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尋梅州老手藝“烙畫”:舊時是皇家貢品,如今走入百姓之家

俗語云:“紙包不住火”,用宣紙和薄如蟬翼的絲絹來進行烙畫,可謂天方夜譚,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然而烙畫做到了。在梅州興寧市羅浮鎮浮中村,就藏著一名會烙畫的七旬手工藝人。“鐵筆生花”是當地人對他烙畫的評價。

探尋梅州老手藝“烙畫”:舊時是皇家貢品,如今走入百姓之家

明清時期,烙畫在梅州落地生根,直至上 世紀80年代風靡一時,烙畫多見於百姓的日常生活用品中,市場的旺盛需求讓烙畫藝術全面發展,出現了一批手工精湛的民間藝人,烙畫作品多次斬獲國內外大獎。隨著時代的發展,久負盛名的烙畫技藝逐漸式微,傳承遭遇困境,現今懂得這門手藝的師傅在梅州屈指可數,烙畫也成了政府和傳承人需要保護傳承的非遺項目。

歷史悠久的烙畫發展路在何方?能否重現昔日盛況?日前,記者走訪梅州興寧市,探尋客家人的烙畫世界。

歷史

明清傳入梅州

手藝多見於傢俱裝飾

左手託著螺絲刀,右手拿著電烙筆,只見烙鐵尖與木板輕輕接觸,便飄出了縷縷青煙,“嗞嗞”聲響,青煙消散,木板上一幅山水輪廓的畫卷漸漸顯露雛形。臨近中午,記者來到位於興寧市羅浮鎮浮中村的羅旭慶家,見證了當地頗具特色的烙畫的創作過程。

探尋梅州老手藝“烙畫”:舊時是皇家貢品,如今走入百姓之家

烙畫古稱“火針刺繡”,其以火為“墨”,金屬為畫筆,是我國民間珍貴的稀有畫種,堪稱“中華一絕”。據史料記載,烙畫源於西漢、盛於東漢,距今已有2000多年曆史,後由於連年災荒戰亂,曾一度失傳,直到光緒三年,才被一名叫“趙星”的民間藝人重新發現整理。

據烙畫興寧市級非遺傳承人羅旭慶介紹,烙畫這門手工技藝全國分佈廣泛,如河南南陽烙畫、江浙烙畫、廣東烙畫都很有名氣。宋元時期,隨客家人第三次大遷徙而流入贛南、閩西,明清時期在梅州生根發展。

羅旭慶家祖輩都以烙畫為生,到他手上已有四代傳承,與烙畫的淵源也是從那段時期開始。

“我曾祖父羅兆球生於清同治五年,年輕時,在羅浮司城‘源記’中打工,店主人劉源是江西人,經常半坐半躺著,以燒紅的煙扦代筆,在煙桿或茶托上烙燙作畫。曾祖父曾在他的指導幫助下做了一根龍頭、龍紋烙畫柺杖給自己的父親。平時曾祖父經常利用休閒時間做烙畫,並把烙畫運用於人們生活用品上,如床、櫃、椅等,後來將烙畫這門手工技藝傳授給了兒孫。”羅旭慶說。

探尋梅州老手藝“烙畫”:舊時是皇家貢品,如今走入百姓之家

民國時期,羅旭慶的父親羅貴榮也以烙畫為業,把烙畫作為人民生活用具的裝飾藝術,在羅浮周邊鄉村有一定知名度。20世紀60年代,羅旭慶接過父親的手藝,至今已50多年。

“上世紀80年代,烙畫運用於百姓生活用品上風靡一時,羅浮鎮周邊家家戶戶的床上基本都能找到烙畫的圖案,大多出自羅旭慶的手筆。”興寧市羅浮鎮文教體育服務中心主任李煒輝說,如今他家裡還保存著帶有烙畫裝飾的床。

“那是烙畫手工行當最興盛的時候,村民們每逢遇到結婚、喬遷等喜事時,新傢俱需要烙畫上寓意繁榮昌盛、幸福美滿的圖案。”羅旭慶說,有些在外發展的鄉賢還會特意讓他把床烙畫好圖案,再運載出去,臨近的村民則會請他回家做烙畫,住上個兩三天。“市場需求大時,一個月回家不到兩天,特別是過年時,有時候到年初一才能休息。”

到了改革開放時期,烙畫藝術有了長足進步,在梅州政府部門支持下,當地烙畫藝人越來越多,並不斷繼承發揚前人的優秀傳統,推陳出新,改進工藝和工具,從而把烙畫藝術推上了更加廣闊的發展道路。

1978年,興寧政府部門依據當地優秀的藝術人才,開辦興寧縣工藝廠,設有烙畫車間,師傅有李道祥、鄭錦文、黃輝煌等,職工28人。每年有作品上萬幅在中國出口商品交易會上展銷。其中代表性傳承人賴柳青,有得意之作《梅蘭菊竹》《松竹園》《十二生肖》等在國內外展出獲獎。

也是在改革開放春風的吹拂下,群眾生活改善,文化需求日漸旺盛,特別是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以傳統傢俱裝飾為主的烙畫市場逐漸萎縮,風光無限的興寧縣工藝廠關閉,傳統的烙畫手工藝人漸漸消失在大眾的視野。

如今,羅旭慶成了興寧屈指可數的烙畫手藝人,仍堅守著這個古老行當。

技藝

木紋來點綴 山水烙其中

在羅旭慶家中,記者在牆上看到其掛著的以山水為主題的烙畫作品。遠看像是水墨畫,仔細觸摸會發現畫面具有凹凸感,畫作所用木材的木結、木紋更是巧妙地融入到作品之中,筆觸自然,給作品增添了不少亮點。

“不施任何顏料,也不用任何水墨,卻可以展現出繪畫中豐富的層次與色調,這便是烙畫的魅力。”羅旭慶說,烙畫也會運用中國畫的勾、勒、點等手法,同時具有較強的立體感。

一把尺子、一根鉛筆、加上螺絲刀和電烙筆,這就是羅旭慶創作烙畫時常用的工具。

探尋梅州老手藝“烙畫”:舊時是皇家貢品,如今走入百姓之家

“烙畫不僅要掌握烙畫的基本技法,而且要掌握美術的基本方法。”羅旭慶說。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他就跟著父親下鄉,在其引領下,3年時間,羅旭慶便熟練掌握了油畫、雕刻等方面的技法。另外,為了提升自己的烙畫技巧,年輕時的羅旭慶還四處拜訪名家,揣摩不同畫種的風格,並從書本中學習烙畫的技巧和基本知識。

經過十幾年的揣摩,羅旭慶的烙畫技藝得到了長足的進步,既有國畫的風格,又有烙畫的特徵,尤其擅長於將木板瑕疵與畫卷進行完美的結合。這種別具匠心的表現手法和凹凸有致的效果,使他創作的每一幅作品都顯得更加圓融自然。

“烙畫時要注意木紋的藝術處理,根據木板的特性,用增強或減弱紋理兩種方法來滿足創作需要。”羅旭慶說,木板紋理千變萬化,有的似大海波濤,似湖水盪漾,有的似奇峰峻嶺,似層層梯田,將木紋藏於畫中,如果利用好的話,或能使之形象化,便可化腐朽為神奇。

探尋梅州老手藝“烙畫”:舊時是皇家貢品,如今走入百姓之家

“事實上,一幅烙畫作品的創作過程並非易事。”羅旭慶說,不止要著眼於木紋,對於電烙筆的運用也要熟稔於心。濃淡、輕重、虛實、緩急……都要通過電烙筆來實現,這需要手藝人對溫度、速度和力度有著嚴格的把控。

在創作烙畫時,記者看到,羅旭慶一手拿螺絲刀,一手拿電烙筆,靠著螺絲刀託著筆尖,運筆下烙有條不紊。“烙畫要做到‘意在筆先、落筆成形’,必須掌握溫度與運筆速度,溫度越高,速度越慢,畫面色調越深,反之則淺。輕、重、緩、急,烙出的效果就不同。”羅旭慶說。

“從構思到完成一幅畫作,至少需要10天時間,由於創作時經常要弓身站著,有時忙時一站就是10多個小時,這時也是考驗體力和腕力的時候。”羅旭慶說,剛學烙畫時,拿著一斤多重的電烙筆讓他叫苦不迭,時間長了吃飯筷子都拿不起來。

這麼多年下來,因為烙畫工作,羅旭慶的頸椎、腰、腿都落下了病根,時常痠痛不已。

所幸付出的辛苦終究沒有白費。近年來,羅旭慶的烙畫已經到了爐火純青的程度,他的作品大多數都是選取羅浮鎮的山山水水、村居民樂為主題,充滿了濃郁的地方特色,因而受到了不少人的喜愛。

“隨著名聲越來越響亮,羅旭慶的作品傳播越來越廣,吸引了梅州、珠三角、江西尋烏、香港等地區不少買家前來購買。”李煒輝說,現在羅浮鎮的特色古民居世官第就購置了羅旭慶的多幅作品懸掛在廳堂兩側,為這座古老的圍龍屋增加了不少看點。

傳承

列為興寧市非遺項目加大傳承人培養力度

近些年來,隨著市場的變化,烙畫在裝飾的運用上漸漸回溫,越來越多人找上門來要羅旭慶製作烙畫,這讓他激動不已。在這之前,羅旭慶一度想過放棄。

“有一段時間,烙畫在梅州地區很低迷,收入不高,我曾打算出外做點其他生意。”羅旭慶說,最艱難的時候是2000年到2010年時,那時為迎合市場需求,烙畫也從傢俱裝飾向客廳、書房高雅掛畫轉變,遺憾的是市場一直沒能打開。

烙畫的衰落讓賴以為生的羅旭慶感到困惑。在他看來,烙畫有著悠久的歷史,還有深厚的人文資源,本應有著良好的前景,然而,這朵藝術奇葩在梅州地區卻如此低迷,提起烙畫,在梅州當地也鮮為人知。

“受市場不景氣的影響,原本不多的烙畫創作人員有減無增,市場上的烙畫越來越少。”李煒輝認為,另外由於烙畫製作難度大,週期時間長,加上以前能適用烙畫的原材料缺乏,對作品生產的量來說就受到了一定的限制,量少後在市場上就難以熱起來。

烙畫的傳承發展陷入了困局。“現在靠烙畫賺不了錢,對烙畫感興趣的人很少,要掌握烙畫這門手工技藝還需要具備基本的美術功底,因此真正肯學的年輕人不多。”羅旭慶說,高門檻、低收入讓烙畫這門古老行當難以“活”起來。

為了讓烙畫這門古老的民間手藝得以流傳,當地政府採取了一系列保護措施。

經過羅浮鎮政府的協商組織,羅旭慶多次舉辦過作品展、開設培訓班,還錄製了現場操作烙畫光盤,依靠自媒體網站大力宣傳烙畫手工技藝。同時,收集烙畫的發展歷史、製作技藝等資料,通過申報認定烙畫為非遺項目,加大烙畫的傳承保護,強化烙畫傳承人的培養管理。

當地政府鼓勵羅旭慶作為傳承人設立司城藝苑,並招徒授藝。羅浮中學也曾邀請過他來開辦興趣班,希望這種特色畫技可以發揚下去。

“目的是希望引起年輕人的注意,從而找到一些好苗子,傳承好這一古老畫種的藝術。”李煒輝說。

在今年春節前,73歲的羅旭慶得到了最好的新年禮物,當地的一名學設計專業的大三學生慕名前來拜師,希望能掌握到這種傳統民間手藝的精髓,並讓它繼續發揚光大。

至目前為止,羅旭慶已經有了5名徒弟,其中以年輕一輩居多。“雖然我的徒弟有的還在讀書,大多沒有從事烙畫這個行業,但是看到有人把這門手工藝傳承下去,不會失傳,我就看到了希望。”羅旭慶說。

■延伸

烙畫的民間傳說:

曾為皇家貢品供宮廷御用

古城南陽,是我國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在這座城裡流傳著一句話:南陽有“三寶”——烙畫、玉雕、《出師表》,“烙畫”位居其首,蜚聲海內外。

據民間傳說,南陽城西北30裡有座紫山,山上有塊大石板,傳說當年劉秀因躲避王莽的追殺而睡過,被人們稱為“劉秀床”。

相傳那時南陽城裡有一姓李名文的烙畫工匠,是遠近聞名的烙畫能手,無論是尺子、筷子,還是手杖、扇墜,經他一烙燙,各式各樣的人物、花鳥、山水、走獸栩栩如生,躍然紙上,精美絕倫,巧奪天工,人稱烙畫王。

李文為人忠厚,心地善良,在城內開了個門面,方圓百里人皆知之,知名度頗高。有一天,李文正在紫山邊的一棵大樹下小憩,忽有一慌不擇路的俊秀男童氣喘吁吁地朝他跑來,噗通一聲,跪在他面前,說有人追殺,求他相助。

這小孩正是年僅十二歲的劉秀,被王莽追趕,李文急中生智,把劉秀扮作討飯的啞巴,引到一塊隱蔽的大石板前,讓他睡在上邊,躲過了王莽的追殺,臨分手時,李文看他可憐,送給他一隻精美的烙畫葫蘆作盤纏,劉秀不勝感激,跪倒便拜,李文急忙扶起他,囑咐他一路多加小心。

後來,劉秀起兵南陽,於公元25年建立東漢王朝,定都洛陽,號稱光武帝。

原來,劉秀和李文分手後,風餐露宿,歷經千辛萬苦,但那隻烙畫葫蘆卻一直保存完好,捨不得賣掉。此時,身為帝王的劉秀並沒有忘記昔日烙畫王的救命之恩,差遣心腹攜葫蘆暗中查訪,即宣進京,賜銀千兩,並把南陽烙畫列為貢品,供宮廷御用。

從此,南陽烙畫便名揚四海。隨著時光的流逝,加上朝代的更迭,戰亂災荒,烙畫藝術曾幾度受到摧殘,但“劉秀床”和“烙畫王”的故事卻流傳至今。

■鏈接

創作烙畫的基本步驟

步驟一:畫好草圖

製作一幅好的烙畫必須事先畫好草圖,做到胸有成竹。

步驟二:選好板材

要注意選擇自己所畫內容的板材。特別是燙烙人物畫時,更要精心挑選合適的板材。

步驟三:做好木板加工

首先要注意做好板材的防蟲、防蛀、防裂處理工作,然後刨光木板,再用沙紙打磨光滑。擦木板時要順著木紋方向擦,不能橫擦和轉圈亂擦。

步驟四:把畫稿拓在木板上

拓稿力度要輕,著色要淺,畫面要乾淨。

步驟五:燙烙畫面

要注意溫度與運筆速度的掌握。運筆速度快,畫面顏色就淺;速度慢,畫面顏色就深。溫度越高,速度越慢,畫面色調就越深。大幅畫面的線面要有回放餘地;小幅畫的點,速度要慢、溫度要低,要小心翼翼一點、一點地烙燙。烙筆的運用要注意烙筆在棉布上的推拉,動作的輕、重、緩、急,烙出的效果就不同。下筆收筆要輕,運筆要穩。色塊兩頭虛,中間實,運筆中間不要停頓,銜接不露痕跡,注意清理烙筆頭上的汙垢。

【來源】南方日報

【記者】馬吉池

【通訊員】黃佑鵬 鍾思婷

【本版攝影】賴立清

【作者】 馬吉池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客戶端 南方日報

相關推薦

推薦中...