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劇

揚劇原名叫“維揚文戲”,30年代中期被稱為“維揚戲”,直到新中國成立之後才改為“揚劇”。揚劇是江南地區傳統戲曲劇種之一,由揚州花鼓戲和蘇北香火戲為基礎,後吸收揚州清曲、民歌小調逐漸發展而成。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揚州曲藝

一、藝術特色

揚劇一方面繼承本地亂彈和揚州民間歌舞的藝術傳統,另一方面又從弋陽腔、崑曲、徽調等戲曲聲腔吸取養料。揚劇的音樂屬於聯曲體,在唱腔上只分男、女腔。揚劇的唱腔有剛柔並濟的風韻,主要是蘊含了花鼓戲曲調的輕綿細膩,香火戲曲調的陽剛粗獷,民歌的雋永清新以及清曲的情感多變。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揚州曲藝

二、伴奏樂器

伴奏主要有文、武場。

文場以二胡高音為主,以四胡為輔,佐琵琶、揚琴等樂器。

武揚有板鼓、大鑼、鐃鈸等。韻以大鼓、大鑼等打擊樂為主。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揚州曲藝

三、角色行當

揚劇雖然僅是地方小戲,但角色行當齊全,有生、旦、淨、醜四角。

旦:分小旦、正旦、彩旦、老旦、武旦。

小旦扮演青、少年女子居多,唱腔溫柔纏綿、秀麗靈巧。

正旦扮演中年婦女的賢妻良母、貞婦烈女、貴婦人等,唱腔要淳樸細膩,表演嫻靜莊重。

彩旦分兩支,一是扮演滑稽或奸刁的婦女,,另一種是扮演心直口快,性子爽朗的婦女。

老旦扮演老年婦女,唱腔要求剛勁挺拔,內含柔婉嫵媚。

生:分小生、老生、武生。

小生扮演男性青、少年,以文為主,能演多種人物,唱腔要簡樸柔和,動作文雅飄逸。

老生主要扮演中年以上的男性,一般都具有正直剛毅的性格,唱腔蒼老,表演深沉。

武生扮演是擅長武藝的青年人,重武功、兼重唱功。

淨行扮演氣質豪邁的人物。

各個角色行當的表演程式多從崑劇、京劇吸收而來,但在揚劇裡始終保持樸素活潑和濃郁的生活氣息。

四、代表劇目

《鴻雁傳書》是揚劇著名演員高秀英以唱工擅長主演的單折戲。唱的是王寶釧獨自在武家坡的寒窯,撫養自己的孩子,等待所愛的薛郎回來的故事。整場戲在音樂氣氛中進行的,曲調舒徐委婉。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揚州曲藝

清曲

清曲有很多種,我們泛指的是揚州清曲。

揚州清曲主用揚州方言表演,在明清時期很是流行,是由俗曲和小調在基礎上發展成的曲藝唱曲形式。它是當時揚州戲曲、曲藝界最活躍的曲種之一,以其腔調的細膩、纏綿和抒情著稱。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揚州曲藝


一、藝術特點

揚州清曲為坐唱表演形式,表演少則一二人,多則八九人,自操樂器為伴奏。其演出形式稱“開席坐”:中設立一張桌子,三、四人至六、七人三面圍著坐;面向聽眾,獨唱或對唱,沒道具也不化妝。

清曲的音樂結構有曲牌聯綴體和單曲體兩種,且曲牌眾多,旋律優美。

在過去,唱清曲的多為男性,唱法上分“窄口”、“闊口”。窄口就是用假嗓模仿女聲;闊口,是用本聲唱男性人物的曲子。在演唱比較活潑的曲子時,稱為“潑口”。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揚州曲藝


二、伴奏樂器

伴奏樂器有四胡、二胡、琵琶也可加打琴、墜子和敲碟子、酒杯等打擊樂器伴奏。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揚州曲藝


三、經典劇目

清曲的曲目十分豐富,有400餘個,分單曲和套曲。單曲多為寫景、抒情、詠物、相思之類,如《風花雪月》、《四季相思》、《清和天氣》、《煙花自嘆》、《竹木相爭》等;套曲多取材於民間傳說、歷史故事,如《三國》、《水滸》、《西廂記》、《紅樓夢》、《白蛇傳》、《珍珠塔》等。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揚州曲藝


四、曲藝價值

揚州清曲六百多年的傳承,保留至今讓我們對當時的社會、歷史有難得的認識和研究價值。由於揚州清曲藝術上的成熟,對許多其他曲藝品種乃至地方戲曲劇種產生了滋育作用,併為這些相關曲種、劇種的發展研究提供了難得的條件。

彈詞

揚州彈詞有四百多年的歷史,是以揚州方言為基礎的彈詞系統曲種,和揚州評話屬於姊妹藝術。揚州彈詞約於明末形成。據清代泰州宮偉繆《柳逢春列傳》雲:“柳逢春,字敬亭……重偶聞街市說彈詞,遂以說聞。”可見大說書家柳敬亭是因為受了彈詞影響,才學會說書。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揚州曲藝


一、藝術特色

揚州彈詞表演以說表為主,彈唱為輔; 說白除要求掌握一般節奏外,還有快工、慢慢工、繞口之分,其中以快工最為常用和難說。表演分單檔、雙檔、多檔等幾種形式:單檔為一人表演,雙檔為兩人表演,多檔為三至四人表演。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揚州曲藝


二、伴奏樂器

樂器為三絃、琵琶。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揚州曲藝


三、經典劇目

揚州彈詞的傳統書目,已記錄的有《玉蜻蜓》、《珍珠塔》、《雙金錠》、《落金扇》、《刁劉氏》、《雙珠鳳》、《雙剪髮》、《白蛇傳》共八部。《黃金印》、《金瓶梅》、《二度梅》、《倭袍記》、《大紅袍》、《天寶圖》、《麒麟豹》等,均已失傳。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揚州曲藝


四、傳承保護

在二十一世紀經濟大潮和外來文化的雙重衝擊下,揚州彈詞生存艱難,後繼乏人,亟待保護,以利於傳承發展。 2008年6月7日,揚州彈詞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遺產編號為Ⅴ-50。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揚州曲藝


評 話

揚州評話興起於清代初期,是以揚州方言徒口講說表演的傳統曲藝說書形式,流行於蘇北地區和鎮江、南京、上海等地。揚州評話以描寫細緻、結構嚴謹,井然不亂而見長,講求劇情豐富,人物鮮明,語言生動有趣。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揚州曲藝


一、藝術特點

揚州評話的說表,有"方口"與"圓口"之分。方口語句整齊,富有節奏感;圓口似靈巧的生活語言。一般方口、圓口兼用,還要在滿足聽眾聽覺需要的同時,給予一定的視覺需要。

揚州評話在表演中要求細節豐富,人物形象突出,語言要風趣生動。藝人在創作和表演中還注意渲染揚州的特色。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揚州曲藝


二、傳統節目

揚州評話的傳統節目分為三類,其中包括講史演義類的《東漢》、《西漢》、《三國》、《隋唐》、《水滸》、《嶽傳》等,公案俠義類的《綠牡丹》、《八竅珠》、《九蓮燈》、《清風閘》等和屬於神話靈怪類的《封神榜》、《西遊記》、《濟公傳》等。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揚州曲藝


三、傳承意義

揚州評話具有濃郁的地方色彩,表演上善於借鑑吸納兄弟藝術的長處,注重口技的運用。部分作品塑造了一批社會底層人物形象,影響深廣並將諷刺嘲笑的矛頭直指統治階級中的顯赫人物,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受壓迫者的心聲。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揚州曲藝



全球化使人們在趨同中開始求異,出現了民族文化特色被淹沒的危機意識。其實傳統文化是我們最珍貴的資本,復興中國傳統是必然性的。

畢竟,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關注公眾號“首席創意文化 ”獲得更多揚州資訊還有驚喜福利哦!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