剔犀:“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剔犀,是漆器工藝中極有特點的一種,即在胎質上用紅黑兩種色漆分層相間髹飾,直至一定厚度後,再施以刀刻。因刀口清晰地顯露出不同顏色和層次的紋路,與犀牛角橫斷面的肌理紋樣極其相似,故名“剔犀”。
剔犀:“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小梅瓶

源自宮廷的技藝

剔犀始於唐,傳承至今已有一千多年曆史,目前僅存於山西省新絳縣。

2011年,剔犀技藝入選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成為中國漆器文化遺產“大觀園”中的一朵奇葩。

雖然如今剔犀漆器已成為新絳遠近聞名的一張文化名片,但是新絳並非剔犀技藝的發源地,這其中又有著怎樣的因緣際會呢?

剔犀:“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龍紋小條几(深圳文博會銀獎)

原來,剔犀最初是一種“宮廷技藝”,剔犀漆器也主要供皇室貴胄使用,民間極為少見。直到清朝末年,皇室衰敗,大批宮廷藝人紛紛流落民間,而當時的新絳正處於工商業的繁榮期,享有“七十二行城”之美譽。宮廷剔犀藝人紛紛聚集於此,重操舊業,剔犀漆器這隻“昔日王謝堂前燕”,就這樣“飛入尋常百姓家”。

剔犀:“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咖啡壺

剔犀技藝代表性傳承人何俊明是黃河雲雕工藝廠廠長,從15歲進入國營山西省新絳縣工藝美術廠從事剔犀工作,到如今已經在這個行業裡幹了整整35個年頭。

走進工廠大門,新修的四層廠房顯得整潔而氣派。在它前面的空壩上架著一口大鍋,走近一看,原來是在熬製大漆。出人意料的是,熬製大漆的人正是廠長何俊明。

剔犀:“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電視櫃組合

“大漆是製作剔犀漆器的主要原料,為了保持這項工藝的純正,還得用古法來熬製。”何俊明抹去額頭上的汗水說。

鍋裡咖啡色的漆液在他的攪動下,歡快地跳躍著,冒出縷縷青煙。此時的何俊明就像一位正在精心烹飪美食的大廚,認真地把握著火候。大約一刻鐘後,何俊明觀察漆液的雙睛突然一亮,“好了!”話音剛落,火也隨及關閉。

剔犀:“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古法制漆

究竟是什麼告訴他火候剛好,是顏色?是氣味?還是青煙?在我們疑惑不解時,何俊明已招呼我們往廠裡走。

裡面的空間按製作工序分成不同的製作區。何俊明介紹,製作剔犀器漆需要5個基本步驟,分別是制胎、髹漆、描繪、剔刻和推光。

剔犀:“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裱布上灰

其中,髹漆最耗時,一件剔犀器的漆胎至少要5個紅層和5個黑層,每個漆層至少要髹10遍以上,而每髹一遍漆後都要在地下窨房裡用24小時自然陰乾,因此,光是髹漆一道環節就需要百餘天時間。

剔犀:“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髹漆

如果說髹漆是“慢工出細活”,那麼剔刻則是“手上見功夫”。剔刻時使用的工具是特製的“掀”和“撓”,下刀要穩重,刀口要平滑,紋路要靈動。

何俊明告訴我們,一位技藝精湛的工匠剔刻出的雲紋,能讓觀者在不到3秒的時間裡產生祥雲飛騰的錯覺。目前,廠裡上百位工人中,老中青三代加起來也只有十來位能勝任。

剔犀:“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雕刻

路過推光區時,幾位女孩手裡的漆器吸引了大家的注意,漆器上沒有推光的部分粗糙古拙,而推光後的部分則光潔如新。

原來用來打磨推光的細粉是用從老房子拆下的灰磚碾成的。細膩的磚粉,掌心的溫度,適當的力度和無數次的打磨,才會在漆器上留下瑩潤的光澤。神奇的是,這種光澤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潤澤,歷久彌新。

剔犀:“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手推光

改變與堅守

舊時的剔犀漆器主要以杯、盞、罐、盒等小器物為主,且紋樣單一,它不雕山水、人物、花鳥、蟲魚,只雕線條簡練的“雲紋”,這也是剔漆工藝又被稱為“雲雕”的原因。

不過,如今的剔犀漆器早已打破傳統的窠臼,從大小、造型到紋樣都與以前大不相同。

比如,由新絳店頭特種漆藝廠為北京奧運會主場館之一的“水立方”設計製作的剔犀漆器——“雲燕球”和“雨水球”,兩者的直徑都是2.17米,堪稱剔犀漆器中的“巨無霸”。

剔犀:“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大鼓桌(深圳文博會銀獎)

“如今,剔犀漆器不再是皇家貴族的專寵,而是像其他日常器物一樣出現在大眾的視野裡,並且與人們日常生活的關係也越來越緊密。”

何俊明說。在黃河雲雕工藝廠寬敞的產品展示廳裡,除了傳統造型的器物,從咖啡杯、手鐲、檯燈,到茶几、沙發、電視組合櫃,一件件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剔犀漆器讓人覺得既新鮮又親切。

剔犀:“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三層抽屜

細觀這些作品,有的漆層由原來的紅黑兩色變成了紅白、黑白等顏色,有的在紋樣中加入了心形、漢字、圖騰等新圖案,並且線條也不再一味地追求以往那種光滑流暢,而是注重粗線變化、疏密相間和長短搭配。

毫無疑問,改變已成為當前新絳剔犀行業提升產品競爭力、開拓市場的通常方法。

在一切求變的熱潮驅動下,為了降低成本,行業裡有不少人打起了原材料——大漆的主意,用人造腰果漆代替大漆,打破了剔犀漆器領域大漆“一統天下”的局面。

剔犀:“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創新———手拿包

由於近年來新絳旅遊市場的繁榮,這種以腰果漆為原料製作的剔犀漆品,在山西各大景區作為特色旅遊紀念品以幾十元到上百元一個的價格賣給遊客,頗受歡迎。

然而,行業裡仍有一些人堅持使用大漆,比如何俊明,他笑言自己不像一個商人,製作剔犀漆器時從不考慮成本,先把東西做出來再說。

剔犀:“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剔犀圓桌

對於同行使用腰果漆製作剔犀漆器,何俊明沒有像其他人一樣發出“清理門戶”的呼聲,他顯得十分平靜地說:“腰果漆製作的剔犀產品有它的低端市場,只要不欺騙消費者,我是不反對的。不過,使用大漆製作剔犀漆器是我的底線,關於這一點,我有我的堅持。”

走出去,引進來

山西有三大漆器,分別是平遙推光漆器、新絳剔犀漆器和稷山螺鈿漆器,其中平遙推光漆器和新絳剔犀漆器都已入選國家級非遺名錄。然而,和平遙推光漆器的“鼎鼎大名”相比,新絳剔犀漆器則顯得名氣不夠。

在“走出去”這一方面,何俊明依然走在行業的前面。2011年,他就在北京註冊“雲鼎漆藝”作為產品的高端品牌,並且在北京CBD核心區的SOHO現代城設立剔犀漆器的精品展區。

剔犀:“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印章盒

何俊明說,此舉一方面是為了通過這一窗口展示他設計製作的剔犀藝術品,讓產品走精品化、高端化的市場路線,另一方面則是向人們推廣剔犀文化,讓更多人瞭解並喜歡上剔犀漆器。

接著,何俊明又率行業之先與山西大學美術學院、中央美術學院、清華美術學院等高校達成協議,將黃河雲雕工藝廠作為它們的掛牌實習基地。

剔犀:“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手鐲

何俊明之所以這樣做,他有自己的考慮:“一是因為這些學生都是科班出身,他們有著對藝術的敏感,學起來很快;二是因為他們掌握剔漆的基本製作技藝後,在今後的藝術工作中可以借鑑。”

剔犀:“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饕餮圓盤

何俊明對每一個來實習的學生,何俊明都毫無保留地親自傳授。幾年下來,經他親自指導的學生人數已有一百多個,雖然他們在藝成之後沒有一個留下來,但何俊明認為自己的心血並沒有白花。“讓學生來我這裡實習,並不是為了讓他們留下來工作,而是讓他們親身瞭解和體驗。事實上,這也是一種宣傳方式。”

剔犀:“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教授學生

在何俊明的辦公桌邊上,擺著一份去年9月出版的當地報紙,頭版赫然寫著“山西省將打造平遙、新絳、稷山三大漆器基地”的新聞標題。何俊明說:“這是我們期盼多年的好消息。新絳剔犀漆器產業從最初的十幾家,到如今只剩三四家,產業規模一步步縮小,技藝傳承也讓人堪憂,這樣的消息無疑是一粒定心丸,讓我們都有了新盼頭。”

文| 謝凱 
圖| 新絳縣黃河雲雕工藝廠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