和旅遊產業,某些特定崗位正在或將會被機器人代替,尤其是那些程式化、較高強度、重複性的崗位。例如酒店和餐廳一線服務人員,博物館文化景點的導遊與解說人員,傳媒行業的新聞編輯等,都將迎來人工智能的替代性競爭。

但同時,機器並不能完全取代人類的工作,特別是直接從事創意、創新活動的崗位,或設計高端定製的工作。未來那些創意設計、規劃文創產品創作以及定製的服務等,會在人工智能時代產生更大的需求。因為我們全國的旅遊直接從業人員將近3千萬人,加上間接從業人員將近8千多萬人。

五、人工智能將對各級政府及相關部門管理、推動文化和旅遊產業發展,提出全新的要求

各級黨委和政府對文化和旅遊產業的發展,有著極大的影響力和決策力,對人工智能將對文化旅遊產業帶來的影響所提出的新要求,一定要超前預測、超前佈局乃至超前制定政策和法規。

智能時代,政府治理正在湧現新模式,就是數字治理。這一模式以政府數據中心為依託,按需服務,增強了政府行為的民主性、公正性、開放性,促進了政府內部管理決策的科學化和外部公共服務供給的高效化,突出體現在人工智能全面提升更有效的決策信息支持,將極大提升政府的決策質量。

人工智能在信息收集、行政流程、行政諮詢、應答等領域的應用大量替代傳統人力投入,改善政府人力資源的不足,利用人工智能實現一站式乃至異地辦理政務服務,改進政務流程,可構建更融洽的政府、公民交互渠道,建立公民大數據檔案,可構建更精準的公民個性化服務體系。

此外,人工智能還將逐漸應用在文化和旅遊產業趨勢預測、負面事件感知、旅遊公共資源配置等諸多方面,政府決策的重心前置到事前防範,對政府的公共治理起著極大的不可替代的支撐作用。

六、人工智能將對文化和旅遊企業的經營管理、可持續發展模式提出全新的要求和挑戰

無人駕駛、無人景區、無人酒店、無人餐廳等等各類全新的管理形式,以及生產方式正在應運而生,智能時代的商業模式,從研發設計到製造加工,再到營銷推廣以及相應的服務環節,將更加精簡高效。

垂直化、多元化、平臺化的商業模式,日漸成為市場競爭中的主力軍,智能技術的支撐讓大數據資源的輻射範圍得到擴張,數據資源更具範圍經濟和規模經濟,形成價值溢出,也讓跨界合作常態化成為可能,文旅商業模式創新將大有可為。

下面我想談的想法是:我們應該如何更好地利用人工智能,為我國文化和旅遊產業新發展賦能?

1、運用人工智能,持續提升文化和旅遊消費便捷性、舒適型和可通達性

未來可通過AR+場景創新,旅遊APP內容開發、大數據平臺、智能機器人和語音導航等技術,提升文化和旅遊消費的場景體驗,全面推動實施移動支付;改造提升演出場所和博物館等配套服務設施,使用大屏、監控終端、自動駕駛車輛、無人機、物聯網設備等終端設備為遊客提供更優質、更貼心、更舒適的服務。

同時,通過人工智能等技術對大交通的變革提前有所準備,現在我們的高速鐵路,從北京到上海最快的時速是350公里,高鐵的時速提升到400公里每小時,這是指日可待的事。

包括飛行汽車、小型載人飛行器等交通工具都將服務於人類社會,這必將極大地改變旅遊者的時空觀念和出行方式,也更加便利我們的生活。我們的旅遊今後更多的要考慮讓少年人、殘疾人等弱勢群體的出遊範圍大大擴張,出遊行動更加便捷。

2、依託人工智能提升目的地產品服務的品質,促進目的地智慧化建設和轉型升級

消費者對於旅遊的選擇,已經不能滿足傳統的必遊、必看、必吃、必購和一般性的感受,而是追求更深層次、個性化的服務和產品,建設智慧型旅遊目的地是智能時代文化和旅遊發展新時代加快目的地建設,提質擴容的重要舉措,能夠有效增強目的地管理,加強對遊客的引導,促進目的地良性發展,使遊客獲得更好的旅遊體驗,實現以質提值。

3、融合人工智能,持續助推文化和旅遊產業政策出臺

近年來,各級政府,包括黨委,出臺了一系列促進文化和旅遊產業發展、提升公共服務建設的相關政策,其中對科技元素的重視與日俱增。例如,近期科技部辦公廳和中央宣傳部文改辦發佈了“關於開展2019年國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範基地申報工作的通知”,旨在加快推進文化和科技融合,著力打造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的示範區域,政策體系和管理機制先行先試的試驗田,文化科技產業創新發展的先鋒隊,這些產業政策將進一步推動文化和旅遊產業以科技深度融合,促進文旅新業態、新發展。

4、立足人工智能,推動高校和各類人才培養機構加強和探索文化和旅遊產業人才培養的新模式

新興科技快速發展,高校、企業,當然也包括我們政府部門,和各類人才培養機構,必須不斷樹立新的培養理念,著力培養適應人工智能時代的創新型、複合型人才,包括經營管理人才、創意設計人才、政府及公共管理人才、服務型業務人才,藉助IT、大數據,提升服務質量和效率。

更多內容請下載21財經APP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