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不姓“屈”,不叫“原”,端午節也和他沒半毛錢關係?

前言:

說起屈原,想必大家都不陌生,畢竟我們從小便聽說過他的故事,例如,他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愛國詩人,學富五車,才高八斗,在楚國的郢都被秦軍攻破後,便自沉於汨羅江,以身殉國,慷慨就義等等。

當然了,這些也都是歷史上的真事兒,屈原也的確是一個偉大的人物。但是我們關於對他的瞭解想必還都是關於我國的一個傳統節日——端午節。而說起端午節,大家第一印象便是:端午節就是為了紀念屈原的。在這一天人們要包粽子,賽龍舟,其目的也都是為了紀念屈原。

但實際上,端午、粽子、龍舟其實原本都和他無關。不僅如此,我們所熟知的“屈原”,實際上也並不姓“屈”,更不叫“原”。

屈原不姓“屈”,不叫“原”,端午節也和他沒半毛錢關係?

屈原像

屈原的名字:

關於屈原的名字,司馬遷在其著作《史記》中這樣記載道: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這也就是說,屈原的名字叫“平”,他的姓氏和楚王的姓氏是一樣的,那麼楚王姓什麼呢?如果看過《羋月傳》的朋友都知道,主人公羋月是楚國的公主。既然公主姓羋,那麼楚王自然也就姓“羋”。所以屈原的名字應該為——“羋平”。

那麼為何會叫“屈原”呢?

實際上這也不難解釋。我們常說的“姓氏”實際上並不是一個詞,而是兩個詞,也表示兩種不同的意思。“姓”就好像是一個人的“一級目錄”,而“氏”便可以當成是“二級目錄”。“羋”是作為“姓”存在的,而在它之下的氏的其中之一便是“屈”。而在當時,就有三個較為顯赫的王族大氏,它們分別是屈、景、昭。其中這個“屈氏”在楚國就有很多的名人。

那麼問題來了,既然屈原姓“羋”,而屈只是作為他的“氏”。那麼為何屈原不能叫“羋原”,那個“羋月”不能叫“屈月”呢?實際上這就是所謂的男女有別了。古代的男人以“氏”為重,女人以“姓”為重。

所以總結一下的話,屈原的名字應該是這樣的:屈原,名平,字原。

屈原不姓“屈”,不叫“原”,端午節也和他沒半毛錢關係?

屈原雕像

屈原和端午為何會沒關係?

在我們大多數人的印象裡,關於屈原的故事是這樣的:

話說屈原殉國投江以後,百姓們擔心這個偉大的愛國人士的屍體會被江裡的魚蝦吃掉,於是便包粽子扔進河裡,試圖讓魚蝦吃粽子而不吃屈原的屍體。而扔粽子需要划船到江裡去,於是便發展出了龍舟競渡的民俗。

這段故事可以說是家喻戶曉的了,但其實,這些故事都不靠譜,因為這些民俗活動都只是民間的“附會”而已,屈原和端午其實原本就沒有任何關係。

那麼,這些民俗又是怎麼來的呢?人們為什麼會將端午的民俗活動和屈原聯繫起來呢?

屈原不姓“屈”,不叫“原”,端午節也和他沒半毛錢關係?

粽子

實際上這也不難理解,因為這本身就是一種“地域上的風俗”。就拿端午裡面的“競渡”來說,也就是划龍舟。在江紹原的《端午競渡本意考》中有著明確的記載,他說,端午競渡的來歷來在文獻中就有很多不同的記載,其中,吳人認為這源於“伍子胥”,楚人則認為源於“屈原”,而越人卻認為是源於“勾踐”。總而言之,大家都是拿自己地方上的名人說事兒。所以,這本身就是一種地域上產生的文化,地域不同,人們的根據也就不同。

但如果你能仔細考究一下的話,其實這個習俗跟以上這三個人都沒關係,它的誕生實際上是為了穰(ráng)災。

在《武陵競渡略》中就有明確的記載:

“划船直奔下游,燒祭品,把酒倒進江裡搞儀式,詛咒一切災害、瘟疫、妖孽,煞是熱鬧。”

當然了,在競渡結束以後,人船都必須要回來,只是回來的時候和去的時候所表現出來的景象不一樣而已。去的時候大張旗鼓,鑼鼓喧天,而回來的時候則偃旗息鼓,偷偷的把船給劃回來,並拖到岸上,還得拿東西把它遮蓋住。這就代表著,今天的“端午”就算是過完了,等到明年又繼續開始。

此外還要注意的一點是,如果有人生病了,人們還會用紙做成龍舟的樣子,拿到水邊燒了。

屈原不姓“屈”,不叫“原”,端午節也和他沒半毛錢關係?

划龍舟(競渡)

所以,現在的你還覺得端午和屈原有關係嗎?

當然了,屈原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愛國詩人,關於他和端午的故事我們也都願意相信,因為這畢竟是一段美好的故事。即便它只是一個故事,但是我們依舊相信它。但這並不代表我們不尊重史實,而是我們對中華文化的敬重與熱愛!

你們覺得呢?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