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泉州古城廿四巷:金魚巷

文/顏瑛瑛

巷名的由來

金魚巷巷名的由來與謝氏有關。

據說謝氏原姜氏,神農裔,開姓祖申伯佐週中興,封佐王加封謝國,子孫以國為姓,申伯遠裔十六郎後唐任藩長史,唐乾寧四年丁已跟隨王審知入閩,唐僖宗時,晉謝安廿四世孫,福建御史謝慆公定居泉州清浦,宋仁宗皇佑年(一零四九年)進士福建都轉運使謝仲規受贈紫金魚帶,建“金魚世第”於泉城內,即“金魚巷”。

菜頭酸,楊桃甘

金魚巷3號:東來食雜店

"


泉州古城廿四巷:金魚巷

文/顏瑛瑛

巷名的由來

金魚巷巷名的由來與謝氏有關。

據說謝氏原姜氏,神農裔,開姓祖申伯佐週中興,封佐王加封謝國,子孫以國為姓,申伯遠裔十六郎後唐任藩長史,唐乾寧四年丁已跟隨王審知入閩,唐僖宗時,晉謝安廿四世孫,福建御史謝慆公定居泉州清浦,宋仁宗皇佑年(一零四九年)進士福建都轉運使謝仲規受贈紫金魚帶,建“金魚世第”於泉城內,即“金魚巷”。

菜頭酸,楊桃甘

金魚巷3號:東來食雜店

泉州古城廿四巷:金魚巷

別小看這間僅有三五米見方的小店,主營菜頭酸、楊桃水和四果湯,已經有45年的歷史了。店主徐東來說,這間店最早是他母親開始做的。早年就在金魚巷口擺個路邊攤,慢慢才有今天的規模。“衛生條件、門面都比過去好多了。”這裡的菜頭酸和楊桃水可謂是遠近聞名,尤其是夏天,整個巷口的人幾乎都是他家的顧客。採訪的短短几分鐘內,我們就被往來的幾批顧客打斷了數次。

"


泉州古城廿四巷:金魚巷

文/顏瑛瑛

巷名的由來

金魚巷巷名的由來與謝氏有關。

據說謝氏原姜氏,神農裔,開姓祖申伯佐週中興,封佐王加封謝國,子孫以國為姓,申伯遠裔十六郎後唐任藩長史,唐乾寧四年丁已跟隨王審知入閩,唐僖宗時,晉謝安廿四世孫,福建御史謝慆公定居泉州清浦,宋仁宗皇佑年(一零四九年)進士福建都轉運使謝仲規受贈紫金魚帶,建“金魚世第”於泉城內,即“金魚巷”。

菜頭酸,楊桃甘

金魚巷3號:東來食雜店

泉州古城廿四巷:金魚巷

別小看這間僅有三五米見方的小店,主營菜頭酸、楊桃水和四果湯,已經有45年的歷史了。店主徐東來說,這間店最早是他母親開始做的。早年就在金魚巷口擺個路邊攤,慢慢才有今天的規模。“衛生條件、門面都比過去好多了。”這裡的菜頭酸和楊桃水可謂是遠近聞名,尤其是夏天,整個巷口的人幾乎都是他家的顧客。採訪的短短几分鐘內,我們就被往來的幾批顧客打斷了數次。

泉州古城廿四巷:金魚巷

上元圓,海絲味

金魚巷5號:金鳳元宵圓

"


泉州古城廿四巷:金魚巷

文/顏瑛瑛

巷名的由來

金魚巷巷名的由來與謝氏有關。

據說謝氏原姜氏,神農裔,開姓祖申伯佐週中興,封佐王加封謝國,子孫以國為姓,申伯遠裔十六郎後唐任藩長史,唐乾寧四年丁已跟隨王審知入閩,唐僖宗時,晉謝安廿四世孫,福建御史謝慆公定居泉州清浦,宋仁宗皇佑年(一零四九年)進士福建都轉運使謝仲規受贈紫金魚帶,建“金魚世第”於泉城內,即“金魚巷”。

菜頭酸,楊桃甘

金魚巷3號:東來食雜店

泉州古城廿四巷:金魚巷

別小看這間僅有三五米見方的小店,主營菜頭酸、楊桃水和四果湯,已經有45年的歷史了。店主徐東來說,這間店最早是他母親開始做的。早年就在金魚巷口擺個路邊攤,慢慢才有今天的規模。“衛生條件、門面都比過去好多了。”這裡的菜頭酸和楊桃水可謂是遠近聞名,尤其是夏天,整個巷口的人幾乎都是他家的顧客。採訪的短短几分鐘內,我們就被往來的幾批顧客打斷了數次。

泉州古城廿四巷:金魚巷

上元圓,海絲味

金魚巷5號:金鳳元宵圓

泉州古城廿四巷:金魚巷

金魚巷還有一道口碑盛傳的小吃,就是金鳳湯圓。對許多人來說,如果菜頭酸是夏天的寵兒,元宵圓就是冬天的最愛。這家的湯圓以餡大皮薄為特色,尤其是煮熟之際,一口咬下去,滿嘴餘香。許多廈門的朋友甚至專程開車過來這裡吃宵夜,逢上元節或是冬至前後,“人滿為患”這個詞已不足以形容這裡的生意興隆。

小藥鋪,傳家方

金魚巷16號:中草藥小鋪

"


泉州古城廿四巷:金魚巷

文/顏瑛瑛

巷名的由來

金魚巷巷名的由來與謝氏有關。

據說謝氏原姜氏,神農裔,開姓祖申伯佐週中興,封佐王加封謝國,子孫以國為姓,申伯遠裔十六郎後唐任藩長史,唐乾寧四年丁已跟隨王審知入閩,唐僖宗時,晉謝安廿四世孫,福建御史謝慆公定居泉州清浦,宋仁宗皇佑年(一零四九年)進士福建都轉運使謝仲規受贈紫金魚帶,建“金魚世第”於泉城內,即“金魚巷”。

菜頭酸,楊桃甘

金魚巷3號:東來食雜店

泉州古城廿四巷:金魚巷

別小看這間僅有三五米見方的小店,主營菜頭酸、楊桃水和四果湯,已經有45年的歷史了。店主徐東來說,這間店最早是他母親開始做的。早年就在金魚巷口擺個路邊攤,慢慢才有今天的規模。“衛生條件、門面都比過去好多了。”這裡的菜頭酸和楊桃水可謂是遠近聞名,尤其是夏天,整個巷口的人幾乎都是他家的顧客。採訪的短短几分鐘內,我們就被往來的幾批顧客打斷了數次。

泉州古城廿四巷:金魚巷

上元圓,海絲味

金魚巷5號:金鳳元宵圓

泉州古城廿四巷:金魚巷

金魚巷還有一道口碑盛傳的小吃,就是金鳳湯圓。對許多人來說,如果菜頭酸是夏天的寵兒,元宵圓就是冬天的最愛。這家的湯圓以餡大皮薄為特色,尤其是煮熟之際,一口咬下去,滿嘴餘香。許多廈門的朋友甚至專程開車過來這裡吃宵夜,逢上元節或是冬至前後,“人滿為患”這個詞已不足以形容這裡的生意興隆。

小藥鋪,傳家方

金魚巷16號:中草藥小鋪

泉州古城廿四巷:金魚巷

主人阿婆不是本地人,但遷住金魚巷已經許多年了。在這開了間小草藥鋪,主要是售些家傳藥方,方便老顧客。那天她正坐在門口補一張網,不是網魚的,是網鴿子的。

"


泉州古城廿四巷:金魚巷

文/顏瑛瑛

巷名的由來

金魚巷巷名的由來與謝氏有關。

據說謝氏原姜氏,神農裔,開姓祖申伯佐週中興,封佐王加封謝國,子孫以國為姓,申伯遠裔十六郎後唐任藩長史,唐乾寧四年丁已跟隨王審知入閩,唐僖宗時,晉謝安廿四世孫,福建御史謝慆公定居泉州清浦,宋仁宗皇佑年(一零四九年)進士福建都轉運使謝仲規受贈紫金魚帶,建“金魚世第”於泉城內,即“金魚巷”。

菜頭酸,楊桃甘

金魚巷3號:東來食雜店

泉州古城廿四巷:金魚巷

別小看這間僅有三五米見方的小店,主營菜頭酸、楊桃水和四果湯,已經有45年的歷史了。店主徐東來說,這間店最早是他母親開始做的。早年就在金魚巷口擺個路邊攤,慢慢才有今天的規模。“衛生條件、門面都比過去好多了。”這裡的菜頭酸和楊桃水可謂是遠近聞名,尤其是夏天,整個巷口的人幾乎都是他家的顧客。採訪的短短几分鐘內,我們就被往來的幾批顧客打斷了數次。

泉州古城廿四巷:金魚巷

上元圓,海絲味

金魚巷5號:金鳳元宵圓

泉州古城廿四巷:金魚巷

金魚巷還有一道口碑盛傳的小吃,就是金鳳湯圓。對許多人來說,如果菜頭酸是夏天的寵兒,元宵圓就是冬天的最愛。這家的湯圓以餡大皮薄為特色,尤其是煮熟之際,一口咬下去,滿嘴餘香。許多廈門的朋友甚至專程開車過來這裡吃宵夜,逢上元節或是冬至前後,“人滿為患”這個詞已不足以形容這裡的生意興隆。

小藥鋪,傳家方

金魚巷16號:中草藥小鋪

泉州古城廿四巷:金魚巷

主人阿婆不是本地人,但遷住金魚巷已經許多年了。在這開了間小草藥鋪,主要是售些家傳藥方,方便老顧客。那天她正坐在門口補一張網,不是網魚的,是網鴿子的。

泉州古城廿四巷:金魚巷

華僑志,救國心

金魚巷44號:蔣以麟故居

在吳增故居之東,是辛亥革命時泉州同盟會會長蔣以麟先生的故居。

蔣以麟,又名以琳,福建泉州人,清光緒十六年(1890年)出生,自幼受父親、叔父傾向進步思想的薰陶,又受從國內逃亡到爪哇的民主革命志士的思想影響,對孫中山、陶成章等革命家十分景仰,立志救國救民。16歲時,參加反清組織泗水洪門會,18歲加入泗水光復會,後又加入星洲中國同盟會,經常參與泗水明新閱書報社的愛國活動,利用經商機會,遍遊荷屬、英屬地區,結交革命志士,探求革命真理。

泉州光復初期,蔣以麟動員各方力量,維護城廂秩序,肅清鄉間盜匪。福建軍政府成立後,派參事宋淵源到泉州籌設參議會,建立新政權,泉州同盟會即將政事移交參議會。蔣以麟見光復後的政權為地方封建勢力及新軍閥所把持,同盟會會員分化為幾個派系互相爭權奪利,遂不願參與政事,重返泗水經商。

為贊助祖國革命和建設,蔣以麟慷慨疏財,傾其所有,且將其父親與叔父的部分資產也投資於建設事業。及至建設事業失敗,重返泗水時,已無力重辦企業,只好受僱於泗水華僑商會當文牘,靠薪金維持生計,其家道從此一蹶不振。

蔣以麟父親蔣報策曾在民國初年組織歸國僑胞成立“泉州華僑公會”,被推為首任會長。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蔣以麟回國探親,見華僑公會陷於停頓,便著手重建工作,將其易名為“泉州海外華僑公會”,被推任主席。民國二十三年初,十九路軍反蔣失敗,中央軍入閩,政局紛亂,蔣以麟受國民黨縣黨部排擠,自此無心從事社會活動。為維持家計,改業中醫。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蔣以麟在家鄉樹兜開設中醫診所,業餘撰寫《海外見聞錄》多篇,記錄南洋各地見聞。1960年5月病逝。

名賢居,種福祿

金魚巷54號:種福居

"


泉州古城廿四巷:金魚巷

文/顏瑛瑛

巷名的由來

金魚巷巷名的由來與謝氏有關。

據說謝氏原姜氏,神農裔,開姓祖申伯佐週中興,封佐王加封謝國,子孫以國為姓,申伯遠裔十六郎後唐任藩長史,唐乾寧四年丁已跟隨王審知入閩,唐僖宗時,晉謝安廿四世孫,福建御史謝慆公定居泉州清浦,宋仁宗皇佑年(一零四九年)進士福建都轉運使謝仲規受贈紫金魚帶,建“金魚世第”於泉城內,即“金魚巷”。

菜頭酸,楊桃甘

金魚巷3號:東來食雜店

泉州古城廿四巷:金魚巷

別小看這間僅有三五米見方的小店,主營菜頭酸、楊桃水和四果湯,已經有45年的歷史了。店主徐東來說,這間店最早是他母親開始做的。早年就在金魚巷口擺個路邊攤,慢慢才有今天的規模。“衛生條件、門面都比過去好多了。”這裡的菜頭酸和楊桃水可謂是遠近聞名,尤其是夏天,整個巷口的人幾乎都是他家的顧客。採訪的短短几分鐘內,我們就被往來的幾批顧客打斷了數次。

泉州古城廿四巷:金魚巷

上元圓,海絲味

金魚巷5號:金鳳元宵圓

泉州古城廿四巷:金魚巷

金魚巷還有一道口碑盛傳的小吃,就是金鳳湯圓。對許多人來說,如果菜頭酸是夏天的寵兒,元宵圓就是冬天的最愛。這家的湯圓以餡大皮薄為特色,尤其是煮熟之際,一口咬下去,滿嘴餘香。許多廈門的朋友甚至專程開車過來這裡吃宵夜,逢上元節或是冬至前後,“人滿為患”這個詞已不足以形容這裡的生意興隆。

小藥鋪,傳家方

金魚巷16號:中草藥小鋪

泉州古城廿四巷:金魚巷

主人阿婆不是本地人,但遷住金魚巷已經許多年了。在這開了間小草藥鋪,主要是售些家傳藥方,方便老顧客。那天她正坐在門口補一張網,不是網魚的,是網鴿子的。

泉州古城廿四巷:金魚巷

華僑志,救國心

金魚巷44號:蔣以麟故居

在吳增故居之東,是辛亥革命時泉州同盟會會長蔣以麟先生的故居。

蔣以麟,又名以琳,福建泉州人,清光緒十六年(1890年)出生,自幼受父親、叔父傾向進步思想的薰陶,又受從國內逃亡到爪哇的民主革命志士的思想影響,對孫中山、陶成章等革命家十分景仰,立志救國救民。16歲時,參加反清組織泗水洪門會,18歲加入泗水光復會,後又加入星洲中國同盟會,經常參與泗水明新閱書報社的愛國活動,利用經商機會,遍遊荷屬、英屬地區,結交革命志士,探求革命真理。

泉州光復初期,蔣以麟動員各方力量,維護城廂秩序,肅清鄉間盜匪。福建軍政府成立後,派參事宋淵源到泉州籌設參議會,建立新政權,泉州同盟會即將政事移交參議會。蔣以麟見光復後的政權為地方封建勢力及新軍閥所把持,同盟會會員分化為幾個派系互相爭權奪利,遂不願參與政事,重返泗水經商。

為贊助祖國革命和建設,蔣以麟慷慨疏財,傾其所有,且將其父親與叔父的部分資產也投資於建設事業。及至建設事業失敗,重返泗水時,已無力重辦企業,只好受僱於泗水華僑商會當文牘,靠薪金維持生計,其家道從此一蹶不振。

蔣以麟父親蔣報策曾在民國初年組織歸國僑胞成立“泉州華僑公會”,被推為首任會長。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蔣以麟回國探親,見華僑公會陷於停頓,便著手重建工作,將其易名為“泉州海外華僑公會”,被推任主席。民國二十三年初,十九路軍反蔣失敗,中央軍入閩,政局紛亂,蔣以麟受國民黨縣黨部排擠,自此無心從事社會活動。為維持家計,改業中醫。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蔣以麟在家鄉樹兜開設中醫診所,業餘撰寫《海外見聞錄》多篇,記錄南洋各地見聞。1960年5月病逝。

名賢居,種福祿

金魚巷54號:種福居

泉州古城廿四巷:金魚巷

黃永勉,黃天機,黃壽餘。這是同一個人的名字,或名,或字,連後人都已經記不清了。黃氏系南安碼頭內洋人,菲律賓華僑。該屋後地名“太僕”,太僕姓黃,名徽胤,明代南京禮部尚書黃鳳祥的孫子,崇禎十年(1163年)年進士,明戶部主事,清兵部侍郎,因曾經官至太僕侍卿。其地人稱太僕宅,後來演化為地名。

主人黃先生說,前輩在南安老家的宅院中亦有多處自創的文聯,還曾編訂成冊,只是一時無處找尋。

“善人名賢子孫,勝地有佳山水”,“讀可榮身耕可得粟,勤則致富儉則恆豐”,讀著黃家院子裡的詩句,內心深處有一種“微斯人”的感動。像是面對一個甘願退隱而居的清落雅士。田園讀書,與歸無悔。“種福居”這個名字好。泉州果真是藏龍之地。

"


泉州古城廿四巷:金魚巷

文/顏瑛瑛

巷名的由來

金魚巷巷名的由來與謝氏有關。

據說謝氏原姜氏,神農裔,開姓祖申伯佐週中興,封佐王加封謝國,子孫以國為姓,申伯遠裔十六郎後唐任藩長史,唐乾寧四年丁已跟隨王審知入閩,唐僖宗時,晉謝安廿四世孫,福建御史謝慆公定居泉州清浦,宋仁宗皇佑年(一零四九年)進士福建都轉運使謝仲規受贈紫金魚帶,建“金魚世第”於泉城內,即“金魚巷”。

菜頭酸,楊桃甘

金魚巷3號:東來食雜店

泉州古城廿四巷:金魚巷

別小看這間僅有三五米見方的小店,主營菜頭酸、楊桃水和四果湯,已經有45年的歷史了。店主徐東來說,這間店最早是他母親開始做的。早年就在金魚巷口擺個路邊攤,慢慢才有今天的規模。“衛生條件、門面都比過去好多了。”這裡的菜頭酸和楊桃水可謂是遠近聞名,尤其是夏天,整個巷口的人幾乎都是他家的顧客。採訪的短短几分鐘內,我們就被往來的幾批顧客打斷了數次。

泉州古城廿四巷:金魚巷

上元圓,海絲味

金魚巷5號:金鳳元宵圓

泉州古城廿四巷:金魚巷

金魚巷還有一道口碑盛傳的小吃,就是金鳳湯圓。對許多人來說,如果菜頭酸是夏天的寵兒,元宵圓就是冬天的最愛。這家的湯圓以餡大皮薄為特色,尤其是煮熟之際,一口咬下去,滿嘴餘香。許多廈門的朋友甚至專程開車過來這裡吃宵夜,逢上元節或是冬至前後,“人滿為患”這個詞已不足以形容這裡的生意興隆。

小藥鋪,傳家方

金魚巷16號:中草藥小鋪

泉州古城廿四巷:金魚巷

主人阿婆不是本地人,但遷住金魚巷已經許多年了。在這開了間小草藥鋪,主要是售些家傳藥方,方便老顧客。那天她正坐在門口補一張網,不是網魚的,是網鴿子的。

泉州古城廿四巷:金魚巷

華僑志,救國心

金魚巷44號:蔣以麟故居

在吳增故居之東,是辛亥革命時泉州同盟會會長蔣以麟先生的故居。

蔣以麟,又名以琳,福建泉州人,清光緒十六年(1890年)出生,自幼受父親、叔父傾向進步思想的薰陶,又受從國內逃亡到爪哇的民主革命志士的思想影響,對孫中山、陶成章等革命家十分景仰,立志救國救民。16歲時,參加反清組織泗水洪門會,18歲加入泗水光復會,後又加入星洲中國同盟會,經常參與泗水明新閱書報社的愛國活動,利用經商機會,遍遊荷屬、英屬地區,結交革命志士,探求革命真理。

泉州光復初期,蔣以麟動員各方力量,維護城廂秩序,肅清鄉間盜匪。福建軍政府成立後,派參事宋淵源到泉州籌設參議會,建立新政權,泉州同盟會即將政事移交參議會。蔣以麟見光復後的政權為地方封建勢力及新軍閥所把持,同盟會會員分化為幾個派系互相爭權奪利,遂不願參與政事,重返泗水經商。

為贊助祖國革命和建設,蔣以麟慷慨疏財,傾其所有,且將其父親與叔父的部分資產也投資於建設事業。及至建設事業失敗,重返泗水時,已無力重辦企業,只好受僱於泗水華僑商會當文牘,靠薪金維持生計,其家道從此一蹶不振。

蔣以麟父親蔣報策曾在民國初年組織歸國僑胞成立“泉州華僑公會”,被推為首任會長。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蔣以麟回國探親,見華僑公會陷於停頓,便著手重建工作,將其易名為“泉州海外華僑公會”,被推任主席。民國二十三年初,十九路軍反蔣失敗,中央軍入閩,政局紛亂,蔣以麟受國民黨縣黨部排擠,自此無心從事社會活動。為維持家計,改業中醫。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蔣以麟在家鄉樹兜開設中醫診所,業餘撰寫《海外見聞錄》多篇,記錄南洋各地見聞。1960年5月病逝。

名賢居,種福祿

金魚巷54號:種福居

泉州古城廿四巷:金魚巷

黃永勉,黃天機,黃壽餘。這是同一個人的名字,或名,或字,連後人都已經記不清了。黃氏系南安碼頭內洋人,菲律賓華僑。該屋後地名“太僕”,太僕姓黃,名徽胤,明代南京禮部尚書黃鳳祥的孫子,崇禎十年(1163年)年進士,明戶部主事,清兵部侍郎,因曾經官至太僕侍卿。其地人稱太僕宅,後來演化為地名。

主人黃先生說,前輩在南安老家的宅院中亦有多處自創的文聯,還曾編訂成冊,只是一時無處找尋。

“善人名賢子孫,勝地有佳山水”,“讀可榮身耕可得粟,勤則致富儉則恆豐”,讀著黃家院子裡的詩句,內心深處有一種“微斯人”的感動。像是面對一個甘願退隱而居的清落雅士。田園讀書,與歸無悔。“種福居”這個名字好。泉州果真是藏龍之地。

泉州古城廿四巷:金魚巷

"


泉州古城廿四巷:金魚巷

文/顏瑛瑛

巷名的由來

金魚巷巷名的由來與謝氏有關。

據說謝氏原姜氏,神農裔,開姓祖申伯佐週中興,封佐王加封謝國,子孫以國為姓,申伯遠裔十六郎後唐任藩長史,唐乾寧四年丁已跟隨王審知入閩,唐僖宗時,晉謝安廿四世孫,福建御史謝慆公定居泉州清浦,宋仁宗皇佑年(一零四九年)進士福建都轉運使謝仲規受贈紫金魚帶,建“金魚世第”於泉城內,即“金魚巷”。

菜頭酸,楊桃甘

金魚巷3號:東來食雜店

泉州古城廿四巷:金魚巷

別小看這間僅有三五米見方的小店,主營菜頭酸、楊桃水和四果湯,已經有45年的歷史了。店主徐東來說,這間店最早是他母親開始做的。早年就在金魚巷口擺個路邊攤,慢慢才有今天的規模。“衛生條件、門面都比過去好多了。”這裡的菜頭酸和楊桃水可謂是遠近聞名,尤其是夏天,整個巷口的人幾乎都是他家的顧客。採訪的短短几分鐘內,我們就被往來的幾批顧客打斷了數次。

泉州古城廿四巷:金魚巷

上元圓,海絲味

金魚巷5號:金鳳元宵圓

泉州古城廿四巷:金魚巷

金魚巷還有一道口碑盛傳的小吃,就是金鳳湯圓。對許多人來說,如果菜頭酸是夏天的寵兒,元宵圓就是冬天的最愛。這家的湯圓以餡大皮薄為特色,尤其是煮熟之際,一口咬下去,滿嘴餘香。許多廈門的朋友甚至專程開車過來這裡吃宵夜,逢上元節或是冬至前後,“人滿為患”這個詞已不足以形容這裡的生意興隆。

小藥鋪,傳家方

金魚巷16號:中草藥小鋪

泉州古城廿四巷:金魚巷

主人阿婆不是本地人,但遷住金魚巷已經許多年了。在這開了間小草藥鋪,主要是售些家傳藥方,方便老顧客。那天她正坐在門口補一張網,不是網魚的,是網鴿子的。

泉州古城廿四巷:金魚巷

華僑志,救國心

金魚巷44號:蔣以麟故居

在吳增故居之東,是辛亥革命時泉州同盟會會長蔣以麟先生的故居。

蔣以麟,又名以琳,福建泉州人,清光緒十六年(1890年)出生,自幼受父親、叔父傾向進步思想的薰陶,又受從國內逃亡到爪哇的民主革命志士的思想影響,對孫中山、陶成章等革命家十分景仰,立志救國救民。16歲時,參加反清組織泗水洪門會,18歲加入泗水光復會,後又加入星洲中國同盟會,經常參與泗水明新閱書報社的愛國活動,利用經商機會,遍遊荷屬、英屬地區,結交革命志士,探求革命真理。

泉州光復初期,蔣以麟動員各方力量,維護城廂秩序,肅清鄉間盜匪。福建軍政府成立後,派參事宋淵源到泉州籌設參議會,建立新政權,泉州同盟會即將政事移交參議會。蔣以麟見光復後的政權為地方封建勢力及新軍閥所把持,同盟會會員分化為幾個派系互相爭權奪利,遂不願參與政事,重返泗水經商。

為贊助祖國革命和建設,蔣以麟慷慨疏財,傾其所有,且將其父親與叔父的部分資產也投資於建設事業。及至建設事業失敗,重返泗水時,已無力重辦企業,只好受僱於泗水華僑商會當文牘,靠薪金維持生計,其家道從此一蹶不振。

蔣以麟父親蔣報策曾在民國初年組織歸國僑胞成立“泉州華僑公會”,被推為首任會長。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蔣以麟回國探親,見華僑公會陷於停頓,便著手重建工作,將其易名為“泉州海外華僑公會”,被推任主席。民國二十三年初,十九路軍反蔣失敗,中央軍入閩,政局紛亂,蔣以麟受國民黨縣黨部排擠,自此無心從事社會活動。為維持家計,改業中醫。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蔣以麟在家鄉樹兜開設中醫診所,業餘撰寫《海外見聞錄》多篇,記錄南洋各地見聞。1960年5月病逝。

名賢居,種福祿

金魚巷54號:種福居

泉州古城廿四巷:金魚巷

黃永勉,黃天機,黃壽餘。這是同一個人的名字,或名,或字,連後人都已經記不清了。黃氏系南安碼頭內洋人,菲律賓華僑。該屋後地名“太僕”,太僕姓黃,名徽胤,明代南京禮部尚書黃鳳祥的孫子,崇禎十年(1163年)年進士,明戶部主事,清兵部侍郎,因曾經官至太僕侍卿。其地人稱太僕宅,後來演化為地名。

主人黃先生說,前輩在南安老家的宅院中亦有多處自創的文聯,還曾編訂成冊,只是一時無處找尋。

“善人名賢子孫,勝地有佳山水”,“讀可榮身耕可得粟,勤則致富儉則恆豐”,讀著黃家院子裡的詩句,內心深處有一種“微斯人”的感動。像是面對一個甘願退隱而居的清落雅士。田園讀書,與歸無悔。“種福居”這個名字好。泉州果真是藏龍之地。

泉州古城廿四巷:金魚巷

泉州古城廿四巷:金魚巷

"


泉州古城廿四巷:金魚巷

文/顏瑛瑛

巷名的由來

金魚巷巷名的由來與謝氏有關。

據說謝氏原姜氏,神農裔,開姓祖申伯佐週中興,封佐王加封謝國,子孫以國為姓,申伯遠裔十六郎後唐任藩長史,唐乾寧四年丁已跟隨王審知入閩,唐僖宗時,晉謝安廿四世孫,福建御史謝慆公定居泉州清浦,宋仁宗皇佑年(一零四九年)進士福建都轉運使謝仲規受贈紫金魚帶,建“金魚世第”於泉城內,即“金魚巷”。

菜頭酸,楊桃甘

金魚巷3號:東來食雜店

泉州古城廿四巷:金魚巷

別小看這間僅有三五米見方的小店,主營菜頭酸、楊桃水和四果湯,已經有45年的歷史了。店主徐東來說,這間店最早是他母親開始做的。早年就在金魚巷口擺個路邊攤,慢慢才有今天的規模。“衛生條件、門面都比過去好多了。”這裡的菜頭酸和楊桃水可謂是遠近聞名,尤其是夏天,整個巷口的人幾乎都是他家的顧客。採訪的短短几分鐘內,我們就被往來的幾批顧客打斷了數次。

泉州古城廿四巷:金魚巷

上元圓,海絲味

金魚巷5號:金鳳元宵圓

泉州古城廿四巷:金魚巷

金魚巷還有一道口碑盛傳的小吃,就是金鳳湯圓。對許多人來說,如果菜頭酸是夏天的寵兒,元宵圓就是冬天的最愛。這家的湯圓以餡大皮薄為特色,尤其是煮熟之際,一口咬下去,滿嘴餘香。許多廈門的朋友甚至專程開車過來這裡吃宵夜,逢上元節或是冬至前後,“人滿為患”這個詞已不足以形容這裡的生意興隆。

小藥鋪,傳家方

金魚巷16號:中草藥小鋪

泉州古城廿四巷:金魚巷

主人阿婆不是本地人,但遷住金魚巷已經許多年了。在這開了間小草藥鋪,主要是售些家傳藥方,方便老顧客。那天她正坐在門口補一張網,不是網魚的,是網鴿子的。

泉州古城廿四巷:金魚巷

華僑志,救國心

金魚巷44號:蔣以麟故居

在吳增故居之東,是辛亥革命時泉州同盟會會長蔣以麟先生的故居。

蔣以麟,又名以琳,福建泉州人,清光緒十六年(1890年)出生,自幼受父親、叔父傾向進步思想的薰陶,又受從國內逃亡到爪哇的民主革命志士的思想影響,對孫中山、陶成章等革命家十分景仰,立志救國救民。16歲時,參加反清組織泗水洪門會,18歲加入泗水光復會,後又加入星洲中國同盟會,經常參與泗水明新閱書報社的愛國活動,利用經商機會,遍遊荷屬、英屬地區,結交革命志士,探求革命真理。

泉州光復初期,蔣以麟動員各方力量,維護城廂秩序,肅清鄉間盜匪。福建軍政府成立後,派參事宋淵源到泉州籌設參議會,建立新政權,泉州同盟會即將政事移交參議會。蔣以麟見光復後的政權為地方封建勢力及新軍閥所把持,同盟會會員分化為幾個派系互相爭權奪利,遂不願參與政事,重返泗水經商。

為贊助祖國革命和建設,蔣以麟慷慨疏財,傾其所有,且將其父親與叔父的部分資產也投資於建設事業。及至建設事業失敗,重返泗水時,已無力重辦企業,只好受僱於泗水華僑商會當文牘,靠薪金維持生計,其家道從此一蹶不振。

蔣以麟父親蔣報策曾在民國初年組織歸國僑胞成立“泉州華僑公會”,被推為首任會長。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蔣以麟回國探親,見華僑公會陷於停頓,便著手重建工作,將其易名為“泉州海外華僑公會”,被推任主席。民國二十三年初,十九路軍反蔣失敗,中央軍入閩,政局紛亂,蔣以麟受國民黨縣黨部排擠,自此無心從事社會活動。為維持家計,改業中醫。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蔣以麟在家鄉樹兜開設中醫診所,業餘撰寫《海外見聞錄》多篇,記錄南洋各地見聞。1960年5月病逝。

名賢居,種福祿

金魚巷54號:種福居

泉州古城廿四巷:金魚巷

黃永勉,黃天機,黃壽餘。這是同一個人的名字,或名,或字,連後人都已經記不清了。黃氏系南安碼頭內洋人,菲律賓華僑。該屋後地名“太僕”,太僕姓黃,名徽胤,明代南京禮部尚書黃鳳祥的孫子,崇禎十年(1163年)年進士,明戶部主事,清兵部侍郎,因曾經官至太僕侍卿。其地人稱太僕宅,後來演化為地名。

主人黃先生說,前輩在南安老家的宅院中亦有多處自創的文聯,還曾編訂成冊,只是一時無處找尋。

“善人名賢子孫,勝地有佳山水”,“讀可榮身耕可得粟,勤則致富儉則恆豐”,讀著黃家院子裡的詩句,內心深處有一種“微斯人”的感動。像是面對一個甘願退隱而居的清落雅士。田園讀書,與歸無悔。“種福居”這個名字好。泉州果真是藏龍之地。

泉州古城廿四巷:金魚巷

泉州古城廿四巷:金魚巷

泉州古城廿四巷:金魚巷

"


泉州古城廿四巷:金魚巷

文/顏瑛瑛

巷名的由來

金魚巷巷名的由來與謝氏有關。

據說謝氏原姜氏,神農裔,開姓祖申伯佐週中興,封佐王加封謝國,子孫以國為姓,申伯遠裔十六郎後唐任藩長史,唐乾寧四年丁已跟隨王審知入閩,唐僖宗時,晉謝安廿四世孫,福建御史謝慆公定居泉州清浦,宋仁宗皇佑年(一零四九年)進士福建都轉運使謝仲規受贈紫金魚帶,建“金魚世第”於泉城內,即“金魚巷”。

菜頭酸,楊桃甘

金魚巷3號:東來食雜店

泉州古城廿四巷:金魚巷

別小看這間僅有三五米見方的小店,主營菜頭酸、楊桃水和四果湯,已經有45年的歷史了。店主徐東來說,這間店最早是他母親開始做的。早年就在金魚巷口擺個路邊攤,慢慢才有今天的規模。“衛生條件、門面都比過去好多了。”這裡的菜頭酸和楊桃水可謂是遠近聞名,尤其是夏天,整個巷口的人幾乎都是他家的顧客。採訪的短短几分鐘內,我們就被往來的幾批顧客打斷了數次。

泉州古城廿四巷:金魚巷

上元圓,海絲味

金魚巷5號:金鳳元宵圓

泉州古城廿四巷:金魚巷

金魚巷還有一道口碑盛傳的小吃,就是金鳳湯圓。對許多人來說,如果菜頭酸是夏天的寵兒,元宵圓就是冬天的最愛。這家的湯圓以餡大皮薄為特色,尤其是煮熟之際,一口咬下去,滿嘴餘香。許多廈門的朋友甚至專程開車過來這裡吃宵夜,逢上元節或是冬至前後,“人滿為患”這個詞已不足以形容這裡的生意興隆。

小藥鋪,傳家方

金魚巷16號:中草藥小鋪

泉州古城廿四巷:金魚巷

主人阿婆不是本地人,但遷住金魚巷已經許多年了。在這開了間小草藥鋪,主要是售些家傳藥方,方便老顧客。那天她正坐在門口補一張網,不是網魚的,是網鴿子的。

泉州古城廿四巷:金魚巷

華僑志,救國心

金魚巷44號:蔣以麟故居

在吳增故居之東,是辛亥革命時泉州同盟會會長蔣以麟先生的故居。

蔣以麟,又名以琳,福建泉州人,清光緒十六年(1890年)出生,自幼受父親、叔父傾向進步思想的薰陶,又受從國內逃亡到爪哇的民主革命志士的思想影響,對孫中山、陶成章等革命家十分景仰,立志救國救民。16歲時,參加反清組織泗水洪門會,18歲加入泗水光復會,後又加入星洲中國同盟會,經常參與泗水明新閱書報社的愛國活動,利用經商機會,遍遊荷屬、英屬地區,結交革命志士,探求革命真理。

泉州光復初期,蔣以麟動員各方力量,維護城廂秩序,肅清鄉間盜匪。福建軍政府成立後,派參事宋淵源到泉州籌設參議會,建立新政權,泉州同盟會即將政事移交參議會。蔣以麟見光復後的政權為地方封建勢力及新軍閥所把持,同盟會會員分化為幾個派系互相爭權奪利,遂不願參與政事,重返泗水經商。

為贊助祖國革命和建設,蔣以麟慷慨疏財,傾其所有,且將其父親與叔父的部分資產也投資於建設事業。及至建設事業失敗,重返泗水時,已無力重辦企業,只好受僱於泗水華僑商會當文牘,靠薪金維持生計,其家道從此一蹶不振。

蔣以麟父親蔣報策曾在民國初年組織歸國僑胞成立“泉州華僑公會”,被推為首任會長。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蔣以麟回國探親,見華僑公會陷於停頓,便著手重建工作,將其易名為“泉州海外華僑公會”,被推任主席。民國二十三年初,十九路軍反蔣失敗,中央軍入閩,政局紛亂,蔣以麟受國民黨縣黨部排擠,自此無心從事社會活動。為維持家計,改業中醫。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蔣以麟在家鄉樹兜開設中醫診所,業餘撰寫《海外見聞錄》多篇,記錄南洋各地見聞。1960年5月病逝。

名賢居,種福祿

金魚巷54號:種福居

泉州古城廿四巷:金魚巷

黃永勉,黃天機,黃壽餘。這是同一個人的名字,或名,或字,連後人都已經記不清了。黃氏系南安碼頭內洋人,菲律賓華僑。該屋後地名“太僕”,太僕姓黃,名徽胤,明代南京禮部尚書黃鳳祥的孫子,崇禎十年(1163年)年進士,明戶部主事,清兵部侍郎,因曾經官至太僕侍卿。其地人稱太僕宅,後來演化為地名。

主人黃先生說,前輩在南安老家的宅院中亦有多處自創的文聯,還曾編訂成冊,只是一時無處找尋。

“善人名賢子孫,勝地有佳山水”,“讀可榮身耕可得粟,勤則致富儉則恆豐”,讀著黃家院子裡的詩句,內心深處有一種“微斯人”的感動。像是面對一個甘願退隱而居的清落雅士。田園讀書,與歸無悔。“種福居”這個名字好。泉州果真是藏龍之地。

泉州古城廿四巷:金魚巷

泉州古城廿四巷:金魚巷

泉州古城廿四巷:金魚巷

泉州古城廿四巷:金魚巷

李功藏故居

金魚巷54號:李功藏故居

"


泉州古城廿四巷:金魚巷

文/顏瑛瑛

巷名的由來

金魚巷巷名的由來與謝氏有關。

據說謝氏原姜氏,神農裔,開姓祖申伯佐週中興,封佐王加封謝國,子孫以國為姓,申伯遠裔十六郎後唐任藩長史,唐乾寧四年丁已跟隨王審知入閩,唐僖宗時,晉謝安廿四世孫,福建御史謝慆公定居泉州清浦,宋仁宗皇佑年(一零四九年)進士福建都轉運使謝仲規受贈紫金魚帶,建“金魚世第”於泉城內,即“金魚巷”。

菜頭酸,楊桃甘

金魚巷3號:東來食雜店

泉州古城廿四巷:金魚巷

別小看這間僅有三五米見方的小店,主營菜頭酸、楊桃水和四果湯,已經有45年的歷史了。店主徐東來說,這間店最早是他母親開始做的。早年就在金魚巷口擺個路邊攤,慢慢才有今天的規模。“衛生條件、門面都比過去好多了。”這裡的菜頭酸和楊桃水可謂是遠近聞名,尤其是夏天,整個巷口的人幾乎都是他家的顧客。採訪的短短几分鐘內,我們就被往來的幾批顧客打斷了數次。

泉州古城廿四巷:金魚巷

上元圓,海絲味

金魚巷5號:金鳳元宵圓

泉州古城廿四巷:金魚巷

金魚巷還有一道口碑盛傳的小吃,就是金鳳湯圓。對許多人來說,如果菜頭酸是夏天的寵兒,元宵圓就是冬天的最愛。這家的湯圓以餡大皮薄為特色,尤其是煮熟之際,一口咬下去,滿嘴餘香。許多廈門的朋友甚至專程開車過來這裡吃宵夜,逢上元節或是冬至前後,“人滿為患”這個詞已不足以形容這裡的生意興隆。

小藥鋪,傳家方

金魚巷16號:中草藥小鋪

泉州古城廿四巷:金魚巷

主人阿婆不是本地人,但遷住金魚巷已經許多年了。在這開了間小草藥鋪,主要是售些家傳藥方,方便老顧客。那天她正坐在門口補一張網,不是網魚的,是網鴿子的。

泉州古城廿四巷:金魚巷

華僑志,救國心

金魚巷44號:蔣以麟故居

在吳增故居之東,是辛亥革命時泉州同盟會會長蔣以麟先生的故居。

蔣以麟,又名以琳,福建泉州人,清光緒十六年(1890年)出生,自幼受父親、叔父傾向進步思想的薰陶,又受從國內逃亡到爪哇的民主革命志士的思想影響,對孫中山、陶成章等革命家十分景仰,立志救國救民。16歲時,參加反清組織泗水洪門會,18歲加入泗水光復會,後又加入星洲中國同盟會,經常參與泗水明新閱書報社的愛國活動,利用經商機會,遍遊荷屬、英屬地區,結交革命志士,探求革命真理。

泉州光復初期,蔣以麟動員各方力量,維護城廂秩序,肅清鄉間盜匪。福建軍政府成立後,派參事宋淵源到泉州籌設參議會,建立新政權,泉州同盟會即將政事移交參議會。蔣以麟見光復後的政權為地方封建勢力及新軍閥所把持,同盟會會員分化為幾個派系互相爭權奪利,遂不願參與政事,重返泗水經商。

為贊助祖國革命和建設,蔣以麟慷慨疏財,傾其所有,且將其父親與叔父的部分資產也投資於建設事業。及至建設事業失敗,重返泗水時,已無力重辦企業,只好受僱於泗水華僑商會當文牘,靠薪金維持生計,其家道從此一蹶不振。

蔣以麟父親蔣報策曾在民國初年組織歸國僑胞成立“泉州華僑公會”,被推為首任會長。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蔣以麟回國探親,見華僑公會陷於停頓,便著手重建工作,將其易名為“泉州海外華僑公會”,被推任主席。民國二十三年初,十九路軍反蔣失敗,中央軍入閩,政局紛亂,蔣以麟受國民黨縣黨部排擠,自此無心從事社會活動。為維持家計,改業中醫。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蔣以麟在家鄉樹兜開設中醫診所,業餘撰寫《海外見聞錄》多篇,記錄南洋各地見聞。1960年5月病逝。

名賢居,種福祿

金魚巷54號:種福居

泉州古城廿四巷:金魚巷

黃永勉,黃天機,黃壽餘。這是同一個人的名字,或名,或字,連後人都已經記不清了。黃氏系南安碼頭內洋人,菲律賓華僑。該屋後地名“太僕”,太僕姓黃,名徽胤,明代南京禮部尚書黃鳳祥的孫子,崇禎十年(1163年)年進士,明戶部主事,清兵部侍郎,因曾經官至太僕侍卿。其地人稱太僕宅,後來演化為地名。

主人黃先生說,前輩在南安老家的宅院中亦有多處自創的文聯,還曾編訂成冊,只是一時無處找尋。

“善人名賢子孫,勝地有佳山水”,“讀可榮身耕可得粟,勤則致富儉則恆豐”,讀著黃家院子裡的詩句,內心深處有一種“微斯人”的感動。像是面對一個甘願退隱而居的清落雅士。田園讀書,與歸無悔。“種福居”這個名字好。泉州果真是藏龍之地。

泉州古城廿四巷:金魚巷

泉州古城廿四巷:金魚巷

泉州古城廿四巷:金魚巷

泉州古城廿四巷:金魚巷

李功藏故居

金魚巷54號:李功藏故居

泉州古城廿四巷:金魚巷

南安華僑李功藏故居,深藏在金魚巷中。早年遭到破壞,如今只剩得門面上一些殘留的雕刻,依稀看得出往日的輝煌。民國十三年,李功藏捐資重修泉州府文廟。如今在文廟泮宮的石碑上還能看見李的題字。

"


泉州古城廿四巷:金魚巷

文/顏瑛瑛

巷名的由來

金魚巷巷名的由來與謝氏有關。

據說謝氏原姜氏,神農裔,開姓祖申伯佐週中興,封佐王加封謝國,子孫以國為姓,申伯遠裔十六郎後唐任藩長史,唐乾寧四年丁已跟隨王審知入閩,唐僖宗時,晉謝安廿四世孫,福建御史謝慆公定居泉州清浦,宋仁宗皇佑年(一零四九年)進士福建都轉運使謝仲規受贈紫金魚帶,建“金魚世第”於泉城內,即“金魚巷”。

菜頭酸,楊桃甘

金魚巷3號:東來食雜店

泉州古城廿四巷:金魚巷

別小看這間僅有三五米見方的小店,主營菜頭酸、楊桃水和四果湯,已經有45年的歷史了。店主徐東來說,這間店最早是他母親開始做的。早年就在金魚巷口擺個路邊攤,慢慢才有今天的規模。“衛生條件、門面都比過去好多了。”這裡的菜頭酸和楊桃水可謂是遠近聞名,尤其是夏天,整個巷口的人幾乎都是他家的顧客。採訪的短短几分鐘內,我們就被往來的幾批顧客打斷了數次。

泉州古城廿四巷:金魚巷

上元圓,海絲味

金魚巷5號:金鳳元宵圓

泉州古城廿四巷:金魚巷

金魚巷還有一道口碑盛傳的小吃,就是金鳳湯圓。對許多人來說,如果菜頭酸是夏天的寵兒,元宵圓就是冬天的最愛。這家的湯圓以餡大皮薄為特色,尤其是煮熟之際,一口咬下去,滿嘴餘香。許多廈門的朋友甚至專程開車過來這裡吃宵夜,逢上元節或是冬至前後,“人滿為患”這個詞已不足以形容這裡的生意興隆。

小藥鋪,傳家方

金魚巷16號:中草藥小鋪

泉州古城廿四巷:金魚巷

主人阿婆不是本地人,但遷住金魚巷已經許多年了。在這開了間小草藥鋪,主要是售些家傳藥方,方便老顧客。那天她正坐在門口補一張網,不是網魚的,是網鴿子的。

泉州古城廿四巷:金魚巷

華僑志,救國心

金魚巷44號:蔣以麟故居

在吳增故居之東,是辛亥革命時泉州同盟會會長蔣以麟先生的故居。

蔣以麟,又名以琳,福建泉州人,清光緒十六年(1890年)出生,自幼受父親、叔父傾向進步思想的薰陶,又受從國內逃亡到爪哇的民主革命志士的思想影響,對孫中山、陶成章等革命家十分景仰,立志救國救民。16歲時,參加反清組織泗水洪門會,18歲加入泗水光復會,後又加入星洲中國同盟會,經常參與泗水明新閱書報社的愛國活動,利用經商機會,遍遊荷屬、英屬地區,結交革命志士,探求革命真理。

泉州光復初期,蔣以麟動員各方力量,維護城廂秩序,肅清鄉間盜匪。福建軍政府成立後,派參事宋淵源到泉州籌設參議會,建立新政權,泉州同盟會即將政事移交參議會。蔣以麟見光復後的政權為地方封建勢力及新軍閥所把持,同盟會會員分化為幾個派系互相爭權奪利,遂不願參與政事,重返泗水經商。

為贊助祖國革命和建設,蔣以麟慷慨疏財,傾其所有,且將其父親與叔父的部分資產也投資於建設事業。及至建設事業失敗,重返泗水時,已無力重辦企業,只好受僱於泗水華僑商會當文牘,靠薪金維持生計,其家道從此一蹶不振。

蔣以麟父親蔣報策曾在民國初年組織歸國僑胞成立“泉州華僑公會”,被推為首任會長。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蔣以麟回國探親,見華僑公會陷於停頓,便著手重建工作,將其易名為“泉州海外華僑公會”,被推任主席。民國二十三年初,十九路軍反蔣失敗,中央軍入閩,政局紛亂,蔣以麟受國民黨縣黨部排擠,自此無心從事社會活動。為維持家計,改業中醫。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蔣以麟在家鄉樹兜開設中醫診所,業餘撰寫《海外見聞錄》多篇,記錄南洋各地見聞。1960年5月病逝。

名賢居,種福祿

金魚巷54號:種福居

泉州古城廿四巷:金魚巷

黃永勉,黃天機,黃壽餘。這是同一個人的名字,或名,或字,連後人都已經記不清了。黃氏系南安碼頭內洋人,菲律賓華僑。該屋後地名“太僕”,太僕姓黃,名徽胤,明代南京禮部尚書黃鳳祥的孫子,崇禎十年(1163年)年進士,明戶部主事,清兵部侍郎,因曾經官至太僕侍卿。其地人稱太僕宅,後來演化為地名。

主人黃先生說,前輩在南安老家的宅院中亦有多處自創的文聯,還曾編訂成冊,只是一時無處找尋。

“善人名賢子孫,勝地有佳山水”,“讀可榮身耕可得粟,勤則致富儉則恆豐”,讀著黃家院子裡的詩句,內心深處有一種“微斯人”的感動。像是面對一個甘願退隱而居的清落雅士。田園讀書,與歸無悔。“種福居”這個名字好。泉州果真是藏龍之地。

泉州古城廿四巷:金魚巷

泉州古城廿四巷:金魚巷

泉州古城廿四巷:金魚巷

泉州古城廿四巷:金魚巷

李功藏故居

金魚巷54號:李功藏故居

泉州古城廿四巷:金魚巷

南安華僑李功藏故居,深藏在金魚巷中。早年遭到破壞,如今只剩得門面上一些殘留的雕刻,依稀看得出往日的輝煌。民國十三年,李功藏捐資重修泉州府文廟。如今在文廟泮宮的石碑上還能看見李的題字。

泉州古城廿四巷:金魚巷

迥園處,詩韻留

金魚巷68號:丁煒府第

"


泉州古城廿四巷:金魚巷

文/顏瑛瑛

巷名的由來

金魚巷巷名的由來與謝氏有關。

據說謝氏原姜氏,神農裔,開姓祖申伯佐週中興,封佐王加封謝國,子孫以國為姓,申伯遠裔十六郎後唐任藩長史,唐乾寧四年丁已跟隨王審知入閩,唐僖宗時,晉謝安廿四世孫,福建御史謝慆公定居泉州清浦,宋仁宗皇佑年(一零四九年)進士福建都轉運使謝仲規受贈紫金魚帶,建“金魚世第”於泉城內,即“金魚巷”。

菜頭酸,楊桃甘

金魚巷3號:東來食雜店

泉州古城廿四巷:金魚巷

別小看這間僅有三五米見方的小店,主營菜頭酸、楊桃水和四果湯,已經有45年的歷史了。店主徐東來說,這間店最早是他母親開始做的。早年就在金魚巷口擺個路邊攤,慢慢才有今天的規模。“衛生條件、門面都比過去好多了。”這裡的菜頭酸和楊桃水可謂是遠近聞名,尤其是夏天,整個巷口的人幾乎都是他家的顧客。採訪的短短几分鐘內,我們就被往來的幾批顧客打斷了數次。

泉州古城廿四巷:金魚巷

上元圓,海絲味

金魚巷5號:金鳳元宵圓

泉州古城廿四巷:金魚巷

金魚巷還有一道口碑盛傳的小吃,就是金鳳湯圓。對許多人來說,如果菜頭酸是夏天的寵兒,元宵圓就是冬天的最愛。這家的湯圓以餡大皮薄為特色,尤其是煮熟之際,一口咬下去,滿嘴餘香。許多廈門的朋友甚至專程開車過來這裡吃宵夜,逢上元節或是冬至前後,“人滿為患”這個詞已不足以形容這裡的生意興隆。

小藥鋪,傳家方

金魚巷16號:中草藥小鋪

泉州古城廿四巷:金魚巷

主人阿婆不是本地人,但遷住金魚巷已經許多年了。在這開了間小草藥鋪,主要是售些家傳藥方,方便老顧客。那天她正坐在門口補一張網,不是網魚的,是網鴿子的。

泉州古城廿四巷:金魚巷

華僑志,救國心

金魚巷44號:蔣以麟故居

在吳增故居之東,是辛亥革命時泉州同盟會會長蔣以麟先生的故居。

蔣以麟,又名以琳,福建泉州人,清光緒十六年(1890年)出生,自幼受父親、叔父傾向進步思想的薰陶,又受從國內逃亡到爪哇的民主革命志士的思想影響,對孫中山、陶成章等革命家十分景仰,立志救國救民。16歲時,參加反清組織泗水洪門會,18歲加入泗水光復會,後又加入星洲中國同盟會,經常參與泗水明新閱書報社的愛國活動,利用經商機會,遍遊荷屬、英屬地區,結交革命志士,探求革命真理。

泉州光復初期,蔣以麟動員各方力量,維護城廂秩序,肅清鄉間盜匪。福建軍政府成立後,派參事宋淵源到泉州籌設參議會,建立新政權,泉州同盟會即將政事移交參議會。蔣以麟見光復後的政權為地方封建勢力及新軍閥所把持,同盟會會員分化為幾個派系互相爭權奪利,遂不願參與政事,重返泗水經商。

為贊助祖國革命和建設,蔣以麟慷慨疏財,傾其所有,且將其父親與叔父的部分資產也投資於建設事業。及至建設事業失敗,重返泗水時,已無力重辦企業,只好受僱於泗水華僑商會當文牘,靠薪金維持生計,其家道從此一蹶不振。

蔣以麟父親蔣報策曾在民國初年組織歸國僑胞成立“泉州華僑公會”,被推為首任會長。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蔣以麟回國探親,見華僑公會陷於停頓,便著手重建工作,將其易名為“泉州海外華僑公會”,被推任主席。民國二十三年初,十九路軍反蔣失敗,中央軍入閩,政局紛亂,蔣以麟受國民黨縣黨部排擠,自此無心從事社會活動。為維持家計,改業中醫。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蔣以麟在家鄉樹兜開設中醫診所,業餘撰寫《海外見聞錄》多篇,記錄南洋各地見聞。1960年5月病逝。

名賢居,種福祿

金魚巷54號:種福居

泉州古城廿四巷:金魚巷

黃永勉,黃天機,黃壽餘。這是同一個人的名字,或名,或字,連後人都已經記不清了。黃氏系南安碼頭內洋人,菲律賓華僑。該屋後地名“太僕”,太僕姓黃,名徽胤,明代南京禮部尚書黃鳳祥的孫子,崇禎十年(1163年)年進士,明戶部主事,清兵部侍郎,因曾經官至太僕侍卿。其地人稱太僕宅,後來演化為地名。

主人黃先生說,前輩在南安老家的宅院中亦有多處自創的文聯,還曾編訂成冊,只是一時無處找尋。

“善人名賢子孫,勝地有佳山水”,“讀可榮身耕可得粟,勤則致富儉則恆豐”,讀著黃家院子裡的詩句,內心深處有一種“微斯人”的感動。像是面對一個甘願退隱而居的清落雅士。田園讀書,與歸無悔。“種福居”這個名字好。泉州果真是藏龍之地。

泉州古城廿四巷:金魚巷

泉州古城廿四巷:金魚巷

泉州古城廿四巷:金魚巷

泉州古城廿四巷:金魚巷

李功藏故居

金魚巷54號:李功藏故居

泉州古城廿四巷:金魚巷

南安華僑李功藏故居,深藏在金魚巷中。早年遭到破壞,如今只剩得門面上一些殘留的雕刻,依稀看得出往日的輝煌。民國十三年,李功藏捐資重修泉州府文廟。如今在文廟泮宮的石碑上還能看見李的題字。

泉州古城廿四巷:金魚巷

迥園處,詩韻留

金魚巷68號:丁煒府第

泉州古城廿四巷:金魚巷

迥園是清代泉州詩人丁煒府第的組成部分。後來為蔣以麟購得。

丁煒府第所在之地,泉人稱之為丁厝埕。坐南朝北,大門內有石鋪內庭,府第為兩進三開間,兩邊配有護厝一列。二進後面有一列向南的三楹的花廳和書房。花廳前平鋪石埕,廳前東牆闢一窗,成“卷書”形,窗間飾竹節。

東牆南端築有“月洞門”,紅磚鑲圓,門上嵌輝綠石匾額,刻“迥園”二字,為丁煒所書。園南一小門通金魚巷,面對井亭巷與疊芳巷之間。

古時候的迥園是一微型園林山水,佔地約200平方米,築有亭池假山,結構緊湊,佈局合理。假山全疊太湖石,周圍植竹林蒔花,園景以池居中,石拱橋跨之,池北築一臺,高約五尺,上構四角小亭一座,亭柱刻“風篁類長留,流水當鳴琴”詩句。丁煒常年遊宦在外,迥園是家人遊娛之所。丁煒卸職還家後,在迥園度過晚年,歿後,迥園幾經易主。

上個世紀20年代,泗水華僑蔣以麟購此府第,購得“鰲石”及“獅子人立”,增添景點,迥園重新整修,更為幽雅。50年代,府第園林屢遭劫難,山石移壘青年樂園新山(今芳草園),幾經輾轉,70年代,山石又運到開元寺,充作假山景物。園林西面出售他人蓋房,只剩金魚巷一小通道可至那古老的花廳三楹。通道的“月洞門”依在,門頂的“迥園”二字尚存。

"


泉州古城廿四巷:金魚巷

文/顏瑛瑛

巷名的由來

金魚巷巷名的由來與謝氏有關。

據說謝氏原姜氏,神農裔,開姓祖申伯佐週中興,封佐王加封謝國,子孫以國為姓,申伯遠裔十六郎後唐任藩長史,唐乾寧四年丁已跟隨王審知入閩,唐僖宗時,晉謝安廿四世孫,福建御史謝慆公定居泉州清浦,宋仁宗皇佑年(一零四九年)進士福建都轉運使謝仲規受贈紫金魚帶,建“金魚世第”於泉城內,即“金魚巷”。

菜頭酸,楊桃甘

金魚巷3號:東來食雜店

泉州古城廿四巷:金魚巷

別小看這間僅有三五米見方的小店,主營菜頭酸、楊桃水和四果湯,已經有45年的歷史了。店主徐東來說,這間店最早是他母親開始做的。早年就在金魚巷口擺個路邊攤,慢慢才有今天的規模。“衛生條件、門面都比過去好多了。”這裡的菜頭酸和楊桃水可謂是遠近聞名,尤其是夏天,整個巷口的人幾乎都是他家的顧客。採訪的短短几分鐘內,我們就被往來的幾批顧客打斷了數次。

泉州古城廿四巷:金魚巷

上元圓,海絲味

金魚巷5號:金鳳元宵圓

泉州古城廿四巷:金魚巷

金魚巷還有一道口碑盛傳的小吃,就是金鳳湯圓。對許多人來說,如果菜頭酸是夏天的寵兒,元宵圓就是冬天的最愛。這家的湯圓以餡大皮薄為特色,尤其是煮熟之際,一口咬下去,滿嘴餘香。許多廈門的朋友甚至專程開車過來這裡吃宵夜,逢上元節或是冬至前後,“人滿為患”這個詞已不足以形容這裡的生意興隆。

小藥鋪,傳家方

金魚巷16號:中草藥小鋪

泉州古城廿四巷:金魚巷

主人阿婆不是本地人,但遷住金魚巷已經許多年了。在這開了間小草藥鋪,主要是售些家傳藥方,方便老顧客。那天她正坐在門口補一張網,不是網魚的,是網鴿子的。

泉州古城廿四巷:金魚巷

華僑志,救國心

金魚巷44號:蔣以麟故居

在吳增故居之東,是辛亥革命時泉州同盟會會長蔣以麟先生的故居。

蔣以麟,又名以琳,福建泉州人,清光緒十六年(1890年)出生,自幼受父親、叔父傾向進步思想的薰陶,又受從國內逃亡到爪哇的民主革命志士的思想影響,對孫中山、陶成章等革命家十分景仰,立志救國救民。16歲時,參加反清組織泗水洪門會,18歲加入泗水光復會,後又加入星洲中國同盟會,經常參與泗水明新閱書報社的愛國活動,利用經商機會,遍遊荷屬、英屬地區,結交革命志士,探求革命真理。

泉州光復初期,蔣以麟動員各方力量,維護城廂秩序,肅清鄉間盜匪。福建軍政府成立後,派參事宋淵源到泉州籌設參議會,建立新政權,泉州同盟會即將政事移交參議會。蔣以麟見光復後的政權為地方封建勢力及新軍閥所把持,同盟會會員分化為幾個派系互相爭權奪利,遂不願參與政事,重返泗水經商。

為贊助祖國革命和建設,蔣以麟慷慨疏財,傾其所有,且將其父親與叔父的部分資產也投資於建設事業。及至建設事業失敗,重返泗水時,已無力重辦企業,只好受僱於泗水華僑商會當文牘,靠薪金維持生計,其家道從此一蹶不振。

蔣以麟父親蔣報策曾在民國初年組織歸國僑胞成立“泉州華僑公會”,被推為首任會長。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蔣以麟回國探親,見華僑公會陷於停頓,便著手重建工作,將其易名為“泉州海外華僑公會”,被推任主席。民國二十三年初,十九路軍反蔣失敗,中央軍入閩,政局紛亂,蔣以麟受國民黨縣黨部排擠,自此無心從事社會活動。為維持家計,改業中醫。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蔣以麟在家鄉樹兜開設中醫診所,業餘撰寫《海外見聞錄》多篇,記錄南洋各地見聞。1960年5月病逝。

名賢居,種福祿

金魚巷54號:種福居

泉州古城廿四巷:金魚巷

黃永勉,黃天機,黃壽餘。這是同一個人的名字,或名,或字,連後人都已經記不清了。黃氏系南安碼頭內洋人,菲律賓華僑。該屋後地名“太僕”,太僕姓黃,名徽胤,明代南京禮部尚書黃鳳祥的孫子,崇禎十年(1163年)年進士,明戶部主事,清兵部侍郎,因曾經官至太僕侍卿。其地人稱太僕宅,後來演化為地名。

主人黃先生說,前輩在南安老家的宅院中亦有多處自創的文聯,還曾編訂成冊,只是一時無處找尋。

“善人名賢子孫,勝地有佳山水”,“讀可榮身耕可得粟,勤則致富儉則恆豐”,讀著黃家院子裡的詩句,內心深處有一種“微斯人”的感動。像是面對一個甘願退隱而居的清落雅士。田園讀書,與歸無悔。“種福居”這個名字好。泉州果真是藏龍之地。

泉州古城廿四巷:金魚巷

泉州古城廿四巷:金魚巷

泉州古城廿四巷:金魚巷

泉州古城廿四巷:金魚巷

李功藏故居

金魚巷54號:李功藏故居

泉州古城廿四巷:金魚巷

南安華僑李功藏故居,深藏在金魚巷中。早年遭到破壞,如今只剩得門面上一些殘留的雕刻,依稀看得出往日的輝煌。民國十三年,李功藏捐資重修泉州府文廟。如今在文廟泮宮的石碑上還能看見李的題字。

泉州古城廿四巷:金魚巷

迥園處,詩韻留

金魚巷68號:丁煒府第

泉州古城廿四巷:金魚巷

迥園是清代泉州詩人丁煒府第的組成部分。後來為蔣以麟購得。

丁煒府第所在之地,泉人稱之為丁厝埕。坐南朝北,大門內有石鋪內庭,府第為兩進三開間,兩邊配有護厝一列。二進後面有一列向南的三楹的花廳和書房。花廳前平鋪石埕,廳前東牆闢一窗,成“卷書”形,窗間飾竹節。

東牆南端築有“月洞門”,紅磚鑲圓,門上嵌輝綠石匾額,刻“迥園”二字,為丁煒所書。園南一小門通金魚巷,面對井亭巷與疊芳巷之間。

古時候的迥園是一微型園林山水,佔地約200平方米,築有亭池假山,結構緊湊,佈局合理。假山全疊太湖石,周圍植竹林蒔花,園景以池居中,石拱橋跨之,池北築一臺,高約五尺,上構四角小亭一座,亭柱刻“風篁類長留,流水當鳴琴”詩句。丁煒常年遊宦在外,迥園是家人遊娛之所。丁煒卸職還家後,在迥園度過晚年,歿後,迥園幾經易主。

上個世紀20年代,泗水華僑蔣以麟購此府第,購得“鰲石”及“獅子人立”,增添景點,迥園重新整修,更為幽雅。50年代,府第園林屢遭劫難,山石移壘青年樂園新山(今芳草園),幾經輾轉,70年代,山石又運到開元寺,充作假山景物。園林西面出售他人蓋房,只剩金魚巷一小通道可至那古老的花廳三楹。通道的“月洞門”依在,門頂的“迥園”二字尚存。

泉州古城廿四巷:金魚巷

理書院,興教育

金魚巷84、86號:吳增故居

"


泉州古城廿四巷:金魚巷

文/顏瑛瑛

巷名的由來

金魚巷巷名的由來與謝氏有關。

據說謝氏原姜氏,神農裔,開姓祖申伯佐週中興,封佐王加封謝國,子孫以國為姓,申伯遠裔十六郎後唐任藩長史,唐乾寧四年丁已跟隨王審知入閩,唐僖宗時,晉謝安廿四世孫,福建御史謝慆公定居泉州清浦,宋仁宗皇佑年(一零四九年)進士福建都轉運使謝仲規受贈紫金魚帶,建“金魚世第”於泉城內,即“金魚巷”。

菜頭酸,楊桃甘

金魚巷3號:東來食雜店

泉州古城廿四巷:金魚巷

別小看這間僅有三五米見方的小店,主營菜頭酸、楊桃水和四果湯,已經有45年的歷史了。店主徐東來說,這間店最早是他母親開始做的。早年就在金魚巷口擺個路邊攤,慢慢才有今天的規模。“衛生條件、門面都比過去好多了。”這裡的菜頭酸和楊桃水可謂是遠近聞名,尤其是夏天,整個巷口的人幾乎都是他家的顧客。採訪的短短几分鐘內,我們就被往來的幾批顧客打斷了數次。

泉州古城廿四巷:金魚巷

上元圓,海絲味

金魚巷5號:金鳳元宵圓

泉州古城廿四巷:金魚巷

金魚巷還有一道口碑盛傳的小吃,就是金鳳湯圓。對許多人來說,如果菜頭酸是夏天的寵兒,元宵圓就是冬天的最愛。這家的湯圓以餡大皮薄為特色,尤其是煮熟之際,一口咬下去,滿嘴餘香。許多廈門的朋友甚至專程開車過來這裡吃宵夜,逢上元節或是冬至前後,“人滿為患”這個詞已不足以形容這裡的生意興隆。

小藥鋪,傳家方

金魚巷16號:中草藥小鋪

泉州古城廿四巷:金魚巷

主人阿婆不是本地人,但遷住金魚巷已經許多年了。在這開了間小草藥鋪,主要是售些家傳藥方,方便老顧客。那天她正坐在門口補一張網,不是網魚的,是網鴿子的。

泉州古城廿四巷:金魚巷

華僑志,救國心

金魚巷44號:蔣以麟故居

在吳增故居之東,是辛亥革命時泉州同盟會會長蔣以麟先生的故居。

蔣以麟,又名以琳,福建泉州人,清光緒十六年(1890年)出生,自幼受父親、叔父傾向進步思想的薰陶,又受從國內逃亡到爪哇的民主革命志士的思想影響,對孫中山、陶成章等革命家十分景仰,立志救國救民。16歲時,參加反清組織泗水洪門會,18歲加入泗水光復會,後又加入星洲中國同盟會,經常參與泗水明新閱書報社的愛國活動,利用經商機會,遍遊荷屬、英屬地區,結交革命志士,探求革命真理。

泉州光復初期,蔣以麟動員各方力量,維護城廂秩序,肅清鄉間盜匪。福建軍政府成立後,派參事宋淵源到泉州籌設參議會,建立新政權,泉州同盟會即將政事移交參議會。蔣以麟見光復後的政權為地方封建勢力及新軍閥所把持,同盟會會員分化為幾個派系互相爭權奪利,遂不願參與政事,重返泗水經商。

為贊助祖國革命和建設,蔣以麟慷慨疏財,傾其所有,且將其父親與叔父的部分資產也投資於建設事業。及至建設事業失敗,重返泗水時,已無力重辦企業,只好受僱於泗水華僑商會當文牘,靠薪金維持生計,其家道從此一蹶不振。

蔣以麟父親蔣報策曾在民國初年組織歸國僑胞成立“泉州華僑公會”,被推為首任會長。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蔣以麟回國探親,見華僑公會陷於停頓,便著手重建工作,將其易名為“泉州海外華僑公會”,被推任主席。民國二十三年初,十九路軍反蔣失敗,中央軍入閩,政局紛亂,蔣以麟受國民黨縣黨部排擠,自此無心從事社會活動。為維持家計,改業中醫。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蔣以麟在家鄉樹兜開設中醫診所,業餘撰寫《海外見聞錄》多篇,記錄南洋各地見聞。1960年5月病逝。

名賢居,種福祿

金魚巷54號:種福居

泉州古城廿四巷:金魚巷

黃永勉,黃天機,黃壽餘。這是同一個人的名字,或名,或字,連後人都已經記不清了。黃氏系南安碼頭內洋人,菲律賓華僑。該屋後地名“太僕”,太僕姓黃,名徽胤,明代南京禮部尚書黃鳳祥的孫子,崇禎十年(1163年)年進士,明戶部主事,清兵部侍郎,因曾經官至太僕侍卿。其地人稱太僕宅,後來演化為地名。

主人黃先生說,前輩在南安老家的宅院中亦有多處自創的文聯,還曾編訂成冊,只是一時無處找尋。

“善人名賢子孫,勝地有佳山水”,“讀可榮身耕可得粟,勤則致富儉則恆豐”,讀著黃家院子裡的詩句,內心深處有一種“微斯人”的感動。像是面對一個甘願退隱而居的清落雅士。田園讀書,與歸無悔。“種福居”這個名字好。泉州果真是藏龍之地。

泉州古城廿四巷:金魚巷

泉州古城廿四巷:金魚巷

泉州古城廿四巷:金魚巷

泉州古城廿四巷:金魚巷

李功藏故居

金魚巷54號:李功藏故居

泉州古城廿四巷:金魚巷

南安華僑李功藏故居,深藏在金魚巷中。早年遭到破壞,如今只剩得門面上一些殘留的雕刻,依稀看得出往日的輝煌。民國十三年,李功藏捐資重修泉州府文廟。如今在文廟泮宮的石碑上還能看見李的題字。

泉州古城廿四巷:金魚巷

迥園處,詩韻留

金魚巷68號:丁煒府第

泉州古城廿四巷:金魚巷

迥園是清代泉州詩人丁煒府第的組成部分。後來為蔣以麟購得。

丁煒府第所在之地,泉人稱之為丁厝埕。坐南朝北,大門內有石鋪內庭,府第為兩進三開間,兩邊配有護厝一列。二進後面有一列向南的三楹的花廳和書房。花廳前平鋪石埕,廳前東牆闢一窗,成“卷書”形,窗間飾竹節。

東牆南端築有“月洞門”,紅磚鑲圓,門上嵌輝綠石匾額,刻“迥園”二字,為丁煒所書。園南一小門通金魚巷,面對井亭巷與疊芳巷之間。

古時候的迥園是一微型園林山水,佔地約200平方米,築有亭池假山,結構緊湊,佈局合理。假山全疊太湖石,周圍植竹林蒔花,園景以池居中,石拱橋跨之,池北築一臺,高約五尺,上構四角小亭一座,亭柱刻“風篁類長留,流水當鳴琴”詩句。丁煒常年遊宦在外,迥園是家人遊娛之所。丁煒卸職還家後,在迥園度過晚年,歿後,迥園幾經易主。

上個世紀20年代,泗水華僑蔣以麟購此府第,購得“鰲石”及“獅子人立”,增添景點,迥園重新整修,更為幽雅。50年代,府第園林屢遭劫難,山石移壘青年樂園新山(今芳草園),幾經輾轉,70年代,山石又運到開元寺,充作假山景物。園林西面出售他人蓋房,只剩金魚巷一小通道可至那古老的花廳三楹。通道的“月洞門”依在,門頂的“迥園”二字尚存。

泉州古城廿四巷:金魚巷

理書院,興教育

金魚巷84、86號:吳增故居

泉州古城廿四巷:金魚巷

吳增(1868-1945年),字桂生,自號養和居士,又號古豐州人,以字行世。清同治七年(1868年)生。原籍南安二十一都埔頭鄉(今屬豐州鎮),後隨父親移居泉州。15歲父逝,曾到胭脂巷一家雜貨店當學徒,因夜晚點燈讀書被主人責罵,憤而回家,假新路埕文昌宮刻苦自學。進士傅國英見其所作文章,十分讚賞,自薦為師,教授經書。吳增學問由是大進。18歲在私塾教授學生,25歲為官學諸生,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考中舉人,光緒三十年會試中進士,被聘為清源書院院長。宣統元年(1909年)點內閣中書,在京任職。因目睹朝政腐敗,慨然辭官。宣統二年與好友陳碩生南渡菲律賓遊覽考察,因寫聯演說,文辭激烈,為清駐菲領事勒令回國。

辛亥革命軍興,泉州一時軍政無主,社會不安,地方人士自動組織保安會,推選吳增為副會長。負責維護治安。民國二年(1913年)南安溪美鹽局鬧事,當局派兵剿辦,吳增與蔡省齋積極從中調解,使事態平息,居民少受禍害。民國三十一年吳增擔任福建省僑民緊急救濟委員會委員,向省田賦糧食管理處申請降低晉江地區農地等則,減輕僑區群眾的田賦負擔。在鄉里調解糾紛時,都能執理公正,各方悅服。被花橋善舉公所、開元慈兒院、溫陵養老院選為董事。

吳增認為要救國救民,必須振興教育,培植人才。宣統三年在泉州創辦泉州公立中學堂。民國四年任豐州南安中學校長,民國十一年受華僑吳記藿之聘,在泉州創辦嘉福職業學校。民國十八年任泉州昭昧國學專科學校校長,並先後擔任泉州中學董事長和泉州公立學堂、培元中學、福建省立中學等校教員,為社會培養大批人才。

吳增生性剛平爽直,達於事理,不以名利膺心。嗜好古玩,蒐羅周秦夷器,漢唐碑貼,古槧圖書,摩挲觀賞。老年窮居家巷,讀書種樹,晏然自得。生平著述甚富,然不自存稿,散失極多。僅《泉俗激刺篇》一卷、《蕃薯雜詠》一卷行世,其遺著《養和精舍文稿》、《食和精舍詩草》、《毛詩訂詁》書稿毀於“文化大革命”。

"


泉州古城廿四巷:金魚巷

文/顏瑛瑛

巷名的由來

金魚巷巷名的由來與謝氏有關。

據說謝氏原姜氏,神農裔,開姓祖申伯佐週中興,封佐王加封謝國,子孫以國為姓,申伯遠裔十六郎後唐任藩長史,唐乾寧四年丁已跟隨王審知入閩,唐僖宗時,晉謝安廿四世孫,福建御史謝慆公定居泉州清浦,宋仁宗皇佑年(一零四九年)進士福建都轉運使謝仲規受贈紫金魚帶,建“金魚世第”於泉城內,即“金魚巷”。

菜頭酸,楊桃甘

金魚巷3號:東來食雜店

泉州古城廿四巷:金魚巷

別小看這間僅有三五米見方的小店,主營菜頭酸、楊桃水和四果湯,已經有45年的歷史了。店主徐東來說,這間店最早是他母親開始做的。早年就在金魚巷口擺個路邊攤,慢慢才有今天的規模。“衛生條件、門面都比過去好多了。”這裡的菜頭酸和楊桃水可謂是遠近聞名,尤其是夏天,整個巷口的人幾乎都是他家的顧客。採訪的短短几分鐘內,我們就被往來的幾批顧客打斷了數次。

泉州古城廿四巷:金魚巷

上元圓,海絲味

金魚巷5號:金鳳元宵圓

泉州古城廿四巷:金魚巷

金魚巷還有一道口碑盛傳的小吃,就是金鳳湯圓。對許多人來說,如果菜頭酸是夏天的寵兒,元宵圓就是冬天的最愛。這家的湯圓以餡大皮薄為特色,尤其是煮熟之際,一口咬下去,滿嘴餘香。許多廈門的朋友甚至專程開車過來這裡吃宵夜,逢上元節或是冬至前後,“人滿為患”這個詞已不足以形容這裡的生意興隆。

小藥鋪,傳家方

金魚巷16號:中草藥小鋪

泉州古城廿四巷:金魚巷

主人阿婆不是本地人,但遷住金魚巷已經許多年了。在這開了間小草藥鋪,主要是售些家傳藥方,方便老顧客。那天她正坐在門口補一張網,不是網魚的,是網鴿子的。

泉州古城廿四巷:金魚巷

華僑志,救國心

金魚巷44號:蔣以麟故居

在吳增故居之東,是辛亥革命時泉州同盟會會長蔣以麟先生的故居。

蔣以麟,又名以琳,福建泉州人,清光緒十六年(1890年)出生,自幼受父親、叔父傾向進步思想的薰陶,又受從國內逃亡到爪哇的民主革命志士的思想影響,對孫中山、陶成章等革命家十分景仰,立志救國救民。16歲時,參加反清組織泗水洪門會,18歲加入泗水光復會,後又加入星洲中國同盟會,經常參與泗水明新閱書報社的愛國活動,利用經商機會,遍遊荷屬、英屬地區,結交革命志士,探求革命真理。

泉州光復初期,蔣以麟動員各方力量,維護城廂秩序,肅清鄉間盜匪。福建軍政府成立後,派參事宋淵源到泉州籌設參議會,建立新政權,泉州同盟會即將政事移交參議會。蔣以麟見光復後的政權為地方封建勢力及新軍閥所把持,同盟會會員分化為幾個派系互相爭權奪利,遂不願參與政事,重返泗水經商。

為贊助祖國革命和建設,蔣以麟慷慨疏財,傾其所有,且將其父親與叔父的部分資產也投資於建設事業。及至建設事業失敗,重返泗水時,已無力重辦企業,只好受僱於泗水華僑商會當文牘,靠薪金維持生計,其家道從此一蹶不振。

蔣以麟父親蔣報策曾在民國初年組織歸國僑胞成立“泉州華僑公會”,被推為首任會長。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蔣以麟回國探親,見華僑公會陷於停頓,便著手重建工作,將其易名為“泉州海外華僑公會”,被推任主席。民國二十三年初,十九路軍反蔣失敗,中央軍入閩,政局紛亂,蔣以麟受國民黨縣黨部排擠,自此無心從事社會活動。為維持家計,改業中醫。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蔣以麟在家鄉樹兜開設中醫診所,業餘撰寫《海外見聞錄》多篇,記錄南洋各地見聞。1960年5月病逝。

名賢居,種福祿

金魚巷54號:種福居

泉州古城廿四巷:金魚巷

黃永勉,黃天機,黃壽餘。這是同一個人的名字,或名,或字,連後人都已經記不清了。黃氏系南安碼頭內洋人,菲律賓華僑。該屋後地名“太僕”,太僕姓黃,名徽胤,明代南京禮部尚書黃鳳祥的孫子,崇禎十年(1163年)年進士,明戶部主事,清兵部侍郎,因曾經官至太僕侍卿。其地人稱太僕宅,後來演化為地名。

主人黃先生說,前輩在南安老家的宅院中亦有多處自創的文聯,還曾編訂成冊,只是一時無處找尋。

“善人名賢子孫,勝地有佳山水”,“讀可榮身耕可得粟,勤則致富儉則恆豐”,讀著黃家院子裡的詩句,內心深處有一種“微斯人”的感動。像是面對一個甘願退隱而居的清落雅士。田園讀書,與歸無悔。“種福居”這個名字好。泉州果真是藏龍之地。

泉州古城廿四巷:金魚巷

泉州古城廿四巷:金魚巷

泉州古城廿四巷:金魚巷

泉州古城廿四巷:金魚巷

李功藏故居

金魚巷54號:李功藏故居

泉州古城廿四巷:金魚巷

南安華僑李功藏故居,深藏在金魚巷中。早年遭到破壞,如今只剩得門面上一些殘留的雕刻,依稀看得出往日的輝煌。民國十三年,李功藏捐資重修泉州府文廟。如今在文廟泮宮的石碑上還能看見李的題字。

泉州古城廿四巷:金魚巷

迥園處,詩韻留

金魚巷68號:丁煒府第

泉州古城廿四巷:金魚巷

迥園是清代泉州詩人丁煒府第的組成部分。後來為蔣以麟購得。

丁煒府第所在之地,泉人稱之為丁厝埕。坐南朝北,大門內有石鋪內庭,府第為兩進三開間,兩邊配有護厝一列。二進後面有一列向南的三楹的花廳和書房。花廳前平鋪石埕,廳前東牆闢一窗,成“卷書”形,窗間飾竹節。

東牆南端築有“月洞門”,紅磚鑲圓,門上嵌輝綠石匾額,刻“迥園”二字,為丁煒所書。園南一小門通金魚巷,面對井亭巷與疊芳巷之間。

古時候的迥園是一微型園林山水,佔地約200平方米,築有亭池假山,結構緊湊,佈局合理。假山全疊太湖石,周圍植竹林蒔花,園景以池居中,石拱橋跨之,池北築一臺,高約五尺,上構四角小亭一座,亭柱刻“風篁類長留,流水當鳴琴”詩句。丁煒常年遊宦在外,迥園是家人遊娛之所。丁煒卸職還家後,在迥園度過晚年,歿後,迥園幾經易主。

上個世紀20年代,泗水華僑蔣以麟購此府第,購得“鰲石”及“獅子人立”,增添景點,迥園重新整修,更為幽雅。50年代,府第園林屢遭劫難,山石移壘青年樂園新山(今芳草園),幾經輾轉,70年代,山石又運到開元寺,充作假山景物。園林西面出售他人蓋房,只剩金魚巷一小通道可至那古老的花廳三楹。通道的“月洞門”依在,門頂的“迥園”二字尚存。

泉州古城廿四巷:金魚巷

理書院,興教育

金魚巷84、86號:吳增故居

泉州古城廿四巷:金魚巷

吳增(1868-1945年),字桂生,自號養和居士,又號古豐州人,以字行世。清同治七年(1868年)生。原籍南安二十一都埔頭鄉(今屬豐州鎮),後隨父親移居泉州。15歲父逝,曾到胭脂巷一家雜貨店當學徒,因夜晚點燈讀書被主人責罵,憤而回家,假新路埕文昌宮刻苦自學。進士傅國英見其所作文章,十分讚賞,自薦為師,教授經書。吳增學問由是大進。18歲在私塾教授學生,25歲為官學諸生,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考中舉人,光緒三十年會試中進士,被聘為清源書院院長。宣統元年(1909年)點內閣中書,在京任職。因目睹朝政腐敗,慨然辭官。宣統二年與好友陳碩生南渡菲律賓遊覽考察,因寫聯演說,文辭激烈,為清駐菲領事勒令回國。

辛亥革命軍興,泉州一時軍政無主,社會不安,地方人士自動組織保安會,推選吳增為副會長。負責維護治安。民國二年(1913年)南安溪美鹽局鬧事,當局派兵剿辦,吳增與蔡省齋積極從中調解,使事態平息,居民少受禍害。民國三十一年吳增擔任福建省僑民緊急救濟委員會委員,向省田賦糧食管理處申請降低晉江地區農地等則,減輕僑區群眾的田賦負擔。在鄉里調解糾紛時,都能執理公正,各方悅服。被花橋善舉公所、開元慈兒院、溫陵養老院選為董事。

吳增認為要救國救民,必須振興教育,培植人才。宣統三年在泉州創辦泉州公立中學堂。民國四年任豐州南安中學校長,民國十一年受華僑吳記藿之聘,在泉州創辦嘉福職業學校。民國十八年任泉州昭昧國學專科學校校長,並先後擔任泉州中學董事長和泉州公立學堂、培元中學、福建省立中學等校教員,為社會培養大批人才。

吳增生性剛平爽直,達於事理,不以名利膺心。嗜好古玩,蒐羅周秦夷器,漢唐碑貼,古槧圖書,摩挲觀賞。老年窮居家巷,讀書種樹,晏然自得。生平著述甚富,然不自存稿,散失極多。僅《泉俗激刺篇》一卷、《蕃薯雜詠》一卷行世,其遺著《養和精舍文稿》、《食和精舍詩草》、《毛詩訂詁》書稿毀於“文化大革命”。

泉州古城廿四巷:金魚巷

"


泉州古城廿四巷:金魚巷

文/顏瑛瑛

巷名的由來

金魚巷巷名的由來與謝氏有關。

據說謝氏原姜氏,神農裔,開姓祖申伯佐週中興,封佐王加封謝國,子孫以國為姓,申伯遠裔十六郎後唐任藩長史,唐乾寧四年丁已跟隨王審知入閩,唐僖宗時,晉謝安廿四世孫,福建御史謝慆公定居泉州清浦,宋仁宗皇佑年(一零四九年)進士福建都轉運使謝仲規受贈紫金魚帶,建“金魚世第”於泉城內,即“金魚巷”。

菜頭酸,楊桃甘

金魚巷3號:東來食雜店

泉州古城廿四巷:金魚巷

別小看這間僅有三五米見方的小店,主營菜頭酸、楊桃水和四果湯,已經有45年的歷史了。店主徐東來說,這間店最早是他母親開始做的。早年就在金魚巷口擺個路邊攤,慢慢才有今天的規模。“衛生條件、門面都比過去好多了。”這裡的菜頭酸和楊桃水可謂是遠近聞名,尤其是夏天,整個巷口的人幾乎都是他家的顧客。採訪的短短几分鐘內,我們就被往來的幾批顧客打斷了數次。

泉州古城廿四巷:金魚巷

上元圓,海絲味

金魚巷5號:金鳳元宵圓

泉州古城廿四巷:金魚巷

金魚巷還有一道口碑盛傳的小吃,就是金鳳湯圓。對許多人來說,如果菜頭酸是夏天的寵兒,元宵圓就是冬天的最愛。這家的湯圓以餡大皮薄為特色,尤其是煮熟之際,一口咬下去,滿嘴餘香。許多廈門的朋友甚至專程開車過來這裡吃宵夜,逢上元節或是冬至前後,“人滿為患”這個詞已不足以形容這裡的生意興隆。

小藥鋪,傳家方

金魚巷16號:中草藥小鋪

泉州古城廿四巷:金魚巷

主人阿婆不是本地人,但遷住金魚巷已經許多年了。在這開了間小草藥鋪,主要是售些家傳藥方,方便老顧客。那天她正坐在門口補一張網,不是網魚的,是網鴿子的。

泉州古城廿四巷:金魚巷

華僑志,救國心

金魚巷44號:蔣以麟故居

在吳增故居之東,是辛亥革命時泉州同盟會會長蔣以麟先生的故居。

蔣以麟,又名以琳,福建泉州人,清光緒十六年(1890年)出生,自幼受父親、叔父傾向進步思想的薰陶,又受從國內逃亡到爪哇的民主革命志士的思想影響,對孫中山、陶成章等革命家十分景仰,立志救國救民。16歲時,參加反清組織泗水洪門會,18歲加入泗水光復會,後又加入星洲中國同盟會,經常參與泗水明新閱書報社的愛國活動,利用經商機會,遍遊荷屬、英屬地區,結交革命志士,探求革命真理。

泉州光復初期,蔣以麟動員各方力量,維護城廂秩序,肅清鄉間盜匪。福建軍政府成立後,派參事宋淵源到泉州籌設參議會,建立新政權,泉州同盟會即將政事移交參議會。蔣以麟見光復後的政權為地方封建勢力及新軍閥所把持,同盟會會員分化為幾個派系互相爭權奪利,遂不願參與政事,重返泗水經商。

為贊助祖國革命和建設,蔣以麟慷慨疏財,傾其所有,且將其父親與叔父的部分資產也投資於建設事業。及至建設事業失敗,重返泗水時,已無力重辦企業,只好受僱於泗水華僑商會當文牘,靠薪金維持生計,其家道從此一蹶不振。

蔣以麟父親蔣報策曾在民國初年組織歸國僑胞成立“泉州華僑公會”,被推為首任會長。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蔣以麟回國探親,見華僑公會陷於停頓,便著手重建工作,將其易名為“泉州海外華僑公會”,被推任主席。民國二十三年初,十九路軍反蔣失敗,中央軍入閩,政局紛亂,蔣以麟受國民黨縣黨部排擠,自此無心從事社會活動。為維持家計,改業中醫。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蔣以麟在家鄉樹兜開設中醫診所,業餘撰寫《海外見聞錄》多篇,記錄南洋各地見聞。1960年5月病逝。

名賢居,種福祿

金魚巷54號:種福居

泉州古城廿四巷:金魚巷

黃永勉,黃天機,黃壽餘。這是同一個人的名字,或名,或字,連後人都已經記不清了。黃氏系南安碼頭內洋人,菲律賓華僑。該屋後地名“太僕”,太僕姓黃,名徽胤,明代南京禮部尚書黃鳳祥的孫子,崇禎十年(1163年)年進士,明戶部主事,清兵部侍郎,因曾經官至太僕侍卿。其地人稱太僕宅,後來演化為地名。

主人黃先生說,前輩在南安老家的宅院中亦有多處自創的文聯,還曾編訂成冊,只是一時無處找尋。

“善人名賢子孫,勝地有佳山水”,“讀可榮身耕可得粟,勤則致富儉則恆豐”,讀著黃家院子裡的詩句,內心深處有一種“微斯人”的感動。像是面對一個甘願退隱而居的清落雅士。田園讀書,與歸無悔。“種福居”這個名字好。泉州果真是藏龍之地。

泉州古城廿四巷:金魚巷

泉州古城廿四巷:金魚巷

泉州古城廿四巷:金魚巷

泉州古城廿四巷:金魚巷

李功藏故居

金魚巷54號:李功藏故居

泉州古城廿四巷:金魚巷

南安華僑李功藏故居,深藏在金魚巷中。早年遭到破壞,如今只剩得門面上一些殘留的雕刻,依稀看得出往日的輝煌。民國十三年,李功藏捐資重修泉州府文廟。如今在文廟泮宮的石碑上還能看見李的題字。

泉州古城廿四巷:金魚巷

迥園處,詩韻留

金魚巷68號:丁煒府第

泉州古城廿四巷:金魚巷

迥園是清代泉州詩人丁煒府第的組成部分。後來為蔣以麟購得。

丁煒府第所在之地,泉人稱之為丁厝埕。坐南朝北,大門內有石鋪內庭,府第為兩進三開間,兩邊配有護厝一列。二進後面有一列向南的三楹的花廳和書房。花廳前平鋪石埕,廳前東牆闢一窗,成“卷書”形,窗間飾竹節。

東牆南端築有“月洞門”,紅磚鑲圓,門上嵌輝綠石匾額,刻“迥園”二字,為丁煒所書。園南一小門通金魚巷,面對井亭巷與疊芳巷之間。

古時候的迥園是一微型園林山水,佔地約200平方米,築有亭池假山,結構緊湊,佈局合理。假山全疊太湖石,周圍植竹林蒔花,園景以池居中,石拱橋跨之,池北築一臺,高約五尺,上構四角小亭一座,亭柱刻“風篁類長留,流水當鳴琴”詩句。丁煒常年遊宦在外,迥園是家人遊娛之所。丁煒卸職還家後,在迥園度過晚年,歿後,迥園幾經易主。

上個世紀20年代,泗水華僑蔣以麟購此府第,購得“鰲石”及“獅子人立”,增添景點,迥園重新整修,更為幽雅。50年代,府第園林屢遭劫難,山石移壘青年樂園新山(今芳草園),幾經輾轉,70年代,山石又運到開元寺,充作假山景物。園林西面出售他人蓋房,只剩金魚巷一小通道可至那古老的花廳三楹。通道的“月洞門”依在,門頂的“迥園”二字尚存。

泉州古城廿四巷:金魚巷

理書院,興教育

金魚巷84、86號:吳增故居

泉州古城廿四巷:金魚巷

吳增(1868-1945年),字桂生,自號養和居士,又號古豐州人,以字行世。清同治七年(1868年)生。原籍南安二十一都埔頭鄉(今屬豐州鎮),後隨父親移居泉州。15歲父逝,曾到胭脂巷一家雜貨店當學徒,因夜晚點燈讀書被主人責罵,憤而回家,假新路埕文昌宮刻苦自學。進士傅國英見其所作文章,十分讚賞,自薦為師,教授經書。吳增學問由是大進。18歲在私塾教授學生,25歲為官學諸生,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考中舉人,光緒三十年會試中進士,被聘為清源書院院長。宣統元年(1909年)點內閣中書,在京任職。因目睹朝政腐敗,慨然辭官。宣統二年與好友陳碩生南渡菲律賓遊覽考察,因寫聯演說,文辭激烈,為清駐菲領事勒令回國。

辛亥革命軍興,泉州一時軍政無主,社會不安,地方人士自動組織保安會,推選吳增為副會長。負責維護治安。民國二年(1913年)南安溪美鹽局鬧事,當局派兵剿辦,吳增與蔡省齋積極從中調解,使事態平息,居民少受禍害。民國三十一年吳增擔任福建省僑民緊急救濟委員會委員,向省田賦糧食管理處申請降低晉江地區農地等則,減輕僑區群眾的田賦負擔。在鄉里調解糾紛時,都能執理公正,各方悅服。被花橋善舉公所、開元慈兒院、溫陵養老院選為董事。

吳增認為要救國救民,必須振興教育,培植人才。宣統三年在泉州創辦泉州公立中學堂。民國四年任豐州南安中學校長,民國十一年受華僑吳記藿之聘,在泉州創辦嘉福職業學校。民國十八年任泉州昭昧國學專科學校校長,並先後擔任泉州中學董事長和泉州公立學堂、培元中學、福建省立中學等校教員,為社會培養大批人才。

吳增生性剛平爽直,達於事理,不以名利膺心。嗜好古玩,蒐羅周秦夷器,漢唐碑貼,古槧圖書,摩挲觀賞。老年窮居家巷,讀書種樹,晏然自得。生平著述甚富,然不自存稿,散失極多。僅《泉俗激刺篇》一卷、《蕃薯雜詠》一卷行世,其遺著《養和精舍文稿》、《食和精舍詩草》、《毛詩訂詁》書稿毀於“文化大革命”。

泉州古城廿四巷:金魚巷

泉州古城廿四巷:金魚巷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