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爆美國的“親密育兒法”真的會“水土不服”嗎?因地制宜很重要

火爆美國的“親密育兒法”真的會“水土不服”嗎?因地制宜很重要

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最近在媽媽群裡兩種舶來的育兒方法引發熱議,一種是越來越被人詬病的哭聲免疫法,一種是被人熱捧的親密育兒法。恰好這兩種育兒方法都是對立的,各有“信徒”。

寶媽的討論群裡出現了很有意思的現象,那就是曾劍拔弩張的觀點對立,漸漸地有了混淆和轉變的跡象。部分媽媽發現,哭聲免疫法帶來的效果並沒有宣揚中那樣好,孩子或許很“聽話”,但付出的代價卻是變成了沒有情感的機器人,得不償失。而主張親密育兒法的寶媽竭盡全力地“討好”寶貝,結果孩子非常黏人,還在飲食、生活習慣上等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問題。

曾經堅定支持某一觀點的寶媽越深入地帶娃,越對原有的信念感到懷疑,看到孩子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問題,彷彿整個信仰都崩塌了。兩種方法,真的如書中說的那樣好嗎?

火爆美國的“親密育兒法”真的會“水土不服”嗎?因地制宜很重要

兩種相互對立的育兒觀到底誰在坑娃?

哭聲免疫法主張“哭了不抱,不哭才抱”,約翰·華生倡導了一種行為矯正式的兒童養育體系,把孩子當作機器一樣訓練、塑造和矯正。華生認為對待兒童要尊重,但是要超脫情感因素,以免養成依賴父母的惡習。

嬰兒依賴父母居然成為了一種惡習。這種觀念曾經備受推崇,包括國內的明星馬伊琍也曾是其堅定的支持者,直到她用此方法養育大女兒後,才發現問題的嚴重性。大女兒有嚴重的分離恐懼症,這讓馬伊琍陷入深深的自責中,在二女兒身上,她再也不會用這種方法了。

哭聲免疫法影響了美國一代兒童,包括創始人自己的孩子,可結果卻愚蠢的可笑。在這種方法指導下,約翰·華生的兒子、女兒甚至外孫女都有自殺的傾向,大兒子最終自殺而亡,另一個兒子要靠他的施捨才能過活,這是多麼大的諷刺啊。這些活生生的“實驗”結果就擺在眼前,如何選擇,家長要擦亮眼。

火爆美國的“親密育兒法”真的會“水土不服”嗎?因地制宜很重要

而與之相對立的親密育兒法,則提出完全相反的觀點,與哭聲免疫法犧牲掉孩子的安全感不同,這種方法主張通過母乳餵養、與寶寶同睡、用背巾揹著寶寶、及時迴應寶寶需求等方式,使父母與幼兒及早建立親密關係,讓孩子在充滿關愛的環境里長大。提出者是是美國醫學博士威廉·西爾斯,也是8個孩子的父親。

親密關係,在發展心理學中指的是一種依戀關係。依戀是孩童與成人最早建立的關係之一,它讓父母和孩子在感情上逐漸形成一種聯結和紐帶。聯結質量好,孩子的情緒調節能力,與環境、他人的適應能力,自身的快樂感都會很高,反之則會陷入困境。

火爆美國的“親密育兒法”真的會“水土不服”嗎?因地制宜很重要

親密關係的重要性已被科學證實,無需贅述,但很多中國媽媽用了這種方法後發現,孩子成了吃飯困難戶、睡覺困難戶,十足的“熊孩子”。而媽媽無條件的、全身心的付出,特別是在喂夜奶這件事上的煎熬,耗盡了心血,因無眠、痛苦和自責而陷入抑鬱當中。

看了又看,怎麼照書養的娃也如此“坑媽”呢?很多父母費盡心力地搜尋國外先進的育兒方法,結果卻發現剛從一個“坑”跳出來,又入了另一個“坑”,真是難啊!


親密育兒為什麼會讓很多寶媽感到“吃力”?

先談吃,親密育兒法主張母乳餵養,母乳餵養的好處顯而易見,但很多寶媽由於現實原因,或因奶水不足,或因工作所需,不得已放棄了母乳,還有更多的寶媽採取母乳加奶粉的混合餵養方式養娃,這都很普遍。

因為受到親密育兒法的影響,不能親喂的寶媽常常被道德綁架,她們一邊為不能喂娃而感到自責和虧欠,另一邊也可能在反覆“折騰”自己希望變成奶牛媽咪。事實上,母乳餵養雖然是親密育兒法的核心主張,但更主張媽媽在餵養寶寶時的互動。

試想,一個心情抑鬱的寶媽,怎麼能夠和孩子形成良性互動呢?餵養中的細心照顧,鼓勵的眼神和關切,才是孩子感到幸福的源泉。不能母乳餵養也不能成為孩子挑食的原因,將“飯渣”歸咎於親密育兒,顯然也有失偏頗。

再說睡,西爾斯特別強調孩子與母親共睡以此來培養安全感,他反對睡眠訓練,認為親密育兒法的基礎是敏感細膩的感情,而讓寶寶形成規律會使父母變得不敏感,這一點其實有待商榷。

美國兒科學會建議為降低嬰兒猝死綜合症的風險,同房不同床是更科學的選擇。我們雖然不必像哭聲免疫法那樣強制訓練孩子的睡眠,但養成孩子規律的作息時間,形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卻是應該做到的。

火爆美國的“親密育兒法”真的會“水土不服”嗎?因地制宜很重要

營造一個有利於睡眠的環境,掌握孩子的性格特點,適時安排孩子的入眠,溫暖的引導非常重要。一味強調媽媽和孩子共睡,一切都隨著孩子來,當然會讓很多寶媽感到艱辛,和孩子在一起睡也會疲憊不堪。

重要的不是寶寶睡在哪,而是寶媽和孩子有質量的睡眠,母子都能在愉悅的氛圍中入睡,而非形式上的黏在一起。以開放的態度多嘗試,找到一個讓全家人都能安睡的辦法,就是最好的辦法。

最後說陪伴,西爾斯認為,“工作會讓媽媽錯過孩子成長里程碑”、“對於高需求寶寶全職是媽媽唯一的選擇”、“母子分離會造成許多不良影響”。這些觀點在今天看來並沒有什麼高深之處,但深受親密育兒法影響的寶媽,會為此背上沉重的心理負擔。

不應忽視,國外的育兒環境和國內是不同的,文化氛圍也不一樣。全職媽媽帶娃的好處顯而易見,但在職的媽咪也能擁有獨立自信的氣質,寶寶也很喜歡與這樣能量滿滿的媽媽接近。無論全職還是在職,都不放棄自我成長,不放棄對寶寶的愛,這才是母子間正確的打開方式。


把握好平衡和界限,才是最好的育兒方法

很多人在意識到哭聲免疫法的負面影響後,逐漸投入了親密育兒法的懷抱,但卻在實踐中屢屢碰壁。事實上,育兒的流派有很多種,似乎並不是單純的依靠哪種方法就能把孩子教育的特別好。

正如西爾斯本人在《親密育兒百科》所說的:“把握平衡與界限——給寶寶所有他需要的,並非所有他想要的”。明確對孩子愛的方式,掌握好愛的分寸和尺度,才能揚長避短,優勢互補,讓媽媽和孩子都處於一種寧靜和諧的狀態,最終收穫親密的親子關係和寶貝健康的成長。

國外的育兒理論近些年如吹風般刮進國內,讓很多寶媽趨之若鶩。對待國外的育兒方法,寶媽也要認真鑑別,中體西用。照本宣科、生搬硬套,對於任何一種方法的實施都是不明智的。家長應看到,國外的環境和國內不同,文化和育兒上差距更大,需要認清他們的方法適用的條件和範圍。

如果某種育兒方法在其他家庭都應用的很好,在自己這裡卻收效甚微,甚至相反,那家長就要反思一下是不是自己在這方面存在一些誤區,再或者分析一下自家娃的性格特徵,看是否適用。

還有的方法在國外已經棄用了,在國內卻方興未艾,現在互聯網如此發達,家長都可以多查閱,多比對。都說孩子要“照書養”,但盡信書不如無書,怎麼養娃,就看家長如何取捨了!

我是糖果媽媽,是一名高級育嬰師,也是4歲寶寶的媽媽,在育兒過程中遇到的任何問題都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幫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煩惱與困惑。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